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智慧之心學習忍辱?
忍辱是很難做的一樁事情,特別是侮辱。在大乘佛法裡面,六波羅蜜佛只講了一個「忍」,而並不是專門指忍辱。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翻經的法師把這一條特別加個「辱」,什麼原因呢?中國古代都說人,我們所稱的士大夫階級,用現代話來說就是知識份子,中國人是非常尊敬知識份子,可以說中國立國五千年來,知識份子占非常重要的地位,無論是怎樣地改朝換代,沒有不尊重知識份子,所以說選賢與能。
過去士大夫階級有所謂的是「士可殺不可辱」,中國讀書人把侮辱看得非常嚴重,這是不能忍受的,殺頭都沒有關係,都可以忍受,侮辱不能忍受。翻經的法師看到士大夫階級有這麼嚴重的執著,所以把這個「忍」下面就加個「辱」,如果辱都可以忍,那當然沒有什麼不可以忍的,所有都能忍了,所以特別用「忍辱」。這個名詞我們要曉得,在大乘經原文裡面,梵文經典、或在今天巴利文經典、藏文經典都不是忍辱這個意思,我們要懂得。
事事能忍,時時能忍,處處能忍,忍辱波羅蜜的圓滿就是相好光明的圓滿。所以諸位同修要知道,忍辱是禪定的前方便,一個不能忍的人,定就沒有法子修。定是佛法,這是不論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它是樞紐,統統修禪定。八萬四千法門只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手段,修的什麼?全是修禪定,忍辱都做不到,禪定沒法子修。所以佛對菩薩講的這六條修行的原則,是有次第的,決定不能顛倒。第一個布施是教你放下,你要不能放下,你就不會守規矩,守規矩是持戒。你不能守規矩,你決定不能忍辱,你不能忍辱,你絕對不會有進步,精進是進步,沒有進步怎麼可以得禪定?所以這六條就跟上六層大樓一樣,沒有下面一層,決定沒有上頭這一層,我們要怎樣修法呢?要從布施修法。真正放得下、真正守規矩、守法,絕對不可以把自己塑造成一個特殊的人物,那就錯了,為什麼呢?離開群眾,離開群眾得不到群眾的幫助,換句話說你變成孤立了,孤立,無論世出世法一事無成。 忍辱是修行的基礎
當年譯經的這些大師們特別用這個「辱」字,實在講就是忍。因為中國古時候的讀書人講求氣節,有「士可殺,不可辱」。士是個的讀書人,殺頭可以,侮辱這是不可以的。我們翻經大師一看,這中國人怎麼這麼固執?好,忍辱,能忍也要忍,不能忍也要忍,所以就用這個字來翻這條守則。
《金剛經》上教給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所以「忍」是菩薩修學裡面非常重要的一條。你看佛在《金剛經》上,《金剛經》在我們中國讀誦的人最多,《金剛經》的知名度是一切經當中第一,沒有人不知道《金剛經》。《金剛經》講六波羅蜜,六度裡面是布施跟忍辱講得最多,其它的就略略的帶過。這六度裡頭,這兩條最重要。布施講的是修福,忍辱是保持。你不能忍,你修的保不住。特別是修道,道是什麼?道是清凈心、是戒定慧。不能忍辱,功德就決定不能成就,積功累德就要忍辱。
一個修菩薩道的人,實在講,魔障、業障都很多,常常會現前。那個不如意的事情遇到了,不如意的人、不如意的事,那都是魔。魔看到你積功累德,他嫉妒了,用什麼方法來破壞?他沒有能力,只有你自己可以破壞。所以他就現這個境界,就叫你發脾氣,燒、燒、燒,把你自己的功德燒掉。往往你就上了大當,你就真的很聽話,就把自己的功德給燒掉了。所以一定要學忍、要學讓。忍讓決定不吃虧,絕對佔便宜。我給諸位說的,確實如此,決定不吃虧的。忍辱是修行的基礎,因為不能忍就不可能有進步,能容忍才會有精進。
忍辱是一種修行
