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玉雕的扛鼎之作:重超6噸,高過2米,雕了7年,送乾隆爺生日禮物
天下玉,揚州工
這可不是吹的,揚州玉雕絕技,在中國玉雕史上有著殿堂級的地位。
揚州玉雕的代表是玉山子,而山子雕的扛鼎之作則是現在北京故宮鎮宮之寶之一的大禹治水玉山子。
先看一則視頻:
「大禹治水圖玉山子」高224厘米、寬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5000多公斤,是中國玉雕史上用料最宏、運路最長、耗時最久、器型最大的玉雕作品,它出自中國工藝美術史上的一次偉大創舉,是清代揚州玉雕的巔峰之作。
恢宏龐大的巨作
「大禹治水圖玉山子"刻畫的就是禹率領大眾開山的場面。在山的前三面,雕刻家以剔地起突的雕琢法,巧妙地結合玉材的形態,靈活安排人物,遍山古木蒼松,重山疊蟑,流泉飛瀑。
在險峻的山崖峭壁上,聚集著成群結隊的勞動大軍,鑿山導水。他們有的用錘釺鑿石,有的用鎬刨砂礫,有的用簡單的槓桿機械提石打樁,再現了大禹率領民眾改造山河的壯觀場景。
萬里征途運玉石
關於這件玉雕傑作的誕生,還要從玉料的開採說起。
乾隆年間,新疆和田地區的密勒塔山中開採出了一塊重達7噸的特大玉石,這塊大玉石色澤青綠,質地細膩,光潤如脂,且體量罕見,世間難求。年過六旬的乾隆得知此事,即下旨將玉料運入京城。
京城與和田相距一萬一千里,當年,將這塊7噸的玉料從新疆和田密勒塔山完整地運到北京,堪稱奇蹟。據清代一首名為《瓮玉行》的詩描述,運送一塊大玉料,需要使用軸長超過11米的專用運輸車,前面用100多匹壯馬拉車,後面有上千名役夫扶把推運,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遇到冬天則潑水結成冰道在上拽運,每天只能走七八里地。玉料運抵京城,用了至少3年。
乾隆親點畫藍圖
玉料入京後,被送至內務府造辦處,見到這塊玉料,乾隆想起了自己極為中意的宋畫《大禹治水圖》。大禹治水成功,得到了民眾的擁護和愛戴。乾隆皇帝希望自己也能像大禹一樣,千古留名,於是下旨,將此畫作為玉山子的主題。
清代《造辦處活計檔》中,詳細記載了它的策劃、設計、製作全過程:《大禹治水圖》玉山子,是以宋人《大禹治水圖》為藍本,經造辦處如意館初步設計,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二月初十畫得正、背、左、右四面紙樣,由如意館畫匠賈全照圖式在玉材上臨畫,同年三月二十七日造辦處撥得蠟樣。
畫稿與蠟樣完成後,接著就是琢制了,那麼《大禹治水》交由什麼地方來雕刻呢?
當時的造辦處,薈萃了中國玉雕藝術的各種人才,是中國最大的玉器加工地,同時,外地也有一些接受欽定琢玉任務的城市,像蘇州、揚州、杭州、鳳陽等。當年,曾經流傳這樣一句話「造辦處蘇州的玉,作以精巧見長;揚州的玉,作以大取勝。」也就是說揚州的玉雕藝人,特別擅長加工大型玉雕。
揚州玉雕,氣吞山河
說到大型雕刻就不可不提山子雕,山子雕是一種把圓雕、浮雕、鏤雕、陰刻相結合的雕刻方法,注重因色設物、隨形施藝,把人物山水,亭台樓閣,花鳥魚蟲,合理安排在一個立體的多重畫面上,層次豐富,意境深遠,富有詩情畫意,是揚州玉雕的代表作之一。
經造辦處官員與匠人反覆討論,確定交由揚州的兩淮鹽政玉作坊。經乾隆皇帝批准,將玉料與蠟樣由京杭運河發往揚州。
閏五月初七兩淮鹽政收到造辦處公文、蠟樣、玉料後,「以奉髮蠟樣,恐日久融化,故照發到蠟樣刻成木樣一座」。此後,遴選當地最好的玉工,分成幾班,晝夜不停地趕工,用了7年的時間,據估算,其總工程量約為十五萬個工作日。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八月十六,玉山完工後,又派專差護送回京。
玉山子回京後,又經過了一年的精琢,正面中部山石處,刻乾隆帝陰文篆書「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十字方璽;背面上部陰刻乾隆帝《題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圖》御制詩:「功垂萬古得萬古,為魚誰弗欽仰視;圖畫歲久或湮滅,重器千秋難敗毀。」下部刻篆書「八徵耄念之寶」六字方璽,配嵌金絲山形褐色銅鑄底座。經過三年運輸、八年雕琢,共計十一年時間,這件作品終於完工。
玉山背面刻所刻的《題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圖》御制詩除了歌頌大禹了大禹治水的功績,還描述了玉山製造的本末和目的,並且告誡子孫,勿只為追求珍玩,再做類似的事。
關於玉山子置於何處,乾隆經過費心思忖,決定將它置於自己當太上皇的居住地——樂壽堂,於是《大禹治水圖》玉山子自清朝乾隆五十三年(公元 1788年)起就在北京故宮的樂壽堂內高高佇立,兩百多年來,一直展示著它那看不盡的風姿。
如此龐大的玉雕工程,用什麼工具做呢?
