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織經》一本禍害中國千年的奇書
《羅織經》一本禍害中國千年的奇書
自從倉頡造字,人類可以把自己的經驗還有血淋淋的教訓通過文字的方式流傳下來。
裝神秘有《易經》,練武功有《玉女心經》,泡茶有《茶經》,挖坑埋人有《葬經》,唐三藏取回了《涅槃經》。
那麼,陷害忠良有沒有經呢?
當然有,這麼重要的社會活動怎麼可以沒有一本理論指導書呢?
一位陷害界的傑出人士就總結自己的工作經驗,漚心勵血寫了一本《羅織經》。
這位毀人不倦的陷害大宗師便是唐朝酷吏來俊臣。
大家先看一下簡介:酷吏周興臨死之際,看過此書,自嘆弗如,竟甘願受死;一代人傑宰相狄仁傑閱罷此書,冷汗直冒,卻不敢喊冤:雄才女皇武則天面對此書,嘆道:如此機心,朕未必過也。殺機遂生。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它是一道獨特的「風景」,一次必然的孽生,有著不同尋常的意味。 其一,它是人類有始以來,第一部製造冤獄的經典。 其二,它是酷吏政治中,第一部由酷吏所寫,赤裸裸的施惡告白。 其三,它是文明史上,第一部集邪惡智慧之大成的詭計全書。 其四,它第一次揭示了奸臣何以比忠臣過得更好的奧秘——權謀厚黑。 《羅織經》中國權謀經典,集合中國五千的年的權謀大成者。 羅織經 閱人卷第一 -------------- 人之情多矯,世之俗多偽,豈可信乎?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恥其匿怨而友人也。 【譯文】人們的情感許多是做出來的,世間的習俗許多是虛假的怎麼可以相信呢?孔子說:『甜言蜜語、和顏悅色、畢恭畢敬,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可恥的是他們心中藏著怨恨,表面卻與人要好的虛偽行徑。 人者多欲,其性尚私。成事享其功,敗事委其過,且聖人弗能逾者,概人之本然也。 【譯文】人的慾望是多種多樣的,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事情成功了便享受功勞,事情失敗了便推託過錯,聖人尚且不能超越這一點,這大概是人的本性所決定的吧。 多欲則貪,尚私則枉,其罪遂生。民之畏懲,吏之懼禍,或以斂行;但有機變,孰難料也。 【譯文】慾望多了就會起貪心,極端自私就會有偏差,罪惡從此便產生了。老百姓害怕懲罰,官吏恐遭禍患,不得不收斂自己的行為;一旦有了機緣變故,誰都無法預料了。 為害常因不察,致禍歸於不忍。桓公溺臣,身死實哀;夫差存越,終喪其吳。親無過父子,然廣逆恆有;恩莫逾君臣,則莽奸弗絕。是以人心多詐,不可視其表;世事寡情,善者終無功。信人莫若信己,防人毋存幸念。此道不修,夫庸為智者乎? 【譯文】人們受害常常是因為對人沒有仔細的察驗,人們遭受禍患往往是由於對人心慈手軟。齊桓公過份相信他的臣子,以致死亡實在讓人哀痛。吳王夫差沒有吞併越國,最後卻導致吳國的滅亡。關係親密沒有超過父子的,可是像楊廣那樣的逆子卻總是存在;施以恩德沒有超過君對臣的,但是像王莽那樣的奸臣起卻從未斷絕。因此說人的內心隱含著太多的欺騙,不能光看他的外表。世上的事缺少情愛,做好事的人最後卻得不到功勞。相信別人不如相信自己,防範別人不要心存僥倖。這種技藝學習,難道還能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嗎? 羅織經 事上卷第二 -------------- 為上者疑,為下者懼。上下背德,禍必興焉。 【譯文】上司的疑心重,下屬的恐懼就多。上司和下屬的心意不一致,禍事便由此產生了。 上者驕,安其心以順。上者懮,去其患以忠。順不避媚,忠不忌曲,雖為人詬亦不可少為也。上所予,自可取,生死於人,安能逆乎?是以智者善窺上意,愚者固持己見,福禍相異,咸於此耳。 【譯文】高高在上的人驕傲,順從他可使其心安。高高在上的人懮慮,忠於他可使其免除懮患。順從不要迴避獻媚,忠心不要忌諱無理,雖然遭人詆毀也不能少做。上司能給你什麼,自然能拿回什麼,生死都控於人手,怎麼能違背他們呢?因此有智慧的人擅長暗中猜度上司的心意,愚蠢的人只堅持自己的見解,他們福禍不同,都是源於這個原因。 人主莫喜強臣,臣下戒懷妄念。臣強則死,念妄則亡。周公尚畏焉,況他人乎? 【譯文】當主子的沒有喜歡手下的人勢力過於強大,當臣子的要戒除心中存有的非分之想。臣子權勢過大會招致死禍,想法荒謬會導致滅亡。周公姬旦尚且懼怕這些,何況是其他人呢? 上無不智,臣無至賢。功歸上,罪歸己。戒惕弗棄,智勇弗顯。雖至親亦忍絕,縱為惡亦不讓。誠如是也,非徒上寵,而又寵無衰矣。 【譯文】上司沒有不聰明的,下屬絕無最有德行的。功勞讓給上司,罪過留給自己。戒備警惕之心不要丟失,智慧勇力不要顯露。雖然是最親近的人也要忍心斷絕,縱然是乾邪惡的事也不躲避。如果真的做到這樣,不但上司會寵愛有加,而且寵信不會衰減。 羅織經 治下卷第三 -------------- 甘居人下者鮮。御之失謀,非犯,則篡耳。 【譯文】自願處於下屬的人很少。上級對下級的管理如果沒有計謀,不是下級抵觸上級,就是下級奪取上級的權力。 上無威,下生亂。威成於禮,恃以刑,失之縱。私勿與人,謀必辟。幸非一人,專固害。機心信隱,交接靡密,庶下者知威而畏也。 【譯文】上司沒有威嚴,下屬就會鬧出禍事。威嚴從禮儀中樹立,依賴於刑罰,放任它就會喪失。秘密的事不要讓人參與,參與謀劃的人一定要清除。寵信不要固定在一個人的身上,讓一個人專權一定會帶來禍害。心思一定要隱藏起來,與人交往不能過分親密,希望下屬由此感知上司的威嚴而生敬畏。 下附上以成志,上恃下以成名。下有所求,其心必進,遷之宜緩,速則滿矣。上有所欲,其神若親,禮下勿辭,拒者無助矣。 【譯文】下屬依附上司才能成就志向,上司依靠才屬才能取得功名。下屬有貪求的東西,他的心自然會要求上進,提升他應該慢慢的來,太快他就滿足了。上司有想使用的人,他的神態要親切,以禮相待下屬不要推辭,不這樣做就沒有人協助他了。 人有所好,以好誘之無不取,人有所懼,以懼迫之無不納。才可用者,非大害而隱忍。其不可制,果大材而亦誅。賞勿吝,以墜其志。罰適時,以警其心。恩威同施,才德相較,苟無功,得無天耶? 【譯文】人有喜好的東西,用喜好的東西引誘他沒有收伏不了的。人有懼怕的東西,用懼怕的東西逼迫他沒有不接受的。有才能可以使用的人,沒有大的害處要暗中容忍。其人不能馴服,確實是才能出眾的也要誅殺。賞賜不要吝惜,用此消磨他們的意志。懲罰要適合時宜,以此讓他的心得到告誡。恩惠和威力一起施行,才能和品德互相比較,如果這樣做還沒有成效,莫非這就是天意吧? 羅織經 控權卷第四 -------------- 權者,人莫離也。取之非易,守之尤艱;智不足弗得,謀有失竟患,死生事也。 【譯文】權力,是人們不可以缺少的。獲取權力不容易,保住權力更加艱難;智慧欠缺的人不能得到,謀略不當的人最終卻能帶來禍患,這是關係生死的大事。 假天用事,名之順也。自絕於天,敵之罪也。民有其愚,權有其智。德之不昭,人所難附焉。 【譯文】借用天意行事,名義上才適合正道。逆天而行,自作自受,這是敵人的罪名。讓老百姓愚昧無知,這是掌權者的聰明之處。恩惠不顯示出來,人們就很難依從了。 亂世用能,平則去患。盛事惟忠,庸則自從。名可易,實必爭;名實悖之,權之喪矣。嗜權逾命者,莫敢不為;權之弗讓也,其求乃極。機為要,無機自毀;事可絕,人倫亦滅。利祿為羈,去其實害;賞以虛名,收其本心。若此為之,權無不得,亦無失也。 【譯文】混亂動蕩的時代要使用有能力的人,天下平定了要剷除他們以絕後患。大治時期只使用忠於自己的人,平庸無才的人最易掌握和歸順。名稱可以改變,實權必須力爭;名稱和實權完全相反,權力就喪失了。酷好權力超過他性命的人,是沒有什麼不敢做;權力沒有主動讓給別人的,所以爭奪它的方法無所不用。時機十分重要,時機不當就會自取滅亡;事情可以做絕,尊卑長幼也能狠心滅殺。用錢財爵祿來拘束他們,以消除他們可能造成的實際危害;用虛假的名位來賞賜他們,以收買他們的人心。如果這樣行事,什麼權力都可以獲得,也不會失去。 羅織經 制敵卷第五 -------------- 人皆有敵也。敵者,利害相衝,死生弗容;未察之無以辨友,非制之無以成業。此大害也,必絕之。 【譯文】人都有敵人的。敵人,是與他有利害衝突,生死不能相容的人。不能認清敵人就無法分辨朋友,不能制伏敵人就不能成就事業,這是最大的禍害,一定要根除它。 君子敵小人,亦小人也。小人友君子,亦君子也。名為虛,智者不計毀譽;利為上,愚者惟求良善。 【譯文】君子和小人為敵,也就變成小人了。小人和君子友善,也就變成君子了。名聲是虛的,有智慧的人不會計較別人的毀謗和稱讚;利益是至高無上的愚蠢的人才只是求取好的善名。 眾之敵,未可謂吾敵;上之敵,雖吾友亦敵也。親之故,不可道吾親;刑之故,向吾親亦棄也。惑敵於不覺,待時也。制敵於未動,先機也。構敵於為亂,不赦也。害敵於淫邪,不恥也。敵之大,無過不知;禍之烈,友敵為甚。使視人若寇,待親如疏,接友逾仇,縱人之惡余,而避其害,何損焉? 【譯文】人們共同的敵人,不能說一定是我的敵人;上司的敵人,雖然是我的朋友也要與他為敵。親戚的緣故,不能說就是我該親近的人;刑罰的緣故,如果是我的親人也要捨棄。在不知不覺中迷惑敵人,以等待時機。在敵人沒有行動的時候制伏他,這就是搶先佔有有利時機。在犯上作亂上構陷敵人,這是不能赦免的罪名。在淫穢邪惡之事上加害敵人,這最能讓人鄙視他。