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女兒上哈佛,媽媽只做三件事
作為江蘇省第一個考入美國哈佛大學的中學生的母親,她表示:「孩子的教育,雖然學校和家庭都有責任,但分工不同各有側重。我把學校的事放心地交給老師,在家庭教育方面,其實我只做了三件事……」
2008年9月底的一天,遠在美國哈佛大學讀書的易菲菲給南京家中打來越洋電話,母女倆說起了悄悄話。易菲菲說:「媽媽,謝謝你讓我在自由自在的環境中成長,並且幫我養成了那麼多良好的習慣。我雖然來美國還不足一個月,但已經適應了這裡的學習和生活,沒有感覺到任何困難,老師和同學們還說我『很自立、很國際』呢!」聽到這裡,易媽媽寬慰地笑了。雖然她對女兒非常放心,但對女兒的思念還是讓她流下了眼淚……
第一件事:給女兒營造一個寬鬆的學習環境
今年18歲的易菲菲出生在南京市一個普通家庭里,易媽媽是南京林業大學的教職工。小時候,易菲菲各方面表現得並不出眾,但由於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她從小養成了愛讀書的好習慣,所以學習成績一直不錯。
剛讀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有一天菲菲放學回到家後,什麼也沒說就哭了個天昏地暗。易媽媽嚇了一跳,仔細一問,原來女兒在最近的一次小測驗中,因為緊張,想上廁所都不敢請假,結果沒有考好。媽媽一想:學校主要是教孩子知識的,家庭還必須把培養孩子的人格、品行和性情當成大事來抓。不會處理事情,而且一點兒挫折也經不起可不行,必須讓女兒學會處理問題和面對暫時的失敗。
她跟丈夫商量後認為,女兒從小膽子就比較小,考試沒考好就哭,說明她心裡在害怕。怕什麼呢?當然是怕父母的責怪、老師的批評還有同學們的嘲笑,說到底還是她對自己缺少信心,對別人的看法太在乎。其實,在孩子小小的內心裡,也有主客觀兩個世界,無論她主觀上怎麼想,都擺脫不掉客觀世界對她的影響。
夫妻倆達成這個共識後,易媽媽決定從改善父母與女兒的親情關係入手,讓孩子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能自由發揮,因為只有在良好的親情關係中,女兒才能放下包袱,自由自在地學習,才能把潛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同時媽媽還認識到,如果能夠從這裡入手來提高女兒的心理素質,可能會對女兒今後的人生有好處。所以他們一點兒也沒有責怪女兒,而是幫她分析情況,教會她如何應對。結果做了一個晚上的思想工作,女兒開心地笑了。
但這並不意味著女兒的想法徹底改變了,只不過是邁出的第一步。一次,爸爸想檢查一下菲菲的作業,沒想到她死死地摟著書包,堅決不同意。媽媽連忙把爸爸拉到一邊,然後耐心地問女兒是怎麼回事。結果菲菲又哭了,原來老師說她的作文寫走了題,她不敢讓父母知道。
易媽媽仔細看了作文,作文的題目是《記一件有意義的事》,女兒寫的是有個小男孩私自跑到河裡游泳差點兒出了人命,她覺得這件事可以警示同學們不要隨便下河游泳,很有意義,但老師對這類作文題的要求卻是要寫好人好事。
其實,易媽媽是反對命題作文這種形式的,她認為只有自由發揮才能寫出好作文。女兒的作文除了與老師要求的所謂「主題」有些差異外,其他方面寫得都很好,而自己又不能說老師要求得不對。於是媽媽就帶著女兒找到老師,三個人像朋友一樣輕鬆地探討到底什麼樣的事才是有意義的事,什麼樣的作文才是好作文。最後老師覺得易媽媽說的也有道理,自己不應該用成人的思維模式去要求孩子。這樣的事情還發生過多次,後來,菲菲有什麼心事,再也不瞞著媽媽了,因為她知道媽媽不會一味地指責自己,而是會理解和幫助她。
