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一哥 離線
級別: 高二 顯示用戶信息
UID104767
精華 1
發帖170
金幣19 枚
威望4 點
貢獻值16 點
銀元0 個
好評度24 點
銅錢264 枚
在線時間2(時)
註冊時間2009-12-11
最後登錄2011-01-04
|
倒序閱讀 只看樓主 小中大 樓主發表於: 2011-01-04 14:51 更多操作▼
使用道具
複製鏈接
瀏覽器收藏
列印
三脈破解東方第一港千年奧秘 註:2010年12月29日,《南方日報》發表題為「『三脈』看泉州」文章,全面報道桐源居士關於福建泉州人文地理的主要觀點及看法。現予轉載,敬請閱讀。點擊鏈接: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0-12/29/content_5851049.htm#時間: 2010-12-29 08:56:51 來源:南方日報蔡華鋒內容摘要: 桐源先生指出,從地理結構看福建山地屬於破碎,但從人文地理學角度分析,這樣的獨特構造,卻使得福建地理瞬時變得奧妙無窮。桐源先生:經歷唐、宋、元三個朝代,公元十四世紀時,泉州城郭由「子城」、「羅城」、「翼城」擴充成形似鯉魚的城市。 時光倒流一千年。當歐洲各國還在征戰,兵荒馬亂的時候,當美洲大陸土著居民還在過著最原始的生活的時候,燦爛的東方文明已經開始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走向世界,而泉州,就是這條海上文明之路的起點。如果用現代的眼光看,你永遠難以理解為何這座遠離政治中心的城市,宋元時期卻是四大港之首,並且媲美埃及阿歷山大港。今日,有別於以往從旅遊角度出發,我們將帶領你走遍泉州的山川湖海,感受人文氛圍,跟隨新浪名博博主、著名人文地理學者桐源先生的步伐,從一個更新穎的角度——山水人三脈,感悟這座東方古港的千年興衰。山脈——山地破碎卻勢如萬馬 看泉州地勢,必先看福建。福建是著名的山地省,山脈層層疊疊,至海不絕。雄偉的武夷山脈阻隔了福建與中原的聯繫,面向大海是福建地理走勢的必然選擇。雖然沒有足夠深入的腹地,但造物主卻給了福建最適合建造港口的海岸。高大的山脈,造成了福建的封閉;曲折的海岸,優良的海港,又哺育了福建人面向大海的開放意識。 桐源先生指出,從地理結構看福建山地屬於破碎,但從人文地理學角度分析,這樣的獨特構造,卻使得福建地理瞬時變得奧妙無窮。地理學家眼裡的福建山地破碎現象,人文地理學上並不破碎,而是跌斷過峽和重起,龍脈此起彼伏,各自形成有機的聯繫。武夷山、戴雲山,包括泉州人熟悉的大小陽山、清源山,都不是分割孤立的。而正是由於這種所謂的破碎,給龍脈結作提供了必需的元素和空間,造就了層出不窮的風水寶地,「勢如萬馬,自天而下」的王者之地也因此得以較多的保留。 從中國傳統的目光看來,武夷山正是泉州的祖山,位於閩、贛兩省之間,山脈呈北北東走向,長約540公里,北與仙霞嶺相接,南與九連山相連,福建段地勢平均在海拔一千米以上。戴雲山,又名迎雪山,海拔1856米,雄奇險峻,是福建省內第二高峰,因處在福建中部的德化縣,有「閩中屋脊」之稱,是泉州的少祖山。巍峨的武夷山脈是泉州強大的靠山,戴雲山是武夷山脈的東南中繼和向海驛站,深刻影響閩江以南、晉江東南流域的福清、莆田、泉州等地區。水脈——奔龍入海浮出大港口 武夷山、戴雲山氣勢不凡,呈階梯狀由西北向東南逐級下降。受此影響,泉州境內由中山、低山向沿海丘陵、盆地平原過渡,地勢北高南低。至泉州城北,山脈變得明麗婉約。大、小陽山一起一伏,清源山扇形展布,經桃花山沒入泉州灣。晉江彎曲流淌,紫帽山隔江相望。靠山的泉州,水資源豐富,河流以戴雲山為中心,呈葉脈狀向四周分布,分屬閩江水系和晉江水系,溪流多達35條。海岸線曲折蜿蜒,擁有湄州灣、泉州灣、深滬灣、圍頭灣四個港灣,14個港口。山的磅礴,水的靈秀,泉州兼而有之。 桐源先生表示,水為泉州增添了無比重要的分數。晉江中上游分東、西兩溪,東溪至梅山有羅溪加入,兩溪在雙溪口匯流。泉州東面,有獨流入海的洛陽江,與南行的清源山主龍脈相依相傍,繞行左翼。得雙水夾送裹帶的龍脈,於是在晉江、洛陽江即將匯流入海之際,終止了南下的步伐,開始分枝布葉,形成屏障之勢,聚積于山南水北地區,為泉州城。西南,紫帽山作為翔舞的朱雀應山熱情地迎接著來自東北的父母山。 入海江流晉江、洛陽江,締結了泉州歷史上的「東方第一大港」。清源山、紫帽山,晉江、洛陽江,組成泉州山水的主要元素。陽山縱貫,清源展布,靠山面海,山水大會,奠定泉州百年不敗,千年富庶的物質基礎。奔龍入海,雙江環抱,陰陽和諧,成為泉州水脈最重要的特色。江海同拍,東北、西南對應,同時擁有南北向的大小陽山與清源山、紫帽山,更使泉州地理得天獨厚。人脈——一方水土養育泉州人 桐源先生指出,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們,性格必定會與生活在江南水鄉的人迥異,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正是這個道理。泉州,周為七閩地。西晉末年,中原戰亂,中原人南遷入閩。隋開皇九年,福建歷史上首次出現「泉州」之名。宋、元時代,泉州已是東方第一大港。泉州文化為移民文化。移民帶來的中原文化的階段性和多元性,使泉州的中華文化呈現一種時空多元狀態。