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的愛情悲劇:用盡一生去愛的女人,卻從不理解他|原創

沈從文的不幸,是因為愛上了一個不理解自己的人——然而這才是大多數愛情的真實面貌。

世界華人周刊專欄作者:顧景言

提及沈從文與張兆和,許多人都會認為這是一段繾綣纏綿的愛情佳話。

這段民國師生戀的男女主角,一個是來自湘西蠻荒之地的浪漫青年,一個是出身名門知書達理的世家女子,本來不搭邊的兩個人,卻因為男子的浪漫與執著,用一沓情書收服了美人心。

沈從文寫情書的功力,世人皆知。「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字裡行間瀰漫的才氣與深情,沒有幾個女子能抵禦住。

於是,張兆和,他摯愛了一生的「三三」,就在他四年的情書轟炸下成了他的妻。這段師生戀,也被後人口耳相傳,兩人成為無數人心目中的神仙眷侶。

沈從文與張兆和

然而,文藝青年和雞湯文作者只會告訴你故事的前半部分,就像童話故事往往以「公主和王子最後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作為結尾。

是啊,這人世間的「愛之切」與「求不得」已經太多,每個人都希望在才子佳人的愛情故事裡得到些許的慰藉。沒有人願意去探究故事的結尾,沒有人願意知曉殘忍的真相。

對於沈從文和張兆和,很少有人知道,他們彼此相愛一生,卻一生都沒有互相理解對方。柴米油鹽的瑣碎使他們矛盾重重,沈從文甚至在1949年多重壓力下嘗試過自殺。

這才是生活更真實的面貌。我們這一生,遇到真愛是不易的,但是理解比愛更重要。如果愛上一個不能夠理解自己的人,那麼一生都只有「悲涼」二字。

沈從文的悲劇,其實早有預兆。

1927年,25歲的沈從文,經徐志摩推薦,來到中國公學教書。

與徐志摩、胡適之這些曾經留學歐美的學者不同,沈從文不過是一個湖南鄉下的貧苦青年,小學都沒有畢業,完全是憑藉著自己在文學上的天賦才得以站上大學的講台。

中國公學

第一次站上講台,他就遇見了自己命中躲不過的劫。日後被他愛了一生的張兆和,此刻就坐在台下。

張兆和當時18歲,生得極美,有很多傾慕者,是當時中國公學當之無愧的校花,被同學稱為「黑牡丹」。

沈從文對自己的這位女學生一見傾心,本來就緊張的他,講起課來更加磕磕巴巴了。這個衣著簡樸的青年,操著一口湘西土話,竭力想給自己的學生留下好印象,誰知道越著急越出錯,連聲音都是顫抖的。

在一群生活優渥的天之驕子眼中,這位沈老師土裡土氣,看上去頗有幾分可笑。

張兆和也不例外,暗地裡和姐姐允和嘲笑了沈從文的土氣。她哪裡想得到,沈從文已經對她一見鍾情,正在想著如何能得到她的芳心。

不久後,沈從文開始追求張兆和。

他的追求方法就是不停地給張兆和寫情書,有時候甚至一天能寫好幾封,熾熱的感情全部寄託於筆墨,他渴望能用這些書信打動張兆和的心。

「愛情使男人變成了傻子的同時,也變成了奴隸。不過,有幸碰到讓你甘心做奴隸的女人,你也就不枉來這人世間走一遭。做奴隸算什麼,就算是做牛做馬,被五馬分屍,大卸八塊,你也應該是豁出去的!」

「如果我愛你是你的不幸,你這不幸是同我的生命一樣長久的。」

農家出身的沈從文,在家世顯赫的張兆和面前是卑微的,他知道張兆和看上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他仍然不可救藥地愛著她。

最初,張兆和確實不喜歡沈從文,他的那些情書都被她丟在角落裡,她從不給他回信。甚至,她為了讓沈從文死心,跑到校長鬍適那裡告狀。

胡適說:「他頑固地愛你。」張兆和果斷回答:「我頑固地不愛他。」

之後,胡適給沈從文寫信:「這個女子不能了解你,更不能了解你的愛,你錯用情了……愛情不過是人生的一件事,那些說愛情是人生唯一的事,乃是妄人之言。我們要經得起成功,更要經得起失敗。你千萬不要掙扎,不要讓一個小女子誇口說,她曾碎了沈從文的心……」

胡適看得很明白,強扭的瓜不甜,此時的張兆和對沈從文並沒有愛情,更不懂沈從文的深情。如果沈從文苦苦追求,那就是「用錯情了」。

旁觀者清。然而,陷入情網的人,即使懂得了這些道理,卻還是說服不了自己,旁人就算如何勸導也是無用的。

沈從文不甘心。他繼續展開情書攻勢,你不回信,沒關係,我繼續寫就是了。

即使後來沈從文去了青島,情書依然源源不斷地寄給張兆和。就這樣,堅持了四年之久。

男人不會因為感動而愛上一個女人,但是女人卻會因為感動而對一個男人產生好感。

四年的時光里,張兆和幾乎每日都能讀到沈從文的信。一個男人,在毫無希望的情況下仍然不改思慕之意,寫了四年的情書,這確實讓張兆和覺得「可憐又可敬」。

同情、感動,最後使張兆和漸漸接受了沈從文。

1932年,沈從文難忍相思之苦,前往蘇州看望張兆和。在張家,沈從文很得張兆和家人的喜愛,張兆和的防線也開始被攻破。她被沈從文的深情感動了,決定和這個「鄉下人」在一起。

