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絕句起源

來自隴原風

    一、絕句起源:    學習內容:1、了解絕句的起源及發展歷程。2、古絕與律絕的區別。3、關於絕句的特點。4、為什麼我們要自學絕句56法?    絕句作為一種詩歌體,其起源和形成至今仍不甚清楚,元明以來通用的「絕句」定義,其實是以絕句在中晚唐至宋代定型以後的形式為對象,不能概括盛唐以前絕句在聲律及體裁格調方面的特點。因此探索絕句從緣起到定型之間漫長曆程,也是中古詩歌史研究上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絕句起源於兩漢,成形於魏晉南北朝,興盛於唐朝。它是唐朝流行起來的一種詩歌體裁,屬於近體詩的一種形式,據《全唐詩》記載,在4.89萬首詩中其中絕句有1萬首。絕句,又稱截句、斷句、絕詩,四句一首,短小精萃。絕的意思是「斷絕」,古人用四句一絕的四句詩來完成一個思想概念。絕句分為律絕和古絕。有人說,律絕是律詩興起以後才有的,要求平仄,古絕遠在律詩出現以前就有了。還有人說,絕句就是截取律詩的四句,這話如果用來解釋絕句的名稱的來源,那是不對的。但是,以格律關係而論,絕句確實有截取律詩的四句:或截取前後二聯,不用對仗;或截取中二聯,全用對仗;或截取前二聯,首聯不用對仗;或截取後二聯,尾聯不用對仗的現象。  絕句一詞最早在南朝的齊、梁時代就已出現。陳代徐陵的《玉台新詠》收有四首五言四句的詩,不知作者名字,題為「古絕句」。溯本求源絕句的形式在春秋末期的《逸周書·周祝》篇就有記載,南朝徐陵編《玉台新詠》是第一步完整收錄《古絕句》歷史資料。其他的文人創作有梁簡帝《夜望單飛雁》,北齊魏收《挾瑟歌》以上例子大體具備了絕句的押韻形式,只是尚未嚴格律化而已。此時的絕句是指五言四句二韻的小詩,並不要求平仄和諧。至隋,律絕開始出現,無名氏《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和唐以來的絕句已完全一樣。這就是絕句的起源。    二、律絕和古絕的區別:  按照詩歌格律,絕句分為律絕和古絕。南朝陳代的徐陵主編《玉台新詠》就有「古絕句」的名稱。但這種絕句雖然押韻,而相對來說平仄較為自由,或者可以說有些詩人不願受格律的約束。在律絕盛行以後,古絕句仍然被沿用發展下來。古絕句五言特多,而七言非常之少。律絕律絕跟律詩一樣,依照律句的平仄,講究粘對、押韻。  例1、【登廬山五老峰】李白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雲松。  例2、《三絕句》其二杜甫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殘一人出駱谷。自說二女嚙臂時,回頭卻向秦雲哭。  例3、【望天門山】李白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北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請大家標出上面三首詩平仄。不難發現第一首雖然押平聲韻,但是不符合粘對替規則,有三平尾三仄尾的絕句,我們稱之為古絕。第二首既不押平聲韻,也不符合粘對替規則,這樣的絕句我們也把他們劃分到古絕。第三首押平聲韻;韻字在同一個韻部;附和粘對替規則的絕句,我們叫他律絕。後人把唐以來有嚴格格律規範的絕句名為律絕,唐以前的沒有嚴格格律規範的名為古絕,它們之間的過渡名為拗絕,其發展順序為,首先是古絕,其次拗絕,再次律絕。    三、絕句創作要領  絕句的表現形式特點  1、巧妙切入  絕句只有四句,五絕只有20個字,表現的內容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在創作絕句時,要找准切入點,切忌面面俱到。古往今來,詠梅詩不計其數,無一不是抓住一點展開的,因此詩詞中的梅花千姿百態,各具特色。  2、以小見大  絕句妙在以小見大,語短意長。明代周履靖在《騷壇秘語》中說:「凡作絕句,如臨窗觀景,立處雖窄,眼界自寬。題廣者取遠景,寸山尺水,愈覺其遙;取近景,一草一禽,皆有生意。」劉熙載說:「以鳥嗚春,以蟲嗚秋,此造物之借端托寓也。絕句之小中見大似之。」可見,以小見大是我國古代詩歌尤其是絕句常用的表現手法。  3、流暢清亮  絕句以流暢自然為佳,好的絕句大都以其單純明快、平易凝練、樸素流暢的語言表達最普遍最深沉的情感。絕句多用平常語,不艱澀深奧,一般情況下不用典,不故作奇險語、詰拗語、佻脫語、偏澀語;以天然真切為最高境界,縱以沉鬱頓挫著稱的子美其絕句亦是清新可人的。  4、寫尋常事(物)  絕句是最能反映真實生活的詩歌文體。不管是山水詩、哲理詩、應酬詩、還是詠史詩、抒情詩,都以日常生活所見所聞所感入筆,如杜甫《有懷台州鄭十八司戶》詩:「山鬼獨一腳,蝮蛇長如樹。」所寫乃罕有物類,故只宜用於古體而不宜絕句。  5、寄意深遠  絕句雖短,但最講究韻味,含而不盡之意於言外,給讀者留下較多想像的餘地,使人如嚼橄欖,久味仍余香滿口。  6、含蓄留白  絕句如國畫小品,精緻剔透,數筆傳神,要有給人想像空間、多留白。如畫面太滿,則無回味餘地。    四、絕句的種類:按字數分可分為五言六言七言,其中以五、七言絕句居多,六言絕句很少。  五言絕句  登鸛雀樓 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聽箏 李端鳴箏金粟桂,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是誤拂弦。  鹿柴 王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六言絕句  田園樂 王維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    七言絕句  楊萬里天邊綠錦織雲機,全幅青羅作地衣。此是農家真富貴,雪花銷盡麥田肥。  絕句 僧 志南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絕句四首 杜甫四首(其一)堂西長筍別開門,塹北行椒卻背村。梅熟許同朱老吃,松高擬對阮生論。  四首(其二)欲作魚梁雲復湍,因驚四月雨聲寒。青溪先有蛟龍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四首(其三)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四首(其四)葯條葯甲潤青青,色過棕亭入草亭。苗滿空山慚取譽,根居隙地怯成形。    