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責任感與孩子的成長同行

據目前獨生子女狀況調查結果顯示。我國60%的獨生子女從未做過或很少做家務勞動,孩子平均每天只有12分鐘的勞動時間。這造成了許多孩子依賴性強且懶惰自私。

  責任感是魅力女性特有的品質。綜觀許多成功女性的例子,會發現一個共同的特點,她們事無巨細都負擔起相應的責任,有著極強的責任感。

  常聽不少家長抱怨,平時自己對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孩子病了,大人心急火燎地為其四處求醫,而自己病了,孩子卻連倒上一杯水都想不到,實在令人傷心。為什麼現在許多孩子都缺乏責任感呢?仔細分析,原因還在家長這裡。為什麼呢?先來看看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幾組鏡頭。

  鏡頭一:「趕緊上床睡覺,書包我來給你收拾。」母親對上小學二年級的兒子說。

  鏡頭二:「媽媽,今天該我們小組做大掃除,給我帶塊抹布吧。」8歲的女兒對媽媽說。「大掃除!你吃得消嗎?又臟又累,那麼多灰塵,吸進肺里要生病的。這樣吧,下午讓你爸爸請假去幫你打掃衛生,你就在操場上等他做完大掃除一塊兒回來。」

  鏡頭三:「媽,把我明天要穿的衣服給我拿出來,這套衣服趕緊給我洗了,後天上體育課要穿的。」這是已經上初中一年級的女兒晚上臨睡前對母親所說的。

  諸如此類的話可能對許多家長來說都習以為常了。他們總認為孩子還小,幫他做點事是應該的。

  作為父母,關心、愛護孩子是天生的本能。可是,很多父母在關心、保護孩子的同時,卻忽略了孩子是需要學會負責任的。他們總是怕孩子辛苦,怕孩子為難。於是,有的家長替孩子做值日,為孩子洗衣服、襪子,有的甚至替孩子做家庭作業……長期這樣,孩子不知道怎樣自己照顧自己,更談不上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感了。在這種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由於從小就受到過多的呵護,他們不用動腦筋,因為從吃、穿、用到上什麼學校、報考什麼專業、選擇什麼工作,都有家長的格外關照。他們一方面變得自我意識很強,處處都以自我為中心;另一方面,對周圍的人和事卻表現出漠不關心,缺乏基本的責任感。

  有位11歲的美國男孩踢足球,一不小心踢碎了鄰居家的玻璃,人家要索賠12.5美元。當時,12.5美元可以買125隻雞蛋。闖了大禍的美國男孩向父親認錯後,父親讓他對自己的過失負責。

  兒子為難地說:「我沒有錢賠人家。」

  父親說:「這12.5美元借給你,一年後還我。」

  從此,這位美國男孩開始了艱苦的打工生活。經過半年的努力,這位男孩終於掙足了12.5美元,還給了父親。這位男孩就是後來成為美國總統的里根。他在回憶這件事時說:「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承擔過失,使我懂得了什麼叫責任。」

  責任感不是天生的,孩子的「先天」不足,不應責怪孩子,它應歸咎於我們的家庭教育。許多父母對孩子在生活上呵護備加,而對責任感的教育卻嚴重不足。他們認為孩子還小,長大會慢慢意識到的,有一位年輕的母親對兒子不合群、自私發愁,她去請教生物學家達爾文。達爾文問:「你的孩子多大啦?」她回答說:「快3歲了!」達爾文馬上嚴肅地說:「對不起,你對孩子的教育已經晚了快3年了!」這則故事告訴我們,對孩子責任感的教育應從小抓起。

  孩子是一張純凈的白紙,他一來到世界,就觀察大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作為家長應從平時抓起,從點滴做起,讓他們時時處處去體驗。讓他們學會去關心他人、熱愛集體、熱心公益、尊敬師長,使這些成為孩子們日常行為的一種習慣,把這些教育作為責任感培養過程中,由低到高,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階梯。

  孩子剛剛站到人生的起跑線上,特別需要家長的牽手引領,如果我們從小就開始對他們進行責任感的教育,讓責任感與他們的成長同行,這將會使孩子終生受益,這才是做家長的對孩子最大的愛。

推薦閱讀:

讓孩子成為有責任感的人

TAG:孩子 | 成長 | 責任 | 責任感 | 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