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田園湖山風韻長,雲山林泉悟茶道

田園湖山風韻長,雲山林泉悟茶道

(一)天台品茶,雲水叢林悟禪道

  

龍井問茶,看到謝靈運將天台茶帶到杭州去的茶事,我興緻盎然追溯天台茶。天台山是佛道聖地。葛玄最早在天台華頂峰上種植茶葉,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這是有文獻記載的浙江最早種植茶葉的史事。華頂山成為浙江產茶最早的地區。從杭州到天台僅有一個半小時的車程,在車上記起了唐代詩人皎然的詩句,「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金芽爨金鼎」。剡溪在越中,源頭在華頂峰,上游是石樑。此地出產之茶葉當屬上品。

  在天台品茶,首先是悟道,道家飲茶,與餐霞服霧坐忘相結合,成為修鍊成真的法門,指望長生不老、白日飛升。赤城山聞名中外,在崖端的道家第六洞天玉京洞品茶,別有升仙之慨。皎然詩云:丹丘仙人輕玉食,採茶飲之生羽翼。丹丘山也就是東橫山,崖色赤紅,與赤城山遙遙相對。漢代時,仙人丹丘子修鍊於此,餘姚人虞洪在天台瀑布山下,遇到這位仙人,獲得仙茶。此事記載於陸羽的《茶經》中。

  在天台城乘公交車,到了國清寺,在隋塔之下的松林中,約兩三朋友同品共飲天台茶。朋友夢初在國清寺學禪,曾說在國清寺方丈樓邊的小關里飲茶,禪意無窮,與隋塔松林下品茶,旨趣相同。國清寺掩映在叢林之中,梵唄陣陣,晚鐘聲聲。在茶席間,讀天台茶書,得知天台茶是國際性的名茶,影響波及海外,唐代時期,韓國使者金大廉帶去天台茶種,植於智異山雙溪寺附近;日本高僧最澄法師到天台山學習天台宗教義,歸國後將天台茶種帶到了日本,種植於比睿山日吉茶園;宋代時日僧成尋到天台山學佛,親眼見到石樑方廣寺羅漢供茶時杯中呈現瑞花紋和「大士應供」字樣的神異,並細緻記錄在他的《參天台五台山記》中;也在宋代時期,日僧榮西到萬年寺學禪,歸國後將天台茶種子播種於肥前的脊振山,並贈予尾高山寺的明惠上人。榮西所寫的《吃茶養生記》為日本最早的茶書。自榮西開始,經過大法師、一休和尚、珠光、千利休等人的完善,日本茶道日臻完善。日本茶道的發脈就在天台,天台茶同樣體現「和」「敬」「清」「寂」的精神。

  夢初曾讓我讀黃亞洲先生的文章,他把國清寺所品之茶,稱為「天茶國水」。所謂的「天茶」與雲霧相關,霧芽吸盡香龍脂,香龍脂就是山中的雲霧。天台山名茶,如華頂雲霧、丹丘霧芽、羅漢雲櫱等等,都體現出雲霧的精神。在天台山,除了國清寺,石樑飛瀑品茶,此間情味亦屬上品。在上方廣寺曇華亭旁靜坐品飲,看四山凝翠,林鳥縈迴,瀑聲轟鳴,又是一種禪的境界。下方廣寺外有一個茶座,可品茗看瀑,或者在石上品茶,全身被水濡濕的感覺,暢快無比。中方廣寺建於晉代,為五百羅漢道場。入座先嘗甘露櫱,余香吟誦羅漢經。羅漢茶,就產於石樑飛瀑的上游的平地村和萬年山,堪稱佛茶中的名品。

  

  

