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沙龍第15期】讓高手教你拍微距攝影(視頻及下載)

主講人簡介:康寧(網名:康花花),資深生態微距攝影師。自幼喜歡生物,尤以飼養觀察節肢動物為主,家中經常飼養數量可觀的各種生物。2004年接觸數碼相機後即開始學習拍攝生態微距,2007年之前以長焦相機標頭反接方法拍攝,2007年開始使用奧林巴斯單反相機專一拍攝融合藝術美感的蜘蛛、蠍子等毒蟲攝影作品,並在相關網站及論壇不斷發表。2008年開始與國內科研機構合作拍攝螳螂系列作品,結合日本靜物攝影的拍攝方式及自創技法將螳螂攝影的表現形式推陳出新,截至2010年9月已拍攝國內外近百個螳螂種類,圖片及資料發表若干,相關螳螂文獻著作將於2011年內出版(合著)。自2009年起開始對數碼單反相機系統進行橫向評測或針對性評測,尤以對微距攝影器材的測試津津樂道,幾乎用所有的數碼單反相機微距系統拍攝,其作品在攝影世界、數碼攝影、數碼世界等雜誌上發表。現就職於首都師範大學科技園,以新課程改革中的生物產品設計、生物影像傳播、生物科普教育工作為主。

查看EXIF信息

查看EXIF信息

查看EXIF信息

查看EXIF信息

查看EXIF信息附一:微距里的商業大片——一個生態微距攝影師的成長曆程(電腦報2010年29期、30期)作者:康寧(這篇連載中詳細記述了我從一個連DC都不會用的菜鳥到現在的成長曆程,以及一些鮮為人知卻影響我後來走向的事情。希望諸位網友暫時放棄門派、器材之爭,立足攝影本身多多交流。)一、微距攝影的開端1、第一次微距攝影的慘痛經歷我攝影的時間並不長,滿打滿算也就4年多時間,而攝影的初衷現在來看確實比較有意思:因為我非常喜歡養各種節肢動物(昆蟲、蜘蛛、蠍子),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另類寵物,但是這些「蟲子」不管能養多久,壽命是遠遠無法和貓、狗類寵物相比的,那麼記錄它們活著時的影像就顯的頗為重要。於是04、05年的時候,對攝影一竅不通的我就借用別人的尼康小DC想加以記錄,但是很遺憾,這個嘗試非常失敗,甚至於連半按快門對焦都不懂的我拍出來的照片,幾十張里都沒有2、3張可用的,而我還非常自豪的將這些模模糊糊的照片發到了中國最大的另類寵物論壇來「公開展示」,其結果當然可想而知,惡評如潮,回帖的評論簡直可用慘不忍睹來形容,在此打擊之下,我暫時放棄了拍照記錄的想法。2、為了出售多餘的蟲子而拍照過了大概有1年半的時間,我飼養的節肢動物越來越多,種類越來越豐富,並且通過繁殖和交換,飼養規模已經超出個人能力的範疇,我勢必要出售一些富餘的種類,一來可以轉讓給喜歡它的愛好者,二來也可以賺點零花錢。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愛好者之間基本都通過網站或者論壇來交流,如果你想把自己的蟲子出售給異地的愛好者,就要事先拍攝能表現出蟲子良好狀態、體色和特徵的照片,那麼我要出售我的蟲子,就要先給它們拍照。3、用反接標頭開啟微距攝影的大門萬般無奈之下,在2006年的5月,我跑到中關村海龍大廈,在售貨員的極力推薦下買了富士的S5600,這部長焦DC的微距性能並不出色,但是色彩表現非常出眾,彌補了微距性能的不足。有了自己相機後,每天的練習時間大大增加,同時對著網路資料和攝影雜誌學習基本知識,進步的速度飛快,讓自己也頗為驚訝。但是真正讓我踏入「微距攝影」這個範疇的,還是當我在網上看到有人實驗用長焦DC反接標頭(50mm標準鏡頭)拍攝高放大倍率的微距照片,發帖者利用此法將蒼蠅、蚊子之類拍攝對象的複眼細節都表現的淋漓盡致,不可謂不震撼,當時我就想「假如拍攝對象換成更稀罕少見的蟲子,那不是更加震撼了?」