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的歷史演變

簡明流變圖

【歷史流變】

華梅著《服飾與中國文化》一書中,有這麼一句話:「人無衣即無文化,中國人不製作服飾,即無中國文化。」誠然,人類尚在原始時期的時候,出於最原始的本能、需求,都會剝下動物的皮毛,以及剝離樹皮、編織草葉作為禦寒物穿著。這時候的「服飾」,是沒有民族之分的,更無「圖騰」、「花紋」、「用色」的差別,只存在炎熱與寒冷地區的材料差別。

而當北京山頂洞人與歐洲克魯馬努人分別製作出了骨針縫製式樣不同的皮衣,分別開始使用不同的天然染料繪染圖案,不同地域的原始人類便出現了審美上的差異。

當陝西的半坡、浙江的河姆渡出現了紡輪,當江蘇的草鞋山出現了葛布,浙江的錢山漾出現了蠶絲紡織品,而這些遠古布料出現花紋與染色上的差別,顯現出相同的技藝(代代相傳)以及不同的紋飾偏好,那些如獸皮、草葉等最原始的「禦寒服飾」便已被中國先民捨棄,中國原始文明物質文化就此開始產生萌芽,並獨立發展、傳承。

[黃帝·遠古時期]

神話傳說不是歷史,但亦可以說是歷史。還有什麼比遠古神話更能代表一個民族的精神文化源頭呢。漢丨人重禮,禮之根本,便是文明開化,脫離茹毛飲血,衣其(動物)羽皮,渾渾噩噩只知飛土逐肉而不知其他的日子。所以漢族神話傳說談完女媧造人,又談人類居巢、取火等原始日子,最後稱:「黃帝始去皮服布」,「嫘祖始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自乾坤」。

發明衣裳的神話,縱觀其他各國各族,不是沒有,只是都沒有漢族一般,將其認知為「天下治」的因由。漢族認為,當衣裳制定好了,顏色制定好了,花紋也制定好了,「禮」制定好了,文明才算開化,天下才可治。

而從考古信史上來看,穿獸皮、鳥羽,甚至草木皮葉的日子,遠古的先民確實是經歷過,那也是絕對談不上有什麼文化、文明的日子。當大多數原始人從遊獵轉為游牧、農居,才有了更多的時間與物質,才開始思考如何利用獵物的皮毛裝扮自己。

於是如前面所寫,骨針、紡輪一樣一樣被發明,葛布、麻布、絲綢接連著被製作出來。而梳子、簪子、笄等髮飾也早在石器時代便有出土,除了衣裳,梳理裝飾頭髮的觀念也早在遠古時期便萌芽。在神話中,梳子也說是嫘祖發明的。

[商周時期]

至商朝時期。出土表示,在這時,中國的紡織水平比石器時期有了進一步提高,有了種類更多的織物,染出的色彩、紋樣也更多,並且明顯出現了等級差異。出土的俑人,有地位卑微的短衣短裳者,有前掛蔽膝的高位者,還有衣裳紋樣繁複華麗,頭戴冠帽的貴族。並且出土了各種簪子、骨笄,也出土過束髮插笄的人骨。商朝時曾有辮髮,但並不剃髮,只因將頭髮辮好後,更容易用簪子、笄等固定成型。這種遺風在兵馬俑中仍可見。

商朝時服飾在冠帽、式樣、顏色、紋飾中已產生了等級差別,「衣服所以表貴賤」,「施章乃服明上下」的觀念已成型。但由於資料缺失,只知商朝尚白,多上衣下裳(褲),貴族有長袍,其他服制等級詳細則不知。不過出土的商朝織物中,黑紅白黃四色皆有,紅黑居多。

