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易經》概說

易經概說

《易經》概說

弓 克

今天,很高興到我們長春市圖書館作這麼一個講座,省易學會讓我給大家講這麼一講。今天來了以後,看到這個場面,這麼多的人,後面站滿、過道坐滿、主席台也坐滿,我很感動。可見,我們吉林省人民對於易文化的追求,對易文化的嚮往,對易文化的熱愛。也看到我們最近一些年形成的這樣一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熱、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熱、國學熱。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伴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初步建立,經濟基礎發生了天翻覆地的變化。正是回應了這樣一種社會要求,這樣一種客觀形勢,我們的上層建築 (意識形態) 也要隨之變化。我們也看到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意識形態,我們的思想領域,也都發生著相應的一些變化,所以,這些「熱」,我們也應該看作是一種社會需要,不是哪個人的好惡,也不是哪一部分人的問題。我們現在某些人還是沒有很好的認識這個問題,總以這樣那樣的眼光看待這個事情,總是用懷疑的眼光看待這種「熱」。所以,今天我們講座時,我也想捎帶講一些這樣的問題。

我們非常高興的是,我們吉林省可以說,對國學的研究,對易學的研究,走在了全國的前面。 我們過去常說我們吉林省是文化大省,不敢說在全國,但在東北是文化中心。不過這種形勢也發生著變化,遇到了挑戰。形勢,地位非常逼人,我們應該通過我們的努力,使我們成為文化大省,文化強省。我們是有基礎,有條件的。前些日子全國著名的儒學專家金馳先生來到咱們吉林省,他打電話約我見面,我們倆個人談得很好。他家就是山東的,是咱們東北師範大學畢業,在山東和孔子研究院都有他的職務。《論語新譯》就是他著的,他是很有建樹的大學者。他來了以後很有感慨。他說,吉林省對易學的研究,對國學的研究搞得非常好,在全國居領先地位。

我們之所以有這樣的好形勢,因為我們吉林省有一批易學專家、國學專家。老的有我們易學泰斗,先秦史專家,國學大師金景芳先生。金景芳先生的助手,著名易學專家,先秦史專家,國學大師呂少綱先生,在國內外都著名,現在是吉林省孔子學會會長。呂老與金老合著好幾本《易經》專著。他們不僅自身在國學,尤其是在易學方面非常有建樹,而且對我省的國學研究,尤其是易學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也帶出了了一批人才。

呂少綱先生是我的易學老師,國學老師。人的機緣很重要。上世紀七十年代,我與呂少綱先生住對門,而且這不是一般的對門。這本是吉林大學解放大路大學生宿舍,而且我和呂老家住正對門,一家一間房10.08平米,我獨身,他家四口人,放不了雙人床,四個單床兩兩羅著。我請呂老常來我這屋,正是這種機緣,使我從呂老那裡學到很多。我也去過幾次金景芳先生家裡拜訪。剛才我們主持會的就是我們現任易學會會長陳恩林先生,他在易學方面有很深的造詣,還有我們省易學會的秘書長曹福敬先生在這方面也很有研究,還有我們孔子學會的副會長,易學會的常務理事盧泰先生今天也在場,對於易學都非常有研究,還有郭志誠研究員,省科院的,他們都有專著。我們吉林省這方面學者很多。我點到的這些專家都可以說是易學家,這不是當面吹捧,拿到全國都是著名的。有這樣一批領頭人,有這樣一批專家帶領,我想我們的易學研究,國學研究普及能夠健康的發展。我今天之所以應我們陳會長的邀請,講的這第一講也是這個意思。我們應該正確的看待《易經》,使我們能夠在振興中華文化的過程中,也使易學發揚光大。

我今天講三個問題:

第一,《易經》的地位和意義;

第二,《易經》的淵源和演化;

第三,《易經》的內容和特徵。

今天我是面向愛好者講,不是面向專家,這樣作為我們一般的愛好者,知道了這些內容,對於《易經》就會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一,《易經》的地位和意義

當前我們《易經》研究呈現了這樣五個特點:

第一個特點,「熱」。這次《易經》熱是我們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十年來,伴隨著思想解放運動產生的振興中華文化的一股熱潮。這些年來,我大致概括為「十個熱」; 氣功熱、宗教熱、神化熱、歷史劇熱、尋根熱、儒學熱、孔子熱、老子熱、易學熱、國學熱。這裡有些是含蓋關係,只是因為突出出來才單列。這些熱,一個接一個的出現,是一種文化現象,是一種文化熱,是傳統美德熱,國學熱,傳統文化熱,中華文化熱。《易經》熱只是整個社會這樣一些傳統文化「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可以說這是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文化自覺現象。這是第一個特點——「熱」。

第二個特點,「多」。就是研討會,各種講座,包括像咱們這個,北京及全國各地各種形式的,企業家的,領導幹部的國學高級研修班,舉辦得多。這裡少不了《易經》課。有的研修班2萬,有的2.8萬,有的10萬,有的20萬,時間不一,有的2天,有的5天,有的是一年。再一個是論文多,這種論文紛紛的發表。還有就是著作多,各種著作,各種版本。這是第二個特點——「多」

第三個特點,「眾」。中國漢字不得了,「眾」就是三個人,一個人不是眾,兩個人不是眾,三個人就是眾了。我們說話要注意,對「眾」,你就不能說是「痞子」,「刁民」。三個人以上你就不能這麼說了,你就得犯政治錯誤,中國的字很厲害,三個人為界。這一場「國學熱」,「文化熱」參與的人多,參與的人是廣大民眾。這個「熱」往往都是從基層民眾發起。我們長春,我們吉林本來就是東北文化中心,這一次「文化熱」又走在前面,這很好,已有很好的基礎,很好的開端。我們應該保持、發楊下去,要把這種文化熱向著健康、有序、持續的方向發展。通過這種「熱」,帶動文化產業發展,推動我省發展文化發展、経濟發展、社會發展。研究《易經》的人多,《易經》的愛好者多,這是第三個特點---「眾」。