修忍辱時不要著忍辱的法相,以為我是能忍,以及有我所忍受的程度,有能有所即離不開四相。聞贊則喜,聞謗則怒,心中即起波浪,離四相談何容易!應先漸修,後可頓超。修行一事沒有天生的,縱有頓根的人,亦是過去世修來的。欲求大徹大悟,須以佛法慢慢熏習,每天需要念經,單單念而不解其義,收效甚微,對於經義要圓解、要深解,日常生活當中,遇到什麼境界都能運用上去,舉心動念均是修行,功夫用得上,日久必有成就。人我執不易斷,凡事看淡一點,即算有進步,愈淡薄愈自在,就是漸漸的放下。四相空了,說一個忍辱也是多餘的。
一切冤家對頭不可恨他,他是來成就我們忍辱度的。對於天然災害要忍受,對於自己的清苦生活要忍耐,切不可怨天尤人,要知萬法皆空,對事理因果都能了解,謂之無生法忍。
清凈心中一絲毫不能沾染,親愛之人要放下,冤家對頭也要放下。度一切眾生,冤家對頭也在內;菩薩沒有一個冤家,冤親平等是大無畏精神。
嗔恨為修行人之大忌,無論在何時、遇何境、修何法,皆斷斷不可生嗔。忍辱極易生嗔,嗔心一生,忍辱的修行即被破壞。例如有人罵我,我忍耐住一時不還嘴,但心中氣得不得了,這種強壓制的辦法並不是忍辱的真實義。佛在金剛經中所說,被歌利王割截身體一段經文時,有「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 」嗔恨正與菩提相反。菩提,覺也、平等也、慈悲也。而嗔恨之生,由於事之不如己意,便有我相,尚何平等之有?世事莫非夢幻,如意不如意何必認真!違反慈悲,更不待言。忍辱是定的前方便,「能忍最勝寂滅法」,忍清凈寂滅,把心安住在清凈寂滅就成功了。學佛要受得了寂寞,心忍得下來是初步功夫。修定下手之處即是忍,忍之相是平等。成佛的道路魔多,魔現前不能說好與不好,如被魔降伏即當失敗,如能降魔即是好境界。遭魔是必然現象,功夫愈高,魔王的力量愈大;《楞嚴經》五十一種陰魔,唯一的克伏辦法就是平等心,保持自己的清凈心。
嗔是一切逆境上發生的憎恚心,為惡業的根本,也是一切惡行所由生。嗔是障定的,定好不容易修成,嗔心一起,一切都完了。忍耐是對治嗔恚的,什麼境界現前均不能起嗔恚心。
一切境界均繫心識變現出來的,只要離開分別執著就會得到清涼自在,自在就成為分證佛。對無緣無故來侮辱我們的人,絕不可存報復之心,應存報恩之想;聽到毀謗諷刺,惡言相向,這都是來成就我們的大菩薩。金剛經說一切法行成於忍,無忍辱則布施持戒均不能成就。想作什麼事而遭受人家的破壞,他是來消我們業障的,應如飲甘露;業障消除之後,到了晚年可以有順利的處境。如今既然明白這種道理,即應掬誠接受。上等智別真妄,中等智明是非,下等智知利害,現在連知利害的人都沒有。等到自己真正清涼自在,諸佛菩薩自然加被。觀行固然重要,而觀更重要。行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無觀慧,其它都是盲修瞎練,人天福報。十法界依正莊嚴均是自己心想所生,若使離心,則無一法一相而能自見有所差別。他人如對我有分別,沒有影響,但是你如果覺得他對你還有分別,就是五十步笑百步,同他差不了多少;外界對於你起分別是消你的業障。菩薩是在境界上學,而不是在經本上學。
忍辱的功德與不忍的害處,凡是學佛的人多多少少都知道;而境界現前,自己作不了主,就把他忘記了,仍舊是肝火上升,一點不讓人,這實在是對於忍辱的真實利益還未參透。要知道,辛辛苦苦好不容易修持所集的功德,一把火把它燒光,豈不太可惜了嗎?一個人受污辱最易生嗔恨心,辱都能忍,還有什麼不能忍?嗔恨是修行人的大忌諱,有了它這一生就不能成就,因為嗔恨心與菩提心不相應。菩提含有覺、平等、慈悲義。嗔恨之生,由於事之不由己意,便是著我相,尚何平等之有?世事莫非夢幻,如意不如意,何必認真;此而不知,尚何覺悟之有?其違反慈悲,更不待言。普賢菩薩說:菩薩過失莫甚於嗔心,以前所積功德雖多如森林,嗔火若生,一齊燒盡。我們平日積功累德,好不容易,稍遇不順心的事,一發脾氣,把以前的功德統統燒盡,然後再從頭來,豈不可惜!豈不可怕!忍辱之人,雖不布施、禪定,而常得微妙功德,生天上人中,後得佛道。何以故?心柔軟故。