這個決定,令當時的沈從文欣喜若狂。可是,如果從他一生的軌跡來看,卻又是後半生悲劇的根源之一。

回到青島不久後,沈從文想趁熱打鐵,就委託張家二姐允和幫忙,向張家提親。張父也是個愛才之人,並沒有什麼門當戶對的觀念,因此很爽快地答應了這門親事。

兩個本來不可能走到一起的人,竟然就這樣定下了親事。

1933年9月9日,沈從文正式與張兆和結婚。才子終於娶到了佳人,似乎已經到了花好月圓的大結局。殊不知,這段苦苦追求得來的愛情,在缺乏理解的情況下,要經歷半生的悲苦境遇。

1935年沈從文、張兆和、張允和三人在蘇州合影

張兆和不理解沈從文。

她從一開始,就從未真正了解沈從文,甚至後來她感動之後愛上的,與其說是沈從文這個人,倒不如說是沈從文那些情意綿綿的書信。她只是愛上了愛情。

所以,在他們婚後,面臨柴米油鹽的瑣碎之後,種種矛盾不可避免。

沈從文天性浪漫,又極有骨氣。兩人結婚之時,雖然安徽張家非常有錢,但是沈從文一分錢嫁妝都沒有要。

而骨氣卻是不能當飯吃的。沈從文實在太窮了,無法給張兆和體面的生活。

最令張兆和不滿的,是沈從文「打腫臉充胖子,不是紳士而冒充紳士」,因為沈從文雖然生活拮据,卻依然有些文人的雅趣,喜歡收藏一些文玩古董,而在張兆和眼中這些都是不必要的消費,她說,「能夠活下去已是造化。」

生活上的矛盾還可以不斷磨合,但是張兆和在文學上對沈從文的不理解則太令他頹喪了。

她並不喜歡沈從文寫的文章,即使在別人眼中那些文章美到了極致,即使那些文章中的美人都是以她為原型。

沈從文也曾經慨嘆,張兆和並不是愛他為人,而是愛他寫信。她不懂沈從文,也從未嘗試著真正去觸碰認知沈從文的內心。

即便生活並不如意,沈從文卻還是始終愛著自己的「三三」,卻不想,關鍵時刻自己的愛人往自己的心上捅了一刀。

解放戰爭後期,各大高校內左翼思潮風起雲湧,沈從文成了被批判的對象。

他被批判為「奴才主義者」,飽受羞辱。他很惶恐,不知道這個世界究竟是怎麼了,一向溫和的學生故友彷彿都換了個面孔,變成了批鬥他的革命者。

在極度的困惑與恐懼之中,沈從文患上了憂鬱症。然而,張兆和卻選擇了和沈從文分居,並未安慰和鼓勵沈從文。在沈從文最需要她的時候,她卻寒了他的心。

絕望之中的沈從文選擇了自殺,幸虧被及時發現,搶救了過來。

建國後的歷次運動之中,沈從文受盡了折磨,而張兆和卻指責他不肯虛心接受社會主義的思想改造。

最愛的人卻不理解自己,人世間最大的悲哀莫過於此了。沈從文的心境,想必就如同冬天飲雪水。

1969年,沈從文即將被下放,臨行前,他從口袋裡掏出一封皺巴巴的信,哭著對二姐允和說:「這是三姐給我的第一封信……」60多歲的人,哭得像個孩子一樣。

那是他愛了一生的人啊。縱使半生悲涼,溫柔的背後全是心酸,他卻還是執著地愛著。

1988年,沈從文病逝,離開了他最愛的三三。

在他去世七年之後,張兆和整理他的遺稿,寫下了這樣的文字:「從文同我相處,這一生,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後來逐漸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壓,是在整理他遺稿的現在。過去不知道的,現在知道了;過去不明白的,現在明白了……」

然而,一切都已經太晚了。那個被她戲稱為「青蛙13號」的人,那個愛了她一生的人,已經永遠離開了。

沈從文的不幸,是因為愛上了一個不理解自己的人。這才是大多數愛情的真實面貌啊。那些被辜負的深情,那些不被理解的單相思,都如同利刃,寸寸扎心。

可是有多少人捨不得放手啊,哪怕自己也知道,其實不被理解,用錯了情。


推薦閱讀:

本質性追求與表象享樂者,有可能擁有幸福的婚姻關係嗎?

TAG:愛情 | 原創 | 悲劇 | 沈從文 | 愛情悲劇 | 理解 | 一生 | 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