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南宋名將譜

岳雲(1119年—1142年1月27日),字應祥,號會卿,南宋抗金著名將領,為岳飛養子(《宋史》記載云為飛之養子,但某些史料亦認為云為飛之長子)。岳雲幼年便從張憲軍,宋史記載他「年十二,從張憲戰,多得其力,軍中呼曰「贏官人」。」英猛善戰,勇冠三軍。「每戰,以手握兩鐵椎,重八十斤,先諸軍登城。」紹興三年隨父親入朝,得高宗趙構賞識,賜官保義郎、閣門祗侯。隨父收復襄陽、平楊麼,紹興十年郾城大捷,岳雲領馬軍破敵,戰功卓著。遷左武大夫、忠州防禦使,任提舉醴泉觀。主和派秦檜向宋高宗獻計,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父子,以謀反罪名逮捕。最終岳飛於紹興十一年農曆十二月廿九(1142年1月27日)除夕之夜,在杭州大理寺風波亭被賜死。岳雲及岳飛部將張憲處斬紹興十一年冬十一月二十七日,家屬徙廣南。宋孝宗即位後,為岳飛父子平反,追封岳云為安遠軍承宣使。岳雲之妻為鞏氏,育有二子:岳甫,岳申。 牛皋(gāo) (1087—1147)南宋抗金將領。字伯遠,汝州魯山人(今屬河南魯山縣熊背鄉石碑溝村人)。南宋初年聚集人民抗金。紹興三年(公元1133年)牛皋加入岳家軍、長勝軍。牛皋使用雙鐧,乃金所制。後隸歸岳飛,為其推重,對金作戰中屢立戰功。曾參加鎮壓楊幺起義。岳飛被害後,因始終反對宋金議和,被秦檜害死。  牛皋是南宋將領,出身射世,精練武功。他一生戎馬生涯,出生入死,戰功卓著,被譽為抗金名將,深受岳飛的器重和人民的愛戴,後被秦檜使人毒死。1129年,金兵入侵中原,牛皋聚眾抗擊有功,被提拔為中軍統領和滎州刺史。後牛皋在抗擊金兵中屢立戰功,受到朝廷重視。紹興三年(公元1133年)牛皋加入岳家軍。牛皋年長於岳飛加之戰功卓著,頗得岳飛敬重。在以後的抗擊金兵中立下汗馬功勞,被提為岳家軍副統帥。岳飛遇難後,秦檜為斬草除根,與紹興十七年(公元1147年),密令都統制田師中在任和縣(今杭州)以宴請各路大將為名,以毒酒害死牛皋,牛皋死前悲憤地說:「恨南北通和,不能以馬革裹屍!」次日卒,埋在杭州西湖棲露嶺北的劍門關畔,墓前立碑一通,其碑文為「宋輔文候牛皋之墓」。事迹:  1133年(紹興三年),岳飛統制江西、湖北軍務時,奉命加入岳家軍。岳飛一見其,甚為歡喜,即命皋為唐、鄧、襄、郢四州的安撫使。岳飛出任神武后軍都統後,隨及又任其為中部統領。 1134年(紹興四年),為齊大將李成勾結金兵入侵,攻破襄陽六郡,為齊將王嵩佔據隨州,岳飛派其出戰,牛皋只帶三天的口糧,誓死拿下隨州。結果口糧未用完就已攻下隨州,生擒王嵩,俘敵5000人。李成退據襄陽,又被其率騎兵擊敗,岳家軍順勢收復襄陽。金兵攻打淮西,岳飛令牛皋先渡江迎敵。為齊派騎兵5000人進攻廬州,牛皋出陣,遠望著金將大叫:「牛皋在此,爾輩胡為?」敵軍愕然,不戰而潰。牛皋乘勝追擊30餘里,殺死大半的敵軍,斬其副都統及千戶五人,百戶數十人,聲威遠揚。 1135年(紹興五年),牛皋隨岳飛征討楊幺。楊幺兵敗,投水自殺,被牛皋擒獲。 1140年(紹興十年),牛皋隨岳飛進軍中原,在岳飛的指揮下,牛皋率部所向披靡,直抵黃河沿岸,在攻打許昌、汴京的多次戰鬥中,出生入死,屢戰屢勝,為收復中原失地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職務不斷變化,官位節節升遷,直至任荊湖南路馬步軍副總管。 1147年(紹興十七年)農曆三月初三,秦檜密令都統制田師中,以宴請各路大將為名,用毒酒將牛皋害死。 1261年(南宋景定二年),被追封為輔文侯。張 憲南宋抗金名將,系岳分飛部屬,今南充閬中市江南鎮閬南橋村張家花園人。生當北宋王朝國都殘破,二帝蒙塵,高宗南渡,偏安一隅的時候。張憲從小受其父張鎖的影響,習文練武,六藝精熟。少懷報國之志,弱冠從軍在岳飛麾下,飛倚為右臂。每有攻戰,張憲總是率部先行,驍勇絕倫,冠於三軍。曾大破曹成、郝政,平定湖北荊襄一帶的叛亂。又從金人手中收復了河南隋縣、鄧州,以功授副都統制。  1140年(紹興十年),金人背盟入侵。