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種聲音]真正的進步

[一種聲音]真正的進步我和一些朋友的分歧之一是:對中國的時局和未來,我比較樂觀,他們比較悲觀。悲觀者似乎很有理由。他們經常列舉中國社會存在的種種弊端和問題。問題確實很多,誰都看得到。但之所以仍然樂觀,是因為我有一種感覺: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讓中國已經取得了某種不可逆轉的進步。所謂不可逆轉,是指,無論政治層面發生什麼,中國都不可能走回頭路,退回到曾經的可悲境地。面對這個不可逆轉的巨大進步,某些事件、人事變更、錯誤政策,它們的作用或危害相當有限。是的,總會有一些挫折和損失,有一些愚蠢和陰謀,速度會時快時慢,但中國社會整體的趨勢一定是向前的。這個「不可逆轉」的進步是什麼?背後的推動力是什麼?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這個社會,到底有了什麼徹底的、根本的發展和變化?我們取得的真正進步是什麼?是財富總量的大幅增長嗎?確實,無論人均還是總量,財富實現了翻幾番的增長。但這並不是最終答案,因為它沒能解釋財富增長的原因,也就是背後的那個巨大推動力是什麼。有一項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回答,這就是朱錫慶關於知識的原創性研究。他指出:這個巨大的推動力是知識的增長。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真正進步,是知識的進步。這個社會的真正變化,是知識總量的大幅增加,和知識普及程度的大幅提高。正是這種知識的巨大進步,推動著財富增長和社會繁榮。改革開放之初,中國80%的人口是農民。他們頭腦中有的,是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知識。城市中的工人幹部,頭腦中有的,是國有企業和政府計劃的運轉知識。股份公司、企業管理、國際貿易、現代金融等市場知識,全國也找不出幾個人明白。甚至,製造出消費者喜歡的水龍頭,這種今天看來平淡無奇的小事,當時也沒有幾個人能勝任。改革開放之初,政府要在香港辦公司。當時的中國,並不缺達官顯貴,委員部長書記省長一大堆,但真說到辦公司,卻誰也不懂。只有曾經被打倒的前資本家榮毅仁知道什麼是公司,知道怎麼去香港辦公司。於是,榮毅仁受命去香港創辦中信公司。三十多年以後,幾億農民成功地進入了城市,轉換了職業,市場和私營企業在中國到處出現。在這個過程中,兩種知識:現代化的工業服務業生產知識、市場經濟的契約交易知識,被數億人從無到有地掌握了。現在,還有人不知道什麼是公司嗎?市場中的水龍頭,品種繁多,數以千計。過去,中國產品以粗製濫造聞名。但只用了一代人的時間,中國產品的質量就有了全面提高。在產品質量提高的背後,是無數管理者、生產者知識的快速增長。現代市場經濟,是一個高度複雜的結構,需要足夠數量的專業人士操作和維護。落後封閉的國家,缺乏的不僅是資金,還一定缺乏會計師、評估師、律師、交易員、分析師等專業人士。經過了三十多年以後,這些人才在中國已經是從無到有、從少到多,水平也日益提高。中國社會發生的涉及數億人的知識進步,其規模和成效,在人類歷史上是空前的。偉大、壯觀已經不足以形容。我們唯有一再驚嘆市場那不可思議的力量。這才是中國這個社會最根本、最徹底的變化。那些外在的表現,比如繁榮的城市、密集的工業區、人均收入的增長、巨大的產出、產品質量的提高,都是知識增長的結果。「在任何階段,人類社會發展的唯一動力是知識增量(獲得新知識)……稀缺的本質是無知。」(朱錫慶:《知識筆記》)哈耶克可能是第一個意識到知識的根本性作用的經濟學家。他的那篇著名論文《知識在社會中的作用》,對知識的作用進行了全新闡釋。經濟學的發展,由此突破了財富和生產等傳統概念。人們對社會發展動力的理解,大大加深了。說到知識,就要說到無知。無知包括兩種。一種是對某種具體知識不了解,比如不知道如何使用Photoshop。