在這種想法的鼓舞下,我直奔中關村買到了海鷗的標頭和轉接環,當天晚上就開始了試驗。試驗了幾次後,逐漸發現了反接標頭微距攝影的幾個問題:(1)景深淺,即使是小DC也僅能勉強維持足夠的景深。(2)邊緣畫質劣化嚴重,必須裁切邊緣,儘可能利用中心部分。(3)對焦困難,拍攝對象只要稍微移動幾毫米,就要重新對焦和構圖。(4)拍攝距離過近,需要補光設備,並且很容易驚擾到被拍攝對象。但儘管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我最終還是一一加以克服,因為相比其他的攝影人,我最大的優勢是熟知蟲子們的習性,即使我的拍攝成功率比其他微距愛好者低的多,但是我對拍攝對象的影響卻小的多,我有比別人多數倍的時間來完成我想拍出的照片,這些因素決定了我成為微距攝影師後的一個重要特色:脫離三腳架,手持微距攝影,當然手持微距攝影需要很強的基本功作為依託,而在手持+反接標頭微距攝影的過程中,我正好練習了基本功。現在算來,這個過程持續了接近1年的時間,雖然出片效率並不高,但是給我今後的微距攝影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4、我的微距作品拓展了微距的表現力雖然這段的出片效率非常低,但是並不妨礙我拍出效果滿意的作品來,這些作品在當時我定義叫做「寫真」,已經不單純的只把它作為出售蟲子時提供的照片那麼簡單,而是在用光、色彩、姿態、構圖上都下功夫。當然因為設備的限制,所以拍攝手法相對單一,但是拍攝對象並不單一,從各種昆蟲(蟋蟀、蝴蝶、甲蟲)到毒蟲(蜘蛛、蠍子、蜈蚣)都是我的好模特。在這個時期甚至出現了這麼一種情況:很多人看到我拍的微距攝影作品,然後找我買照片里的蟲子,不是因為他有多喜歡,而是也想自己嘗試著拍上一拍,找找感覺。有種蜈蚣叫做羽毛尾蜈蚣,是蜈蚣愛好者中的超高人氣種類,其特殊的羽毛狀尾足(又叫作曳航足,是感觸器官)不僅顏色鮮艷而奇特。在遇到敵人時更可以發出「吧嗒吧嗒」的恐嚇聲,節奏是和響尾蛇一樣的。初次聽到此聲音的飼育者一定是即熟悉又驚訝。這種奇特的蜈蚣以往只能在國外的相關網站或論壇上才能夠看到小圖,至於比較奇異的羽毛狀尾足的特寫照片卻始終沒有出現過。反接表頭微距攝影恰恰可以表現出羽毛狀尾足的細節,這麼好的模特在前,攝影者自然飽含著創作的激情和對未知效果的憧憬,我當時甚至還有些過分的自信,認為一定可以拍出驚人的效果。不過最終結果令人滿意,這組照片,尤其是對羽毛狀尾足高放大倍率的特寫照片的效果非常之出色,而拍攝環境說來相當簡陋:飼養盒放在自家的餐桌上,用一隻LED燈的手電筒在羽毛狀尾足後面打逆光,表現出它半透明的質感,正面利用內置閃光燈補光,然後深吸一口氣憋住以避免呼吸對拍攝造成的抖動,最後快速拍上幾張,如此不停的反覆……這也成為了我第一批在網路上被瘋狂轉載並且登上雜誌的照片,這一批照片中還有埃及柱尾蠍頭胸部特寫、紅木蠍眼部特寫、菲律賓蜈蚣頭部特寫和大齒螳2齡若蟲捕食小黃蛉等,大大豐富了反接標頭微距拍攝的內容,在當時讓人耳目一新,因為沒有類似題材在市場上出現,也就同時具備了一定的商業價值。二、微距攝影的發展1、微距攝影漸入正軌07年的10月,我最終購入了自己的第一部數碼單反相機,奧林巴斯E510,這部相機給我得第一印象不是性能有多強悍,而是它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富士相機的鮮艷色彩並在某些色彩上表現的更加突出(如藍色)。這個階段E510成為拍攝大型節肢動物的主力相機,因為當時即沒有買微距專用鏡頭,也沒有外閃,只是一個套機,但是對於我這個從5百萬像素的DC直升到1千萬像素單反的愛好者來說,實在夠用了:太需要追求放大倍率的作品就用反接標頭拍攝,普通的近攝作品就交給單反套機便足以。