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的牛仔褲,是怎麼流行起來的? | 壹讀百科
圖片來自網路
壹讀君 | 西叉七
聽說每個人的青春里都會有一條牛仔褲,嗯,至少瘦過的時候有。別以為牛仔褲都長一個樣,有人做過一個牛仔褲辭典,原來牛仔褲還能分成五大類28款,每一款還都有名有姓呢。不過,這麼火的牛仔褲,究竟有什麼迷人之處?
世界第一條牛仔褲出現,因為它很耐穿
1853年,美國西部淘金正熱,Levi Strauss也來到了舊金山,開一間雜貨店,一邊賣著衣服、毯子之類的東西,一邊做著他的「美國夢」。當時的礦工、鐵路工和工廠工人們,因為做的儘是些辛苦粗苯的活,褲子很快就磨壞了,都很希望能有一種壽命長一點的褲子。Levi就試著用帆布做了一種高腰工作褲(waist overalls),結果很結實耐磨,深受歡迎。
褲子賣了好些年,Levi的名氣和資本也都積攢了一些。到了1872年,作為裁縫的Jacob Davis寫信給Levi,告訴他如果在褲子接縫的地方打上鉚釘,就更不容易開裂,還建議一起去申請專利。
Levi Strauss和Jacob Davis
1873年,兩人拿到了專利。在嘗試了各種不同的布料後,他們決定用結實的丹寧布去生產工作褲。丹寧布的命名「denim」,也許真的和法國尼姆進口的布料(法語「deNimes」的意思是「來自於尼姆」)有關,但是當時他們生產的第一批丹寧牛仔褲,布料來源的的確確是美國本土製造。嗯,這麼有版權意識,也難怪人家能紅起來,沒錯,這個Levis就是現在牛仔褲時尚界鼻祖的那個Levi』s。
這之後,褲子的外觀也在不斷地改進。1973年在牛仔褲後袋縫上了雙行弧形縫線,美觀又結實;1886年褲頭後面縫上了象徵Levi"s質量和強韌度的「雙馬皮章」;1901年屁股後袋增加到了兩個;1922年增加了可以穿皮帶的腰帶袢......那些現在的牛仔褲標配的裝飾,在當時可都是應顧客需求、有實用價值的,儘管現在被當作了山寨的標識。
Levi』s的褲子撐得住「兩馬分屍」,你說牢固不牢固?
有競爭,牛仔褲花樣就多了起來
看到Levi的生意越做越大,其他工廠也開始跟風生產了,要是因循原有的東西,他們自然拼不過Levi"s,只有創新才能勝出,成立於1889年的Lee就深深懂得這個道理。
1911年Lee推出了第一條背帶褲,雖然背帶褲現在是用來裝嫩賣萌的,但當時它真的只是單純用來防污的。1913年又推出了第一條連身工裝服Union Alls,外套和褲子連起來,讓工人得到全面的保護。Lee雖然成立得晚些,卻靠著這種「作死折騰」的大膽變革,得以和Levi"s並列。牛仔褲本來是扣鈕的,1926年Lee推出了第一條拉鏈牛仔褲,像我們今天大多數的褲子一樣在正前方開檔,還因為創新的U型設計,讓褲襠變得更舒適。
1926年,世界上第一條帶拉鏈的牛仔褲Lee的101Z系列
Levi』s當然也不是省油的燈,創新式樣玩不過Lee,就開始打起女性的主意了。1938年,Levi』s率先推出了有史以來第一條專門為女士設計的牛仔褲,早期的牛仔服公司Lee和Wrangler也在1949年相繼投產女式牛仔褲。當時的女性接受不了在正前方的拉鏈開口,拉鏈被移到了側縫。直到20世紀50年代,「女權主義」興起之後,女式牛仔褲的拉鏈才從側縫又移到了中間。
1949年Lee的Lady Lee Riders系列
二戰期間,結實耐磨的牛仔褲作為美軍指定的服裝,跟著軍隊一同進入歐洲。戰後和平世界,各國交流加深,牛仔裝也在歐美地區流行起來了。但是這時的牛仔褲再也不局限在樸實工裝或者嚴肅軍服了,而是進入了時裝潮流,還因為年輕人的瘋狂追捧,一直永葆青春呢。
牛仔褲和牛仔有關係嗎?