這種無知容易解決,至少人們知道如何去解決。難解決的那種無知是:無知,且不知道自己無知。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提出「不爭論」。現在看來,可謂至關重要。鄧小平意識到,包括他在內的中國人,對市場的知識很缺乏,並且,絕大多數人不知道、不承認自己的這種知識缺乏。這時如果展開爭論,一定是低水平的。爭論話題只能是互指對方不符合馬列主義。這種爭論除了製造社會分裂、妨礙發展以外,沒有任何益處。實際上,即使到了1990年代,中國人還在熱火朝天地爭論應該姓資還是姓社。現在回頭去看,那根本不是什麼知識討論,那是鬧劇。除了為人類思想史提供愚蠢的案例以外,沒有任何意義。鄧小平的高明之處在於他知道,當時的中國,需要的不是低水平的爭論,而是虛心對外學習。但學習的方式是什麼呢?如果是第一種無知,也就是對具體知識的無知,可以通過書本學習、學校教育來解決。但中國人當時對市場,是第二種無知:不知道自己無知。這種無知之下,人們根本意識不到需要學習,更不知道要學什麼。中國社會解決這個無知的方法很正確,那就是對外開放,引進外資,讓了解市場的人來中國辦企業掙錢。他們不是教育家,他們也沒想教育誰。但大量外資企業進入中國的結果是:市場經濟以完整生動的形象展示在無數中國人面前,並且邀請他們親身加入其中,不但無須學費,還可以同時掙錢養家。朱錫慶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原創觀點:知識是活動的副產品。大量的知識,都是無法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和傳遞的。人們習得這種知識的唯一辦法就是參與相應的活動。活動本身自有其目的,有其主產品。在企業工作,是為了掙錢養家,但在活動中,人們同時也會獲得知識這種副產品。一個國家從計劃經濟轉為市場經濟,其間的變化是脫胎換骨的,需要絕大多數社會成員參與。這些成員,原來只掌握計劃經濟的知識:怎樣搶購緊俏商品、怎樣在國企和公社中出工不出力、怎樣才能在上級面前爭取更多的物資分配、怎樣寫各種宣傳文件……現在,需要他們掌握一套全新的市場經濟知識:怎樣求職,怎樣招聘,怎樣創辦和經營公司,怎樣和人簽訂合同,怎樣了解市場需求,如何取悅消費者,如何避稅,怎樣和外國人做生意……在幾億人的範圍內傳播這種知識,學校教育顯然是無力勝任的。即使有這種學校,那些剛進入城市一無所有的農民也沒有錢去脫產學習。他們每日都需要養家糊口。大量湧現的內資外資企業,在謀利的同時,也為人們提供了學習的機會。數億原本只掌握農業知識的人,進入城市,在企業中工作。那時還沒有新勞動法之類的惡法,這些人進入私營企業,沒有門檻。由此,他們就有了機會既掙錢養家,又學習現代生產和市場經濟的種種知識。人們頭腦中知識的轉換,不聲不響地展開了,且日益深入。中國和俄國改革的一個重大區別就是:中國是開門改革,一直堅持對外開放。俄國則是閉門改革,對外開放的力度比中國小得多。兩國對世貿組織的不同態度就有很大不同。這種對外開放的不同,直接造成了知識輸入的數量差距。中俄兩國,原來都是計劃經濟,社會成員都很缺乏市場經濟的知識。但通過對外開放引進外資,市場經濟的知識在中國已經大大普及了。在這方面,中國領先俄國很多。在《知識筆記》中,朱錫慶講述了好幾個當代俄國人缺乏市場經濟知識的有意思的例子。中國的一個重要先天優勢在於,香港台灣在傳播市場知識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引進外資企業,很大部分就是引進港台企業。大陸和港台,沒有語言隔閡,人們可以直接交流。這些企業在傳播市場知識方面,效果極佳,作用極大。說到市場經濟知識,另一個很有意思的案例是溫州。改革開放以前的溫州,地少人多,格外貧瘠。改革開放以後,卻一躍成為中國最繁榮富庶的地區之一。原因何在?一種解釋是:溫州原來的國有企業很少,加上很窮,沒什麼油水,政府官員沒什麼興緻干預市場,這讓私營企業得到很大的自由。這種解釋很有道理,但問題在於,溫州並不是唯一的貧窮、國有企業少、政府干預不多的地區。