這個時期的作品,主要是以大型蜘蛛(捕鳥蛛)的全身「寫真」和局部特寫為主。從廣義上來講,這些作品的藝術性並不高,更多的是科普性,因為能夠收集或飼養這麼多價格不菲的節肢動物本身就是一項長期而艱苦的工作,能再有時間和精力把它們變成一組組攝影作品,必然要抱持著打持久戰的態度來慢慢進行,因為只有在時間,空間,人的狀態,動物的狀態之間達到最佳平衡點,才可以拍攝出效果最好的微距攝影作品,這就需要不斷的去嘗試,去發現,絕不是偶然為之就可以達到效果的。2、機會是留給做好準備的人——螳螂寫真系列作品的前世今生經過半年的使用,我已經對單反的大多數功能了如指掌,加上當時出售蟲子的收入不菲,就將相機從E510換為了奧林巴斯當時的旗艦機E3並先後購置了原廠的35mmF3.5、50mm F2.0和適馬150mm.F2.8三支微距鏡頭以及FL36R閃光燈,在五棵松攝影器材城購置了靜物攝影棚和帶柔光罩的節能燈作為最基礎的棚拍設備,又經過了幾個月的試驗、調整和提高,到2008年7、8月時,我已經完全掌握了用單反相機+專用微距鏡頭+各種補光設備組合下的棚拍微距攝影技術,在這萬事俱備的情況下,機會便來到了身邊。如果說反接標頭微距攝影是我前期的標誌,那麼2008年夏天開始對各種螳螂的系列拍攝可以說是具有承上啟下作用的「大項目」。眾所周知,螳螂是大眾極為喜愛的一種昆蟲,因為它有靈活的頭、胸部,視力極佳的大型複眼和一對令其他昆蟲膽寒的「大刀」,使它在很多行為上有了幾分人的特徵,頗具靈性,所以不管你微距水平如何,只要有一部相機,總是要對螳螂拍上幾張,而螳螂因為適應當地環境使它的體表形態變化多端也充滿了神秘感和藝術性,即使不了解螳螂的人也都會聽說「蘭花螳螂」、「枯葉螳螂」等種類。但是螳螂因其特定的生活環境,使其絕大多數種類都蒙著神秘的面紗,我國雖然有200多種螳螂(還在持續增加中),但是常見的種類不到10種,尚不足種類總數的5%,長此以往,雖然拍攝螳螂的專業攝影師及愛好者非常多,但是被拍到的螳螂,永遠只是那麼幾種,即便運氣非常好的發現了稀有種類,也會因為諸如拍攝環境惡劣、器材性能不濟等客觀原因僅能保留下很模糊的影像。一旦這種情況頻繁發生,我們就要思考一下,要不要換一種方式來加以記錄?首先要拍得到,其次要拍得好,到最後有足夠條件才可能拍出既真實又漂亮的作品,如果我們只處於拍得到的階段,那麼首先要想到的是如何提升效果以拍得更好,假如這時候就要追求既真實又漂亮,那麼難度顯然是極大的,即使費盡心力拍出來,效率也會很差,倒不如退而求其次,先想辦法拍好再說(採取何種方式取決於攝影者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我也僅就我個人的價值觀念發表上述觀點)。一個研究昆蟲的朋友在南方採集的過程中,竟然採集到了多達10種的稀有螳螂,而且全部活著帶回了北京,不管是機緣巧合還是朋友的實力超強,總之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在拍攝之前我已經有針對性的「策劃」了一些主題,以達到更好的拍攝效果,加上在拍攝中不停總結和學習,不管是第一組雲眼斑螳(2008年8月)還是最後一組幽靈螳(2010年3月),這些作品即有統一的風格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更有像「你的口氣有點像基督」這樣通過拍攝螳螂而引發哲學和藝術問題的作品,後期補拍的「小螳螂出世記」藉助攝影棚良好的拍攝環境達到了同類作品中的最佳效果,以小螳螂孵化過程的照片配合生動的文字介紹成為科普攝影作品的典範。螳螂寫真系列作品的拍攝時間跨度超過20個月,拍攝的國內螳螂種類達到了近40種,如果加上國外的一些經典種類,那麼種類總數已突破50大關。