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隻眼看《道德經》系統體系之首次解密
在中國歷史上,最有深度和高度的重要經典,應該就是老子的《道德經》。其深刻影響力,我認為甚至超越了更具有普及性的儒家思想,而且其下意識的影響力更深層更無形。孔子的教育理論也就完全是沿著天道的高尚認知體系而發展演變下去的,其目的是給予社會上站多數的不成熟的小人以簡單化且工具性的固定道德條例標準作為「枴杖」來協助人人還是去學會行道。同時,我認定如果沒有了《道德經》的基礎,外來的印度佛教經書也就沒有語言辭彙上的工具和哲學概念基礎上的依據,也就無法和中國文化的神秘超然精神如此兼容,也就無法在中國發揚光大到如今的狀態。另,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後才有了萬物的萬千變化,才有了「易」。故,《易經》及中國二極論的陰陽思想也應該視為完全隸屬於「道」體系之範疇內,雖然《易經》早於《道德經》形成,但道的體系遠遠早在伏羲時代以來一概存在!
因此,可以斷定,中國自古以來主要的本土哲學、根本的意識形態以及核心的思想認知體系,就是那遠遠早於《道德經》已形成並存在的「道」的思想體系!
在全球範圍內,《道德經》也僅次於西方的聖經,是發行量和普及率最大的經書,其譯本數量也是第二廣大,影響力也是同樣深遠。
然而,古今以來,這部如此重要的經典也是最被誤解的,對作者總體思想體系的本意和各種概念定義的認識有著數百個不定型、不準確的註解版本,它們通常互相矛盾、有時甚至會一百八十度地遠離和違背作者的本意。
要真正無誤地理解老子的《道德經》,必須採取以內觀內的態度和方法,以老子自身來解讀老子,用《道德經》內部聯繫網其它位置的詞句和論述,來證明和解說其他部分的含義和個體概念的準確無異議定義。
如此,我們將發現一部《道德經》有著完善完整的嚴格體系,其總體的體系和個體的概念,均有特定唯一的解釋和含義,而並非如今自由混亂的多種解釋,越走越遠離其真實的本意。
沿著以上忠誠於老子本意的正確思路和嚴格方法,就將很容易地發現《道德經》的奧妙系統解密演示在讀者眼前:
《道德經》首先樹立了中國古文明特殊定義上的那不迷信、符合邏輯、無局限、中國特色的「上帝」概念,諸如「帝之先」、「天下始」、「道生之」、「天下母」。中國特色的所謂「上帝」或「神性」, 雖然是無形無壯的、不可描述的隱形本質,可卻是真實的、可靠的、客觀的存在,並且有靈,「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西方概念中的上帝用了創物者的功能作為比喻,中國特色的上帝用了母親孕生的功能作為比喻,兩者分別使用了不同的比喻來描述宇宙萬物的產生和隸屬。
《道德經》說明,中國古文明從其骨髓里的本質講是有神論的,且是獨一無二的一體性的「神性」高度認識,「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第二十五章)。而不是在西方文明初級社會所普及存在的那些偶像崇拜或「多神論」概念,或在其它文明有些神秘主義思想所流行的低級的「泛神論」概念。
《道德經》目的為樹立真理的標準及其唯一來源,而絕對不允許類似於西方後現代反叛心理哲學的虛無主義和混亂主義、浪漫主義等「美在觀察者」的真理相對論或者「隨自然而去」的隨意 、隨便、隨自然、不為、出世和不干涉行為等危害性和不服責任的一些概念。《道德經》認為「人」應嚴格服從「地」,既大環境;「地」(包括大環境自然界等物質宇宙)也要嚴格「配天」、服從「天」,即上天旨意的運行規律;連「天」本身也要嚴格地服從「道」,即天下一切的原本和起源來源「道」的支配,而「道」自生自在,是一切規律的給予者和支配者。
「道法自然」這一《道德經》至關重要的決定方向的核心概念,也是最被誤解的詞句。其實,《道德經》里根本不存在任何一個現代人所以為和理解的「自然」概念作為雙字複合結構的名詞,而是「自」與「然」兩個單獨的詞。「自」為代詞,「然」為動詞。所以「道法自,然」 的意思是,道法自身而產生和運行,換言之就是「道法道,然」。這裡,老子用「道法自,然」根本不是指「大自然」、「自然界」、「自然性」、「自然而然」、「自然規律」、「本然」、「本來就如此」、「就那樣」等誤解定義等同類目的。相反,老子的特定意思和獨特的目標是要樹立「道」為天地的真理和規律的來源那無法抗拒也不可省略的最高位置,來說,人類有責任去發現、認識和服從那至高無上的宇宙的來源,「道」——中國特色的上帝和神性;可「道」本身是一切真理的來源和標準的元點,以及「天」「地」「人」的派生者,是給予者而非隸屬於者,無需服從除了自身之外的其它任何載體。