最大的敵人,是沒有比不知道誰是敵人更大的了;最深的禍害,以和敵人友善最為嚴重。假如把天下人看得像強盜一樣,對待親人像陌生人一樣,交接朋友超過了對仇人的態度,縱然人們厭惡我,卻能躲避禍害,以有什麼損失呢? 羅織經 固榮卷第六 -------------- 榮寵有初,鮮有終者;吉凶無常,智者少禍。榮寵非命,謀之而後善;吉凶擇人,慎之方消愆。 【譯文】顯達和寵幸有開始的時候,能保持到最後的就很少了;吉利和兇險沒有不變的,有智慧的人才能減少禍事。顯達和寵幸不是命里就有的,先有謀劃後才有成;吉利和兇險是選擇人的,謹慎小心才能消災免禍。 君命無違,榮之本也,智者捨身亦存續。後不乏人,榮之方久,賢者自苦亦惠嗣。官無定主,百變以悅其君。君有幸臣,無由亦須結納。人孰無親,罪人慎察其宗。人有賢愚,任人勿求過己。 【譯文】君主的命令不要違抗,這是顯達的根本,有智慧的人寧肯犧牲自己也要讓顯達延續下去。後代不缺乏人材,顯達才可持久,賢明的人情願自己吃苦也要惠及後人。官位沒有固定的主人,用機智多變取悅他的君主。君主都有寵幸的臣子,沒有什麼原由也必須和他們結交往來。人都有三親六故,懲罰人的時候一定要仔細審察他的家族。人有賢明和愚蠢之別,任用人不要要求他們的才能高過自己。 榮所眾羨,亦引眾怨。示上以足,示下以惠,怨自削減。大仇必去,小人勿輕,禍不可伏。喜怒無蹤,慎思及遠,人所難圖焉。 【譯文】顯達為眾人所羨慕,也能引發眾人的怨恨。對上司要表示心滿意足,對手下要施以恩惠,怨恨自然就會減少了。大的仇人一定要剷除,無恥小人不要輕視,禍患就不能隱藏。高興和憤怒的心情不露蹤跡,謹慎思考放眼遠處,人們就很難圖謀他了。 羅織經 保身卷第七 -------------- 世之道,人不自害而人害也;人之道,人不恕己而自恕也。 【譯文】世間的道理,人們不傷害自己卻遭到別人的傷害;做人的道理,別人不原諒自己而自己卻能原諒。 君子惜名,小人愛身。好名羈行,重利無虧。名德不昭,毀謗無損其身;義仁莫名,姦邪不以為患。陽以贊人,置其難堪而不覺;陰以行私,攻其諱處而自存。 【譯文】君子愛惜名譽,小人愛護自己。喜好名譽就會束縛人的行為,重視利益就不會吃虧。名望和德行不顯示,誹謗就不能損害他本身的清譽;義氣和仁德不顯露,奸詐邪惡的人就不會把他視為禍患。表面上讚美別人,讓他難以忍受卻不知真意;背地裡為達私利,攻擊他最忌諱的地方而保存自己。 庶人莫與官爭,貴人不結人怨。弱則保命,不可作強;強則斂翼,休求盡善。罪己宜苛,人憐不致大害。責人勿厲,小惠或有大得。 【譯文】老百姓不要與官府爭鬥,富貴的人不要輕易和人結下怨仇。身為弱者要保全性命,不能逞強顯能;身為強者要收斂羽翼,不可求取完美無缺。責備自己應該苛刻,使人憐憫就不會招致大的禍害。責罰他人不要過於嚴厲,小的恩惠有時能帶來大的收穫。 惡無定議,莫以惡為惡者顯;善無定評,勿以善為善者安。自憐人憐,自棄人棄。心無滯礙,害不侵矣。 【譯文】惡沒有固定的說法,不把惡當作惡的顯達;善沒有固定的評判,不把善視為善的人平安。自己憐惜自己別人才會憐惜,自己厭棄自己別人自會厭棄。思想沒有停滯阻礙,禍害就無法侵犯了。 羅織經 察奸卷第八 ---------------- 奸不自招,忠不自辯。奸者禍國,忠者禍身。 【譯文】奸臣不會自己招認,忠臣不能自己辯解。奸臣損害國家,忠臣損害自身。 無智無以成奸,其智陰也。有善無以為奸,其知存也。 【譯文】沒有智謀不能成為奸臣,他們的智謀都是陰險的。心存良善不會成為奸臣,他們的良知沒有喪失。 智不逾奸,伐之莫勝;知不至大,奸者難拒。忠奸堪易也。上所用者,奸亦為忠;上所棄者,忠亦為奸。 【譯文】智謀不超過奸臣,討伐他就不能獲勝;良知不深遠廣大,對奸臣就難以抗拒。忠臣和姦臣是可以變換的。君主任用信任的人,雖然是奸臣也被看做忠臣;君主拋棄不用的人,即使是忠臣也被視為奸臣。 勢變而人非,時遷而奸異,其名難恃,惟上堪恃耳。好惡生奸也。人之敵,非奸亦奸;人之友,其奸亦忠。 【譯文】時勢變了人就不同,時間變了奸臣就有分別,忠奸的名稱難以依賴,只有君主才可作為依仗。喜歡和厭惡產生奸臣。人們的敵人,不是奸臣的也被視為奸臣;人們的朋友,是奸臣的也被視為忠臣。 道同方獲其利,道異惟受其害。奸有益,人皆可為奸;忠致禍,人難為忠。奸眾而忠寡,世之實也;言忠而惡奸,世之表也。 【譯文】道義相同才能獲得利益,道義不同只有得到災害。當奸臣有好處,人們都可以成為奸臣;當忠臣招致禍患,人們就很難做忠臣了。奸臣多而忠臣少,這是世間真實的狀況;說自己是忠臣而厭惡奸臣,這是世間表面的現象。 惟上惟己,去表求實,奸者自見矣。 【譯文】只獻媚君主就是為了自己,去除表面探求實質,奸臣自然就會顯現出來了。 羅織經 謀劃卷第九 -------------- 上不謀臣,下或不治;下不謀上,其身難晉;臣不謀僚,敵者勿去。官無恆友,禍存斯虛,勢之所然,智者弗怠焉。料敵以遠,須謀於今;去賊以盡,其謀無忌。欺君為大,加諸罪無可免;枉法不容,縱其為 禍方懲。 【譯文】君主不用計謀統御臣子,有的下屬就無法治理;下屬不用計謀對君主,他們自身的官職就難以晉陞;官員不用計謀對付同僚,他的敵人不能剷除。官場上沒有永遠的朋友,禍患常在片刻之間,這是形勢的必然,有智慧的人對此不能鬆懈。預料敵人能達到遠處,必須要在今天謀劃;剷除賊人要達到全殲,他的謀劃就不能有所忌諱。欺騙君主是大罪,把這個罪名強加在別人身上他就不能倖免;破壞法律不能寬容,放縱他以致出生禍亂才加以懲罰。 上謀臣以勢,勢不濟者以術。下謀上以術,術有窮者以力。臣謀以智,智無及者以害。事貴密焉,不密禍己;行貴速焉,緩則人先。其功反罪,彌消其根;其言設繆,益增人厭。行之不輟,不亦無敵乎? 【譯文】君主憑藉權勢謀劃臣子,勢力衰弱的時候要依靠權術。下屬依靠權術謀劃君主,權術窮盡的時候就憑藉實力。臣子用智計謀劃同僚,智計達不到的時候就用傷害。事情貴在保守秘密,不能保守秘密,就禍及自身;行動貴在迅速快捷,緩慢拖拉就讓別人佔了先機。設定一個荒謬的說法誣指是他說的,這最能增加人們的厭惡。謀划行為不停止,不是沒有敵手了嗎? 問罪卷十 法之善惡,莫以文也,乃其行焉;刑之本哉,非罰罪也,乃明罪焉。 【譯文】法律的好壞,不在條文本身,而是它的執行;刑罰的根本,不在如何處罰犯罪,而是如何確定犯罪。 人皆可罪,罪人須定其人。罪不自招,密而舉之則顯。上不容罪,無諭則待,有諭則逮。人辯乃常,審之勿憫,刑之非輕,無不招也。或以拒死,畏罪釋耳。人無不黨,罪一人可舉其眾;供必無缺,善修之毋違其真。事至此也,罪可成矣。 【譯文】人都是可以定罪的,加罪於人必須先確定對象。罪行不會自動暴露,密告並檢舉他就會讓罪行顯現。君主不會容忍犯罪,沒有諭旨就耐心等待,有諭旨就馬上逮捕。人們自辨無罪是正常的,審訊他們不要心存憐憫,刑罰他們不能出手輕微,這樣做他們就沒有不招認的。有的人因為拒不認罪被責打致死,這種情況可用畏罪自殺來解釋說明。人沒有不結黨營私的,給一人定罪便可揭發出他的同夥;供狀必須沒有破綻,把被告供狀編撰修補使之不違反真實。事情做到這樣,罪案就可以成立了。 人異而心異,擇其弱者以攻之,其神必潰。 【譯文】人不同他們的思想就有差異,選擇他們的薄弱之處加以攻擊,他們的精神就會崩潰。 身同而懼同,以其至畏而刑之,其人固屈。憐不可存,憐人者無證其忠。友宜重懲,援友者惟其害。 【譯文】人的身體相同害怕責罰也相同,用他最畏懼的東西給他動刑,他就一定會屈服。不可以存有憐惜,憐惜別人的人並不能以此證明他的忠正。朋友應該從重懲處,幫助朋友的人只能給他自己招來禍害。 罪人或免人罪,難為亦為也。 【譯文】加罪於人或許能避免被人加罪,此事雖不容易也要勉為其難了。 補卷十一十二,未譯 刑罰卷十一 致人於死,莫逾構其反也;誘人以服,非刑之無得焉。刑有術,罰尚變,無所不施,人皆授首矣。 智者畏禍,愚者懼刑;言以誅人,刑之極也。明者識時,頑者辯理;勢以待人,罰之肇也。 死之能受,痛之難忍,刑人取其不堪。士不耐辱,人患株親,罰人伐其不甘。人不言罪,加其罪逾彼;證不可得,偽其證率真。刑有不及,陷無不至;不患罪無名,患上不疑也。 人刑者非刑也,罰人者非罰也。非人乃賤,非罰乃貴。賤則魚肉,貴則生死。人之取捨,無乃得此乎?瓜蔓卷十二 事不至大,無以驚人;案不及眾,功之匪顯。上以求安,下以邀寵,其冤固有,未可免也。 榮以榮人者榮,禍以禍人者禍。榮非己莫恃,禍惟他勿縱。罪無實者,他罪可代;惡無彰者,人惡以附。心之患者,置敵一黨;情之怨者,陷其姦邪。 官之友,民之敵;親之友,仇之敵,敵者無常也。榮之友,敗之敵;賤之友,貴之敵,友者有時也。是以權不可廢,廢則失本,情不可濫,濫則人忌;人不可密,密則疑生;心不可托,托則禍伏。智者不招己害,能者尋隙求功。餌之以逮,事無悖矣。一、先確定對象。 二、從四面八方向中央發告密信件或檢舉信件,以期控制輿論。 三、等候有關機關或當權人物把這些信件「指示轉交」下來,再進行相關調查。 四、根據交辦的信件,把對象逮捕、審訊。 五、審訊時施用酷刑逼供,被告只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是招認,一是死於酷刑之下。 六、審訊時讓犯人們在口供中互相牽引,並擴大向外牽引,人數多寡和範圍大小,隨心所欲。 七、把被告口供整理編撰,使互相吻合,毫無破綻。 史稱「漢唐少冤獄」,不過也不是絕對的。漢有「鉤黨」,唐有「羅織」! 《羅織經》是一部專講羅織罪名,角謀鬥智的書籍,是由武則天時唐朝酷吏來俊臣,萬國俊所著,實際上就是「整人經」,「害人經」,交他們的門徒如何編造罪狀,安排情節,描繪細節,陷害無辜的人。