這個忍辱的人就有這麼一種微妙的功德呢,因為你的心很柔軟,哪怕你沒有布施、沒有禪定,也能升天,最終成佛。
這個忍辱的功德呢,比你布施的功德又要大得不可比擬啊。
有些人布施,這個很好,值得讚歎。不過他布施的過程中呢,不懂得忍辱,嗔心重,那就很可惜了。
忍辱有六個層次
我們學佛後知道六度波羅蜜中有一度叫「忍辱」,修忍辱是菩薩成佛必經之道,也是我們凡夫在當世生活是否得到安樂的重要修行手段。人生總不免有許多不如意的事情,有許多冤枉,有許多無理橫加,種種的這些事情。但我們要怎樣忍辱呢?我們要修忍辱就應先了解忍辱的六層意思,了解後有助於我們解後起修,以得到法喜。『忍辱』有六個層次,即力忍、忘忍、反忍、觀忍、喜忍、慈忍。
第一種叫「力忍」,要用力量才能忍。也就是說,別人無緣無故打我一拳,唾我一臉唾沫,我當然是生了氣了,動了嗔心了,但是自己要剋制自己。我是修行人,我不應當跟他一般見識,自己努力剋制,這樣也就不思報復了。他罵了我,我沒罵他,他打了我,我沒有打他,他批評我向上級彙報我,我不打擊報復,這樣不報復就叫「力忍」。我受了,但是我生了氣了,還是動了心,動了煩惱,但是不去回報他,這只是第一步 。 第二步就是「忘忍」,凡事我就把他忘了,這就高了一步。度量很大,宰相肚裡能撐船,別人對於我如何,我從不計較,於是就把這個事給忘了。過去有個宋襄公,他手下的元帥把敵人的元帥抓了來,因為他把敵人的元帥都給放了,於是自己的元帥就生氣了,「啊!我這麼辛苦把他抓來,你卻給放了」,說著就在宋襄公的臉上唾了一臉唾沫。而這個宋襄公度量很大,唾面自乾。唾了一臉唾沫他擦都不擦一下,讓它自己干,把這事給忘了。這又進步了。再進一步叫「反忍」,雖然人家對我無理橫加種種事情,我回頭想問題可能出在自己身上,行有不得,反求諸已,一定是自己智慧不夠,德行不夠,或福報不夠才受此責難。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這是叫『反忍』。
第四種就是「觀忍」。那就用上了咱們的《金剛經》所講的道理了。這個來侮辱我的、我受的侮辱以及被辱之我,都是因緣所生,緣來則生,緣去則滅,都如同肥皂泡,都是要破滅的。這就叫「三輪體空」。這是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樣一觀,也就沒有什麼可計較的了,總之是肥皂泡。這個肥皂泡還是紅的,還是綠的,還是藍的,各種的顏色,有種種的差別,但轉眼就空的,這麼一觀,觀世音菩薩照見五蘊皆空,一觀照,一空就度一切苦厄。這是第四個忍。我們學佛,『忍』不是無用,而是大有用,是大安樂法門。咱們對於『忍』受用一點,就能安住慧海中。 第五種是「喜忍」。碰見種種無理橫加的事,別人忍受不了,我卻很歡喜。沒有這個對境怎麼能鍛煉我的忍辱功夫呢!怎麼讓我快些成就呢?如此一想,歡喜有這麼個機會磨練自己,反過來感恩提供這個機會給自己的人,把他們看成是菩薩,忍辱功夫就一步一步高上去了。 第六種就是「慈忍」。對我的種種無理橫加,也許對方並不知道他們在做什麼,他們只是情緒驅使,是對方業障較重所致,自己不但不生氣,還要憐憫他,要想辦法度化他。這就沒有對立了,自度了還要度他。這就是菩薩心行。隨此之外,還有菩薩層次才能體驗的生忍、法忍和無生法忍,就不是我等薄地凡夫所能體驗的了,等我等薄地凡夫往生彌陀凈土後再去體驗吧,那將是怎樣的境界!推薦閱讀:
※人生真的有意義嗎?——唯上進不已,豈有他哉!
※陽明心學 | 如何去心中煩惱?(一段小詩告訴你)
※心學囈語之二:經世臆測(1)
※牟宗三新儒家體系——心學的現代版,我的信仰
※自覺——前進不已,實現無悔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