雖然牛仔褲的誕生一開始和牛仔並沒有多大關係,但多虧了牛仔的形象,才讓牛仔褲開始被人熟知,這種褲子中文翻譯成「牛仔褲」,多少也有他們的功勞。
因為Levi為加州礦工發明的「工作褲」,材質牢固,也很適合「套馬的漢子們」長期在馬鞍上磨損褲子的工作和生活,所以這種褲子也成了每個牛仔的選擇。就這樣牛仔褲在美國中西部的體力勞動者中流行起來了。
從1903年第一部西部片《火車大劫案》開始,西部牛仔一直被塑造成俠客英雄的形象,穿著的工作褲的牛仔帶上了光環和傳奇色彩,正是因為這種粗獷又浪漫的形象實在太深入人心,把「jeans」翻譯成「牛仔褲」看似任性,但也不是沒有根據的。
《火車大劫案》
20世紀20-30年代,美國「農場度假熱」風行,東部的闊人紛紛跑到中西部去「體驗人生」,也見識到了這種「裝有銅鉚釘的神奇古怪褲子」。1928年,《Vogue》雜誌的一位編輯從懷俄明州觀光牧場歸來,帶回了一張自己的照片,還說:「身著這樣的牛仔褲,足以讓人露出整個曼哈頓都無法媲美的微笑。」牛仔褲從此就隨著他們進入美國東部市場了。
擺脫了工廠和田野的「鄉土氣息」,不再局限於工作服,再加上生產商為了互相競爭,一直挖空心思去把自家褲子做得更好看、更舒適,牛仔褲在日常著裝中就很容易能凹出隨性休閑的感覺來,一下子就成了城裡人的心頭好,也漸漸成了流行服裝。
西裝配上牛仔褲,看臉看身材隨性又休閑
1935年,早在各家牛仔褲產商都還忽視女性市場的時候,美國《Vogue》雜誌的流行專欄就刊登了婦女穿著粉色工裝褲的照片,這才是真「boyfriend」風。
二戰期間,因為戰爭物資緊缺,牛仔褲只供應給前線的工人和士兵,牛仔褲不僅隨著美軍的腳步進入了歐洲市場,同時也因為越緊俏越需要,反而刺激了牛仔褲的流行。
牛仔褲怎麼就成了反叛的代名詞?
其實那個時代也有過很多類似的工裝褲,卻只有牛仔褲經久不衰,原因很簡單,它後台硬啊,拉上電影和明星來「炒作」,成為爆款簡直就是分分鐘的事。
20世紀50年代,馬龍·白蘭度在電影《美國飛車黨》中,皮衣、機車、牛仔褲,形象粗獷冷酷;詹姆斯·迪恩在《無端的反抗》里,白T、夾克、牛仔褲,自由又浪漫;兩大男神都是行走的荷爾蒙啊。而穿著牛仔褲的瑪麗蓮·夢露,不僅性感,一股子青春活力都要蹦出來了。
左起,馬龍·白蘭度,詹姆斯·迪恩,
瑪麗蓮·夢露,貓王Elvis Presley
1954年,貓王Elvis Presley的音樂也開始風靡美國,他穿著牛仔褲在舞台上扭屁股的情景,年輕人覺得很酷斃了,但是保守的政府卻以「低級下流」封殺他的節目,燒毀他的唱片。
現在好像很常見呢......