五、絕句格式  五絕(1)平起式(兩字壓韻)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2)仄起式(兩字壓韻)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3)平起式(三字壓韻)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4)仄起式(三字壓韻)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絕(1)仄起仄收式 (兩字壓韻)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2)平起仄收式 (兩字壓韻)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3)仄起平收首句入韻式 (三字壓韻)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4)平起平收首句入韻式 (三字壓韻)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五絕中除了「平平仄仄平」也就是平起平收式,第一個字必須為了避免孤平,必須平聲。第一字用了仄聲,則第三字必須是平聲(拗救)七絕中除了「仄仄平平仄仄平」也就是仄起平收式,第一個字必須為了避免孤平,第一字可平。句尾的平聲必須押韻。第三個用了仄聲,則第五字必須是平聲。(拗救)最常用的就兩種:  平起首句入韻(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首句入韻(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六、絕句的對仗:  1、首聯對仗  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八陣圖杜甫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2、尾聯對仗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zhǔ),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趙師秀 有約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3、全篇對仗登鸛雀樓 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李益·塞下曲伏波唯願裹屍還,定遠何鬚生入關?莫遣只輪歸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不對仗的例子:  杜牧·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盧綸·塞下曲(第二首)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一般絕句可對仗可不對仗,完全按照自己的構思。    七、了解一下絕句56法的作者;為什麼我們要自學絕句56法?  七言絕句「以其善言情而易合於樂」,「最合於詩人之陶寫」,「自唐迄今千數百年,為之者眾,好之者彌篤」(邵祖平《七絕詩論》)。於其作法,「宋人猶少道及,至元明清間,始多揚扢商榷,然皆破碎不全,絕無系統」(同上),今幸有馮振《七言絕句作法舉隅》出矣。素有「廣西才子」之稱的馮振心先生(1897年——1983年),名振,號「自然室主人」,17歲學詩,是我國有卓著成就的教育家、出類拔萃的中國古典文學專家、傑出的近代現代詩人,有《自然室詩稿與詩詞雜話》等著作傳世。當其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任教於上海大夏大學時,著《七言絕句作法舉隅》一書,「就七言絕句之作法不同或大同而小異者,略分如干類,先博舉其例,而後綜籀其法」,授於門生,周振甫、馮其庸鹹得其惠。《七言絕句作法舉隅》一書1936年由世界書局出版,1985年3月北京市中國書店據以影印。1986年齊魯書社將其與《詩詞雜話》、《七言律髓》並為《詩詞作法舉隅》出版,新增詩例117首,而56種作法之分類未變。「《七言絕句作法舉隅》精選了唐至清代七言絕句佳作1381首,按類比法分成56類,在每類末精當扼要地指出其藝術技巧作法的特徵和奧妙之處,無論是初學者還是研究者,凡讀之,都足以發人深省」(黨玉敏《馮振傳略》),周振甫並專門著文引介(《<七言絕句作法舉隅>小引》)。    為什麼要我們要自學絕句56法?  笛卡爾曾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馮先生從歷代1381首七言絕句佳作中所歸納提煉的56種作法,也許在信奉「至法無法」的讀者看來,過於瑣碎,甚至或許認為是「陳詞濫調」,若「陳陳相因」,有礙其創造力的發揮。其理雖固然,而勢未必行。不妨以書法類比。書家一生追求,在有其獨特風格。然當其初始握筆,必從點畫描摹作起,選帖、讀帖、臨帖、默帖,乃為其日常功課,此七言絕句56法,其猶唐代歐陽詢「楷書結字36法」乎?其猶明代李淳「大字結構84法」乎?其猶清代黃自元「間架結構92法」乎?若36法、若84法、若92法,未有書家認其「瑣碎」也,必視為至寶,奉為圭皋,時時研習,悟其妙道,以逐步形成其獨特風格也。馮先生在其《七言絕句作法舉隅》自序中坦言「大匠能示人以規矩,而不能使人巧」,56法者,篇法、句法、字法之規矩也,守此規矩,漸入詩道,而後方能體會到「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紅樓夢》黛玉語)。    隴原詩詞傳習院一期一年級第一講作業:  結合學習內容,認真理解絕句講義重點:  1、了解絕句的起源及發展歷程。  2、古絕與律絕的區別。  3、關於絕句的特點。  4、為什麼我們要自學絕句56法?    
推薦閱讀:

魚類的起源和演化
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的起源是什麼?
《知命》八字起源
為什麼古希臘很多哲學家(如赫拉克利特、柏拉圖、泰勒斯)對神另有所指,他們怎麼不信當時的神話呢?那為什麼說斯賓諾莎是最早的無神論者? ?
「華夏北來說」靠譜嗎?

TAG:起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