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歌最可貴的傳統,就是讓人心不死
「傳統文化在校園」系列(一)
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曾說:「我是在憂患中走過來的,詩詞的研讀並不是我追求的目標,而是支持我走過憂患的一種力量。我希望能為年輕人打開一扇門,讓大家能走進去,把不懂詩的人接引到裡面來。」
不久前,電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風靡全國,詩詞教育再一次引發人們的關注和熱議。作為詩歌啟蒙、學習、傳播的重要場所,學校為什麼要進行詩歌教育?教師怎樣指導學生走近詩歌?學生能從詩歌中獲得什麼?如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弘揚?本版從專家、教師和學生等角度回答了這些問題,期待讀者從中獲得不同的啟發和感動。
——編者
內心的感動就是詩歌的開始
詩有「言志」的傳統,作詩的目的是為了表現自己內心的感情和志意,那麼,寫詩的動機是從哪裡來的?正如《毛詩·大序》所說的——「情動於中而形於言」。首先,你內心的感情要產生一種感動,要「搖蕩性情」,然後才能「形諸舞詠」。可是「情動於中」是怎樣動的呢?為什麼你的內心會有那種搖蕩的感動?《禮記·樂記》中有一句話:「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就是說,人心的搖蕩、心靈的感動,那是外在的事物使其如此的。不過,這又引出了第三個問題:什麼樣的外在事物才能使你有所感動呢?鍾嶸在《詩品·序》里的一句話:「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我們中國常常說到「氣」,冬至陽生,夏至陰生,陰陽之氣的運行造成了四時節氣的變化。春天草木萌發,秋天草木搖落,這自然界萬物的種種物象就感動了人。正如晉代陸機《文賦》所說的:「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外物的變化使人的內心感情產生搖蕩,詩人就用詩歌把它表現出來。所以《詩品·序》接下來就又說:「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雲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
如果一個詩人只知吟風弄月、舞文弄墨、咬文嚼字,像有些人說的只要能痛飲酒熟讀《離騷》就可以做名士,高人一等,自命風雅,那是我們中國舊文人的壞習氣。可是,春風、春鳥使我們感動,這是好的,是應該培養的一份感情,因為這是使人心不死的一份感情,使人養成一顆活潑的、有生命的心靈。如果一個人對宇宙間不屬於你同類的草木鳥獸都關懷,難道你對人類的憂患苦難會不關心嗎?
孔子說:「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論語·微子》)詩人之所以寶貴,就是因為他們有這樣一顆關懷萬物關懷民生的、不死的心靈。有了這顆心靈,杜甫才會寫出「三吏」「三別」,才會寫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古人說:「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莊子·田子方》)中國古典詩歌有一個很可貴的傳統,那就是讓人心不死。
學詩的意義在於產生興發
「興」,意思是在人的內心有一種興起,有一種感動。「興」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讀者亦有之。不管你自己是不是詩人,是否能寫出像李白、杜甫那樣的好詩,只要你一顆心靈不死,只要你在讀李白、杜甫的詩歌時也能產生與李白、杜甫同樣的感動,那麼你也就有了與李白、杜甫同樣的詩心。所以,從讀者方面而言,「興」的感發作用同樣也是源遠流長的。
在《論語》中孔子就曾經說「詩可以興」,就是說,詩能給人一種興發和感動。現在我們無法要求當代年輕人寫那些格律嚴密的古典詩歌,但是我們要使年輕人在讀古典詩歌的時候也產生那一份興發和感動,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古典詩歌的意義和目的所在。
孔子所說的感動不僅是一對一的感動,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無窮的感動,即所謂「詩可以興」的感動。接受美學指出,讀者可以分成幾個不同的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普通的讀者:讀明月就是明月,讀清風就是清風,只從表面上去理解。第二個層次是能夠深入一步的讀者:他們能夠從藝術的表達、文字的組織結構、形象的使用、體類的傳統中,從它的價值、作用等各方面去品評和欣賞作品。第三個層次是「背離作者原意」的讀者:他們對作品的解釋可以不必是作者本來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無窮的引發。只有這第三個層次的讀者,才是最有感發生命的讀者。
南唐中主的詞「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李璟《山花子》),從表面上看只是寫荷花零落了,荷葉凋殘了,秋風從水面上吹起來。但是王國維從那裡面看到一種「眾芳蕪穢,美人遲暮」的悲哀和感慨。晏殊的詞「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殊《蝶戀花》),寫的是男女之間的相思愛情,說是昨天晚上秋風把我樓前樹上的樹葉吹得凋零了,今天我登上高樓遠望天涯,卻看不見我所懷念的人。但是王國維說這是成大事業大學問的第一種境界!王國維自己在《人間詞話》里又說,我用成大事業大學問的第一種境界、第二種境界、第三種境界來解釋北宋這些人的小詞恐怕未必是他們的原意——「恐晏、歐諸公所不許也」,可是,王國維的這種感發正是中國詩歌中讓人心不死的、寶貴的「興」的作用。
評價和欣賞詩歌亦有標準
凡是能傳達出興發感動力量的詩是否都是成功的詩呢?不是的。因為所傳達出來的這種感發的生命還存在著厚薄、大小、深淺、廣狹的不同。那麼,怎樣判斷一首詩的好壞?怎樣分辨一個詩人是大詩人還是小詩人?
