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美滿的教育--中國自己的積極心理學:佛教

幸福美滿的教育

中國自己的積極心理學:佛教

---------蘇治益(源益)整理摘自凈空法師

一,佛

佛:就是智慧、覺悟。

智有三種:

1. 一切智:正確的了解宇宙本體

2. 道中智:能夠正確明了萬象的智慧。

3. 一切種智: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究竟圓滿的明了,沒有一絲豪的迷惑,也沒有一絲毫的誤差。

覺:

1. 自己覺悟了

2. 覺他:能夠幫助別人覺悟

3. 圓滿的覺悟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終生與佛都是平等的,沒有差別。

二,佛教

佛教:是教育,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它是教學、是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覺悟宇宙人生的教育。

和尚,印度話,翻作:親教師,親自教導我們的老師。

法師:不直接教導我們的和尚。

現在變體的佛教: 傳統的佛教、宗教的佛教、佛學、邪門外道的佛教。

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迷是什麼呢?是對自己、對生活環境的不了解。因為不了解真相,往往就看錯了,也想錯了;看錯、想錯,也就做錯。做錯的結果就是苦呀!如果一個人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能夠真正理解,沒想錯,沒看錯,沒做錯,所得的結果一定是快樂。讓我們有能力在現實環境里辨別:真、妄、邪、正、是、非,乃是善、惡、利、害。然後再幫助一切眾生建立理智、奮發、進取、樂觀、向上的慈悲濟世的宇宙人生觀。

佛教:圓滿的幫助我們解決眾生一切苦難的問題,讓我們每一個人在這一生中得到幸福快樂、家庭美滿、社會和諧、國家富強、世界大同。

三,佛法

佛法講修行(修正行為),無量的行為歸納為:

1. 身體所造作的身業行為

2. 言語所造作的口業行為。

3. 起心動念,意業行為

修行要從根本修,心是根本,起心動念是根本。心正,我們的言行一定要正;心不正,就是想學也學不像,很容易被人看破,所以要從心地修起。

四,十願

1. 禮敬諸佛。諸佛:指的就是一切。做事情認真、負責、盡心儘力,把事情做的很好,做的很圓滿,這是對事的恭敬。禮敬諸佛就是要對人、對事、對物要平等的恭敬。

2. 稱讚如來。我們稱讚好的,對於傷害人們的行為絕對不稱讚。

3. 廣修供養。

4. 懺悔業障。我們真心本性裡面,有無量的智慧、無盡的德能;現在智慧、德能為什麼都不能起作用呢,就是有障礙。障礙分為兩類,一是煩惱障,另一類是所知障。妄想,就是所知障礙的根;執著就是煩惱障的跟。

5. 隨喜功德。不但不嫉妒人,更進一步知道別人的好處,就是自己的好處,一定要成人之美。隨喜,不但是看到別人的善行、善事,能夠生歡喜心,還要儘力促進他、幫助他這就是儒家講的[成人之美,成人之善]。如果我們自己能力不夠,無法幫助,我們有個歡喜心讚歎,那也是隨喜功德。隨喜的時候,不僅是不嫉妒,還要發心成就,並且盡心儘力幫人,才是真正隨喜;自己有力量但是不肯儘力幫人,或是單單不嫉妒,仍然不是真正的隨喜。要知道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能歡喜容忍別人超過自己,那隨喜的功德就殊勝了。

6. 請轉法輪。能夠真誠、踏實的栽培法師、成就法師,才能請得到法,才有真正好法師來函弘法利生。主要目的是宣傳佛教------把佛教普遍廣泛的介紹給大眾。

7. 請佛住世。就是要請好教師常住以便天天教導我們,使我們接受長期的薰陶,才能夠得到成就。想要成就,一定要請佛住世。佛滅了,佛的弟子,無論是出家或是在家弟子(居士),只要是真正有修、有學、有德行。能夠給我們作榜樣能夠指導我們修學。都應該請他在此地常住。使為一個地方得他長期的薰陶才會有真正的成就。

8. 常隨佛學。是給我們說出以佛為修學榜樣、學習的典範。佛今天不在世,佛的經典還留在世間。依照經典修行,就是常隨佛學。這中修學佛法所要取的最就標準。

9. 恆順眾生。這是指面對法界一切有情眾生一定要順。[順]是非常難做到的所以中國人講[孝],底下接著講[順];不順不孝了。學佛是盡大孝、順眾生;在恆順當中觀察機緣,誘導眾生斷惡修善,助他破迷開悟。這一定要知道時節因緣,什麼時候我該怎麼做,才能恰到處,收到圓滿的效果。所以要有智慧、善巧、方便,才能夠恆順。

10. 普皆迴向。是把我們自己所修、所學的功德,毫髮都不保留的,全部迴向給法界一切眾生、迴向菩提、迴向實際,把自己的心量拓開,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到這個境界才是真正究竟大圓滿。

總之我們修學凈宗所依據的經典是凈土五經一論。修行的方法,有五個科目: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望,非常的簡單。非常的明了,一占都不複雜。我們一生遵守這個原則來修學,決定成就,真是古德所說:萬修萬人去。我們有了理論的依據,有了修行的方法。但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什麼樣的態度。對人、對事、對物?遵守這五個科目就絕對不會錯;然後一心念佛,求生凈土,沒有一個不成就的。

