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品學兼優的天才神童,長大為何變成食古不化的臭嘴巴

孔融,生於153年,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在大多小孩還吐字不清的四歲年齡,他就做出「驚天偉地」的讓梨舉動來,從而被列入古代著名啟蒙讀物《三字經》中。

孔融十歲的時候,在當世大儒、河南尹李膺舉辦的眾名流聚會的沙龍里便嶄露頭角,十六歲那年,還收留了「八顧」之一的朝廷通輯犯張儉。

成名後,經州郡舉薦孔融當了官,董卓當政時,任命了孔融為北海相。

那一年,孔融三十八歲。

北海任上的孔融,沒有什麼多大的建樹,倒是被黃巾兄弟們四處追打,大勢所趨下,我們「小時了了」的孔北海,從東頭跑到西頭,打南邊來到北邊,忙碌了七八年,始終找不到一個人生的確切定位,註定了「大亦未佳」的定論。

建安元年(公元197年),曹操將獻帝遷到許都那一年,也就是孔融被袁譚趕出領地的這一年,孔融來到了中央朝廷。

朝廷給他的職位是將作大匠,相當於建設部長,由於口才太出眾,每次開會時,說話沒完沒了,他又有了一個更形象的新頭銜「議主」。

為不辜負大家的期望,他倒是蠻能搗鼓這一張嘴的,好欺負的太傅馬日磾的加封被他搗鼓沒了,難對付的劉表「郊祭天地」行為,被他搗鼓成「隱忍」。

但更多的時候,他的口舌,因調侃一個人而發揮其特長。

這個人,大家很熟悉,曹操。

剛開始,兩人關係還算不錯,有過一段蜜月時期,孔融知道自己這官本就是曹操給的,也發表了不少馬屁詞,如:「惟公匡複漢室,宗社將絕,又能正之。」(《論盛孝章書》)、「郭、李分爭為非,遷都長安思歸。瞻望關東可哀,夢想曹公歸來。」(《六言詩》)等等……

可好景不長,七年之癢未過,矛盾就發生了。

早在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兩人就發生過碰撞,當時曹操想將太尉楊彪殺掉,孔融就出來反對。

曹操沒心思跟他長篇大論,懶懶地說,這是上面的意思。

孔融馬上反駁說,照你這麼說,假如成王要殺召公,周公也會不知道嗎?

孔融更是得寸進尺,又向老師教學生似的灌輸給曹操一番大道理:現在天下的人,都願意來投靠你,是因為你聰明仁智,輔助漢朝,做事公正。如果你現在另搞一套,枉殺無辜,就會人心渙散,誰也不敢來了。第一個,我,孔融,魯國堂堂男子漢,穿著現在這副行頭,回家耕地去,再也不來了。

曹操有些猶豫了,孔融的言論,將他的這猶豫化為釋人的衝動。

這一次,給了孔融一個錯誤信息:強大的曹操,並不可怕,因而在曹操面前,他可以更囂張。

建安九年(公元205年),曹操攻下鄴城,同行的兒子曹丕順手牽了一隻小綿羊(袁熙的妻子甄氏)回家,做為自己的私藏品享用。

孔融可見不得這種「拿人家吃人家卻不付帳」的行為,給曹操寫了一封頗有意味的信,信裡面孔融給曹操講到了一點讀書心得:當年武王伐紂成功後,把紂王的妃子妲己賞賜給了弟弟周公。

曹操當然聽不懂這拐著彎的罵人話,還以為孔融學識淵博,從哪本古本珍籍里看到了妲己故事的八卦後續,一個勁地催問孔融,到底出自於哪本古籍?

孔融回答說,以現如今的事來揣度,想來當時也應該是這樣的。(以今度之,想當然耳。)

曹操不是笨人,不用聯想就明白了:自己被忽悠了。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征討烏桓,孔融又張起了他那張名嘴、大嘴兼臭嘴。

在出師前,孔融說,曹大人現在遠征,蕭條在海外,可以與當年肅慎氏不進貢楛矢,丁零國民盜走蘇武的牛羊,相提並論,鼎足三立。(大將軍遠征,蕭條海外。昔肅慎不貢楛矢,丁零盜蘇武牛羊,可併案也。)

他的潛台詞,很明顯:烏桓,只是一個小小的禍害,就像以前肅慎氏不向周王朝進貢用楛木做桿的箭,丁零國民偷盜蘇武放牧的牛羊一樣,不值得深入追究,大肆討伐。

也就是在這一年,曹操發表了禁酒令,這是處出於節約糧食的考慮。

好酒的孔融,可不管這些,又出來抬杠。

他給曹操寫了一封名為《難曹公表制酒禁書》的親筆信,大講酒的實用性、哲學性及合理性。

曹操當時還不想對孔融下手,回了一封信,講了禁酒的原因,算是對這事的終結。

但事情不會就此了結的,只有人的終結,才是事件的盡頭。

這些還是小事情,大事件發生在孔融上皇帝書里。

在一封《宜准古王畿之制》的表章里,他建議,恢復古代「王畿」制度,在京城許縣周圍一千里範圍內,不可以建立封國,也就是不能封侯。(千里寰內,不以封建諸侯。)