《玉階怨》是樂府詩題,主要是寫女子的孤獨、寂寞和哀怨。先看虞炎的這一首:「紫藤拂花樹,黃鳥度青枝。思君一嘆息,苦淚應言垂。」但我以為,這首詩是不成功的,因為「紫藤」「花樹」「黃鳥」和「青枝」這些形象沒有傳達一種感發的生命。詩是言志的,必須把你所感發的情意傳達出來,這就要考慮到幾個方面的因素。除了形象(image),還要看質地(texture),包括metaphor(各種形式的比喻)、imagery(通常的各種形象)、rhyme(押韻)等。此外,詩歌還要看結構(structure),包括formalarrangement(形式安排)、sequenceofimagesandideas(形象和情意排列組合的次序)等。
鍾嶸在《詩品·序》里說:「故詩有三義焉:一曰興,二曰比,三曰賦。」「興」是見物起興,「比」是用一個外物來做比喻,「賦」是直接的敘述。鍾嶸說:「宏斯三義,酌而用之。」——了解這三種寫作詩歌的方式,斟酌它們的用途來運用它們。後面他又說:「若專用比興,患在意深,意深則詞躓;若但用賦體,患在意浮,意浮則文散。」意思是說,如果你只用比興來作詩,由於不直說,詩的意思就太深,太深了就容易不通暢,也就是寫得不明白;如果你都是直說,詩的意思就太淺,太淺了就容易散漫。所以,詩的形象和詩的結構一定要結合起來。
同樣的主題,同樣是寫女子的怨情,李白是這樣寫的:「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這些形象都具有相同的品質,都是光明的、皎潔的、晶瑩的、寒冷的。如果把「玉階生白露」改成「玉階有白露」可以嗎?不可以的。因為這裡除了「玉階」和「白露」兩個形象的作用之外,還有敘述口吻的作用。「生」,是逐漸生出來,露水不是草木,本來不會生。但是用一個「生」字,就表現了夜晚由於氣溫下降,露水越來越多,越來越濕,越來越重。「生」的是白露,寫的是怨情。那個女子已經動也不動地在玉階上站了那麼久,她的心裡有所期待。但是僅僅「玉階生白露」就夠了嗎?不,還有「夜久侵羅襪」——露水不僅打濕了她的羅襪,而且透入了羅襪之內。
就在這樣的寒冷和寂寞之中,那個女子仍然孤獨地等待著,她不但沒有去睡,而且還垂下了「水晶簾」。簾本來可以是珠簾或者竹簾、綉簾,而這裡偏偏是「水晶簾」——多麼晶瑩,多麼皎潔,多麼寒冷!可是還不止於此,她還透過水晶簾「玲瓏望秋月」。李白用「玲瓏」二字,傳達出一種玲瓏剔透的感覺,它們同水晶簾一樣,那樣光明、皎潔、晶瑩、寒冷。
虞炎說「思君一嘆息」——我想念你,把怨情說出來了。但李白沒有說,他說的是「玲瓏望秋月」,寫的是女子的期待盼望,所愛的人沒有來,所以有怨情,但仍一直在望,是堅貞、孤獨和寂寞。李白用他的形象、他的動詞和形容詞的品質和結構,提高了這首詩的境界——當你把你懷念的對象和秋月結合在一起的時候,你那對象就會變得何等皎潔、何等光明!而這也就意味著,你的感情、你的感情的光明和皎潔、你的感情的堅貞,都在那玉階白露、玲瓏秋月之中凝為一體了。這首詩把「思君」的感情提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使那些相思懷念的痛苦提高到了一個極其高遠的境界,使讀者的感情得到了提煉和升華。(摘編自《好詩共欣賞》,葉嘉瑩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標題為編者所加)
推薦閱讀:
※「末法」不是年代,是人心
※怎麼評價曲筱瀟不能與人為善,肆意踐踏別人自尊,卻又愛貓貓狗狗?
※12星座男人心中的女神
※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是你的走了也會回來(分享) @ 女人心事姊妹淘 :: 痞客邦 PIXN...
※神聖的戰爭為啥會振奮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