當然完成這樣一個碩大的項目,絕不僅僅是一兩個人可以做到的,我們有一個從採集、鑒定、飼養、攝影的完整團隊(其他幾位也都是國內相關行業的青年才俊),當然影像輸出這個環節就由我來負責,每個人各司其職,分工明確,效率非常高。最近相關的文字和圖片資料一直在歸納整理,相信不久的將來必會誕生出一本有關螳螂的專著(此書將於2011年內出版)。3、我身邊從事微距攝影的朋友們我的這些朋友,有的不僅是生物專業的高材生,微距攝影水平也頗高(乘風歸去),有的留洋在外專註於用自己DIY的監控鏡頭配合微距鏡頭和單反相機,拍攝視角新奇的微距照片(Ncode),還有的深陷於顯微攝影的泥潭不能自拔,非要把蝴蝶翅膀上的鱗片拍個一清二楚(搖光),當然還少不了經常在網上和我討論微距攝影技巧到如痴如醉的薛欣和祁連山,大家即都聚集在微距攝影這個圈子內,又有自己擅長的拍攝方向,互相學習借鑒和成長,有的早已是攝影雜誌和科普雜誌「索要照片」的常客。三、未來的職業是科普背景的生態微距攝影師1、商業價值來自於填補市場空白我攝影的動機有兩個,其一是要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屬於完全私有化的動機。其二是因為我在教育行業工作,如果能用自己的作品為科普教育出一份力,堅持這種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方式,落實科學發展觀,那麼將是一件非常高興的事情,純粹的科普作品一定不要將利益掛在嘴邊。那麼不考慮利益,我們大家又想要做微距攝影師,豈不是要餓死了?當然不是,我們的付出必將有所回報,不管是直接還是間接,短期或是長期,總是會有回饋的。我們常說,科普的門檻很高,但是科普作品的水平卻普遍偏低,這就說明一旦你擁有了一定的資源優勢或者好的想法,都可能去填補這個市場空白,這並非高招,但絕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因為中國的科普市場的真空地帶太多了,相比如火如荼的攝影行業,我們可以嘗試利用自己在攝影方面的先天優勢將重點轉移到科普市場中繼續發展。我們應該端正自己的態度,認為攝影是藝術創作,是深具內涵的高雅行為,而科普相比攝影來說相對「低俗」,用藝術創作的投入程度去做科普,實在「划不來」。但是我們反過來想想,著名的作家和昆蟲學家法布爾,他在《昆蟲記》中除了用生動的文字敘述代替專業知識的講解以外的另一個重點,就是400多幅自己親手繪製的插圖,假如法布爾先生晚出生一個多世紀,也許他同樣是一位極為出色的微距攝影師,那麼《昆蟲記》也將會是另外一種表現形式。也許為科普而攝影永遠出現不了可以達到「拍賣」級別的作品,但是擁有足夠數量的高質量作品配合有針對性的策劃(這點我將在下個章節中說明),可以在大幅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時降低工作強度,如果說藝術攝影是創作,那麼科普攝影就是填補空白,填補空白的難度和風險要遠低於創造性工作,儘管收益少很多,但是面對的空白卻很多,這是不爭的客觀事實,我們需要的只是有針對性的策劃如何來填補。不要怕有前人做過就不去做,現在的科技進步太快,攝影器材的進步日新月異,依靠現在門檻很低但性能強悍的單反相機、鏡頭和輔助設備,只要我們肯下功夫,絕大多數情況下都可以拍攝出比前人效果好上很多的作品。2、擁有一顆持之以恆的心舉個我個人的例子,我有很多動植物標本,我現在就要打算將手頭上大約100種北京的植物標本拍攝成圖片,然後配以詳細的文字介紹,就可以成為一部《北京常見植物100種圖譜》,而至於器材和被拍攝對象都是現成的,我們只不過做了一次低科技含量高技術標準的翻拍工作,而文字介紹多通過網路搜索就可以獲得現成的資料。