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滾吧!台灣電影——2011年台灣電影總結
(2012-01-03 00:01:57)
轉載▼
標籤: 娛樂 | 分類: 華語視窗 |
2011年,九把刀導演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魏德聖導演的《賽德克·巴萊》(上下集)相繼在台北市場票房過億,將台灣本土電影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再加上《翻滾吧!阿信》、《殺手歐陽盆栽》等影片的叫座叫好,本年度的台灣電影可以說是從近兩年的復甦,而開始了騰飛……
一、市場篇:
1.本土電影:市場創新高
2.外語片:好萊塢為主導
二、作品篇:
1.「超過世代」的全面超越——從魏德聖到九把刀
2.異軍突起的亞類型——本土紀錄片的崛起
3.海外的樂與憂——走出本土的台灣電影
三、展望篇:
本土化與合拍片的並駕齊驅——展望2012台灣電影
一、市場篇
1.本土電影:市場創新高
截至2011年12月25日,魏德聖導演的《賽德克·巴萊(上)》、《賽德克·巴萊(下)》分別取得1.9801億、1.3497億新台幣的台北票房(全台灣的票房收入則大約相當於台北票房的兩倍);而九把刀導演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也高達1.8011億新台幣,甚至在香港地區已經取得超過6128萬港元的成績而成為年度最大的一匹黑馬;再加上《雞排英雄》、《翻滾吧!阿信》、《殺手歐陽盆栽》等,本年度本土電影的台北票房已經突破了7億新台幣,佔全年度台北票房的20%還強。
這是一個讓人完全意想不到的結果。
僅僅是十年前的2001年,就如台灣影評人王清華所說,「台灣電影市場卻看不到新的希望,反而是以怵目驚心的數字持續向下墜落,而且不知伊於胡底」,從表1可以看到2001年的前十名華語片的票房成績,其中甚至沒有一部是台灣本土電影,且實際上這一年沒有一部台灣電影的票房突破100萬新台幣,可以說本土電影在台北市場已經成為了「棄兒」。
不過,時間僅僅過去了十年,隨著近幾年《海角七號》、《艋舺》等陸續票房過億,台灣電影在本土市場逐漸得到了觀眾的認可,如表1便列出了今年華語片TOP10與2001年TOP10的對比,由此可見,前十名當中除了《新少林寺》與《武俠》之外都是台灣導演的作品,且前六名都是本土化的作品,這與2001年時前十名沒有一部台灣導演的作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另外,前十名華語片的票房之和將近7億新台幣,幾乎是2001年時前十名的9倍——毫無誇張的說,台灣電影在短短的十年時間裡,實現了復甦到騰飛的過程。
另外,表2還列出了今年台灣電影的本土票房成績,票房合計已經突破了7億新台幣,其中不乏平時在香港或者內地市場不被看好的紀錄片(如《牽阮的手》、《乘著光影旅行》)。而另一個形成對比的票房數字是,今年在台灣地區上映的其它華語片(即除了台灣本土的之外),數量為38部,略勝於台灣本土電影,但台北票房僅約7176萬新台幣,甚至僅約相當於台灣電影的10%。值得一提的是,參見表3的今年華語片(台灣地區之外)的台北票房,麥兆輝與庄文強合導的作品《竊聽風雲2》,儘管在內地或者香港市場都取得了傲人的票房,但是在台北,影片上映數天票房僅約1萬新台幣,其中前三天的票房分別是1330、2420及1400新台幣;而徐克的3D武俠片《龍門飛甲》,首周四天票房僅約240萬新台幣;而在內地大熱的《讓子彈飛》,台北票房96萬新台幣。
不久前台灣影評人麥若愚在接受採訪時便直指「台灣電影的時代改變了」——「八、九年級的人(指1990年、2000年後出生的人)只看台灣電影,不管那些電影有沒有水準、有沒有內涵,他們都愛看。年輕人瘋狂地只追自己的東西,他們覺得看了會high的東西,連好萊塢電影都不看了。年輕人只看台灣片,潮流就是到這裡了」!
