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耀華講《佛教入門》筆記(五)

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講印度的佛教經典。

上次講到佛教的發展派別,中觀派是公元第二世紀開始,有龍樹菩薩的《中論》、《大智度論》、《十二門論》以及他弟子提婆的《百論》,佛護的《根本中論注》,清辨的《般若燈論釋》等,還有月稱的《入中論》也一樣重要,它影響到宗喀巴大師,是格魯派主要思想。《入中論》根本上是詮釋《中論》的,而《中論》是詮釋《大般若經》的。《十二門論》是《大智度論》的濃縮本。這個時候小乘佛教的主要著作有世親的《俱舍論》和訶梨跋摩的《成實論》,還有一本是《大毗婆沙論》。世親是無著的弟弟,他既有小乘也有大乘的著作。

印度的瑜伽行派出來之前先有一些經典出來,它們是《大般涅槃經》、《勝鬘經》《解深密經》、《大乘阿毗達磨經》、《楞伽經》、《大乘密嚴經》、《金光明經》。還有《楞嚴經》有爭議,有學者說不一定是佛陀說的,但老師看完整部經仍是符合正法眼藏的。

《解深密經》後來成為影響瑜伽行派的主要經典。《楞伽經》綜合了中觀派,如來藏思想和瑜伽行派的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總結,裡面包含禪宗思想。

公元4—5世紀瑜伽行派出現。瑜伽行派出現的主要原因是中觀派講空講得很空,使修鍊方法上很難修,後來就有講阿賴耶識,人有八識,第八識是阿賴耶識。這樣就形成一套經典來講阿賴耶識,這就是瑜伽行唯識派的緣起。署名彌勒的《瑜伽師地論》這部經典很重要,唐代玄奘去印度取經的時候就把這部經引進到中國,這部經典內涵很清楚,講菩薩道怎麼修鍊。瑜伽行唯識派還有幾部經典都很重要,有《辨中邊論》、《現觀莊嚴論》、《大乘莊嚴經論》等,在西藏這幾部經非常重要。世親的《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論頌》、《十地經論》、《佛性論》《大乘百法明門論》等還常常在使用。《十地經論》是詮釋十地菩薩分別怎麼修鍊的。《佛性論》是講人人具有的佛性的本質是什麼。瑜伽行派主要重視阿賴耶識,就是不是空空如也,有阿賴耶識累世轉世遺傳,怎麼從阿賴耶識解脫修行。《大乘百法明門論》是詮釋五位百法的。瑜伽行派還有一個重要人物是陳那,他是因明學的老祖師,他的著作有《因明正理門論》、《集量論》。因明就是如何破題立論的邏輯學、為什麼要學邏輯學,也就是因明學,因為學好因明學,對空性,中論,三性的辯論才能懂,所以因明學在當時很重要,因明學學得好,才能理解各種理論。當然這是一個派別。佛教中的禪宗是不重視辯論的,禪宗是違反邏輯學的。藏傳佛教的格魯派他們重視因明學,但是禪宗認為佛法不在語言文字,反邏輯學的,是反大腦結構的,邏輯只是當做一種方便過程而已。佛教分兩個總派別,一個是聞思修,符合邏輯的,一種像禪宗是違反邏輯學,而密法是這兩個都要有。

禪宗是一種比較高級的科學,很難懂,禪宗的祖師都是開悟到一個很高的境界,說的話一般很難懂,比如像橋流水不流,不大合邏輯理性。他只度化那些能悟出的弟子,所以禪宗教的徒弟可能好幾百個,但是開悟的可能就一個、兩個。在印度的禪宗還沒像中國違反理性那麼深,到了中國才發展成完全違反理性的一個派別。當時印度禪宗的傳承就是以心印心,但不會講很奇怪的話語,到了中國就加進了很多妙悟的智慧,很難懂。禪宗是一個很重要的流派,祖師是來自於印度的達摩祖師。達摩祖師傳承的經典是《楞伽經》,如果能讀懂這部經,那麼禪宗的思想就基本能夠理解。達摩祖師的思想還能了解,但是到了他的中國弟子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之後的傳承,講的話語有的不著邊際,所以開悟的就是少數的幾個人,一代一代就少數那幾個人。禪法裡面不只包含內觀禪修,還包括做事,日常生活細節都是禪。但是在做事的時候不沾黏,是空靈狀態,比如送禮啊,不會想到可惜不可惜的問題。所以有時候你看哪個修道的老師和你一樣在一個地方,但是他的靈可能在另一個時空,沒有習氣,沒有世俗的習慣,不受限制,沒有任何執著。