但是這樣一個將大量相同定位的拍攝對象放到同一個平台上進行記錄的工作,始終沒有幾個得以最終成型,歸根結底是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堅持不下去,所以我要說的是,如果想成為微距攝影師並拍攝出具備商業價值的作品,首先具備的就是一顆持之以恆的心。3、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作品想拍攝得獨一無二,就要知道拍攝對象需要表達的重點在哪裡,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曾經有位職業攝影師對我拍攝螳螂這樣評價:即使只有1隻螳螂,別人只能拍到螳螂的10個姿態,而你能拍到螳螂的100個姿態,那麼還是你的作品更豐富,更招人眼球。但是另外多出的90種姿態在哪裡呢?在通常情況下,我們可以靠「誘導」來做到,這就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才可以。就拿螳螂中常見的高舉一對前足的警戒姿態來說,我們只要用一根樹枝在螳螂正面輕輕碰觸它的頭部或前足,就有一定概率可以出現。這時候就有四個主要變數:(1)個體差異:即使相同種類的螳螂,也有兇悍或懦弱的個體。(2)狀態好壞:飢餓的螳螂往往比飽餐的螳螂更易被激怒。(3)樹枝觸碰的力度:力度大反應可能大,力度小反應可能小,具體限制條件參考1和2,若力度過大則可能引起螳螂逃逸(自認不敵),力度過小則可能完全不起效果。(4)樹枝觸碰的部位:觸碰觸角、頭部、胸部、前足和腹部的反應和姿態都不盡相同。四個變數相結合而產生的結果都不一樣,最理想的效果莫過於螳螂不僅高舉一對前足,並且腹部向上翹起,翅膀完全展開,這時的姿態絕對是非常漂亮的,至於如何能誘導出這種姿態,就需要集合專業知識去嘗試了。4、擁有自己獨到的思想理念理想直接影響作品的表現,從曝光、布光等攝影技術,到色彩、構圖等攝影表現形式,都需要自己去考量。獨到的思想理念植根於攝影者的內心深處,與所處的社會環境、個人信仰、愛好傾向以及主觀能動性息息相關,每個人也就有了屬於自己完全不同的思想理念,這是別人無法洞悉的。四、商業微距攝影的準備工作1、微距攝影的準備工作及所需器材微距攝影的投資成本相對其他攝影領域的投入要少很多,而且很多設備需要自己改造,市面是沒有現成的設備可以利用的。首先,說一下單反相機系統的選擇,佳能和尼康兩個系統在微距方面擁有比較大的優勢,不僅單反機身的性能強大,短焦(50-60mm)、中焦(100-105mm)、長焦(180-200mm)微距鏡頭;微距專用閃光燈以及豐富的微距攝影附件更是一應俱全,可選擇的餘地非常大,可根據個人需求而決定。索尼系統拍微距的優勢在於他有美能達時代傳承下來的一些微距設備,比如光學素質極高的百微鏡頭和微距專用雙頭閃光燈,奧林巴斯和賓得則缺少長焦微距鏡頭和一些必要的微距攝影附件。其次,談一下用於商業微距攝影的拍攝器材。1、 數碼單反相機:像素達到或超過1200-1500W像素,這樣可以記錄更多的細節,高精度印刷時幅面可以達到至少A3尺寸,微距攝影更多的時候需要大景深和高放大倍率,所以畫質更好的全畫幅單反相機因為景深較小所以並不比APS-C規格的單反相機佔多少優勢,而且在商業微距攝影時,中、高感光度的畫質好壞可以忽略不計,只關注低感光度下的畫質純凈度即可。