去華頂山,走訪平地和雙溪村。作為天台茶的重要產地,也更適宜於品茶。華頂山村品茶,所用的都是崖壁水,用竹筧接引,也稱天台的竹瀝水,據說蘇東坡以此竹瀝水與江蘇無錫惠山泉相鬥而得勝。華頂寺建於後晉天福年間,為佛教天台宗創始人智者大師開闢的十二道場之一。智者大師率先提倡僧人飲茶驅困悟禪,叢林中飲茶成風,形成了系統而完善的茶禮供養儀規。天台山周邊的普陀以及新昌出產的佛茶,也是國內的名茶。在茶園邊上的茅蓬或在寺院內品茶,可以看雲海繚繞,樹影婆娑,雲水滿懷,看山間採茶女茶歌輕唱,情味更濃。天台茶採摘一般在四月中旬,采一芽兩葉或一芽三葉,正宗的雲霧茶極品,僅僅一兩斤左右,如國清寺隋梅一樣,為稀罕珍品,僧人里用來接待最尊貴的客人。華頂茶園也就是葛玄的茶圃,可尋仙翁的遺迹。歸雲洞下,有八棵葛玄親手所植的茶樹,人稱茶祖。國內外茶人一到這裡,無不頂禮膜拜,虔誠致敬。天台山品茶,配上天台鄉間特有的茶點,如水晶蛋糕、浸糖糕、番薯棗等,感受到鄉土的甜柔和清素。回想鮮嫩的茶葉在枝頭摘下,被火炒、被揉制、被烘乾、被熱水沖泡,經歷了許多的水火劫難,在痛苦中解脫而超越的情懷,我感受到另一種幸福和歡愉。在天台品茶,我的心地變得高遠起來,領悟到真正生活的禪道。

(二)姑蘇飲茶,水鄉悠雅浸滿杯

  從天台山出發,行四五個小時的車程,直抵江蘇常熟。常熟以產虞山茶著名。虞山也叫做烏目山,出產的是劍門綠茶。山中有 1500年歷史的興福寺,僧人待客都用虞山茶。作家池莉說,興福寺的月亮是成精的月亮,我想,虞山茶、龍井茶和天台茶亦是成精的茶,這種「精」也就是人文的「精」、鄉土的「精」、情感的「精」。

  「常熟品茶最好的地方是沙家浜」。在當地電視媒體工作的朋友許軍說。1939年,沙家浜的翠綠的蘆葦盪中,隱蔽著36位江南抗日義勇軍的傷病員。在當地百姓的保護下,他們恢復了健康,重返了戰場。而這裡諸多的茶館,成了抗日力量的聯絡站。革命現代京劇《沙家浜》,茶館的《智斗》一場戲,直到現在還盛演不衰。

  驅車沿常熟到蘇州方向的高速公路疾駛,我走進沙家浜。春來茶館已不是京劇里的舊模樣,花格子門窗把蘆葦盪和茶座分隔開來。阿慶嫂的唱段茶煙一樣縹緲。「開茶館,盼興旺,江湖義氣第一樁。」「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來的都是客,全憑嘴一張。相逢開口笑,過後不思量。人一走,茶就涼……有什麼周詳不周詳!」華美的花腔韻律,如茶水入喉,充滿了世俗而智慧的滋味。春來茶館的匾額,是《沙家浜》劇中郭建光的原型、當年新江抗司令楊光先生的手筆。從春來茶館的窗外望去,蘆葦現在出水不高,遠處小船穿梭。陽澄湖上許多茶館掛著紅燈。

  蘇州喝茶的地方,最好的還是在老城區。花木盆景專家兼作家周瘦鵑道,原先蘇州虎丘出產的茶葉也很有名,到了清代後,太湖洞庭東山的碧螺春後來居上。碧螺春原是一種野生茶,康熙年間被人發現,採摘時竹籃裝不下,揣在懷前,發出一股神奇的香味,人稱嚇殺人香,後來被人進貢給康熙皇帝,康熙嫌名稱粗俗,遂改名為碧螺春。在茶席上友人龐亨福送給我一本新出的《現代蘇州》,記者報道今春的碧螺春的價格也「嚇殺人」。2008年的第一鍋碧螺春一公斤賣到了3300元,極品的碧螺春賣到了每公斤萬餘元。在蘇州,買到正宗的碧螺春也很難,所見到的大多是烏牛早。外地茶葉也乘虛而入,有人從現炒現賣的茶戶手裡購得的也許是假茶,這倒與龍井一樣。

  在蘇州品茶,我感受到來自江南水鄉文化和地域風情的浸染,有人說,在園林里喝茶,人太多,環境也太鬧,少有安靜,不如在小巷的茶館中自在品飲,陸文夫寫到蘇州山塘街的茶館,第一壺茶是清胃的,吃完早點後,然後去上班,但許多人都留在茶館裡,把胃裡的所有東西消化完畢,方可過癮,所以,蘇州人把茶館品茶稱為孵茶館,像母雞一樣安坐不動,顯出江南特有的悠閑。