印度後期佛教經典的發展,六世紀以後,也就是七到十三世紀的時候已經沒有經了,只有論。如果說還有佛經出現那也是密教經典。大乘佛法以及小乘佛法已經沒有經了。密教的經在這個時候比較興盛,密教經也是各個佛菩薩講的經,只不過是密教的形式。密教有口誦真言和咒語,手印,身口意三密。在密教興起的同時還有一個瑜伽行中觀派,它跟中觀自續派和中觀應成派不太一樣,它是融合了中觀思想和阿賴耶識思想,但它的發展並不是在印度,而是在西藏的拉薩。寂護是第一個被藏王赤松德贊邀請到西藏的印度僧人,大乘佛教的祖師,後來寂護又邀請蓮花生大士到西藏。寂護的弟子是蓮花戒,寂護的《中觀莊嚴論》《攝真實論》都是論瑜伽行中觀派的,但是它還沒有蓮花戒的著作有名。蓮花戒的《修習次第論》在藏傳佛教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裡面講到上士道、中士道以及下士道,也就是講解不同境界的人要怎麼漸次修行。為什麼要這麼講呢,因為當時藏地有禪宗在發展,蓮花戒與摩訶衍那辯論,摩訶衍那輸了,被藏王趕出藏地。不是一打坐,空空如也就成佛了,習氣還沒有消,業障還在,要經過菩薩道一點一滴修行成就的。真正的佛法不是空空如也,是真空妙有,妙用無邊,法身、化身、報身,這種思想在大乘佛教中已經興盛起來,所以不是在那裡一打坐就能修成的,是要按照十地菩薩進階修行,一點一點修行上去,所以禪宗就在藏地消失了。

《修習次第論》引用了很多中觀派的思想,所以一個學者一定要對古書能夠非常了解,才能提出更高的見解。上一次講到佛教重視八正道十二因緣法的修行,但是這是入門功夫,入門功夫純熟之後要按照六度波羅密、十度波羅密來修菩薩行,一層一層慢慢解脫,不是一坐就開悟了,沒那麼容易開悟,當然開悟有很多境界。一地菩薩到十地菩薩開悟,悟性不同,解釋宇宙法則完全不同,這個不同不是完全沒有依循(註:可參考《華嚴經》十地品,《解深密經》地波羅密多品)。所以不同的老師對宇宙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會有《維摩詰經》,在這個經的第九品不二法門品,很多菩薩講到他們的修鍊方法,這些菩薩都是大菩薩,都達到很高的境界,但他們修行的方法還都不夠圓滿,所以什麼叫不二法門,就是達到一心清凈的境界,最後文殊師利菩薩總結說這些菩薩還不夠圓滿,他們還有言語說辭,而維摩詰居士一句話都不講,文殊師利菩薩就說「聖默然」,不講話為最高境界。修行要符合經論的標準,這樣就知道到什麼境界了。一般我們評價一個老師到什麼境界,都是以經論為標準的,不是自己亂加亂想的。

印度在龍樹菩薩時就有密教了,但是傳承人很少,可是到了公元七、八世紀的時候密教突然就變流行了。那時候大乘、小乘佛教好像都研究得差不多了,人們開始變得很願意禮拜,就是大家都是在求福了,就是繞塔建廟,這是在求福氣,而不是在修鍊佛法的真正內涵,對佛法的理解已經很淺薄了,正法消失,已經進入象法時期。密教初修行,事部、行部,這些都是在祈求福氣福報,符合一般人的需要,瑜伽部是入門修鍊,但是無上瑜伽是最高修鍊。密教修鍊有個人清凈修的,也有雙修的,不要誤會,以為密教都是雙修法,以為印度的密教一出來的時候大都是雙修,那種男女抱在一起的,不是這樣的,密教有清凈的一尊佛的,也有兩尊佛的,就是抱在一起的,一尊佛還有多頭多手多身的,這在早期佛教是沒有的,但印度教里是有的。雙修法的修法很難傳承,不懂的人就會變成淫穢。清凈的密教可以修,不論是胎藏界,金剛界這種大日如來經典,這都是清凈的密教,沒有雙修法。《大日經》、《金剛頂經》這都屬於單修法。

