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練功小記74

我的工作,經過二百多天的泅渡,終於上岸,而且是我夢想的單位,心情雖好,但也沒有以前想像的那樣令我興奮,這畢竟是人生的另一個開始。因為到單位上班還需要一段時間,現在是真正放鬆的時間,感覺打拳和練功的感覺也不一樣了。好像一下參悟了很多,以前百思不知其解的問題,不經意間全都明白了,以前苦苦追求的東西,不經意間得到了,不僅沒有了原先預想的那樣興奮與快感,反而感到心更沉了,什麼也看的淡了,好像得到的永遠都是一個起點,而沒有終點似的。我的人生與修鍊太極拳如此合拍,真是讓人驚訝。或許這也是太極拳的獨特魅力所在吧。

這兩天在整理老拳譜,無意在發現有一個關於練習太極拳要點的口訣:「太極本是內家拳,不用拙力意當先。虛領頂勁神貫注,下額收回即自然。含胸自然能拔背,切莫形成羅鍋背。練時沉肩又墜肘,腰不塌住靈活難。塌腰能起全身力,肩縱肘懸不是拳。」這個口訣從上向下說明了人所共知的練習太極拳的身法要點,如虛領頂勁、下額收回、含胸拔背、沉肩墜肘和塌腰。但,一個初練者,對照按這些要點去練,卻很難練成太極拳功夫,因為這些要點是對功成者的體型描述,一個初學者沒有太極拳基本功的訓練,只是照著這樣的要點去要求自己的身體,只會離真正的太極拳要求相差越來越遠,也就是貢師傅經常說的:「這樣練是沒有得法。」其實在這看似簡單的要求背後隱藏了無數開關展竅的功法和功夫,沒有這些功法和功夫,就是窮盡一生精力,也很難達到這樣的要求。比如,沒有樁功和松腰的訓練,命門打不開,怎麼做得到塌腰?夾脊穴打開不,如何能做到拔背?背不能拔如何能做到含胸?大椎和玉枕穴打不開,如何做到沉肩?肩都沉不下,如何能做到墜肘?頸椎打開,氣不上頭,頭如一根棍子支撐頭顱一樣,又何談頂頭懸呢?沒有這些功法和功夫做基礎,強做這樣的要點,不僅不會達到太極拳鬆柔的基本要求,還會造成身體各個部位的局部緊張,別說氣遍周身不稍滯了,恐怕時間久了,全身處處是僵硬啊!真是應了鄭師傅那句話:「如果練習太極拳不得門路,不知要點,不明規矩,下的功夫越大,偏離越遠痼疾形成,就是再大的明師也無能力為力,最終想改都難了! 最後只能落個四不相的結局。」

太極拳練習一段時間後,必然要涉及到推手,其實,先師早就講過,推手只不過是太極拳訓練體系中的一個普通的訓練方法而已,很多人拿他當作功夫來練。豈不知,如果自己體內松活不夠,就過早的進入推手階段,不僅不利於自己的太極拳的增加,反而會因在較多的推手較技中把本以松活的姿體又搞僵硬了,一方面在打拳時練習自己身體的松活,一方面又在推手中把自己的身體搞僵硬,如此反覆,幾年下來,功夫沒少下,汗水沒有流,就是功夫不見長,就是走了彎路。就算是知己達到了推手標準,如果沒有合適的夥伴,要不是怕輸丟面子,要不是如李先祖師在《雙練三要》中所言:「夫雙練者乃二人對練也,對練不可吸取成套,蓋成套為一定不移之法,練者心於神馳,手腳俱設假象,屈而不伸如戲台之比勢,無非虛應故事也,練之即久,不但無益,而反有害之。」這也是為什麼同門中師兄弟之間推手感覺很順手,為什麼換了一個不熟悉的人,就會手足無措的主要原因。太極拳全是知己功夫,自己身上的太極功夫有多少,自己心裡最清楚。推手是知彼功夫,當自己的太極功夫達到渾身通透之後,與敵一搭手,便可接入敵體內之氣為已所用,此時,敵之身軀猶如我之身軀的延長部分,敵豈有不聽我指揮、為我所制之理。這種純正的太極功夫遠非是靠蠻力把人推出很遠所能比的。其實,就算太極功夫達到不到李先祖師所言的大通,只要明了得機得勢之理,也是可以感受推手的樂趣。太極拳發人,大都是自己把自己跌出去的。如果一個人放鬆站著不動,很難發出去。這個得機得勢是指敵我雙方都恰到好處之意。機如槍之板機,勢是敵之身勢。有過射擊經驗的人都知道,摳動板機的時機,一定是運動的目標進入射擊範圍,瞄準目標之後,這個運動目標的運動軌跡就是勢。這個機就是我的最佳發力範圍,此時,我凝神聚氣,氣定神閑,身如拉滿之弓,靜等敵進入我的發力範圍,敵入我圈,我借敵勢順勢一發,敵必如箭被我射出。

