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不退轉發心
06-04
前面提到佛站在觀世音菩薩這邊,加持觀世音這個生命因素,使他接納無盡意這個生命因素,這兩個生命因素都是菩薩,菩薩是覺醒的,已經兌現的,不是封閉的。換言之,就是已成熟的生命因素的交流,他不是種子,是已經成長出來,所以才能交流,這時候是講一個過來,另一個會過去。「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瓔珞」這個經文的美就美在這裡,怎麼個美法?他一個理路講下來,從頭至尾一點都不矛盾;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換言之,他是以哀愍慈悲一切眾生的心,來擴大他的生命組合。就自己的立場來說,觀世音菩薩這個生命因素已經兌現,成就了,那就可以結束了,可是因為悲憫眾生的苦,所以要把他的生命因素擴大。大家不要看文字很簡單,他的語言模式,思維模式在這裡表達的很清楚,而他的行為模式也是這樣做。觀世音菩薩為了要救度眾生,為了要能夠廣大靈感,救苦救難,大慈大悲,所以要接受無盡意菩薩這個生命因素,把自己的能量加以擴大,是這個緣故他才接受。這裡面就牽涉到一些問題,比如出家人必須接受供養,尤其是大乘佛教,出家人不接受供養就算犯戒;當然若收紅包是為了個人享受,那因果就自己算了。要隨時帶著「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這個心接受供養,這才是菩薩行。大眾的供養,有的是來增加我們的生命能量,有的是來鍛煉我們的,如果是來鍛煉的,那受了紅包你就知道了。哇!那真是沒完沒了。然而,不管是眾生的發心或是眾生的業力,都必須同時接受,不能只接受發心,只收紅包,他的業力就不管了,連法律也規定遺產和債務必須同時繼承,不能光接收遺產。同樣的,眾生供養你的時候,都是兩個一起來,一接受,兩個全部都要接受,而這個接受,是基於悲愍四眾而來的。南傳佛教就不一樣,因為他是屬於微觀的佛教,基本上不接受供養,而是站在微觀的立場,把自己的生命成長到阿羅漢這個地方,大眾只有在每年三個月的安居期間可以來護持,但不是護持個人,而是護持道場,道場再將所有的供養,衣服,飲食,醫藥,卧具這些,一一分配給所有僧眾,多餘的部分再布施出去給眾生。所以有錢的就供養,沒錢的就接受救濟(其實也是接受人家的供養)。在佛教里他是這樣的區分。大乘佛法是屬於宏觀的佛法,除了要努力超越自我,還要教化眾生,所以現出家相讓眾生供養,背後有法義上的需要。一旦現出家相,眾生跟你頂禮,就必須讓人頂禮,不能說「不行,我無修無德.......」因為現出家相,就是代表釋迦牟尼佛,人家拜的是你背後那一個,不是拜你,不是你修得好不好的問題,要了解這一點。性宗的經典,其語言文字所代表的太多太多了。「.......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份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觀世音菩薩接受瓔珞以後,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奉釋迦牟尼佛」就表示觀世音菩薩這個生命因素,一迴向馬上就成佛了------無盡意加觀世音菩薩就是釋迦牟尼佛。「奉多寶佛塔」,多寶佛塔代表的是十方佛,也就是所有佛;換言之,這個生命因素的擴張,不僅進入佛的領域,同時也進入十方佛的領域,因為一切佛的領域是一致的,這裡他把佛法最高層次表達出來了,菩薩怎麼成佛就看這個地方;不但成佛,而且入了法界跟十方諸佛同一體性。這就是為什麼說「諸佛是同一佛,法身是同一個」,就是這個樣子i,但是要用法界來描述時,卻又好像每一個都不一樣。