交領、對襟、圓領的衣服早在商朝已出現,圓領不同於後世圓領袍,可以理解為貫頭衫,在布料上剪一個圓洞套頭的穿法並不獨特。取一塊布料,兩邊相交於胸前,也是遠古最簡單的穿法。但是運用裁剪做出領子、斜襟,並且重視右衽(出土皆右衽,甲骨文「衣」字或左或右),說明中國在服飾文化上已產生了獨特的審美以及意念。

至周朝,周公旦書《周禮》,「制禮作樂」,在商朝冠服的基礎上,重又制定了從平民到貴族,從朝廷到後宮各階層各品級的服飾式樣紋飾制度,真正意義上的做到了「垂裳治天下」,奠定了華夏衣冠往後數千年的基礎。

但周朝文物出土亦少,至今未有陪葬特別豐富的大墓被發掘。如今出土俑人交領、矩領雜之,以及一種介於交領和矩領間的領子式樣,皆右衽,多窄袖,或上衣下裳,或已具有「深衣」式樣,配飾有蔽膝、玉佩,冠帽、發笄齊備。

[先秦時期]

然東周衰敗,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各國依其地方風俗、君王喜好各自發展,產生了不少差別,如楚風尚綺麗,紋樣華美,而齊王喜歡紫色導致一國皆紫。諸子百家各學派在服飾上也有自己的觀點,儒家尚周制重禮儀,主張文質彬彬,道教尚自然重修行,主張被褐懷玉。法家要求質量,墨家要求實用,各有所取。

同時,因生產力提高,紡織、印染技術得到新發展,春秋時期的服飾在花紋、用色上面更加絢爛多彩。布料亦充足,導致在布料的使用上,貴族之間不約而同的越來越奢侈,寬袖大袍之衣漸成主流,而窄袖短小的平民衣服,在貴族、士人階級眼中常與外邦游牧民族混同,常被誤指為「胡服」。

但總體來說,春秋戰國時期的衣服,依然以交領右衽為主,孔子亦說「微管仲,吾被髮左衽也。」來闡明中原華夏的禮俗與外邦異族不同。出土俑人,繪畫文物也表明右衽、束髮戴冠是主流這一點。

深衣在此時正式登上舞台,在最原始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基礎上,深衣也同衣裳版分開裁剪,但縫合成長袍。並已有曲裾、直裾兩種式樣,「續衽鉤邊」的穿法也已出現。但在平民、士兵、武官、僕從階層,亦有短袍、長褲的搭配組合。

[秦漢時期]

秦始皇統一六國,並「兼收六國車旗服御」,重整了戰國以來混亂的衣冠制度。但是秦王朝的短命,使我們只能由兵馬俑一窺當時士兵、武官的著裝。秦兵多著短直裾袍,搭配長褲,穿方頭鞋,束髮包頭,或戴小冠,外系罩甲。在官位者袍衫稍長。

而漢朝「承秦後,多因其舊」,在西漢前期大量保留了秦朝的制度。另一方面,《周禮》的發現,《禮記》的編寫,使得漢朝在禮制上又比戰國、秦朝更加完善。華夏衣冠服制,可以說是始於黃帝,奠定於商周,發展於戰國,大成於漢朝。漢族之族名,也始於漢朝。

漢朝所定《禮記》,以及重現的《周禮》,在往後數千年,各朝各代《輿服志》所記雖有所增減、流變,但大抵還是在漢所制定的範圍內。往後漢族服飾經千年自然演變,明朝與漢朝差別顯然,但《禮記》、《周禮》以及另一本儒家經典《儀禮》所規定的禮服制度,如喪服、深衣、玄端、冕服、褘衣……等等,式樣大抵還是一脈相承的。是以歷朝歷代漢族(漢化)皇帝的冕服都是一個樣式,只在色彩與紋章運用上略有差別。

古深衣、玄端的式樣在魏晉後遺失製法,但唐朝還是以「襕衫」來保留深衣制,宋明一直在考證深衣,也考證製作過玄端。

左衽為死者之服的規定,也來自《禮記》。

漢朝的服飾式樣,有平民裋褐、短袍,長褲,有古樸的上衣下裳,也有戰國以來的深衣。對深衣做出製作規定,賦以裁剪、用色上的意義,將深衣正式作提升為禮服,也始於《禮記》。