是年六月,岳飛在京西大敗金兵,派張憲率領所部,進擊金韓常於潁昌。官兵們勇氣百倍,猛打猛衝,收復了淮寧府,然後蕩平陳州之敵,連戰皆捷。七月,岳飛大軍駐紮潁昌,命令各路統兵將官,抓住有利時機,整飭營伍,分路出擊。攻勢無比銳利。金兀朮非常恐慌,急急忙忙收集餘眾13萬餘人,進犯臨潁,妄想孤注一擲,以求一逞。不期楊再興以300餘騎與金兀朮猝然相遇在小商橋地區,宋軍以一當十,拚死與戰,終因寡不敵眾而全部陣亡,楊再興亦以身殉國。正當金兀朮趾高氣揚、慶辛勝利之時,張憲率軍趕到。金兵見張憲增援,聞風喪膽,8000精銳之師被張憲一鼓破之。同時,張憲的部將徐慶、李山又在臨潁東北部殲敵6000,獲馬百匹,追擊15里。金兀朮在茫茫夜色的淹護下,倉惶逃走。岳飛大軍乖勝挺進朱仙鎮,去故都開封只有40多里,中原人民為之大振,紛紛響應。就在這關鍵時刻,好利誣罔之徒、賣國賊秦檜,為了迎合高宗趙構深恐喪失權位不願二帝返國的私心,又屈從於金「必殺飛,始可和的要挾,竟與張俊相勾結,密謀陷害岳飛,連發12道金牌,詔飛班師,飭飛還朝,罷飛兵權,並逮捕岳飛父子與張憲入大理寺臨獄。  秦檜、張俊秘密收買岳飛部將中曾因過失受過岳飛懲處的王俊等人,利誘威逼其誣告岳飛謀反,詭稱岳雲寫信與張憲,叫張憲向朝廷假報金人入寇,請朝廷仍派岳飛統兵,以奪回兵權。這些罪狀沒有任何根據。他們便對張憲嚴刑拷打,妄想追使張憲根據他們編造的謊言自誣,作為殺害岳飛父子的證據。張憲備受酷刑,體無完膚,始終不屈。張俊最後只好自己動手,編造供詞,以告秦檜,將張憲械囚至杭州大理寺,與岳飛父子對質。万俟  誣岳飛寫給張憲等人的謀反信,已被張憲等焚毀滅證,遂絞殺岳飛。張憲與岳雲一同斬首棄市。王貴,相州湯陰人,從岳飛起兵。建炎四年( 1130 )戰宜興,敗郭吉;紹興元年( 1131 )隨岳飛平定虔州盜賊;紹興二年( 1132 )隨岳飛進軍郴州、桂陽監討曹成;紹興三年( 1133 )在袁州擊敗高聚、張成,殺獲甚眾。紹興四年( 1134 )從岳飛戰漢上,收復襄陽、鄧州;紹興六年( 1136 )率兵收復偽齊盧氏縣、唐州、直逼蔡州。紹興十年( 1140 )從岳飛北伐,克複鄭州、西京洛陽,在順昌大敗金兀朮。累官承宣使,提舉岳家軍一行事務,中軍統制。紹興十一年( 1141 年)岳家軍歸隸樞密院,任鄂州御前諸軍都統制。紹興十二年( 1142 )引疾辭職,改侍衛步軍副都指揮使、福建路副總管等閑職。 徐慶,相州湯陰人,從岳飛起兵,為岳家軍重要領將。紹興元年( 1131 )平定白波寨叛兵姚達、饒青。紹興二年( 1132 )與張憲、王貴討曹成,降其眾 2 萬。紹興三年( 1133 )從岳飛平虔、吉盜賊,率本部討彭友,又赴袁州擊高聚。紹興四年( 1134 )參加收復襄陽六郡戰役,與牛皋等攻克隨州,斬守將王嵩,又與牛皋戰廬州,擊敗金偽聯軍。紹興十年( 1140 )隨岳飛北伐,克淮寧府,與張憲取得臨穎大捷。累官防禦使、岳家軍統制 。姚政,相州湯陰人,從岳飛起兵,建炎四年( 1130 )與岳飛殺建康留守司叛逃統制劉經,並有其軍。紹興三年( 1133 )任岳家軍正將,屢戰有功。紹興九年( 1139 )任岳家軍游奕軍統制。紹興十年( 1140 )岳家軍北伐,與張憲趕順昌援劉琦,戰臨穎獲捷。紹興十一年( 1141 )任鄂州御前諸軍統制。寇成,岳家軍馬軍統制。紹興六年( 1136 )與金人戰虢州,撫定商、虢等京西屬縣。紹興十年( 1140 )金人南侵,攻佔臨穎縣;寇成與李山、徐慶、傅選隨張憲在臨穎東北與金人交戰,取得臨穎大捷。十一月金人進犯鐵嶺關,寇成設伏於橫澗,突然出擊,大獲全勝。後因違犯軍律,被岳飛撤職。王經,岳家軍後軍統制。紹興二年( 1132 )五月,岳飛與曹成戰莫邪關,岳家軍第五將韓順夫與曹成將楊再興作戰失利。正值王經率本部軍卒運糧到此,與前軍統制張憲合擊,大敗曹成軍,活擒楊再興。紹興三年( 1133 )隨岳家軍赴饒陽與張俊會師,官至正任團練使。吳玠(1093—1139),德順軍隴干(今甘肅靜寧)人,字晉卿,宋朝著名軍事將領。   吳玠父吳扆,為水洛城(今甘肅庄浪)寨卒,升至指揮使,當屬鄉兵。死後葬於水洛城,因而全家徙居水洛城。