「一分奉釋迦牟尼,一分奉多佛寶塔,這個理念,修行模式,我們能夠以這樣的角度來探討,我個人是感到非常高興的,相較於其它宗派,可說是無以復加的榮耀。我們不知道其它的宗派是否能體會到這一點,但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顯然在第四期的佛教思想發展里,講到「法身是如何形成」時,《普門品》是非常重要的經典。《法華經》在天台宗里是很重要的根本經典,但天台宗的經教研究不像我們華嚴宗的經教法門,是從實踐中體驗證得的,因此適用於所有的性宗經典;我們現在解答的語言模式,即是適用《華嚴經》的語言模式來解說。、《華嚴經》的語言模式主要是三個譯經家,翻譯《六十華嚴》的是東晉的佛馱跋陀羅,翻譯《八十華嚴》的是唐代的實叉難陀,《四十華嚴》是唐代的般若三藏所翻譯;《法華經》則是鳩摩羅什翻譯的。雖然當初佛馱跋陀羅跟鳩摩羅什兩個人在西安逍遙園吵得很厲害,但兩個人的語言模式,思維,佛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佛馱跋陀羅是禪師,禪修者重視行法,鳩摩羅什是譯經家,但兩個人彼此是相通的,就像無盡意跟觀世音是相通的一樣,可是他們的弟子們不相通,所以吵完後就分家了,佛馱跋陀羅就到南邊來了。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經典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是一致的。這個地方講修行的最高境界,交代的很清楚,我們覺得非常的殊勝。下面是佛陀的總結。「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游於娑婆世界」。從經文可以看到他是這麼自在,我們從表相上、意相上,可以看到他是很生活化的,但其實就法義,修行即生命改造工程來探討,他是很深很深的,已經到達最高層次的地方。所以這種經典絕對不要把它當做小說一樣輕易看過。那是不同的。「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佛子何因緣,名為觀世音具足妙相尊 偈答無盡意 汝聽觀音行 善應諸方所。。。。。。。。。(此部分經文請從網路上下載填補)「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這個地方無盡意菩薩重新再問一次,這是這種經典的一種特質。《普門品》看起來很簡單,像《普門品》這類的思想、教義,《華嚴經》里佛陀應該講過好幾次。我們現在看到的經典,是後人把佛陀講過的話整理,彙集出來的,都已經定型了;有關這部分的思想,佛陀應該是講過很多次,有時用觀世音菩薩講,有時用別的菩薩來詮釋。「阿毗達磨」在講到這種理論時很嚴謹,那時很多人聽不懂都睡著了;《普門品》這裡則是講的很輕鬆,很白話,像阿媽講故事給孫子聽一樣,因為把他表相化了。也因為有「阿毗達磨」這樣的理論在背後撐著,所以譯經家在翻譯時才把他整個簡單化掉,原文是什麼,我們現在已經沒有辦法看到他的真面目,早期翻譯的時候,是否有夾敘夾議的,我們不知道,但鳩摩羅什翻譯時,則是把他刪成語言非常一致性的東西;假如我們去看早期安世高翻譯的版本,便可以看到他自己的註解也夾雜其中,當時做記錄的人,顯然也有所謂「眉批」的情況,會在旁邊加註佛陀這句話的意思,年代久了,後面再重新刻板印刷時,有可能把佛陀講的話和眉批都混在一起了;無盡意菩薩這個地方問的,就有類似這樣的狀況,他把前面講過的再重新講一遍,後面有他問的,也有佛陀回答的,問和答都夾雜在一起。「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佛子因何緣,名為觀世音」。