玉山子的加工工具
從清代的治玉工具來看,如此巨大的玉料是無法用手來拿,所以根本不可能將它置於水凳上來琢磨,當時也沒有電機作為動力的電動鑽具。
▲古代加工玉器用的「水凳」
▲局部細節圖
從這兩張照片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在雕飾的層層疊疊的山岩的邊緣處,有很明顯的呈現弧狀的旋磨痕迹,松柏、人物等鏤空的地方,下砣十分的精準。
既然水凳無法琢制,以此類的雕琢技法可以推測,應該大量使用了輕巧靈活、便於攜帶的軸砣所加工,也就是古代鋸鍋用的鋸弓子,而各種砣頭可以根據所雕琢的內容進行更換,玉匠也完全可以掌控砣頭的運行方向。
距今四千年左右的石家河文化遺址出土了一個桯鑽,鑽桿的中下部加工了一個孔,頂部也行了加工,很明顯,這個桯鑽已經完全具備了類似鋸弓子的功能。可見,古人的智慧何其偉大!
在清代,雖然玉雕工具相對落後,但那時是中國玉雕發展的一個鼎盛時期,以揚州工為代表的玉山子有諸多重量級的作品傳世。
會昌九老圖玉山,清乾隆
尺寸:通座高145cm 最寬90cm 最大周長275cm
清宮舊藏
青玉。玉呈深青色,局部有青白色玉皮。作品為山形,岩石凸凹錯落,山間有高松翠竹。一面雕山間小亭,亭中二老翁對弈,一老觀棋,亭外石階下一小童燃薪煮茗。瀑布自亭後泄下,至山角匯而成溪,溪上有木橋,二老人於橋上策杖徐行,身後一童子想隨,上部空白處雕「會昌九老圖」、「古稀天子」等字。
另一面雕二老松下撫琴,二童子上下沿階而上,上部雕陰刻楷書御題詩句。上兩側各有一老人攜童子上山,緩緩徐行。會昌九老圖描述的是唐會昌五年,七十歲的詩人白居易與胡杲、吉旼等九位老人雅集於河南洛陽香山的故事。此作品所用為新疆和闐玉料,據記載,玉料重約832公斤,玉山之下又有大型銅座,是宮廷使用的大型陳設。
秋山行旅圖玉山,清乾隆
尺寸:高130cm 底寬70cm 厚30cm 銅座高25cm
清宮舊藏
青玉。主體為一聳立山峰。山溝自山頂通於山腳,泉水自山溝瀉下。山關立山峰之上,上路崎嶇,有木橋,棧道沿山溝曲折而上,直通關口。行旅多人,或騎驢,或挑擔,或步行,形態不一。山腰處有瓦舍四間,似店鋪,行旅飢勞者於內暫息。玉雕山高人小,關口險峻,氣勢雄偉,是據宮廷畫師金廷標所繪《關山行旅圖》設計,由揚州玉作琢制,始制於乾隆三十一年,乾隆三十五年告竣,歷四載。重數千斤,是最重要的宮廷陳設品。
玉嬰戲圖,清
尺寸:長14.5cm 寬4cm 高12.4cm(連座)
清宮舊藏
碧玉。玉深碧色,純綠無瑕,圓雕嬰戲圖。主景為重迭山峰,山勢高遠,山前有小片開闊地,巨樹高聳,頑石環生,三童子戲耍於樹畔,形象生動。一童穿寬衣,額頂一綹短髮,蹲伏於地,左手掩耳,右手持香前伸,欲燃點爆竹。其餘二童結左右雙髻,穿寬衣。一敲鑼助興,回望燃爆竹者;另一扛旗側立,似觀遠方。器底襯染牙松竹梅座。嬰戲圖為古代傳統玉雕題材,清代玉器中運用極為廣泛,所雕嬰童數量不等,少則一、二人,多則成群。
玉松鶴老人山子,清乾隆
尺寸:長28.3cm 寬11cm 高23cm
清宮舊藏
青玉。玉料呈青白色,局部有黃赭色斑沁,體呈長方的三角形。通體巧雕亭台、樓閣、長階。長老身穿長袍,手持拐杖,閑談聊天。山間樹木鬱鬱蔥蔥,樹蔭下立一鶴。山背面有乾隆御題詩一首:「俗雕知不售,改作畫圖新,閣雅疊仙界,鼎虹升曉春,相陪韓業偓,弗較主和賓,底籍還丹練,伊人搃玉人。乾隆庚戌春御題。」另有「比德」「朗潤」二印。
玉萬松山房圖,清中期
尺寸:長28cm 底寬4.6cm 高20.6cm
清宮舊藏
青玉。重迭山巒形。正面重山峻岭中琢巨松,並間飾亭台樓閣。背面雕峭壁懸崖,並以松樹點綴。布局周密,層次清楚,立體感強。在正面上方雲紋上,琢隸書御題萬松山房詩:「萬松春曉坐山房,雨後千峰濯翠光。因回為高步入古,受宜得趣意延涼。聞聽倚 濤翻鬣,極睡鋪阡浪擺芒。詎事游山欣愜賞,為民額手慶宜暘。」
清代玉山子較多,圖紋多為自然景色,如仙人游,文友聚會山林,群鹿、山水樓閣等,雕琢精緻,畫意盎然,是具較高藝術價值的陳設品。
推薦閱讀:
※乾隆死後,嘉慶為何著急殺和珅,貪並非本質,這11個字才是真相
※乾隆皇帝八字的多種批法(欣賞)
※乾隆死前,留了封信給和珅,裡面只有3個字,和珅看後嚎啕大哭
※這個英國人為慶祝乾隆80大壽來中國,一本日記直接點破盛世假象
※明朝大臣出使清朝,被多爾袞處死,後來乾隆卻為其欽定謚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