如果說,當年的《海角七號》是讓本土觀眾多次的走進影院觀看同一部電影,今年,則是更多的台灣電影都吸引到了觀眾的重溫、討論,形成全城性的話題,也共同創造出市場的奇蹟。
表1:2011年與2001年台北市華語片TOP10的對比(單位:萬新台幣)
2011年 |
2001年 |
||
片名 |
票房 |
片名 |
票房 |
《賽德克·巴萊(上)》 |
19801 |
《特務迷城》 |
2865 |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
18011 |
《少林足球》 |
1901 |
《賽德克·巴萊(下)》 |
13497 |
《雷霆戰警》 |
945 |
《雞排英雄》 |
5128 |
《藍宇》 |
576 |
《翻滾吧!阿信》 |
3773 |
《瘦身男女》 |
547 |
《殺手歐陽盆栽》 |
2033 |
《那山那人那狗》 |
526 |
《新少林寺》 |
2013 |
《特警新人類》 |
450 |
《五月天追夢3DNA》 |
1948 |
《蜀山傳》 |
426 |
《武俠》 |
1869 |
《阿虎》 |
318 |
《星空》 |
1775 |
《全職殺手》 |
276 |
合計: |
69848 |
合計: |
8830 |
注1:本票房截至於2011年12月31日
表2:2011年台灣電影的台北票房(單位:萬新台幣)
片名 |
票房 |
《賽德克·巴萊(上)》 |
19801 |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
18011 |
《賽德克·巴萊(下)》 |
13497 |
《雞排英雄》 |
5128 |
《翻滾吧!阿信》 |
3773 |
《殺手歐陽盆栽》 |
2033 |
《五月天追夢3DNA》 |
1948 |
《星空》 |
1775 |
《命運化妝師》 |
1021 |
《帶一片風景走》 |
608 |
《牽阮的手》 |
441 |
《電哪吒》 |
330 |
《阿爸》 |
309 |
《乘著光影旅行》 |
305 |
《燃燒吧!歐吉桑》 |
283 |
《青春啦啦隊》 |
268 |
《不一樣的月光》 |
215 |
《憶世界大冒險》 |
147 |
《大笑江湖》 |
142 |
《消失打看》 |
92 |
《走出五月》 |
82 |
《河豚》 |
73 |
《面引子》 |
70 |
《靈魂的旅程》 |
61 |
《寶島漫波》 |
60 |
《皮克青春》 |
58 |
《10+10》 |
164 |
《與愛別離》 |
17 |
《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 |
9 |
《藍色矢車菊》 |
9 |
《日落大夢》 |
6 |
《歸·途》 |
— |
《落番》 |
— |
《越南老師/台灣母親》 |
— |
合計: |
70596 |
注1:本票房截至2011年12月31日
表3:2011年華語片(台灣電影之外)的台北票房(單位:萬新台幣)
片名 |
票房 |
《新少林寺》 |
2013 |
《武俠》 |
1869 |
《關雲長》 |
877 |
《非誠勿擾2》 |
414 |
《白蛇傳說》 |
397 |
《戀愛恐慌症》 |
356 |
《龍門飛甲》 |
425 |
《倩女幽魂》 |
125 |
《讓子彈飛》 |
96 |
《夢遊》 |
85 |
《神奇俠侶》 |
80 |
《趙氏孤兒》 |
77 |
《樂之路》 |
74 |
《喜羊羊與灰太狼之兔年頂呱呱》 |
61 |
《不再讓你孤單》 |
54 |
《B+偵探》 |
46 |
《諾亞方舟驚世啟示2》 |
43 |
《喋血孤城》 |
38 |
《單身男女》 |
32 |
《全球熱戀》 |
30 |
《雪花秘扇》 |
25 |
《老夫子之小水虎傳奇》 |
22 |
《蔡李佛—極限拳速》 |
17 |
《我知女人心》 |
16 |