漢朝也是冠巾、鞋履一大發展,並博採先秦典籍,分出官位、身份等級差別的時代。

[魏晉時代]

漢朝逐漸衰弱,胡人入侵中原,華夏又再進入禮崩樂壞,動亂分裂的過渡時代。魏晉時期,大量胡服融入漢服體系中,又有風流士人不守禮法,於是各種完全不同於漢朝以來制定的服飾層出不窮。上衣寬大,下袴也肥大的袴褶在此時出現,「背心」的前身裲襠也出現,還有考證錯誤造成的雜裾深衣,不易滑落的背帶褲(裙),甚至宮中婚禮還穿著白色。

魏晉士人風流不守禮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這時的風格,「被體深邃」,緊緊包裹身體的深衣開始退出時代,袍衫日益寬大,用料透明,男女皆領口大開,常有袒胸露背之勢。並常常將休閑之服「鶴氅」用作見客之禮服。「鶴氅」原為道士之衣,魏晉時俗世間開始改為男用休閑罩衣,隋唐後逐漸為女子所服,演變為大袖衫、褙子。

[隋唐時代]

隋朝一統,至唐朝,華夏服制衣冠制度總算重歸「漢制」,但是由於混亂已久,除去冕服等重大禮服,其餘平民常服、時世裝已與漢朝相去甚遠。在頭衣上,出現襆頭,最初只是軟布包頭,往後漸漸發展成帽式,也就是後世俗稱的烏紗帽,並有軟腳、展腳等各種式樣。

原用於西部遮風沙所用的幕離、幃帽也被大唐女子普遍採用,用作出行時遮蔽路人視線的道具,至宋朝仍有使用。據記載,明朝時一些地方女子出行仍有頭紗蒙面的習慣。

圓領袍也在這時由西域傳來的胡服,逐漸改製為漢服中的一種主要服飾。圓領袍不是貫頭衫,而是恪守交領右衽,只不過是圓領的披穿式衣服。

襕衫在唐朝出現,為了恪守古深衣制,襕衫下擺只到膝蓋,再續接布料至腳背,又加衣衣緣,以象徵上衣下裳縫合一體的深衣。襕衫至宋明仍常被學子穿著。

但人們還是覺得深衣裁剪繁瑣,且不便騎馬,此時兩邊開衩、通身裁剪的直身、直裰類袍衫在隋唐開始出現。

女子好穿圓領袍、胡服等男裝,但是也仍然愛穿女裝。上襦下裙是流傳已經的女裝款式,在唐朝不過是提高了裙腰至胸上,並改交領上衣為對襟短衫,也有圓領、方領等新穎款式,通稱「齊胸襦裙」。當然還是有交領上衣存在,不過多數是交領半臂。半臂是唐朝流行的一種外罩短袖上衣,一直到宋朝、明朝還存在著。

披帛是唐朝女子的必備披肩一類裝飾,花鈿、長釵、梳子也是唐朝女子的標誌妝容。

日本在漢魏時已開始受中國影響,隋唐時開始正式學習中國禮法制度,奈良時期的日本服飾幾乎照搬隋唐。但是奈良以後,日本服制開始自行發展,至平安時代,已與中國宋朝相去甚遠,至明朝,江戶服飾無論與唐朝服飾,還是明朝服飾對比已是兩回事,而明朝的襆頭、圓領袍等仍然繼承於唐朝。

[宋元時代]

經過五代十國,唐朝開放華麗的服飾風格似乎已經沉澱,襦裙的裙腰逐漸回歸了腰間,後又一變,連裙子也不見了。

宋朝商業發展迅速,市井文化繁榮,市民可反過來影響貴族潮流。在宋朝,大禮服依然不變,后妃之翟衣、鳳冠也發展完善。宋朝公服也在經過五代十國後,確定為襆頭、圓領袍,一直影響到明朝。但是平民服飾對比唐朝,又不一樣。