這一看就很清楚了,他是從前面問下來的。「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弘誓深如海,歷劫不思議,侍多千億佛,發大清凈願。」這兩個偈子,其實只有「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是佛陀講的,其它是譯經家或是記錄的人加註的。因為無盡意是用偈來問,所以佛也用偈子來回答,因此,應該是「偈答無盡意」後,就是接「我為汝略說」。那麼,為何經家或譯經家要畫蛇添足的多家這幾句上去呢?經家就是寫經的人,譯經家就是鳩摩羅什,他們之所以多加這幾句,是為了要把無盡意所問的和佛陀所答的連接起來。經家或譯經家多加這幾句,其實是有用意的,我們從他的語言模式可以看到他的思維狀況。他整個經文的鋪陳,每個字都是無量功德,雖然只是個連接詞,都是有功德的,若是從那邊下手探討,將會有很偉大的發現,雖然是同一句,但是一百個人下去探討,撈起來的寶都不一樣,因為那是依個人的生命特質而顯現的,寶庫的門都一樣,大家都從那裡進去,但拿到的寶都不一樣。我們跟各位講的這個模式,你懂得怎麼運用就好了,至於其它的模式,那就像是大門進去,你要撈哪個寶就隨個人了,喜歡哪一個就拿哪一個。「善應諸方所,弘誓深如海」,他先讓你了解觀世音菩薩是善應諸方所,你說什麼,觀世音菩薩都說好,並且又能夠滿足你。可見觀世音菩薩很隨和,而且又能滿足你的願望,所以說弘誓深如海,「弘誓」就是大願,大願深如海。「歷劫不思議」,「劫」是時間最大的單位,這句應該是歷不思議劫的意思,這是文法上的問題。「侍多千億佛」,不斷的侍候和供養佛,「發大清凈願」,發很多大願,而且這些願都是為眾生、為三寶的;觀世音菩薩所發的願都是為眾生的,很少為三寶發的,因為他是專管眾生事的菩薩,這是性德上的問題。告訴各位,要發願就發這三個:為佛發菩提心,為法發菩提心,為眾生髮菩提心。你要護持僧寶當然也很好,但要奉勸大家,絕對不要為僧寶而發菩提心,因為很多人因此就跟著師父走,那就不是「依法不依人」,那個叫做情執過重。要護持這個師父不要緊,但是情不要滾進去,你把情滾進去,那就不叫做護持師父了,是想要佔有師父,這個一定要弄清楚,所以,要發心就發這三個-----為佛發心,佛是覺悟,生命中的覺醒非常重要,為法發心,為真理而發心,或者為眾生而發心,不要為師父個人而發心,因為法和情執你會劃分不出來,這一點一定要弄明白。《十住毗婆沙論》里提到真正的發菩提心有七個,其中的為佛發心,為法發心,為眾生髮心這三個是不退的,為戒發心的,下輩子就不見了,為僧發心的,可能你這輩子也看不清楚,更逞論下輩子;所以佛、法、僧、戒四寶中,我們只強調兩寶,觀世音菩薩是為眾生髮心,初學佛的人發願,大概都是想覺悟,想覺悟就是為佛發心,為佛發心不是看到佛很莊嚴,很多人拜,所以也發願要成佛,不是那種,它是指生命的覺醒,能覺醒是很好的,一般人都是活在慣性中,沒有覺性,所以要怎麼活在覺性里,這是大多初學佛的人的發心,再往上的話,大概是為法發心和為眾生髮心。學華嚴的人,大部分都是為法發心----如何實踐與兌現真理:關鍵是,實踐和兌現真理的過程中,絕對牽涉到眾生,所以通常講圓融道的時候,就會要大家為眾生髮心,行眾生事業。一般來講,行菩薩事業的菩薩道都是為三寶發心的多,為眾生事業而發心的,叫做眾生事業的菩薩道,至於,你要行眾生事業的菩薩道,或是行菩薩事業的菩薩道都無所謂,圓融道是這樣進行的,那我能不能為 「智正覺世間」來行菩薩道?也可以,但這就比較辛苦了;首先,次第道一定要很精進,因為要想覺悟,次第道是最直接的,而且是不能避免的。所以,學佛的過程是相當微細的,很多人老想著成佛,但又不明究理,應該要怎麼學他不管,天底下哪有這種法?