《競雄女俠秋瑾》 |
16 |
《山楂樹之戀》 |
15 |
《最愛》 |
11 |
《到阜陽六百里》 |
11 |
《隱婚男女》 |
7 |
《大武生》 |
6 |
《你是否依然愛我》 |
5 |
《肩上蝶》 |
4 |
《維多利亞一號》 |
2 |
《杜拉拉升職記》 |
1 |
《決戰剎馬鎮 |
1 |
《戀人絮語》 |
1 |
《竊聽風雲2》 |
1 |
《出水芙蓉》 |
— |
注1:本票房截至2011年12月31日
2.外語片:好萊塢為主導
去年年初博納總裁於冬接受《電影藝術》採訪時表示,現在中國電影市場的瓶頸主要在於影院、銀幕數量的有限。坦白說,這個看法太過於片面,因為市場、票房主要與觀眾人次有關,而即使影院、銀幕數量增加到北美地區般的4萬塊,觀眾數量少,也難以有高的票房。而另一個反證便是來自於台北地區吧。
當下的台北大約有25家影院,銀幕數量約200塊(一個對比是僅是北京現在便有約100家影院而銀幕數量更是遠遠的超越了台北),而2011年時上映的影片數量超過400部,平均每周約上映8部影片;而截至2011年12月18日,台北票房約32.55億新台幣(約6.8億人民幣),相信今年的台北總票房將達到35億新台幣。
表4是本年度的台北票房TOP10,依然是好萊塢高概念影片佔有主要的數量與票房,再加上本土電影佔了其中三個名額;而表5則是本年度上映的400多部影片的地區與票房分布,美國以數量128部、票房23億新台幣遙遙領先於其它地區,並占年度票房的約7成(數量上只是約佔三成);而日本雖然有70部不同類型的影片在台北上映,但是票房只有6239萬新台幣;中國內地與香港也有共計38部影片上映,包括《武俠》、《新少林寺》、《關雲長》、《倩女幽魂》、《竊聽風雲2》等類型片,但票房只有6783萬新台幣,其中《夢遊3D》、《維多利亞壹號》、《單身男女》、《竊聽風雲2》、《讓子彈飛》、《不再讓你孤單》、《山楂樹之戀》等,台北票房都不足100萬新台幣。至於泰國影片為何在台北地區數量少而票房高,主要是來自於《陰地》這部恐怖片,其票房約1174萬新台幣。
儘管整體來看好萊塢電影的台北市場的份額,已經由鼎盛時期的九成多下跌至今年度的七成,但不可否認的是現在的台北市場依然是好萊塢電影的天下,且在將來的幾年時間裡,恐怕依然佔有七八成的份額。
表4:2011年台北票房前十名(單位:萬新台幣)
排名 |
影片 |
票房 |
1 |
《變形金剛3》 |
32604 |
2 |
《賽德克·巴萊(上)》 |
19795 |
3 |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
17993 |
4 |
《速度與激情5》 |
15068 |
5 |
《哈利·波特7(下)》 |
13555 |
6 |
《賽德克·巴萊(下)》 |
13488 |
7 |
《鐵甲鋼拳》 |
12215 |
8 |
《碟中諜4》 |
11550 |
9 |
《加勒比海盜4》 |
11248 |
10 |
《雷神托爾》 |
8567 |
注1:本票房截至於2011年12月31日
表5:2011年主要國家/地區的台北市場票房(單位:萬新台幣)
國家/地區 |
美國 |
台灣地區 |
內地/香港 |
日本 |
英國 |
法國 |
泰國 |
韓國 |
數量(部) |
128 |
34 |
38 |
70 |
17 |
33 |
8 |
13 |
台北票房 |
244434 |
70596 |
7495 |
6239 |
3323 |
2763 |
1679 |
663 |
注1:本票房截至於2011年12月31日
二、作品篇
1.「超過世代」的全面超越——從魏德聖到九把刀
