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讀詩常識

一、 舊體詩的種類和區別

舊體詩從唐代開始分為古體和近體兩大類。唐代以前的詩都稱古體詩。近體詩是與古體詩相對而言,不是指的近代。這種說法沿用到今天已經一千三百多年了。古

體詩與近體詩的主要不同之點,在於古體詩除了須要用韻而外,不受格律限制,因而寫作時比較自由,可以想怎麼寫就怎麼寫;而近體詩因須受嚴格的格律約束,寫作就不那麼自由。但近體詩格律的形成,是當時作者從不斷的創作實踐中逐漸創造的有了格律依據,可使詩的形式更規範,更富於音樂性。因此,近體詩一出現,由於形式整齊規範,音律節奏和諧,就得到歷代詩歌作者的承認,並不因為受格律約束而揚棄不用。

近體詩的格律,從南朝齊、梁時期開始萌芽,形成於唐代初年(公元七世紀中期),到盛唐(公元八世紀初、中期)已發展到完備時期。它可以分為絕句和律詩兩種形式。四句一首的是絕句詩,八句一首的是律詩,八句以上的律詩稱為「排律」或「長律」。不論絕句和律詩,都分五字一句和七字一句的兩種體裁。詩句的每一字稱為一言。五個字的絕句詩稱為五言絕句,簡稱「五絕」;七個字一句的絕句詩稱為七言絕句,簡稱「七絕」;五個字一句的律詩稱五言律詩,簡稱「五律」;七個字一句的律詩稱七言律詩,簡稱「七律」。五律和七律超過八句的,稱五言排律(長律)或七言排律(長律)。

下面從三個方面來具體談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區別。

㈠古體詩在字句上與近體詩的區別

古體詩一般按詩句的字數分類:四字一句的稱為四言古詩,簡稱「四言」;五字一句的稱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七字一句的稱七言古詩,簡稱「七古」。句子字數不整齊的古詩,從一、二字句,三、四字句,到七字甚至七字以上一句的,稱雜言古詩,有時由於雜言古詩中有七字一句的,所以習慣上把雜言古詩也算在「七古」這一類,如清代沈德潛編的《唐詩別裁》,蘅塘退士編的《唐詩三百首》,都把雜言詩歸入「七古」類。至於少數三字一句和六字一句的古體詩,都分別稱為三言詩和六言詩。

從上述情況可以看出,古體詩以其句子字數多少的不同,有多種形式。而近體詩只有五言或七言兩種形式。再就組成一首詩的句數來看:古體詩最短的,一首詩只有兩句;另有三四句、五六句、七八句、十多句到百句以上的;其中最長的有傳說是東漢末年無名氏的五言詩《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東南飛》),全詩共357句,1785字,是流傳到現在的最長的一首詩。而近體詩的絕句詩則限定為四句,律詩限定八句,只有長律可以超過八句。

㈡古體詩在用韻上與近體詩的區別

古體詩的用韻,有多種形式,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情況:⒈全首詩既可用一個平聲韻或仄聲韻,又可以隨意轉為其它韻;⒉一首詩中每句都可用韻,用於韻的字可以重複;⒊詩中用韻不限定在偶數句子上,奇數句也可用韻;⒋詩中可以用鄰韻和上去聲通押。此外,詩中還允許用不要韻的散文化句子。

從上述情況看,可知古體詩在用韻上也是比較自由的。

相反,近體詩用韻的規矩卻很嚴格:一首詩限用一個韻;除第一句可以用韻或不押韻外,其餘句子都是雙數句用韻;用於韻腳的字不能重複;不是用韻的句子的末一字,平仄聲不能與用韻句子的末一字相同;除起句外,不能用鄰韻。而且近體詩主要是用平聲韻,自然談不上在仄聲字中上去聲通押。

㈢古體詩在平仄安排和對仗方面與近體詩的區別

近體詩在一句中和句子與句子間的平仄聲字安排上,有許多講究;近體詩中的律詩,還要講究對仗。這在後面我們將另有專章述說。然而這些規矩,在古體詩中都不存在。

古體詩也沒有因近體詩出現而受到影響。因為古體詩形式比較自由,又不不限句數,可以包括廣泛的內容。所以在近體詩格律形成以後,也未能完全取代古體詩的地位。唐代和以後的著名詩人,除了寫近體詩而外,也同時寫古體詩。古體詩形式一直被保留下來,與近體詩並列。

二、舊體詩的體派

關於詩體詩派的說法,在唐代以前是沒有的。自北宋末年的呂本中作《江西詩社宗派圖》以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為宗,從此確立了江西詩派這個名稱,也為以後的詩論家對詩劃分體派作了前導。