其實這種對牛仔褲的「偏見」早就不是什麼稀罕事了,19世紀30年代,摩門教領袖楊百翰就曾譴責「紐扣式前襠褲」是「通姦褲子」。Lee在1926年開始用上拉鏈的時候,牛仔褲也背上了「能激起性慾」這個鍋。到了1944年,美國《生活》雜誌因為刊登了一張兩位衛斯理學院女生身穿牛仔褲的的照片,也是爭議不斷。起初人們把牛仔褲和不良青年畫上了等號。
Levi』s曾經試圖用穿牛仔褲的好青年洗白自己
但因為戰後遺留了各種社會問題和思想危機,青年更加激進了,反映到服裝上,他們脫去正統古板的制服,模仿明星,穿起在當時還沒被大眾承認的、不登大雅之堂的牛仔褲。政府的操控反而讓年輕人更加憤怒,也讓牛仔褲開始有了自由反叛的意味。依靠明星光環往往只能曇花一現,正兒八經地為自己代言才能立於不敗之地,牛仔褲在這方面就做得很成功。到了1958年,大約90%的美國年輕人都有一條牛仔褲。
60年代的牛仔褲更是成了反戰反傳統的先鋒。美國嬉皮士運動開始興起,加上當時傑克·凱魯亞克《在路上》的流行,許多年輕人離開家庭,到處流浪。牛仔褲不僅結實耐磨,靛藍染料的味道還可以驅走荒野中出沒的響尾蛇,十分適合這種「在路上」的浪蕩生活。有一個統計,《在路上》出版後,美國售出了億萬條牛仔褲。而「垮掉的一代」放蕩不羈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狀態,也讓牛仔褲在「反叛」的路上越走越遠了。
因為牛仔褲曾經是美國二戰時前線的軍工褲,60年代反對越戰、追求和平的年輕人選擇牛仔褲來代表戰爭的殘酷回憶,表達他們對主戰政府的不滿和抗議。1964年,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舉行的反越戰大集會上,幾乎所有的年輕人、不論男女都穿著牛仔褲。1969年號稱 「愛與和平」的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幾十萬的年輕人也穿著牛仔褲來湊熱鬧。
諷刺的是,在西方國家象徵反叛的牛仔褲,到了社會主義國家,也成了禁忌。按照冷戰思維,牛仔褲被冠上了「資產階級罪惡文明」的名頭,民主德國當局還把1953年的工人起義歸咎於穿著「牛仔褲與德克薩斯襯衫」的西方煽動者。
牛仔褲作為褲子界的「叛逆青年」,它自帶的屬性——自由平等、身體解放、張揚個性,對蘇聯及其東歐衛星國的青少年也有致命的吸引力,蘇聯執法部門還因此創造了一個叫「牛仔褲犯罪」的罪名,意思是:「在不惜以任何手段獲取牛仔布製品的慾望驅使下發生的犯罪行為」。
蘇聯諷刺美國牛仔褲的漫畫
既然國家明令禁止,牛仔褲就只能通過走私獲得,當時蘇聯人平均月工資比200盧布還少,一條普通國產褲子賣10-20盧布,而一條黑市上的牛仔褲能賣到150-250盧布。就像法國左翼哲學家雷吉斯·德布雷說的:「搖滾樂、影像、藍色牛仔褲、快餐、新聞網路與衛星電視所蘊藏的力量,比整個蘇聯紅軍的力量都大。」牛仔褲成了全世界年輕人對抗主流社會的「武器」。
60年代的年輕人用牛仔褲宣揚個性,各路設計師當然也要「蹭熱點」、緊跟潮流,也因為他們,到了70年代,牛仔褲開始進入高級時裝領域。這些名頭響噹噹的設計師像RalphLauren、OscardelaRenta、GeoffreyBeene和CalvinKlein當時都設計過牛仔褲,還賺了一大筆錢。既然牛仔褲變「高級」了,也襯得起上層社會精英人士了,他們也不再苛守刻板的形象,穿起了這種 「出身低賤」的褲子。穿著牛仔褲的教授學者拉近了和年輕學生的距離,公主國王乃至國家領導人穿上牛仔褲,精心塑造自己親民平等的形象。1976年,吉米·卡特穿著牛仔褲去發表自己的總統競選演講,十分心機地為自己製造話題。