  在周庄品茶,也等於在蘇州品茶。在一條狹窄的小弄堂里,我見識了真正的阿婆茶。穿著藍印花布衣衫的阿婆圍坐在一起,做著針線活,茶具與繡花的小鞋香袋等放在一起,頗能吸引遊客的目光。阿婆唱起本土的民間歌謠,是真正茶葉一樣的吳儂軟語,所用茶食有莧菜果,醬瓜、酥豆、菊紅糕、豆腐乾、熏青豆、茴香豆、醉棗、花生酥等。客人飲用阿婆茶需喝三開,也就是沖三次開水才可離席。隔壁的一個茶館,有一位藝人彈奏著琵琶,演唱著評彈,等候茶客的到來。我順手攝下一張照片。

  周庄的三毛茶館如北京的老舍茶館一樣著名,為茶客必到之處。「館長」張寄寒,原來是文化站的幹部。1989年他認識了台灣女作家三毛,與之書信往來,成為要好朋友。館內陳列了三毛的親筆信,以及與三毛有關的文章和照片。琴棋書畫一概齊全,戲曲評彈不絕於耳,與茶韻融合非常和諧。張寄寒是鄉土散文作家,寫過一些與周庄有關的書。他送給我一本小冊子,裡面有著名畫家吳冠中的題詞:初識周庄,便識寄寒先生,周庄依舊,寄寒先生依舊。寄寒和家人一起賣他的茶也售他的書。每天早晨他和家人一早起來,迎接客人。每天夜裡,更深人靜的時候,他們打掃店堂,收拾茶具,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茶館臨窗落座,面朝水鄉的河道,船娘搖櫓載著滿船花木穿過小橋,吳歌和槳聲入耳,撥動著溫馨的茶韻。

  在崑山茶館,可聽評彈。蘇州評彈,彈詞開篇,是有韻之書,如京韻大鼓一般;而崑曲與京劇同台獻藝,但在周庄蘇州茶樓中傾聽,別有典雅地域風味,華麗而精美。品一杯茶,欣賞原汁原味的《牡丹亭》,一曲《遊園驚夢》,傾倒了多少人如茶的柔情!人與茶之間,人與人之間,除了溫潤的交流之外,更有一種眉眼中的傳神。一種安詳和默契。聽聽彈詞,賞賞崑曲,聆聆古琴,清雅至極。古琴虞山派在音樂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最著名的琴曲就是《流水》。在流水一般的古琴崑曲中和茶味中,我感受到文化遺產的潤澤。此間的心情,就像水裡泡開的青葉,在激烈浮動翻滾中沉寂了下來,坦然地舒展,寧靜而安詳,釋放著悠然的清香。在姑蘇品茶,體現的是一種和諧的生活,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此次江南茶事之行,我感受到,杭州問茶的湖山田園情韻,天台品茶頓悟的禪道精神,還有姑蘇飲茶的水鄉悠閑生活,煥發了江南茶事的特色和神采。

新近位於江南的皖浙贛地區,將打造「中國綠茶金三角」,安徽休寧、浙江開化和江西婺源聯手開發優質的綠茶資源,「打造綠茶金三角,推出高山生態茶」,宣告中國綠茶新品牌的崛起。中國綠茶走向世界,我的江南茶事行旅又有了新的路線。我渴望著行走,在漾滿綠色茶韻中的江南。

(三) 杭州問茶,田園湖山風韻長

  

從北京出發,坐了一夜的火車,一到杭州,就立即走訪浙江作家協會主席葉文玲先生,談起杭州茶事,她回憶起西湖南山路國際茶人村品茶詩會的情景。在茶席中她興緻勃勃,出上聯云:生生所好,相期於茶;古籍出版社王翼奇先生對出一聯,歲歲為文,獨言以紙;戴盟先生對曰:句句求新,記志以筆;詩會副會長張學理先生云:字字堪珍,最惜是墨;次日,王翼奇先生又打電話給葉文玲先生,另加兩聯,其一:款款之情,盡抒諸筆,其二:娓娓而談,不絕如縷。杭州茶事詩意雅緻如是。