他們還爭相發明了刑訊辦法,名目繁多,可謂整人有數。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它是一道獨特的"風景",有著不同尋常的意味。 其一,它是人類有始以來,第一部製造冤獄的經典。 其二,它是酷吏政治中,第一部由酷吏所寫,赤裸裸的施惡告白。 其三,它是文明史上,第一部邪惡智慧之大成的詭計全書。 其四,它第一次揭示了奸臣為何比忠臣過得更好的奧秘:權謀厚黑。 武則天稱帝以後,仍然保持著強烈的防範心理,酷吏政治在武周初期以更大規模迅速發展,甚至到了不可控制的程度。 中宗複位後,在神龍元年(705年)三月八日的詔書中,開列了一張二十七人的酷吏名單。其中大部分人作為酷吏的主要活動,都是在武則天稱帝之後進行的。在武則天恐怖政策的指導下,迎來了酷吏政治的高潮,相應的刑罰手段也達到了駭人聽聞的程度。 來俊臣的發家在天授年間(690-692年),並很快成為酷吏集團的首領。天授元年,他因告密累遷侍御史,加朝散大夫,二年擢拜左台御史中丞。來俊臣身上集中體現了酷吏的兩大特點,一是善於告密與羅織罪狀,二是極端殘忍。 來俊臣羅織罪狀的方法其實並不高明。具體做法是,招集無賴數百人,讓他們共同羅織,千里響應。欲誣陷一人,即在各地同時告發,造成證據互補,欺上瞞下。他還與同黨一起對告密深入研究,編撰出一本《告密羅織經》,從原理到技術都有詳細的介紹。採用他們介紹的方法,誣告的成功率極高。一旦遇有無法落實的案件,人們都說:「只要交給來俊臣推勘,一定能查獲實情 。」 武則天在洛陽皇城西面的麗景門內設立推事院,專門交由來俊臣等負責審判大案,號為「新開門」。只要被送往新開門受審,沒有人能夠清白出來。所以來俊臣的同黨侍御史王弘義得意地將麗景門戲稱為「例竟門」,言下之意是,入此門者必死無疑。 來俊臣等還發明了許多拷訊囚徒的嚴刑酷法。或以醋灌鼻,關押到地牢中;或將人放到瓮中,在瓮的四周燒火烤炙,並絕其糧飾,致使有的人被迫抽衣絮而食之;或者將人投到糞穢之中,備受荼毒。他還同索元禮等創造了十號大枷,冠以叫人聽而生畏的名字:一曰定百脈,二曰喘不得,三曰突地吼,四曰著即承,五曰失魂膽,六曰實同反,七曰反是實,八曰死豬愁,九曰求即死,十曰求破家。還有一種用鐵籠頭連著枷鎖的刑具,輪轉於地,囚犯轉眼間即悶絕身亡。還有許多的刑罰,都是將人折磨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武則天稱帝以後的濫刑維持了七年時間,到萬歲通天二年(697)六月,來俊臣被處以極刑,酷吏政治才告結束。 這一時期內酷吏經辦的政治案件,主要的有二十多宗,被整肅的主要對象是反對派官僚,包括一大批宰相。他們被整肅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純屬誣陷,有的則因貪臟枉法,有的因為與來俊臣等有私怨,有的則牽連於皇位繼承問題。 這一時期濫刑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酷吏自身也不斷受懲處。表明武則天既利用酷吏,又不允許他們走得太遠。 天授二年(691年)正月,御史中丞代理御史台長官的李嗣真上疏請求抑制酷吏、恤獄慎刑。武則天雖未能完全聽得進去,但在稍後的一、二月間,同時處決了惡貫滿盈的大酷吏丘神勣、周興、索元禮。 丘神勣在垂拱四年鎮壓琅琊王李衝起兵後,揮刀盡殺博州官吏,破千餘家,後來又參與審訊制獄;周興是武則天稱帝以前以宗室為主要整肅對象的恐怖政策的主要執行者,屢受制獄,被其陷害者數千人;索元禮是許多殘酷刑罰的發明人,揚州起兵後在洛州牧院首按制獄,心性殘忍,甚於虎狼,欠下了累累血債。丘神勣下獄後伏誅,索元禮是武則天為了安慰人心而殺的,周興之罪按律當死,武則天念其前功,改流嶺外,在路上被仇家所殺。同時處置這三名酷吏,標誌著武則天在控制監刑的問題上走出了艱難的第一歲。 天授三年一月,來俊臣等與武承嗣合謀,羅告宰相狄仁傑、任知古、裴行本以及御史中丞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等七人,以謀反罪將他們批捕下獄。由於狄仁傑首先承認「反是實」而未及時行刑,贏得了機會,並拆下被頭帛巾書寫冤狀,經獄吏轉呈家人後由其子拆出,向武則天訴冤。後來,三個月前被處死的宰相樂思晦的不滿十歲的兒子求見,武則天深受觸動,召問狄仁傑。七人於是倖免一死,被免官或流放。在此案的處理過程中,酷吏們的種種劣跡多有敗露,武則天不得不對濫刑的做法重加考慮。狄仁傑等人的被免死,畢竟又在控制濫刑問題上前進了一步。 同年(天授三,如意元,長壽元,692年)夏秋間,朝中抑制酷吏的呼聲四起。萬年縣主簿徐堅上疏請退酷吏任寬平;右補闕朱敬則上疏以為革命之後眾心已定,請省刑尚寬;侍御史周矩上疏揭露酷吏的殘暴行徑,請緩刑用仁。武則天一改過去對此類奏疏不予理睬的態度,加以肯定並有所採納。對酷吏政治持反對態度的李昭德被拜為宰相,還指派監察御史嚴善思去按問一些有疑的在押犯人,查出被迫假伏罪的八百五十餘人。 一時間,羅織之黨為之不振,制獄稍衰。這一年正是武則天在七十餘歲高齡身體好轉、心情愉快的時候。為了紀念牙齒再生,改元長壽。 當年,被賜名為武家臣的酷吏來子珣被流放愛州(今越南靖化)而死。 長壽二年(693年)正月,侍御史徐有功因為擔保皇嗣德妃竇氏之母無罪,被誣告為黨同惡逆,酷吏們為其定罪絞刑。徐有功處之泰然,並乘武則天召問之機,再次聲明「好生,聖人之大德」的道理。武則大因此免除了竇母龐氏及其諸子的死罪。徐有功也幸免於難,當時被除名之後,不久又起用為左司郎中,後來官至司刑少卿,冒著生命危險救護了許多無辜之人,為抑制酷吏做出了重大貢獻。 同年二月,酷吏侍御史侯思止以違反民間蓄錦的規定,被宰相李昭德收審,杖殺於朝堂。 在此前後,酷吏們迫於受抑制、打擊的不利形勢,再次製造事端,利用武則天對此前受到整肅的宗室、大臣及家屬們的防範心理,上告被安置於嶺南的流人陰謀造反。兩年前傅遊藝就曾建議武則天盡殺嶺南流人,以絕後患。現在既然收到了他們謀反的報告,武則天決定派遣司刑(大理寺,評事萬國俊攝監察御史,前往按問。萬國俊是洛陽人,是以來俊臣為首的酷吏集團中的骨幹分子,曾參與編造《告密羅織經》,與來俊臣同按制獄。他來到廣州以後,把附近流人召到一起,假傳制命逼令自盡。流人號呼,稱冤不服。萬國俊將三百餘人驅趕到一處河灣一次全部殺死。然後捏造他們造反的證據,回京復命之時,乘機煽風點火,說:「諸道流人咸有怨望,若不及早採取措施,恐怕後果嚴重。」 分布在劍南、黔中、安南等地的流人,是流放各地的犯人,本來已經喪失了反抗能力。武則天沒有冷靜下來作仔細研究,再次表現出一個封建帝王的權力欲和殘忍的本性。在萬國俊的煽動下,武則天派出一批使巨,分赴各地處理流人謀反事件。這些人看到萬國俊因為殺人多而得到提拔,爭相仿效,展開了一場屠殺競賽。結果,最多的殺了九百人,有的殺了七百人,最少的也達到五百人。甚至有的流人是早年被放、而不是在武則天革命前後因罪流放的,也在這場殺人比賽中無辜斃命。武則天後來有所醒悟,制止了這種濫殺,下制規定:「被六道便所殺之家口未歸者,並遞還本管。」萬國俊、劉光業等出使六人後來也都不得善終,不久相繼慘死。 武則天逝世以後流行一種說法,認為遣使殺流人是她一種有意的安排,並乘機收拾外派的酷吏,達到滅絕流人和清除酷吏一箭雙鵰的目的。 《資治通鑒考異》引唐人潘遠《紀聞》載錄了旨在說明武則天此種用意的這個故事。不過,其中穿鑿的痕迹很明顯,是在否定武則天的政治氣氛下,利用了民間的一種傳聞。殺流人事件,主要還是酷吏集團為了製造不穩定的氣氛,以擺脫有可能被拋棄受整肅的被動局面而製造的。這是一場真正的陰謀。當然,武則天也要對此負主要責任。 但是,結束恐怖政治的步伐並末因此停止。第二年(長壽三,延載元,694年),來俊臣因貪污罪下獄,由御史中丞貶為殿中丞,九月再貶為同州參軍。同時,酷吏王弘義也被流放瓊州,緊接著被杖殺。 自來俊臣外貶之後,酷吏沉寂了幾年。後來由於一樁謀反案,使酷吏復又猖撅了大約半年時間。 萬歲通天二年(697年)正月,箕州刺史劉思禮與洛州錄事參軍綦連耀謀反的事件被明堂縣尉吉頊得知。吉頊寫狀告訴了已調任合宮縣尉的來俊臣,便其上疏告變。來俊臣重新受到重用。 劉思禮是太原元謀功臣劉世龍之侄。術士張憬藏看其相曰,當歷箕州而位至太師。若先當上箕州刺史,然後太師之位亦可求得。於是劉思禮慫恿綦連耀陰結朝士圖謀不軌,並暗定君臣之契。當時王勃之兄王勒任鳳閣舍人兼知天官(吏部)侍郎事,負責官員選任,安排劉思禮做了箕州刺史。王之弟監察御史王助將此事告訴了吉頊,不料被揭發。 武則天讓河內王武懿宗負責審查。武懿宗實際上也是一個未列入酷吏名單的大酷吏,自天授年間以來,多次審理大獄,喜誣陷人,時人以為僅次於周興、來俊臣。他答應劉思禮,只要把朝中與自已不和的那些人都牽連進去,就可免死。結果劉思禮廣引包括宰相李元素、孫元亨在內的海內名士三十六家,都被武懿宗屈打成招,全部族誅,親黨連坐被流放者達千餘人。來俊臣因此得到了提升。 在此前後,來俊臣也迎來了他的末日。他與秋官侍郎皇甫丈備誣告宰相李昭德謀反,昭德下獄。但他起用之後變本加厲,又進一步誣告武氏諸王、太平公主以及皇嗣李旦和廬陵王李哲,完全擺出了魚死網破的拚命架勢。 河東人衛逐忠首先揭發來俊臣的誣妄,武氏諸王及太平公主也乘機揭發其罪。在宰相王及善及新受信用的吉xu頤等人的勸說下,武則天批准了法司的判決,將來俊臣與李昭德同時棄市。