「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你究竟了解它多少?
厲害了!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終於申遺成功啦!你知道嗎——在國際氣象界,這一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你們有沒有像小編一樣,覺得作為中國人更有自豪感了呢!
出席會議的中國政府代表團表示,雖然二十四節氣得到了國際評審的一致認可,但其傳承和保護依然任重道遠。那麼你對二十四節氣究竟了解多少呢?快來跟著小編一起學習一下吧!
你知道二十四節氣都有哪些嗎?
(圖據新華網)
你知道節氣怎麼來的嗎?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
「二十四節氣」形成於黃河流域,以觀察該區域的天象、氣溫、降水和物候的時序變化為基準,作為農耕社會的生產生活的時間指南逐步為全國各地所採用,並為多民族所共享。
你知道怎麼記憶更快速?
這麼多節氣傻傻分不清?不要緊,這麼記憶更快更有效也更好玩,你還不試試?
這些節氣反映四季變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齊稱「四立」,表示四季開始的意思。
這些節氣反映溫度變化: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
這些節氣反映天氣現象: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這些節氣反映物候現象:驚蟄、清明、小滿、芒種。
你會背二十四節氣歌嗎?
其實記憶二十四節氣還有一個快速方法——24節氣歌。也許有的朋友聽家中的長輩們念過,這可是我們民間智慧的結晶,大家不妨試著記憶一下: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對現在生活還有影響嗎?
雖然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信息時代,但專家表示,現在的農作物作業仍是根據二十四節氣安排。「節氣是幾千年積累下來的智慧,還是非常準的。現在的農田作物耕種基本上沒有逃脫原來的節氣規律。」
二十四節氣對於農民來說,是從小就要學的知識,所以相關的農諺、農俗也特別多。
和二十四節氣有關的習俗飲食你知道多少?
立春:立春是第一個節氣,意味著萬物生長、春回大地。古時一直延續至今的有春耕打牛,意為「打春」。
立春時,要吃春盤,春餅,春卷,春盒,吃生菜,吃蘿蔔,謂之「咬春」。
雨水:在川西民間,雨水節是一個非常富有想像力和人情味的節氣。在川西一帶,這天出嫁的女兒通常要回家探望父母,要給母親送一段紅綢和燉一罐肉。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
雨水節氣之後,隨著降雨有所增多,寒濕之邪最易困著脾臟。春季養脾的重點首先在於調暢肝臟,保持肝氣調和順暢,在飲食上要保持均衡,同時還要保持五味不偏,盡量少吃辛辣食品,多吃新鮮蔬菜、等。平時可多吃些諸如鯽魚、胡蘿蔔、山藥、小米等食物,以達到健脾的目的。
驚蟄:在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此有兩說:一說因為乍暖還寒,氣候乾燥,可以多吃梨子順肝益氣;二說梨通「離」,驚蟄是春耕農忙時,驚蟄吃梨可讓蟲害遠離莊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這一天全家都要吃梨。
驚蟄過後萬物復甦,各種病毒、細菌也開始活躍了,這時候就要多吃富含植物蛋白的食物、新鮮蔬菜,少吃肉食。
春分:這一天的習俗非常之多。除了春祭、拜神還要吃春菜。有興趣的朋友不妨春分時帶上工具去山裡田間挖野菜,也別有一番樂趣。
在此節氣的飲食調養,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能夠保持機體功能協調平衡的膳食,禁忌偏熱、偏寒、偏升、偏降的飲食誤區,如在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陽類菜肴時常配以蛋類滋陰之品,以達到陰陽互補之目的。
清明:踏青又叫春遊。這個我們再熟悉不過。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
在南方,清明節要吃青的食物。農村中有蒸制蒿餅的習俗。蒿餅顏色翠綠且帶有植物清香,它是清明祭祖的食品之一,也用來饋贈或款待親友。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青糰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穀雨:陝西白水縣穀雨祭祀文祖倉頡習俗,「穀雨祭倉頡」,是自漢代以來流傳千年的民間傳統。
暮春飲食,應注意考慮低鹽、低脂、低糖、低膽固醇和低刺激等5個方面。選擇吃些低脂肪、高維生素、高礦物質的食物,比如新鮮蔬菜,包括薺菜、菠菜、馬蘭頭、香椿頭、蒲公英等,這些可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明目的作用。
另外這個節氣中,人體很容易流失水分,所以「補」水也特別重要。
