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遼寧艦七大關鍵崗位
航母艦長,不僅負責指揮全艦的作戰和訓練,而且要對海上航行安全及其他管理事務負有全責。
2012年9月25日上午,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已按計劃完成建造和試驗試航工作,在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大連造船廠正式交付海軍。航母交付使用後,根據中央軍委命令,已任命張崢為艦長,1969年出生於浙江長興,軍銜是大校,研究生學歷;梅文為政治委員,1965年出生於湖北黃梅,軍銜是大校,大學本科學歷,他們都是從基層崗位成長起來的優秀軍官,有豐富的艦艇工作經歷。
機電兵:讓「空殼」航母動起來
機電部門守護艦艇的動力系統,堪稱艦艇心臟的「守護神」。但大家卻經常調侃,機電兵就是「燒鍋爐」的。因為機電兵苦,工作環境高溫、高濕、高噪音,很多人離開艦艇後就再不願回去。
樓富強,海軍遼寧艦首任機電長,掌管著半數以上的艙室和裝備。
第一次登上正在建造中的航母,這艘當時還叫「瓦良格」的航母幾乎是個「空架子」,很多裝備都沒有或者只完成一半,整個航母就是一個大工地。那些日子裡,樓富強帶著官兵一個艙室一個艙室的走,一個設備一個設備的檢查,虛心向專家教授請教,向工程技術人員拜師。幾天下來,他們的安全帽被磕出一個個坑,作訓服被各種管道和裝備蹭得油亮。在這種環境下,他們繪製了1000餘份系統圖紙,給後續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樓富強帶領官兵梳理出動力、電力和船舶保障系統3套規程,共百餘萬字,填補了航母機電裝備管理使用空白;自主設計了動力系統模擬指揮控制面板,提出了動力監控系統優化、機電長指揮部位功能擴展等方案;帶領官兵提出裝備改進建議近兩千餘項,其中千餘項被採納。
飛行員:藝高人膽大
航空專家、殲-10首席試飛員徐勇凌在接受《世界新聞報》記者採訪時說,飛行員只有通過上艦試驗,才能真正掌握艦載機技術,但其難度堪比航天員進行太空行走,要有超凡的技術和氣魄才能勝任。
為了讓航母儘早具備戰鬥力,中國海軍已經為艦載機部隊培養了一批藝高膽大的優秀人才。中國海軍航空兵早已裝備蘇-30戰機,而駕駛該型戰機的大都為經驗老到的精英飛行員,他們改飛艦載機有很大優勢。例如,海空航空兵「海空雄鷹團」團長張少兵就先後飛過8種機型,首批參加某新型戰機改裝任務時,還曾帶領全團官兵完成了接近零高度的夜間海上超低空突襲飛行;「海空雄鷹團」特級飛行員張建先後飛過9種戰機,在出國接受新型戰機訓練培訓後,他與戰友潛心鑽研,完成了《新型戰機試訓大綱》,為新機種成建制形成戰鬥力奠定了基礎。
2013年7月3日,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順利完成預定科研試驗和訓練科目,返航停靠青島某軍港。在這次為期25天的航行中,中國首批艦載戰鬥機飛行員和著艦指揮員通過了航母資格認證,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具備自主培養艦載戰鬥機飛行員能力的國家。
通信兵:航母作戰指揮中樞操作手
一艘航空母艦可能與十多艘作戰艦艇和輔助艦艇以及它所搭載的作戰飛機、警戒飛機等一起聯合組成戰鬥群體,而且在戰鬥中還有可能與陸軍、空軍等友軍協同作戰,成為多軍種協同作戰的司令部。航母的活動遠離海岸,要與岸上指揮部、空中飛機及其它艦船聯絡,需要實時、保密、準確地傳送重要的戰略和戰術信息。艦上通信設備種類繁多,覆蓋區域大、信息流通量大。系統含有線、無線等多種通信方式和多種信息綜合。不同通信系統之間要求互通、互連,因而航母上的通信系統是非常複雜的系統。
