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成人不經意種下的「抑鬱症」種子

這幾日,被一個消息刷屏了。又一個深受抑鬱症折磨的明星自殺離去。喬任梁之死再次引起了輿論狂潮。28歲,一個本該以成熟姿態去收尾青春的年紀,卻成了生命的終點。這幾日,我的心情很不平靜,不是為一個年輕生命的逝去而嘆息,而是當我將目光投向了幼兒園時,忽然發現,無論我們怎麼強調童年應該享有快樂,但依然有些孩子很難感受到快樂……關注這些現象已經有好幾年了。但是,因為話題太過沉重,一直不願意把它作為一個主題來推送。但今天也許是一個機會……

什麼是「抑鬱症」「抑鬱症」已經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生活的頭號殺手。關於這類疾病的解釋與定義也非常多。但生物學家羅伯特·薩博爾斯基(Robert Sapolsky)對抑鬱症的解釋,我感覺最精準、貼切——「抑鬱症的根本是喪失了快樂的能力」。就此而言,它具有抹除一切的殺傷力,人的生存意義莫不來源於快樂,一旦成功無法收穫欣喜,逆境無法獲取動力,對任何事物都沒有興趣。誰都會陷入一片無盡的白霧中,舉步維艱。如此殺傷力,即便是人人談之色變的癌症也不能堪比。這些孩子為什麼喪失了快樂感?很多人認為,兒童是世界上最容易快樂的一群人,任何事情都能夠引起他們極大的興趣。對於大部分孩子而言,確實如此。但也有一些孩子,他們的情緒整日籠罩在不安、擔憂與恐懼中,無論外部世界多麼美好,都無法吸引他們的目光。

案例1

AA的爸爸媽媽工作很忙,由奶奶主要負責生活起居和照料,她是幼兒園裡為數不多的「不太高興」的孩子。因為她太喜歡「哭」了,早上來園會哭,玩遊戲會哭,輸了會哭,沒有朋友也會哭……每天,她都要哭上七八次。很多時候,她對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只願意在一邊坐著想奶奶。不知道自己喜歡玩什麼,也很畏懼參加活動,怕玩怕輸。一次在戶外玩沙包,拿到沙包不小心扔得遠了,看不見了。馬上急得哭出眼淚,任憑老師怎麼勸慰也無法緩解情緒。面對新鮮的事物,她也總是很擔心,每次活動開始前都會哭著說:「老師,我要是做不好怎麼辦?你會幫我嗎?」老師鼓勵她,她也是一邊哭一邊做,直到得到老師的肯定和表揚,情緒才好了一些。最嚴重的是她幾乎每天早晨都要在門口和奶奶哭哭唧唧地告別很久,一遍又一遍地拉鉤鉤,一遍又一遍地確認會第一個來接。這樣的告別儀式需要10分鐘至30分鐘,極不情願地進來了以後,她就像「烏龜」一樣慢吞吞地搬椅子、洗手掛毛巾、漱口、走到飯桌前,情緒又一次崩潰了:「我能不能只喝粥啊……」之後就是邊吃邊哭。下午起床,她都會哭著說想奶奶,老師得抱抱她,動作很簡單,但是就像心臟病人的救心丸一樣必不可少,如果沒有這個抱抱,她會哭到吃完水果。這樣的情況,從小班開始一直延續到現在。

案例2

BB從入園開始就沒怎麼開心過,他甚至不怎麼放聲大哭,眼神中總是流露出憂傷的情緒。在幼兒園裡多開心的事情,他都沒有大笑過。他對任何活動都不感興趣,唯一關心的事就是家裡人幾點來接他。他的心思和注意力幾乎全部都放在了自己的情緒里,如果老師和他談話,他經常會一邊說一邊流淚,他的內心總是有壓力,甚至可能會因為班級有人參觀或是來了新教師,而哭泣。一天中午起床後,他很失望地和老師說:「我又沒有午睡,中午不睡覺,放學回家媽媽就不讓我看動畫片了。」老師問他:「中午一直睡不著,是因為擔心回家不能看動畫片嗎?」他的眼睛馬上濕潤了,邊擦淚邊說,「我是想著要睡著的,結果還是沒有睡著」,語氣里全是對自己的責怨。

案例3

CC每天來幼兒園,都讓老師很頭疼。他經常會莫名地大哭,抱著老師的腿不鬆手。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會抓、咬身邊的小朋友。有一次,咬住了一個小朋友的腮幫子不鬆口,咬出了一圈壓印。他的情緒爆發後總會特別地激烈,當他發脾氣的時候,會瘋狂地咬人、掀翻桌子、破壞能觸碰到的所有的東西。只要他進入到了一個不良的心境中,無論別人怎麼和他溝通,他都聽不進去,相反有時候溝通會讓他的情緒愈發的激烈。而這樣的爆發,每天都會發生好幾次,出現最頻繁的是在來、離園和午睡的時候。早晨他的爺爺送他入園經常是連踢帶打的送進來的。