宋朝女子自市井小民到貴族人家,皆喜單穿抹胸、裹肚,搭配開衩外褲(裡面還有幾層中褲),或系短裙、腰裙,以及偶爾的長裙。抹胸外無上衣,只套褙子,不繫結。可以說是內衣外穿的最早典範了,以至於好幾座女子宋墓無一件交領衣出土,皆是褙子、抹胸、長褲(裙)。

宋朝是褙子的大發展時期,褙子可長可短,短剛過腰,長可及腳,或有不同專稱,但都可通稱為褙子。

另外宋朝市井女子多帶頭巾,貴族女子或戴各種高冠、花冠,樣式十分繁多。

大約因為宋朝女子不遜於唐朝的開放活潑,甚至還出現女子相撲,以及城市中各種女工,宋朝後來開始提倡理學,從服制、禮儀各方面限制女子。

宋朝男子服飾並無太多創新,士人貴族階級有圓領袍、交領長衫、襕衫,也有半臂長衫、休閑氅衣,男式襦裙。朱熹等人在這時考證深衣,但由於缺乏資料,與古深衣相去甚遠,續任勾邊的問題完全沒弄懂,但還是成為後世學子潮流。勞動者有短袖短褲的裋褐,也有無袖少布的背心、十分生活化。

宋朝的冠巾除了區別貴賤,還另有妙用,便是區別職業,據記載,汴京城中的商販,依據職業不同,所服冠巾、服飾也不同,細化到了一看就知道是做什麼買賣的。但是細節已不可考。

然而遼元入侵中原,狠狠打擊了正在繁榮發展的宋朝服制。雖遼元並沒有強行改變漢丨人的著裝習慣,反而被漢化了不少,但不知不覺間還是帶來了一些異化影響。如左衽、女著長袍等。

[明朝時期]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首要便是禁止遼元以來遺留的胡語、胡姓、胡服,力主恢復漢族衣冠制度。詔「衣冠悉如唐制」,但因資料缺乏,考據限制等因素,最終也只恢復到宋制,並有了自己的發展。

禮服、官服等依然一如以往朝代,不過於官服,有了補子制度。後期皇帝冠服創新出圓領袍式的袞服。

男裝依然是圓領袍、直裰、道袍、深衣、大氅,裋褐等傳統款式,新式樣的冠巾有所增加,另有元朝時流傳下來的曳撒袍。

明朝出現具有特色的護領,即衣服領子上再鑲一層異色領子,一般為白色,方便拆洗。

而由於小冰河時期到來,以及理學盛行,女裝不再復唐宋開放,而回歸到了普通的交領上衣下裙。漢族女裝也便在這時最終定型,直到明朝滅亡後百年,異化了的漢族女裝,就款式上來講依然是上著短衣,下套百褶馬面裙。有時也有交領長襖套長裙的款式。唐朝以來的對襟半臂依然流行。

褙子仍然是明朝女裝的重要款式,可平常用作禦寒,也可當作禮服。另有一種無袖罩衫,稱比甲。

明朝時有女式圓領袍,一般是命婦之服,但也有女子用作常服,下套長裙。

明朝女裝還發展出高領、金屬扣款式。滿族衣服本無領子,明亡後漢族女子仍著高領,算作漢裝,清末才被滿族女子嫁接到了旗裝上。

明朝女子還將假髮的使用用到了極致,歷來漢族女子都用假髮的習慣,但是明朝女子在宋朝女冠的基礎上,發展出了假髻,稱狄髻、頭面,並納入服制等級。平常人戴真發、馬尾製成的,有錢人,或等級較高的夫人,可戴銀絲金絲編織的,並插戴各種髮釵、珠寶。服喪時,也有白色的孝髻。

