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位滿族大佬,生前預言一人危險,10年後此人果然毀了大清

淘人物

淘朝代

淘天下

淘觀點

作者|王學斌

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榮祿祖上世代從軍,他祖父在鎮壓回疆時捐軀,老爹在剿滅太平天國的戰鬥中陣亡。如此「根正苗紅」的出身,自然保證榮祿一進官場便春風得意,直接恩蔭為工部主事。不久宮中大火,榮祿率眾奮力滅火,受嘉獎擔任戶部銀庫郎中。

咸豐末年,肅順專權,朝中大臣莫不懼他三分。榮祿因貪腐險些被肅順處決,只好辭職閑居避禍。沒幾年,咸豐駕崩,慈禧等人決定發動政變,處置肅順等顧命大臣。考慮到榮祿與肅順之間的恩怨,慈禧將其秘密收入麾下,作為奇兵。榮祿果然不負眾望,與醇親王奕譞聯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擒獲肅順等人。

此後,榮祿節節攀升,將工部侍郎、步軍統領和總管內務府大臣三大要職一併收入囊中。此時,他尚不到40歲。不出三年,榮祿便嘗到了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苦澀。光緒四年(1878年),貴州巡撫出缺,慈禧脫口而出:「著沈桂芬去!」後來面對如潮的反對,慈禧只得收回懿旨,令沈照舊在中央當差。

沈桂芬心有餘悸。他尋思:此事肯定和一貫與自己鬥法的榮祿有關。於是,沈派與榮祿私誼不錯的翁同穌當卧底,令榮祿說出了實情:原來,榮祿果然總在慈禧面前說沈的壞話,並建議將沈調出中央。沈深感不除掉榮祿,必有後患。

正好此時有人彈劾榮祿貪污,一位大學士也上奏說滿族大臣兼職太多,勢必拖累本職。於是榮祿被卸去工部尚書與內務府總管大臣兩職之後,被降兩級,被迫告病免職。

12年後,1891年,榮祿才起任西安將軍。昔日意氣風發的榮大總管已成近天命之年的白頭翁,他深深體味到「官場沒有永遠的朋友,唯有不變的利益」這句話的真諦所在。

慈禧60大壽慶典,榮祿借祝壽之機入京,在甲午戰爭期間提出的幾項建議都被採納,因而得以再次出任步軍統領,低調回歸。經歷了這麼多年的風雨磨礪,榮祿收起了稜角,變得圓滑無比。因為他悟出了在官場既屹立不倒又大有作為的訣竅:兩得主義。

「兩得主義」的核心,就是要成為慈禧信賴有加的寵臣。若想博取慈禧的歡心,最討巧的途徑便是跟老佛爺身邊的要人搞好關係。榮祿有兩個女兒,一個嫁給了禮親王的兒子,一位嫁給了後來的醇親王載灃。這兩個人都和慈禧的關係非比尋常,如此一來,榮祿和慈禧的關係就更近一步了。當然,光靠裙帶關係遠遠不夠,成為慈禧寵臣的關鍵還在於要摸清她的脈,即想太后所想,急太后所急。

戊戌年,慈禧對康有為等人的變法舉措很有看法。榮祿一次和康有為對話交談,「殺幾個一品大員,法即刻能變」的言論,大吃一驚,心想關係清王朝存亡興衰的改革不能由狂躁之徒操作,同時明白慈禧為何對維新派人不滿。於是他立即進京覲見慈禧,提出借慈禧秋日赴津閱兵的名義,調集京畿重兵,圍捕康梁等人。這正中慈禧下懷,二人一拍即合。於是,維新運動百日而夭,大權再度落入慈禧手中。此間功勞最大者,非榮祿莫屬。

庚子年(1900年),慈禧心生廢黜光緒之意。榮祿深知此事關係重大,若是處理不當,既違祖制,又失人心,對太后非常不利。為了保住慈禧的威望,榮祿向她建議:「上春秋已盛,無皇子,不如擇宗室近支子……徐篡大統,則此舉為有名矣。」慈禧認可了這一建議。幾天後,端王之子被接進宮裡。如此一來,慈禧、端王雙方皆大歡喜。

同一年的義和團運動中,慈禧向洋人宣戰。榮祿心知此決定荒謬至極,但聖意難違,他只得私底下陽奉陰違,將爭端盡量降到最小化。當時為了拿下外國使館,朝廷命令榮祿用炮隊進攻。榮祿囑咐手下凡事謹慎,拿不準就彙報。有一總兵拿不準向他請示。榮祿緩緩道:「橫豎炮聲一出,裡邊總是聽得見的。」總兵恍然大悟,重新移動炮位,沖著使館附近的空地一通亂轟,未損使館分毫,也就沒給洋人留下日後談判時漫天要價的把柄。