《道德經》中多次出現了此類以「自」作代詞與不同動片語合的語法結構,已足夠去證明以上的解釋是老子著名標語「道法自,然」的唯一真正本意。查看如:
第七十二章:是以聖人自,知 ,不自,見;自,愛 不 自,貴 第五十七章:我無為,而民自,化 ;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 ;我無欲,而民 自,朴。 第三十七章: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鎮之以無名之朴,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 自,定 。 第三十二章: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 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第五十一章: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自然=自己產生)
《道德經》里另外一個關鍵的特定定義是「德」。這裡「德」是時刻不離的那隱形之「道」的外在的屬性和顯現的特徵。因此,「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廣大無邊、無處不在的「德「(這裡「德」是一個哲學概念,而非指某類人),作為「道」的外在容貌和屬性特徵,嚴格的隸屬於和服從於「道」這一絕對的原始本質。而「道」呢,它隱藏不露,所以「道之為物,為恍為惚」(第二十一章)。
《道德經》很明顯的是要樹立「道」作為恆古的本質和宇宙的來源,其有決定性的現實意義和應用價值。「自古及今,其名不去」、「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指出了「道」從恆古以來永遠不遠離現實真諦,相反,惟有「道」之採納就能解決當今世界和人類社會的一系列問題和管理一切事務!
嚴格地來說《道德經>就是闡述「道」和「德」之關係的經書;是恆古的原始隱形的本質與其外在顯示現象之間的關係,通過把握對此關係的認識而去處理當今現實世界的一切事務和關係;
《道德經》這名字,就是「道」作為「隱藏之本質」,與「德」作為其「有形之屬性」或「顯示之象」,兩者中間的關係。
「道」這個字,是由「首」和「辶」組成的,意味著「首要的運行」、「最先的運轉」和「第一推動的原本」,是為宇宙恆古起源的代號。
在《道德經》里,「道」的意思不同於通常的解釋和翻譯,根本不是「道德」、「道路」、「自然的道理」、「自然的現象」、「自然或本然的狀態」、「自然的規律」「世界的規律、人的規律」等被誤解的說法,不是規律而是給予規律者,也不是國外所有的學術書中多年來錯誤地將「道」英文翻譯的「PATH」、「THE WAY」,或誤解的「NATURAL ORDER」,而應該嚴格準確理解為「元點」或「開始之原點」,是英文的「ORIGIN」或者「PRIMAL CAUSE」。「道」的最佳理解和翻譯應該是「ORIGINAL ESSENCE」或者最好是「DIVINE ORIGIN」,指「神性的原點本質」。
在《道德經》里,「德」的意思並不是「道德」、「德性」、「德人」等通常的錯誤的解釋,也不是學術書里英文多年所翻譯的「VIRTUES」,而應該嚴格地準確地理解為「道」的「屬性」、「特徵」和外在的顯示,乃英文的「ATTRIBUTES」、「QUALITIES」、「OUTER FORM」、「MANIFESTATION」。
幾百年前,西方著名哲學家笛卡爾有名言「我思,故我在」。早在笛卡爾之前的兩千多年,偉大的老子寫出了「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壯哉?以『此』」。如此奇妙詞句,其含義是「我思,故道在」;「以此」內心之眼,我不但能推測和斷定「道」(中國特色的上帝)的真實存在,而以此「聖人」之神心,更得以知曉萬物的起源、「帝之先」的狀態。所以,「以『此』」,「吾」「知」「眾甫之『壯』」。