太極拳練的是自然之功,宇宙之能。只所以稱為太極,是因為他大到包含宇宙,小到一個比如芥子。太極拳為內家拳術,是修道的階梯,運行的體內氣血,調動的是真氣運行。有的人一聽到要運行氣血,感覺很神奇和不可思議,其實,氣血無時無刻不在按自己的路線運轉,大多數人是感覺不到自己的氣血的運行,是因為自己心不夠靜, 比如,白天在亂市中,有時連自己的手機也聽不到, 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就能聽到很遠的聲音,而在深夜,當自己非常放鬆的時候或是很靜的時候就能體會和感覺到自己氣血的運行,所以這是很自然的東西,不是迷信,也不神秘。太極拳既然是自然的東西,那就說好練也好練,不好練也不好練,好練是拳架一學就會,有的人學完了拳架就說自己會太極拳了,這就是說好練的意思。不好練是因為太極拳內功不好練,如果沒有嚴格的師承,沒有完整的體系,沒有逐級而上的訓練方法,想在較短的時間內體驗到太極拳所獨特的:「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所謂氣遍身軀不少滯」 的玄妙感受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很多人以為松靜的練習,把氣血沉到腳底,就算練成了,其實,這隻練成了太極拳功夫的一半,固然把氣血沉到腳底不易,但關鍵還是要如何再從腳底調上來,發到自己心意所處,才算練成完整的太極功夫。常見多年練習太極拳者,極致鬆柔,與人搭手時,蓄化還可以,發打卻出不了內力,原因就是不知如何把沉下去的內力再調上來。有一天,我在文化公園散步,看一老者在廣場放風箏,當時天氣無風,老者卻可以輕鬆的把風箏放的很高,經過細心觀察我才明白,老者原來是利用了風箏在空中盤旋的道理,風箏平放地上,老者突然急速斜拉線,風箏受力沿線騰空而起,此時,老者突然把線一松,風箏借滑翔在空中向下盤旋。當風箏頭朝向老者時,老者又突然急速斜拉線,以加速風箏的旋轉,這時又突然放線,讓風箏自然螺旋上升。當旋轉速度放慢,風箏的頭部較低朝向老者時,再一次把線拉緊,如此,一緊一松,在一個沒有風的天氣里,老者卻可以憑藉技巧把一個很沉的風箏放的很高。此時,我突然恍然大悟,這個放風箏的道理,不就是調動體內真氣的原理嗎?太極拳行拳時,何償不是一陰一陽把內氣盪起,一緊一松讓盪起的內氣在身中流淌,一起一落讓真氣在體內盤旋而起,不斷反覆讓內氣完成蓄髮的過程就是行拳的過程,可惜,這樣的練功方法已經很少有人知曉了。
推薦閱讀:

練功小記51
松筋正骨培訓小記(七)
雨簾心情小記
歐行小記:易北河畔思長者

TAG:小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