吳玠約在政和元年(1111)從軍,在抗西夏戰爭中(參見宋與西夏的戰爭),以功升進義副尉,是未入品的小軍官,權(代理)隊將。後參與鎮壓方臘起義軍及河北起義軍立功,累轉忠訓郎,已是入品的低級武官,任權涇原第十一正將。靖康元年(1126),吳玠率軍打敗進攻懷德軍(今寧夏固原北)的西夏軍,升任涇原路第十二副將。   建炎二年(1128)四月,吳玠擊敗進犯的金軍於青(清)溪嶺(今甘肅涇川西南),升任權涇原路兵馬都監兼知懷德軍。十一月,吳玠又收復華州(今陝西華縣),隨後又鎮壓史斌於鳴犢鎮(今西安東南),以功升右武大夫,已成為中級武官。   建炎三年,張浚「謂中興當自關陝始,慮金人或先入陝取蜀,則東南不可保」,高宗任命張浚為川陝宣撫處置使。十一月,張浚到達秦州,升吳玠為涇原路統制。   建炎四年(1130)初,吳玠又升任涇原路馬步軍副總管,成為一路的副統兵官。金軍西路主帥完顏婁室侵佔長安後,派副帥完顏撒離喝率軍向西北進犯麻亭鎮(今彬縣南)。吳玠與張中孚、李彥琪等,奉都統制曲端之命抗擊於彭原店(一作自原店、白原),曲端則擁大軍屯駐於後方的宜祿(今長武)。吳玠等與金軍惡戰,初戰告捷,在金軍再次攻擊下,吳玠所部前軍稍有退卻,曲端不但不進兵支援,反而立即退往涇州(今甘肅涇川),吳玠遂戰敗。金軍乘勝進佔邠州(今陝西彬縣),在進行燒殺後又退走。彭原店之戰,被列為「建炎三大戰」之一。「建炎、紹興初,諸將未嘗敢與虜(金)戰也,……獨曲端與羅索(婁室)戰於白原」,但也戰敗。又稱:「白原之敗,其(曲端)氣已沮」。其實,曲端並沒有直接參加或指揮作戰,可能只是聽到部下報告此戰的激烈情況,即被嚇破了膽,反以吳玠違背他的節制,而將吳玠降為懷德軍知軍。不久,張浚即升吳玠為秦鳳路副總管兼知鳳翔府。張浚想牽制南犯江、淮的東路金軍主力宗弼所部,以避免金軍再次渡江南下危及南宋政權,決策在西北發動攻勢。金軍完顏宗弼隨後奉令自六合率部趕往陝西,以支援西路金軍。八月,吳玠升為權永興軍路經略司公事,後收復長安。九月,宋金「富平之戰」,宋軍戰敗。吳玠收散兵退保大散關(今寶雞西南)東的和尚原,積粟列柵,訓練士卒,死守以扼入蜀通道。   紹興元年(1131)五月,金軍東路從鳳翔西上,西路自階州(今甘肅武都)、成州(今成縣)東出大散關,合攻和尚原(參見和尚原之戰)。西路金軍先到和尚原北山,吳玠士卒堅守陣地,以逸待勞,輪番作戰、休息,路狹多石,金軍被迫舍馬步戰,連戰三天,金軍戰敗後退往西南的黃牛堡,又遇大風雨雹,被迫退走。東路金軍正在攻打箭笞關(今陝西千陽南),吳玠又派兵擊敗東路金軍,金軍第一次攻打和尚原失敗,吳玠以功升陝西諸路都統制。同年十月,金軍主帥宗弼(兀朮)率金兵數萬,「造浮梁跨渭水,自寶雞連三十里(結連珠營),壘石為城」,吳玠命諸將造勁弓強弩,輪番發射,號「駐隊矢」,箭射如雨。宗弼所部「抵險不可進,乃退軍,伏兵起,且戰且走,行三十里,將至平地,宋軍陣于山口,宗弼大敗,將士多戰沒」。宗弼「自入中原,其敗衄未嘗如此也」。和尚原之戰,後被列為南宋「中興十三處戰功」之一。吳玠以功建節,授鎮西軍節度使。   紹興二年,吳玠兼任川陝宣撫處置使司都統制。次年正月,金朝和偽齊聯軍攻陷金州(今陝西安康),利州路經略使劉子羽退守饒風關(今石泉西),並向吳玠求援,吳玠率部自河池(今甘肅徽縣)一日夜驅馳300里,趕到饒風關抗擊金兵,激戰六晝夜,後因叛徒引金軍從小路出關後,吳玠戰敗退保西縣(今陝西勉縣西),金軍佔領興元(今漢中)。吳玠放棄和尚原,退往河池南仙人關,在關右築壘以守。紹興四年二月,金軍主帥宗弼、撒離喝及偽齊劉夔率軍10萬攻仙人關,激戰數日,金軍敗退(參見仙人關之戰),仙人關之戰也被列入「中興十三處戰功」之一。吳玠以功升任川陝宣撫副使,領二鎮(奉寧、保靜)節度使。   紹興五年十二月,南宋進行軍制改革,設行營護軍以統主力部隊,吳玠所部由地方軍「四川宣撫司軍」首次被編為朝廷直屬的主力部隊,編為行營右護軍,右護軍成為南宋的西北長城。此後,川陝邊境宋金雙方大體都以守為主,相對平靜。   紹興八年十二月,宋金第一次議和。九年(1139)正月,吳玠升開府儀同三司為使相,隨後又升任四川宣撫使。六月,吳玠病死於仙人關,終年47歲,後謚武安。孝宗淳熙三年(1176),追封為涪王。   