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賦教案
前赤壁賦教案
教學目標
1、 了解蘇軾的有關情況。
2、 比較閱讀《念奴嬌·赤壁懷古》《後赤壁賦》《赤壁之戰》。
3、 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教學重點
1、 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
2、 了解作者運筆自然,文辭優美的寫作特色。
教學過程
1、 題解
(1)關於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蘇詢,弟蘇轍均以文名著稱,而以蘇軾成就最大。文壇歷史上稱他們父子為「三蘇」。宋仁宗嘉佑二年,蘇軾中進士,受到當時文壇領袖歐陽修的讚賞。宋神宗熙寧年間。王安石實行變法,蘇軾因反對新法而外調杭州通判,轉任密、徐、湖州知州。元豐二年因諷刺新法的詩句,釀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獄「烏台詩案」,而被捕下獄,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因築室於東坡而自號東坡居士。哲宗繼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親政,蘇軾再一次遭貶到惠州,後又到瓊州。徽宗即位後,遇赦北還,途中在常州病逝。
(2)蘇軾的文章如波瀾迭出,變化無窮,無論什麼樣的題材,在他的筆下都表達得新鮮貼切而又明白曉暢,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赤壁賦》用古代散文的筆調寫賦,敘事,寫景,抒情,說理渾然一體,想像豐富,哲理深邃,有濃厚的浪漫主義特色,我們的課文所選是他的《前赤壁賦》。
2、 寫作背景。
熙寧九年十月,王安石變法受挫,變法動向發生逆轉,一些投機新法的分子,結黨營私,傾軋報復,耿直敢言的蘇軾成了官僚們政治的犧牲品。元豐二年四月到達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證是蘇軾的一束詩文。原來在蘇軾的詩文中曾流露過一些牢騷,表示過對新法的不同意見,也針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無非是「緣詩人之義,託事以諷」,這些就成了遭受彈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誣衊他「銜怨懷怒,恣行醜詆」「指斥乘輿」「包藏禍心」,把他投入牢獄之中。一時親友驚散,家人震恐。蘇軾在獄中遭受詬辱折磨,有時感到難免一死,曾寫兩首詩與弟弟訣別,有「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的詩句。幸虧親友的營救,當時的宋神宗也不想殺他,這年年底,結案出獄,以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的名義被貶謫到黃州。
元封三年正月到黃州,蘇軾一住就是五年,在這裡他生計困難,在友人的幫助下,開了幾十畝荒地,掘井築屋,躬耕其中,號「東坡居士」。蘇軾在黃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對受到這樣殘酷的打擊感到憤懣、痛苦;另一方面,時時想從老莊佛學求得解脫。同時,在他躬耕農事與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溫暖,增強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現了曠達自適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現實。他的前後赤壁賦正反映了這時的思想情感。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蘇東坡突圍》,這篇文章主要講述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後的生活經歷和心路歷程。作者認為這段煉獄般的經歷讓蘇軾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寫到(放課件):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勃鬱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果—— 引導千古傑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
3、 課文正音。
屬(Zhǔ) 窈窕(Yǎo Tiǎo)斗(Dǒu) 馮(Píng) 棹(ZHào ) 和(Hè)
愀(Qiǎo) 扁(Piān) 藏(Zàng)藉(Jiè)
Ⅱ特殊句式
(1) 客有吹洞簫者 (定語後置)
4、研討課文
問題一:作者在游赤壁時心情有怎樣的變化?(抓文本,請在文中找到相關表示情感的字)樂-------悲--------喜先請同學們一起朗讀第一節,注意體會作者的「樂」的情感。