地理和語言既分散獨立,又矛盾統一,同存共榮。 伴隨歷史的興衰,泉州形成獨特的文化積澱。泉州是中國東南沿海的一座古城,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這裡名勝古迹星羅棋布,文物瑰寶舉世矚目。自古以來各種宗教兼容並存,東西文化交融,特別是佛教、道教、摩尼教等一度十分盛行。一千多年來,泉州相繼建造了數以千計的佛、道教寺廟宮觀,諸多宗教遺迹構成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頗具歷史和藝術價值,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傳統文化的持續繁榮,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泉州人文的博大與兼容。 泉州人文薈萃,名人輩出,民族英雄鄭成功、抗倭名將俞大猷、清朝重臣洪承疇,就誕生在這片土地上,名將施琅則選擇了雙陽鎮東北作為自己百年後的依歸。作為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泉州存有中國現存最早的伊斯蘭教清真寺、世界惟一的摩尼光佛像石刻、中國最大的老君石刻造像、葬有唐代到泉州傳教的穆罕默德門徒三賢四賢的靈山聖墓、千年古剎開元寺及東西塔、記載古代海上交通和貿易的九日山祈風崖刻等等。豐富的人文景觀、別具一格的民俗風情和秀出東南的自然風光交相輝映,使泉州成為一個全國乃至國際性的旅遊勝地,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遊客到此觀光。 對話 山好水好的泉州,將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 南方日報:來到泉州的人,會發現泉州有個「鯉城」,「鯉城」一說是怎麼來的? 桐源先生:經歷唐、宋、元三個朝代,公元十四世紀時,泉州城郭由「子城」、「羅城」、「翼城」擴充成形似鯉魚的城市。泉州地區有一則地形俗諺,叫做:「南安一隻蟹,永春一條篾,德化一塊碟。」南安瀕海,道路四通八達,是一隻多足的「螃蟹」。從人文地理學上看,泉州相鄰的南安,確實是一隻蟹,蟹形十足。至於有人說「泉州一隻蟹」,則不是那麼回事。 從整個城市輪廓看,泉州城確實狀如鯉魚。民間傳說泉州某鄰縣是網狀,有礙鯉魚生存。為此,唐咸通元年建木構鎮國塔,五代梁貞明二年建木構仁壽塔,後改磚塔,宋紹定元年建東、西兩大石塔,以祈破網穴保「鯉魚」城。圍繞鯉魚宜忌布局城市建設,成為泉州的一種文化傳承。不過特定的山水區位壓縮了泉州城市的空間。把泉州城冠以鯉城的名義,表達了泉州人民強烈的生存競爭意識和趨吉避凶願望。地圖上人為的「鯉魚」形狀,我個人以為,對於泉州來說,更多地體現為一種象徵。 南方日報:在世界史上,必然不能少了泉州一地,如何看待千百年來泉州這座「東方第一大港」的興衰? 桐源先生:泉州自然條件優越,適於人居,中原人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知識,使晉江兩岸先於其他沿海城市得到開發。但是,由於晉江沒有珠江的廣大,泉州灣也沒有廣州灣那樣的縱深,泉州只能按照自身規律去發展,後勁不足,一定時期又落後於其他城市,「海上絲綢之路」貿易讓位於廣州。 偏於一隅,空間狹小,使泉州不具備特大城市的自然環境;水口交固不足,有呼應而欠關鎖,缺乏捍門等極貴之砂,以及東南散漫無險可據,均使泉州難為王城。當然,地理區位上的局限,不妨礙泉州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地方性、國際化城市。 南方日報:由於地質構造的原因,泉州曾發生過大地震,以致「東方第一港」失去光彩,更有人認為泉州是不宜安家之地,您如何看? 桐源先生:泉州山水宜人,但上蒼並沒有給泉州以特別的眷顧。1604年、1607年,泉州發生8.0(一說7.5)級地震,1609年再次發生餘震。從地質學上看,泉州區內斷裂構造發育,地處長樂——詔安地震帶上。泉州地震是我國東南沿海最大的一次地震,有學者認為,這也就是泉州從十七世紀開始衰弱的原因之一,也因此在英法聯軍侵略和日本侵略中不被視為對象,有幸躲過了很多戰爭。 但是即使經歷過地震帶來的災難,泉州依然屹立,充滿活力的泉州從變化中獲取新的機會,尤其是近年來,發展迅速。我們可以感覺到,上世紀90年代以來,泉州工業迅猛發展,形成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產業集群:晉江鞋業、晉江陶瓷、晉江服裝、石獅服裝、安溪茶葉、德化陶瓷、南安水暖、惠安石雕、泉港石化。地方區域品牌和企業品牌相映生輝,泉州市的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數量均居福建省第一,全國前列。並非說處於地震帶就不宜居,山好水好的泉州,人文氛圍濃厚,歷史底蘊深厚,假以時日,必將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 文/南方日報記者蔡華鋒 發自福建泉州 圖/資料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