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向,大明末路上的悲壯英雄——盧象升

話說:張靈甫,孫立人這樣的抗日英雄居然在大陸的官方歷史書上成為有爭議甚至反面的人物,實在是讓人唏噓。本來歷史就應該陳述事實,不帶是非偏見。可惜,大陸這些馬列毛的傳人總是非黑即白地去看待問題。所以出現了七分功三分過,故而功大於過,這樣的可笑結論。就好像小學生做數學題一樣地把歷史問題敷衍過去,就好像餓死整死的幾千萬人不值一提。當然不值一提,畢竟死人是沒辦法說話的。你看,在大陸,誰會提起在二戰抗擊侵略者犧牲的國軍呢——在談論那段歷史的時候,連國軍將領都鮮有提及,誰會關注無名無姓的炮灰。不過,主旋律振聾發聵,也總有人竊竊私語,終有一天,歷史的真相會離我們更進一步。越扯越遠,我不過是看了一篇文章,關於一位忠勇的明末將領。崇禎一朝,似乎每一個跡象都在不遺餘力地證明著這個時代即將「亡」的命運,每一件史實都像是苟延殘喘的迴光返照。許多人都看出來了,他們左顧右盼地尋找著自己的退路,準備隨時撤離,比如那些朝廷上一面斂財一面亂噴的言官;也有許多人失望了,他們選擇了為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為民族的氣節,比如洪承疇。但是還有一部分人,他們用最後的餘熱固執地保衛著他們深深熱愛的國家,和誓死效忠的君主,他們像飛蛾撲火一般試圖阻攔歷史滾滾向前的車輪,最後只剩得一身污血、一臉塵埃。他們是大明末路上最悲壯的英雄,是那個政權下無力回天的赤子,雖然不可能改變什麼。但是我們最好銘記他們,那是一種精神和能量。我要講的這個人,不太出名,對歷史不太感興趣的朋友可能都沒怎麼聽說過,因為他著實沒能掀起什麼轉折性的大波瀾,不是袁崇煥那樣有爭議的將領,也不是洪承疇那樣無爭議的叛徒,他只是個悲壯的末路英雄,犧牲在抗清沙場上的一名總督,盧象升。盧象升很年輕,是天啟二年的進士,雖然是文官出身,卻愛好習武,騎射功夫了得。正值明末各地戰事吃緊,急需要上陣打仗的人才,因為農民起義軍搞得陝西湖北等地十分不太平,當地的地方官性格又都以懦弱膽小為主,時任大名三府兵備道的盧象升就因為行事果敢、治行卓異被皇帝看中,去治理鬧亂最嚴重的鄖陽。盧象升接到調令後,在一月之內便完成了交接大名政務、趕往鄖陽、完成對接工作等一系列複雜的手續過程,速度之快讓人嘆服。盧象升在戰場上最初嶄露頭角是在崇禎八年,我們應該還記得,在那年,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闖到了鳳陽崇禎的老祖墳所在地,刨了個倍兒爽後跑路,崇禎氣得幾乎吐血,立刻調集兵馬剿匪,以報刨墳之仇,這被調集來的將領,一個是洪承疇,另一個就是盧象升。當時的兵部尚書要求洪承疇堵西北,盧象升管西南,合夾流寇,一舉殲滅。盧象升接到命令的時候是很惶恐的,因為農民軍的規模非常大,雖然作戰水平不能和官軍相比,但是氣勢和群眾基礎著實不能小覷。而他的搭檔,洪承疇則是一名久經沙場的老將,他自感見識不及洪承疇的十分之一,才力精神更是不敢相比,這是去當「豬一樣的隊友」的節奏啊!不過崇禎顯露出了一貫的「你辦事我放心」的慈祥,鼓勵了幾句,還是趕鴨子上架了。眼看沒別的選擇,盧象升便全神貫注準備起剿匪的大事來。高迎祥一行從華陰過朱陽關,進入了河南,張獻忠為迎接他也趕往河南,雙方勝利會師,直逼重鎮洛陽。盧象升瞅准了這個機會,先帶人到汝陽守衛,彼時高迎祥等部已是百里行軍疲憊不堪,官軍一舉出擊,陣仗渙散的農民軍一打即散,隨之退卻,盧象升贏得了首勝。這場勝利並沒有讓明軍鬆懈,盧象升很清楚,農民軍力量極大,兵源極廣,高迎祥的勢力不是他和洪承疇一下就夾逼得動的,他不斷地鼓舞士氣,在士兵中間不分你我,每每親自上陣督戰。崇禎九年,高迎祥出兵滁州,盧象升帶人阻擊,雙方大戰,戰中農民軍一些小首領被擊斃,之後隊伍就開始鬆散,盧象升乘勝追擊,殲敵無數,據記載,當時河當中都堆滿了屍體,以致水流受阻。農民軍潰散逃離,折向河南,然而盧大人早料到他們的逃亡路線,布好口袋陣迎敵,大勝農民軍。這一仗,高迎祥損失慘重,精銳耗盡,也使得盧象升初有成就,與洪承疇並肩在剿滅流寇「安內」的大戰上獲得了成績。官軍勢如破竹,盧象升本在安內的大業上聚精會神地跟流民們死磕,卻被最新的局勢改變了命運。這個最新的局勢就是,皇太極又來串門了。