北宋時候出現了《文殊師利菩薩妙吉祥真實名經》。文殊師利菩薩曾經有一個化身是金剛手菩薩,在密教里被告認為是一個解脫了的菩薩,金剛薩埵哪裡來的,是東方佛國阿閦如來的手下,代表東方妙喜佛國的菩薩。金剛手菩薩是文殊師利的化身,所以密教的傳承有兩大系統,一個是文殊師利金剛手傳承的,一個是金剛薩埵的傳承。

密教時有很多圖像崇拜,佛像很多,還有一大堆佛菩薩的名號,修鍊變得很複雜,要念很多佛菩薩的名號,跟他們相應。佛像壇城也很複雜,東西南北都很不同,不像初期佛教很簡單。密教講究一生成佛,所以很吸引眾生,但是太複雜,一生解脫幾乎不可能。事部、行部、瑜伽部修到很老了,還沒有修到無上瑜伽。而無上瑜伽老師的傳承要求弟子根器特別好才行,所以很多人根本修不到無上瑜伽。無上瑜伽是氣脈修鍊,中脈修鍊,明點修鍊,是能量修鍊。這個東西一般的弟子學不會,很難懂,但是在印度練瑜伽的,這種氣脈的修鍊是很普遍的知識,密教把它搞得特別神秘,本來很普遍的知識搞得很高深,所以佛教就淪為滅亡。當一個東西很簡單卻把它弄得很高深的時候就是到了滅亡的時候。本來中脈修鍊很簡單,但是祖師可能擔心你的功德不夠,所以讓你修身口意合一,所以修了很久還不知道什麼是中脈修鍊。但是如果功德不夠,而去修中脈七個恰克拉(cakra脈輪),有時候身上氣脈會有一些問題。可以一邊修一邊消業障,七個恰克拉(脈輪)慢一點修鍊,一點一點就可以打開,從海底輪到頭頂的頂輪。這在印度教是很普遍的知識,但是到密教卻變成很難的知識,變成無上瑜伽,變得很難修了,弟子整天修事部、行部,在那裡拜佛也拜不完,而打坐氣脈修鍊就沒人修沒人講了,所以就註定滅亡了,沒辦法。毗盧遮那佛是法界最大的佛,它加持的《大日經》,是北傳佛教密宗最重要的經典,在中國當時的長安設立了密教的寺廟,大興善寺。釋迦牟尼佛的本尊就是毗盧遮那佛,我們習慣翻譯成大日如來,事實上這樣翻譯也不是最圓滿的,就直接譯成毗盧遮那佛。神變這個詞很重要,神變就是法身、化身、報身三身運作,一個修鍊的人當他修到有神變的時候就是見他不是他,就是到另外一個境界了。神變會有各種化身,各種佛菩薩等奇怪的身形。神變是修鍊的一個很重要過程,沒有神變就是境界還不到超越境界。化身會神變,當弟子需要的時候,老師會神變來幫助弟子,觀世音菩薩就有很多神變身,應什麼身得度就是神變。只會講話的老師和會神變的老師境界是很不同的,一切修鍊要以經典為準,經典中有的名詞是祖師修鍊到了那個境界講出來的。神變,得是一個大菩薩才會神變,道家講陽神出竅,身外分身那還是另外一個境界,不是一個普通人能達得到的。釋迦牟尼佛就是毗盧遮那佛的神變之一,毗盧遮那是法界最大的佛。在密教里還提到一個與毗盧遮那等級一樣的佛叫普賢王如來,在寧瑪派不提毗盧遮那佛,只是講普賢王如來是根本身,是父母身。通常在唐朝密教里提到的最高法界佛就是毗盧遮那佛,就是《華嚴經》里提到的毗盧遮那。但是密教寧瑪派出來的時候,發現父母陰陽結合的根本尊是普賢王如來,這是加一種提法,普賢王如來有很多顯相是脫光衣服(註:印度耆那教創始人也是),它的雙身相也是不穿衣服,脫光光,很難懂。