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全部都應用在日常生活中,才叫學費,才是學菩薩,才有一點像菩薩。

(一),凈業三福:

1.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2. 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3. 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十善,佛將其歸為三類:身、口、意。

身業有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控制自己:財色名食睡。

口業有四:不妄語(不誠實)。不兩舌(挑撥是非)。惡口(沒有分寸、粗魯、沒有禮貌,別人聽了很難受)。綺語(花言巧語,說的非常好聽,可用意不善)

意業有三:不貪,不目真(吝嗇),不痴。

做到十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才算世間的善人。

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 僧。

就是皈依覺(覺悟:覺而不迷,無論對人,對事,對物,定要覺悟,絕不能迷惑)、皈依正(正知正見:法是對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完全與事實想符合,就是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法是自性的知見,不是跟著別人走,佛完全叫我們做一個頂天立地、獨立自主的人。)、皈依凈(六根清凈,一沉不染: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接觸的外境有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三皈依總結就是,皈依佛:覺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凈而不染。覺、正、凈 是自性三寶。

佛教五戒: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二),六和(中國人講究和,與人相處的哲學)

三福是個人修行的基礎,六和是大眾公修的戒條,依然是基本的休學方法。

1. 見和同解。 就是建立共識。在一個團體里,我們對於修學的理論和方法,一定要有共同的見解,這是大眾共修的基礎。

2. 戒和同修。大家既同住在一起修學,總要定個規矩,如果沒有規矩就亂了,沒有了秩序當然同住規約里,必定包括佛所制定的根本戒。

3. 身和同住。就是大家一起共修。寺院的建立是成就每一個共修的分子---目的在此。絕對不是逃避社會責任,到佛門裡討生活的。如果是這種觀念,那就完全錯了。

4. 口和無爭。大家住在一起沒有爭論,真正能夠用功向道。

5. 意和同悅。我們學佛,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最粗淺的成就,就是歡喜。假如學佛,學得不快樂,這一定有了問題(不是佛法有問題,而是我們修行有了問題)。大家一起共修,人人都得法喜,換一句話說,個個都有真正的成就。

6. 利和同均。一起共修的人,物質生活是平等的。

六和敬,小而家庭、公司、社團,大至國家,只要做到見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這三條,沒有不興旺的。見和同解,大家便能同心同力,建立共識,戒和同修,人人守法;利和同均,在生活享受上盡量接近平等,不要差距太大,以免人心不平,社會動亂。

(三)三學(戒、定、律)

佛經分經、律、論三藏,定學就是經藏,戒學就是律藏,慧藏就是論藏。這是圖書分類的方法,最早是從佛教傳來。此後,中國人也把所有的書加以分類。清朝康乾年間,把全國圖書做一個總整理,再分類,依經、史、子、集,分成四庫。庫跟藏意思相同,庫是倉庫,藏是收藏。所以四庫是從佛法三藏得到啟示的。三藏,有分大乘、小乘。小乘有聲聞藏、緣覺藏;大乘是菩薩藏,再分就愈分愈細膩了。總而言之,戒學時調身的,定學是調心的,慧學是調行的-----我們身心的行為。因此,一個學佛的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智慧。你說他怎能不快樂呢!

(四)六度

1. 布施

佛告訴我們,財富、智慧、健康長壽,都是屬於果報,要想得到這些果報,一定要先修因。善因得善果,惡因的惡報;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報,有過必有因,有因必有果。這是永遠不變的真理。

六度裡面,布施列在第一。財布施的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謂布施得健康長壽。因此,想得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這三種果報,一定要修財施、法施、無畏施這三種因。

財布施:

念念為別人,不為自己,就是布施、就是供養。比如:早晨起來,你把家人的洗刷的東西都準備好,早餐和茶都燒好了,你是在布施、供養你一家人啊!再例如,我今天努力工作,是布施這個公司、是供養社會大眾,加薪和升職非我所求,那是在行菩薩道。以菩薩的施捨心在做工作,永遠不疲不倦,會越做越快樂。

所以說要念念為一切眾生,不要為自己。今生,你有財富、有錢,是福報;用錢是智慧。錢,能用在社會上,能用在大眾上,這是大智慧,是真正的會用錢。我們每一個人,每天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可以修佛。

財布施,又分內財和外財。內財是身體,外財就是身外之物。

法布施:

法布施是智慧、聰明才智的修因。凡是別人想知道的,想學習的,只要我會、我能,就熱心去教導他,這都是法布施。對小朋友講解課程,也是法布施,乃至於各行各業無盡的知識、技術,沒有條件、不計報酬的傳授,都屬於法布施,要是有代價,收學費的,那就是不是布施了。所以菩薩總是以無盡的悲心去利益一切眾生,絕對沒有條件的,特別是在佛法。

佛在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一切布施中,法布施為最。

無畏施:

無畏施在眾生身心不安、恐懼、害怕的時候,能夠幫助他,消除他的恐懼,這一類的布施叫做無畏布施。

例如:戰爭,從軍到前方去抵抗敵人、保護後方,使後方人民能夠安居樂業,這屬於無畏布施。有如:有人黑怕走夜路,而路又長,我能送他回去,陪他一程,他不害怕了,這也是法布施。

所以,只要叫眾生身心安穩,離開一切恐懼、統統叫無畏布施。

2.持戒

持戒就是守法,世出世間一切事物,無論大小,都有它的法則,一定要循著法則,才能夠做得圓滿、快速。六度裡面的持戒就是要我們平常守法,並不僅僅是受持五戒、十戒。

佛家五戒: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佛家十戒: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口、不惡口、不綺語、不貪婪、不目真,不愚痴。

3.忍辱

忍辱就是忍耐,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耐心。在古書常常記載:士可殺不可辱。談到忍,什麼都可以忍,連殺頭都可以忍,哪還有什麼不可以忍的呢,只有侮辱不可以忍。如果連侮辱都可以忍,那還有什麼不能忍的呢。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沒有忍耐,什麼事情都做不成,一個人如果沒有忍耐,無論他條件多好,也是一事無成。因為成功永遠屬於有耐心、有毅力的人,所以耐心是成功非常重要的一個條件。

忍耐分為三類:

(1),對人為的加害要能夠忍耐。忍人家對你的侮辱、對你的陷害。能忍,絕對有好處。為什麼呢?能忍,心清凈,容易的得定,修道容易成就,也是最大的福報。

(2),是自然地變化。如冷熱、寒暑的變化要能夠忍耐,饑渴要能忍,遇到天災也要忍。

(3),修行。佛法的修行也要忍耐。在沒有得到法喜之前,功夫沒有得力之前,修行是很苦的,路是艱辛的,這個階段過去之後,就很快樂了。

4.精進

精是專精,進是進步。由此可見,佛法不是保守的,佛法是天天都求進步的。如同儒家的日日新,日新又新。無論世出世間法,想在這一生有真正的成就,一定要知道精進。無論是念佛、參禪、持咒,或是研教,都要知道遵守這一個原則。這個教我們「一門深入」的修學才叫做「精進」,精進的利益、功德是無量無邊的。

5.禪定

禪定包括世間與出世間的禪定。世間禪定是講四禪八定;能夠修成,將來就能夠生色界天。這是高級的天界,須要禪定才能得到。出世間禪定,有大乖、小乖之分。諸佛如來所修的,我們稱為出世間上上禪定。整個佛法修學的樞紐在定。並不是禪宗才修禪,其他的宗派就不修禪定。以念佛而言,念佛目的在哪裡呢?在得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禪定。每一個宗派、法門,所用的名詞雖然不一樣,其實都是在修定。所以六波羅蜜里,禪定統統都包括了。這小小定是什麼呢?就是心中有主宰。大而言之,這一生當中,自己有一個方向、有一個目標,這個方向、目標絕對不會被環境左右、動搖,這就是定。要知道高級的禪定,是行、住、坐、卧都在定中。

6. 般若

佛真正明了這些事實真相,叫我們對這些境界不要起心動念,我們的真心就恢復。對宇宙之間一切事物的看法,就跟如來一模一樣。那時候的知見,就是佛知、佛見、正知、正見這主是般若波羅蜜,就是般若智慧。所以般若智慧是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用在前五度上。這就是我們要學菩薩行(就是菩薩的生活):對於一切明了、通達且於一切法不執著,盡心儘力去幫助別人。為什麼幫助別人呢?這是源於諸佛菩薩的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因為只有菩薩曉得,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跟自己是同一個體;既是同體幫助還要談什麼條件呢!就如我們這個身體右手癢了,左手來抓一抓,還要談條件嗎?不需要了!為什麼呢?同一體嘛。今天我們迷失了自性。所以在這裡分自分他、迷惑顛倒、起惑造業、自作繭自縛自受、苦不堪言!佛教給我們破迷開悟,把這些迷惑顛倒統統打破,才能看到事實真相——幫助一切眾生就是幫助自己。這個慈悲心、愛心是從無緣慈,同體悲發出來的,不談任何條件的。

總而言之,一切作為都有方法,都有程序這就是持戒。有耐心、有毅力,這是忍辱。能夠專精不懈。這是精進。心地有主宰,不會被外境所動,這是禪定。一切事物沒有一樣不透澈、不明了,這是般若,佛教我們這六條要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做到就是道道地地的菩薩行。絕對不是說,受了菩薩戒,就當了菩薩(迷惑顛倒的菩薩)。若不懂六度,不能把這六條應用在日常生活裡面,受了菩薩戒也是泥菩薩啦!


推薦閱讀:

遇寺廟不拜佛是不是不好,不懂怎麼拜佛。求拜佛指導?
痛苦的根源?
希望大德開示廢物弟要以怎樣的態度來面對佛菩薩聖號?
何謂「狂心頓歇,歇即菩提」?虛雲老和尚開示觀世音菩薩用功的方法

TAG:心理學 | 教育 | 中國 | 心理 | 幸福 | 佛教 | 積極心理學 | 自己 | 積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