吳玠五子,長子吳拱隨父從軍,吳玠死時吳拱在右護軍,但官職不高。川蜀地區除吳玠外,主要將領是後來被稱為「蜀中三大將」的吳玠弟吳璘與郭浩、楊政。   吳璘 (1100~1166)南宋抗金名將。字唐卿,德順軍隴干(今甘肅靜寧)人。紹興初與兄吳玠守和尚原、饒鳳關、仙人關,擊敗金兵。金完顏亮部南侵,他領兵督戰,收復秦、鳳等路所轄十六州軍,守蜀有功,官進太傅,封新安郡王  建炎三年(1129年),吳璘與兄長吳玠同時被陝西宣撫處置使張浚所賞識。此後兄弟二人並肩作戰,同受升賞。兄吳玠去世以後,吳璘接替哥哥的使命,成為陝西抗金的主力部隊,被升任龍神4廂都指揮使。紹興十六(1140年),正當宋高宗和姦相秦檜慶祝「和議」成功的時候,金人撕毀和約,分兵四路在主帥金兀朮的指揮下,對南宋發動全面進攻。金兵很快佔領河南、陝西的許多州縣。接著,金將撒離喝率領西部金兵,強渡黃河,攻佔長安,直趨鳳翔。這時,只有四川制置權宣撫司事的胡世將和吳璘駐防在河池,情況十分危急。胡世將緊急召集各路將領商議防禦辦法。參謀官孫渥提出河池不可守,宜退保仙人原的意見。吳璘認為孫渥長敵人志氣,滅自己威風,憤怒的說:「儒語沮軍,可斬也。」並自願「請以百口保破敵。」在吳璘的指揮下,首戰大獲全勝,打擊了金軍的囂張氣焰,阻止了敵人的西進,挽救了全陝的危局。朝廷升吳璘為鎮西軍節度使、並授予侍衛步軍都虞侯。吳璘在對金軍的作戰實踐中,也總結創新了一種新戰法,名叫「壘陣」,專門打擊敵人的騎兵衝鋒隊,行之有效,屢挫金軍,在西北戰場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金將胡盞和習不祝兩軍聯合在一起,以5萬之眾屯駐在劉家圈,對全陝的戰局有極大的威脅。吳璘請戰,要求把這支敵軍趕走。胡世將問他用什麼打法破敵,吳璘說用「壘陣法」。所謂壘陣法,即以長槍兵排坐在前面,不準站立,最強的弓箭手跪於其後,最後面是神箭手。待敵人距陣地百步時,神箭手先射;距70步時強弓手齊射。敵騎臨陣時,長槍刺敵戰馬和騎手。同時,在布陣時先將騎兵以鐵鉤相連,在前面遮擋,等布陣完畢後,騎兵退後。  紹興十一年(1141年),南宋與金簽訂和約。此後,雖然宋金處於和議之中,但吳璘治軍經武如同戰時,一刻也不放鬆警惕。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調集60萬大軍,親自率領傾巢南下,妄圖一舉滅宋。僅僅用1個多月的時間,就打到長江北岸的和州(今安徽省-和縣),南宋朝野大為震驚。是年,吳璘已62歲高齡,且身患疾病,宋廷在金兵大兵壓境的危急關頭,任命吳璘擔任四川宣撫使兼陝西、河南招討使。吳璘指揮西線宋軍,接連收復秦、洮、隴、商等州,吸引了大量南下金兵,緩解了東南戰場的壓力。  乾道元年(1164年),吳璘被召回京城,受到宋高宗、宋孝宗厚禮款待,又封為太傅和新安郡王。不久,再出鎮興元府。他來到漢中以後,修復古堰,灌田數千頃,使當地百姓愛益非淺。乾道三年(1166年),吳璘病逝,享年66歲。追贈太師,追封信王。  吳璘守蜀三十餘年,戰功卓著。 楊政(1098——1157年),字直夫,原州臨涇(今鎮原縣)人,南宋抗金名將。其父楊忠,為宋時武將,在抗擊西夏入侵中原時戰死。 楊政深懷國恥家仇,毅然於北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應募入伍,初為弓箭手,在南宋建炎元年至紹興二十七年(1127——1157年)間,從南宋抗金名將吳玠部下效命,在秦隴一帶抗擊金人。吳部九戰九捷,有力遏制金兵南下進犯。在多次戰役中,楊政指揮若定,英勇善戰,衝鋒陷陣,屢立戰功,被升任為武顯郎。 南宋高宗紹興元年(1231年)五月,金軍大將沒立率軍從鳳翔,烏魯、摺合和階州、成縣兵分兩路夾擊和尚原(今陝西寶雞市西南),進攻箭 關。楊政統精兵隨吳玠堅守陣地,調兵遣將,交替出戰。因此地山谷路狹石多,馬難行走,擅長騎兵作戰的金軍只好舍馬步戰。楊政乘機出兵掩殺,使金軍損兵折將大敗而退,金軍將領烏魯、摺合丟盔棄甲,狼狽遁逃。同年十月,金兀朮又親率大軍十萬,自寶雞而來。