一定要從細微的地方下手才行,成佛只是個通稱,是我們的目的地,但你要從哪一條路走,怎麼走,他都不一樣,我們一直急著要到達目的地,結果你自己要走哪一條路也不確定,到了交流道以後,想想「還是搭火車好了!」你又跑到火車站去,到了火車站,火車還沒來,想想「還是走了吧!「那你到底是要上交流道,還是等火車,你會一直在那邊搖擺不定。依止道場,依止善知識,修學法門,我們有一定的公式給各位參考,你一定要做好。前面我們提過至少要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時間在你的法門,道場這邊,百分之二十五以上在其它法門上,假如你在其它法門的時間多於自己的法門,基本上你的那個法門不算有修,已經變成散形,沒有形了,因為散掉了,所以一定要有百分之五十以上,明確來講百分之七十是最好的,百分之三十是其它法門。其它法門不能只選擇兩三個,所有的法門通通要參訪,包括外道都要走一遍。因為現在佛教不像佛陀那個時代,它跟其它宗教有明顯的區別,現在佛教的特色都模糊了,所以反而有很多人被外道吸收了,因此外道的優點我們也要學,要是沒有這種心量,佛教會一直萎縮下去,這是我們在修學上很重要的地方。以上是從發願這邊來看。接著來看佛陀怎麼跟無盡意講。」我為汝略說,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佛說我跟你講:「聞名」就是聽到觀世音菩薩的名字或見到觀世音菩薩的形相。這個地方主要是講「心念不空過」,一心稱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有苦,「有」就是苦。四念處的「觀受是苦」受即是「有」,因為「有」才會受;無「有」就不會受。為什麼會「有」?因為「有取」這個苦就產生了,否則不會有苦;股票狂跌,有股票的人就會苦。這個「有苦」包括樂在裡面,也就是「有苦有樂」,關鍵在於「有」,若能「空」,就沒「有」了,就不苦了;不空,就是「有」,那就有苦有樂。因為「有」,就會有得有失,得到就很快樂,失去,就很痛苦;「空」就沒有得失,沒有得失,那就沒有苦也沒有樂了。「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第一句是總說,一心稱念不空過,能滅各種的苦。「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從這一句開始講十二大願;十二大願前面講過了,所以我們不再詳細講。」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這是第二大願。「或在須彌峰,為人所推墮,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這是第三大願,是講被人從須彌峰、高山上退下來。這不一定是在高山頂,二十層樓以上就算是高山頂了。事實上這個高峰,你現在看不出來,我們常跟大家講,打坐的時候,三角點一定要顧好,屁股是一個點,兩條腿是兩個點,這三角點要坐穩,假如有一點沒有落實,即使只有半公分的離地距離,當你處在很安靜的境界時,突然間「啵!」移一下,那就會像是從須彌峰掉下來似地,那就會被驚嚇到,內臟會受傷,你要留意這一點。打坐的時候,一定要坐穩,否則就常常會有「或在須彌峰,為人所推墮」的狀況,不是誰推你的,是被自己嚇得。所以現在就要預防,毗盧遮那七支坐法要學好,不管你是單盤,雙盤,金剛坐都可以,一定要坐穩;若是初學,腳下面還有個空擋,底下一定要墊個東西,這是我們一再要求的。坐禪是要做到得禪病,那是很冤枉的,大家一定要留意。「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咸即起慈心」。「金剛山」就是一般講的石頭山,這是掉到懸崖峭壁的情況。有人要害你,你要念觀世音菩薩,但你若是很恐慌地念,對方會覺得很好笑;若是能冷靜下來,對方看到你和顏悅色很寧靜的樣子,也會跟你一樣起慈悲心。