第四個特點,「新」。現在對易學的研究也呈現了新的趨勢、新的水平。表現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易的研究打出了「科學易」的旗號,再一個就是打出了「立體易」的旗號。像郭志誠先生就主張「立體易」。對易學,不僅中國人有很高度的評價,外過人也有很高的評價。早在清朝時期康熙皇帝在位的時候,德國著名數學家、哲學家萊布尼茨,17世紀的,我在吉大的時候也講過這個人的哲學思想,他在1679年提出「二進位」原理,有人看過他的「二進位」以後就給他郵去了咱們的八卦,他看了以後非常驚訝,讚不絕口,後來還給皇帝寫了一封信。他在1703年的論文發表中特別的加上了一個副題,他發表的論題是《二進位計算的闡述》,副標題是「關於只用0和1 兼論伏羲所用數字的意義」。就是二進位的用處和伏羲氏所用數字的意義。他很感慨。他說:「伏羲氏是中華帝國和東洋科學的創造者,這易圖是流傳於宇宙間的科學中最古老的紀念物。易圖和我的新算術完全符合,我若沒有早發明二元算數,我就不能明白六十四卦的體系和演算法,圖畫的目的,望洋興嘆不知所云」。他對《易經》很欽佩。丹麥的著名物理學家,量子力學創始人波爾,在1937年訪問中國的時候看到了「太極圖」大為震驚。他認為,中國的「太極圖」很好的反映了他所倡導「並協原理」,又叫做「互補原理」的深刻內涵。當他被封為爵士的時候,他選中國的「太極圖」作為他們家族族徽的核心圖案,並刻上了「對立與互補」這樣的銘文。美國人卡普拉1975年著有一本《物理學之道》,把《易經》的一些基本概念與現代物理學基本概念進行比較研究,揭示了東方神秘文化傳統思想與物理學基本概念存在的驚人相似性。他認為《易經》反映了古人對自然與人類之間關係的基本圖式,是中國思想和文化的核心。所以,他稱讚說:「人類最古老的一本智慧之書就是《易經》。」美籍華人李政道認為物理學的「測不準定理」與《易經》、《老子》中的某些思想有相通之處,「現代物理有些看法和中國太極和陰陽二元學說有相似的地方」。美籍華人,很多外國人,而且都是大科學家、不是一般人,都承認我們的《易經》,都這樣的讚揚《易經》,我們為什麼做為中國人、炎黃子孫,有的還否定《易經》,不僅自己否定,別人研究《易經》還說三道四,這不是愚蠢嗎?這不是有知識沒文化嗎?這是第四個特點——「新」

第五個特點,「測」。這次易研究「熱」中有一個就是測,測就是測算,注重象數,占筮這些方面。這個「熱」裡面伴隨這一個預測熱。有人說《易經》是科學的預測學,所以我們這些老先生都要注意,以後你們盡量這麼說,就說自己在稿預測,也整點時髦的,要向「預測學」這方面努力。再有一個你能差不多就行,孔子承認能算七成准,你就別說百分百了, 我看你也就六成吧, 因為孔子才七成啊。我們測、算的人都要注意,不要搞歪的、搞邪的。古人說:「善為易者不佔。」這是測。當然「測」裡面,預測裡面,或者說「算命術」按歷史來講,大體是「四大類」:占、相、卜、筮。「占」就是觀測天地自然的變化進行預測的方術,例如星占,風占,鳥占,夢占等。「卜」是用龜甲、牛骨、羊骨等這樣一些工具,經鑿、鑽、燒、灼等方法觀測其紋路的變化,然後預測凶吉。中國的象形文字「卜」本身就像紋路。還有一個就是「筮」,是運用一定的計算工具產生一組數字,依據對應的算式進行預測。南方用竹棍,商周以前就出現了。所以漢字「筮」是向這方面努力「竹」頭加「巫」,表示從原來的巫者靠自身功能通達天地,已發展到憑藉運算通達天地的階段。二者同宗異術。咱們實在沒有,用火柴也可以。南方還有蓍草都可以。占術,相術不需要工具。按照產生的年代來講,占、相、要早於卜、筮。卜是看紋路,在占和相之後,筮可能是最後,因為筮要有工具,還要計算,有的還很複雜。大衍筮法,50個棍,拿了一個,還有49個,這是易學出現的一個特徵。出門,辦事,整大工程都可以算,所以這個用途就很廣泛。這是五個特點——「測」。

上面講了當前我們《易經》研究呈現的五個特點。下面說一下當前對《易經》的的誤區,我歸納了一下,大體有這麼「四個誤區」:

誤區之一:就是只承認孔子,只重視儒學,而不承認,不重視易學。易學和儒學本來是作為中華傳統文化有機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易》是中華文明之源、之本、之根,源遠流長,影響之深,範圍之廣,其他傳統文化無法比擬。儒學是中華文化的主幹和中堅,影響廣泛而深遠。咱們有一個人出國到加拿大去了,這都是有點文化 有點錢的人啊!他呆了一段要回國一趟,加拿大的一個人就跟他說,你回來能否給我帶回一本《易經》?結果咱們這個人竟不知《易經》是什麼東西。有的人說孔子還可以,一說《易經》就不行了,怕說《易經》,更不要說學了、用了。這又是有知識沒文化。其實孔子與《易經》有聯繫。《易經》分「經」和「傳」,現在大多數人都說「傳」---「十翼」是孔子寫的。我想「傳」不一定是完全出自孔子一人之手,但至少是經孔子刪改過的,認定了的。所以我們不能沒文化啊!《易經》是 「六經之首」,後來「樂」丟了。剩五經了,是「五經之首」,你怎麼把「五經之首」的「首」給仍了呢?這就是誤區之一;只承認儒學,只承認孔子,但不承認《易經》。