李昭德之死當另有原因,而來俊臣被處決確實大快人心,仇家爭啃俊臣之肉,斯須而盡,抉眼剝面,披腹出心,騰踏成泥。武則天迫於公眾輿論,下制公布其罪惡,並決定剝奪其政治權力終身,全家抄沒。 來俊臣問斬之後,黨徒也都配流嶺南,標誌著酷吏政治的結束。 【譯文】來俊臣,雍州人,父親來操,曾任松州長史。來俊臣從少年時起就是個詭譎奸詐、反覆無常、兇險邪惡、殘忍荒唐而且舉世無雙的傢伙。在武則天朝,由於他羅織罪名,誣告陷害各親王大臣,被授予朝散大夫。並授予他侍御史之職。在審理皇帝交辦的案子時,凡有不合他心意的,便對犯罪人實行株連,長幼都要坐連其族,一殺就是千餘家。滿朝文武大臣只是長嘆,沒有敢說話的。人們更懾於當時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他與自己的親信侍御史王弘義、侯恩止一起,專誣告那些士大夫們,不論是春季夏季,殺人不斷。當時在麗景門內設置了監獄,麗景門也叫做新開門,只要進入新開門,一百人里也難活下來一個人。王弘義則把麗景門戲稱為例竟門,意思是說凡是進入此門的人,小命都得完蛋。來俊臣還與他的黨羽朱南山等十幾個人,編製一篇《告密羅織經》,共有幾千字,都是預先有系統地按內容分例成細目,還要布置怎樣羅織犯罪人的事實和緣由,命令他的黨羽照此去告發,有時也把密告信投於匭院而讓皇帝知道,這種案子武則天多是委派來俊臣去審理。來俊臣另外製造了一種刑具,叫做"突地吼",凡是上了這種突地吼枷的,都要在地上不住地轉圈,很快便會暈倒。他又製造了十幾個枷,稱名為"見即承"。還有"鐵圈籠頭",當審訊囚犯時,在圈中加上楔子。其餘還有各種名號的刑具數十種,大致都是如此。囚犯不分其原來的身份貴賤,一律是先把枷棒放在地上,再把他叫到跟前對他說:"這就是刑具!"見到刑具的人立即魂飛魄散,無不自己誣陷自己的。而武則天又以高官厚祿給予重賞,因此他們爭比看誰更為殘酷。因而告密的人,在大街上紛然皆是,因而名流們在世短暫,出了名僅可經歷幾日而已。朝官們因為要去上朝,不定何時便會遭到襲擊,一旦被抓走便可能落得全家族被殺的結果。因此在與家人告別時便說:"不知道還能不能再相見?"天授年間,春官(禮部)尚書狄仁傑、天官(吏部)侍郎任令暉、文昌(尚書省)右丞盧獻等五人,一起被他們誣告,來俊臣既然是以滅族而為功業的,他自然就想要引導人家接受自己犯了反叛的罪名。他都是先奏請皇帝下令,再拿著皇上的敕書一審問他們就會承認自己的罪行,因為這樣還可以得到減免其他族人死罪的結果。來俊臣便以此辦法來威脅狄仁傑等,讓他們承認犯有反叛罪,狄仁傑誠懇地說道:"大周朝革命,萬事維新,唐室的舊臣,甘願聽從誅殺。反叛是事實。"來俊臣才稍微從寬處置。"判官王德壽對狄傑仁說:"尚書的事就算過去,並且能得到減免死罪的判決。我今天也是受人驅使,只是想求得少爬些台階,想憑藉尚書來牽連楊執柔可以嗎?"狄仁傑道:"要我怎麼辦?"王德壽說:"尚書從前在禮部,而楊執柔在禮部任某司的員外,你來牽連他一下還是完全可以的。"狄仁傑道:"皇天后土(地神)啊,竟然讓我狄仁傑幹這種事!"隨後一頭撞在柱子上,鮮血覆蓋了他的臉頰,王德壽十分恐懼而告辭。狄仁傑既然已承認自己犯了反叛罪,主管部門只是等待行刑的日期了,因此對他不再嚴防。他從看守者那裡借得筆硯,又扯了一塊頭巾在上面書寫起來,述說了自己的冤枉和遭受的痛苦,然後藏在綿衣內。他叫人告訴王德壽說:"現在天很熱了,請通知家人來把我的綿衣取走。"王德壽已不再懷疑他了。家人得到了綿衣中的書信,仁傑的兒子光遠拿著信說事情肯定會發生變化。他得到了召見,武則天看過信後有些不知所以,便把來俊臣叫來問道:"你說仁傑等已承認犯了反判罪,那為什麼今天他兒子又來訴冤呢?"來俊臣道:"這樣的人哪肯服罪呢?臣讓他坐卧息休得十分安穩,甚至連他們的頭巾衣帶也未去掉。"武則天命令通事舍人周琳去視察,來俊臣叫獄卒把巾、帶借給狄仁傑,並讓他在西則隨便行走站立,讓周琳觀看。周琳懼怕來俊臣,不敢向西看,只望著東面唯唯諾諾地答應而已。來俊臣讓周琳暫且留步,要讓他給捎去一份文狀。於是他命令判官假冒狄仁傑等寫了一份謝死表,代替他進呈給皇帝。鳳閣(中書省)侍郎樂思誨的兒子,八九歲時,他的家遭滅族禍,現在司農寺暫為差役,皇帝對他家過去的事改變了看法而得到召見,他向武則天講述了來俊臣如何苛刻狠毒,希望陛下把那些稱反叛的假狀子一一加以符合對照,結果不分大人小孩所有狀子都是一個樣,武則天心裡不解其意,於是召見狄仁傑等問道:"你們為什麼要承認反叛呢?"狄仁傑等回答說:"假如不承認,早死在枷棒下了。"武則天又問:"為什麼要寫謝死表呢?"狄仁傑等答道:"沒有寫過。"武則天拿出謝死表讓他們看,才知道那是別人背著他們代寫的,於是釋放了這五家。來俊臣還誣告過大將軍張虔勖、大將軍給使范雲仙,在洛陽州官署里,虔勖等不堪忍受痛苦,自訴對於國家有功,義正嚴辭,來俊臣竟命令衛士把他亂刀砍死。范雲仙也陳述自己一生服務於先朝,聲言司法官對他懲治的冤枉和痛苦,來俊臣下令割去了他的舌頭。士子和庶民見此都嚇破了膽,沒有敢說話的。來俊臣屢犯貪贓罪,被貶到同州任參軍,在那裡他曾強奪一個參軍同僚的妻子,並污辱了他的母親,也沒有敢說話的。不久又授予他河南縣尉,一直升任為太僕卿。武則天曾賜給他十個婢女。那還是在他剛剛被授予司農卿的時候。此時西番酋長大將軍斛瑟羅的家中有小婢能歌善舞,而來俊臣只有在司農卿時賜予的一般婢奴,於是就讓他的黨羽誣告斛瑟羅謀反,用意是想要謀取他的婢女。後來各酋長來到朝廷,他們個個割耳破面,來訴冤的有數十人,因而才沒有獲滅族罪。那時綦連耀與劉思禮等對朝廷有些議論,長安縣尉吉頊知道這件事,便告訴了來俊臣。來俊臣告發了此事,有數十人受到牽連而被滅族。來俊臣仗勢想要獨攬此功,又對吉頊羅織罪名,後來吉頊得到召見而在朝廷作了訴訟,唯有他倖免。來俊臣威逼強娶了太原王慶詵的女兒。來俊臣平素與河東衛遂忠有交情,衛遂忠的名望雖不顯赫,但是很好學,很有辯駁之才。有一天衛遂忠酒酣之後到來俊臣家去,當時來俊臣正與妻子的家人設宴聚會,守門人欺騙他說來俊臣出去了,衛遂忠知道他是說謊,便闖了進去,把他謾罵羞辱一頓。來俊臣由於在親戚面前遭人謾罵而感到羞恥,便指使人毆打他並把他反綁起來,很快又放了他,但是從此結下了讎隙,當來俊臣將要羅織罪名誣告武姓各王以及太平公主、張易之等人時,衛遂忠先揭穿了他的陰謀。儘管武則天一再保護他,但武姓各王及太平公主是很有威力的,他們一起詆毀進攻他,於是將他斬於鬧市並陳屍示眾。人們不論是老少都憎恨他,爭相去剮他的肉,很快就把他的肉割凈的。武則天後來醒悟,下詔書道:"來俊臣本來是個裡巷中的小人,向來輕薄險惡,但是他能極力地舉發那些有罪錯的人,應當說他還是獻出了一些忠誠的。但是各位王侯這些磐石宗枝們。一定要毀掉他,而南北衙的文武將相們,也都打算推倒他,那就應該給予他誅殺全部家族之罪,從而解除人們的憤恨。現已對他滅族,不論是士子庶民還是男人女人,人們都在大街上相互慶賀。 譯文 閱人 人們的情感許多是做出來的,世間的習俗許多是虛假的怎麼可以相信呢?孔子說:『甜言蜜語、和顏悅色、畢恭畢敬,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可恥的是他們心中藏著怨恨,表面卻與人要好的虛偽行徑 人的慾望是多種多樣的,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事情成功了便享受功勞,事情失敗了便推託過錯,聖人尚且不能超越這一點,這大概是人的本性所決定的吧。 慾望多了就會起貪心,極端自私就會有偏差,罪惡從此便產生了。老百姓害怕懲罰,官吏恐遭禍患,不得不收斂自己的行為;一旦有了機緣變故,誰都無法預料了。 人們受害常常是因為對人沒有仔細的察驗,人們遭受禍患往往是由於對人心慈手軟。齊桓公過份相信他的臣子,以致死亡實在讓人哀痛。吳王夫差沒有吞併越國,最後卻導致吳國的滅亡。關係親密沒有超過父子的,可是像楊廣那樣的逆子卻總是存在;施以恩德沒有超過君對臣的,但是像王莽那樣的奸臣起卻從未斷絕。因此說人的內心隱含著太多的欺騙,不能光看他的外表。世上的事缺少情愛,做好事的人最後卻得不到功勞。相信別人不如相信自己,防範別人不要心存僥倖。不學這種技藝,難道還能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嗎? 事上 上司的疑心重,下屬的恐懼就多。上司和下屬的心意不一致,禍事便由此產生了。 高高在上的人驕傲,順從他可使其心安。高高在上的人懮慮,忠於他可使其免除懮患。順從不要迴避獻媚,忠心不要忌諱無理,雖然遭人詆毀也不能少做。上司能給你什麼,自然能拿回什麼,生死都控於人手,怎麼能違背他們呢?因此有智慧的人擅長暗中猜度上司的心意,愚蠢的人只堅持自己的見解,他們福禍不同,都是源於這個原因。 當主子的沒有喜歡手下的人勢力過於強大,當臣子的要戒除心中存有的非分之想。臣子權勢過大會招致死禍,想法荒謬會導致滅亡。周公姬旦尚且懼怕這些,何況是其他人呢? 上司沒有不聰明的,下屬絕無最有德行的。功勞讓給上司,罪過留給自己。戒備警惕之心不要丟失,智慧勇力不要顯露。雖然是最親近的人也要忍心斷絕,縱然是乾邪惡的事也不躲避。如果真的做到這樣,不但上司會寵愛有加,而且寵信不會衰減。 治下 自願處於下屬的人很少。上級對下級的管理如果沒有計謀,不是下級抵觸上級,就是下級奪取上級的權力。 上司沒有威嚴,下屬就會鬧出禍事。威嚴從禮儀中樹立,依賴於刑罰,放任它就會喪失。秘密的事不要讓人參與,參與謀劃的人一定要清除。寵信不要固定在一個人的身上,讓一個人專權一定會帶來禍害。心思一定要隱藏起來,與人交往不能過分親密,希望下屬由此感知上司的威嚴而生敬畏。