許多類似地區,雖然改革開放以後經濟也有發展,但卻沒有取得溫州那樣的成就。如果從知識的角度解釋溫州的成功,就豁然開朗了。改革開放之初的溫州,雖然看上去很貧窮很落後,但在那時,溫州人其實已經有一項因素領先全國了。溫州的農業條件很差,所以,自古以來就有外出經商的傳統。即使計劃經濟時期,溫州人也想盡各種辦法到各地去做點兒買賣。當然,那時只是不起眼的小商小販,彈棉花、雞毛換糖、擺地攤、小修理,等等。雖然是小商小販,但那也是正宗的市場交易。所以,溫州人雖然當時很窮,小商小販也沒什麼高學歷,甚至有文盲,普通話也說不好,但市場經濟、自由交易的知識,他們卻掌握了很多。相比之下,北京那些制定全國計劃、管理國家商業的幹部們倒很無知。換句話說,改革開放以前,溫州可能是財富的窪地,貧瘠不堪,但卻是市場知識的高地。在這方面,溫州人已經積累了巨大的優勢——看不見的優勢。改革開放以後,這種優勢有了用武之地。溫州人頭腦中的市場經濟知識迅速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財富。相反,一些原來國企密集的地區,比如東北,改革開放之初,表面上的財富很可觀,巨大的工廠、密集的鐵路、數量眾多的熟練工人、完善的教育體系。如果那時比較東北和溫州,沒人會認為溫州雞毛換糖的小販比東北巨大的鋼鐵廠更有前途、更有優勢。但實際上,國企比重越大,該地區的人市場知識越匱乏,市場觀念越落後。雙方的知識差距已經存在。如果繼續實行計劃經濟,國企密集地區可能還會保持表面上的領先。但環境已經改變,市場經濟來了。他們頭腦中的知識缺陷就暴露無遺了。舊知識已經無用,加之體制羈絆,固步自封,沒有機會迅速更新知識,就只好眼睜睜看著知識領先的溫州在創富的道路上快馬飛奔了。理解了知識的巨大作用,再來審視一百多年來中國的歷史,會有全新的認識。實際上,近代以來中國遇到的社會問題是:傳統社會積累的豐富農業知識,在工業化時代沒用了,必須更新。必須有某種辦法把數億中國人頭腦中的知識換一套。近代以來的種種社會危機,都是這種知識轉換沒有順利完成的表現。可惜,中國幾代知識人和革命人沒有認識到這個問題。他們都錯誤地把中國問題理解為政治問題、革命問題。即使如魯迅那樣理解為教育問題,也是同樣錯誤的理解。知識分子頭腦中的教育,往往局限在書本和學校。他們不會把交易、手藝、簽合同、賺錢、長途販運等也理解為知識。相反,他們更願意斥之為庸俗和墮落。中國的知識人和革命人,同樣有著那種「不知道自己無知」的無知。因為這種錯誤的理解,所以,一百多年來,中國一直在革命和政治中轉來轉去。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幻大王旗。國父領袖紛沓至,可嘆生民無寧日。去看中國近現代史中的種種戰爭和革命,最常見的情節就是「忍無可忍,奮起一擊」。說起來都是滿腔悲憤,其實不過是一地雞毛。政客們為了他們自以為重要的東西,輪流出手,一再打斷社會的正常發展。為了一地雞毛,得到一片廢墟。社會一直被各種野心家反覆折騰。人們得不到哪怕稍長一點的安寧創辦自己的產業。表面上看起來,這只是財富的損失,可正是因為人們無法順利展開經營,知識轉換一直無法完成。這個中國社會的真正問題,一直停滯不前、無從解決。現代工業化的市場知識,只能作為經營這種活動的副產品,逐漸進入人們的頭腦。戰爭、革命、運動、民眾動員,這些看似雄壯的事業,每一個似乎都有著迫不及待的理由,但不管它們的理由多麼充分,實際結果就是:它們全都延緩而不是促進了中國問題的解決。中國真正打開國門面對工業化的世界,是第二次鴉片戰爭。過了一百多年,經歷了各種革命和戰爭以後,到1960年代,中國的境況不但沒有改善,反而更加糟糕。人人都想一勞永逸迅速解決問題,但卻無一例外地在捨近求遠,不走弓弦走弓背。實際上,只要能讓民眾在和平的環境中有自主經營的機會,知識的轉換,貌似緩慢,其實反倒不需要太長時間,比那些疾風暴雨的革命和政治快多了。日本差不多和中國同時被西方打開國門。但日本隨後進行明治維新,大力發展工商業。雖有缺陷,但三四十年以後,也就基本完成了國民知識的轉換。現代化的工商業已經在日本紮根。即使經歷世界大戰,日本也依然實現了繁榮和富裕。