  時近傍晚,浙江同鄉丁凱,與某大學的兩位女博士,邀我到浙江大學附近的茶館安然坐下,一起將光陰就交付給溫潤的龍井茶。茶館橘紅的燈光映照牆上龍飛鳳舞的書法,龍井茶配上西湖藕粉以及富有杭城特色的茶食,別有一番江南情味。杭州茶館皆配有茶博士,泡茶使長流壺,將沉重的茶壺高高舉起,滾燙的茶水在一米多長的壺嘴中瀉下,宛如飛虹,將茶碗中的茶葉沖得上下翻滾,宛若雜技,堪稱絕活。茶席間談詩論文,情趣盎然,感受雨中湖山如茶,朦朧婉約,淋漓盡致。每人消費五十或者百元,品嘗了一夜的龍井,神志清新,了無倦意。

  西湖沿岸許多茶館,點綴著湖山的風景。次日早晨七時,從西湖北山路蘇堤下車,一路行走。湖山的茶味充滿了蜜意柔情。我在湖邊見到了一個茶亭,諸多老人圍坐品飲閑話唱戲。身邊就是西湖的明波,令人感到特有的潮潤。茶亭上有匾:綠水芙蕖。品味綠色之水,西湖彷彿就是別緻的茶壺。茶客早已落座,一邊品茶,一邊凝望湖水,悠然出神。

  梅家塢是個遠近聞名的茶村,與西湖一山之隔,非常桃源,是我去龍井問茶的一站。龍井問茶,好在「問」字,品飲就是一種「問」,在舌尖上「問」出妙來。梅家塢翠峰環繞,茶園連片,出產的茶葉色綠、香郁、味醇、形美。外國友人紛紛來此訪問,周恩來總理曾五次親臨這裡,關懷指導茶葉生產,正是採茶季節,採茶少女三三兩兩,讓我聽到聲聲的茶歌。作曲家周大風在這裡採風,創作了著名的《採茶舞曲》,越劇曲風,鄉土韻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中小學音樂教材。梅家塢儘管是個茶村,有濃郁的田園情調,但現在卻成了一個喧鬧的茶市。當地茶農告訴我,自2000年一條長約兩公里的隧道開通後,村民迅速致富。據說梅家塢村民人均茶地不到一畝,但採茶制茶可獲8000多元的收入,佔全年總收入的一半,再加上茶樓招待服務,一年收入豐厚。梅家塢的茶市名聲在外,吸引許多的商家顧客。明前茶價很高,產量稀少,價格每千克一兩千元不等。因為獲利豐厚,這裡也出現一些假龍井茶,外地的茶葉一到梅家塢後,身價倍增,200元錢一斤的茶葉標價七八百元,朋友告訴我,買茶要「眼睛生水」,當心。

  我坐上了27路公交車,直上龍井茶園。諸多小木樓點綴在茶園之間,空寥寂寞,穿過茶園,我走上山頂,遠望四山圍繞,隔山茶園綠浪層層,曠人心目。繞道而下,我也見到了十八棵御茶。龍井問茶,皇家的氣味少了一些,在濃郁的田園風味中,又多了商業的意趣。從原路下來,經過龍井村,沿路兩旁店鋪中,擺了許多茶灶。一些農民婦女在現炒現賣,熱情地與我打招呼,問其價格,200元一斤。剛採下的鮮茶攤放在竹簟之上,我走過一段下坡路,登上了一個長滿綠茶的小山崗,見龍井村白牆青瓦,一片安閑。採茶女告訴我,她們是茶戶所雇的。龍井村茶戶在自家的門前,擺起茶灶,供應飯食,出售新茶。

  龍井茶龍井村皆因龍井而得名。龍井原名龍泓井,是漢代高道葛玄煉丹的遺迹,葛玄的法孫葛洪也在這裡煉丹。龍井邊有龍井寺遺址,該寺的方丈辯才,與蘇東坡結為茶友。宋人鬥茶時,用茶筅攪動茶湯,水乳交融,乳花多者為優勝,據說辯才給蘇東坡飲用的是天台乳花茶,故東坡詩云,天台乳花世不見。在龍井茶園我見到了一小段文字,說是南朝山水詩人謝靈運在天竺翻譯佛經時,從天台山帶去茶種,種植在香林洞附近,故龍井茶的前身也就是香林茶。