下屬依附上司才能成就志向,上司依靠才屬才能取得功名。下屬有貪求的東西,他的心自然會要求上進,提升他應該慢慢的來,太快他就滿足了。上司有想使用的人,他的神態要親切,以禮相待下屬不要推辭,不這樣做就沒有人協助他了。 人有喜好的東西,用喜好的東西引誘他沒有收伏不了的。人有懼怕的東西,用懼怕的東西逼迫他沒有不接受的。有才能可以使用的人,沒有大的害處要暗中容忍。其人不能馴服,確實是才能出眾的也要誅殺。賞賜不要吝惜,用此消磨他們的意志。懲罰要適合時宜,以此讓他的心得到告誡。恩惠和威力一起施行,才能和品德互相比較,如果這樣做還沒有成效,莫非這就是天意吧? 控權 權力,是人們不可以缺少的。獲取權力不容易,保住權力更加艱難;智慧欠缺的人不能得到,謀略不當的人最終卻能帶來禍患,這是關係生死的大事。 借用天意行事,名義上才適合正道。逆天而行,自作自受,這是敵人的罪名。讓老百姓愚昧無知,這是掌權者的聰明之處。恩惠不顯示出來,人們就很難依從了。 混亂動蕩的時代要使用有能力的人,天下平定了要剷除他們以絕後患。大治時期只使用忠於自己的人,平庸無才的人最易掌握和歸順。名稱可以改變,實權必須力爭;名稱和實權完全相反,權力就喪失了。酷好權力超過他性命的人,是沒有什麼不敢做;權力沒有主動讓給別人的,所以爭奪它的方法無所不用。時機十分重要,時機不當就會自取滅亡;事情可以做絕,尊卑長幼也能狠心滅殺。用錢財爵祿來拘束他們,以消除他們可能造成的實際危害;用虛假的名位來賞賜他們,以收買他們的人心。如果這樣行事,什麼權力都可以獲得,也不會失去。 制敵 人都有敵人的。敵人,是與他有利害衝突,生死不能相容的人。不能認清敵人就無法分辨朋友,不能制伏敵人就不能成就事業,這是最大的禍害,一定要根除它。 君子和小人為敵,也就變成小人了。小人和君子友善,也就變成君子了。名聲是虛的,有智慧的人不會計較別人的毀謗和稱讚;利益是至高無上的愚蠢的人才只是求取好的善名。 人們共同的敵人,不能說一定是我的敵人;上司的敵人,雖然是我的朋友也要與他為敵。親戚的緣故,不能說就是我該親近的人;刑罰的緣故,如果是我的親人也要捨棄。在不知不覺中迷惑敵人,以等待時機。在敵人沒有行動的時候制伏他,這就是搶先佔有有利時機。在犯上作亂上構陷敵人,這是不能赦免的罪名。在淫穢邪惡之事上加害敵人,這最能讓人鄙視他。最大的敵人,是沒有比不知道誰是敵人更大的了;最深的禍害,以和敵人友善最為嚴重。假如把天下人看得像強盜一樣,對待親人像陌生人一樣,交接朋友超過了對仇人的態度,縱然人們厭惡我,卻能躲避禍害,以有什麼損失呢? 固榮 顯達和寵幸有開始的時候,能保持到最後的就很少了;吉利和兇險沒有不變的,有智慧的人才能減少禍事。顯達和寵幸不是命里就有的,先有謀劃後才有成;吉利和兇險是選擇人的,謹慎小心才能消災免禍。 君主的命令不要違抗,這是顯達的根本,有智慧的人寧肯犧牲自己也要讓顯達延續下去。後代不缺乏人材,顯達才可持久,賢明的人情願自己吃苦也要惠及後人。官位沒有固定的主人,用機智多變取悅他的君主。君主都有寵幸的臣子,沒有什麼原由也必須和他們結交往來。人都有三親六故,懲罰人的時候一定要仔細審察他的家族。人有賢明和愚蠢之別,任用人不要要求他們的才能高過自己。 顯達為眾人所羨慕,也能引發眾人的怨恨。對上司要表示心滿意足,對手下要施以恩惠,怨恨自然就會減少了。大的仇人一定要剷除,無恥小人不要輕視,禍患就不能隱藏。高興和憤怒的心情不露蹤跡,謹慎思考放眼遠處,人們就很難圖謀他了。 保身 世間的道理,人們不傷害自己卻遭到別人的傷害;做人的道理,別人不原諒自己而自己卻能原諒。 君子愛惜名譽,小人愛護自己。喜好名譽就會束縛人的行為,重視利益就不會吃虧。名望和德行不顯示,誹謗就不能損害他本身的清譽;義氣和仁德不顯露,奸詐邪惡的人就不會把他視為禍患。表面上讚美別人,讓他難以忍受卻不知真意;背地裡為達私利,攻擊他最忌諱的地方而保存自己。 老百姓不要與官府爭鬥,富貴的人不要輕易和人結下怨仇。身為弱者要保全性命,不能逞強顯能;身為強者要收斂羽翼,不可求取完美無缺。責備自己應該苛刻,使人憐憫就不會招致大的禍害。責罰他人不要過於嚴厲,小的恩惠有時能帶來大的收穫。 惡沒有固定的說法,不把惡當作惡的顯達;善沒有固定的評判,不把善視為善的人平安。自己憐惜自己別人才會憐惜,自己厭棄自己別人自會厭棄。思想沒有停滯阻礙,禍害就無法侵犯了。 察奸 奸臣不會自己招認,忠臣不能自己辯解。奸臣損害國家,忠臣損害自身。 沒有智謀不能成為奸臣,他們的智謀都是陰險的。心存良善不會成為奸臣,他們的良知沒有喪失。 智謀不超過奸臣,討伐他就不能獲勝;良知不深遠廣大,對奸臣就難以抗拒。忠臣和姦臣是可以變換的。君主任用信任的人,雖然是奸臣也被看做忠臣;君主拋棄不用的人,即使是忠臣也被視為奸臣。 時勢變了人就不同,時間變了奸臣就有分別,忠奸的名稱難以依賴,只有君主才可作為依仗。喜歡和厭惡產生奸臣。人們的敵人,不是奸臣的也被視為奸臣;人們的朋友,是奸臣的也被視為忠臣。 道義相同才能獲得利益,道義不同只有得到災害。當奸臣有好處,人們都可以成為奸臣;當忠臣招致禍患,人們就很難做忠臣了。奸臣多而忠臣少,這是世間真實的狀況;說自己是忠臣而厭惡奸臣,這是世間表面的現象。 只獻媚君主就是為了自己,去除表面探求實質,奸臣自然就會顯現出來了。 謀劃 君主不用計謀統御臣子,有的下屬就無法治理;下屬不用計謀對君主,他們自身的官職就難以晉陞;官員不用計謀對付同僚,他的敵人不能剷除。官場上沒有永遠的朋友,禍患常在片刻之間,這是形勢的必然,有智慧的人對此不能鬆懈。預料敵人能達到遠處,必須要在今天謀劃;剷除賊人要達到全殲,他的謀劃就不能有所忌諱。欺騙君主是大罪,把這個罪名強加在別人身上他就不能倖免;破壞法律不能寬容,放縱他以致出生禍亂才加以懲罰。 君主憑藉權勢謀劃臣子,勢力衰弱的時候要依靠權術。下屬依靠權術謀劃君主,權術窮盡的時候就憑藉實力。臣子用智計謀劃同僚,智計達不到的時候就用傷害。事情貴在保守秘密,不能保守秘密,就禍及自身;行動貴在迅速快捷,緩慢拖拉就讓別人佔了先機。設定一個荒謬的說法誣指是他說的,這最能增加人們的厭惡。謀划行為不停止,不是沒有敵手了嗎? 問罪 法律的好壞,不在條文本身,而是它的執行;刑罰的根本,不在如何處罰犯罪,而是如何確定犯罪。 人都是可以定罪的,加罪於人必須先確定對象。罪行不會自動暴露,密告並檢舉他就會讓罪行顯現。君主不會容忍犯罪,沒有諭旨就耐心等待,有諭旨就馬上逮捕。人們自辨無罪是正常的,審訊他們不要心存憐憫,刑罰他們不能出手輕微,這樣做他們就沒有不招認的。有的人因為拒不認罪被責打致死,這種情況可用畏罪自殺來解釋說明。人沒有不結黨營私的,給一人定罪便可揭發出他的同夥;供狀必須沒有破綻,把被告供狀編撰修補使之不違反真實。事情做到這樣,罪案就可以成立了。 人不同他們的思想就有差異,選擇他們的薄弱之處加以攻擊,他們的精神就會崩潰。 人的身體相同害怕責罰也相同,用他最畏懼的東西給他動刑,他就一定會屈服。不可以存有憐惜,憐惜別人的人並不能以此證明他的忠正。朋友應該從重懲處,幫助朋友的人只能給他自己招來禍害。 加罪於人或許能避免被人加罪,此事雖不容易也要勉為其難了。 刑罰 讓人達到死亡的境地,沒有比構陷他謀反更能奏效的事了;誘導人們做到服從,不刑罰他們就達不到目的。刑訊是講究方法的,責罰貴在有所變化,施行的手段沒有限制,人們就都會伏法認罪了。 有智慧的人畏懼禍事,愚笨的人害怕刑罰;用言語來殺人,這是刑罰中最高明的。聰明的人能認清當前的客觀形勢,愚頑的人卻一味辯說有理與無理;按照形勢的要求對待他人,這是責罰人的出發點。 死亡可以接受,痛苦難以忍耐,給人動刑選取他們不能忍受的。讀書人忍耐不了屈辱,人們都擔心株連自己的親人,懲罰人要攻取他們不情願處。人們不承認有罪,就此加害他的罪名比原來的罪名還大;證據不能得到,偽造證據大概像真的一樣。刑罰有做不到的地方,誣陷卻什麼都可以做到;不要擔心給人加罪沒有名義,只擔心君主沒有猜疑之心。 被人用刑的人會受到非人的待遇,懲罰別人的人自己也會避免懲罰。遭受非人的待遇就低賤,不受懲罰就高貴。低賤的人就任人宰割,高貴的人就主宰別人的生死命運。人們的選擇態度和行為,恐怕是源於此吧? 瓜蔓 事情不是很大,就不能讓人震驚。案件不是牽扯人多,功勞就不能顯現。君主用它來求取安定,臣子用它來邀功取寵,這裡的冤情一定會有,卻是不可能避免的。 真正顯達是能讓他人也顯達的顯達,真正的禍患是能使他人也致禍的禍患。不是自己掙來的顯達不要倚仗,只要是他人的禍患就不要放過。罪名沒有實證,用其它的罪名來替代;惡行沒有顯露,用他人的惡行來依附。心腹的禍害,把他誣指為是敵人的同夥;情感上怨恨的人,陷害他是奸詐邪惡的小人。 官吏的朋友,在以官吏為敵的百姓眼裡便是幫凶;親人的朋友,在和親人有仇的仇人眼中也成了敵人,所以說敵人是變化不定的。顯達時的朋友,敗落時就是敵人;貧賤時的朋友,富貴時就是敵人,所以說朋友是暫時的。因此說權力是不可廢棄的,廢棄了就失掉了根本;同情心是不能隨便施予的,太隨便了就會招人忌恨;與人交往不能過於親密,太親密就會產生疑慮;心裡話不能說出來,毫無保留就潛藏著禍患。有智慧的人不會陷害忠良,怎能保全自己?記住:人在廟堂飄,哪能不挨刀啊!
難怪狄仁傑也會流汗,確實夠邪惡,夠黑暗!!!
《羅織經》一本禍害中國千年的奇書
自從倉頡造字,人類可以把自己的經驗還有血淋淋的教訓通過文字的方式流傳下來。
裝神秘有《易經》,練武功有《玉女心經》,泡茶有《茶經》,挖坑埋人有《葬經》,唐三藏取回了《涅槃經》。
那麼,陷害忠良有沒有經呢?