事後易媽媽和易爸爸總結認為,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不能當「法官」,而應該當「律師」:要像律師對待自己的當事人一樣,了解其內心的感受和要求,並維護孩子的合理權利,而不是像法官一樣只是對孩子的事情進行評判。只有這樣她才會願意跟你交心,也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在寬鬆的環境下自由發揮,從而增強自信心。
除了當律師,易媽媽還倡導家長要當孩子的拉拉隊。菲菲開始學英語時,一時沒能找到竅門,成績不是太好。易爸爸見狀,就手把手地教女兒。誰知因為爸爸方法不當,有時候還表現出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結果適得其反。媽媽發現這一情況後,就對女兒講自己當初學英語時有趣的事情,在教給女兒方法的同時,幫助她建立起自信。只要菲菲有了點兒進步,媽媽就會摟著她說:「我就知道我女兒只要找到了方法,就一定能把英語學好!」在媽媽的讚美下,小菲菲的英語成績有了快速的提高。易媽媽對爸爸說:「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所以我們最好不要當裁判,而是當『拉拉隊』,因為批評沒有用,每一個孩子都需要父母的鼓勵和讚美。」
為了培養跟女兒的親情關係,易媽媽還堅持不當「馴養員」,而是做「鏡子」。她把自己和丈夫的書桌搬到了女兒的房裡,每天晚上一家三口在一起看書學習。她認為孩子通常都是依據他人的反饋來認識自己,所以父母的「鏡子」作用非常重要,這樣做一來可以用父母的行為直接影響孩子,提高自我意識;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孩子跟父母的感情,讓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權威」,願意跟父母溝通。
第二件事:幫女兒養成一些良好的習慣
從事教育工作的易媽媽早就明白「習慣決定命運」的道理,她不止一次地跟丈夫商量說:「一個人的習慣,是能否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比如智育其實就是良好的思維習慣,德育是細小的行為習慣,素質教育更加體現在做人的細節上。孩子是張白紙,說到底,培養孩子其實就是在培養他們的好習慣。」她的這一觀點,得到了丈夫的支持。在菲菲的成長過程中,易媽媽一直注意培養她良好的習慣。她知道,習慣養成不是一日之功,而好的習慣一旦養成,孩子將會受益一生。
菲菲讀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有一天媽媽檢查作業,發現她的自然練習冊做得有些馬虎。仔細一問,原來那天輪到小菲菲那個小組值日,她和同學們把班裡的衛生做完後再做作業,時間有些緊張,所以就匆匆忙忙把作業趕完了。菲菲說:「媽,您就放心吧,我的語文、數學作業都做得非常仔細。自然是副科,連老師都不重視,沒什麼大不了的。」
媽媽一想,這可不行,學習沒有「副科」,要知道自然是將來學習數理化的基礎啊!萬一這個時候就讓女兒養成了對自然的馬虎態度,將來怎麼可能學好數理化?
她先是溫和地對女兒講了學好自然的重要性,然後為了糾正女兒馬虎的毛病,又講了一個生動的小故事:當年前蘇聯實驗人造衛星時,專家要求有組數據必須保留小數點後面三位數,但其中的一位科研人員曾經當過會計,習慣保留小數點後面兩位數。結果就是因為這個小數,使實驗的衛星上天后遠離軌道達3000多公里,那次實驗失敗了。
小菲菲睜大眼睛聽媽媽說話,還沒等媽媽說完她就說:「媽媽,我懂了,現在我就把自然作業再檢查一遍,我保證以後再也不這樣馬虎了!」
易媽媽還發現,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和品格,父母的榜樣作用不可小覷。
