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隊員走進美麗侗鄉,都發現了什麼?

本期內容:

一、走進美麗侗鄉——黎平

二、延伸閱讀

可直接點擊以下各行進入:

  1. 侗族地質工程師的才藝-真了不起!我嫁!

  2. 侗寨多神秘?從侗族姑娘唱大歌開始……

  3. 老區調人憶當年:登三省坡,侗族的「香格里拉」!

  4. 多彩貴州9日自助游——黔東南、荔波、安順黃果樹、貴陽

走進美麗侗鄉——黎平

——貴州省旅遊資源大普查有感

◇貴州省地調院 尚孔恩

前 言

按照貴州省人民政府的決定,為打造貴州「山地公園省、多彩貴州風,」把我省建成為世界知名山地旅遊目標,根據院的安排,有幸加入到全省旅遊資源普查大軍的行列。

來黎平前,只知道黎平縣是當年中央紅軍長征進入貴州的第一縣,黎平會議是以遵義會議為偉大標誌的系列會議中的第一次重要會議,是我黨歷史上重要的轉折點,它使中國革命重新走上正確路線。除此之外,對黎平的了解甚少。此次隨同普查大軍走進侗家山寨,才感受到「侗鄉第一縣」的神奇魅力。黎平原生態的山水、自然風光以及多彩的民俗風情實在讓人陶醉。特別是其原汁原味的侗族民族文化精髓——「侗族大歌」、侗戲,更是讓人感動。走在村落山間里,偶爾聽到侗族兒女們清澈如泉水般的天籟之聲,彷彿置身於「詩的家鄉、歌的海洋。」

走進侗寨,就能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聽聽寨主的愛情故事,欣賞侗族姑娘們的「天籟之音」,可以使你忘掉煩惱和不愉快,心也變得如同歌一樣的清純。

一、「侗鄉第一寨」——肇興

南侗風情活標本—肇興,素有"侗鄉第一寨"之美譽。肇興,舊稱肇洞,位於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東南部,距離縣城70公里,是全國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有世界最大的侗寨鼓樓群,也是黎平侗鄉風景名勝區的核心景點。2005年被《中國國家地理》評選為「中國最美的六大鄉村古鎮」之一,2007年被《時尚旅遊》和美國《國家地理》共同評選為「全球最具誘惑力的33個旅遊目的地」之一。

寨中居住居民近千戶,全為陸姓侗族,分為五大房族,當地稱之為"團",分為仁團、義團、禮團、智團、信團五團。肇興不僅是鼓樓之鄉,而且是歌舞之鄉,寨上有侗歌隊、侗戲班,每蓬節日,肇興以及毗鄰侗寨群眾,歡聚鼓樓、歌坪,舉行熱情洋溢的大歌、踩歌堂、抬官人………

侗族村寨選址很講究,必定是在依山傍水的向陽山坡上。寨子依山而建,山上種植高大的榕樹、杉樹,將小小的村落掩映在團團綠樹之中,增添了幾分寧靜。清晨,一團團水汽從河面飄起,把寨子托在半空的雲霧中,使人不禁羨慕,居住在這裡的人們像是過著神仙般的日子。

肇興侗寨四面環山,寨子建於山中盆地,兩道澗溪從山谷里淙淙而下,匯成一條小河穿寨而過,然後又曲曲折折地向都柳江奔去。古樹、竹林、油茶林和層層疊疊的梯田把肇興的四周裝點成古林蒼翠的原生態天然博物園,肇興侗寨則象一艘航母,停泊在群山綠海的腹地之中。

「這是翠綠群山間的一個小盆地,盆地中間窩著一個幾百戶人家的村寨。村寨的房屋全是黑褐色的吊腳樓,此刻正朦朧著灰白色的霧氣和炊煙。把霧氣和炊煙當作宣紙勾出幾行的,是五座俏拔的鼓樓。」這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人文學者余秋雨先生筆下的肇興侗寨。

侗族是一個敬畏自然,崇拜樹木的民族,這一現象在大山腹地的肇興侗寨依然完好無損地保存著。肇興的民居,基本上都是古老的桿欄式木結構吊腳樓房屋,鱗次櫛比,錯落有致,歷史上曾是用杉樹皮蓋頂,現在均已黑瓦代替。肇興桿欄式民居的桿欄和吊柱都精雕細鑿,到了秋收季節,門前掛滿糯禾、玉米棒、紅辣椒等農作物,稻耕文化氣息溢滿整個侗寨。