朝鮮、琉球等明朝屬國,由明朝頒賜衣冠,在服制上是照搬明朝的。只是朝鮮服制因為等級問題,長度皆比明朝服飾短小,而且腰帶、繫結等位置根據朝鮮審美,都改到十分高。明亡後,朝鮮女裝沒有範本,更是上衣越改越短,下裙越提越高,終於改成了今天的模樣。如今常誤傳朝鮮服繼承唐朝齊胸襦裙,其實是繼承明朝襦裙,然後越改越短所致。

[清民時期]

清朝統治者為了強化統治,向漢丨人強行推行「剃髮易服」,斷送了華夏衣冠自黃帝始,傳承了數千年的歷史,從皇帝至官員紛紛異變,連厭惡「被髮左衽」的孔子的後人也未能逃過。從新石器時代便磨製使用的發簪,沒了。交領右衽的主要特徵,沒了。延續幾千年的禮服、冠冕,都沒了。漢族的服飾在這兩百多年,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雖有「十從十不從」保留了一些,但亦不過是風中燭火,隨著清末氣數散盡,民國一味西化,所剩無幾。

清朝婦女、兒童、優伶、僧道、死者等還可以穿著漢服。如今至清朝留下來的傳世漢裝實物,戲裝、童裝、道袍僧袍佔大多數,女裝雖說有保留,但多數還是隨著男裝異化,變成結合廠字領、盤扣等等滿漢結合的產物。作為「和尚衣」「毛衫」「土棉襖」「嬰兒服」保留下來的漢服童裝,倒是一直存在,只是很少人去注意。

清末民初,漢丨人民族情緒高漲,海外許多留日學生對和服一見傾心,國內每光復一城,都有人穿著「戲服」、「古裝」迎接士兵。不少知識分子提出恢復漢服的方案,但是孫中山當時力推西化,並未接納這個意見,之後戰爭連連,雖說間或有復辟帝制鬧劇、漢式學位服等與漢服相關的事件出現,但經過了內戰、抗日、文革等一些系列動蕩混亂後,清末遺留的最後的漢服記憶,也幾乎從漢丨人的腦海中消失完了。新中國成立後,每當各民族齊聚一堂,漢族不是穿著中西結合的旗袍,便是穿著西裝。

[現代未來]

「漢族的民族服裝是什麼?」

本世紀初,隨著網路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中國網友們習慣在網路社區探討各類問題。終於,有人提出這個問題。或許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或許是說出了可以開啟被誤會、冷落已久的華夏文化寶盒的密碼,越來越多人參與進這個問題中,經過一陣子網路探討、爭論,2003年普通工人王樂天穿起漢服走上了街,向媒體與世人宣告漢族服飾回歸了。

漢服回歸,至今已七年,或者說已近十年,眼看著快一輪了。從一個人,到漢網、天漢網、百度漢服吧,以及各地漢服網站,各地漢服組織紛紛興起,加入的人越來越多,被考證、尋回的漢服款式越來越多,亦有不同於以往的款式創新。如成都、上海,廣州一些大城市,路人對穿著漢服逛街的人也不再抱以看稀奇的態度,更多的是理解、鼓勵。

而未來,引用漢服吧溪山吧主的一句話,「淡化同道色彩,將漢服引向民族生活縱深」,未來,漢服依然要繼續回歸,但不是回歸於人們茶餘飯後的閑談,不是回歸一時的風尚流行。

而是回歸生活。

推薦閱讀:

兩對婚姻的演變
【同、興,桐、興】的甲骨文金文篆文字形演變含義
從宗教與政治關係的演變歷史分析建立和諧政教關係的社會意義
【里,裏】的甲骨文金文篆文字形演變含義
敦煌漢簡記錄書法演變 敦煌遺書留6萬多卷墨跡

TAG:歷史 | 漢服 | 演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