《金剛頂經》有三個翻譯本,有一個是唐不空翻譯,他是斯里蘭卡來的。密教傳承以藏文最多,比漢文多,所以現在密教的傳承都主要是從藏文來的。唐朝的密教後來就傳到日本,之後漸漸消失了。密教大都是在藏地傳承的,因為有很多印度的祖師來到這裡,一直到14—15世紀宗喀巴大師出來,創立了格魯派,建立了西藏最大的寺廟群。格魯派是出家眾,但是藏族家庭把家中最優秀的小孩子都送到寺廟裡出家學佛,所以一直有很優秀的人才在傳承。但是現在有一點斷層,現在西藏家庭里小孩子優秀的已經不送到寺廟裡了,在台灣有一些家庭會把小孩子送去出家,少部分是送到印度的寺廟去學習,然後成為佛教弘揚人才。所以格魯派下一代的傳承人可能不是在西藏而是在台灣(特別是日常法師傳下的系統廣論班),台灣有很多佛教各派的大寺廟。

唐朝的密教主要在日本傳承,大陸就主要剩下禪宗和凈土宗。但是禪宗的祖師又都不太愛講經典,所以古代的經論都不懂了,變成禪凈雙修,就是打坐與念阿彌陀佛。於是佛法的傳承越來越少了,所以學佛人為什麼都去拜藏族地區的老師,因為他們懂很多經、律、論,他們從小就開始學大乘佛法,會學一、二十年,而大陸漢地的老師相對懂佛法的太少,真正學佛教的人卻對佛經都不懂,能讀十幾部經的法師很少了。但是在藏地,隨便一個上師,六部經、七部經都是張嘴就能背出來的,所以學佛只能向藏地學習。學佛必須要把經律論搞懂,如果佛法在講什麼都不懂了,那麼佛教就註定要滅亡,所以不是只是在寺廟拜拜就能學佛的。除了台灣之外,現在有兩大流派對佛經最熟悉,一個南傳佛教,修內觀的那些祖師,他們大多數對《阿含經》(南傳《阿含經》類為:《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小部》)都很熟悉,在世界各地佛法都傳得很好;另外一個就是藏傳佛教的上師。中國大陸內地顯教懂經典的法師較少,所以現在引進台灣的法師及大德居士(註:這有利兩岸和平統一,但佛教本無國界之分)。因為台灣的法師及大德居士對佛經佛理比較重視,台灣佛教的傳承是一個集大成的地方,有禪宗、凈土宗、天台宗、華嚴宗、密宗等等,是一個融匯的地方,現在慢慢又傳回大陸內地,因為內地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佛教幾乎消失了,改革開放之後佛教寺廟學院才慢慢興盛起來。

學佛要解行相應,解是解說、了解、明白,行就是通過修鍊行為來印證,這樣佛法才能興盛。經論流傳到現在就是讓學佛人了解祖師的修鍊境界,這樣才不會盲修瞎煉,才知道境界等級。所以對經論的了解是對宗教修行很重要的,否則真的不知道要修什麼。

凈土宗是一個分支,凈土有西方凈土、東方凈土、北方凈土、南方凈土、上方凈土、下方凈土、彌勒佛的兜率凈土等,這些大都有本願經,可以念,然後與他們合一。如果以整個佛法來講,凈土只佔很小的一個分支,但是它好修所以修行人數很多,但是問題是修凈土的人不太喜歡研究經論,不研究經論對佛教的整體內涵不了解。比如你拜佛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要拜,而為什麼禪宗還會燒佛像,連佛也不用拜,那目的、意義是什麼,都搞不太懂。一個宗教最怕就是變成偶像崇拜,裡面的內涵是什麼不知道,只是有福報,這樣就很快接近滅亡了。