金軍採取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的戰術,再次猛攻和尚原。楊政奉命率兵還擊,兩軍對壘時,即選拔力大善射士兵,利用強弓,輪流發射,很多金兵應弦而斃。戰鬥中,楊政身先士卒,手持長刀大斧,沖入敵陣,左右砍殺,日戰數十回合。士卒以一當百,奮勇殺敵。同時,楊政用奇兵從傍衝殺,一舉切斷金軍糧道,並在險地埋伏勁旅,待金軍兵敗後退時,伏兵一躍而起,乘機砍殺。此一戰役,激戰三晝夜,金軍被殺一萬餘人,金兀朮也身中兩箭,化裝潛逃。和尚原戰役,以少勝多,出奇制勝,再次大敗金兵。生擒金兵萬戶及首領三百餘人,俘獲士卒八百六十人。楊政以軍功,被提升為恭州刺史。 楊政長年戰鬥在抗金戰場上,紹興二年(1132年)三月,他和南宋抗金名將吳璘率部大敗金兵於方山原。次年,金軍新任統帥撒離合,乘吳玠在河池(甘肅省徽縣)之機,率軍直取漢中,楊政隨吳玠部應戰,雙方大戰饒鳳關(今陝西西鄉縣以北漢水北岸),宋軍大敗,關被攻破。紹興四年三月,金兀朮、撒離合又率騎兵十萬,欲攻仙人關(今陝西鳳縣西南),取道入蜀。這時,楊政向吳玠建議:「仙人關,蜀之厄塞也,應當堅守,時而出奇擊之。」吳玠採納了他的意見,並築軍壘於關外防禦。因敵多變而又奸詐,所以楊政採用了隨機應變戰術,他命士兵萬箭齊發,輪流射擊,矢如雨下,奮勇迎敵,連日百餘戰。激戰中,金軍將帥督戰進攻更急。楊政又選精兵千餘人走出山谷,截斷金兵增援,並乘敵不備,夜襲敵營,砍殺敵兵無數。又在四面山谷之中,點燃無數火把,擂動戰鼓,震天動地,喊殺助威。金軍不知虛實,驚恐亂陣,徹夜不寧,於是被迫逃遁。楊政以軍功顯赫,再次被任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環慶路經略安撫使。 紹興五年(1135年)二月,楊政奉吳玠令,率師收復了秦州之後,整肅吏治,安撫居民,軍紀嚴明,秋毫無犯,為時人稱頌。紹興九年(1139年)三月,宋金達成和議,交割地界,楊政詔還,改任經略安撫涇原兼統帥環慶、利路。後任熙河蘭鞏路經略安撫使。歷任熙州、利州知州、興元府知府、武康軍承宣使兼川、陝宣撫副使司都統制。紹興十年五月,金兀朮又率大軍南犯。楊政又與統制楊從義合兵迎擊,大敗金兵於鳳翔城南,並在寶雞渭水上與金兵交鋒,七戰七捷,被任命為武當軍節度使。翌年九月,金軍將領胡藍、習不祝又集合步騎兵五萬來攻。楊政與吳璘、郭浩統兵迎戰於仙人原,金軍潰退。同年十月,楊政乘機走出和尚原,率軍夜襲隴州(今陝西隴縣),趨赴吳山。此一戰,大敗金兵於寶雞,並生擒金軍萬戶通檢。 紹興十一年十一月,宋金再次和議達成。楊政奉詔從政,任興元府知府。累官至御前諸軍都統制,加少保、太尉。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楊政病逝,終年六十歲。死後謚「襄毅」,贈開府儀同三司。後世人立祠永祀。 楊政曾坐守漢中十八年,在抗金征戰的同時,關懷民間疾苦,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當時,漢江堤壩因受戰爭影響,年久失修,破壞嚴重,不僅農田失去灌溉之利,且屢遭水決之患,致使人民生命財產蒙受巨大損失。他親自察看走訪,修築漢江長堤防護,人民大受其惠,凡對民有利之事,不因軍事而廢。郭浩字充道,德順軍隴干(今甘肅省靜寧)人,南宋初期「蜀中三大將」之一。  北宋徽宗時從軍,北宋末累遷至領安州團練使,已是中級武官。建炎元年(1127),任原州(今鎮原)知州,次年升涇原路兵馬鈐轄、涇州(今涇川)知州。建炎三年初,兼權主管鄜延路經略安撫司公事。同年冬,川陝宣撫處置使張浚以郭浩為秦鳳路提點刑獄、秦州(今天水市)知州,並曾任權秦鳳路經略使。建炎四年九月,參與宋金富平之戰,後又參與和尚原之戰、殺金坪之戰,歷任鳳翔知府、利州知州。後因與吳玠不協,紹興六年(1136),改任金州(今安康)知州兼永興軍路經略安撫使。  紹興八年末,宋金第一次議和,以偽齊原轄區歸宋。次年二月,郭浩升為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陝西宣諭使。六月,郭浩被派往新收復地區,任鄜延經略使、延安知府、同節置陝西諸路軍馬。