當然有,這麼重要的社會活動怎麼可以沒有一本理論指導書呢?
一位陷害界的傑出人士就總結自己的工作經驗,漚心勵血寫了一本《羅織經》。
這位毀人不倦的陷害大宗師便是唐朝酷吏來俊臣。
話說武則天后宮逆襲,當上了皇帝。一個女人君臨天下,當然有很多人不服。為了找出這些反對者,武則天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而為了完成錯殺一千的指標,武則天起用許多善於陷害他人的酷吏。這位來俊臣就是其中業績最突出的陷害專長。
此人專註陷害十多年,被陷害人的屍體連起來可以繞長安城一圈。手下還有數百個陷害業務員。為了指導這些業務員的工作,來俊臣親自主持編寫了《羅織經》。
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
據說陷害界的同行周興被來俊臣打倒,臨刑之前,看到來俊臣的這本書,心服口服,自嘆不如。
破案專家狄仁傑看了這本書,直冒冷汗。
就是從殘酷宮斗里殺出來的武則天看了,也自嘆:「如此機心,朕未必過也。」
這麼一本有殺傷力的書,實在是宮斗職場斗官場斗的必備紅寶書,親們一定要讀一讀。
這本書不過萬字,卻寫盡了人與人之間的利害關係。在這本書里,有幾個關鍵的內容。
(一) 閱人
來俊臣把閱人放到第一章,他認為要想陷害人,或者不被陷害,看穿一個人最為重要。
而在來俊臣的眼裡,人只有一個特徵:虛偽。
每個人都有慾望,聖人圖名,百姓圖利,有了慾望,人又不願意顯露出來,加以掩飾,就會變得虛偽。而如果沒有看透這一切,就會被人的外表所迷惑。而一旦被迷惑,那就倒霉啦。就是父親也會被兒子害死。
來俊臣特地舉了一個例子,隋文帝楊堅。
楊堅立了一個太子楊勇。此外,楊堅還有一個特別聰明的兒子楊廣。
楊勇平時大大咧咧,生活奢侈,老婆又多。楊廣則顯得十分樸素,穿著舊衣服。家裡只舉紅旗,不打彩旗。
楊堅同志一感動,就廢了楊勇立了楊廣。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楊廣同學實在太會演了,大隋朝欠他一打小金人。他原本好色又奢侈,只是在老爸老媽來視察時,才偽裝一下。到了後來,楊廣連他爹的小妾都開始么么噠起來。
因為閱人不明,楊堅最後被坑爹第一人楊廣氣死,他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大隋朝只玩了二屆,就垮掉了。
所以,一定要透過事物表面看本質,相信自己,不要相信別人,提防他人,永遠都是必要的。
(二)事上
所謂事上,就是怎麼處理跟領導的關係。
來俊臣先生認為,不要跟領導作朋友。為什麼呢?因為領導有疑心,時刻會提防下屬,而下屬的榮華富貴都握在領導的手裡。領導可以給下屬一切,也可以剝奪一切。
自己的小命都掌握在領導手裡,自然心存恐懼之心。這樣的關係怎麼可以當朋友來處呢。
那應該怎麼辦?
拍馬屁!
來俊臣傳經授道,拍馬屁這種事,不要不好意思,一定要常拍隨時拍,只有這樣,才能讓領導順心。領導順心了,事情才能辦順利。
在業務圈,有一個很有名的話:上司才是你的客戶,上司才是你的上帝。
那麼,怎麼拍馬屁呢?
當然要察言觀色,揣摸領導的真實意思。
這裡舉一個揣摸的例子。明朝時期,朱棣去北方出差(打仗),太子朱高熾監國。有個大反派,漢王朱高煦。
朱高煦老想當太子。趁著老爸出差,他在後面造勢,說朱高熾的壞話。
朱棣很生氣,回來後,把大臣楊士奇叫過來,問太子監國情況怎麼樣。
要是彙報太子的工作情況,那就糟糕了,因為皇帝想了解的並不是太子的工作能力,而是態度問題,但他又不能直白的問,我這個兒子是不是在坑爹。
好在,楊士奇很聰明,他馬上猜到了朱棣的意思。報告,太子是很孝敬的,而且他也很聰明,有錯必知,有錯必改。
朱棣這才放心了。
可見,如果領導問非所問,員工一定要知道答非所問,不然,倒霉了都不知道怎麼回事。
來俊臣噴血告誡,一定不要以為領導是笨蛋,領導能成為領導,一定有過人之處。對領導,不能裝逼,不要搶功勞,不要過於顯露自己力量,不要讓自己的實力太過強大。不然,就是自尋死路。
岳飛就是犯了這樣的錯誤,自己手下十萬大軍叫岳家軍,這叫趙構怎麼睡得著?曾國藩就聰明多了,知道慈禧盯著他。打下太平天國,不等人家卸磨,自己先把湘軍解散了。
所以,臣強則死,智勇勿顯。
做人要低調,做下屬,更要低調!
(三)治下
有事上,當然就有治下。
來俊臣先生告誡大家,不要看下屬拍你馬屁,你就放心了。永遠不要對下屬掉以輕心。因為沒有人願意甘居人下。下屬要是想往上爬,怎麼爬?當然是踏著你的屍體往上走。
九千歲
魏忠賢年輕的時候在外面欠了一屁股的債,橫下一條心,偏向虎山行,自助閹割,跑到宮裡當了宮務員。其間的介紹人就是領導魏朝。
但魏忠賢經過仔細觀察,發現魏朝之所以受寵,是因為跟皇帝的奶媽客氏發展並保持了不正當的不男不女關係。
魏忠賢果斷下手,利用自己的身體優勢(沒閹乾淨),撬了領導魏朝的女朋友客氏,把魏朝踩了下去。
一路上,魏忠賢堅持坑領導不放鬆,最終成為了太監中的霸主九千歲。
那麼,怎麼避免被下屬坑呢?
首先要樹立威信,該懲罰時千萬不要心軟,該表揚時也千萬不要小氣。而且要在下屬面前保持一定的神秘感,不要事事都跟下屬講,事事都讓下屬參與。應該將事情進行分拆,只讓下屬接觸到一部分,其餘的部分讓下屬去猜。下屬搞不清,氣勢上就輸了半截。猜得對,可以賞,以示恩寵,猜得不對,可以罰,以示雷霆。
而提拔下屬千萬不能太快,但相處要和言悅色,職位不必給得太快,但賞賜一定要豐厚。職位給得太快,他就會心生傲氣,而錢什麼的可以多給,這樣可以消磨他的銳氣。
另外,來俊臣先生特別提到,有一種人很有才華,這種人,當沒有危害時,可以低下身段讓他辦事,一旦對自己產生危害,則一定要剷除。
比如來俊臣就是這樣對付他的下屬周興。
周興也是很有能力,經他的手陷害了一大批忠良或者非忠良,但這位仁兄開始有點管不住自己,不跟來俊臣打招呼,就獨自開展陷害業務,最終被人告發。武則天為了社會和諧發展,也不得不收拾周興。
這個時候,周興就成為對來俊臣有害的人。來俊臣必須除掉這個有力的下屬。但是怎麼處理呢?大家都是這一行的高手,忽悠是沒有用的。
來俊臣沒有來虛的,直接請周興吃飯,不恥下問,「現在的囚犯大多不肯招認,怎麼辦?」
周興指點迷津,「這容易啊,搞一個大瓮,用炭火在四周燒,再把犯人放到中間,有什麼事他們敢不老實招供?」
來俊臣連連點頭,好主意啊,找來大瓮,燒起炭,起身對周興作了一個請,「老兄,有人告你咧,請你入瓮吧。」
周興果然坦白,武則天考慮到他在陷害界的貢獻,死刑改判流放,只是半路被仇人所殺,也算是為陷害這項事業奉獻了生命。
上面所說的事上和治下,其實都是為了一個東西:控權。
(四) 控權
人在廟堂,沒有權力那是萬萬不能的,但權力這個碧池跟麗春院的頭牌一樣,得到她很難,保有她更難,想要替她贖身,根本不可能。
那麼,怎麼控制權力呢?對最高層來說,要想控權,最重要的是愚民,不能讓老百姓變得太聰明,不然,就會造成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智商跟皇帝高官們日益下降的道德之間的矛盾。
而在上下級,或者平級之間搶奪權力要注意搶奪實權,而不要搶奪虛名,搶奪職位,而不要搶奪錢財。大家混職場要注意,有的崗位雖然工資不高,但有實權,有的崗位工資高,但沒有實權,也沒有前景。大家一定要重崗位而輕待遇。
此外,來俊臣溫馨提示,在天下大亂時,上層會使用一些有能力的人,但天下一旦平定,就會剷除他們。
這個大家都懂的,朱元璋、劉邦們都是這樣乾的。
而在盛世,只要用忠誠的人就可以了,平庸一點無所謂。
比如,乾隆皇帝用和坤,就是盛世惟忠。不過,如果亂世惟忠,那就麻煩了。像蔣公明明處在亂世,卻喜歡惟忠,用陳誠這些忠誠的人。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有意思的是,來俊臣知道這個道理,卻未必做出正確的舉止。
武則天為了打壓反對者,起用他們這些酷吏,等反對者消滅得差不多了,武則天就開始對付他們來博取人心。
周興被幹掉了,就是來俊臣也被告發處死。
一生研究控權的人,最終卻被權術弄死,可見,知行合一是多麼困難的事情。
(五) 制敵
在這個世界上,比認清朋友更重要的就是認清你的敵人。
但什麼樣的人才算敵人呢?
來俊臣從一個酷吏的角度給出了答案,人們共同的敵人,不一定是我的敵人。
大家都認為壞的,不一定就是我們的敵人,他也可能成為我們的朋友。
而領導的敵人,就算是朋友也要與之為敵。
比如武則天決定處理的周興,雖然平時吃吃喝喝,還是上下級,但皇帝說要消滅的人,那必須像冬天一樣無情消滅。
那麼,親戚是不是朋友呢?不是。如果是領導要消滅的,親戚也要當敵人來對待。
所以,是不是敵人,要看領導的意思。估為一個合格的陷害專業人士,一定要把天下所有的人當成敵人,親戚、朋友都下得了手,這樣,才能保全自己。
而在對待敵人時,一定要先下手為強,給敵人製造罪行要硬抓兩點,一是犯上作亂。這種罪名,一抓就靈,中招必死。二是,從道德上抹黑對方,這種打倒是最徹底的打倒。
這是陷害的招數,但大家不要以為陷害只有奸臣才幹,只有奸臣打倒忠臣才用這些招數。其實,這些招數同樣可以為忠臣所用,可以用來打倒奸臣。
明朝嘉靖年間,徐階打倒嚴嵩就活用了這兩招。
當時,各級官員收羅嚴嵩的罪證,什麼貪污、陷害忠良啊。徐階一看,這完全不對嘛。這種罪,嘉靖老闆怎麼會在意。
徐階改成四個字:犯上,通倭。
犯上是陷害的必殺技,通倭還能從道德上打倒對方。
(六) 固榮與保身
我們制敵、我們事上、我們閱人,最終目的是固榮與保身,保有我們的榮耀,保護我們自己。
當你顯達後,自然會遭人妒忌,會有人在後面下黑手,固榮與保身就顯得極為必要了。
那麼,怎麼固榮跟保身呢?