2008年,隨著《海角七號》、《囧男孩》、《九降風之台灣篇》、《渺渺》等新導演處女作的不斷湧現,且往往叫座叫好,「台灣電影教母」焦雄屏便將他們贊為「超過世代」:「我借這個詞形容這批新生力軍,因為叫他們『新浪潮』、『新新浪潮』、『新世代』都會與以往混淆。稱『超過時代』既可以期許他們『超過』前幾個世代的沉悶,更能形容他們的聲勢」、「台灣電影傳奇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新電影的沉悶和自溺中,年輕人在藝術電影壓力中抬不起頭來,許多人也想效法前人去弄影展,別的不學就學長鏡頭,學不動鏡頭,把電影弄得四不像。等猛然驚醒電影是需要觀眾時,又回頭走一些最有保障的路,用恐怖片和同性戀題材爭取最保守、安全的族群。電影進入黑暗期有十年了,終於又重見天日」。
如今,僅三四年時間,超過世代無疑是交出了一份讓人比較滿意、信服的答卷——今年來的九把刀導演的新作《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迄今還在台北熱映,累計票房超過1.8億新台幣,而魏德聖的《賽德克·巴萊》上下集也共計票房約3.4億新台幣,林育賢導演的《翻滾吧,阿信》及李豐博導演的《殺手歐陽盆栽》,分別約2828萬、2027萬新台幣,而《乘著光影旅行》、《阿爸》、《青春啦啦隊》等紀錄片也都取得兩三百萬新台幣的成績。
而電影作品本身,八九十年代的台灣電影分別湧現出「新電影」與「新新電影潮」,前者以侯孝賢、楊德昌為代表,後者以蔡明亮為代表。其中,侯孝賢常以長鏡頭敘事,特別是《悲情城市》獲得威尼斯最佳電影獎後,深遠的影響到後來的台灣電影人不斷的採取長鏡頭的方式表現,並以影展為目的,而忽略觀眾的觀影需求、心理,連侯孝賢自己後來都反省說,「台灣電影現在連商業片都拍不出來了,大家還拚命拍參展片,《悲情城市》其實是一個很不好的例子,因為大家被誤導以為那是一個常態」,蔡明亮為代表的新新電影則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即沉湎於自我的風格,也都難以讓普通觀眾接受,在九十年代後幾乎是把本土觀眾趕向外語片。
到了「超過世代」,影像風格淡化了個人色彩,而以更加貼近於現實生活、多元化方式來表現。劉梓潔與王育麟合導的《父後七日》則是以散文詩化的淡淡風格講述普通人對於父親的情感,魏德聖的《海角七號》也以平實的手法講述平凡人的喜怒哀樂,九把刀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是對過往初戀的淡淡回憶,林育賢的《翻滾吧!阿信》是對於他的哥哥的親身經歷的再現,並以男性請以淡化個人化的成長……沒有強烈的個人化風格,取而代之的是各種貼近生活的手法,則成為了超過世代的整體風格。
而體現在類型片方面,超過世代的影片已經不再拘泥於青春、愛情,而是多元化的方式來展示自我的內心。當年洪智育導演的《一八九五》是關注台灣割讓給日本後本土鄉民對於暴政的抵抗,對於歷史的關注贏得了不少的掌聲;而今年魏德聖導演的《賽德克·巴萊》上下集更是聚焦於上世紀初的霧社事件,以前所未有的投資再現當年的歷史史詩;九把刀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則是回首自己的成長與青蔥歲月;而葉天倫的《雞排英雄》則將台灣普通人的夜市人生搬上了大銀幕……
而且,今年的台灣電影,既沒有侯孝賢也沒有蔡明亮,甚至連九十年代末成名的張作驥也沒有新片上映,幾乎成為了清一色的「超過世代」的作品展,而長遠的看,魏德聖、九把刀、林育賢、鈕承澤等超過世代的導演必定會取代侯孝賢、蔡明亮等,成為台灣電影屆的主流。而台灣著名編劇小野便贊當下的超過世代的導演群體,「這些比上一代更年輕的影視工作者對於自己內在的慾望和私密更勇於表達,對於台灣多元複雜的歷史文化經驗更毫無顧忌的訴說。而這些優秀的電影工作者果然能繼續完成了他們更具突破性的電影,像《第四張畫》、《艋舺》……《雞排英雄》、《父後七日》等,不管是電影的品質或是市場的票房各有突飛猛進的斬獲」。
2.異軍突起的亞類型——本土紀錄片的崛起