過了橋,便能進入侗寨了。高低錯落的吊腳樓零星分散,樓間是一塊塊水田、池塘、竹林、菜地。不時有一群白鵝鳧水而過,一兩聲鳴叫更顯出寨子的寧靜安詳。在寨子里信步,會發現好多歷史的印跡,彷彿時光又回到了百十年前。比如河邊洗衣的侗族大嫂,竟還在用木製的棒槌捶打衣裳,還有每戶人家的石磨、紡車、織布機,慢悠悠、吱吱作響的水車,以及村中女子高高盤在頭頂的髮髻,都會讓人發思古之幽情。在侗寨,除了心靈能享受片刻寧靜外,細心的人會發現,這裡的色彩都是那麼素雅、清淡。屋瓦是黑色的,門窗是木質的本色,人們穿著青黑色的衣服,年輕的姑娘也不過是身著天藍色衣服,唯一鮮艷的,便是姑娘們頭上插的那朵紅絨花。

侗族擅長建築,每個房族都有一座鼓樓。走近侗寨,你會發現,原來遠處看起來黑乎乎的建築,竟然建造得那麼精巧,那整齊的屋瓦、上翹的飛檐、曲折的長廊,處處展現出一種含蓄、乖巧的美來。鼓樓、花橋是侗寨的標誌性建築,鼓樓造型美觀、結構獨特、不用一釘一鉚,利用槓桿力學原理,鑿榫銜接而成,層層支撐而上。樓頂是多角形狀,它的底部呈四面、六面或八面形,鼓樓下端置有長凳,中間有一大火塘。一般高十餘米,最高的達幾十米,樓的層數均為單數,如7、9、11、13、15等,樓頂懸有象徵吉樣的寶葫蘆。十幾層的鼓樓,全為杉木穿枋或接榫而成,不用一顆鐵釘。檐下的如意斗拱,飛檐翹角,非常精巧,檐板上繪有各種古裝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或生活風俗畫,形態逼真,栩栩如生。整個鼓樓,遠觀巍峨莊嚴,氣勢宏偉,近看親切秀麗,玲瓏雅緻,由於結構嚴密堅固,可達數百年不朽不斜,這充分表現了侗族人民中能工巧匠的高超建築技藝。

在很久以前,鼓樓的功用是昌鼓在樓頂,以便寨老擊鼓報警和擊鼓議事,如今的鼓樓已被時代賦予了新的功能,鼓樓門前為全寨逢年過節的娛樂場地,每當夏日炎炎,男女老少至此乘涼,寒冬臘月來這裡圍火,唱歌、彈琵琶、講故事。侗寨有坐鼓樓的習俗,特別是春節期間,村村寨寨聚集鼓樓廣場,吹蘆笙,「哆耶」對歌作樂。或以侗族民間傳統故事為題材,自編自扮侗戲,登台演唱,因此,也就成了侗族人民學文化和開展娛樂活動的場所。

花橋是侗族人民建築藝術的精華。侗族人民在環繞村寨的河流上或穿寨而過的小溪上,建起一座座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花橋。花橋橋身都是用杉木橫穿直套,鉚眼相接,也不用任何鐵部件,結構極為合理。他們還在橋身上建起一個長廊式的建築,把橋身完全遮蓋起來,長廊上有供過路人休息的長凳。因為人們可以在橋上避風躲雨,所以花橋也被人們稱之為風雨橋。這些興時於漢末至唐代的古建築,結構嚴謹,造型獨特,極富民族氣質。

肇興最經典的建築物是那五座船桅一樣的鼓樓,五座鼓樓形成了肇興的鼓樓群落文化,鼓樓群也就是肇興侗寨最顯著的標誌。擅長木塔建築藝術的肇興侗人,站在群體意識和生命意識的高度,將群體精神寓意於建築藝術的形象之中。