南宋末年的詩論家嚴羽,在他所著的《滄浪詩話》中,就按時代、作者和詩風的不同,把詩分為五十多個體派。以後的詩話家,又把元、明、清三代的詩分為若干體派。

這些體派中,只有按作者和按作風來區分比較合理;如果按時代劃分,其中有的就包括不同的風格

並不恰當。不過古人既然已經這麼劃分了,而這個體派的名稱又已傳播久遠,不能隨便改動,所以這裡介紹這一類體派時,也只能根據前人的說法,只是在需要說明的地方酌加說明。大體按先後為序。

㈠先秦時期的詩體

騷體 騷體來源於公元前三百年前後戰國時期產生於楚國的詩歌楚辭。當時楚國的詩人屈原,在他寫的詩中,有一篇名叫《離騷》,於是後人有的便把楚辭直接稱為「騷」,如南朝齊、梁人劉勰,在他所著的文藝理論《文心雕龍》一書中,就把專論楚辭的篇名稱作《辨騷》;又如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編的《文選》中,也把楚辭列在「騷」類。自那時起。楚辭這種詩歌體裁就可以用「騷體」來代替,也就是凡用楚辭形式寫的詩,就稱「騷體」。

「騷體」詩的形式有幾個特點:一是句式不整齊,每句字數可長可短;二是每首詩的句數不受限制,可多可少;三是用韻不嚴格,既可用韻,也可不用韻,而在一篇詩中既有用韻的句子,又允許另一些句子沒有韻;四是句中或句末加語助詞「兮」、「些」或「只」這一類字。照一般的說法,凡是詩句加有「兮」、「些」語助詞的作品,不分寫作時間先後,不論作品內容,以及作者是否楚國人,都稱「騷體」。

㈡兩漢時期的詩體

蘇李體 所謂蘇李,是指西漢的蘇武、李陵二人。他們有贈答詩,被南朝·梁代蕭統收入他所編的《文選》中。他們的詩都是五言詩。有人認為他們是五言詩的創始人。也有人認為這二人的詩是後人偽托。但這些詩風格樸質,表現深厚的感情與內容,與同被蕭統收入《文選》中的《古詩》十九首的韻味相近,一直受到後代詩人的重視。

柏梁體 柏梁體起於漢武帝。相傳漢武帝築柏梁台,大宴群臣,席間宣布凡是二千石以上的官員每人作一句詩,合成一首詩。於是包括漢武帝在內共二十六人寫成一首《柏梁詩》。這首詩的形式是每句七言,末句都用平聲韻,韻字有重複,是聯句詩的首創。後人便把每句用韻的七言詩稱為「柏梁體」。

建安體 建安是漢獻帝的年號(公元196—220年)。「建安體」指生活在當時的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和依附於他們的「建安七子」(指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中的王粲,在詩歌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他們和其餘幾人都繼承漢代古詩傳統,也受了樂府詩現實主義的熏染,但年跳出前人的門檻,富有創造精神,風格剛健,內容真切,開創一代詩風。他們的作品對後代影響很大。

㈢魏晉、南北朝的詩體

正始體 正始是三國時期魏廢帝曹芳年號(公元240—249年)。在這期間湧現出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咸等詩人。其中有流傳下來的只有阮籍和嵇康。由於當時的政治黑暗,文人隨時有被殺的危險,所以他們詩的特點是不敢接觸現實生活,只能用隱晦的手法,寄託哀傷之感。

太康體 太康是西晉武帝年號(公元280—289年)。這時期的詩人,有左思、潘岳、張載、張協、陸機、陸雲等。詩從此時起,開始注重詞句的排比雕飾,一反漢魏樸質詩風。但他們大多數人的詩。成就並不高。

陶體 陶體,是指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的詩人陶淵明的詩體。他的五言詩善寫田園景物,格調清新自然,別樹一幟。他的詩風,影響了盛唐時期的王維、孟浩然、儲光羲和中唐時期的韋應物、柳宗元對人。後代寫田園詩的,大多受了陶詩的陶冶。

元嘉體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號(公元424—453年)。這時期的詩人成就較大的是謝靈運、鮑照和顏延之。他們的詩都比較注意形式美。謝靈運喜歡遊山玩水,在他的詩中有大量的模水范山的詩,山水詩派就是他開創的。顏延之只寫五言詩,語言雕琢晦澀,喜歡用典。風格不高,成為元嘉詩人的共同傾向。鮑照長於七言樂府,他的詩熱情奔放,抒發了一種不平之感,在當時最為傑出。