這幾年清軍相對來說是消停的,袁崇煥關寧防線的堅固還是起了很大作用。不過這種安靜肯定是暫時的,不提野心,就憑這些關外大爺貧瘠的物資,他們也得時不時來大明問候幾聲。崇禎九年,清軍越過長城,直逼京師門下,崇禎皇帝這幾年光顧著在家裡打孩子,都快忘了還有這麼一位難纏的窮鄰居,他緊急戒嚴京城,然後把能調來的總兵都調來了。出了這等大事,中央什麼反應呢?總不能皇帝一個人著急吧,中央的言官立即不負眾望地罵了起來,首當其衝的便是兵部尚書張鳳翼,不得不說這次言官罵得是有道理的,因為這個張鳳翼本來就是個軟蛋,他在漫天的罵聲當中哆哆嗦嗦上了抗清戰場,和他一起上的是比他還要軟蛋的宣大總督梁廷棟,這哥倆聽見八旗軍的名字就已經尿褲子,更別說殺敵了。就這樣,短短几月內,順義、永清到定興接連失守。崇禎桌子上的彈劾奏疏已經像乞丐的頭皮屑一樣,紛紛揚揚了。這哥倆也知道自己的前途,看看袁崇煥、楊鎬也夠了,他們都服下了慢性毒藥,選擇了一種相對舒服的方法等待死亡。這一件事讓崇禎意識到了邊境的重要性,他馬上將剿匪有功的盧象升調到宣大總督的位置上。要說崇禎這孩子也真不容易啊,手底下絕大多數都是草包,能用的人恨不得拆開。這一無奈之舉卻也導致盧象升苦心經營的安內良好之勢就此流產,中原戰局就此更加惡化。所謂明亡於流寇的悲劇由此註定。崇禎十一年,多爾袞率領清軍聯合蒙古再次南下,中央不得不再次戒嚴京師,召開大會。盧象升再一次表現了他果敢幹脆的個性,直接甩出四個字:「臣意主戰。」這使得局面尷尬起來,因為當時的遼東監軍太監高起潛一力主和,崇禎雖然做夢都想拍死那幫韃子,卻也心裡沒底兒,聽到盧象升有主戰的意思,他還是很高興的,於是送了盧大人很多物資鼓舞其上戰殺敵。十月,清軍臨近通州,盧象升集結兵力夜襲敵營,他的鼓勵誓詞也是一貫的乾脆利落:「刀必見血,人必帶傷,馬必帶喘,違令者斬!」本是個很陽剛的計劃,卻被死娘炮的太監監軍高起潛從中作梗,他很懷恨盧象升跟他唱反調,於是在夜襲的晚上暗暗調走了接應的指揮官,本來夜襲出戰相當漂亮,卻被這個死娘炮鼓搗了一下滿盤皆輸。不了解情況的京師又傳出了流言,大家紛紛猜測,夜襲突然失敗是遼兵倒戈叛變。盧象升大概氣得要噴火了,這才是真正的豬一樣的隊友啊!我們看看大明最後的故事,就是因為盧象升這樣的將領太少,而「豬」太多,豬的存在卻是國家存亡的勝負手——多麼的諷刺!不過事實無可爭辯,盧象升敗了,崇禎一怒之下將其革職,換上了內閣首輔劉宇亮。兵部尚書楊嗣昌出面反對,他說盧象升依然可用,不然一時兵將不識,更要壞事,不如要盧大人戴罪立功任用。崇禎勉強同意,卻降了盧象升的銜,並且還是讓他和豬一樣的高起潛搭檔。盧象升當時肯定要絕望透了,但是君命難違,他只能孤注一擲上路。那是崇禎十一年十一月。盧象升抱著必死的心由涿州前往保定,調集各路將領出兵,接著,他忍著巨大的噁心親手給高起潛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希望他也能不計前嫌派兵增援。這個死娘炮不僅不配合,反而慢慢退去,明顯是表示,他不打算合作。盧象升長嘆一聲,走出營帳,他認真地整好衣冠,向紫禁城的方向緩緩拜謁,最後向皇帝敬了一個完整的大禮,然後回首向將士們和群眾大喊,「你我同受國恩,不患生死,只願馬革裹屍為國捐軀,余戰數十,今食儘力窮,死在旦夕,不勞父老矣!」動情處涕淚俱下,群眾亦哭聲震天,送別這支註定有去無還的大明子弟兵。崇禎十一年十二月十一日,巨鹿縣,盧象升帶兵與清軍做最後的鏖戰,他們射光了最後一支箭,砍斷了最後一把刀,盧大人身中多箭,身負重傷,依然在發出堅強的吶喊,直到他的喉嚨發出最後一個音節,從他眷戀一生的馬背上跌下,年僅三十九歲。風雨飄搖的末世,有人說這時的歷史總是英雄的歷史,其實並不是說這個時候少數人可以操縱時間的進程,恰恰相反,他們是那樣悲愴地無法力挽狂瀾,只是在結尾蒼涼的背景下,這些個別人的身世才更加凸顯出格格不入的烈艷。盧象升戰死那時,正是黃昏日落,殘陽如血。分享: douban.com
推薦閱讀:

此人嘴巴太損,敢拿皇帝生理缺陷開玩笑,直接被開膛破肚了
明末數十萬農民軍領袖,轉戰千里而無人能敵,有勇無謀死於非命,扔下的寶藏足以讓你富可敵國!
明末叛臣棄城歸降,卻被闖王李自成發配邊疆
如何看待統治階級民族所屬對明末清初西學東漸的影響?
明末十大猛人

TAG:歷史 | 英雄 | 明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