還是老辦法,緊緊團結在領導的周圍,建造自己的榮,保有自己的身。
這裡尤其要注意兩點,一是陷害他人時,要做好背景調查,不要隨便亂來。一個人,尤其是高官,肯定有有背景的,隨便下手,很可能就會得罪了自己得罪不起的人。
比如明朝的大太監劉瑾。
這位劉瑾同志沒什麼追求,平時也就陷害個把忠良玩一下。有一回,他盯上了一個大臣楊廷和,把楊廷和調到南京當戶部侍郎。
南京是老都城,屬於幹部養老的地方,劉瑾把楊廷和打發到這裡,基本上也算提前內退了。
劉瑾自問幹得漂亮,可沒兩天,皇帝朱厚照下了班,突然問道:楊學士呢?
劉瑾感覺不妙了,老楊下放沒多久啊,怎麼皇帝就問起他了呢?
答:「去南京了」
朱厚照大怒,「誰讓你叫他去南京,趕緊叫他回來!」
劉瑾這一回就犯了背景調查不仔細的錯誤,楊廷和是朱厚照的老師,而且是太子
劉瑾也是沒看過這本《羅織經》啊,不然辦事也不會這麼馬虎了,他要是看了,就不會去惹惹不起人,安心做一個太監,後面就不會被凌遲了。
困榮跟保身第二重要的是,注意觀察領導的身邊人。
領導都是花心的,極容易見異思遷,當領導換了寵臣時,要注意及時轉變。
來俊臣寫下了這一句,自己卻死在這上面。搞陷害業務久了,來俊臣有點拎不清,竟然把業務對象放到了武則天的寵臣甚至面首身上,比如太平公主、張易之等人。
這就是自尋死路了。
(七) 察奸
來俊臣很誠懇的表示,做奸臣是一項技術活,沒有聰明才智,是做不成奸臣的。而要對付奸臣,一定要比奸臣更奸。
來俊臣更理直氣壯的表示,明面上,忠與奸是不同的,他們一個為國家,一個為自己。奸人害國家,忠臣害自己。但實際上,忠不忠,奸不奸都是皇帝一個人說了算。
皇帝說忠的,奸臣也是忠臣,比如秦檜。皇帝說奸的,忠臣也是逆臣,比如岳飛。
而隨著時間的變化,人也是會變的,像嚴嵩同志,當年也是熱血青年,朝廷讓他出來工作,他號稱朝中奸臣太多,不與為伍。
可時間是把殺豬刀啊,嚴嵩發現忠誠是個然並卵,果斷轉型,從忠臣變成奸臣。從而青雲直上。
實操一:謀劃
陷害忠良是一項系統工程,做這樣的事情,當然要做規劃。
要陷害他人,首先要定罪名,最好用的罪名就是欺君跟謀反。
來俊臣先生就是這麼乾的,他乾的最有名的一件陷害案就是陷害狄仁傑。
來俊臣給狄仁傑安排了一個謀反的罪名。反正那些年,反武則天的人太多了,多狄仁傑一個不算多。
奇怪的是,狄仁傑還沒等燒大鍋涮人肉,就老實招供了。
其實,狄仁傑是假招供,他知道,不招的話,來俊臣的那些大刑可以活活打死人。所以,他假裝招供躲過了打,然後將申訴書寫在自己的棉衣夾層,讓人帶了出去,呈給武則天看。
這裡面,來俊臣就犯了一個錯誤:不夠機密。
不過,在謀劃篇里,來俊臣倒是提供了一個相當棒的陷害忠良的方法:其功反罪,彌消其根;其言設謬,益增人厭。
把人家的功勞說成罪過,把人家的言語說成荒謬,讓大家都討厭他。
袁崇煥就是這樣被整死的。
袁崇煥明明是力拒清兵,卻被說成跟皇太極達成秘密協議。
不要怕理由太荒謬,其實最荒謬的理由往往最有殺傷力,像嚴世藩這種什麼都不缺的人,也可以說成通倭。
經過策劃,將其抓起來後,就進入下一個環節:問罪 。
實操二:問罪
問罪不是很簡單嘛,按照法律來問就是了。
智者來俊臣告訴你,你這個想法太簡單太幼稚了。法律是死的,人才是活的。尤其是罪名,不問是出不來的。
最好的問罪就是密告。
密告制度是
武則天在政府門口放了一個方形的銅盒,學名:「銅匭」,原本是用來收集建議的。後來,提意見的人沒有,告黑狀告陰狀的人一大堆。武則天也需要這種效果,來打擊反對她的人。
來俊臣就是靠這個起家的。他善長組織人手,從全國各地發起密告。這樣,密告可以相互補充,相互證實,就是岳飛也給你打成秦檜。
這些密告送到武則天的手裡,來俊臣就會開始等待。
來俊臣先生介紹,這時候一定要沉住氣,沒有諭旨下來,說明皇帝的想法未定,不要輕舉妄動。而一旦下了,那就要馬上動手,該抓就抓,該關就關,該審就審,該打就打,絕不能有半點心軟。
萬一打死人了呢?來俊臣輕鬆表示,那就報告犯人畏罪自殺好了。
經過這種審判,沒有不招的,但這樣就夠了嗎?來俊臣搖頭,做到這一步是不行的,一定要挖出同黨,讓他供出同謀。而如果他的招供有破綻,那就自己補充供詞,只要看起來真實就可以了。
來俊臣就是這樣對付狄仁傑的,我們前面說道狄仁傑利用棉衣傳出了申訴狀,武則天一看,這好像有冤情啊,派人下去調查。
來俊臣感覺麻煩了,馬上找人冒充狄仁傑的筆跡寫了一份謝死表交給武則天。幸虧有人告發來俊臣專門幹這種事,他提供的這些狀詞,內容基本是複製,不論大人小孩,都是一個模板製作出來的。
調來一看,果然如此,這說明來俊臣的陷害細節還需要加強。
如果碰到不招供的怎麼辦?那就要用到刑罰了。
實操三:刑罰
死是容易的,但痛苦是難以接受的,所以人往往受不了用刑,而承認死罪,只求速死。
這時候,不要光會用刑,還要會打心理仗,要攻擊對方的弱點,比如有的人害怕連累親人,就可以以此為要脅。
而如果有的人不認罪,那就給他加上更大的罪名。至於什麼罪名,則可以看著辦。因為君主都是疑心很重的。只要你敢說,不怕她不信。
來俊臣利用這一招,陷害了無數的人。什麼人一來,直接上最高檔的謀反,還不打折。你不認,我們可以擴大打擊範圍,把你的親人家屬都搞進來。
怎麼把對方的親人,家屬牽連進來呢。
這就是來俊臣最後的絕招:瓜蔓。
實操四:瓜蔓
所謂瓜蔓,就是順藤摸瓜,從一個瓜入手,把一串上的瓜都拎出來。不要怕事大,儘管把事情搞大,牽連的人越多,則辦案的功勞就越大。為了羅織罪名,就算委屈個把奸臣,也是在所難免的。
在這上面做出突出貢獻的,還不是來俊臣,而是
那麼,怎麼搞大呢?
罪名可以多樣化,這種罪名不行,可以找其它罪名,可以移花接木,把別人的罪行安到目標身上。深挖罪犯關係網,從親戚、朋友一個個找,務求斬草除根。
所以,來俊臣溫馨提示大家,關係可以使你發達,關係也可以使你倒霉。如果你的朋友倒霉了,一定要立馬轉換關係,把朋友當成敵人。比如來俊臣就是這樣對周興的。
他們貢獻了一個成語「請君入甕」
不這樣做,就會被拖下水,最後只有害了自己。而與朋友交往不能太過密切。太過密切,他就會知道你的一切,保不齊,他要是進了牢房,第一個供出來的就是你。
總而言之,人在廟堂飄,哪能不挨刀,只有時時謹慎,才能保全自己。
這就是來俊臣的智慧大全,看了這些,你知道怎麼陷害忠良了嗎?
歷史上十大奸臣的最終結局
1.伯嚭--害賢禍國,國破被誅
伯嚭(pǐ),春秋晚期人,生於楚國貴族家庭。因躲避父難投奔吳國,在伍子胥的引薦下擔任了吳國的太宰(大夫),與伍子胥一起共圖國事。起初,由於他在吳國尚未站穩腳跟,與伍子胥同舟共濟,出謀劃策,為吳國出了不少力。但得志後,他利欲熏心,干起了禍國殃民的勾當。
公元前494年,吳國和越國交戰,越國眼看要滅亡了,越王勾踐派文種賄賂伯嚭,送了大量金錢美女。伯嚭接受了越國的賄賂之後,就極力慫恿吳王夫差答應了越國的議和請求,使越國有了喘息的機會。越王到了吳國之後,伍子胥勸吳王殺掉勾踐,以絕後患,伯嚭極力袒護勾踐,使吳王打消了殺掉越王的念頭。
羽翼漸豐的伯嚭望恩負義,開始殘害伍子胥。尤其是吳王得了美女西施後,大動土木,修建了姑蘇台,日夜與西施等美人享樂。伍子胥看出了越國的意圖,苦苦相勸,令吳王十分反感。公元前484年,吳王想出兵攻打齊國,伍子胥不同意,並陳述了利害,吳王非但不聽,卻萌生了要殺掉伍子胥的念頭。伯嚭落井下石,使出借刀殺人之計,想除掉伍子胥,但沒有得逞。伯嚭並不甘心,又編造謊言,陷害伍子胥,最終使伍子胥自殺而死。
公元前482年,也就是伍子胥死後的第三年,越國趁機攻打吳國,幾乎使吳國滅亡。公元前478年,越國再次攻打吳國,吳軍大敗。公元前473年冬,越軍攻破吳都姑蘇,吳王夫差自殺。伯嚭以為自己對越國有功,竟厚顏無恥地向勾踐請功。沒想到,勾踐對他早已深惡痛絕,遂命武士將伯嚭斬首,並滅了他的全家。禍國殃民的奸臣最終落了個可恥的下場。
2.安祿山--禍國奸雄,死於非命
安祿山,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雜胡。「雜胡」是指混合血統的胡族。
安祿山的父親是誰,史書沒有記載,只知道他的母親是阿史德氏,所以安祿山很可能是其母與別人的私生子。後來,他母親又嫁給胡將安延偃,所以他姓安。
安祿山足智多謀,天寶三年(744年),他兼任范陽節度使,權力越來越大。為了討好唐玄宗,安祿山積極表現自己,竟認楊貴妃為乾娘。這一年,安祿山45歲,而楊貴妃只有29歲。天寶九年(750年),玄宗封安祿山為東平郡王,將帥封王者前所未有,安祿山開了先例。天寶十年(751年),安祿山兼任河東節度使,這樣,安祿山成了平盧、范陽(今北京)、河東(今太原)三鎮的節度使了,擁兵十多萬,野心也越來越大了。
安祿山擁兵自重,野心勃勃,蓄謀已久要推翻唐朝取而代之。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反唐,終於爆發了「安史之亂」。叛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給人民造成極大災難。「安史之亂」長達8年之久,中原地帶戰火連天,社會生產遭到極大破壞,成為唐朝由盛變衰的轉折點。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由於安祿山內部發生內混,安祿山被部下所殺,結束了罪惡的生命。
3.楊國忠--惡貫滿盈
楊國忠(?--756),本名釗,生年不詳,是楊貴妃的堂兄,因楊貴妃得寵而入朝為官。李林甫死後,被拜為右宰相,封魏國公,獨攬朝政大權。
楊國忠本是一個無賴之徒,入朝之初,他與李林甫狼狽為奸,欺上壓下,排除異己,幹了不少壞事。後來,他又與李林甫勾心鬥角,互相爭鬥。李林甫病死後,他取而代之,成為右宰相。掌握大權之後,楊國忠專橫跋扈,任人唯親,生活腐化,欺壓群臣,沒有一人能與之抗衡。安祿山得寵後,他懷恨在心,處處與安祿山爭寵,加速了「安史之亂」的爆發。潼關失守後,唐玄宗南逃,當隊伍達到金城(今陝西興平)西郊的馬嵬驛時,早就對楊國忠兄妹不滿的禁軍首領陳玄禮等人發動了兵變,亂刀將楊國忠砍死,應驗了那句「玩火者**」的古諺。
4.張邦昌--賣國求榮,自縊身亡
張邦昌(1083--1127),字子能,永靜軍東光(今河北東光縣)人,進士出生,善於阿諛奉承,因此官運亨通。到了宋欽宗即位時,他官拜副宰相一職,成為朝廷中權傾內外的人物。