發現了嗎?他們的表現和成人世界裡抑鬱症患者的表現有很多共同之處:@感到生活無趣,無法感覺到當下的美好與有趣@睡不安穩,思維黏著在一件事情上@恐慌,唯恐別人不喜歡自己@膽怯,不敢與人交流對視@易喜易悲,接受新知識遲鈍@容易內疚,糾結,有羞恥感

孩子:為什麼你總是感到莫名的憂傷?到底是誰「偷走」了你的快樂?看不見的傷痕也許更深、更疼小G的爸爸由於工作的關係,常年不在家。媽媽每天和他在一起,卻總是用一些很奇怪的要求來限制他,例如;把水弄撒了要罰站;安排家庭出遊,但要花孩子自己的零花錢;去跳蚤市場「賣掉」孩子喜歡的書,還要大聲的吆喝……有一次,孩子獨自坐在椅子上落淚。詢問他發生了什麼事情?他說:「我很難過,因為媽媽不讓我和她一起睡覺了,我有點感冒流鼻涕,媽媽怕我傳染她,不讓我碰她的枕頭。」……不快樂的家長,不快樂的孩子小K是一個讓人捉摸不透的孩子,有時候很安靜、很自我,但有時又很暴躁。每次玩遊戲的時候都獨自玩,而且玩法都比較刻板。和父母溝通的時候,母親說孩子是奶奶帶著的,因為奶奶不願意帶著出去玩,奶奶脾氣不好,所以才會這樣。小K父母的關係,似乎也很不融洽,溝通也不流暢,小K總是不知道媽媽為什麼會生氣,也不知道爸爸為什麼會打他。在和父母談話的過程中,老師發現,小K的媽媽是一個很難溝通和交流的人,每次和她談一些問題,媽媽總會先佔據談話的主導地位,一定要將自己所看所想先表達出來。用爸爸的話說,他和小K的媽媽就像兩條平行線,在遠處看不到交集。人格缺失,無法承擔父母責任前面案例中CC的媽媽,就有一個不良的童年成長經歷,她的母親早逝,從小和繼母一起生活。在CC出生後,她從來沒有陪孩子睡過覺。CC一直由一個年輕的小保姆帶著,但CC媽媽發現他太黏保姆的時候,卻又把保姆辭退了。可以想見,這對年幼的嬰兒來講意味著什麼,每當孩子難過的時候,CC媽媽也很少去抱他,撫慰他。因為CC在幼兒園的種種表現,我們和媽媽溝通的時候,她堅持認為自己是沒有問題的,是幼兒園導致了孩子這種問題的出現。 觀 點 父母:不成熟的父母總是將自己的焦慮轉嫁給了孩子。父母,尤其是媽媽,他們自己的成長停滯下來,他們對自己能否適應社會產生了巨大的焦慮,但他們不是通過自己的成長去解決問題,而是將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結果讓孩子承受了雙倍的壓力。兒童:對於成年的父母,孩子們更像是一個敏感的心理學家,他們特別在乎父母的情緒,對父母的心理變化非常敏感。他們很容易圍繞著父母情緒轉,而父母也會有意無意地利用自己的情緒去控制孩子。

超級鏈接創傷越早,患病越重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論,5歲之前的人生階段是人格發展的關鍵階段,一個人的人格在這一階段被基本定型,如果兒童在這一階段遭遇嚴重創傷,他就會埋下患病的種子。如果以後的人生階段再一次重複了類似的創傷,他就可能會爆發相應的心理疾病。心理疾病從輕到重可以分為三類:神經症,如抑鬱症、強迫症、社交焦慮症和廣場恐怖症等;人格失調,如表演型人格障礙、自戀型人格障礙、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和邊緣型人格障礙等;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鬱症等。一些精神病患者到了成年才發病,但其患病基礎一般可追溯到出生後9個月。如果他在這一階段沒有得到父母呵護,長大後,他們的病情可以用各種方法緩和,但幾乎不可能治癒。人格失調症的患者被認為是嬰兒期得到完善照顧,但從9個月到2歲間未能得到很好的呵護,因此他們的病情雖然比精神疾患輕微,但仍相當嚴重而不易治癒。神經官能症患者則被認為是幼兒期受到妥善照顧,直到2歲之後才因故受到忽視。所以一般認為神經官能症情節最輕,也最容易治療。孩子,你本該有權利獲得喜悅和力量願每一個孩子都能得到父母的關愛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
推薦閱讀:

雙向情感障礙的些許自敘
熊玲:抑鬱症的本能內驅力障礙癥結
抑鬱症真的會殺人嗎
魚油和抑鬱症(第5部分)—— 飲食所起的作用
滾蛋吧,抑鬱君!

TAG:抑鬱症 | 抑鬱 | 童年 | 成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