誤區之二:就是《易經》的書名混淆。一般的來說,有的叫《易》,有的叫《周易》,《易經》,《易傳》和《易學》五個名稱。我認為最初、最準確的還是《易》。《易經》是到漢朝的的時候,中間隔了一個秦朝,秦始皇焚書坑儒,《易》當做是一種算命的書沒給燒。但是畢竟經過這個以後到漢朝的時候就和《四書五經》放到一起,儒家學說它占統治地位,這個時侯儒家說叫《易經》。《易》分「經」和「傳」。《易經》應該是上經三十,下經三十四,這八八六十四卦的內容叫「經」,後面十章十文叫「傳」。易學是對於《易》,對於《易經》、對於《周易》的研究、學問。所以歷代學者大師們就是不斷的注釋,浩如煙海,咱們就看不過來了。研究這個的叫「易學」,其中有一個《周易》,這個《周易》我們一般都認為是周朝的周文王寫的易,叫「文王演周易」。這個意義上是周朝的周。這個「周」,更為深刻的意義是一種周變、往複、圓周、起點轉一圈又回來,「周流六虛」。這樣看來是一種代號,是一種普遍,是一種易到無所不包的周遍之意,是探求普遍的變異法則等等。我們理解《周易》的時候,更應該從後者的意義上理解。所以,「易」是最準確的,按這個意義上一個字是最準確的。我寫了一篇論文參加十九屆易學大會,叫《易思維研究》,結果到編輯的時候,在兩個地方改成兩個樣。一個叫「周易思維研究」,加了一個「周」字,認為我弓克落下了,不準確,還有一個用了一個書名號,叫「《周易》思維研究」,但我的用意就是「易思維研究」,老祖宗用一個字《易》。我們不能光以為是周朝。這是誤區之二。

誤區之三: 就是把《易》只看做是筮書,占卜用的書,算卦用的書。所以有的人對研究易的人有看法,這就錯了。這裡面《易》是雙重身份,雙重內涵,有占筮的內容,但更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哲學。算卦的像大衍筮法,還有京房搞的納甲筮法等等。是有這些演算法,尤其是「參伍演算法」,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這話多大啊!多好啊!但是有根據,九宮:三五七、八一六、四九二、中五正好是三五一十五。《易經》是一部可以預測未來、決斷吉凶的筮書。《易經》之所以能預測未來、決斷吉凶,是因為《易經》是整個宇宙、整個世界的縮影,整個宇宙和世界生存發展變化的奧妙全在其中。 「《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易傳.繫辭》)。《易經》包含著宇宙生成論和宇宙本體論的內涵,揭示了一種宇宙生成的基本模式,具有哲學內涵,成為一個哲學範疇。

上次國際易學大會上,有一個音樂家,嗓子也特別好,他講高興了還給我們唱了一段,他講「音樂和易經的關係」,之後他說「1」好,和八卦對上了,可一會兒又說「2」好,最後7個都說好,但到底哪個好啊?這樣就像矛和盾一樣,不知道哪個好了。很巧,他下來找我,徵求我的意見。我就給他提了一個意見,我說你看你一會說「1」好,一會說「2」好,這樣就自相矛盾。我雖然對音樂沒有什麼研究,但我想,如果按《易經》看,音樂的本質精神,音樂的靈魂是什麼?是「和」, 是「和諧」。就是「1」「2」「3」「4」「5」「6」「7」 相和,相和諧。和諧的音樂才是優美的音樂。在和諧裡面,這幾個符號都好,不能說這個好,那個不好,缺哪一個都不行。現在很多人都說「8」好,都是按這個諧音,我看每個數字都好,若非要選一個數字的話,那我就選「3」,「3」最好。因為道家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我講過黑格爾哲學,那是西方哲學的集大成者,他就說正反合,喜歡三三制。「3」就是合。為什麼「3」好呢?因為1是正,2是反,3是合。3為什麼好啊?因為他繼承了1和2的優點和積極因素。然後是「6」「9」也因為是「3」的倍數。所以我們應該雙重的看,既有算卦和卜筮的一面,但另一面《易》又是一種哲學、一種歷史、一種文學、一種文化。他有象數這樣一個形式包裹著。其實「經」裡面沒說「筮法」的事,「筮法」是「傳」繫辭裡面的。這就是誤區之三——把《易經》只看成是「筮書,卜書」。