一次,她要幫學校的一個本科生修改畢業論文,由於論文視角很新,自己對其了解不深,她就查找了大量的資料,一直忙了幾天才修改到滿意的程度。易爸爸說:「一個本科生的論文,值得花那麼大工夫嗎?」易媽媽當著女兒的面說:「人家把論文交給我,就是對我的信任,何況這個論文的視角的確很新,在修改它的時候其實我也在學習,我當然應該把它修改好,花多少精力都值得!」
沒想到媽媽的這個做法對菲菲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不久後,學校要帶同學們去福利院慰問,老師要求同學們每人回家做一件手工小禮品送給孤兒。結果菲菲做了幾件也不滿意,甚至連吃飯都耽誤了,最後才做出自己滿意的作品。媽媽當即表揚女兒說:「孩子,你做得對,任何事情要麼不做,要做就一定要盡自己的力量把它做到最好!」
在媽媽的影響下,菲菲慢慢養成了很多好的習慣,做什麼事都特別嚴謹,做什麼都專心致志。有一天晚上,因為菲菲有道題目沒能完全搞懂,爸爸想教她做,易菲菲擔心如果自己沒有真正理解,即使聽了爸爸的講解,以後遇到同類題目還是不會,於是堅持自己去琢磨。一個人折騰了大半夜,才終於靠自己的能力把題目完成了。
為了給女兒做出榜樣,2001年發大水時,媽媽向災區捐錢之後,又把家裡幾乎所有的舊衣物收拾了一大堆,然後和女兒一起把它們打成包,送到捐助點。爸爸說:「女兒學習上已經很累了,這些事你讓她摻和幹什麼?」媽媽連忙把爸爸拉到一邊說:「你怎麼能這麼說話?我這是在用實際行動培養女兒的愛心和責任心!」果然,在媽媽的影響下,小菲菲把自己的很多學慣用品也捐了出去,甚至把她喜歡的中英文學習機也捐給了災區小朋友。
與很多家長不同的是,媽媽對菲菲的要求從來都不「功利」,只要孩子喜歡,就讓她去做。媽媽的想法是,這樣可以讓孩子在愉快的心情中全面發展。小菲菲從小就喜歡跳舞,媽媽就把她送到培訓班去訓練,並且從幼兒園一直學到小學三年級。此後菲菲還學過電子琴、聲樂、中國舞等,也經常被學校組織到外面去參加各種活動,但媽媽只要求女兒把這些東西當成業餘愛好,從沒要求她去拿什麼獎,有時候女兒拿回了獎,媽媽也故意表現得無所謂。
為了培養女兒勤于思考的好習慣,媽媽建議菲菲讀一些魯迅的書。開始時,菲菲讀不懂,後來在媽媽的啟發下才漸漸理解。易媽媽特彆強調女兒要注意魯迅文章中的思想性,小菲菲一邊讀一邊反覆思考,慢慢地,她養成了喜歡思考的好習慣,不管遇到什麼樣的題目和事情,她都會不由自主地在頭腦中多思考一會兒。易菲菲對媽媽說:「多思考是個好習慣,因為只要多想想,很多事情都可以舉一反三。」她很快就養成了按計劃學習、認真做作業、慢慢看課本、整理錯題、隨手筆記、自由自在地寫作文等好習慣。
由於易菲菲一直在寬鬆的家庭環境中學習,又養成了很多良好的學習習慣,進入初中後,她的學習成績就一路領先。2005年中考時,她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重點中學南京外國語學校。
易媽媽說,所有的父母都知道,孩子的學習主要交給了學校,自己只是個後勤部長。這話並沒有錯,但後勤部長並不是只管「吃喝拉撒」這些硬體的,還必須管好「思想」這個軟體。孩子就像一輛車,老師是司機,父母則是機修工,要想讓車跑得快,你平時必須把車保養好,只有這樣你才是個合格的後勤部長。
第三件事:自由發揮是走向成功的跳板
女兒進入中學後,媽媽知道孩子以後的學習主要靠她自己,掌握方法是最重要的。在女兒具體的學習中,媽媽很少過問,但在方法的掌握和運用上卻從未放鬆。
由於易菲菲在南外中考第一名,作為獎勵,她很快就被學校公派到美國聖路易斯市進行了半年的交流學習。當時易爸爸還不太贊成女兒去美國,他擔心女兒太小,會影響到將來的高考。但易媽媽在徵求了女兒自己的意見後說:「孩子大了,這是女兒到外面見世面的好機會。再說,如果讓女兒讀死書,就算將來她考上了大學,也不過是個書獃子!」
這次交流,讓易菲菲大開了眼界。剛到美國時,她就打電話給媽媽說:「媽媽,多虧了你一直像朋友一樣平等地跟我交流,要不然我真的無法適應。因為我發現在美國跟國內大不一樣,就是對長輩都是直呼其名,剛開始時我還覺得他們不懂禮貌,現在才明白,這樣大家交流起來才能平等啊!」