早在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金兵分兩路向宋朝進攻。張邦昌畏敵如虎,害怕戰爭一起,耽誤了自己的前程,因此力主議和。宋欽宗派他的弟弟康王趙構與張邦昌一道去金營,被金人當作人質扣押。張邦昌奴顏婢膝,委屈求全,答應了金人割地的無理要求。金人暫時退兵後,欽宗以為張邦昌有功,竟然由副宰相提升為正宰相,而一大批主張抗金的大將卻受到朝廷的排擠和打擊。
靖康元年(1126年)八月,金兵再次大舉南侵,次年正月攻破了宋朝都城開封,徽宗、欽宗被擄入金營,張邦昌則被金人推舉為大楚皇帝,當了傀儡。雖然登位時間僅僅33天,但他對金人更加百依百順,甘願賣國求榮。宋高宗即位以後,張邦昌極力討好,不但保住了自己的身家性命,而且還被拜為太保、奉國軍節度使,封其為同安郡王,這對宋王朝不能不說是一個極大的諷刺。
1127年,李綱等正直大臣力諫宋高宗懲治賣國賊張邦昌,高宗知道了張邦昌的種種罪惡行徑,最終下了決心,下昭讓張邦昌自裁。張邦昌只得上吊自殺。 5.蔡京--有才無德,抑鬱而死
蔡京(1047--1126),興化軍仙游(今屬福建)人。24歲中進士,被派往錢塘(今浙江錢塘)任縣尉,不久被拜為中書舍人。由於蔡京在朝廷中寫的字是最好的,他很快又被拜為龍圖閣侍制、知開封府。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病死,宋哲宗即位,司馬光被任命為宰相。有人彈劾蔡京,蔡京被排擠出中央政府,出知成德軍(今河北正定)。但剛到成德不久,他又被改派為瀛州(今河北河間)知州。在瀛州,蔡京在變法派與守舊派之間投機鑽營,練就了一套媚上欺下的本領,成了一個混跡官場的老手。守舊派認為此人可用,將他升遷為成都府(今四川成都)知府。
宋哲宗元佑八年(1093年),宋哲宗親政後,守舊派大臣一一被逐出朝廷,而蔡京卻被招回京城,官拜戶部尚書。他憑著自己能寫善畫的本領,逐漸鞏固了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元符三年(1100年),親政剛剛6年的哲宗病死,宋徽宗繼位,一些守舊派大臣又被招回京城,蔡京受到冷落,連連降職,讓他出任太原知府。蔡京心中不服,遲遲不肯上任。徽宗大怒,貶他為江寧(今江蘇南京)知府,蔡京仍然不去赴任,徽宗便削了他的一切官職,讓他到洞霄宮(位於今杭州)做提舉。蔡京害了怕,最終還是去了。
不久,昏庸的宋徽宗在童貫的舉薦下,重新起用蔡京,讓蔡京任定州(今河北定縣)知州,後又改任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知府。時間不長,蔡京被招回京城,官拜尚書左丞。崇寧元年(1102年)七月,蔡京被拜為右相,第二年被拜為左相,真正成為位極人臣的顯赫人物。
大權在握的蔡京打擊報復了一批守舊派,同樣對革新派進行了迫害。他貪贓枉法,陷害忠良,打擊異己,令百姓深惡痛絕。在他的專權下,朝廷充滿了姦邪之臣,朝政日益腐敗下去了。
蔡京分別在崇寧五年(1106年)、大觀三年(1109年)、宣和二年(1120年)三次被免去宰相職位,又被重新起用,可謂三起三落。第三次出任宰相之後,他的兒子蔡攸竟與他分庭抗禮,最後被兒子算計,結束了自己的官宦生涯。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逼近開封,蔡京逃到亳州。一路上,人們不賣給他食物,沿途官吏紛紛驅逐他,不讓他走大路。後來到了潭州(今湖南長沙)流放地,他竟無處安歇,只得住在城南的一座寺廟內。蔡京接受不了這樣的現實,終於在抑鬱中死去。
6.秦檜--通敵賣國,遺臭萬年
秦檜(1090--1155),字會之,江寧(今江蘇南京)人,出生於一個中小地主家庭。25歲中進士,從此步入仕途。
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金兵大舉南下,秦檜被俘押到金國。他貪生怕死,投靠了金國,成了宋王朝的叛逆。回到宋朝後,他竊取了右宰相的高位,為實現他賣國的陰謀打下了基礎。紹興二年八月,秦檜被免了宰相職位。宋高宗一心想與金人議和,知道秦檜與金人的特殊關係,便於紹興八年初重新任命秦檜為宰相。他一直裡通外國,為了完成金人的使命,不惜採取一切手段殘害抗金的大臣和將領。他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等人,釀成了千古冤案。不僅如此,他還製造黨禍,打壓政敵,在他當宰相的18年里,不知道有多少人遭到他的打擊和陷害,使南宋王朝變得十分黑暗腐敗。南宋軍民對他無不切齒痛恨,人人慾殺之而後快。秦檜做賊心虛,惶惶不可終日,終於一病不起,於1155年10月一命嗚呼,結束了罪惡累累的一生。
7.阿合馬--狂征暴斂,全家被誅
阿合馬(?--1282),元世祖時的「理財」大臣。其出生地在花剌子模費納喀忒(今烏茲別克共和國塔什干西南錫爾河右岸)。早年投靠忽必烈皇后的生父按陳那顏,後為察必皇后斡耳朵的侍臣。
元世祖中統四年(1263),阿合馬步入政壇,第二年就被破格提拔為中書省平章政事,列副宰相之位,進階榮祿大夫。1270年,忽必烈立尚書省,以阿合馬平章尚書省事,掌握了朝中的財政大權。他一方面為忽必烈聚財斂物,一方面植黨專權,把持朝政達20餘年。他利用自己的權勢,在各地強佔民田,同時挾權經商,獲取四方之利,在家中設置總庫。他還仗勢欺人,欺男霸女,擁有妻妾400餘人,荒淫到了極點。阿合馬樹敵極多,天怒人怨,人人想殺他。後來,阿合馬與太子真金的矛盾日益尖銳,真金決定刺殺阿合馬。1282年三月十七日夜,真金終於設計刺殺了阿合馬。阿合馬死後,在他的家裡搜出了兩張人皮,他的其它罪行一一被揭露出來。忽必烈大怒,下令將阿合馬開棺拋屍到城外,任野獸食之。不久,阿合馬的妻、妾、子、侄以及私黨多人被誅,並有714個私黨分子被分別治罪。
8.嚴嵩--巨奸大惡,拋屍荒野
嚴嵩(1480--1567),字惟中,號介溪,又號勉庵,江西分宜(今江西分宜)人,出生於普通士人之家,25歲中進士,步入官場。因患病在身,在家鄉修養達十年之久。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還朝復官,但並不如意,直到明世宗嘉靖七年(1528)才升為禮部右侍郎。為了謀取更大的官職,他極力巴結頂頭上司夏言,在夏言的舉薦下,嚴嵩青雲直上,升為吏部左侍郎,不久又升為南京禮部尚書,接著又改任南京吏部尚書,爬上了六卿的高位。夏言當上首輔大臣後,把嚴嵩調入北京,當上了禮部尚書,做了高官。
嚴嵩並不滿足,違心地編造謊言獻媚世宗,得到世宗的寵信,加他為太子太保,升為一品官階,並賞賜了大量錢財,使嚴嵩達到了陞官又發財的目的。但他忘恩負義,對提攜他的夏言恩將仇報,踏著夏言的屍體爬上了首輔寶座。他陷害同僚,必置之死地而後快;他結黨營私,貪贓納賄,富甲天下。他的黨羽和子孫更是為虎作倀,橫行朝廷,不可一世。嚴嵩的專權亂政,使明王朝的國力衰弱,邊疆防禦受到嚴重破壞,人民慘遭蹂躪,但他卻找人當了自己的替罪羊。
嘉靖四十一年(1562),嚴嵩的惡跡終於敗露,世宗下昭將嚴嵩罷職,勒令回籍修養,他的子孫以及黨羽也都遣戍邊疆。嚴嵩的兒子嚴世蕃和黨羽羅龍文在去戍地的途中逃回原籍,招納亡命之徒,橫行鄉里,無惡不作,被朝廷斬首,嚴嵩被削籍為民,家產被抄,奸黨與家人一一治罪。隆慶一年(1567),87歲的嚴嵩貧病交加,在舉國一片唾罵聲中死去。他死的時候,寄食於墓舍,既無棺木下葬,更沒有前去弔唁的人,直到萬曆初年張居政執政,才吩咐分宜縣令埋葬了他的屍骨。
9.鰲拜--欺主亂政,囚死獄中
鰲拜(?--1669)出生於將門之家,自幼弓馬嫻熟,技藝高強。長大成人後,力大難制,性情凶暴,馳騁疆場,戰功顯赫,有「巴圖普」(勇士)之稱號,得以封官晉爵。皇太極死後,鰲拜為年幼的清順治帝即位發揮了重大作用,獲得順治帝信任,又以護衛太后有功而位至極品。康熙即位後,受順治遺命,任其為四輔政大臣之一。
鰲拜居功自傲,逐漸變得驕橫起來,不把年幼的康熙皇帝看在眼裡。他擅殺大臣,私慾膨脹,結黨營私,隨時準備把持朝政,引起了康熙和孝庄皇太后的警惕。首輔大臣索尼死後,鰲拜一心想佔據此位,便逼迫康熙殺了政敵蘇克薩哈一家大小,以首輔自居,更加放縱。他還常常在康熙面前斥責大臣,攔截奏章,權勢已威脅到康熙的統治。親政以後的康熙忍無可忍,於1669年五月十六日設計逮捕了鰲拜。胸懷寬廣的康熙沒有殺他,也沒有牽連更多的人,只是把他囚禁起來。不久,鰲拜死於獄中。
10.和珅--驚世巨貪,自作自受
和珅(1750--1799),字致齋,滿州正紅旗人。少年時貧窮而無所依靠,他的父親是個不知名的副都統,但他的高祖尼雅哈有軍功,因此和珅世襲了三等輕車都尉,不久被授為三等侍衛,當上了清乾隆皇帝的警衛。
和珅巧言令色,非常聰明,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得到乾隆皇帝的賞識,很快青雲直上,十幾年時間內升至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賞戴雙眼花翎;後調任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管理戶部;乾隆五十三年封三等忠襄伯,賞紫韁;五十五年又賞給黃帶,頭上的官銜越來越多,連和珅本人也覺得厭煩了。
和珅最大的本領是聚斂財物,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貪官。乾隆死後,嘉慶即位,和珅被處死,家產被抄,其結果觸目驚心。清政府當時列了一個清單,共計106號,僅其中的25項,就已價值2.2億兩白銀,其家產共有11億兩白銀,相當於清政府15年的財政收入。
和珅的巨額財產被抄沒後,只有少量入了國庫,大量的被嘉慶皇帝中飽私囊,所以才留下「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民諺。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