說白了,保太后就是保大清,保大清就必須保太后。此即榮祿得寵的基本邏輯。

得一人之寵尚易,得眾人之心則難。若想穩坐政壇大佬之位,尚需扶植一批得力親信,這便是「兩得主義」的另一條:得人。剛回京城,榮祿便大肆招兵買馬。與兵部主事陳夔龍共事期間,他覺得陳為人謹慎,辦事老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當時陳年紀不小,再升遷也不很容易。誰知當年他便被破格任命為兵部郎中,後來更是一路飆升,外放巡撫。這都是榮祿暗暗力薦的結果。陳夔龍從而將榮視為自己的恩人,一生效忠。

甲午一戰,北洋水師沒了,淮軍垮了,朝廷急需編練一支西式軍隊。慈禧授權榮祿專辦此事。通過多方物色,榮認定袁世凱是合適人選,於是力薦袁赴小站練兵。誰知袁上任才半年,就被兩度彈劾,說他「嗜殺擅權,誅戮無辜,徒尚虛文,剋扣軍餉,性情謬妄,擾害一方」。

下有揭發,上需有回應。很快,朝廷便派下一支調查團赴小站徹查,團長即榮祿。袁是自己的親信,榮自然力保。考察完畢,榮祿問隨行的陳夔龍:「你觀新軍與舊軍比較如何?」陳答:「但看表面,舊軍的確不免有暮氣,新軍參用西法,別開生面。」榮點頭曰:「你說對了,此人必須保全,以策後效。」回京後榮祿上折請求從寬處置袁,得到批准。

袁世凱不僅將榮視為靠山,還反向榮舉薦人才。任職山東巡撫時,他的同僚學政清廉能幹,於是袁將其引薦給榮祿。榮也覺得其頗具才能,令其出任倉場侍郎。這個人果然施政有方,政績頗佳。1903年,清廷破格提拔其任刑部尚書。

庚子年慈禧、光緒逃往西安時,各地官員紛紛前來報效。榮祿於眾人中獨獨看上了江蘇學政,但是軍機處只有一個空缺,朝廷打算從他和另一人中選出一個。於是榮祿偷偷給那位學政帶話,囑咐他寫奏摺「一定要文字通俗易懂,內容言簡意賅,千萬不要賣弄文采」。學政自然惟命是從;而另一個人寫了一篇洋洋洒洒的萬言書,古今中外,旁徵博引,文采奕奕,氣勢不凡。可惜到了慈禧和光緒那裡,萬言書卻成了天書。結果不言而喻。

七八年間,榮祿在宮廷內外集結了一批心腹,內有把持中央要樞,外有厲行地方改革。大清的重權,榮祿隱佔半壁江山。

如果按照這般情形發展下去,穩健且鐵腕的榮祿作為清末新政的掌舵人,或許會讓這艘千瘡百孔的戰艦有所修補,繼續航行數十年的光陰。榮祿也當會由此成為官修正史中所謂扭轉頹局的大人物。孰料天不假年,改革剛剛推行不久,尚未一展身手的榮祿,便病死家中。在晚清史上,他只落得個過渡性人物的角色。

榮氏死後,昔日的心腹群龍無首,分崩離析,政局因之動蕩不堪。榮祿生前最擔心的人是袁世凱。1901年底,德國公使建議袁接替故去的李鴻章暫理直隸總督,並暗示可將山東劃入直隸境內,改稱直東總督。對此,榮祿嘆息道:「此人有大志,吾在,尚可駕馭之,然異日終當出頭。」

其實為了預防袁一家坐大,榮祿早有布置。他將與袁有宿怨的人放在軍機處,對袁的日常奏令多加掣肘,令其不得妄為;又把袁的另一個宿敵安插在練兵處,時刻監督袁的軍事行動,預防其擁兵自重。但袁世凱怕的不是他們,而是榮祿,靠山一倒,他便自立山頭,將清末時局攪得天翻地覆。

陳夔龍在雜記中記道:「綜光緒一朝,榮文忠公實為此中樞紐。文忠沒而國運亦淪夷。」當大清的最後一位滿族大佬離世後,這個王朝也行將結束了……

有趣,有料,有深度


推薦閱讀:

吃葵瓜子不吐殼兒有危險!
離婚為何像越獄一樣誘惑而危險 (轉)
婚姻中最危險的四個時期
知根知底的閨密最危險
養狗熱所帶來的危害和危險

TAG:滿族 | 危險 | 預言 | 大佬 | 1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