立夏: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立夏的禮俗。在立夏的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舉行迎夏儀式。宮廷里「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貯藏的,由皇帝賜給百官。在民間,立夏日人們則喝冷飲來消暑。
夏季人體消耗大,應該注意補充營養素。俗話說,「立夏吃雞蛋,石頭能踩爛」,意思就是說,吃了雞蛋人特別有勁。但也要注意量,不是吃越多就越好。
小滿:祭車神是一些農村地區古老的小滿習俗。在相關的傳說里二車神,是一條白龍在小滿時節,人們在水車驀上放上魚肉、香燭等物品祭拜。
春風吹,苦菜長,荒灘野地是糧倉。苦菜是中國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周書》:小滿之日苦菜秀。《詩經》:采苦采苦,首陽之下。據說當年王寶釧為了活命,曾在寒窯吃了18年苦菜。舊社會農民每年春天青黃不接之時,要靠苦苦菜充饑。當年紅軍長征途中,曾以苦苦菜充饑,渡過了一個個難關,因此被譽為"紅軍菜"、"長征菜"。
芒種:芒種是農忙時節,進入典型的夏季, 天氣相當炎熱, 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這個時候要開始收割了。
唐朝的孫思邈提倡人們「常宜輕清甜淡之物,大小麥曲,粳米為佳」,又說:「善養生者常須少食肉,多食飯。」在強調飲食清補的同時,告誡人們食勿過咸、過甜。在夏季人體新陳代謝旺盛,汗易外泄,耗氣傷津之時,宜多吃能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飲食。
夏至:夏至是農事很重要的節氣, 是收割小麥、 秋田 管理的緊張季節。 氣溫升高, 天氣變熱, 忌連陰雨, 有「荒谷爛麥長玉茭」之說。「春爭日 , 夏爭時, 中耕鋤草不宜遲」。
夏至養生宜多吃「苦」,苦瓜則是夏至最佳食物。中醫學認為,凡有苦味的蔬菜,大多具有清熱的作用,因此,夏至前後經常吃些油麥菜、萵筍、芹菜、苦瓜等苦味菜,能起到解熱祛暑、消除疲勞等作用。
小暑:天氣逐漸炎熱, 汛期到, 作物旺長, 要加強秋作物管理。 可犁地, 農諺有「小暑前後種綠豆」。
「熱在三伏」,此時正是進入伏天的開始,人們應當少外出以避暑氣。民間度過伏天的辦法,就是吃清涼消暑的食品。俗話說「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這種吃法便是為了使身體多出汗,排出體內的各種毒素。天氣熱的時候要喝粥,用荷葉、土茯苓、扁豆、薏米、豬苓、澤瀉、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湯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適合此節氣食用。
大暑:民俗主要體現在吃的方面,這一時節的民間飲食習俗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吃涼性食物消暑。如粵東南地區就流傳著一句諺語: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一種是吃熱性食物,如喝羊肉湯。
除了吃以上那些,還可以吃一些防晒的食物。全麥食品具有較好的防晒效果。其中富含的維生素B可以有效提高肌膚對陽光的抵抗力和復原能力,減少色素沉著。單論防晒能力,西紅柿是最強的防晒食物。
立秋:立秋要貼秋膘,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等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時,就要吃點好的,增加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
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處暑:處暑之後,秋意漸濃,正是人們暢遊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處暑過,暑氣止,就連天上的那些雲彩也顯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時濃雲成塊。民間向來就有「七月八月看巧雲」之說,其間就有「出遊迎秋」之意。
民間有處暑吃鴨子的習俗,其因是老鴨味甘性涼。做法也花樣繁多,有白切鴨、檸檬鴨、子姜鴨、烤鴨、荷葉鴨、核桃鴨等。北京至今還保留著這一習俗,通常處暑當日,北京人就會到店裡去買處暑百合鴨等。
白露:江蘇太湖民間有在白露時節祭祀禹王的習俗。每逢白露節氣會舉行盛大隆重的祭祀活動。每年的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時節,這裡會舉行祭禹工的香會。屆時,人們就會趕廟會、打鑼鼓、跳舞蹈。
民間有「春茶苦,夏茶澀,要喝茶,秋白露」的說法。白露時節的茶樹經過夏季的酷熱,此時正是它生長的最佳時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樣鮮嫩、不經泡,也不像夏茶那樣乾澀味苦,而是有一種獨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愛。