據說鼓樓的來歷有一段故事,鼓樓的來源,眾說紛紜。民間傳說三國時期,諸葛亮南征,曾紮營侗鄉,為了方便指揮,在營寨中修築高亭,內置銅鼓,以鼓聲傳令,後來流傳成為鼓樓。另外有一種說法更加神奇,傳說鼓樓乃是外星人留在地球上的遺迹。古代外星人來過侗鄉,曾修建火箭和飛碟發射架。鼓樓外形頗似發射火箭的支架,頂層閣樓的剖面恰如飛碟的造型,是侗族先人按照外星人的建築模式建造的。在侗族歌師讚頌鼓樓的歌詞中,就有「那天神仙下界送禮錢」的句子,耐人尋味。

走近寨子,首先飄入耳中的便是那傳唱千年依然動聽的侗族大歌,聲調婉轉悠揚,旋律優美動聽,尤以多聲部混聲合唱扣人心弦,轟動海內外。這裡的每個角落,都蘊藏著深厚的侗族文化內涵的實物。

侗族有三大寶——鼓樓、風雨橋和侗族大歌。侗族的文化藝術豐富多彩、有「詩的家鄉,歌的海洋」之美譽,至今還傳承著「行歌坐夜」之古風,尤其是侗族大歌,音樂曲調既多又美,聲音洪亮,氣勢磅礴,節奏自由,以其神奇的多聲部合韻名揚世界。侗族大歌,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在中國侗族地區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

侗族大歌無論是音律結構、演唱技藝、演唱方式和演唱場合均與一般民間歌曲不同,它是一領眾和,分高低音多聲部諧和的合唱種類,屬於民間支聲復調音樂歌曲,這在中外民間音樂中都極為罕見,侗族大歌不僅僅是一種音樂藝術形式,對於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傳承和凝聚都起著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體現。

侗族是個愛唱歌的民族,他們的歌聲少了草原民族的遼闊,也不如大山民族的高亢,卻獨有一份和諧、溫婉的美。那配合得自然默契的多聲部合聲,節奏明快的琵琶歌,形式多樣的合唱、對唱,充分顯示了侗族人民對音樂旋律美的追求,給聽者帶來美的享受。

「飯養身,歌養心」,這是侗家人常說的一句話,也就是說,侗族人把「歌」看成是與「飯」同樣重要的事。他們把歌當作精神食糧,用它來陶冶心靈和情操。雖然聽不懂歌中的言語,但那此起彼伏的高低音多聲部諧唱中,真是讓人陶醉。

原汁原味的侗族民族文化精髓—「侗族大歌,」那掠過古夢邊緣悠揚古樸的旋律,真讓人感動。走在村落山間里,聽到清澈如泉水般的天籟之聲,彷彿置身於「詩的家鄉、歌的海洋。」2009年11月,侗族大歌被聯合國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遺的成功,無疑給瀕臨失傳的民族歌謠注入了新的希望,有利於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二、田園世界——堂安

由肇興東去7公里處的一個白雲繚繞的地方,寨門、鼓樓、花橋、亭閣若隱若現,宛如瓊樓玉宇,便是堂安侗寨。這是中國與挪威於1999年12月合作建設與保護的中國唯一的一座「侗族生態博物館。」生態博物館的概念1971年誕生於法國,它是建立在這樣的一個基點之上的:即文化遺產應原狀地保護和保存在其所展示的社區和環境中。社區的區域等同於博物館的建築面積。這個侗寨歷史悠久,建寨已有700多年,至今仍保持著原汁原味、古樸濃郁的侗族風情,現在寨子里居住有近200戶人家。這裡的鼓樓、戲台、吊腳樓、石板路、古瓢井以及侗族服飾等保持著原始的風味,成為「濃縮的侗鄉,」被世界著名的挪威生態博物館學家約翰.傑斯特龍稱為「人類反璞歸真」的範例。這裡的人文景觀、自然景觀古樸優美。從這個寨子的鼓樓、戲樓、吊腳樓民居、石板路、古墓葬群、古瓢井以及水碾、石碓、紡車等實物細細品味,完全可以證實它的歷史悠久性。這裡有著深遠的歷史科學研究價值,有著侗族文化以及侗族風情研究價值,有著侗民族旅遊資源開發價值和人類生態保護價值。