齊梁體 所謂齊梁體,是南朝·齊、梁兩代的詩人共同的詩風的代稱。實際上也包括齊代的所謂永明體。其特點是追求形式,崇尚辭藻,講究聲律,輕視內容,一反漢魏質樸詩風,因此為後世詩論家所詬病。但是另一面,由於齊梁詩人的詩句開始注重平仄聲字的協調,而且大量用對偶句式入詩,這就促使詩歌在寫作技巧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並為唐代近體詩的形成作了前導。

宮體 宮體起於南朝·梁簡文帝蕭綱。他和他的宮廷文臣愛寫宮廷生活或是寫頹廢的思想感情。另有一些吟風弄月的東西,內容空虛,風格淫靡在詩壇中形成一股形式主義的逆流。經過南朝陳和隋兩朝到唐太宗李世民這一段時間,都是宮體詩盛行之日。

㈣唐代的詩體

明代人高棅在他所著的《唐詩品彙》中,把唐代的詩分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個時期。唐詩按時間劃分階段原無不可,但不能代表這一段時期各詩家的風格。因為在這四個時期中,每一個時期都有詩風迥然不同的詩人。這裡,我們暫用此分法。分別介紹各時期的主要體派。

⒈初唐時期的詩體

這一時期的界限,照一般的說法,指唐高祖武德年間(公元618—626年)到唐玄宗執政初年的開元初年(公元713年),大約一百年間。

四傑體 所謂「四傑」,指初唐的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四個詩人。他們的詩風都受齊梁體的影響,風格相近。他們在詩壇上不但進一步試驗了五言律詩這種形式,而且發展了七言歌行這種詩體。這種新詩體音韻鏗鏘,辭藻華美,深受後世稱道。

沈宋體 「沈宋」指沈佺期和宋之問。他們寫了很多應制詩,歌頌昇平,詞句靡麗。從內容看沒有多大成就,但他們正式完成了五、七言律詩的定型工作,這就是他們的貢獻。

陳子昂體 陳子昂推崇漢魏風骨,主張寫詩要有寄託。他的詩風格高邁,一掃齊梁綺靡詩風,在唐代詩人中有重要地位。

⒉盛唐時期的詩體

盛唐的時間界限,照過去多數詩家的說法,是從唐玄宗開元初年起至唐代宗大曆元年止(公元713到766年),這五十多年。在這五十多年中出現了不少大詩人如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元結等人,形成了不同的詩派。

王孟體 王、孟指王維和孟浩然。這二人都是善於寫田園生活的,詩風和東晉陶淵明相近,詩中表現出淡靜的思想,在他們的作品中可以領略到大自然氣息。其中王維兼長各體詩。而孟浩然長於五言。當時與王、孟詩風相近的還有儲光羲等人。

高岑體 高、岑指高適和岑參他們都在邊塞生活過,也經歷過邊塞的戰爭,熟悉邊塞情況,所以他們善於描寫邊塞風光和戰爭環境。他們都長於寫七言歌行。感情奔放,風格獨特。和高、岑詩風相近的有王昌齡、李頎對人。

太白體 李白字太白。他的詩能突破以往約束詩歌的形式和規律,大膽創新,五言古詩、七言歌行、五言律詩和五言、七言絕句都寫得很好,題材廣泛,才氣洋溢,意境高遠,筆致生動,善於用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刻畫事物。給後代詩壇的影響很大。後人尊他為「詩仙」。

少陵體 杜甫自稱「少陵布衣」、「少陵野老」。他的詩被稱為少陵體。他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和李白齊名。他是一個感情摯烈的人,寫了大量揭露社會罪惡和同情人民疾苦的現實主義作品。這些詩不論用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來寫,都寫得非常沉痛,被後人稱為「詩史」。藝術上成就很大,詩風沉鬱頓挫,縱深博大,律詩格律嚴謹,對仗工整,因此後人尊他為「詩聖」。

元次山體 元結字次山,與李、杜同時。他要求詩能反映社會現實。他長於寫五言古詩,語言樸實,風味敦厚,內容注重描寫民間疾苦。他選了當時與自己風格相近的詩人的詩,編成《篋中集》。詩論家也把元結的詩體稱為「篋中體」。

⒊中唐時期的詩體

過去的詩論家以唐代宗大曆(公元766—779年)至唐文宗太和(公元827—835年)這七十年間為中唐時期。主要詩體有:

十才子體 大曆年間有「大曆十才子」之說。十才子究竟是那十人?歷來說法不一,據《新唐書·文藝下·盧綸傳》所載,十才子是盧綸、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湋、夏侯審和李端。他們比較擅長寫律詩,但因為他們才氣較小,所以對後代的影響不大。

元和體 元和是憲宗皇帝年號(公元806—820年)。「元和體」這個說法,最初見於《唐書·元稹傳》,說是元稹長於詩,與白居易詩名相等,天下傳誦,號「元和體」。元和體的特色是繼承了杜甫的現實主義傳統,你廣泛地反映民間疾苦。在詩的形式方面,他們創造了新樂府這個體裁。這種新樂府都是優美的敘事詩,聲律和諧,語言通俗,文情搖曳,風韻優美,形成獨特的風格。在當時流傳極為普遍,對後世也有很大影響。過去的詩論家也把元、白二人的詩稱為「元白體」或「長慶體」(按:長慶是穆宗皇帝的年號。白居易的詩集稱《白氏長慶集》、元稹的詩集稱《元氏長慶集》,都是長慶年間編成的)

韓昌黎體 韓愈是昌黎人,因此後人稱他為韓昌黎。韓愈長於七言古詩。他的詩喜歡用生僻字,愛用險韻,造句也奇特,讀起來拗澀不流利。他往往以寫散文的方式寫詩。但他的詩敢於創新,而且筆力奔放,氣勢磅礴不失為一大家。

張王體 指張籍和王建。這兩人都以樂府詩知名,風格也相近。他們的作品略如元和體,多反映當時的社會現象,而且音節諧和,語言嫵媚,比元和體另有一種短小清新之感。

李長吉體 李賀字長吉。他的詩得力於楚辭和古樂府詩,構思奇特,富於幻想,具有浪漫主義色彩。

他注重遣詞用字,文筆有時穠麗,有時冷艷,形成獨特的風格。

⒋晚唐時期的詩體

過去的詩論家把自唐文宗開成年間(公元836—840年)至末代皇帝昭宣帝天祐年間(公元904—907年)這七十年的詩歌稱為「晚唐體」。晚唐人中真正能別創一格而對後世起較大影響的,只有李商隱。

李義山體 李商隱字義山。他的詩有一種特殊風格,技巧嫻熟,詞句凝鍊,辭藻華麗,對仗工整,文字與音調均美;而且內容含蓄,無論詠史、寫情,都富有真情實感,寄託深遠,是形式與內容結合得較好的作品。

(五)兩宋的詩體

西昆體 北宋初年,楊億、劉筠、錢惟演等人片面效仿李商隱用冷僻典故,注重音節和諧,追求辭藻華麗的詩風,在當時詩壇上形成一種風氣。可是他們只從形式上模仿李商隱,而忽視作品的思想內容,所以詩格不高,華而不實,成就不能和李商隱相比。後人因為楊億把自己的和另一些風格相同的共十七人互相唱和的詩,編成一部《西昆酬唱集》,因此便稱他們的詩體為「西昆體」。西昆體的詩風流行了將近半個世紀,直到歐陽修和他的朋友蘇舜欽、梅堯臣等起來提倡清峻奇峭的風格,才改變了西昆派壟斷詩壇的局面。

蘇體 蘇體指北宋蘇軾的詩體。蘇軾的詩以豪放著稱,他才高氣盛,筆力超曠,能吸取前代各大名家的優點,融會貫通,自成一家,如陶潛詩的淡遠,李白詩的奔放,杜甫詩的沉鬱,白居易詩的明快以及韓愈詩的險峭和以散文方式寫詩,在他的作品中都兼而有之。是繼李白、杜甫之後的一大家。

黃庭堅與江西詩派體 黃庭堅的詩以生澀瘦硬、崛奇古拙著稱。在當時與蘇軾齊名。他是江西人,後人說他江西詩派的創立人。

陸放翁體 陸遊號放翁。他的詩最初受江西詩派影響,追求奇巧;中年以後變為豪放;到晚年詩格又變為淡靜。他的詩注重反映現實生活,寫了不少愛國詩篇。他兼長各體詩,技巧純熟,氣韻清新,在南宋一大家。

楊誠齋體 「誠齋」是楊萬里的書齋名,並以為號。他的詩體特色是用淺近的口語入詩,幽默

(六)金、元代的詩體

整個金代一百二十年間(公元1115—1234年),也產生了一些有名的詩人,但是,能夠別具一格可以成為一種詩體的,只有元好問一人。

元遺山體 元好問別名遺山。他主張作詩純樸自然。他善七言古詩和七言律詩。他的七言古詩雄渾奔放,近似李白;他的七言律詩沉鬱厚重,近似杜甫。七言絕句也清麗高遠。算得有點大家。