紹興十年三月,面對金可能毀約南犯,郭浩以樞密院都統制任永興軍(今西安)知軍、永興軍路經略使。五月,當郭浩仍在延安還未及到永興軍上任之際,金軍已自河中(今山西永濟西)渡過黃河西侵,很快佔領永興軍等地。  六月,郭浩所部南下攻佔醴州(今乾縣),又擊敗圍攻耀州(今耀縣)的金軍。「朝廷以三將權任相敵」,郭浩遂與吳璘、楊政同時建節,郭浩升領奉國軍節度使、侍衛步軍都虞侯。陝西大部已為金軍佔領,郭浩改任金州(今安康)知州,帶永興軍路經略安撫使、節制陝西·河東軍馬。紹興十一年十月,郭浩所部已收復商州(今屬陝西省)、華州、虢州(今河南省靈寶),時吳璘、楊政亦收復失地多處,但同年底宋金「紹興和議」後,都被劃歸金朝。郭浩以樞密院都統制任金州知州兼金、房(今湖北房縣)、開(今重慶開縣)、達(今四川達縣)州經略安撫使,鎮守川陝邊境的東部地區,成為南宋川陝防線三帥府之一。紹興十五年(1145)死,終年59歲,謚恭毅。 劉 錡(1098~1162),南宋名將。德順軍(今甘肅靜寧)人。前瀘州軍節度使劉仲武的第9個兒子。「南渡十將」之一。他少年時代跟隨父親生活在軍營之中,年齡稍長,就被父親帶上轉戰於隴右戰場,參加抵禦西夏的各種戰鬥。他膽大、心細,尤以箭法精熟而著稱。《宋史》載:「牙門水斛滿,以箭射之,拔箭水注,隨以一矢窒之,人服其精。」建炎二年(1128),金人兵分兩路,對南宋王朝再度發起攻勢。一路沿淮南下,一路繼續攻取巴蜀。秦隴一帶為四川屏障。金人打算先取隴蜀,進而順江東下,以摧毀偏安東南的南宋政權。建炎三年(1129),高宗詔命同知樞密院事張浚為川陝宣撫處置使,督軍西北,以阻金軍深入腹地。浚見劉錡才智出眾,任命為涇原經略使,兼知渭州(今甘肅平涼)。四年(1130),張浚鑒於金兵向淮南增兵,為了牽制其兵力,保衛東南之地,便在陝西集結劉錫、劉錡、吳玠、趙哲各部,決定在富平與金軍會戰。金主為加強陝西軍事,調四太子兀朮入陝督軍。兀朮入陝後,集大軍於渭南東北50里的下邽,指揮金軍將士,以柴土填平沼澤,進逼宋營。劉錡身先士卒,率軍激戰竟日,兀朮被圍,金大將韓常身負重傷。但後因環慶路經略使趙哲怯戰退逃,造成宋軍潰敗。 富平戰後,金軍乘勝進攻環州(今甘肅環縣),劉錡命統治官李彥琪守渭州,自率輕騎馳援環州。不久,金軍復攻渭州,錡又率軍馳援,行至中途,渭州已失,守將降金,不得已遂引軍退走德順軍(今甘肅靜寧)。因此役之敗劉錡被貶知綿州(今四川綿陽東)。 紹興三年(1133), 劉錡復職,任命為川陝宣撫司統制。四年(1134),駐陝金軍企圖大舉入川,劉錡、吳玠等分守要塞,在仙人關地區激烈而艱苦的保衛戰中,頂住了金軍的攻勢屢立戰功,旋奉召還朝,被任命為江東路副總管,權領宿衛秦軍。嗣後又率軍鎮戌京口(今江蘇鎮江)。 九年(1139)宋金議和成功,宋向金稱臣納貢,金向宋歸還黃河以南及陝西諸地。劉錡調任東京(今河南開封)副留守,節制軍馬,率王彥舊部「八字軍」將士及家屬37000人,益殿司親軍3000人,共40000人眾,兼程北上赴任。十年(1140)五月進抵順昌(今安徽阜陽)附近,聞金人撕毀協議背盟渡河,大舉南侵,已佔領開封,前鋒直趨兩淮。錡遂與將士舍舟登陸,入城措辦禦敵方略。其時金軍前鋒已進佔成州(今河南淮陽),距順昌僅300里。警報傳來,城內人心惶惑。眾將中也有「速歸江南」,以保實力之議。劉錡鼓勵諸將,抓住良機,「同心戮力」,「奮死報效國家」。即鑿船沉舟,下令諸將分守各門,深入軍民,上下動員,誓與金軍決一死戰。一時男人備戰守,女人礪刀劍,群情振奮。劉錡親自上城督工,設戰具,築壁壘,取偽齊所造的戰車,以輪轅埋城上,又收集民戶門扉,以代籬笆。經六晝夜的修備,大體粗畢。這時,金軍前哨游騎已渡穎河至城下,錡事先在城下設有埋伏,乘其不備,一舉擊潰來敵,生擒千戶阿里等人。經審訊知金將韓常在距城30里之白沙渦下寨。劉錡於當夜遣精銳千餘人前往劫寨,斬殺頗重。次日,金三路都統葛王褒引兵三萬與龍虎大王合併至城下挑戰,錡命守城軍兵以強弩猛射,待金兵受挫稍退,猝然打開城門率步兵反撲,擊殺敵軍鐵騎數千,溺河死者甚眾,初戰告捷。四月後,錡又派驍將閻充率壯士數百,乘雨夜襲擊金營,金兵不戰自亂,自相攻擊,積屍盈野,退敗數十里。