孔融還上奏說,以天子為尊,集中君權,削弱各地諸侯權勢。

他似乎忘了一件事,這些奏章表,最終只能匯聚到一個人手裡,不是那個他所期待能看到這些的漢獻帝,而是操控了實際政權的曹操。

曹操是非常之人,有非常之忍。可屬下們,卻已等不及了。

郗慮揣摸著上司的心理,發起第一炮。

他上奏朝廷,列陳孔融的種種不是,如行為不檢點、工作作風有問題等等,請求罷免孔融的官職。

照例,奏章被批准,孔融免官。

幕後的大佬曹操卻裝出一副不知情的樣來,挺身出來做和事佬,沒過多久,孔融官復太中大夫。

他可以更加狂妄,更加肆無忌殆。

在孫權使者的面前,孔融竟然誹謗朝廷,矛頭直指當政的曹操。

當曹操正準備南征荊州時,孔融又對外行的軍事行動發表見解,說只要施行禮樂教化,便以使敵人自動前來歸降。

曹操要的就是這種狂妄,這種肆無忌殆,予先取之,必先給之。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八月二十四日,郗慮被任命為御史大夫,相當於最高檢察長。

不久後,有心人路粹來揭發了,他列舉出孔融的三大罪。

第一罪:造反言論。

想當年,孔融在北海東遊西盪的時候,看到漢室江山的搖搖欲墜,有了不小的野心,四處招募亡命之徒,想做些出軌的事,最能作為明證的,他就曾經說過,這擁有天下的,不一定要姓劉的。(何必卯金刀?)

第二罪:著裝問題

在朝裡面,孔融大小也算是一個官,卻往往不顧禮儀,帽子不戴、或是頭巾沒有紮好,就急忙忙地往宮裡面闖,這將國家體面往哪裡放,不注重形象,也就是不尊重朝廷。

第三罪:自稱聖人

孔融沒事做的時候,就喜歡與禰衡,互相標榜,互相吹牛,禰衡贊孔融說:「孔丘再世。」孔融誇禰衡說:「顏回重生。」

手續都給辦完了,罪名成立了,就可以抓捕與審判

孔融被抓,也只是一會兒的工夫,沒有反抗,沒有申辯,他選擇了沉默,並接受命運的考驗。

孔融的罪名都是確鑿的,不需要再浪費人力資源,隨著一道《宣示孔融罪狀令》的頒行,直接綁縛刑場,一刀了結就得,乾淨利落,爽快簡捷。

孔融死了,事情並沒有如想像般結束,據各地多位無間道同志反饋回來的信息,社會上的議論還是很大,主要是罪名不足以服眾。

曹操怕對大家不好交代,令很多看客失望,又想出了一個新罪名:不孝。

在官方公布的罪狀里,有兩條不孝的言論:

第一條,父母和子女是沒有什麼親情的,就好比將物品寄存在瓦罐里,根本扯不上什麼關係。(父母與人無親,譬若缻器,寄盛其中。)

第二條,如果是碰上大饑荒的年代,父親不是什麼好人,就不用管他,將剩下的活命飯送給不認識的路人。(若遭饑饉,而父不肖,寧贍活餘人。)

兩漢以孝治天下,孔融又以孝聞名,可笑的是,不孝卻是他最大的罪名。

曹操的這個做法:好狠、好絕、好陰!

孔融的被殺,實際還有其深沉含義。

在曹操眼裡,那些所謂的「浮華交會之徒」,是不得不除之而後快的,很不巧,孔融正好名列其中。

若是給這「浮華交會之徒」下個定義,我大可以這樣理解,身在朝廷,拿著政府的工資,吃著曹糧,卻不辦實事,專好議論,喜歡拉幫結派的人。

所有這些選項,孔融與他所屬的那個士人集團無一列外地都具備了。

孔融結交得朋友不少,儼然成為朝廷里反對派的精神象徵,雖沒有撼動權力的本事,卻總是一種不穩定因素。

以他為類比的那些士人,多有採取「與政府的不合作態度」,以證明自己的清高及自重身份,這些人不論是否有才能,是否有德性,最大的特點,脾氣很大。

大也不要緊,也不礙什麼事,可這幫人,卻有一個很不好的毛病:專愛散播不和諧言論。

這樣的人,在身後嘀咕著,作為當政者的曹操,絕對要堅決抵制,所以要抓出一個典型來。

典型,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人:激勵大眾與警戒世人。

若論一段時間內的影響,後一種人更為震撼,更能在一段時間內收到成效,孔融正合適,有款有型、有言有行。

孔融文學上的成就是無人能否認的,曹丕在《典論》中對其評論還算公允,其所作種類有好多種,詩、頌、碑文、論議、六言、策文、表、檄、教令、書、散文多有涉及,可說是全方面發展,有人說他是東漢時期繼蔡邕之後的一代文章宗師,並不為過。

文學成就的高低,並不能代表政治能力的強弱,有時候兩者還是成反比的。玩不轉政治的孔融非要登上這個舞台,最終也只能是玩火自焚。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 菊花茶/文 菊花茶,本名鄭良,網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論壇知名歷史作家,資深三國控。曾發表過《華山論劍》、《歷史原來是這樣的》、《三國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禍起蕭牆》等文集。

推薦閱讀:

22,培養神童的風險
【極棒】從神童到黑客,丁羽的精彩世界
29,天才與環境
天才與常人的區別?
12,斯科特

TAG:天才 | 神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