譯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盪著船兒,在赤壁下遊玩。清風緩緩吹來,水面波浪不興。舉起酒杯,勸客人同飲,朗頌《月出》詩,吟唱"窈窕"一章。一會兒,月亮從東邊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間。白蒙蒙的霧氣籠罩江面,水光一片,與天相連。任憑水船兒自由漂流,浮動在那茫茫無邊的江面上。江在曠遠啊,船兒象凌空駕風而行,不知道將停留到什麼地方;飄飄然,又象脫離塵世,無牽無掛,變成飛升仙果的神仙。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寫作者與客人月夜泛舟的情形和飄飄欲仙的歡樂心情。問題二:作者在游赤壁時因何而樂?觀美景而樂。景具體為:清風、靜水、明月、白露、 夜遊赤壁的美景圖:在清風和明月交織、白露與水色輝映的充滿詩情畫意的夜景中,作者駕一葉扁舟,輕浮水面,任意東西。景象澄澈、又似朦朧,如夢境一般,賽似仙境。 試想一下,當背負罪名、雙腳帶上無形鐐銬的蘇子來到舉目無親的黃州,在拋卻了白日的煩憂後見到如此美妙的夜景圖,他自是陶醉其中、快樂無比。正所謂樂極生悲吧,從下文中可見,很快蘇子的情感發生了急劇的變化,陣陣悲意漸起、漸深、漸濃,一如水中的漣漪正一圈一圈的散開。
③誦讀提示
第2節,注意這個樂極生悲的轉折點。(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一位客人吹起洞簫,悲戚的簫聲使大家「樂甚」的心情陡轉,一下跌落到情緒的低谷,都隨著簫聲悲傷、痛苦。誦讀時,注意三個階段:第一,讀「樂甚」句,語速要快一些,這樣可以表達快樂的心情。第二,「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句,語速可以逐漸放慢,情緒由快樂轉為平靜。將這句話作為下文「生悲」的過渡。第三,讀吹簫客人倚歌和之,傳出悲涼曲調時,語速要放得更慢,並且要注重重讀的字。如「可讀成「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②教師引導:如此幽美的自然環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請在此段找一個詞概括。作者寫了飲酒放歌之樂後,接著寫誰?簫聲如何?請找四個詞概括,並分別組詞。明確:哀怨、思慕、啜泣、傾訴
歌是歡樂的,而簫聲卻如此悲愁。此處有一個問題,從行文看,「主樂客悲」是明顯的,而正文前的提示卻說作者「力求排遣苦悶」,這個矛盾應該怎樣解決?請大家認真思考之後討論,用簡潔的語句表達出來。假如有難度,可結合提示中「作者運用主客問答這一賦的傳統手法」這一句話思考。最後,引導學生認識到客的苦悶就是蘇子的苦悶,問答的過程其實就是蘇軾自身思考、排遣的過程。就在此處,作者的心情由樂轉悲了。
這時候,喝著酒兒,心裡十分快樂,便敲著船舷唱起歌來。唱道:"桂木做的棹啊蘭木做的槳,拍擊著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動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遠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邊遙遠的地方。"客人中有會吹洞簫的,隨著歌聲吹簫伴奏,簫聲嗚咽,象含怨,象懷戀,象抽泣,象低訴。吹完後,餘音悠長,象細長的絲縷延綿不斷。這聲音,能使深淵裡潛藏的蛟龍起舞,使孤獨小船上的寡婦悲泣。
歌聲:「美人」一般認為是君主,自己與君主天各一方,這就寫出了蘇軾的忠君的殷切,希望君主能重用自己,希望自己能為大宋王朝分憂,然而自己卻遭受貶謫,理想無法實現,所以他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便感嘆道「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簫聲幽怨凄涼:使長期過謫居生活的作者內心驚動。(六個比喻,簫聲的悲哀凄涼);
(3)學習第3節:寫作者內心的苦悶,道出了悲的原因。
我有些憂傷,理好衣襟端正地坐著,問那客人說:"為什麼奏出這樣悲涼的聲音呢?"客人回答說:""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隻只烏鴉向南飛翔",這不是曹孟德的詩句嗎?向西望是夏口,向東望是武昌,這兒山水環繞,草木茂盛蒼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敗的地方嗎?當他佔取荊州,攻下江陵,順江東下的時候,戰船連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臨江飲酒,橫握著長矛吟詩,本是一時的豪傑,如今在哪裡呢?何況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魚打柴,以魚蝦為伴侶,以麋鹿為朋友;駕著一隻小船,舉杯互相勸酒;寄託蜉蝣一般短暫生命在天地之間,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嘆我們生命的短促,羨慕長江的無窮無盡。願與神仙相伴而遨遊,同明月一道永世長存。知道這種願望是不能突然實現的,只好把這種無可奈何的心情寄託於曲調之中,在悲涼的秋風中吹奏出來。"
①重點字詞
Ⅰ一詞多義
(1)固
A 固一世之雄也 (本來)
B 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險固)
C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使動,使……穩固)
D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頑固)
Ⅱ通假字
(1)舉匏樽以相屬 (通「囑」,勸酒)
(2)山川相繆 (通「繚」)
Ⅲ詞類活用
(1)西望夏口,東望武昌 (名作狀)
(2)順流而東也 (名作動)
(3)侶魚蝦而友麋鹿 (意動)
Ⅳ特殊句式
(1)何為其然也 (賓語前置)。「其」:代詞,代簫聲;然:……的樣子;正常語序:其為何然也?翻譯:(簫聲)為什麼這樣(悲涼)呢?