誤區之四:認為《易經》不唯物,不科學。應該說,《易經》的思想同我們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當然我們還不能說《易經》是自然科學著作,這個不行,所以有的人也別說過了,說《易經》是科學著作。《易經》中包含著科學,它裡面的很多對象是有根據的,象術中也有思想,符合一些客觀規律,具有科學性,是遠古人分析、演繹、歸納而成的,是遠古人在長期的、幾千年、甚至是幾萬年的積累。咱們現在是多少啊?有文字文明基本上是2500年,5000年吧,就算是5000年,才5000年啊!但是在《易經》之前得多少年啊?幾千年,幾萬年我們人類,我們中國人經驗積累的總結,你說不科學?沒有合理性?二進位的布萊擬茨是十七世紀的人,陽爻就是一橫,陰爻就是兩橫。就這兩個,連個數字都沒有,這種高難度的抽象不得了,有科學依據,後來有人說是楊振寧說的,說:中國發展慢、落後怨《易經》,《易經》只講歸納,不講演繹。這樣說是錯誤的。《易經》對世界萬物的變化一直是持積極、肯定的態度。「盛世大業智也哉」,「日新之為盛德者」。「生生之為易」。 「易」本身就是「三易」:變易,筒易,不易。《易經》講革新,講變化、講發展,此乃《易經》之本質精神也。不孝後代子孫們自己沒按《易經》精神去做,怎能去歸罪於老狙宗呢?這不是「肚子痛埋怨灶王爺」嗎?這種說法也不真正懂邏輯學。邏輯學中,科學研究中,歸納與演繹是不能分開的,分析與綜合是不能分開的,易里不僅有歸納,而且也有演繹。這裡反映了、包含著個別的搞自然科學的人輕視社會科學的心態。備搞各的專業,各搞各的學問,互相要尊重,不能唯我專業獨尊,貶低其他專業,這本身就違背了科學精神。所以,我們專家學者也不要瞎說,瞎說就是自找不尊重嘛。《易經》既有筮書的一面,也有科學的一面。「五經之首」,不是亂說的,是中國古代經邦濟世的寶貴經典,而且是首部經典,是充滿哲學智慧的經典。那為什麼讓人扭曲呢?有些人不理解,可能和兩套語言系統有關,它一是解釋宇宙演化法則,人類社會起源這種發展規律;一是解釋卦象、爻象、占筮方面。這樣兩套方法結合到一起,使我們很難理解。《易經》說天道、地道、人道,先有天,後有地,然後有人。《易經》之道,「三才」之道,這都是科學,這都是真理,永遠是真理,誰能推翻啊?現代科學無論多麼先進、多麼發展,光電子,納米技術,你只能逐步證明《易經》的科學性,而不是推翻《易經》的科學性。所以我們要破除這些誤區。這是第四個誤區。

我認為世上有兩本難讀的哲學書,一本是西方文化中的黑格爾《邏輯學》。我有幸在吉林大學哲學系任教時講授過黑格爾《邏輯學》課。在吉大哲學系,我是講黑格爾的第二人,第一人是鄒化政老先生。我給他當過一段助手,那時還年輕,到西方哲學教研室,我接他的班教的。這回我們陳會長又「逼」我講一把《易經》。為什麼我這次親手組建了吉林省孔子學會?有的人也說,你組建了,你就當會長得了吧。我說不行,我這次組建孔子學會對兩個與我有恩的人都「報答」了一下,當然不成比例。一位是谷長春同志,我們原省委副書記,請他做我們孔子學會的名譽會長。第二位就是呂紹綱先生。今天,雖然有陳會長逼的一面,但是我能講這個《易經》就是有七十年代那時候受呂老影響的基礎。昨天他們看了我的一本書,那是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研究的時候看的是那本《易經》書,批註已經寫滿書。所以我也很感恩呂老,要不我為什麼能當孔子學會的執行會長呢?怎麼能講《易經》呢?所以我就請呂老做會長。我很高興,我很榮幸,世界上最難的兩本哲學書我都講過了儘管講得不怎麼好,學習、研究、理解還是初步的,但亦是受益良多。

《易》有兩套語言,這樣也使我們難讀,難破解。一方面要改革,創新,我們這些人是不是不改革創新呢?不是的。我還講過「創新」專題呢。我講創新專題,還講到人民大會堂去了,第二屆全國民營企業家創新論壇,請了五位專家,第一位是高尚全會長,我講「創新思維模式「,我們要繼續創新,改革開放、學習國外,不是學多了,而是學少了,要學本質的東西。這是一面,另外一方面,我們還不要忘記我們的老祖宗。不能我們的人是中國人,腦袋是外國的。人家說「邯鄲學步」你腦袋是外國的,你還能回來嗎?怕爬都爬不回來!我們要改革、要創新,但我們不能「打破一切」。長春圖書館館長給我打電話,說有個人創立了一個大的學說,誰都聽不懂,說我是理論家,非要和我見面。館長推薦的,我又不好回絕,我說那給我打電話吧。他給我打電話,我本想讓他來我辦公室,但一聽電話,我就轉念請他去茶館,但他嫌貴,我說我請客。他是騎摩托車來的,我說你這不對啊,你這騎摩托車來的,你說你這不是比我有錢嗎?還要我請害?他說,那不對啊,你是坐小轎車來的,比我摩托車強。我說,那不對啊,小車是公家的,不是我自己的,你這摩托車是你自己的」。他給我一個材料,我翻了一下,讓他用幾分鐘的時間把自己思想的精華說一下。然後我提了幾個問題,我問他什麼是「創新」啊?這個人說「打破一切」。多狠啊。我說:創新不是打破一切,是一種「揚棄」,就是包括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包括資本主義對封建社會都不是打破一切。我說你這麼理解不對。改革是一種揚棄,創新是一種揚棄,揚棄有繼承有發展,甚至有時是回歸的超越。我連續提出三個問題,我說你要這麼還得了嗎?如果像你這樣就沒有歷史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受到三次大的打擊,第一次是秦始皇「焚書坑儒」,第二次是「打到孔家店」,第三次是「文化大革命」。我們現在就是文化重建,我們要為中華民族文化重建盡一點力。大家今天來聽這個也是加人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振興的行列。現在很多人「文化大革命」的左的殘餘影子還有啊!