中國人真正得到日本這樣的和平發展機會,也是在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也是僅僅過了三十多年,就已經發生了徹底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真正的繁榮,都是靜悄悄的。大鬧大哄的,只會是災難。看上去,中國人還是中國人,還是說漢語,還是吃中餐,但實際已經大不相同。數億人的頭腦,已經發生了徹底的變化。而且,這個變化發生在人們的頭腦中,沒有任何人和任何力量可以剝奪。這個變化是不可逆轉的。無論是誰,都只能順應不能抗拒。我的樂觀,正來自於此。對美國來說,1929年大蕭條實在太可怕了。幾代人刻骨銘心。但如果從整個世界的角度去看,就必須承認,即使有那樣的災難,即使在當時,美國的發達程度也遠超其他國家。美國人在繁榮之路上摔了一跤,但那條路並沒有中斷,他們也沒有調頭往回走。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之前幾十年上百年的發展,已經讓美國人具備了現代市場所需的種種知識。他們會犯錯誤,但他們畢竟不是無知。糾正錯誤,比從零開始學習,要容易多了。同樣,從理論上,不能確保中國未來不發生那樣嚴重的經濟危機和蕭條,但即使最壞的情況出現了,我們也已經離開起點很遠了,不可能再返回了。數億人的知識轉換已經大致完成。知識的習得和積累是漫長的,但一旦完成,也是堅不可摧穩如磐石的。當然要警惕和反對錯誤的政策,但也不必認為犯一個或幾個錯誤就會萬劫不復。好幾億曾經不知市場為何物的人,已經變成了市場經濟的直接參与者和獲利者。人們知道了財富的好處,也知道怎樣才能獲取財富。這時候,你想螳臂當車,讓他們調頭往回走,可能嗎?更重要的是,既然社會真正的進步是所有人知識的進步,那人們就應該對政治的局限性有清醒的認識。任何政治方案,都不能代替時間的積累。沒有任何政治人物或團體,能在一夜之間改變社會成員頭腦中的知識。一代人只能完成這一代的使命。欲速則不達。慢些到總比永遠不到要強。政治從來不是社會真正進步的主角。實際上,如果不成為阻礙和破壞,就算是良好的政治了。政治人物最優秀最重要的品質,是知道自己力量的局限,承認自己並非無所不能。也因此,良好政治的核心是妥協,而不是堅持到底。在那些成功發展的國家,比如英美,妥協幾乎已經成為政治人物的下意識。他們會在議會中大吵大鬧,會互相威脅絕不讓步,但真到了最後一刻,卻一定會做出妥協。絕不會有人真把桌子掀翻讓天下大亂。這是真正的政治大智慧。2000年,小布希和戈爾的競選之爭,在其他國家,多半會變成內戰。失敗的戈爾,太有「忍無可忍」的理由了,但他遵守了判決結果。近幾年兩黨在議會中關於預算的爭論,針鋒相對,如火如荼,但無一例外地在最後時刻達成妥協。政治人物懂得妥協,社會才會得到安寧。或許會有損失,會有錯誤,但最寶貴的和平進程被維持。社會有機會繼續積累知識。更多的知識,而不是更多的「大不了重頭再來」,才會讓人們最大限度地發現種種問題的解決之道。知識不夠,而不是流血不足,才是我們要解決的真正問題。其實,即使是妥協這種習慣,也來自於和平發展的商業。革命和戰爭,只能培養出毫無耐心、決不妥協的暴烈氣質。互利共贏、彼此合作的商業,才能培養出人們善於妥協的市場氣質。惟願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不僅讓中國人具備了市場經濟知識,也得到了溫和妥協的市場氣質。不過,對知識的增長,已經可以確認;氣質是否真有變化,還有待觀察。來源:李子暘鏈接:http://www.impencil.org/portal.php?mod=view&aid=4276
推薦閱讀:

成真:泡學水平快速進步的8個基本點
女人在婚姻里最大的進步,就是這一點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
快速進步的三條原則
進步先進前步 退步先退後步

TAG:聲音 | 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