(2)而今安在哉 (賓語前置):
安,是賓語,放在謂語「在」的前邊了。意思是:到如今在哪裡呢?
②誦讀提示
第3節,客人說出「悲」的原因——人生短暫,歷史無情。比起氣勢宏大、生命悠長的長江來,人類顯得多麼渺小、可悲!誦讀這一段時,第一,讀曹孟德橫槊賦詩,周瑜鏖兵赤壁時,要讀出英雄當時的氣勢,同時,也要把對英雄的仰慕之情讀出來。可以這樣讀:「月明星稀……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對這兩個反問句要誦出他們當年躊躇滿志、英姿勃發的情感。讀「方其破荊州,下江陵……橫槊賦詩」句,讀出當年英雄的氣魄——「舳艫千里,旌旗蔽空」,語速放慢,字字千鈞。第二,讀出轉折。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半句肯定上文,後半句驟轉,讀成「而今/安——在——哉」,強調英雄不在了,突出心情的悵惘空虛。第三,讀「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羨長江之無窮」這句時,要突出悲哀感嘆的心情。
1、赤壁一帶的江山觸發想起歷史上的英雄人物,而今安在?一世英豪,也終為過眼雲煙,何況吾輩小卒,命運不濟、仕途坎坷,談何理想、只顧泛舟、喝酒,令人可悲。2、由江水的浩大、無窮想到人生渺小、短暫 。3、由挾飛仙遨遊、抱明月長終不可得想到理想的無法實現,擺脫不了現實的困境。蘇軾畢竟是蘇軾,他走出了悲情、走向了超脫。問題四:作者又是如何從悲情中走出來(蘇子的自解)
(4)學習第4節:通過回答客人的方式,表達了作者的人生觀顯示出作者的胸懷和洒脫樂觀的人生態度。
我對客人說:"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嗎?水象這樣不斷流去,但它實際上不曾流去;月亮時圓缺,但它終於沒有消損和增長。原來,要是從那變化的方面去看它,那麼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連一眨眼的時間都不曾保持過原狀;從容不那不變的方面去看它,那麼事物和我們本身都沒有窮盡,我們又羨慕什麼呢?再說那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應有的東西,雖說是一絲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風,與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它,聽到的便是聲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沒有人禁止,享用它沒有竭盡,這是大自然的無窮寶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①重點字詞
Ⅰ一詞多義
(1)適
A 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享有)
B 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 (到)
C 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 (女子出嫁)
D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山丘 (適合)
E 適得君府書,明日來臨汝 (剛剛,才)
F 適大病,不能行 (適逢)
(2)逝
A 逝者如斯,而未嘗為也 (流逝)
B 逝將去女,適彼樂土 (通「誓」,發誓)
C 淑爾遠逝,往來翕忽 (去,消失)
D 時不利兮騅不逝 (跑)
(3)
A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副詞,用來加強語氣,常與「不」連用,譯為「連……都……」)
B 曾不知老之將近 (副詞,用來加強語氣,常與「不」連用,譯為「連……都……」)
(4)
A 苟非吾之所有 (假如)
B 欲苟順私情 (假如)
(5)
A 雖一毫而莫取 (即使)
B 雖無絲竹管弦之盛 (雖然)
②誦讀提示
第4節,蘇軾的一番話表現他力求排遣苦悶、聽任自然、樂觀曠達的情懷。誦讀時要注意感情的轉折,語速要平緩。
(5)學習第5節:寫主客得到解脫的喜悅。
客人高興地笑了,洗凈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盤子雜亂一片。大家互相枕著靠著睡在船上,不知不覺東方已經露出白色的曙光。