不見得會放你走,但至少不會把你毒打一頓,因為看你很平靜,大概不會有逃亡之虞,也不會報復他,可能就會去忙他的事,等到他走了,你也可以走了。這是念觀世音菩薩很有效的一個方法,但是現場的情境還是要自己去處理。「或遭亡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或囚禁枷鎖,手足被杻械,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這兩個願是較為一般人所爭議的,會認為既然犯了王法,為什麼念觀世音菩薩就可以免掉這個罪?會這樣講的人,就是正義感太重了,大家要知道,王法是人訂的,他不等於真理。假如你開車被警察攔下來,你就念觀世音菩薩,他看你面貌這麼和藹可親,可能只是看一看,跟你講下次開慢一點,就讓你走了,為什麼會這樣?警察自己也不知道;沒有為什麼,你就念觀世音菩薩。你會說「這樣不公平!」不公平的是警察,不是觀世音菩薩,因為人性本來如此,法律本來就是人訂的。關鍵在於,你對觀世音菩薩這個生命因素要有信心,要能激發這個生命因素才有用;他是跟真理相應的問題,不是國法的問題,國法只能是規範,但若是犯了懷恨造業的國法,那念觀世音菩薩會沒有用,因為生命中的惡質太強了,搶劫殺人以後才要念觀世音菩薩,那未免太現實了,這樣是行不通的。「咒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一般人對這一句比較不認同,他會認為人家詛咒你,念觀世音菩薩,你沒事就好了,為什麼還要反過來去害對方?其實,這是真理反應的本然,沒有為什麼,詛咒,就像仰天吐痰一樣,當他掉下來以後還是落到自己的身上。造了那個因,就得那個果,不會說你往天上吐,最後卻掉到別的地方,他是一種自然的反應,不是我們大腦能想像的,他主要是告訴你,不要用詛咒的方法去傷害眾生,只要有這樣的想法,回過頭來傷害的還是自己。這是從思維模式上來講的,若以真理的立場來看,當這個力量發出去以後,他一定要到達目標,當對方一阻擋時,那個力量就會反彈回來。「或遇惡羅剎,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假如遇到惡鬼羅剎,毒龍諸鬼等等,念觀世音菩薩,這時就不敢加害於你;這一點也有人懷疑。大家有沒有聽過這麼一句話「西洋的鬼,嚇不了東方人;東方的鬼,嚇不了西方人。」以前對於這句話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直到有一年我去麥迪遜,剛好碰到下大雪,那個樹被大雪覆蓋,晚上風一吹,四處鬼影幢幢。同修說那是西洋鬼,很多西方人看到那個鬼,常常嚇昏了;我們東方人來看,覺得很好玩,因為我們認知的鬼不是長的那個樣子。西方人若是看到舌頭長長的東方鬼,可能也會覺得很好玩,看到那個鬼舌頭伸那麼長,也許還會過去拉一拉玩玩看。鬼魅這種東西,本來就帶有你的意識形態,那不一定是真鬼。若是遇到真鬼也不用怕,你被他嚇得趕快往後跑,他是被你嚇的往後用飛的,那到底是誰怕誰?所以,這個時候只要冷靜下來念觀世音菩薩,事情就會解決,這些都是會過去。遇到惡鬼羅剎,毒龍等等,就跟應付前面講的壞人一樣,你就冷靜地念觀世音菩薩,這是最好的處理方式;但是,就會有人說怎麼可能?你不要被意識形態嚇壞了,人最可怕的就是意識形態。修行就是要求解脫,問題是你要解脫什麼?又沒人那繩索捆綁著你,要解脫什麼?是意識形態,我們是被意識形態框住了,能夠放下意識形態就解脫了。「師父!我能不能坐著聽經?」你願意來聽經我就很高興了,坐地上還是坐椅子有什麼關係呢?自在一點嘛!你認為應該怎麼樣就怎麼樣,表達你的恭敬和尊重就可以了。你若跑來問我,那我故意跟你講「不行!」看你怎麼辦?這就是被框住了。