「通過拍攝現實生活中的影像並經過人為加工,紀錄片將真實的人物、空間、事件等事實信息呈現在觀眾面前,將他們帶進新的世界之中,讓他們獲得全新的體驗」,在《紀錄片也要講故事》中,作者希拉·柯倫·伯納德如此的界定了「紀錄片」,這種與一般的劇情片不同的風格類型。而大部分的紀錄片也不會進入主流商業影院公映,往往是通過電視台、DVD等方式發行。這一點在內地或香港的電影市場都比較明顯,如2010年時內地的劇情片為526部,紀錄片16部,其中四部進入影院上映,包括《海上傳奇》等,但票房收入僅為225.6萬元,僅佔市場份額的約0.03%——中國的紀錄片在本土院線里的遭遇,可見一斑;而當年張經緯導演的《音樂人生》雖然在影評人中贏得不少好評(獲得當年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最佳影片等),但香港票房不足20萬港元。
與紀錄片在內地、香港市場形成對比的是,法國的《鳥的遷徙》、《海洋》、《帝企鵝日記》,美國的《華氏911》,韓國的《牛鈴之聲》都在本土市場叫座叫好;而在台灣地區,紀錄片也同樣是倍受歡迎的類型片——表2的今年台灣本土電影與票房中,有約十部是紀錄片,其中《牽阮的手》、《阿爸》、《乘著光影旅行》、《青春啦啦隊》等都取得了兩三百萬新台幣的票房成績。
以攝影師李屏賓為人物的紀錄片《乘著光影旅行》,既散發著台灣新電影時期的時代光芒與精神,又通過李屏賓與母親之間的親情關係帶出了一種追尋夢想與渴望回家的張力主題,也帶出了鄉愁的情緒,影片還跟隨著李屏賓的腳步,或者是歷史參與者的眼光,回到了創作一些電影時的現場,如開場時便是《戀戀風塵》的開場,在淡淡的音樂聲的配搭下傳達出一種很微妙很憂傷的情愫;而侯孝賢、王家衛等的現身說法,也還原了某個時刻的真實的李屏賓。《無米樂》導演庄益增與顏蘭權的新作《牽阮的手》,則是以人權醫師田朝明與田孟淑女士之間的愛情為主線,勾畫出台灣光復半世紀來的變遷,從而折射出逐漸被大家所遺忘的民主運動的血淚史詩,被不少觀眾大讚很深情很感人。而洪榮良導演的《阿爸》則是從洪家三兄弟為父親——「寶島歌王」洪一峰籌辦一場世紀演唱會的過程,來帶出了洪一峰動人歌聲背後鮮為人知的喜怒哀樂,也被台灣影評人藍祖蔚贊為「濃郁的音樂風格,仍然使得《阿爸》不失為一部愉悅的歌唱紀錄片,如果能多給洪氏兄弟一點時間和資源,《阿爸》或許就會醞釀得更像一位時代歌者的紀錄片了」。
另外,今年的金馬獎上,楊力州導演的兩部老年人題材的紀錄片,《青春啦啦隊》與《被遺忘的時光》,都獲得了提名甚至獲獎,其中《被遺忘的時光》去年年底在台北上映,甚至票房打進了年度本土市場的前十名,而《青春啦啦隊》也有268萬新台幣的成績,即使放在世界各地的紀錄片在當地票房來說,其實也算不俗。而導演楊力州在接受小野採訪時也認為,「紀錄片受歡迎的程度,可以代表一個城市,或是一個社會文化的水平指標。歐洲國家一直就是這個樣子,台灣的紀錄片進到院線,有個很重要指標意義是進戲院要購票,購票行為在某個程度上是很困難的。從紀錄片的票房,可以發現台灣觀眾已經接受觀眾購票或使用者付費的觀念,去閱讀一個關於我身旁、周遭約略知道或是共同記憶的台灣的故事」。
紀錄片在台灣本土,經過這幾年的發展,已經有了一定的市場,這點來說在兩岸三地的華語電影工業里相當的非同尋常。
3.海外的樂與憂——走出本土的台灣電影
截至2011年12月31日,九把刀導演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在香港的票房成績終於突破了6128萬港元——不僅是打破了台灣電影在香港市場的票房紀錄,還勝過了周星馳自編自導自演的《功夫》的紀錄——換句話說,《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已經成為香港市場票房最高的華語電影。而一月初,《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還會在經過刪減後進入內地市場,是否也能成為話題性作品有待觀察。
但這是否就能代表著台灣電影已經成功的走出本土了呢?