(七)明代的詩體

李西崖體 李東陽號西崖。當時盛行明成祖永樂年間擔任宰相的楊士奇、楊榮和楊溥形成的「台閣體」詩風,一味歌功頌德,粉飾太平,格調陳腐庸俗。李東陽極力反對這種詩風而推崇盛唐風格。他的詩平正典雅,聲韻優美,使人耳目一新,被稱為一代正宗。

弘正體 「弘正」指明孝宗皇帝弘治(公元1488—1505年)和武宗皇帝正德(公元1506—1521年)兩朝。這時期的李夢陽、何景明、邊貢、徐禎卿、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等七人為代表。他們的詩大都受李夢陽的影響,力求復古,古體詩仿漢魏,近體詩宗盛唐。這七人被詩論家稱為「七子」(為了區別於稍晚時期另七個詩人,所以又稱「前七子」)除此七人之外,另有在正德年間的楊慎,詩格清麗,才氣橫溢。不盲目擬古,自成一家,也是「弘正體」的重要詩人之一。

嘉靖體 嘉靖體是明世宗皇帝年號(公元1522—1566年)。在此時期,出現李攀龍、王世貞、秦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和吳國倫七人,也就是所謂「後七子」。他們也受李東陽的影響,承繼「前七子」的文學理論。以李攀龍、秦榛成就較大。

公安體 明神宗萬曆年間(公元1573—1619年),湖北公安人袁宗道與其弟宏道、中道,他們極力攻擊「前七子」一味擬古的詩風,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推許唐代白居易和宋代蘇軾。他們的見解和作品,也得到一些人的支持,有一定的影響,稱為「公安體」。但是,他們的詩大多缺乏思想內容,流於空疏輕率,不能算是上乘作品。

竟陵體 就在「公安體」盛行之際,竟陵(今湖北天門縣)人中興、譚元春,對袁氏兄弟的詩風空疏表示反感,於是提倡「幽深孤峭」的風格。他們師法中唐孟郊、賈島一派,風格凄苦冷僻。但竟陵體詩又流於晦澀纖巧,因此只能影響一時而不能持久。

風趣,活潑生動。讀他的詩有清新明快之感。

(八)清代的詩體

吳梅村體 吳偉業號梅村。他擅長各體詩,尤以七言歌行更為出色。他的歌行在格律上詩承「初唐四傑」,在敘事言情上出自唐代白居易、元稹。他的詩鋪敘婉轉,感情充沛,辭藻華麗,音韻鏗鏘。他的詩不論從內容或形式來看,都有他自己的風格。是清代初期的一大家。

王漁洋體 王士禎號漁洋山人。他推崇唐代王維、孟浩然的淡靜風格,創為神韻派。但是他多是吟風弄月,內容空泛。

乾隆三大家體 三大家是指乾隆年間的詩人袁枚、趙翼和蔣士銓。以袁枚為主,他是性靈派的倡導者。王士禎的神韻說、沈德潛的格調說和翁方綱的肌理說都在流行,袁枚都不同意。他主張寫詩要有真箇性、真感情,要寫得風趣,反對詩中濫用典故,也反對故意講求聲律而影響內容。他的詩歌理論有自己獨特見解,不同於當時守舊派的陳腐觀點。但是脫離現實,缺少社會意義。趙翼和蔣士銓的詩歌理論與袁枚相近,認為寫詩要有獨創性,本能一味摹仿前人。他們的詩不拘一格,深入淺出,清新明快。

龔自珍體 他的詩貫穿一種革新精神,在內容上著眼於現實生活,包羅萬象,敢於揭露當時腐朽社會的醜惡事物,感情深厚。在形式上,體裁多樣,風格別緻。他的古體詩氣魄雄渾,近體詩平易自然,富於浪漫主義精神。人清代詩壇中成就較大、也最具特色的詩人。

黃遵憲體 他的詩充滿著時代精神,能反映社會現實,洋溢著愛國熱情。他強調詩歌要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反對因循守舊,要求運用新的語言,新的思想,創造新的意境。是清代一大詩家。

(摘自吳丈蜀著《讀詩常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3月第一版,本文略有刪節,次序有所變動》)

推薦閱讀:

基督教基本常識
子宮肌瘤是怎麼引起的 子宮肌瘤的護理常識
國畫常識大全《二》 - Qzone日誌
生活醫學小常識
道教常識--閔智亭

TAG: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