「若惡獸圍繞,利牙爪可怖,念彼觀音力,疾走無邊方」很多人都認為遇到獅子,老虎,念觀世音菩薩有效嗎?有一位神職人員到一個村莊佈道弘法,路上遇到了老虎,他趕快跪下來念觀世音菩薩,結果老虎還不走。念到很累了,只好問老虎 「你到底要怎麼樣?」老虎說「我的午餐煮熟了沒?」他念什麼老虎聽不懂,只看到眼前的午餐。遇到老虎獅子這種狀況,那你要真的要念觀音力,不然還有什麼辦法?「不動」這一點最重要,不過不是身不動,是心不動,心念都要能靜下來。問題是臨場往往靜不下來,所以平常就要訓練自己,要能在短暫的時間內使心寧靜,這就是一般講的定力。你沒有「絕對」的定力,也要有「相對」的定力,碰到不良的環境或是遇到老虎,毒蛇,惡鬼,要能夠很快地把心靜下來。經文從前面講下來,語言模式上是講要「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行為模式和思維模式上則是告訴你,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冷靜下來念觀世音菩薩,這些老虎,獅子,惡鬼,壞人就會通通過去。其實任何的宗教都一樣,前面跟各位講宗教化的情況,為何觀世音菩薩會先提出來,這是有原因的,他從最淺的到最深的都在裡面。所以用生命因素的覺醒和兌現來解釋菩薩的名號是最好的,而「一心稱念」這個法門告訴你,只要能冷靜下來一心稱念,事情會很快過去。你稱念其它的佛號或菩薩名字也可以,因為觀世音菩薩的名字你很熟悉,比較好念。當你看到這些猛獸時,你要是奔跑,他肯定跟在你後面追你,所以這時你要冷靜下來,而且不能發抖;這種定力平常就要訓練,否則境界一來沒有辦法應付。假如那時候身邊跟著小孩,為了保護小孩,你會儘可能地想辦法冷靜下來,這個特質就是父母的愛,臨危起了作用,你會抱緊小孩,專心一意地念。若是一個人時,反而容易慌張,意識形態會起作用。所以媒介很重要,那個孩子就是使你冷靜下來的媒介,這叫做方便法,有帶小孩的人反而容易過關,遇到強盜,帶著金錢容易過關,遇到老虎就過不了關,因為那個媒介不起作用,你要留意到。所以媒介是一種很好用的方法,提供給各位參考。「蚖蛇及蝮蠍,氣毒煙火然,念彼觀音力,尋聲自回去。」「蝮蠍」是毒蠍子,「蚖蛇」是各種蛇,叫做百足蟲的東西,他本來就有一種臭味道,人類會覺得很討厭。當他一靠近,不見得會咬你,但你就會嚇死了。這時你就念觀世音菩薩,生命的那份寧靜,會產生祥和的磁場,這些不好的東西自然會離開。他不是指這些外相的東西,而是嗔恨,妒忌這些都會消除掉,念觀世音菩薩有這樣的一個功能。「雲雷鼓掣電,降雹淑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前面講的是動物,現在是講大自然的情況,到這個地方是第十二個。念彼觀世音力,大自然的情況也可以消除。」念觀世音菩薩「就是啟動自己生命中觀世音的生命因素,這時你生命的周圍就會產生相應的磁場。很多人說修行人有什麼磁場,假如你的生命因素都不啟動,哪來的什麼磁場?所以,一定是從你的生命因素中啟動某一個生命因素所產生的磁場,是那個生命因素兌現出來的,而不是你自己一個人產生的。若是從「人」來說,那太廣泛了,很難去證明,但從生命因素來講,他是很好證明的。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2017年10月,十二生肖運程解析!(建議轉發,收藏)
※觀音菩薩成道日,三十三化身故事及全圖,轉發功德無量!
※【索達吉堪布傳講】《維摩詰經》第9課,趁熱複習,隨手轉發
※看完長見識的 請悄悄轉發 | 欣賞精美圖文 了解佛教名詞
※農曆二月十九日 恭逢觀世音菩薩聖誕,隨喜讚歎,轉發增福增慧功德無量!
TAG:轉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