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觀察021 | 我們該如何借鑒國外經驗——從紐約自行車說起

紐約市的城市道路本來沒有自行車道,但紐約人意識到自行車回歸城市的重要性,開始調整交通發展政策和相關規劃。近十年來,自行車交通進入快速發展期,通過縮減機動車道,增加自行車道等措施,自行車交通量成倍增長。無疑,紐約的做法值得研究借鑒,但問題來了,我們該借鑒什麼?

一、紐約自行車交通快速回歸

二十年前,紐約幾乎從零開始發展自行車交通,前十年為探索期(1997~2007),自行車發展緩慢,2007年為應對人口增長和環境壓力,提出建設可持續城市,強化交通安全性和公平性,紐約發布了紐約自行車規劃(PlaNYC:A Greener, Greater New York),由此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期,如下圖所示,2015年紐約市自行車日均出行達45萬人次,是九十年代的4.5倍。

1980-2015紐約自行車交通數據統計

紐約目前自行車路網已有約1600km,並且修建速度不斷加快,過去五年修建了480km自行車道,其中72km為機非隔離自行車道。當然,從數量級別上還是無法與我國大多數特大城市相比(例如北京中心城自行車道總長約7200公里)。

為保持快速發展勢頭,2016年紐約市交通局發布了《紐約交通戰略規劃:安全. 綠色. 智慧. 公平》(Strategic Plan 2016:Safe . Green. Smart.Equitable),提出2017-2021五年間紐約市交通發展的戰略目標及其實施策略,對自行車交通提出如下目標:

  • 使騎車人數增加一倍,成為美國最好的自行車城市(2014年騎車人數為77.8萬人,因此,2021年騎車人數將達到約156萬人)

  • 每年新增80km自行車道,其中至少16km有機非物理隔離的自行車道,到2021年共新增320km自行車道

  • 將公共自行車Citi Bike擴展到紐約市五個區,到2017年底達到1.2萬輛,750個租賃點。

  • 此外,交通戰略規劃中還提出修建自行車停車設施;規範日益增長的電動自行車的使用,提高其安全性;聯合執法,移除殭屍車;完善法規,允許摺疊自行車進入建築物客梯等目標。

    紐約自行車立體停車設施

    二、紐約自行車道設置方法

    紐約自行車道的設置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設在機動車道兩側,另一種是設置在機動車道一側。恰好,基絲汀街(Chrystie St)改造前後正好代表了這兩種方法。基絲汀街是連接曼哈頓橋與第一大道、第二大道的一條主幹路,每天自行車流量約6243輛,高峰小時自行車流量約416輛,同時,基絲汀街也是紐約公共自行車服務的核心區域。現狀道路寬約18米,兩側機動車停車約2.5米,自行車道寬約1.5米,機動車雙向3車道,車道寬約3.35米,道路橫斷面如下圖所示,與我國大多數城市現在的方式相同。

    紐約基絲汀街改造前

    紐約與大部分美國城市不同,司機遵章率不高,道路擁堵時大量機動車會也佔用自行車道行駛,加上機動車進出車位時也要佔用自行車道,騎車人經常被逼進機動車道與機動車混行,自行車的路權無法得到保障,騎行安全隱患巨大。

    為此,紐約對基絲汀街橫斷面進行了改造,將自行車道從兩側合併設置到一側,雙向通行,將機動車停車位移至中間,與自行車道之間增加緩衝區並設置護欄,這樣,機動車無論行駛還是停車都不影響自行車,從而保障了自行車的安全和路權。改造後如下圖所示:

    紐約基絲汀街改造後橫斷面布置

    三、分析與借鑒

    由於紐約的自行車道是從無到有(不完整到完整),與我國絕大多數城市本來就具備較為完整的自行車道的狀況(基本完整)截然不同,在經驗借鑒上不應盲目照搬,應該結合自行車自身特點和所在城市的狀況,加以比較分析,取之精髓,為我所用,揚長避短。

    (一)方案的缺點

    改造方案最大的問題點是將兩側自行車道合併至一側。問題主要有三方面,第一,不方便。由於道路另一側沒有自行車道,但有大量商店等公共設施以及居民,騎車人進出需過馬路然後在人行道上推行。丹麥城市設計大師揚·蓋爾認為自行車道屬於街道,自行車道應與沿道設施緊密相連。騎自行車是一種生活方式,人在騎車時可以看見商店和人行道上的行人,可以隨意變換速度,可以隨時下車做其他事情,再騎車前進。

    第二,一側雙向通行方式在交叉口處的交通組織、信號控制等比較複雜,需要特殊處理,與人們的常規交通習慣不同,自行車和機動車都會不適應,容易成為安全隱患,尤其是電動車高速通行時更加危險。