2、 1:1放大倍率的中、長焦微距鏡頭:這是今後的主力鏡頭,將會擔負未來70-80%的出片重任,如果選擇的是佳能或尼康系統,那麼主力的中焦微距鏡頭(如紅圈百微、105微)即帶有防抖功能,也有超聲波對焦馬達,大大減輕了對機身性能的要求,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3、 外置閃光燈或微距專用閃光燈:外置閃光燈的價格相對微距專用閃光燈更便宜,適用性更強,因為在野外很難有多燈(兩個以上)離機閃拍攝微距的機會,所以外置閃光燈拍攝微距一般1-2個便足以,如果在靜物攝影棚內拍攝,那麼自由度就會高很多,合理的對外置閃光燈的直接閃光方式進行改良(如自製折射柔光罩或反射柔光罩)並增減曝光值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微距專用閃光燈一般分為兩種,即環形微距閃光燈(簡稱環閃)和雙頭微距閃光燈(簡稱雙頭閃),前者如佳能MR-14X,後者如尼康R1C1,也有介乎二者之間的固定雙燈頭微距閃光燈如美茲15MS-1。環閃可以對整個拍攝範圍提供亮度平均且柔和的無影光線,但是光線相對較平,立體感不是很強,適合極高放大倍率下拍攝昆蟲眼部特寫時表達環形眼神光,這也是很多人像攝影師用環閃拍攝人像作品原因。雙頭閃因為兩個燈頭可以隨意改變拍攝角度,故而可以演變出多種光影特效,比如營造立體感的夾板光或者手持一支燈頭繞到拍攝對象後方營造逆光效果,都是雙頭閃常見的使用技巧。外置閃光燈、環閃和雙頭閃,通過自己的DIY都可以一定程度上代替另外兩種,如最近在市面上出現的一種套在外閃上拍攝微距的微距導光環形柔光罩(O-Flash)就可以讓外閃接近環閃的效果,兩支外閃做離機閃又達到了雙頭閃的作用,如此種種也造就出了微距攝影中千變萬化的光影效果。4、堅固的三腳架:擁有堅固的三腳架對於微距攝影至關重要,它不僅可以確保你可以拍攝出清晰銳利的照片,更可以解放出你的雙手以「指揮」拍攝對象,另外在三角架上加裝蛇形軟管就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調整角度在軟管上安裝多支外閃進行離機閃。2、如何搭建自己的微距攝影平台搭建一個初級的微距攝影平台,不僅需要上述的基本設備,還需要配合影室專用的照明器材進一步提升效果。一般來說,蟲子越多的地方拍攝環境可能更惡劣,好片出現的概率就越低,加上高溫高濕、個人體能等原因,野外的微距攝影的素質和效率並不能得到足夠保證,很難達到商業攝影提出的高質高效要求。也許我們在野外的一組微距作品足以打動任何觀者,這可能是付出無數的時間和精力才得來的,作品是好作品,但是僅有這樣的1、2組照片難以形成商業需求,我們在影棚內要做到的就是高質高效的拍攝出具有商業價值的微距攝影作品,一切的器材都要為這個主旨而服務。(1)中、大型靜物攝影台:尺寸由小到大一應俱全,價格便宜,組裝方便,角度可調。(2)靜物攝影棚(或燈箱):一般放置在靜物攝影台上,用於將外部照明設備提供的光線柔化為漫射光照射在被攝物體表面,別看靜物攝影棚並不值錢,但是在此卻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柔光。(3)高瓦數的節能燈:雖然節能燈不是理想的攝影用燈,但是用於微距攝影時配合多支外置閃光燈足以滿足絕大多數要求,盡量選擇瓦數較高的節能燈,以提供更好的照明效果。(4)射燈:在營造集中化、單一化的特殊光影效果時使用,比如將射燈光源集中到昆蟲的頭部進行重點特寫,選擇不同色溫的射燈混合使用可以拍攝出更具有特殊效果的微距作品,但使用難度就提高了。(5)柔光罩:我們的目的是在照明器材提供足夠光線的情況下儘可能的柔和光線,所以節能燈和外置閃光燈也一定要安裝柔光罩(射燈除外)。(6)背景紙:背景紙的好壞直接影響作品的感覺,即便一張白紙或一堵白牆,拍攝出來的效果也要比後面是雜亂的家居給人的感覺好很多,多買上一些各種花紋、各種質地、不同顏色的背景紙嘗試不同的感覺,也可以選擇單色的布或絲綢做背景。