  有人說,浙江有兩龍,杭州的龍井和開化的龍頂。錢江源頭出產的龍頂茶,與龍井茶堪稱雙璧,如同雙峰插雲一般美妙,雙峰腳下的中國茶葉博物館,是一家以茶葉和茶文化為專題的國家級博物館,有8000平方米的建築面積,1991年建成向社會開放。博物館掩映在綠樹之間,藤蘿爬滿院牆。小橋流水,洋溢著濃郁的茶香。茶史,茶事,茶具,茶俗,茶萃,茶緣,涵蓋了中華茶文化的精粹。這裡舉辦各種國際性的茶事活動,促進了茶文化的交流和傳播。博物館的大廳里如同瀑布一樣的水流,在鐫刻著茶字的牆壁上瀉下,讓我感受到茶文化的源遠流長。

  綠樹,綠水,綠茶,綠韻,互致和諧。葉文玲先生道,茶是一杯淡,二杯鮮,三杯甘又醇,四杯五杯韻猶存。如此品飲,方品出茶的神魂底骨。她又說,飲茶可謂茶醉。在西湖品茶,真的如痴如醉。人到西湖不到龍井問茶,實在枉來西湖。喝過茶中奇品而不看仙居閬苑一樣的茶葉博物館,也是遺珍之憾。我想對葉文玲先生說,我兩者都得到了滿足,沒有什麼遺憾可言了。在杭州的湖山中,我體會到真正的茶醉。

(四)感受潮汕「功夫茶」

據說喝茶也是講緣份的。有人愛喝龍井,有人獨喜綠茶,我則對被譽為「白葉仙子」的廣東嶺頭單樅茶情有獨鍾。

「白葉仙子」生長在廣東饒平縣霧氣氤氳的大山裡。到茶山親手摘茶制茶對我來說是一個嚮往多年的夢。今年夏天,許久的願望終於成了實現。

越野車載著我們在山道上兜兜轉轉地走了一個多小時,終於來到田峰山名茶科技示範基地。一下車,映入眼帘的,是漫山遍野一片綠的海洋,綠波滾滾綿延至大山深處。一方水土養一方茶。田峰山基地海拔在500~700米之間,基地30公里直徑範圍內無任何污染源,常年雲霧繚繞,水質清冽甘醇。得天獨厚的適合茶葉種植的山區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使這漫山茶林在大自然的滋養下如天生麗質的少女般水靈嬌嫩。

接待我們的是田峰山莊主人劉先生。也許是常年與茶打交道吧,他言談睿智,話語藏禪機,談笑間始終一副智者的淡定與從容。

他領著我們參觀茶山,並給我們講述了關於這種茶的一個傳說:據說,在清朝末年,饒平坪溪鎮嶺頭村的一位許姓茶農上山採茶,他在海拔1036米的雙髻娘山峰的一塊大石頭旁邊發現了一株長勢奇異的茶樹,這株茶樹葉形色澤有別於其他茶類,於是小心地採摘幾片,回到家在制茶過程中奇香撲鼻。這家人非常高興,自然就把它當成珍寶,多年來一直小心地避開眾人秘密採制。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初的一天,這家人在做茶的時候忘記了關窗戶,結果奇香就從窗戶飄了出來,異香引來了眾多村民,村民紛紛詢問這奇香的來由,這家終於把秘密公開。奇異的茶香令村民們浮想連翩,認為這株奇異茶樹可能是天庭王母娘娘御花園裡掉落人間的仙草。

到了茶山,自然是要品茶的。老劉拿出他親自製作的嶺頭單樅茶來款待我們,水滾茶熟之際,一種熟悉的茶香瀰漫開來,愜意的感覺隨茶香溫馨地從心中升起。所謂功夫茶,沒有真功夫,還真是喝不上嘴的。只見老劉高提著水壺,細細的壺水流下來,沿著茶壺的邊口繞過去,一線清流清洗壺體。老劉告訴我們這叫「溫壺」,這樣可以保持溫度均勻,不失茶味;接下來是「納茶」和「刮沫」,老劉說著將水壺往旁邊一放,說這一道程序必須要90度左右的開水,不能太燙,也不能太冷。接著,老劉把水注滿茶壺,茶壺水滿後茶沫浮起,只見他嫻熟地左手提壺蓋,右手提茶壺,輕輕颳去茶沫,然後蓋定,再迅速將茶水倒入幾隻小茶杯。我們被潮汕功夫茶的精緻與講究驚呆了,直到老劉沖我們連做了幾個請的動作,才醒悟過來。 我們端起茶杯,學著老劉的樣子,先把茶杯湊近鼻端,閉目凝神輕嗅,然後再慢慢把茶水啜入口中,細細品咂,緩緩入喉。在座的人一臉的陶醉怡然,那份爽快和愜意,實在是只可意會,難以言傳。嶺頭單樅茶特有的花蜜香味與濃醇回甘、耐泡果然名不虛傳。在閑聊中過去了半小時,而那壺泡了數遍的茶仍然湯色金黃透亮。這樣地品著茶,簡直算得上是一種美和藝術的享受呢。

我常常回味起在田峰山莊品嶺頭單樅茶的過程,那種滋味百轉香氣千回的美妙,令我久久難以忘懷!