    第三,紐約目前的自行車流量還不大,兩個方向還可以互相借用,一旦流量上升,雙方的干擾將會加劇而成為新的安全隱患,通行能力也難以保障,騎行速度以及通暢感也會相應下降。因此,這種方式不適合於我國城市道路。

    (二)方案的優點

    以這個方案為代表的紐約自行車交通改善,也有許多可圈可點的方面,值得我國城市借鑒。

    首先是理念和措施力度。紐約增設的自行車道原本是機動車空間,為了讓自行車回歸城市,壓縮了一條機動車道。我國城市極少有這樣大刀闊斧的做法,在「步行和自行車改善」項目中都是避免觸碰機動車道。國務院批複的《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要求實施道路使用空間向步行和自行車傾斜政策。在道路空間極其有限的現實情況下,將過去二十年機動車多佔的道路空間還給自行車等綠色交通,應該也即將成為我國城市道路空間再配置的主流。

    其次是具體改善措施,有兩點值得借鑒或堅持。

    (1)機非物理隔離

    紐約的自行車道走過了從劃線分離到物理隔離的道路,這並非偶然,原因也與我國極其相似。紐約自行車道當初的劃線形同虛設,無法杜絕機動車道佔道行駛和停車。根據對北京騎車人的需求問卷調查也發現,「設置機非護欄」在騎車人的關切中排名第一,說明機非物理分離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即使是劃線+彩色鋪裝,也阻止不了機動車的佔用(如下圖所示)。確保自行車路權,物理隔離最有效。

    左:武漢 右:紐約

    (2)「哥式停車」

    「哥式停車」是「哥本哈根式路側停車」的簡稱,因為這種形式最早出現在哥本哈根而聞名。傳統的方法是機動車停車位設置在車行道最外側緊貼路緣石的位置,對自行車交通的干擾和威脅比較大,影響騎行安全和順暢,自行車道往往名存實亡,騎車人意見最大。

    而「哥式停車」是將機動車空間(通行與停放)與自行車通行空間分隔、機動車停車不打擾自行車,從而從物理上避免機非衝突的停放方式,如下圖所示。

    在北京,「哥式停車」最早出現在大約十年前的南禮士路老字號「烤肉宛」前,屬於民間自發。如下圖所示,由於自行車道只有3米寬,停進去後無法駛離,來就餐的機動車便自發地停在了外側機動車道內。十年了,無人管理卻秩序井然。

    2014年,北京宣武門南大街的輔路上,設置了「哥式停車」,由於輔路寬達9米,與自行車道之間設置了緩衝區,如下圖所示。

    2015年,北京友誼醫院周邊道路,由於空間不足,以機非護欄進行了隔離。

    2016年,海淀區萬壽寺路設置「哥式停車」。

    2017年4月,北京石景山區交警支隊正式劃設了「哥式停車」,媒體首次對這種方式進行了報道和宣傳。如下圖所示,與機動車道之間設置了緩衝區,與自行車道之間設置了阻車樁。

    此外,唐山市交警支隊2016年在每條主幹道兩側的原非機動車道上設置了「哥式停車」。因為寬度有限,為了方便機動車進出停車位,每兩個車位之間設置了2米寬的間隙(見下圖),既方便了進出,還減少了對通行的干擾,這點非常值得推廣。

    從安全起見,為避免停車開門與通行車輛發生衝突,當道路空間有條件時,停車位兩側均應設置緩衝區。當空間不許可,無法設置緩衝區時,也應設置「哥式停車」,理由是,開車門問題也存在於傳統的路側停車方式,而「哥式停車」至少消除了機動車通行以及進出車位時對自行車的干擾。

    當然,道路是用來行車的,機動車停車,應當在建設用地內解決,這是原則。以上所論「哥式停車」,只是針對建成區停車配建不足、公共停車設施不完善的,且停車有剛性需求的地區。


    黃斌 李偉/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首都區域空間規劃研究北京重點實驗室。

    參考文獻:

    1 Strategic Plan 2016:Safe. Green. Smart. Equitable. New York City Departmentof Transportation.

    2 Cycling In The City: Cycling Trends in NYC.

    3 Chrystie St Two-way Protected Bicycle Lane.New York City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推薦閱讀:

    借鑒國際經驗完善中央託管結算體系
    婉寧書院的文件夾《命理借鑒資料》
    有沒有可供借鑒的相親秘笈?
    新詩體制的積極探索——試論徐志摩詩歌創作的借鑒和創新
    營銷模式借鑒——風水營銷

    TAG:經驗 | 紐約 | 自行車 | 國外 | 國際 | 借鑒 | 行車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