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現在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秋分」這一天,不過由於這一天在農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無月則是大煞風景的。所以,後來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中秋。
秋分時節,飲食上要特別注意預防秋燥。秋分的「燥」不同於白露的「燥」。秋分的「燥」是涼燥,白露的「燥」是「溫燥」,飲食上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潤、溫潤為主的食物。比如:生梨、芝麻、銀耳等。
寒露:此時我國有些地區會出現霜凍,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雲紅葉,偶見早霜,南方也秋意漸濃,蟬噤荷殘。北京人登高習俗更盛,景山公園、八大處、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重九登高節,更會吸引眾多的遊人。
俗話說「西風響,蟹腳癢」,天一冷螃蟹的味道就要「正」了。「九月團臍,十月尖」,寒露時節雌蟹卵滿、黃膏豐腴,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節,等農曆十月以後,最好吃的則要輪到公蟹了。
霜降:"霜降見霜, 米穀滿倉"的農諺正反映出了勞動人民對這個節氣的重視。霜降,北方大部分地區已在秋收掃尾。
有的地方認為霜降要吃柿子,認為如此可以禦寒補筋骨。
立冬:古有「冬是終了 」, 是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意思。立冬這一天, 家家戶戶要把街院打掃乾淨, 以免髒東西凍在街院上。
立冬有的地區有吃倭瓜餃子的風俗。立冬時,到市場買倭瓜,已很少見。這種倭瓜是夏天買的,存在小屋裡或窗台上,經過長時間糖化,做餃子餡,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也與夏天的倭瓜餡不同,還要蘸醋加爛蒜吃,才算別有一番滋味。
小雪:氣溫下降, 始飄雪花。 開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整修道路, 開展副業活動。
一般的小雪節氣里,天氣陰冷晦暗光照較少,此時容易引發或加重抑鬱症。這個季節宜吃的溫補食品有羊肉、牛肉、雞肉等;宜吃的益腎食品有腰果、芡實、山藥、栗子、白果、核桃等。
大雪: 「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北方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自然景觀,南方也有「雪花飛舞,漫天銀色」的迷人圖畫。到了大雪節氣,河裡的冰都凍住了,人們可以盡情地滑冰嬉戲。
老南京有句俗語,叫做「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節氣一到,家家戶戶忙著腌制「咸貨」,以迎接新年。
冬至:因天寒地凍、 大雪紛飛而名 。「瑞雪兆豐年。」「麥蓋三床被( 大雪), 頭枕蒸饃睡。」 農事活動繼續以 水利建設、 整修道路水渠為主, 並開始磨粉, 生產粉條、粉皮, 從事商業經營及商品 生產等活動。
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為"氣始於冬至"。因為從冬季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由動轉靜。冬至時節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
小寒:到了小寒時節,也是老中醫和中藥房最忙的時候,一般入冬時熬制的膏方都吃得差不多了。到了此時,有的人家會再熬制一點,吃到春節前後。
居民日常飲食偏重於暖性食物,如羊肉、狗肉,其中又以羊肉湯最為常見。
大寒:按我國的風俗,特別是在農村,每到大寒節,人們便開始忙著除舊布新,腌制年餚,準備年貨。在大寒至立春這段時間,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節慶。如尾牙祭、祭灶和除夕等,有時甚至連我國最大的節慶春節也處於這一節氣中。
這時節有一個對於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臘八,即陰曆十二月初八。在這一天,人們用五穀雜糧加上花生、栗子、紅棗、蓮子等熬成一鍋香甜美味的臘八粥,是人們過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
推薦閱讀:
※一個人「爛泥扶不上牆」的N種表現,你佔了幾條?
※項羽那麼帥,為什麼成功的是劉邦這個二流子?
※別傻了,這才是「文憑」的真正作用!
※看過詹姆斯卡梅隆和喬布斯的介紹,總覺得偉大的人在性格上的缺陷是致命的,卻又是通向成功的途徑,大家是怎麼看的呢?
※每一種疾病的心理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