(第四段,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發到哲理的暢達,通過蘇子的對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也讓作者自己從悲情中走出。)分析:1、且夫,路標式的詞語,分層次的標誌。作者認為「而又何羨乎」針對客的「羨長江之無窮」的悲嘆而來。2、從什麼角度闡述不必羨慕宇宙的無窮?變和不變的角度。 變: 不變水:逝者如斯 未嘗往也月:盈虛如彼 卒莫消長人:生老病死 代代相傳以水、月作比喻,借眼前的景來說理,寓理於景。可以看出佛教禪宗對蘇子的影響。作為個體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參與了整個人類的生命活動,而作為整個人類,又同宇宙一樣是永恆存在的。這種「物我一致」的觀點說明了蘇軾對生命的肯定和對生活的熱愛。3、簡言之,客與蘇子關於物和人在「變與不變」的問題上,觀點有何不同?客:(物)無窮 不變 (人)須臾 變化 (片面)蘇:物與人既變又不變 (全面)(用全面的觀點去看待事物、分析問題、這是一種理性的思辯。)4、第二層:從什麼角度論述對待外物的態度?取與不取的角度。不取: 非吾之所有取: 清風明月 蘇子認為人對自然萬物,不必因「吾生之須臾」而羨慕其「無窮」,而要使無窮的自然萬物為「吾生」所享用,從中得到樂趣。他為客、也為自己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尋求精神寄託。表現了作者對世事有超然的態度,這種態度深受莊子人生哲學的影響,不為生死、得失、榮辱、毀譽所累,追求無條件的精神自由,以自我排解。蘇軾的悲情從哲學思辯中、從自然美景中解脫了出來,這種理性的思辯使他樂觀曠達。問題五:比較:失意文人寄情山水的心境到大自然中尋求精神寄託,並非蘇子的專利,東晉的陶淵明就有不為五斗米折腰,歸園田,寄情山水之樂,蘇子與之相同嗎?能否作一比較。陶淵明——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是真正地厭煩世俗,醉心於山水之中,忘懷世間的紛擾。蘇軾——水逝去而常流,月盈虧而永生——是洒脫曠達的。聽任自然是積極的人生態度,在客觀形勢對自己最不利時,蘇軾不是意志消沉,不去幻想,而是順乎自然積極去適應現實,在現在競爭社會中,要立足於社會,我們同樣要積極地去適應現實,投身到激烈的競爭中去。蘇子的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澤被後世,再次告訴了我們:不僅他懂得釋放情懷,尋求精神寄託,而且師法自然,汲取自然的博大、包容之養料,使自己身處困境依然積極有為,奮發前行。
問題六:將如何面對人生的困境?我們的年齡、我們的閱歷,不可能遇上如此迫害,這等不幸,但在我們生活中不乏升學的壓力,生活不如意、親人的不理解等等的困繞,學習了本文後,我們怎麼去面對困境呢?尋找排解、傾訴、心理疏導、關鍵:學會全面地看待問題、理性地分析問題,以積極樂觀之心態對待一切困難。心中永遠相信困難的暫時性,走過風雨過後是彩虹,擁有一盞不滅的心燈。面對困境,要把眼光放長遠一些,胸懷放寬廣一些。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勇敢地面對生活的種種考驗。豁達的情懷,它能使我們更快地走出人生的低谷。
蘇軾在精神上佔據了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地,成為後人所敬仰。蘇軾太偉大,也許我們今天學不象,明天學不成,後天還有距離,但只要我們有心,只要我們有不懈追求,那距離不再遙遠!
5、寫作特點
(1)寫景、敘事、抒情、議論緊密結合。
散文貴在以意貫穿全文,本文抒情脈絡清晰、明了,由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超脫人生的歡快。整個情緒的轉換由喜轉悲為樂,線索的起伏形成文章的波瀾。作者由游起興,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文章開始的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而哲理的簡述,則畫龍點睛,道明本文的主旨,表達了蘇軾曠達樂觀的處世態度。
(2)善用比喻,語言優美形象。
作者寫上以風物之美,給讀者以無盡的藝術享受,如開篇,作者的清風,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交織組成了一個「羽化而登仙「的澄清境界,使讀者陶醉其中,組者還藉助誇張,想像,運用精細的刻畫和生動的比喻,把洞簫那種悲咽低回的哀音報表縣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聞其聲,幾乎也要凄然落淚。
(3)材料安排上,結構嚴謹,過渡自然。整篇文章的線索是「樂——悲——喜」,其間過渡自然,聯繫緊密,天衣無逢。
推薦閱讀:
※赤壁懷古 書畫文物集
※以《奇門遁甲》解讀那個不為人知的「赤壁之戰」
※湖北省「咸寧市」更名「赤壁市」合適嗎,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東坡赤壁詩詞微刊(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