這時兀朮坐鎮開封,聞金軍在順昌受挫,立即索靴上馬,率眾親赴前敵。軍至淮陽停留一宿,治戰具,備糧秣,僅七天即達順昌。劉錡聞報,乃召集眾將會於城上,研討對策。部分將領認為現已屢捷,應承此勢,全師南歸。錡說:「朝廷養兵千日,正為緩急之用。況今已挫敵鋒,軍威已振,雖敵我力量懸殊,然有進無退。再者敵營離我甚近,兀朮又引軍增援,若我軍一動,敵必追擊,戰於野外,老幼先亂,必致狼狽……則平生報國之志,反成誤國之罪。故不如背城一戰,於死中求生。」眾將感奮,願為效命。於是派曹成故意遇敵落馬受俘,詭稱「錡乃喜好聲色之徒,以圖安樂之輩,乃太平時期邊帥之子,非將帥之材」,以麻痹敵人。兀朮聽後,信而不疑,大喜道:「此城易破耳。」遂令棄用鵝車炮具,驅兵城下。劉錡一面下書約兀朮會戰,挫敵銳氣,一面暗遣土人至穎河上游及草地施藥,使其兵馬食後生病,以削弱其戰鬥力。兀朮見書,果然中計,盛怒應戰,於翌日率十萬之眾攻城,集主力於東西兩門,劉錡部將多主張先擊敵之較為薄弱的韓常所部,而劉錡主張先戰兀朮,「兀朮一動,則余者無能為矣。」於是集中精銳於兀朮方面。清晨接戰,錡只派少數兵力防守,大部將士輪休於羊馬垣下,養精蓄銳。至午,天氣炎熱,金兵力疲,劉錡見時機已到,先遣數百人出西門反擊韓常,此後又以數千精銳出南門,繞至兀朮主力之側,短兵相接,猛砍曾在宋金戰場上稱雄一時的金軍「拐子馬」,殺敵5000餘人,大獲全勝。兀朮引軍移於城西,欲掘壕自衛,但當晚大雨,平地水深尺余,錡引軍劫寨,斬殺逾萬,兀朮立腳不住,拔營敗還開封。順昌之捷,宋軍士氣大振。高宗授劉錡為泰武軍節度使,沿淮制置使,後又加授淮北宣撫判官,還師太平州(今江蘇揚中縣)。 十一年(1141),兀朮又集大軍渡淮南下,進攻廬(今安徽合肥)、和(安徽和縣)二州,劉錡奉命率軍渡江,直抵廬州,與張浚、楊沂中軍會合。時金兵已深入其境,劉錡引兵出清溪,兩戰皆勝。後至柘皋(今安徽巢縣西北),再次大破金主力軍,兀朮被迫北退。柘皋之戰,劉錡雖有大功而未得封賞,皆因與宣撫張浚有隙之故。不數日,張浚軍士縱火劫錡營寨,被錡擒獲十餘人,斬首示眾。張浚反說是錡故意侮辱自己,遂責問劉錡:「我為宣撫,爾乃判官,何得斬吾軍士?」劉錡反詰道:「不知是宣撫軍,我斬的是劫寨賊。」張浚百般抵賴,欲呼軍士對質,錡正色而言:「我為國家將帥,如果有罪,宣撫當陳言於朝廷,豈得與卒伍對質?」遂長揖上馬而去。至此二人之隙益深。班師還朝後,張浚與秦檜合謀,解除劉錡兵權,命知荊南府(今湖北江陵)。  十七年(1147),侍郎魏良臣數次進言說劉錡乃當世名將,不應久閑於外,於是帝復命劉錡知潭州(今湖南長沙),加太尉,兼領荊南兵馬。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顏亮親統大軍60萬南下,長驅大進。劉錡被任命為江、淮、浙西制置使,節制諸路軍馬。八月,屯駐揚州,派兵扼守清河口,於水中暗伏水手,遇有敵船,用釘鑿沉,阻金兵進攻淮西。駐守淮西大將王權,聞金兵大至,不戰而逃,廬、和二州先後俱失。金兵乘勢沿江而下,遣大將高景山進軍揚州。時劉錡正患重病,不得不引軍退駐瓜州,並船渡難民到江南。幾天後,高景山催軍猛攻,其勢甚銳。劉錡震怒,抱病躍馬徑出,麾軍突陣,督眾死戰。後由於戰馬受傷,棄騎步戰,殺開一條血路,回營易馬後,領兵復戰。高景山猝不提防,被劉錡揮刀劈於馬下,金兵立時大亂,向後撤退;錡亦收兵回營。經此一戰,劉錡病情益劇,乃上書要求解除兵權,留其侄劉汜率1500人扼守瓜州渡口,都統李恆率8000人援應。這時,直樞密院事葉義問督江淮,至鎮江見劉錡病重,未便與論戰事,命李橫暫統錡兵渡江,與劉汜配合北擊。李橫等眾將認為不可,獨劉汜驕敵,頗願出戰。問劉錡,錡亦搖手示意,以為不可。汜不信,遂拜家廟而行。李橫因葉義問催促不已,便與劉汜渡江而北。剛登陸,敵大隊騎兵,如狂風暴雨,迎頭衝來。劉汜見勢膽怯,登舟返奔,李橫孤軍當敵,殊死力戰,將士傷亡甚眾。劉錡得知敗耗,又聞金兵進逼甚緊,病癒重。其間都督府參軍虞允文至軍勞師,見戰事危急,大有全線崩潰之勢,毅然督舟師與金軍戰於大江之上,頂住了金軍的進攻,扭轉了戰局。後虞允文赴鎮江看視劉錡,錡執其手,老淚縱橫,感慨地說:「老朽之病,何必探問,朝廷養兵年,一枝不施,大功反出一儒生,真令我輩愧死。」