(7)倒影板:珠寶首飾攝影的必備之物,在微距攝影上同樣可以發揮巨大作用,可以倒映背景或被攝物體的輪廓和細節,但是拍攝的角度會受到一定限制。(8)各種活植物和拍攝道具:既然拍攝對象是各種蟲子,那麼多種活植物肯定是最常用到的道具,為了尊重科普作品的真實性,什麼蟲子應該搭配什麼植物是需要下點功夫琢磨的,不能太過隨意搭配,有條件的話可以專門針對各種拍攝對象來布景拍攝,我管這種拍攝方法叫做「生物布景攝影」,這在國外屢見不鮮,但在國內尚屬空白。以上就是我認為搭建一個微距攝影平台所需要準備的器材和設備,我並不提倡「大操大辦」,而是盡量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DIY)去解決問題,做到節約成本的同時滿足需要。五、如何成功的進行商業微距攝影1、微距攝影的商業化之本——策劃商業微距攝影與普通微距攝影最大的不同是:你不僅要拍攝出自己喜歡的作品,同時也要拍攝出大眾都喜歡的作品。這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商業策劃。比如,我在螳螂攝影這個項目開始時,就應用到了商業策劃方法中的專題調查法(通過細化的專題調查,獲得充分的項目相關信息,並加以分析、比較,再加上行業信息的補充,就可以大致確定策劃項目的運作方向、切入點、進程、節奏,實施步驟及所要達到的目標)、逆向思考法(沿著人們通常思維習慣的反方向展開思路並最後形成方案)以及直覺反應法(憑「直覺反應」判斷此事的可行性)。也就是說,商業策劃決定了你如何拍攝出市場需要的微距作品,結合你的特長、能力、即有資源和可獲得資源制定一個現實的拍攝計劃。具體來說,我想把螳螂做成一個專門的攝影項目,首先要有針對性的去做調研工作,這樣才得到了螳螂攝影作品雖多但是作品本身相似性卻很強的結論(專題調查法)。那麼我就打定主意一定要拍的有新創意,首先一步就要先把螳螂請到攝影棚內,像拍攝模特一樣拍攝它們,無論是用光(逆光與夾板光同時使用)還是背景選擇(故意突出虛化的光斑)都是全新的嘗試,最終結果也是極具獨創性並吸引眼球的(逆向思維法)。基於我對螳螂這一昆蟲種群的了解,我對市場的了解,我對自己攝影技術的了解,我憑直覺就認為這些稀有的螳螂經過我具有獨創性的拍攝後一定可以引起關注(直覺反應法)。在上面解釋幾種策劃方法的過程中,我也把策劃整個項目的流程寫了出來,有人說:「二十一世紀的策劃問題是定位好流程。」這話一點都不假,圍繞自己擅長的方向進行策劃,往往能起到點石成金的功效。2、拍攝內容豐富的組照對一隻昆蟲絕不僅僅只是拍攝1、2張整體照片就足夠了,有條件的話,拍攝的內容越豐富,具備的潛在商業價值也就越高。所以我的作品基本都是以組照的形式拍攝的(但未必以組照的形式發表)。以我個人拍攝螳螂為例,組照分為以下若干張:第一張:正面整體照第二張:側面整體照第三張:俯視整體照第四張:頭部、胸部特寫第五、六張:腹部特寫第七、八張:頭部特寫第九、十張:前足特寫第十一張:後足特寫第十二張:特殊姿態一隻蟲子多方面的影像資料,如果有條件還可以增加孵化、捕食、交配等內容。組照中即要有對拍攝對象整體外觀的照視圖(照片一至三),也要有重點部位的特寫(照片四至十一),還要具有藝術感的特殊姿態的表現(照片十二),這樣多種表現元素相結合的組照才可能受到市場青睞,受眾面也更廣。正如商業策劃中「組合信息法」的定義:一時、一事的單個信息加以濃縮、組合。不要小看這種組合,孤立的信息也許就是信息,沒有太大的價值,而把有關的信息組合到一起,有時就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奇妙變化。3、拍攝對象專一的系列作品微距的可拍攝對象太豐富了,從我們身邊能見到的拍攝對象拍起(比如蜘蛛、蝴蝶),通過一段時間的積累,逐漸形成針對性很強的系列作品,一旦有人需要這一系列圖片,那麼你的作品便有了用武之地。