雖然《易經》中難免有些唯心主義的傾向,但從總體上看,《易經》的基本立腳點,主導思想,主要傾向,它對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界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認識,是樸素唯物主義的。《易經》對自然界的看法是唯物的。但是這決不是《周易經》認識問題的的終止。《周易經》談天論地的目的最終是要涉及人類,為人類提供了一種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獨獨特模式、獨特方法。

《易經》重世界的物質基礎。《易經》:「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易.序卦傳》)。「極天下之賾存乎卦」(《易.繫辭傳)》。 「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坎為水、離為火、艮為山、兌為澤」( 《易.說卦傳》)。這八種物質是真實的客觀存在,而《易經》就是通過八卦,六十四卦的變化來演繹天、地、人之間是怎相互影響的。所以

《易經》重世界萬物的矛盾運動。《易經》:「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易.繫辭傳》)。這裡描寫了大自然,日月運行,寒署交替,風鼓之、雨潤之,萬物生髮繁榮的景象。

《易經》重事物的發展變化。《易經》:言「天地革而四時成」(革。彖辭)「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咸卦彖辭)「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署來,署往則寒來,寒署相推,而歲成焉。」(《易.繫辭傳》)。又是一派斗轉星移,四時更替,寒來署往的景象。

《易經》重事物的時空存在方式。《易經》:「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易經.艮卦.彖辭》)。「終日乾乾,與時偕行」( 《易經.乾卦.文言》)。「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易經.益卦.彖辭》)。「損益盈虛,與時偕行」(《易經.損卦.彖辭》)。「反覆其道,七日來複。」(《易經》.復卦.卦辭)。「變動不居,周流六虛」。

《易經》 重事物的方位。「震,東方也;巽,東南也;離也者,南方之卦也;坤也者,地也;兌,正秋也;乾,西北之卦也;坎,正北方之卦也;艮,東北之卦也;」(《易經》說卦傳)。「上下無常,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出入以度」「卦之德方以知」「方以類聚」 (《易經.繫辭傳》)。所以《周易經》是注重物質的運動、存在及時間和空間變化的。

《易經》是講天道、講人道、講地道的。而且是要人與天地合其德,就是「天人合一」。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易經.繫辭傳》)。「立天之道,曰陰曰陽,立地之道,曰柔曰剛,立人之道,曰仁曰義」( 《易經.繫辭傳》)「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 (《易經乾文言》)

平時我們經常用「博大精深」,但是,我敢說,絕大部分的這種評價和評估言過其實,都名不符實,但是我們用在《易經》上我認為恰如其分。《易》之思想,《易》之文化,博大精深。它能開拓我們的視野,更新我們的思維方式、拓展我們的思維空間。我們要正確引導《易經》熱,積极參与《易經》研究,這是我們的義務、責任和使命。《易經》研究的深入發展一定會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其應有的積極作用。《易經》是打開宇宙之門的金鑰匙,《易》是天文學、地理學、哲學、心理學、邏輯學、歷史性、經濟學、法學、文學、文化學、人類學。易是中華民族祖先自強不息,順天應人、求生存、謀發展的第一部偉大傳世經典。《易》主要講天道,講地道,講人生,講命運。《易》是中華民族第一部百科全書。學易,研易,用易,觀察自然,觀察社會,觀察人生,觀察人心,探索規律,把握命運,指導人生,指導實踐,指導事業。《易》歸根到底一句話,我慨括為:《易經》是中華文化之源、之根、之本。

總之,《易經》重要,不僅古代重要,「五經之首」,而且對今天,在現代也重要,仍然具有重要的現代意義。不僅對人生,對我們自身修養,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我們改革開放,對經濟社會發展,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都是重要的思想寶庫。

   

第二個問題,《易經》的淵源和演化

我概括一下《易經》的淵源和演化,也是簡要的易學史線索,大體上是「六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商周到漢朝。這是宮廷內流傳,史官、占卜官等用於預測,後來流傳民間。說到《易經》之淵源和演化,一般都說,「人更三聖,世歷三古」。 「人更三聖」, 伏羲、文王、孔子這三聖。 「世歷三古」,上古。中古、下古。實際上,還不止。「人更」,比 「三聖」 還多,「世歷」, 比「三古」還遠。從洪荒紀後,滋演紀處,天皇先靈氏,取天象以治人世,演《象墳》;地皇后德氏,酎地形以謀地利,演《形墳》;人皇居方氏,研氣命以衛民生,演《氣墳》。三皇並用物體符號代文作記,成為肇始《初墳》。三皇以下叫帝,就是伏羲以下。那麼昊帝伏羲畫八卦觀天下,推變異,序象墳。炎黃神農按地形擇土壤,播百穀而序形墳。還有黃帝軒轅,炎帝和黃帝都有慶典,他們家鄉那裡都是大領導出面。這樣才到了伏羲,這多少年啊?老多年了。還有什麼夏王大禹、商王成湯,然後才是文王演周易。文王的兒子周公才確定就是現在說的《周易》。到了春秋的孔子學易、演易、還有繫辭。到戰國的時候再傳弟子才有說卦、雜卦、十翼才基本完成,這時才大成其意。秦漢的時候又發展了。所以我說「人更三聖」、「歷世三古」也不一定準確。算上我剛才說的五聖、六聖都不止。十翼的作者當然現在大家都說是孔子,你要根外國人說就直接說孔子就得了,但實際上也不一定只是孔子,文王演周易時可能也是多少代人逐漸累積的,大家都覺得這個《易》好,都貢獻一份力量。所以孔子這十翼也不一定都出自他的手。其中還有「子日」,如果是他自己寫的怎麼還能說「子曰」嗎?一定是孔子的弟子寫的「子曰」。所以,「十翼」,即「十論」,以孔子思想為主,也是出自多人之手,經歷多個時代。這樣之傳承,生生不息。《易》本身就是生生不息,有那麼多人反對,競還是傳承了下來。