後劉錡奉命還朝,提舉萬壽觀,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嘔血數升死亡,謚號武穆。 三十二年(1162年)閏二月,劉錡「嘔血數升而卒。贈開府儀同三司」,後謚「武穆」。劉錡慷慨沉毅,頗具雅量,名將之材。富平之役,力戰有功,順昌之捷,威震中原,柘皋一戰,金人喪膽,但由於投降派的阻難、排擠,其大志終不得展,以至憂憤吐血而亡。  曹友聞(?-1236年),字允叔,同慶府栗亭(今甘肅徽縣)人,南宋名將,以忠義聞名。自端平元年 (1234)以來,蒙古軍屢犯金牛(今大安鎮)、大安(今唐渡鄉擂鼓台一帶),時任南宋左驍騎大將軍的曹友聞與弟曹萬誓死抗擊。次年十二月,蒙古軍攻陷沔州(今略陽)直逼大安。曹友聞派遣部將急速前往雞冠隘(今陽平關雞冠山下)、陽平關(原陽平關在今黃家壩)據守。部署剛定,蒙軍數萬已突至陽平關,即命令出擊。又親帥帳兵(相當今之警衛部隊)和背嵬軍 (即親兵)突出陣前,左右賓士射退敵兵。友聞料定:「敵人必回兵攻雞冠隘,應加緊增援。」後來蒙軍果然以步兵萬餘猛攻隘口。友聞立令步騎直衝前去左右夾攻,蹀血10餘里,敵方敗退。翌年,友聞率兵把守仙人關,探知蒙古兵聯合西夏、女真、回回、吐蕃和渤海軍大舉來犯。友聞對曹萬說:「國家安危在此一舉,眾寡不敵,豈容浪戰。惟當乘高據險,出奇兵,藏埋伏以待來犯,誓與陣地共存亡。」不久,蒙兵攻陷興元(今漢中市),欲沖大安。南宋制置使趙彥吶令友聞控制大安,以保蜀口。友聞馳書彥吶稱:「沔陽蜀之險要,吾重兵在此,敵有後顧之憂,必不能逾越沔陽而入蜀,又有曹萬和王宣首尾呼應,可保證大捷。大安地勢平壙,無陷可守,正好發揮敵人騎兵之所長,我步兵之所短,況眾寡不敵,豈可在平地控御。」彥吶不以為然,1日7次持小紅牌來催促急速行動。有友聞認為以寡擊眾,非乘夜出奇兵內外夾攻不可。於是命曹萬、曹友諒領兵上雞冠隘,多張旗幟,向敵人顯示我軍堅守的決心。友聞選精銳部隊萬人,夜渡嘉陵江,秘密往流溪溝埋伏。事先相約,敵人來到,內以擂鼓舉火為號,外呼殺聲以響應。部署既定,蒙兵果然來犯,曹萬衝出陣前迎戰。敵將八都魯擁有萬餘眾,達海率千人,往來搏戰,矢石如雨。曹萬身被數創,遂令諸軍舉火。有聞遣諸軍全面迎戰;親率精兵3000人疾馳至雞冠隘下奮勇衝殺。時遇大風雨,諸將請求:「雨不停爛泥沒足,等稍晴再戰。」友聞責備說:「敵人知道我伏兵在此,遲緩必失良機。」遂擁兵齊進。友聞入龍尾頭,曹萬聞五鼓已響,即衝出雞冠隘口與友聞會合,內外兩軍皆殊死戰鬥,血流20里。西川的軍隊素以綿裘代替鐵甲,此時盡被雨濕透,不利徒步戰鬥。黎明蒙軍更蜂擁而至,以鐵騎四面包圍,友聞嘆息說:「這難道是老天註定的嗎?我只有為國戰死而已!」於是破口罵戰,殺死自己所騎戰馬,以表示殉國的決心。血戰更加激烈,友聞與弟曹萬皆戰死,全軍覆沒,蒙軍長驅入蜀。曹友聞死後,南宋朝廷特贈為龍圖閣學士、大中大夫,賜廟「褒忠」,謚曰「節」。元朝人劉麟瑞有詩讚道:「雁塔名香本一儒,執殳幾度為前驅。元戎卻敵世間有,教授提兵天下無。花石峽鏖忠奮勇,水牛嶺度死生殊。英風壯節誰堪匹?千載人稱大丈夫。」[ 本帖最後由 lzcnsbbz 於 2009-10-7 03:48 AM 編輯 ] #threadpage a{text-decoration:none}#threadpage{float:none;margin:0 auto;} #threadpage a, #threadpage strong, #threadpage a, #threadpage label{ float:none; display: inline-block;}
推薦閱讀:

南宋中興之將韓世忠,是如何抓住方臘的?
個人讀史的經驗談兼與一位小同志的交流
南宋最精銳的主力野戰軍是岳家軍,岳家軍里精銳中的精銳是背嵬軍
南宋五虎猛將:韓世忠四岳飛第三第一槍挑百名金將戰死沙場
虎踞龍盤南京城為何如此不堪一擊?從軍事地理層面剖析南京大屠殺

TAG:名將 | 南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