易菲菲在美國半年,上課讀的都是原版教材,很多非母語的學生都感到很吃力。由於別人都是想把英語學好了再學知識,而易菲菲是為了學知識才學英語的,所以她並沒有感到有多難,結業考試她竟然考了98分,讓美國老師都吃了一驚。更讓易菲菲獲益匪淺的是,美國的教育方式跟國內完全不同,比如對一個歷史問題,並沒有什麼標準答案,學生中會形成不同的陣營,大家可以發表各自不同的看法,甚至爭論。這讓易菲菲再次想到了小時候寫作文「走題」的事,她從內心裡感激媽媽對自己的寬鬆式教育。
回國後,在媽媽的鼓勵下,易菲菲把在美國的見聞寫成了文章,參加了江蘇省第五屆「中學生與社會」作文大賽,並獲得了高中組一等獎。不光如此,進入高中後,她還先後獲得過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一等獎、周恩來獎學金等多個獎項,被評為南京市市級三好學生。
然而,從美國交流半年回國後,易菲菲的學習成績一下子從年級的前三名跌到了30多名,把父母嚇了一跳,連易媽媽也有些後悔讓女兒去美國交流了。但已經長大了的易菲菲說:「媽媽,通過這半年的交流我發現,書本知識固然很重要,但作為一個中學生,全面發展更重要。我相信只要我能讓自己的思想自由飛翔,學習成績也一定能趕上來!」易媽媽覺得女兒的話有道理,所以並沒有要求她想辦法趕上來,而是說:「孩子,你大了,也見過了世面,應該有自己的想法了。父母不可能包辦你一輩子,只要你覺得做得對,就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吧!」結果易菲菲並沒有花多大力氣,到高二下學期時,成績就恢復到了年級前10名。
2008年3月,易菲菲參加了出國留學考試,新托福滿分120分,她考了114分,SAT1和SAT2都考了滿分,最終被世界頂級的美國哈佛大學錄取,並獲得了每年52950美元的全額獎學金,成為江蘇省第一個被哈佛錄取的中學生。在易菲菲申請哈佛的推薦信中,有一封是南外董校長親筆寫的,他在信中寫道:這個學生在父母的培養下,是個自由自在成長起來的、有獨立思想和人格的孩子,這一點,是很多同齡的孩子都無法比的,相信她將來一定能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才。
專家點評:董麗燕(教育專家)
許多教育不成功的父母總會抱怨說:我為孩子操了多少心、做了多少事,為什麼他就是不爭氣呢?其實家庭教育的「質」比「量」更重要,因此,與其衡量家長做了「多少」,不如看他們做了「什麼」,而易菲菲的媽媽就做到了「點」上。如果把孩子比做是一部跑車,父母怎樣能使車跑得更快呢?
動力系統最重要——培養自信心和學習興趣。對於剛剛進入校門的孩子,需要像易媽媽那樣,通過細心的觀察和耐心的交流,幫助孩子增強自信;通過鼓勵、讚美、講故事、言傳身教,增強孩子的學習興趣。有了學習信心和興趣的孩子,就像一部動力十足的跑車,不會因道路的崎嶇坎坷而拋錨。
交通規則是保障——好習慣的養成。媽媽的有意培養,使易菲菲養成了嚴謹認真的學習態度、有始有終的做事風格、獨立自主的意識和專心致志的學習習慣。這些都成為她成功的必備條件。反觀有些家長,過於看重孩子做了多少題、得了多少分、考了第幾名,結果卻總不如人意。
寬闊的道路少不了——營造寬鬆、自主的學習環境。家長過分的關注、過多的干涉以及嚴苛的要求,最終都會變成一張張無形的網,羈絆孩子飛翔的高度和馳騁的速度。易媽媽在培養孩子自信、學習興趣以及良好習慣的基礎上,給孩子提供了一片寬闊的跑道和自主的方向盤,任孩子自由馳騁,最終跑出了一個光明的未來。
推薦閱讀:
※湯鎮業19歲女兒私照驚艷,網友:像黎姿佟麗婭
※給女兒的十四條人生忠告
※為了娶美麗的徐帆,拋下妻子和裂唇女兒,今女兒26歲美得脫胎換骨
※洗碗掃地還幫媽帶娃 大女兒就活該當保姆?
※八年前的一封舊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