兩年前,17歲的維吾爾族姑娘如克亞木·買提賽迪應徵入伍,成為中國首艘航空母艦遼寧艦上的一名通信兵。此前,來自新疆和田地區的她剛讀高一,連一句普通話都不會說。
而今,這個愛笑的女孩不但能用流利的普通話與人交談,而且讀、寫也沒問題。「只要學好了漢語,別的我都能幹。在遼寧艦的這兩年,我長大了。」如克亞木對記者說,露出一臉純真的笑。
甲板引導員:做手勢引導戰機起飛
由於航母艦載飛機起降時聲音巨大,所有的口令都是通過手勢來表達。在一個起落架次中,記者就看到了30多種手勢。遼寧艦副航空長李曉勇對各種手勢的含義作了詳細的解答。
雙臂上舉,食指上指,做圓周運動。「這是命令偏流板升起。」
一條手臂從頭頂垂直方向掃向水平方向,再回到頭頂。「這是著艦區甲板引導員給出的甲板暢通手勢。」
向上伸出拇指。「這是示意飛行員檢查完畢,一切正常。」
李曉勇說,戰鬥機在航母上起飛,離不開航母特裝人員的緊密配合。僅完成起飛動作,就需要65個流程,任何一個流程都容不得差錯。在著艦起飛過程中,飛行員無法感知外界因素。「因此,我們的手勢要求及時、準確、規範。」李曉勇說,「為了達到這個要求,大家都刻苦練習,經常累得手都抬不起來。」
彈藥兵:保管航母的「殺傷力」
郭瑾瑜經選拔後來到共和國首個航母——遼寧艦。在選擇專業時,她把目光瞄上了航空部門彈藥管理員。
這是一個從來沒有女性涉足的領域。如果不是郭瑾瑜堅決說「不」,領導早就讓她轉崗了。彈藥艙在航母的底部,在領導看來,單單是每天在10多米高的垂直舷梯上爬上爬下,男兵都膽怯三分,何況一個女兵?
航母無聲,見證著郭瑾瑜的艱辛付出——她下到10多米深的彈藥底艙,手持彈藥信息終端錄信息、查資料、做登記,幹得風風火火。
「現在,彈藥就像我的親人、朋友,我愛它如生命。」 看起來文靜清秀的郭瑾瑜,如今日復一日地和彈藥「親密接觸」,成為遼寧艦第一個穿「紅馬甲」的彈藥女兵。她和戰友們提出的近百項技術改進建議,均被科研院所和工業部門採納。
炊事員:維持航母戰鬥力
夜查組去遼寧艦艦島部位巡查,途中路過夜餐餐廳。雖然已是凌晨2時,這裡依然聚集著10多名吃夜餐的官兵,他們大多是換班的執勤人員。
打滷麵、蔬菜粥、蛋炒飯、餃子……夜餐很豐盛。四班炊事員李振向記者介紹,他們4人負責做夜餐,從晚上9時一直忙碌到次日凌晨5時,保障數百人用餐,工作量很大。
「只要把值夜班的戰友保障好,我們累一點沒關係。」李振用自信的表情告訴記者,雖然炊事班不能執掌核心裝備,但卻是航母戰鬥力整體鏈條上不可或缺的一環。
認識朱柯俊,是在遼寧艦上的民族艦員餐廳。當時,這位土家族大師傅身穿遼寧艦特製的炊事員工作服,正揮汗如雨地炒菜。朱柯俊是遼寧艦首批艦員,從2006年開始,他一直從事炊事工作,並在2011年獲得中級廚師資格。遼寧艦官兵中有十幾個少數民族,如維吾爾、哈薩克、塔吉克、回族等,光是在民族艦員餐廳就餐的就有9個民族30餘人。朱柯俊告訴記者,自打在民族艦員餐廳工作,就感到壓力大、責任重。他說,艦領導經常告誡我們,讓少數民族艦員吃飽吃好,不僅關係到遼寧艦能否順利完成試驗訓練任務,也關係到民族團結。雖說自己有著近10年炊事工作經驗,但專門製作清真食品,還是「大姑娘坐轎——頭一回」。為此,朱柯俊下了很多功夫。沒有現成的教材,他就上網查。與此同時,他也經常向少數民族艦員求教。來自新疆維、哈、塔等民族的女艦員,絕大多數從小會做飯,她們就成了朱柯俊的常任老師。很快,大盤雞、手抓飯、拉條子等獨具特色的家鄉菜,就時常擺在了新疆女孩們的餐桌上。採訪快結束時,午餐時間到。我們問漂亮的維族女艦員木尼沙,朱班長的廚藝如何。正在打菜的木尼沙操著一口維族普通話說:好,好得很!
(綜合中國軍網、新華軍網等資料整理)
責編:姜繼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