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名人的歸宿(一)

名人的歸宿(一)

2008-07-30 23:31:28|分類: 史海鉤沉 |標籤: |字型大小大中小訂閱

萬國公墓原魯迅墓址

  魯迅(1881~1936) 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省紹興人。父親周伯宜,母親魯瑞。1918年,始用「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並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1921年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傑出作品、中篇小說《阿Q正傳》。三十年代,積极參加革命文藝活動,同反動文學進行不懈的鬥爭,創作了大量雜文,成為中國文化革命的偉人。魯迅的一生,對中國的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有《魯迅全集》十六卷。1936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葬於上海萬國公墓(現名宋慶齡陵園,簡稱宋園),1956年遷葬上海虹口公園(現名魯迅公園)。

茅盾(1896~1981) 現代著名小說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和社會活動家,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我國革命文藝奠基人之一。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烏鎮人。代表作品有《蝕》、《子夜》、《林家鋪子》、《春蠶》等。《子夜》是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狀貌的小說,是「五四」以來新文學發展歷史途程上的里程碑。瞿秋白評價說,「這是中國第一部寫實主義的成功的長篇小說」。茅盾的著作,經人民文學出版社及其他出版社印行的有:《茅盾文集》10卷集、《脫險雜記》、《茅盾論創作》、《茅盾文藝雜論集》、《茅盾文藝評論集》、《茅盾譯文選集》、《世界文學名著雜談》、《神話研究》、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以及長篇《鍛煉》等。人民文學出版社自1983年起陸續出版的40卷本《茅盾全集》,收錄了他的全部文學著作。為鼓勵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文學的發展,茅盾先生將自己的25萬元稿費捐獻出來,設立「茅盾文學獎」,這是中國第一次以個人名字設立的文學獎,是我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根據先生生前遺願,歸葬於故鄉—浙江省桐鄉縣烏鎮。

葉聖陶(1894~1988) 現代著名作家、語文教育家、編輯家、出版家、政治活動家,我國第一位童話作家。原名葉紹鈞,生於江蘇蘇州吳縣。早年當小學教師,並參加新潮社和文學研究會,並在《新潮》、《小說月報》和《文學旬刊》上發表小說和論文。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說集《隔膜》。1923年出版我國第一部童話集《稻草人》。1928年創作了優秀長篇小說《倪煥之》,這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早出版的長篇小說之一。另著有小說《線下》、散文集《小記十篇》、《腳步集》、《西川集》,童話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等,並編輯過幾十種課本,寫過十幾本語文教學書刊,作品收在《葉聖陶集》里。臨終時留下遺囑將骨灰葬在他早年從事教育活動的江蘇蘇州甪直。

鄒韜奮(1895~1944) 中國卓越的政論家、出版家,著名的新聞記者。原名鄒恩潤,江西余江人,生於福建長樂。1926年10月主編《生活》周刊,後創辦了生活書店和《新生》、《大眾生活》、《永生》、《生活星期刊》等報刊,宣傳愛國主義思想,出版馬克思主義的譯著,曾兩度被迫流亡國外。1936年「一二·九」運動爆發後,與沈鈞儒、李公朴等人組織上海文化界救國會,被推舉為執行委員,後《大眾生活》被迫停刊,出走香港,繼續創辦《生活日報》,同年8月返回上海,改出《生活星期刊》,11月與救國會其他六名領導成員被捕,這就是「七君子事件」。抗日戰爭爆發後,先後在上海、漢口、重慶創辦、出版《抗戰》、《抗戰畫報》、《全民周刊》和《全民抗戰》等刊物,宣傳抗戰救國。1939年起《全民抗戰》被查禁,1941年2月23日辭去國民參政員職務,再次流亡香港,在香港復刊《大眾生活》。1943年因耳疾到上海診治,並撰寫了回憶錄《患難餘生記》。1944年7月24日因癌症在上海逝世,終年50歲。根據其遺囑的請求,中共中央在唁電中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他創辦了著名的三聯書店。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中國韜奮出版獎是目前我國出版界最高的獎項。現葬於上海龍華革命烈士陵園。

丁玲(1904~1986) 湖南臨澧縣人,二十世紀中國文壇最有才氣的女作家之一。1927年發表小說《莎菲女士的日記》等作品,引起文壇的熱烈反響。1930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後出任左聯機關刊物《北斗》主編及左聯黨團書記。這時期她創作的《水》、《母親》等作品,顯示了左翼革命文學的實績,1933年轉赴中共中央所在地陝北保安縣。在陝北歷任西北戰地服務團團長、《解放日報》文藝副刊主編等職,並先後創作《一顆未出膛的槍彈》《夜》《我在霞村的時候》《在醫院中時》等解放區文學優秀作品。1948年寫成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獲斯大林文學獎金。新中國成立後,丁玲先後擔任文藝界多種重要領導職務,並發表了大量小說,散文和評論文章。1955年和1957年被錯誤地定為「丁玲、陳企霞反黨小集團」和「丁玲、馮雪峰右派反黨集團」主要成員,1958年又受到「再批判」,被下放到北大荒。「文化大革命」期間深受迫害並被投入監獄。1979年平反後重返文壇,先後出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等職。丁玲一生著作豐富,有《丁玲文集》五卷。其墓在上海濱海古園公墓。