在這裡,「此」只有一個意思,指「聖人」的內在神心,也就是「聖人」的第三隻眼。解讀這概念的鑰匙或證據,在第十二章節最後一句:「聖人為『腹』,不為『目』」;腹是胸腹的內在之心,而非外在之雙目。故,聖人放棄外在之目的眼睛,即物質性的感官工具而採取本有的內在之目的心眼。去「彼」取「此」,以「此」而知宇宙來源的如是存在和真像。
「聖人」是《道德經》體系中的重點中之重點、核心之核心的概念。「聖人」是整個《道德經》的核心目的和最終目標。在這裡「聖人」,具有特殊定義,而非普遍廣義之高人,是「生而知之」而非學而知之、「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第四十七章)。只有「聖人」本身就「抱一」而「為天下式」(第二十二章),是宇宙的樣本和人類的榜樣,是完人,是「常德」乃至大之德的最大容器而「為官長」(第二十八章)。雖然連「天得一」,「地得一」,「神得一」,「侯王得一」,乃至萬物都要「得」「一」,但唯有「聖人」本質上不同,本就「抱一」而當作天下的式樣,因為天下萬物和宇宙里,只有「聖人」才是本質性和與生俱來地「抱」著「常道」、孕著「常德」,是那隱形「先帝、上帝」之本質的最完美的啟示者和顯聖者。
甲骨文里「聖」的字形,原先就描繪了用其耳朵聽從天道、用其口舌講說給人類的這種「聖人」,以之承當「道」的代言人的功能。以後漢字將甲骨文「聖」字形的「人」偏旁改為「王」,意味著那聽從天道後講說後給人類的「聖人」應該做國王,其身具有的「天下式」,完人之神性榜樣須普及於天下從而治國,或者治國者「侯王」,需要「守」「聖人」之「道」也。
因此,具有特殊定義的「聖人」也不應該理解或翻譯為英文的「SAGE」或「SAINT」,而應該理解或翻譯為「THE HOLY ONE」或更佳為「THE HOLY MANIFESTATION」。
「無為」的真正含義,是「聖人」的行為,是符合天道的行為,乃「天為」、「真為」,而不是「不為」。「無為」並不是出世的不為(不行動)或簡單的為(少行動),更不是為所欲為(隨意的行動),也絕對不是浮潛時代之人借用「道法自然」的普遍錯誤認識而通常誤解的順其自然之為(混亂隨便讓他走的行動)。相反、老子所定義的「無為」是「善為」(見第二十七章、第八章、第六十八章),是恰好的行為,如第四十三章「無有入無間」也是「無厚入有間」皰丁解牛式的輕鬆行為,是至高完美和準確無誤的「有為」,是最符合天意的「有為」,是符合天「道」的應「配天」(第六十八章)的生存狀態,是將人為與「天為」一致化的行為。
「無為」意味著將自己的認識、行為,與宇宙起源「道」通過「德」投在「聖人」身上的神聖旨意一致化,「是謂玄德」。因此,「無為」是「聖人」標準的「有為」,是符合「聖人」之「道」的最佳行為,也就是「聖人」作為「天下式」,乃宇宙萬物和人類的最完美的榜樣,是無錯誤無瑕疵的內化的「真為」或「善為」。
《道德經》里用不同的概念描述了「無為」的不同功能和定義,如「穀神」、「玄牝」、「為雌」、「虛極」,意指和比喻著聖人靈魂的容量和特徵。「靜篤」、「復歸嬰兒」、「見素抱樸」、「為道日損」等,描述歸根保本的能力和狀態。「無疵」描述恰好和準確的行為;「超然」、「為而不恃」、「生而不有」意味著超脫的行為。
如果不了解以上連續性的整體體系和宗旨目的,那麼通常就會理所當然地不明白《道德經》重要核心章節的本意和老子的目的。其實,要讀懂老子,就要先悟到老子及其背後的意思。 因此《老子》第七十章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老子的最終目的,是為普及「聖人」之道、「以道蒞天下」。「侯王若能守之」,就意味著能順利地樹立與推行那符合天道、高度和諧的國教,。「治大國若烹小鮮」就像小菜一碟那麼容易地達到以道興國、以德治國之目標(第六十三章「天下難事必作於易」),「聖人」高尚榜樣的塑造力和號召力也理所當然地將從此由上而下流行天下,以普照神聖文明之光代替世俗社會裡不健康和不真實的低級行為。
這豈不就是當今中國乃至世界所急需的中國神聖文明之復興、大文化的發展與繁榮、以及和諧幸福社會建建的最佳路線!
