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建築上的「舶來」味道 | 大話哈爾濱

  • 關於作者
  • 作者最新文章
  • 那呢子宅,文字,讀書,行走,記下記憶……

    哈爾濱被稱為「一座從來沒有過城牆的城市」。古代,哈爾濱曾是肅慎和女真的故地,後來則是金、清兩代王朝的發祥之地。幾千年來,這裡是滿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等30多個少數民族休養生息的地方。100多年前,這裡來了許多外國移民,他們把哈爾濱打造成了一座極具異國情調的城市。於是,受各種文化影響,哈爾濱形成了不同形式、不同風格的優秀近代建築,涉及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哥特系、拜占庭系、新藝術運動、裝飾藝術及現代主義、中國系、西伯利亞系、伊斯蘭系等。其中,霽虹橋和聖·索菲亞教堂是舶來文化的典型代表。

    百年俄式霽虹橋

    當你從哈爾濱火車站去道里區時,一定會經過霽虹橋。站在橋上,朝天的方尖碑、金黃色的麥穗卷、鐵道輪子樣的裝飾……好一座壯美的橋。

    霽虹橋是一座俄式橋樑建築,1901年10月通車,已有百年歷史。橋形如弓,橋長51米、寬27.6米,橋兩側是斜對稱的塔式建築,塔座四周各有24個花環狀浮雕,鑄造精美,鑲嵌著「飛輪」標誌的鐵路路徽。

    19世紀末,沙俄在我國東北修建鐵路,發現這裡是一片雜草叢生的原野和低洼地形成的水溝,因他們迫切需要將松花江上運來的物資運到香坊地區去,於是在此建了一座大木橋,起名為「秦家崗大橋」,橋下通火車、橋上行車走人。之後,簡陋的木橋難以承受如此繁重的任務,於是決定在原址上修建一座更堅固的橋樑。經俄羅斯著名建築師斯維利道夫和橋樑設計師符·阿巴力的合作,新大橋建成。1926年11月28日,在新大橋的命名典禮上,時任哈工大校長的劉哲為橋題名「霽虹橋」。其意霽虹者,謂雨止雲散,長橋如虹是也。

    遠東的「教堂之國」

    除了霽虹橋,哈爾濱濃重的舶來文化最突出地體現在教堂建築上。

    教堂是早年僑居在哈爾濱的外國人建築的。1907年,在哈爾濱的俄國僑民超過2.3萬人。日俄戰爭期間,俄國僑民為8.9萬人。1919年至1922年的俄國內戰期間,俄國僑民高達15.5萬人,這還不算來自法、英、美、德等國的僑民和眾多無國籍者。1920年,僑民數量更是佔到哈爾濱總人口的51.7%。他們的到來,也將他們的精神家園——教堂帶來了。

    哈爾濱籍著名作家阿成回憶,那個時候,哈爾濱有教堂幾十座,每當大大小小的鐘聲響起時,所有走在路上的僑民都會停下來,在胸前畫十字,故外鄉人稱哈爾濱是一個「教堂之國」。當時,建在南崗中心區制高點的聖·尼古拉東正大教堂就是這座城市的標誌性建築。

    樓群中靜默的聖·索菲亞教堂

    如今,屹立於哈市透籠街的聖·索菲亞教堂是「教堂之國」最後的一個大教堂。它靜默在高樓中,略帶滄桑。

    據哈爾濱建築藝術館館長韓延軍介紹,聖·索菲亞教堂始建於1907年,通高50多米,佔地面積700多平方米,是拜占庭式建築,也是當初沙俄為穩軍心而建造的隨軍教堂。

    1907年3月,一茶商出資6萬多盧布,在這裡修建了一個全木結構教堂。4年後,人們又在其外部砌了一層磚牆,建成磚木結構。隨著信徒的不斷增加,1923年,聖·索菲亞教堂進行了第二次重建,歷時9年。從此,這座大教堂成為哈爾濱乃至遠東地區規模最大的東正教堂。

    1997年,哈爾濱市政府對教堂按原設計進行了全面整修,闢建廣場7000平方米。現在,教堂內部已被改建成民族歷史博物館。雖然內部已失去原始面貌,但它作為建築藝術博物館,已成為哈爾濱一處獨特的景觀。

    推薦閱讀:

    新加坡那些五彩繽紛的建築
    夢開始的地方
    打造舒適自然風格庭院,芬蘭木圍欄不能少!
    你的調研報告有救了!
    徽州古民居建築

    TAG:建築 | 味道 | 哈爾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