內山完造(1885~1959) 日本岡山人。1916年至1947年居住在上海虹口,開辦書店。他四次掩護魯迅避難,還曾幫助遭通緝的郭沫若、陶行知等人避居。周建人、許廣平、夏丐尊等被捕,也經他悉心營救獲釋。從1932年起,內山書店成了魯迅著作代理髮行店,並出售當局禁止出售的左翼進步書籍;他三次幫助魯迅舉辦木刻展及一次木刻講習班;方誌敏在獄中寫給黨中央的報告、北平東北大學地下黨等轉給魯迅的信都由內山書店轉交。魯迅逝世後,他發起募集「魯迅文學獎」,聘為《大魯迅全集》編輯顧問。他寫作了《活中國的姿態》、《上海漫話》、《上海夜話》等系列作品。1959年9月19日,內山完造應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的邀請到北京參加建國十周年國慶觀禮,9月20日,因腦溢血病逝,終年74歲。根據內山生前遺願,遺骨安葬於上海萬國公墓。

陳逸飛 (1946~2005) 著名導演、畫家。生於寧波,浙江鎮海人。1965年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進入上海畫院油畫雕塑創作室,先後創作了《黃河頌》、《佔領總統府》、《踱步》等優秀油畫作品。1980年赴美國留學,專註於中國題材油畫的研究和創作,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為聞名海內外的華人畫家,1984年獲藝術碩士學位。美國《藝術新聞》雜誌將其定名為「一個浪漫的寫實主義者,作品流露強烈的懷舊氣息,瀰漫其中的沉靜與靜寂氛圍尤其動人。」美國《紐約時報》稱他的「畫風融合了寫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叫人想起歐洲大師的名作。」1985年,美國石油大王哈默博士訪華時,曾將陳逸飛的作品《家鄉的回憶——雙橋》作為禮物送給鄧小平。其作品題材為水鄉風景、音樂人物、古典仕女,西藏等,被中國美術館、中國人民革命博物館和國內外收藏家廣泛收藏。1993年涉足影壇,完成了自傳性質的藝術影片《海上舊夢―陳逸飛個人隨想錄》。1995年完成了反映三十年代上海的故事片《人約黃昏》,入選法國嘎納電影節。2005年因病在上海華山醫院去世,葬於上海「宋園」。

蕭軍 (1907~1988) 現代作家。原名劉鴻霖,生於遼寧義縣。1922年開始在哈爾濱投稿為生。1929年,寫出了他的第一篇白話小說《懦......》,發表在瀋陽《盛京時報》上,憤怒地揭發了軍閥殘害士兵的暴行,接著又發表了《端陽節》、《鞭痕》、《汽笛聲中》、《孤墳的畔》等小說。1935年7月,蕭軍出版了成名作、長篇小說《八月的鄉村》,確立了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又出版了短篇小說集《羊》、《江上》,散文集《十月十五日》、《綠葉的故事》,中篇小說《涓涓》等。後到延安,在「魯藝」從事教學等工作。抗戰勝利後,蕭軍重返闊別了十二年的哈爾濱,先後擔任了東北大學魯迅藝術文學院院長、魯迅文化出版社社長、《文化報》主編等職務。就在這時,發生了《文化報》與《生活報》論爭事件。當時中共中央東北局作出的「關於蕭軍問題的決定」確認了對蕭軍的政治迫害。從此蕭軍便被排斥出文藝界,湮沒了整整三十年。蕭軍在極端困難的逆境中寫出了《五月的礦山》、《吳越春秋史話》以及完成了他從1936年春即開始撰寫的長篇巨著《第三代》。這部巨著以宏大的氣魄,全面真實地再現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統治下的東北社會現實。1980年,蕭軍徹底恢復了名譽,對他重新作了公正的結論,撤消了當年東北局的「決定」,充分肯定了他「早年投身於民族解放運動,並以自己的文學創作宣傳抗日救亡,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賣國政策和獨裁統治」的歷史功績。根據蕭軍生前遺願,他的骨灰分別安葬在北京「萬安公墓」和錦縣(今凌海市)「凌河公園」(2007年7月3日更名為「蕭軍公園」)。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名人聖賢》之第29集—《雄辯四方—晏嬰》(文本稿)
北京名人故居
偉人、富翁、名人的四柱或六柱
名人的奇葩墓志銘 海明威:恕我不起來了
名人六柱集錦(六)

TAG: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