堂安侗寨坐落在半山腰上,寨子三面環山,峰巒疊嶂,阡陌縱橫,一面是空曠的梯田,視野廣闊,民居依山就勢,懸空吊腳,井然有序。寨中的鼓樓是該寨的吉祥物,可以扣住侗家人的靈魂。鼓樓與戲樓、歌坪形成三位一體,顯示出侗族村寨的特徵。寨中四通八達,小徑曲曲。寨子中的附屬設施等建築物,都具有它們的獨特文化個性。寨子中間的那一片古墓葬群,有墳十餘座,多為清代所建,雕龍刻鳳,卷草花紋等工藝精美,是堂安侗族文化遺產的另一種體現。

堂安作為一個侗族文化社區,一種文化體,輻射整個六侗地區。堂安現像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運轉過程。這座活生生的生態博物館的保護與建設以及整個社區的遺產保護必將給旅遊業帶來廣闊的前景。

「侗族有三寶,」堂安也不例外,高高的鼓樓矗立在寨子中央,格外醒目。在侗族村寨里,鼓樓不僅僅是一座建築,也是人們喜愛的集會和議事的場所,更多的時候,它是一個濃縮的精神家園。

有了鼓樓才有侗寨,才有鼓樓下「擺古」的老人,才有了流傳千百年的侗族民間傳說。鼓樓旁的戲台,是侗族人們展示淳樸藝術天賦的場所。每到演侗戲時,戲台上下熱鬧非凡,台上唱得不亦樂乎,台下聽的津津有味,不論台上台下都是那樣的專註和熱情,令人感動。

那點綴於村落中的風雨橋本是為田間勞作的人們遮風擋雨的場所,但是最留念它的還是未婚嫁的侗族臘漢(小夥子)、臘乜(姑娘)。尤其是到了夏季,他們除了在干欄式房屋結構的走廊間「行歌」外,每當月白星稀、清風徐來的夜裡,一群群侗族臘漢臘乜就彙集在風雨橋上。臘漢們一邊彈琵琶或者拉牛腿琴,一邊向對面心愛的臘乜唱著動聽的情歌,臘乜們也以歌相對,試探臘漢們是否真情。他們所唱的情歌都是即興而編,脫口而出的,歌里充滿著謙虛、禮貌和真誠。如(臘乜):小河的魚難下江,田中的草難比秧,我妹難與哥相比,愚人難配聰明郎。(臘漢):人在少年愛娛樂,莫比少來莫比多,金的鑰匙金的鎖,鑰匙配鎖恰恰合。隨著感情的交流,他們一步一步更深入地唱下去,在他們的歌里,絕對沒有自誇自贊的狂妄語言,而是謙虛尊重對方,用美好的語言讚美對方。他們就是在這種「行歌坐月」的活動中加深了解,不斷增進感情,直到雙方都認為情投意合了,就可以訂婚了。

侗族兒女能歌善舞,他們談戀愛的最主要方式就是「行歌坐月」,於是,晚上的風雨橋就成了歌的海洋。這個時候,老人們是不會讓小朋友到橋上去的,老人們更不會去,因為他們心裡都知道,那時的風雨橋上正演繹著一段段的經典愛情,而且這種純樸的愛情還會永遠地代代相傳。這也是風雨橋區別於古代長亭的根本所在。

至於侗族村寨修建風雨橋起源於何時,現已無法考證,在入村普查過程中,我們曾問過很多人,他們的回答都是相同的:不知道,反正我們出生時就有了。其實,這也無需去考證,它能這樣代代相傳下來,並且還會永遠傳承下去,這本身就是一種偉大,是一種獨有的民族文化的偉大,也是一種從生活中積澱下來的智慧的偉大。

鼓樓上坎有一處清泉,冬暖夏涼,四季長流。那用青石打製成的2尺見方的石斗,下面用多邊形石礅支撐,清冽的泉水在斗中聚滿,又從左右凹槽流出,這裡的侗家人把這種帶把的斗井稱為瓢井,因為它的形狀如同木瓢。據說正是因為有這股泉水,才有了堂安,要知道生活在堂安這樣海拔935米的高坡上,沒有水將意味著什麼。而且,瓢井的水特別清爽甘甜,不僅寨子里的人喜歡喝,就是7公里之外的肇興人也常常來這裡挑水喝。