這顯然還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就以香港電影市場來說,雖然《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距離華語片票房冠軍的記錄只有二三十萬港元的距離,也有望可以超越,但絕大部分的台灣電影,在香港市場純粹是打醬油的角色。魏德聖導演的《海角七號》,當年在香港取得約800萬港元的票房,而新作《賽德克·巴萊》上下集已經相繼在香港上映,但截至目前上集票房約240萬港元,下集約170萬港元,這與這兩部影片在台灣地區的熱火朝天形成鮮明的對比。即使是說與九把刀有關的電影,根據九把刀的暢銷小說改編的黑色幽默片《殺手歐陽盆栽》,台北票房超過2000萬新台幣,十月底時借著《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在香港火熱上映的機會,登陸香港影院,但票房只有數十萬港元,顯然未能形成「九把刀旋風」;而台北票房約3773萬新台幣的《翻滾吧!阿信》,在香港市場只能是小範圍小規模的上映,未能形成一個風潮。
但台灣電影市場很小,是急需海外市場來支持其發展的。台灣商業片導演的代表朱延平,在前不久接受新浪採訪時曾經說到,「今年大家說是台灣光復年,結果只有一部賺錢,就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賽德克·巴萊》賠錢,最好的一部《翻滾吧!阿信》台灣賣了8000萬新台幣,成本用4000萬,打平,發行及行銷費1000萬還得從Cable、DVD那邊賺,勉強打平。《星空》、《殺手歐陽盆栽》全都賠錢」,而侯孝賢本人對於台灣電影工業是否真能復興也抱有否定態度,「我也感覺看國片的人潮,特別是年輕的觀眾開始迴流了,但是你說台灣電影從此會起來?整個工業會起來?我認為不可能,因為這是結構性的問題,我們只有兩千四百萬人,最少要有四、五千萬人才足以支撐一個市場。但是為什麼我很贊成local的電影起來呢?因為電影要先賣座,才有另外的可能性出來,才會有他們可以繼續生產製造的環境」。
台灣電影要走出本土市場,而在海外地區施展身手,顯然還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革命尚未完成,台灣電影仍需努力!
三、展望篇
本土化與合拍片的並駕齊驅——展望2012台灣電影
2011年的台灣電影,以本土市場約20%的份額給予了本土電影人更多的希望,而2012年,台灣電影是否能乘勝出擊,還是一個問題。
本土化的作品,因為其成本低而還將會是一個主流,明年將會有高炳權與林君陽合導的《愛的麵包魂》、馮凱導演的《陣頭》等本土作品上映,而蔡岳勛導演的《痞子英雄首部曲:全面開戰》則是一部投資大的本土動作影片。
不過,台灣電影的發展方向也將會是以內地市場為主導的合拍片,特別是自去年ECFA(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簽訂之後,因為台灣電影可以經過中國大陸主管機關審查之後,不限定配額數量在大陸商業發行上映,加上內地市場的年度總票房已經突破15億美元,這對於本身市場很小的台灣電影來說是一個很有誘惑力的大蛋糕。而去年以來陸續有《戀愛通告》、《劍雨》、《幸福額度》、《五月天追夢3DNA》、《星空》等影片在內地上映,票房成績還算可以吧。
而2012年,即使不算即將在元旦後上映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及《殺手歐陽盆栽》,也會有近十部合拍片在內地上映,如年初朱延平導演的《新天生一對》、鈕承澤導演的《愛》及徐立功監製的《飲食男女2:好近又好遠》等,共同協力於華語片的發展。
《不能沒有你》的導演戴立忍在接受採訪時也說,「未來華語電影市場一定是在中國大陸,這是無法逃避的現實,而且台灣目前仍有很好的競爭優勢,更應該思考如何從這樣的市場中獲取能量來壯大台灣電影。台灣和大陸市場的關係,我認為相較於其他市場甚至香港是更有利的,因為同文同種,因為大陸市場對於台灣還有很多神秘的想像,我相信這個在台灣的競爭力上面都是好事。」
阿木的聲色時光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dadc70102duog.html
推薦閱讀:
※10項提名5項拿獎,金馬獎的大贏家來了——《大佛普拉斯》
※台灣電影工業中的侯孝賢(上)
※車震、謀殺就像玩過家家,有的人很有錢,可惜沒人性!
※【無二目的地】既然青春留不住,何不相約去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