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監管缺失

2011年04月05日 09:43 BJT《西蒙周專欄》監管缺失發表評論 (17)

(本文只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兒童文學作家鄭淵潔有個最大的心愿,他說,「我最嚮往的事,是守護著一群孩子,不讓任何危險降臨到他們身邊。我最大的享受就是看孩子笑」。但4月2日國家質檢總局公布的全國乳製品及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生產許可重新審核的結果,卻讓鄭作家很生氣。

香港市場面臨搶購

全國1176家乳製品企業中(其中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145家),有643家企業通過了生產許可重新審核(其中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114家),107家企業要停產整改,426家企業未通過審核。如果換算成百分比,重新審核的通過率就是不到55%。

生氣後的鄭作家在微薄上寫了段話:「孩子的安全和快樂是一個國家的頭等大事。如果不是,這國家長不了,因為它沒有未來」。話說得過頭了,職能部門沒有藏著掖著,敢於公布這樣的結果,本身就說明國家的進步確實存在。但是,數字無情而又冷酷,不到55%的通過率,還是令人很憂慮很不安。

可以預想到的一個結果是,新一輪香港市場奶粉搶購潮馬上又要上演。日本地震後,香港市場的外國品牌奶粉供應本已捉襟見肘,市民對大陸客前來搶購怨聲載道,質檢總局此番公布後,勢必導致更多的人們對國產品牌奶粉不信任,並轉而求購外國品牌奶粉。小小的香港市場,還能否經受住大陸客一波接一波搶購潮的衝擊,定會再度成為焦點話題。

語焉不詳埋下隱患

乳製品企業近半拿不到生產許可證,事件的性質用「嚴重」來形容並不為過。當今的日常生活,乳製品已經成為人們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個品種。質檢總局公布的數字,對消費者而言,卻是當頭一棒。質檢總局沒有確切說明審核未通過的企業,其市場份額佔到具體多少;也沒有詳細說明現有乳製品品牌,具體還有多少可以放心食用。在消費者最需要詳細確切的信息提供時,質檢總局給出的只是籠統的數字和網站鏈接,其他則語焉不詳。消費者要解疑釋惑,只能自己動手去尋找答案。

民以食為天,事關食品安全,事事無小事,事事皆大事。質檢總局的做法,多少都讓人感到了其高居廟堂之上的冷漠。要知道,對尚未恢復元氣的乳製品國產品牌而言,這組數據就是晴天霹靂,被毀的可能就是整個一個行業;而對數以多少億計的消費人群而言,這組數據就是一顆炸彈,直接炸掉的就是人們對國產品牌的消費信心。

其實,在將近一半乳製品企業未通過審核的背後,是大部分乳製品龍頭企業順利通過審核,並繼續獲得生產許可。查查乳製品生產重地內蒙古的審核名單,伊利、蒙牛等都在通過之列,而被責令整改和取消資格的,則幾乎都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廠。但遺憾的是,質檢總局卻將這樣的審核結果隱藏在一個個的鏈接網址之中,這種工作方法上的粗疏,從本質上說,就是對企業和消費者的不負責任。

日常監管最為重要

自2008年爆出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以來,對乳製品行業的監管,至少在外觀看來,比之以前要嚴格很多。令人不解的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僅僅3年不到的時間內,竟然會有多達533家企業的生產資質不符合標準?既然連重新審核都通不過,這些企業當初開始生產乳製品時的境況,可想而知是多麼粗陋和簡易,那麼,當時它們又是從哪裡獲得了生產許可?

對上述問題,質檢總局同樣沒有給出答案。這就令人不得不這樣推測,當年三鹿奶粉倒下後,其留下的巨大市場份額,一定被諸多有資質或無資質的企業覬覦,一輪只爭朝夕大幹快上,後患埋下。這3年當中,時不時就會傳出市場仍有三聚氰胺奶粉在出售,連以前聞所未聞的皮革奶,也赫然出現百姓的餐桌上。這些不良事件的一再發生,不正是證明了監管的依舊缺失嗎?順著這樣的思路,就不難理解在重新徹查的現在,為何會有如此之多名不見經傳的企業審核不被通過。

當年的三鹿奶粉,倒在了三聚氰胺上;今年的雙匯肉製品,倒在了瘦肉精上。兩個民族品牌,在同樣性質的添加成分上先後跌到,令人痛惜。但痛惜之餘,不免令人質疑監管存在漏洞。食品安全監管,不應該只是簡單化的審核和發證,它更應該體現於,從維護消費者利益出發,為呵護品牌著想,在平常的每一天,都能充當安全守護神。

所以,想對質檢部門進一言,你們其實應該做得更多。

推薦閱讀:

證監會監管有哪些新風向?
保監會發布險資參與滬港通試點監管口徑
交通運輸部決定對卧鋪客車實行特別監管措施
監管靴子落地 防止「劣幣驅逐良幣」

TAG:監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