(五) 再品秋蘭香單樅

數日山居,一則清心養疾,二則修葺山上茅棚,以御嚴冬,至星期一方才下山。

  昨天晚飯後,朋友打電話來,問我下山了沒有,我回答說下山了,朋友大喜,說許久不見了,要過來坐坐,我欣然應允。

  朋友健談,因此特地沖瀹了一壺陳年普洱,以資清譚。果然直到晚上十點,依然談興不減,妻子來電催促,這才依依話別。朋友是搞藝術的,因此所談多為茶事、書畫事等。

  夜半起風,覺秋寒中人,評閱《東坡志林》數則,才又朦朧睡去。早晨遲起,推窗望去,庭院里肅靜如洗,只聽見析析風聲和園工清掃落葉的聲音。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這是李易安的詞句,雖覺凄婉,卻不失雅緻的意味。暗香本來是形容梅花的,出語於「梅妻鶴子」的林和靖,用在這裡卻也覺得親切。而陶彭澤的「採菊東籬下,猶然見南山」,雖然恬淡閑雅,氣度沖和,但因為不合今日「時宜」,反不如前者更加契合此時心境了。

  午飯後不忍遽睡,於是烹茶獨飲。

  茶為秋蘭香單叢茶,是潮州茶友葉漢鍾先生寄來的,前幾日品飲過一次,印象頗佳。水為山泉水,取自終南山如薺居,雖然靜置意數日,卻喜水角未動,今日用來烹茶,當能得茶品真味。

  依然滌甌燙盞,然後投茶、洗茶、瀹茶。洗茶時蘭香已然散逸而出,飲至三水,有蘭香盈袖,至六水,茶香稍減,而滋味愈覺甘潤,七水,仍有香,水相漸出,不飲,留作晚間靜坐時飲淡茶用。

  飲茶至此,始覺淵明詩置意逐水而出,不僅南山可見,南山之泉水亦汩汩然而出矣。顧視李易安詞句,乃無事婦人嘴角胭脂也,雖然美艷,終覺寡味。

  此茶香高味醇,且耐沖瀹,然茶湯稍具苦意。

  或者減少投茶量以減少苦意,如薺以為不足取。茶品如同人品,一定要得其真性情,真韻味,此茶雖然稍具苦意,然而落落有金石氣,猶如謙謙君子,縱然直梗,卻儒雅可愛,所謂「誰謂荼苦,其甘如薺」,所謂「縱復苦硬終可錄」者,正是此意。

  譬如王羲之的《蘭亭序》,臨摹者如果僅僅欣賞其用筆和間架結構,或者將蘭亭筆法逐字摘出,日日臨寫,而不去用心體會右軍當時「嗟悼感慨」的心跡,是很難有所成就的,縱然工巧,卻始終不能得其神妙。這是如薺和朋友閑談所得,筆錄在此,以資茶事。

  飲茶雖然是雅事,閑事,最不要緊事,但也要用心,這樣才能品飲出茶湯真味。

  《東坡志林》「記承天夜遊」條記載曰:「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被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其中「閑人」兩字最妙,所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者也。

  茶時:2004年11月10日,陰,午飯後烹茶獨飲

  茶室:冷香齋

  茶品:秋蘭香單叢,六分茶

  水品:煎山泉水,二沸

  茶具:常用蓋甌、茶盞

  瀹法:下投

  一、二水:香氣幽雅深長,入口滑潤,稍有苦意,後味稍甘,有津

  三、四水:香味俱不少減,入口滑潤,仍稍有苦意,後味稍甘,有津

  五、六水:香味俱稍減,入口仍甘潤,後味稍甘,仍稍有苦意,有津

  七水:仍有香,不飲,留作晚間飲淡茶

  茶形:色蒼秀,型稍大

  香氣:幽雅深長,有蘭意

  湯色:橙黃

  葉底:葉張較完整,葉面柔軟,色蒼黃,間有斷葉、蟲葉

  簡評:香高味醇,茶中佳品

附錄:

名泉山水

陝西臨潼華清池

吉林長白山溫泉

內蒙阿爾山溫泉

山東青島嶗山泉

山西太原晉祠三泉

雲南安寧溫泉

貴州息烽氡泉

雲南騰衝溫泉群

湖南長沙白沙古井

河北承德熱河溫泉

紫砂壺的「玩、賞、養」

時間:2009-05-09 15:02:47 來源:中國茶療茶文化網 作者:佚名

紫砂壺的收藏與投資目前正處於發展初期階段,由於紫砂壺藏品具有欣賞、收藏與實用三者兼顧的功能,正被新一代藝術品收藏投資者所看重。而紫砂壺藏品的玩、賞與養,是收藏投資者必須要把握的。

玩壺

這裡所說的「玩」,是指「玩」紫砂壺窯燒的「火候」。在千度以上的高溫窯中掌握火候非一日之功,溫度過高易變形成為殘廢品,也就是民間常說的「窯燒白光」。這是溫度過高讓紫砂泥中所含石英玻璃化的原因所致。恰好的火候可以使壺的泥面沒有閃亮的細小白色銀星,在自然光照下細看能有幾種反射的色光,反射的色光越豐富泥質越好,反射色光呆板而單一的不可能是好泥質。好泥質的另外一種現象是,用開水注入壺中能使壺的泥色變深,這叫顯色性。顏色變化越大泥質越好可養性就越大,只有純正好泥質才能養出如嬰兒肌膚的細膩手感,光亮如古鏡的典雅古樸之視覺感受,著色圓潤而深厚的古玉風範。

養壺

玩壺也就是養壺,是人與物的交流和溝通。用手或毛巾之類的柔軟織物摩挲的過程就是和砂壺的溝通過程,日久它便能閃爍著五彩紛呈的光華。根據筆者多年的經驗,養壺用茶第一當選台灣高山凍頂的烏龍茶,其次是福建安溪烏龍茶以及鐵觀音,再其次是紅茶。因為烏龍茶、鐵觀音是半發酵茶,兼有紅茶性溫的特點。在玩壺時最好用山泉水,因為它是自然之水沒有任何異味,不會干擾茶葉的香氣。千萬別用自來水,因自來水裡漂白粉的氣味能直接破壞茶香的醇正。不用花茶來養壺,是因為花茶花味太強烈,會沖壞別的茶葉香味。

賞壺

賞壺是最講究文化底蘊的。紫砂壺在製作型態上可以分為模擬花器和傳統素器兩大類,模擬花器是以自然界的動、植物為本而入藝。這類紫砂壺要求製作精細、裝飾和實用結合要和諧而不顯牽強,也不要莫明其妙的誇張。素器是以簡單的幾何造型為器型,沒有任何多餘的裝飾物。賞素器首先要看壺身、壺蓋是否豐滿,方器是否不內夾,圓形是否不瘦癟,再看壺咀和壺把的組合的外切空間線條是否流暢。在紫砂行業內有這樣一句師徒相傳的諺語:「壺把隨著壺身走,壺咀順著把末出」,形象地說出了其中的奧秘。

紫砂壺的第一功能是使用,因此首先要用得順手,可以用手拿起壺把根據自己習慣用一手指按住蓋看是否舒服,且其他手指不會觸及壺身,否則會因燙手而拿不住壺。然後還要看壺蓋與壺身是否有間隙,間隙太小或太大都不行,標準間隙是左右搖動時能聽到輕微撞擊聲,大約2毫米的間隙為佳,蓋邊線跟壺口線要整齊服帖成一線,轉動時不會出現太大的距離。

掌握了上述要點後,你就可以隨心所欲玩壺、賞壺和養壺了。


推薦閱讀:

~尋訪黑川紀章~茶會篇~
沏茶需要水溫低的茶葉,比如綠茶,將水燒開後放涼到(比如)80度與直接燒到80度有沒有區別?
張岱茶痴之見茶之茶,見水之水
相同等級的碧螺春和蒙頂甘露如何快速鑒別?

茶道的起點和終極追求是什麼?

TAG:茶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