穿著牛仔衣登上時代封面的卡特總統
從這以後,牛仔褲才算是真正流行開來了。1984年,牛仔褲就在全世界賣出了八億五千萬條,大概是當時世界人口數量的六分之一(1984年世界人口數量47.85億)。但是80年代全民流行的牛仔褲從此就乖乖進入主流了嗎?答案是一個大寫的「NO」,要知道,牛仔褲的骨子裡可一直是反叛的。既然70年代開始得到眾人認可,那下一階段就該來點不一樣的了。為了和那些穿著全新牛仔褲昂首闊步、趾高氣揚的「精英人士」區別開來,牛仔褲就是要髒兮兮、有破洞才帶勁。
80年代牛仔褲的「造作」——為了再次展示出對抗社會的姿態,那就需要以某種方式毀損才行。最初在牛仔褲上劃口子的人,當然不是為了炫耀時尚。不管是刻意破洞,還是不規則的扎染花色、磨白做舊,「街頭風」正好是牛仔褲和社會主流保持距離的方式。既然以「磨損破爛」為榮,穿舊穿爛了的牛仔褲再也不用擔心眾人眼光、趕緊扔掉去買新的,購買周期就變長了,購買數量也減少了,這是對當時高消費社會的一點點反抗。
和工廠流水線統一生產出來的「商品」不一樣,起初牛仔褲上個人創作的「破舊感」,當然會帶上自己的想法和個性,也就宣示了「所有權」,拒絕毫無個性的商品化大生產。
但是破洞牛仔褲最後的抵抗,最終還是被主流時尚給吸收了。哪怕是工廠統一生產出來的破洞,看起來也是獨一無二的。當時日本出現了一群時尚博主,整天記錄著自己牛仔褲的做舊過程。Vivienne Westwood和Dolce & Gabbana這些設計師也開始把這種風格的牛仔服飾推上T台。1988年,美國《Vogue》的新主編AnnaWintour(《穿Prada的女王》的原型)也選擇了一個穿著Guess磨白牛仔褲的模特,作為她上任首期的封面。
90年代之後,破爛風格的牛仔褲在高端定製中就更常見了,牛仔褲也已經進入了高級時裝的主流。TomFord曾經為Gucci設計過一款刺繡、串珠、還飾有羽毛的牛仔褲。褲子破破爛爛,有些寬鬆,掛在模特的胯部,卻賣出三千美元的高價。而根據《紐約時報》的報道:「在店裡售賣之前,第一批貨就已經被預定一空。」薇諾娜·賴德、麥當娜這些響噹噹的名字,都在預定名單中。
WinonaForever
如今的牛仔褲,低腰緊身是性感,寬鬆闊腿是「胖子福音」,破洞磨白是朋克,低襠窄腳是嘻哈;有十幾美元的平價快銷,也有鑲滿鑽石水晶的高端定製;牛仔褲hold得住各種風格,每個人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那一條,它的流行是自下而上的,現在成了全民的狂歡。
就像安迪·沃霍爾在《波普啟示錄》中說的:「真希望我也能搞出像牛仔褲那樣的東西——值得銘記的、家喻戶曉的。」
參考資料:
1.《HistoryofLevi』s501Jeans》,Levi』s官網
2.《Lee -源於1889年的牛仔傳奇》,Lee官網
3.《永不褪色的丹寧:一段關於牛仔褲的漫長歷史》,Jenni Avins,VICE
4.《Levi』s百年古董藏品展 故事從一條1890年的501開始說起》,Voicer
5.《美國牛仔褲》,John Fiske
6.《牛仔褲的故事》,七是,科學公園
7.《從牛仔褲看美國文化》,黃霜
8.《時間沉積出牛仔褲的美國文化》,劉鋼
推薦閱讀:
※讀·百科丨紅薯六大不為人知的功效
※百科全書:各種各樣的英文站點
※世宗(帝王廟號)—搜狗百科
※李遠(北周陽平公)—搜狗百科
※怎樣有效地清除茶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