梯田便是堂安侗寨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漫山遍野,除了森林,到處是風景入勝的梯田。春季,盛滿泉水的梯田像一面面鏡子,在日光的照射下,白茫茫一片;夏季,滿山坡翠綠的秧苗綠油油一片;秋季,滿眼都是金黃色的稻穀;冬季,則別有一種山寒水瘦的意境。總之,無論是哪個季節,這「萬頃梯田」都會令人流連忘返。堂安梯田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別處的梯田大都是泥土做的,而這裡卻是用石頭堆砌而成的。大概是因為這裡山形較陡,加上山中石頭較多,難以平整土地,所以只好壘石填土為田。然而,建石砌梯田是很講究的,據寨子里的老人說,用石頭砌田,不能人多,只能一個人干,人多了,田砌不好,會垮。於是,堂安的後山上留下了一個長城般的石砌梯田,也留下了一段傳奇:清光緒四年,已是61歲高齡的堂安鬼師潘傳大,毅然放棄已從事多年的鬼師職業,決心為後人造一塊好田。從此,他12年如一日,吃住都在山上,而且親自挑石上山,終於在他73歲那年完成了這塊長約150米,最矮處1.5米、最高處5米多的梯田傑作。如今,100多年過去了,「長城梯田」仍然屹立在這裡,向遊客們展示著侗族人民精深的稻作文化和不屈服於惡劣生存環境的奮鬥精神。

除了鼓樓、戲台、風雨橋、瓢井、梯田外,堂安侗寨中那些標誌著農耕文明中富有特色的生活設施:禾晾、穀倉、水碾、石碓、榨油房、魚塘、井亭、薩堂等無不散發出生活的靈性與滋味。

三、侗族飲食文化

侗族的飲食文化自成一體,大致可用「雜」(膳食結構)、「酸」(口味嗜好)、「歡」(筵宴氛圍)三個字來概括。在其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中包含了許多神奇的內容。侗族飲食文化帶有濃郁的民族色彩和傳統,如「侗不離酸」、「侗不離魚」的飲食習慣。侗族家裡來了貴客,通常要拿出最好的苦酒和腌制多年的酸魚、酸肉及各種酸菜進行款待,因而有「苦酒酸茶」待貴客之說。在侗家人的心目中,糯米飯最香,甜米酒最醇,酒歌最好聽,酒宴則最歡騰。

一奇:雜異的食源

侗族地區大多日食四餐,兩飯兩茶。飯以米飯為主體。平壩多吃粳米,山區多吃糯米,糯米種類很多,有紅糯、黑糯、白糯、禿殼糯、旱地糯等等,其中香禾糯最有名。他們將各種米製成白米飯、花米飯、光粥、花粥、粽子、糍粑等,吃時不用筷子,用手將飯捏成團食用,稱為「吃摶飯。」

蔬菜大多製成酸萊。魚鮮包括鯉魚、鯽魚、草魚、鱔魚、泥鰍、小蝦、螃蟹、螺螄、蚌之類,可製成火烤稻花鯉、鮮炒鯽魚、酸小蝦、酸螃蟹等風味名餚。肉品主要是豬、牛、雞、鴨肉等,吃法與漢族差別不大。

二奇:無菜不酸

侗族嗜好酸味,自古便有「侗不離酸」的說法,他們自己亦稱:「三天不吃酸,走保打倒竄。」在侗家菜中,帶酸味的佔半數以上,有「無菜不腌、無菜不酸」的說法。這些酸味菜的特色是:

(1)用料範圍廣。(2)腌制方法巧。(3)保存時間長。腌菜可放2年,腌雞鴨可放3~5年,腌肉可放5~10年,侗家盛宴,碗碗見酸,而十道大菜組成的「侗寨酸魚全席」,實屬罕見。

三奇:歡騰的宴席

在侗族村寨,最有特色的要數客人進寨時特殊的迎賓儀式—「攔路酒」了。侗家人在進入寨子的寨門樓邊設置「路障,」擋住客人,飲酒對歌,你唱我答,其歌詞詼諧逗趣,令人捧腹,唱好了喝好了,再撤除障礙物,恭迎客人進門。入座後又是換酒「交杯,」酒席上還有「雞頭獻客」、「油茶待客」、「酸菜苦酒待客」、「喝轉轉酒」等規矩,歡中有禮,文質彬彬。清人詩云:「吹徹蘆笙歲又終,鼓樓圍坐話年豐,酸魚糯飯常留客,染齒無勞借箸功。」這正是侗寨歡宴賓客生動情景的寫照。