第二個時期,漢朝到五四運動。這是被列為「五經之首」。

第三個時期,五四運動到新中國成立。教育界、思想界的思想被打破了,「打倒孔家店」,這時的損失很大。

第四個時期,新中國成立到六十年代初。這一時期,學術界又一次開展了關於對《易經》的學習和討論。第五個時期是「文化大革命」十年。《易經》研究中斷,又一次重大損失。

第六個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就是現在的《易經》熱。學習研究的人多起來,也比較自由,出了不少成果,也重版了不少歷代研究成果。按郭志誠先生講的,最初時期、遠古時期的易就是立體易,像金子塔,後來又是平面易,再後來又是文字易。郭先生很執著,他帶著他的兒子先找伏羲,先找到集安的將軍墳,然後又到西藏,又找到了金字塔,後來又找到墨西哥。

第三個問題,《易經》的內容和特徵

《易經》分兩部分,《經》八個母卦,八八六十四卦,上經三十,下經三十四;《傳》十翼,即「十論」。 《易經》包括理、象、術、占。《經》我數過了,共五千多字,《傳》是 兩萬多字,《易經》一共是兩萬五千多字。我們從《易經》裡面主要應把握這麼幾個要點、關鍵點:

第一個要點:「太極」。 太極是《易傳》的重要範疇。語出《易傳,繫辭》「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從這段話本身來看,太極一方面與二儀、四象、八卦一道作為筮法的一個基本範疇,用來指稱大衍之數或奇偶未分狀態,並作為六十四卦的最初根源。這裡面有本體論思想。什麼是「太極」?極之又極為「太極」。「太極」,就是宇宙萬物的最終本原。在地球明晰之前是混沌的。「太極」為初為一,可化生萬物。「太極」是原始,也是無窮,是宇宙初始而混沌的狀態。 「太極」,看不見摸不著,產生萬物,決定萬物,宇宙之因。所以現在我們才沒有飛出去,我們才井井有條。易有太極、有大恆,這種太極,極之又極的東西是穩定的。 咱們的老祖宗多厲害!五六千年以前就知道了,現在的科學家用望遠鏡看也看不著。 那是陰陽還沒有分,沒有地球當然就沒有男女了,這時候是太極,天地之先,無聲無息,無始無終,這樣一種狀態就是太極。各種解釋、各種版本、各個側面,各個角度,世界萬物,那種理氣說都是解釋「太極」。 「太極」其實就是「道」,《易經》的道,《道德經》的道,天道、地道、人道。

第二個要點「兩翼」。就是「太極生兩翼」 。 「兩翼」,是太極的初分,指天地,引申代表一切二分的、相對的事物。如就是陰和陽。有說,伏羲、夏娃生的人。人分陰陽。父親為陽,母親為陰,領導為陽,群眾為陰,意志為陽,軀體為陰。理智為陽,慾望為陰。這樣就泛化,這就是陰陽說。因為古人就特別注意,人類社會有男、有女,男女結合生了孩子才世代相傳,各個家庭,各個民族。 陰陽相依,陰陽轉化,陰陽貫通,陰陽和合,陰陽和諧,是中國哲學一個基本特徵,是中華文化的一個根本理念。

第三個要點,「三才」。中國哲學一個核心理念就是四個字:「天人合一」。「二分」就是「天人合一」,「三分」就是「天地人合一」。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六畫卦就是三才的化身,卦中的初、二兩爻代表地,三、四兩爻代表人,五、六兩爻代表天,天、地、人是一個相互聯繫的有機整體,但它們又各具不同的特點和規律。對人來講,其行動是否能獲取成功,關鍵看他的行為是否與天地之道相符合,因此,「天地變化,聖人效之」(《繫辭》)。既然聖人都效仿天地之道,那麼,一般人就更應該仿效天地之道了。當然,它認為,一般人是很難能主動地去適應天地之道,去尋求天地之道的,所以它主張「聖人以神道設教」「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同上)。認為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的境地。人為什麼要效法天地之道呢?這是因為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他不能也不可能離開這個自然界,離開了自然界,人們就無法生存,更談不上發展。但是,對於已經存在的這個自然界,人們一開始也並未能很好地認識到它的規律性並利用它來為人類自身服務。所以,在漫長的原始社會中,人們的生活能力極其低下,生產力水平低得十分可憐。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進步,人們逐漸認識到了天地之道,即自然的一些規律性。這些規律,人們必須遵守,否則就會對人類的生存產生危害。如人們夜睡早起晝幹活,如果反過來是不行的。另外,在出現了種植業以後,人們便開始春耕秋收冬藏,背離了它,人們也是難以生存的。這就使人們認識了自然的規律及其重要性,並去法天地、則天地,即順應自然規律。這就使我們不難理解《易經》中的許多卦爻辭對天意的解釋,及其賦予一些自然現象以天意,並把六十四卦當成一種規律性的東西,讓人們據此來占卜吉凶、預測未來。所以,當時在進行婚嫁、祭祀、戰爭等一系列的活動之前,人們都虔誠地去進行占卜,看看天意如何,看是否受到了天的庇護和幫助,然後據此而採取具體措施進行行動。既然人們要法天則地,

那麼,人如何效法自然,實現「天人合一」?根本的就是要遵循「三道」:天道、地道、人道。

遵天道:「天道下濟而光明」( 《易經.易謙.彖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易經.乾.象辭》) 所以天道下濟光明給人類,陽光普照從來都是免費的。要求人類具有一種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不怕困難挫折,不甘落後,而奮發向上的高貴品質和精神。

遵地道:「地道卑而下行」( 《易經.謙卦.彖辭》)「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易經.坤.象辭》)。大地任憑我們在其上面行走,修路、蓋房、種植莊稼等。但是大地從不向我們索取什麼。這是大地「厚德載物」,無私奉獻的高貴品德。要求人類具有一種以仁愛之德,寬以待人,包容萬物。