理論上比較嚴格的講法,優婆塞、優婆夷在家居士也要受戒(守五戒等),才算正式的佛教徒。在古代戒律比較嚴格,在家居士殺盜淫妄酒是不能做的。女孩子式叉摩那,應該是《大智度論》里的講法,可能是要確定女孩子是否懷孕,因為古代印度女孩子結婚很早,所以懷孕年紀也很輕,因此女孩子的考驗期是一年。比丘、比丘尼在中國習慣稱為和尚和尼姑,基本要守五戒,殺盜淫妄酒不能犯,如果成為沙彌,還要多五戒,也就不睡高廣大床,過午不食,不收金錢,不歌舞,不塗飾香曼就是不化妝。在古代出家人都是乞食,因為他們不生產,累世有因緣你去乞求會給東西,沒有因緣去乞求也不會給。一心清凈才能過和尚的生活,如果心不清凈,想逃避家庭煩惱,有些人是受到挫折想要出家,這不是佛法出家的主要目的。真正想要出家是想要成就佛道想要解脫,得到清凈的本性,遠離六道輪迴,與想要逃避了這樣的想法是不同的。所以古代出家眾也不是很多,因為要求比較嚴格,要求嚴格出家人就不會很多,要求不嚴格,出家人就會很多。早期真的想要修行的出家人不多,為了躲避事情才出家,這樣的觀點不一定正確。是為了得清凈的本質,遠離六道輪迴,求證菩薩道,自度度人才出家是正確的。度人就是菩薩道,想明白了才會去出家,不是為了名利,現在寺廟福報越來越好,人貪圖福報覺得在寺廟待著比較世俗間更好,也有人這樣子。有的寺廟很有錢,和尚開轎車,有的人就會認為出家不錯啊,施主會布施很多錢,貪圖享受也會去出家,戒律不嚴格的寺廟更慘,那就無所不用其極了,有些不是和尚尼姑該享受的也做,他們不知道六道輪迴的嚴重。

《俱舍論》講佛陀具有十八不共法,在大乘佛法《佛說法乘義決定經》還有其他的講法,十加四加三加一等於十八,就是十力,四無畏,三念住及大悲,是十八不共法。十力在大乘佛法的時候才特別講解,在小乘時沒有特別提,處非處智力,是在什麼地方該怎麼做,因果相應否?環境怎麼樣,認識得很清楚;自業智力是自己的業報怎麼樣很清楚;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就是禪定。根勝劣智力就是根器好壞能了解。種種勝解智力就是對各種道理了解非常清楚,舉一反三,方便說法。種種界智力,就是三界十方,不同智慧都了解。遍趣行智力,各種行為的好壞樂趣方向都知道。宿住隨念智力就是宿命通。死生智力就是什麼時候生什麼時候死都知道。漏盡智力就是智慧能量不漏。這十力就是釋迦牟尼佛所具有的智力,對三世因果業報、禪定、生死狀態及所處的環境、消除煩惱達到解脫的途徑或手段等有超凡的認識能力或智慧。十力就代表無所不能的意思,完全開悟的佛什麼都懂。

四無畏是漏盡通無畏,說出障法無畏,就是說解脫的法無畏,不怕有業障,不怕人家找你麻煩,對弟子承擔弟子的業障;說出苦道無畏就是無數劫修習善法決定離苦;正等覺無畏,諸佛印證你智慧解脫了,人家說你也不害怕,解脫就是解脫,別人怎麼講都不動心。

三念住是小乘佛法的說法,是指弟子怎麼樣好壞他都不動心。以前講過的三十七道品中的四念住,是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這四念住是禪修的方法。而這裡說的三念住是指對弟子的反應,心態很平和。大悲在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中都很重視,就是救渡眾生。

三十二相是大乘佛法說的,這個樣子是在法界的樣子,靈魂界的樣子,無形界里的光圈後身,有氣的樣子,很圓滿的相,不是說釋迦牟尼佛身體就長這個樣子,是法身相。不是說身上有這三十二相就是佛,沒這三十二相就不是佛。現在塑造佛相都是按這個標準。

好,今天就講到這裡,感謝佛菩薩加持,謝謝大家。

整理者:遼陽電視台高波(遼寧大學中文系碩士)


推薦閱讀:

佛教修證方法論述 之零 為何證
《趙州錄》之「毘婆屍佛早留心,直至如今不得妙」
《西遊記後傳》中如來佛祖為什麼不和黑蓮無天佛祖打一場?
聲聞波旬魔王說法是什麼樣的一種體驗?

TAG:佛教 | 筆記 | 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