四奇:謝廚師

侗族人敬重廚師也是其飲食文化中一個奇特的內容,在許多宴席上,客人與廚師都要對唱,互相致謝。如一首《謝廚歌》就是這樣唱道:「廚師師傅常操心,睡半夜來起五更,坐了幾多冷板凳,燒手燙腳費精神。扣肉堆成鯉魚背,蘿蔔切成繡花針,內雜小炒加木耳,豬腳清燉拌香蔥,蛋調麵粉做酥肉,蜂糖小米做粉蒸。巧手辦出十樣錦,藝高算得第一名,吃在口裡生百味,多謝廚師一片心。」

四、侗戲—民間愛情傳奇故事《珠郎娘美》

侗戲是我國民間戲曲中的戲種之一,是侗族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創造並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它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最早形成於貴州的黎平、榕江、從江一帶,後流傳到廣西的三江和湖南的通道等侗族聚居地區。侗劇是在侗族民間說唱藝術「嘎錦」(敘事歌)和「嘎琵琶」(琵琶歌)的基礎上,接受漢族的戲曲影響而形成。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珠郎娘美演繹的愛情悲劇,在黔、桂、湘侗鄉廣為流傳。

清道光年間,一位勤勞聰慧又美麗如仙的侗族姑娘,名叫娘美,一位聰穎俊秀的侗族小伙,名叫珠郎,兩家田地相連,他倆通過「行歌坐月」和在共同的勞動中,結成了一對戀人。可是,娘美的母親卻將她許配給舅家人,後來,竟將她鎖在房中不準出來,並準備強行將娘美完婚。珠郎得知娘美被關後,氣憤不已,但自己勢孤力單,只好每天晚上徘徊在娘美房前屋後,不知如何是好。

農曆四月十八日,即距舅家來娶親的前三天深夜,娘美趁母親熟睡之機,打破窗戶,跳出房間,與肝腸寸斷的珠郎相會,兩人抱頭痛哭,他倆則按照民族習慣,把一枚銅錢劈成兩半,各持一半,以示永不反悔,這就是所謂的破錢盟誓訂定終生——「提燈籠照心腸,劈頭顱看腦髓,破銅錢結夫妻。」他倆決定遠走他鄉,以「逃婚」的方式,向封建婚姻制度抗爭。兩人摸黑爬上九十九堖,歷經千辛萬苦,走到九洞已是天黑,倆人無家可歸,便住在銀二家裡。

銀二是富貴人家的花花公子,時常愛尋花問柳。他看到珠郎帶來的妻子長得漂亮,寨上人都說娘美比他小老婆還漂亮十倍,銀二便想霸佔娘美為妾,心裡頓起歹意。他想了很多辦法,最後想了一條鬼計,他就裝出對他倆很熱心的樣子,把自己的房子借給他倆居住。

銀二經常約珠郎一起上山遊玩、打獵,同吃同住同玩,不知不覺幾個月就過去了。珠郎哪裡知道,銀二心懷奪妻鬼胎。有一天在高山上打獵時,銀二乘珠郎不注意,就把珠郎害死在山上了。

天黑了,娘美只見銀二回來,卻不見珠郎,放心不下,就去問銀二:「銀二哥,珠郎怎麼沒回來?」銀二說:「今天我倆到半路上就各走一路了。後來我也不曉得他往哪裡走,我還以為他早已經回來了呢。這麼晚還沒回來,莫不是被老虎吃了吧?」娘美聽了大吃一驚。她想:「我和珠郎逃到這裡,住在銀二家裡,他對我們這樣熱情款待,莫非他……」銀二的一舉一動和賊眉鼠眼,娘美心裡起了疑心。她越想越不放心,就到鼓樓上擊鼓。眾人聽到鼓聲都聚到鼓樓里來,問她為什麼擊鼓?娘美說:「我丈夫珠郎昨天去打獵不見回家,不知是被老虎傷了還是遇害,誰能幫我找到他的屍體,我就嫁給誰。」說完淚流滿面。眾人見娘美十分可憐,都上山幫她去尋找,找了幾天也沒有找到珠郎的屍體。