遵人道:「人道惡而好遷」(《易經.謙卦.彖辭》)。《易經》強調場 「善」抑「惡」,追求,善道 。「遏惡揚善,順天休命」(《易經.大有.象辭。》) 「君子見善則遷」( 《易經》益。象辭)「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經.繫辭傳》)。「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易經.坤文言》)。

要求人類具有一種「以虛受人」 的高貴品德。主張人人應具有謙虛的美德,指出「天道虧盈而益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易經.彖卦》),以謙虛精神,寬厚的胸懷去接受別人的意見,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以此來達到「萬民服」的目的。當然,要發揮人的積極性、主動性,以順天、應天。 「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遇惡揚善,順天休命」,「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易經.彖卦》)。人們的行為要立足於人事的現實,去順應天地之道,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服務人類。正所謂「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

《易經》把天地之道當成社會生活、人類行為的準則,把天道和人道合二為一,對後人對天人關係的討論具有重要意義。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極為深刻,國學極為深刻,有國際意義。古人最尊重自然,咱們老祖宗做得好,後人子孫後代沒做好,現在有污染,有的很嚴重。以破壞生態,浪費資源為代價換取發展。咱們不是人多嗎?13億人呢。美國在2007年11月才達到3個億,原來才2.6億、2.8億人口。我出個主意:如果咱們把多出的這10個億給布希送去就行了,他一定傻眼,坐地幾就完。「天人合一」,如果用哲學的思想套就是宇宙論。「三才之道」,天道、地道、人道,就是講這個的。這多深刻啊,多好啊!我國應該深入的把握「三才之道」。《易經》就是三才大道運化原理,然後用八卦,用象數表現出來。

第四個要點,「四相」。「兩翼生四相」。「四相」,指陰陽消長的四個特徵,就是「太陽、少陽,太陰、少陰」這麼一個關係。分四個,就是四相,就是可以引申為 「四時」,四方,「四國」等。

卦象之「四相」。象,在漢語中的含義是形象、象徵、狀態和比擬的意思。說明天體運行狀態的稱之為天象,說明地面的地形狀態的稱之為地象,說明天氣變化狀態的稱之為氣象。在《易經》中,說明卦和卦的六爻狀態的稱之為卦象和爻象。

季象之「四相」。 「四相」即 「四時」。「四時」為春、夏、秋、冬。春、夏、秋、冬為季象之「四相」。乾二五之坤,成坎、離、震、兌。震為春, 離為夏, 兌為秋,坎為冬。

四行之「四相」。 「金、木、水、火」乃稟天地而有,土為中,四行之基,貫通四行,分王四季。「金、木、水、火」為「四相」。 震為木, 離為火, 兌為金, 坎為水。四季之相與四行之相結合起來就是:震木為春, 離火為夏, 兌金為秋, 坎水為冬。

在古代,還有一些現象常被稱之為「四相」: 「東、西、南、北」之「四相」; 「子、午、卯、酉」 之「四相」; 「望、朔、上弦、下弦」之「四相」;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之「四相」; 之「四相」;

第五個要點,「八卦」。「四相生八卦」。八卦,八種元素。八卦,就是告訴我們宇宙之中有八種基本的東西,這八種現象掛出來,就是八卦。這八種現象分別由「乾、坤、震、艮、坎、離、巽、兌」 八個卦來表示。八卦代表的就是構成天地萬物的最基本的八種元素。卦又由爻表示。分別由三個爻表示的這八個基本的卦叫經卦、單卦或母卦。

八個卦中,第一個卦,叫乾卦,乾卦代表天。古人經驗地認為天在頭頂上,上為天。第二個卦,叫坤卦,代表地。人總是站在地上,地存下。上有天,下有地,人在中間。坤乾兩卦就象亞當、夏娃是父親毋親生六子。於是,又有六個卦。。第三個卦,叫離卦,代表日。在古人看來,除了天和地,人們一看天地間最大、最重要的的就是是太陽,人和萬物離不開太陽。太陽就象一個大火球,所以又離為火。第四個卦,叫坎卦,代表月。再看天地之間,晚上最大最明亮的就屬月亮啦。月亮是什麼呢?象一個大水球。所以又坎為水。太陰、月亮是天地父毋生的長男、長女。天地父毋還生四個弟弟姝妹,兩男兩女。第五個卦,叫震卦,代表雷。古人觀察到又有一重要現象是雷嗚閃電。有了雷嗚閃電才有雨,有了雨才能種莊稼,很重要。於是又立震卦。所以又震為雷。第六個卦,叫巽卦,代表鳳。有了雷電震動就有氣流,就有風。雷風相伴,「雷風相薄」。又是一對不可離開的兄妹。所以又巽為風。第七個卦,叫艮卦,艮代表山。人們再一看,地上最明顯的是山,高山大川。所以又艮為山。第八個卦,兌卦。兌卦代表澤。地上除了山川以外,就屬海洋、河流、藻澤重要。所以又兌為澤。兌澤是天地父毋所生最小兩兄妹。

卦象歌。古人有一個八卦取象順口決:「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 這樣一個口訣,用這個八卦象徵八種自然物。就是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艮為山、坎為水、離為火、巽為風、兌為澤。

六爻,比如說乾卦是三橫,初爻、二爻象徵地,三、四象徵人,五、六象徵天。澤火革,為什麼是這樣呢?兌為澤,澤就是像濕地一樣,濕地有往下滲的功能;離為火,火往上燒。他們兩個碰到一起就不相得,就得變化,就得變革。像吉,是善、富、祥,就是吉利,順利,適合。像凶,就是禍殃,災患,災難。

伏羲仰觀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諸身,一划開篇,始做八卦。如果按照顯示宇宙發展的程序大體次序就是乾、兌、離、震、巽 、坎、艮、坤這麼八卦。先天八卦一般是說伏羲先天八卦,他按照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離為日(火)、坎為月(水)、艮為山、兌為澤,這樣來安排八卦。