4、各種元素的混合搭配將蟲子和很多時尚元素混搭會是什麼效果?只有試試才知道,曾經有攝影師將蠍子放到竹簡上,將蜈蚣放到古籍上拍攝都獲得了極佳的視覺效果。金屬質感很強鞘翅目的甲蟲就很適合與金屬製品相互搭配。5、賦予作品靈魂對有別於人類的其他生物進行觀察和記錄,一定要打破傳統的思想價值觀,嘗試更多的角度來重新定義他們在人類社會中的「價值」。我多次運用仰視角度去拍攝他們,就是要引發出一種他可能凌駕在人類之上的姿態,將攝影者自己的信仰和思想理念融入到作品當中並成功表現出來才讓作品有了靈魂,使其無論在藝術上還是商業上都會具備很高價值。6、拍攝商業微距如何拓寬業務(1)在長期的拍攝過程中形成自己獨樹一幟的風格,讓人看到照片就知道攝影者是誰。(2)不定期的將自己的部分作品發到攝影論壇或科普論壇以觀其效。(3)建立自己展示微距作品的博客,如果有技術條件可以建立個人微距攝影的門戶網站或論壇,其目的是在展示自己作品的同時加強對外交流溝通。(4)不僅要有精美的圖片,同樣需要有生動的配圖文字描述。(5)將自己的作品製作成書籤或明信片,不定期的發放給身邊的朋友和同好。(6)多參加攝影活動與科普活動,也許欣賞你作品的人就在他們中間。TIPS:我與蟲子的故事及其他1、《蜘蛛俠3》首映式上的蜘蛛展2007年的5-1黃金周上映了一部好萊塢商業巨片《蜘蛛俠3》,當時星美國際影城策划了一個商業活動:在蜘蛛俠3首映式上舉辦一個蜘蛛活體展。經過我們的多方努力,在很短的布展時間內成功展出了接近30種大型捕鳥蛛,讓在電影院內等待看電影的觀眾先來了一番感官刺激,在吸引眼球的同時也學習到了不少生物知識,同期舉辦的「你最喜歡的捕鳥蛛」投票活動中,我的巴西白膝捕鳥蜘蛛以絕對優勢奪魁。現在回想而來,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商業活動,而作為輔助影片宣傳手段的蜘蛛展,其在商業上體現出來的高度附加價值是毋庸置疑的。這個蜘蛛展雖然已經過去多年,但是類似成熟的商業案例,現在依舊值得借鑒。2、第一部單反相機的資金來源於賣蜘蛛2007年我在攝影上最喜歡做的事就是標頭反接拍微距,而在養蟲上我的重心在於繁殖捕鳥蛛。當時手中已經積累了一批素質很高的種蛛,蜘蛛的繁殖數量取決於種類(有的種類只能生產幾十個卵,有的則可以達到千八百個)和雌雄雙方的個體素質。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精心飼養的墨西哥紅尾捕鳥蛛竟然孵化了接近500隻幼體,而且後代素質頗高死亡率很低,我以單價80元,批發30元的價格一售而空,就是藉助於這筆資金,我成功跨入了單反一族的行列。3、如何以企業的形式開展微距攝影業務既然立足科普教育,那麼全力提供可以用於科普教育的影像資料就成為重中之重,而且拍攝範圍覆蓋了各種可以用微距攝影來表達的對象,比如岩石、礦石、化石及動、植物標本,生物的多樣性與食物鏈,動物與人的關係,倡導低碳生活的環境保護等方面,這些方面要麼沒有專人去做,要麼就是沒有做到科普和攝影的市場中來,這種市場空白加上成功的策劃,一旦你做出來並且被廣為認同形成市場標準,贏利就絕對不是企業的唯一目的了,如果我們在能夠贏利的同時擔負起貢獻社會的責任,那不是更好嗎?附二:康寧部分作品展示:更多作品請看:http://www.olympus.com.cn/photo-gallery/kangning.htm
推薦閱讀:

如何玩轉手機微距攝影?

TAG:攝影 | 視頻 | 下載 | 沙龍 | 微距攝影 | 高手 | 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