第二年三月,幾個看牛的姑娘來約娘美一起去找蕨菜。到了山上,娘美往右邊山坡走去,有個姑娘急忙喊她:「你不要到右邊山坡去哩。」娘美問她為什麼不能走,她告訴娘美:「銀二哥說那邊山上有鬼。大家都不敢去那裡。」娘美聽了她們的話,心想是不是珠郎就在這裡被人害死的。為了尋找丈夫的屍骨,她說:「我不怕,只要有蕨菜。」她就上那「鬼」山坡去了。找遍了山坡,也沒找到丈夫的屍骨。第二天,娘美說是去找蕨菜,又獨自上了「鬼」山坡。找啊找啊,終於找到了幾堆白骨。娘美一堆一堆的辯認,也不知哪一堆是丈夫的屍骨。她咬破中指,把鮮血滴在骨堆上,說:「要是我丈夫的屍骨就把血吸進骨里,不是我丈夫的屍骨血就往下流。」她把所有的屍骨都滴上了血,果然有一堆屍骨把血吸了進去。她撲在屍骨上哭得死去活來。哭了好久才把屍骨裝進背袋裡背回寨子的鼓樓里,立即擊鼓。眾人聽到鼓聲,都來到鼓樓里,一看又是娘美,問她為什麼擊鼓。娘美對眾人說:「各位父老鄉親,你們看,今天我已找到了丈夫珠郎的屍骨,誰願為我葬夫,我就嫁給誰。」眾人聽了都傷心地哭了,只有銀二心裡感到高興,便馬上答應為娘美葬夫。娘美心中的疑團一下就解開了。

第二天早晨,她和銀二扛著鋤頭,帶上長刀,背著屍骨一起上山去了。到了山上,銀二問她:「屍骨就在這裡埋了吧?」娘美說:「這裡離寨子太近,聽得到雞叫,還要遠些。」倆人又走,走到一座山坡上,銀二又問:「就這裡埋吧?」娘美說:「這裡方向朝北,以後生崽耳聾。」倆人又走到一座高山上,銀二問:「就在這裡葬了吧?」娘美說:「這邊朝南,日後生崽要癱。」倆人又走,一直走到很遠的一座山上,娘美說:「就在這裡埋吧。」銀二想到就要得到娘美了,高興得不得了,不一會,就把坑挖了三尺深。他抬頭問娘美:「這麼深夠了吧?」娘美說還要挖深些。他又挖,挖到四尺多深了,銀二累得喘不過氣。就在他彎腰想休息時,娘美眼明手快,迅速拿起鋤頭,對準銀二的腦袋,狠狠一鋤打去,銀二猝不及防,當即歪倒一邊,娘美又趁勢補了幾鋤,直到銀二再也不動了,才把坑口兩邊的泥土往下刨,把銀宜埋在他自己挖的深坑裡,為珠郎報了仇。

失去珠郎的娘美悲憤至極,她背著珠郎的遺骨,連夜翻山越嶺,順著兩人當初逃婚的山路,一路哭著回到家裡,親手將珠郎的遺骨安葬在寨旁的山坡上,讓自己時時伴著他。

啟示:侗戲《珠郎娘美》反映的是侗族人民真實的生活,表達的是侗族人民情感的真實訴求。珠郎和娘美這對善良勇敢的青年,為了追求幸福的婚姻生活,敢於掀掉壓在他們頭上的封建古規的行為,代表了整個侗族青年男女的強烈要求和願望,他們的形象就是侗族廣大青年男女的化身,特別是娘美在一系列鬥爭中所表現出來的不畏權貴,不懼淫威的堅強鬥志一直成為激勵侗族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主的一個楷模,集中代表了侗族人民自己的理想和願望,體現了侗族人民懲惡揚善的積極思想,勇於與封建地主勢力作堅決鬥爭,大膽追求婚姻自主、對愛情忠貞不渝的道德觀以及深厚的民族意識。

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原則,民族文化古籍搶救的要求,結合民族文化旅遊的市場效益,再度深入開展對百年不衰的經典侗戲-《珠郎娘美》的宣傳和研究,對提升其歷史文化藝術價值,擴大其社會價值,挖掘其潛在的經濟價值,使其在更廣的範圍和更高的精神文化領域裡進行傳承、保護、弘揚,必將推動侗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又一次復興。


推薦閱讀:

地質證據顯示獅身人面像已存在世上有80萬年,可改寫主流歷史
易貢國家地質公園考察記

TAG:美麗 | 發現 | 地質 | 地質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