還有後天八卦,文王被囚的時候畫的,他出獄以後就成了這個卦。咱們就不細說了,卦爻辭最基本的就是陽爻一橫,陰爻兩橫。基本的卦就是乾、兌、離、震、巽 、坎、艮、坤,然後重疊就叫六畫卦、六爻,然後是初二三四五上。然後乾卦和坤卦又多一個用九 ,大體上是這麼一個內容。

以八個單卦為基礎,兩兩重迭,又衍生出八八即六十四卦。上經三十、下經三十四,又八八六十四卦。

卦序歌。古人還有一個七律的六十四經卦名序歌:「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兮噬嗑賁。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咸恆遁兮及大壯,晉與明夷家人睽。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續。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兮中孚至。小過既濟兼未濟,是為下經三十四。」

第六個要點:「四德」。就是乾坤里講的「元亨利貞」。這四個字非常重要,我們要特別注意這四個字,所以我構造「綱常新論」,一元六本十德,首先是取「元通合正」之意。元是原始,亨是亨通,利是合,貞是正的意思,還有人的意思。這個「元」本身是始;原始,還有一個大的意思,還有人的意思。「亨」這個亨,就是亨通、暢通、通達,所以這個「亨」非常好。利是利益、和諧的意思。天時地利人和,輕重緩急、平衡冷熱晴雨。「貞」是正的意思,端正、走正道,心正。為什麼有的人總有病啊,就是心不正,總整別人。比如,當婆婆的心不正,婆媳關係就不正,你當婆婆的把媳婦整了,然後媳婦又整婆婆,你們倆個人就越看越不舒服,所以一天就胡思亂想,總是有心病。「 元亨利貞」第二個意思就是春夏秋冬的意思,元是春,亨是夏,利是秋,冬是貞,配四時、四季。第三個意思就是晝夜朝夕的意思,日月循環的意思。第四個意思就是東西南北的意思。東西南北、四方。第五個意思就是吉、凶、損、益。第六個意思就是五行,元是火,亨是木,利是金,貞是水。土是承載這些的。所以這四德非常好。這裡面包含著四種精神;一是創新精神,二是奮鬥精神,通達。我們通過勞動達到目的,必須要克服困難,掃除障礙。三是中和精神,協調。四是自律精神,中正,要端正自己。

第七個要點;動變。動變原理。辯證思想。居安爾不忘危,存而不忘亡。就是變化發展的思想,「易」的首要意思就是「變」,「變易」。「易」,三易;變易,不易,簡易。你怎麼說這箇舊啊?就你的思想新啊?《易經》一句頂萬句。

第八個要點;民本。以民為本。聚人、安民、如果民心離散,無安世之心,就不會有適合的穩定。歷代志士仁人,把人民的憂患放在心裡,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第九個要點;法制。法制思想,順卦、坎卦裡面都有。法制思想、執法公平、懲罰嚴明,不妄罰無辜,民法輕而民服。

第十個要點;統一。統一原理。毛澤東、鄧小平都特彆強調感覺統一,江澤民書記、胡錦濤書記都講感覺統一思想。為什麼啊?《易經》就強調國家統一,反對分散割據。所以幾千年來,我們的統制階級和全國人民都主張統一山河、精忠報國,強調愛國主義思想,團結一致,萬國咸寧。發展手工業,使物產豐富,有利於民。發展商業思想,各得其所,大同思想,大同我合,這就是共產主義思想萌芽。

今天就和大家講這麼些內容。我今天講三個問題:

第一,《易經》的地位和意義。呈現「五個特點」。 要破除「四個誤區」。

第二,《易經》的淵源和演化。「六個時期」。

第三,《易經》的內容和特徵。「十個要點」

《易經》確實是博大精深,是我們中華民族,我們老祖宗留下來上的這麼一個寶貴遺產。我們應該愛護,我們研究是應該從《易經》本身客觀實際出發,要準確的表達易本身的、然後在參考後人解釋的。要堅持研易、學易的正確方向、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要觀察自然、觀察社會、觀察人生、觀察人心,指導我們的實踐,這是我們的愛好者,學習者、研究者的歷史使命。易道精深、非一日之功。我們應該努力、刻苦的學習《易經》來指導我們的人生,使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樣一個有悠久歷史傳統的國家和民族更加發揚光大,創造它更加輝煌的業績,屹立於世界各國之林。應該說,《易經》是一本奇書,以六十四卦,384爻包羅人間之事物,概括宇宙之萬象,含天地陰陽奇偶之理,運人生事理之奧,其思想豐富深邃,乃古今中外人世間罕見。我說過世界上有兩本最難的書,德國黑格爾的《邏輯學》和我們的《易經》。但兩者中更難的還是咱們的《易經》。易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魅力無窮、影響深遠。《易經》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產生了、也必將繼續產生深遠影響。讓我們為易文化的傳播和弘揚而努力貢獻我們的力量!

謝謝大家!

[作者簡介]:弓克,博士,教授,現任吉林省人大常委,國際易學應用聯合會名譽會長,中華周易協會名譽會長,中國孔子文化研究院副院長,吉林省孔子學會會長,吉林省孔子學院院長,吉林省周易學會名譽會長,長春市周易學會會長、吉林省作家企業家聯合會名譽會長,吉林省東北亞經濟促進會副會長。原吉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北京市東城區委副書記

推薦閱讀:

庚甲丁的類象
易經堂:命犯「童子」需要化解嗎?
《易經》時空觀
-易經啟示錄-人生64個怎麼辦--23 當你遇到了衰敗怎麼辦?
苗懷青老師《易經學堂》

TAG:易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