中國史上歷代皇帝、各朝代的重要宰相、每一時代的學者等均對《道德經》理所當然地持著重視態度。這說明中國的治國歷史和未來發展的道路上缺少不了對「王道」及「以道興國、以德治國」的探索,表示在眼前中國神聖文明復興以及文化強國發展的重大歷史使命和選擇方向任務,「道」之體系的樹立確實必要站住核心的首要位置。
同時通過使用本文對《道德經》整體體系的重新分析和嶄新的解釋與歷代皇帝等各學者註解內容的對比而能發現中國哪怕具有地位和權威的學者和皇帝一概在理解《道德經》整體體系對作者的本意及其中心思想和主要概念定義的認識一直存在著一系列的偏差、重要誤解、甚至對核心概念定義把握的反方向錯誤解釋。
參考和使用本文兩千多年以來首次所解密的《道德經》完整體系本意,就容易明白《道德經》只有一個嚴格的一體性而非多樣化的總體系統意思,同時方能發現《道德經》里各個具體概念的用詞具有統一的特定和固定而非混亂的定義。這樣讀者自己就能判斷和容易地發現大多數《道德經》各種註解書里重要概念和定義上的理解存在著關鍵性的致命錯誤,歷代皇帝和史上著名學者註解內容也不例外,應該引起重視,並加以重審。
讀者值得注意,大多數不同《道德經》註解版本里所普遍出現的錯誤解釋主要列為如下(以下列出部分案例;讀者將自己再查出和發現更多):
第一章
只有「無,名……」和「有,名……」為準確而絕對不是「無名,……」和「有名,……」;這章節的目的是解釋「道」與「德」「無」和「有」狀態的定義和孿生的關係。「無」不是絕對「虛空」和「不存在」的意思,而是「無壯之壯」。其解密的鑰匙之一在第十四章。其簡單的證明在同樣第一章節下一行的排比寫法為什麼是「常務,……」和「常有,……」,而不是「常無名,……」和「常有名,……」)。
第二十一章
一、「孔德之容」被錯誤地解釋為有德性的人。這裡「德」是一種哲學概念而非有道德或有德性的人!唯一的意思是:廣大無邊的「德」是「道」的容貌和外表,嚴格地服從於其本質、乃「道」。 二、有許多本版錯寫「自今及古,其名不去」,雖然文詞有了押韻,可是哲學的意思出現了重要方向性錯誤。 三、「以此」通常被誤解為「以道」或「以這種道理」,而在這裡「此」只是指聖人之內心宇宙「不窺牖,見天道」和「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這第三隻眼!
第二十五章
上述「道法自,然」,最重要方向性的普遍錯誤。從此延伸到整體的「無為」定義兩千多年以來也跟著通常被誤解為出世和不為等不干涉態度。其實相反,「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長善救物故無棄物」(第二十七章)。
第六十章
本章節的唯一目的是說明只要使用「聖人」為「天下式」的榜樣並用其「善為」作為「以道蒞天下」的措施,使之從上到下普及於國家,從侯王到神人到鬼人(小人、壞人)到老百姓所有的人看天看德、發展獨立良心而非看鬼人行為(第四十九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因為「道」德的獨立標準善而我善),都將行天道順天意,那麼,治大國也就小菜一疊、非常容易達成。這裡根本不是想說去簡化管制和減輕干涉而採取不為讓它順其自然的意思!第三十二章「侯王若能守之」和第六十三章「天下難事必作於易」是足以證明此章節只有上述的意思而非其它!因此,這裡「治大國,若烹小鮮」只有一個意思:小菜一疊,「聖人」之道為國教!
中國文明本土本有「神」「聖」信仰認知體系和高貴意識形態《道德經》體系的重新準確認識之後普及於世,又是神州大地文明復興和傳承使命的基石和先決條件,也是當今中國社會的高尚塑造以便更上一層樓之根本配方,同時也是中國最優秀的文明輸出和文化出口之最有價值的載體、以及在全球永久樹立中國真正軟勢力和應該有的領導力的最有效金鑰匙。
主編附記:華贊(Farzam Kamalabadi),伊朗籍美國學者,最近寄來此文,所討論問題頗有新意。原文落款時間為2012年1月3日。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向性學教授潑糞的大媽離開拘留所之後受到市民的歡呼和獻花?
※如何看待棄嬰島?
※「尊老愛幼」中的尊老是指尊重行為還是尊重年齡?
※呂洞賓秘注《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有哪些你認為正確卻違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