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乘入楞伽經》講要(二)

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二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一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與摩帝菩薩。俱游一切諸佛國土。承佛神力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佛合掌曲躬恭敬而說頌言

 世間離生滅  譬如虛空花

 智不得有無  而興大悲心

 一切法如幻  遠離於心識

 智不得有無  而興大悲心

 世間恆如夢  遠離於斷常

 智不得有無  而興大悲心

 知人法無我  煩惱及爾焰

 常清凈無相  而興大悲心

 佛不住涅槃  涅槃不住佛

 遠離覺不覺  若有若非有

 法身如幻夢  云何可稱讚

 知無性無生  乃名稱讚佛

 佛無根境相  不見名見佛

 云何於牟尼  而能有贊毀

 若見於牟尼  寂靜遠離生

 是人今後世  離著無所見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偈贊佛已。自說姓名

 我名為大慧  通達於大乘

 今以百八義  仰咨尊中上 

時世間解聞是語已。普觀眾會而說是言

 汝等諸佛子  今皆恣所問

 我當為汝說  自證之境界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蒙佛許已。頂禮佛足以頌問曰

 云何起計度  云何凈計度

 云何起迷惑  云何凈迷惑

 云何名佛子  及無影次第

 云何剎土化  相及諸外道

 解脫至何所  誰縛誰能解

 云何禪境界  何故有三乘

 彼以何緣生  何作何能作

 誰說二俱異  云何諸有起

 云何無色定  及與滅盡定

 云何為想滅  云何從定覺

 云何所作生  進去及持身

 云何見諸物  云何入諸地

 云何有佛子  誰能破三有

 何處身云何  生復住何處

 云何得神通  自在及三昧

 三昧心何相  願佛為我說

 云何名藏識  云何名意識

 云何起諸見  云何退諸見

 云何姓非姓  云何唯是心

 何因建立相  云何成無我

 云何無眾生  云何隨俗說

 云何得不起  常見及斷見

 云何佛外道  其相不相違

 何故當來世  種種諸異部

 云何為性空  云何剎那滅

 胎藏云何起  云何世不動

 云何諸世間  如幻亦如夢

 干城及陽焰  乃至水中月

 云何菩提分  覺分從何起

 云何國土亂  何故見諸有

 云何知世法  云何離文字

 云何如空花  不生亦不滅

 真如有幾種  諸度心有幾

 云何如虛空  云何離分別

 云何地次第  云何得無影

 何者二無我  云何所知凈

 聖智有幾種  戒眾生亦然

 摩尼等諸寶  斯並云何出

 誰起於語言  眾生及諸物

 明處與伎術  誰之所顯示

 伽他有幾種  長行句亦然

 道理幾不同  解釋幾差別

 飲食是誰作  愛欲云何起

 云何轉輪王  及以諸小王

 云何王守護  天眾幾種別

 地日月星宿  斯等並是何

 解脫有幾種  修行師復幾

 云何阿闍梨  弟子幾差別

 如來有幾種  本生事亦然

 眾魔及異學  如是各有幾

 自性幾種異  心有幾種別

 云何唯假設  願佛為開演

 云何為風雲  念智何因有

 藤樹等行列  此並誰能作

 云何象馬獸  何因而捕取

 云何卑陋人  此並誰能作

 云何六時攝  云何一闡提

 女男及不男  此並云何生

 云何修行進  云何修行退

 瑜伽師有幾  令人住其中

 眾生生諸趣  何形何色相

 富饒大自在  此復何因得

 云何釋迦種  云何甘蔗種

 仙人長苦行  是誰之教授

 何因佛世尊  一切剎中現

 異名諸色類  佛子眾圍繞

 何因不食肉  何因令斷肉

 食肉諸眾生  以何因故食

 何故諸國土  猶如日月形

 須彌及蓮花  卍字師子像

 何故諸國土  如因陀羅網

 覆住或側住  一切寶所成

 何故諸國土  無垢日月光

 或如花果形  箜篌細腰鼓

 云何變化佛  云何為報佛

 真如智慧佛  願皆為我說

 云何於欲界  不成等正覺

 何故色究竟  離染得菩提

 如來滅度後  誰當持正法

 世尊住久如  正法幾時住

 悉檀有幾種  諸見復有幾

 何故立毗尼  及以諸比丘

 一切諸佛子  獨覺及聲聞

 云何轉所依  云何得無相

 云何得世通  云何得出世

 復以何因緣  心住七地中

 僧伽有幾種  云何成破僧

 云何為眾生  廣說醫方論

 何故大牟尼  唱說如是言

 迦葉拘留孫  拘那含是我

 何故說斷常  及與我無我

 何不恆說實  一切唯是心

 云何男女林  訶梨庵摩羅

 雞羅娑輪圍  及以金剛山

 如是處中間  無量寶莊嚴

 仙人乾闥婆  一切皆充滿

 此皆何因緣  願尊為我說 

爾時世尊。聞其所請大乘微妙諸佛之心最上法門。即告之言。善哉大慧。諦聽諦聽。如汝所問當次第說。即說頌言

 若生若不生  涅槃及空相

 流轉無自性  波羅蜜佛子

 聲聞辟支佛  外道無色行

 須彌巨海山  洲渚剎土地

 星宿與日月  天眾阿修羅

 解脫自在通  力禪諸三昧

 滅及如意足  菩提分及道

 禪定與無量  諸蘊及往來

 乃至滅盡定  心生起言說

 心意識無我  五法及自性

 分別所分別  能所二種見

 諸乘種性處  金摩尼真珠

 一闡提大種  荒亂及一佛

 智所智教得  眾生有無有

 象馬獸何因  云何而捕取

 云何因譬喻  相應成悉檀

 所作及能作  眾林與迷惑

 如是真實理  唯心無境界

 諸地無次第  無相轉所依

 醫方工巧論  伎術諸明處

 須彌諸山地  巨海日月量

 上中下眾生  身各幾微塵

 一一剎幾塵  一一弓幾肘

 幾弓俱廬舍  半由旬由旬

 兔毫與隙游  蟣羊毛穬麥

 半升與一升  是各幾穬麥

 一斛及十斛  十萬暨千億

 乃至頻婆羅  是等各幾數

 幾塵成芥子  幾芥成草子

 復以幾草子  而成於一豆

 幾豆成一銖  幾銖成一兩

 幾兩成一斤  幾斤成須彌

 此等所應請  何因問餘事

 聲聞辟支佛  諸佛及佛子

 如是等身量  各有幾微塵

 火風各幾塵  一一根有幾

 眉及諸毛孔  復各幾塵成

 如是等諸事  云何不問我

 云何得財富  云何轉輪王

 云何王守護  云何得解脫

 云何長行句  淫慾及飲食

 云何男女林  金剛等諸山

 幻夢渴愛譬  諸雲從何起

 時節云何有  何因種種味

 女男及不男  佛菩薩嚴飾

 云何諸妙山  仙闥婆莊嚴

 解脫至何所  誰縛誰解脫

 云何禪境界  變化及外道

 云何無因作  云何有因作

 云何轉諸見  云何起計度

 云何凈計度  所作云何起

 云何而轉去  云何斷諸想

 云何起三昧  破三有者誰

 何處身云何  云何無有我

 云何隨俗說  汝問相云何

 及所問非我  云何為胎藏

 及以余支分  云何斷常見

 云何心一境  云何言說智

 戒種性佛子  云何稱理釋

 云何師弟子  眾生種性別

 飲食及虛空  聰明魔施設

 云何樹行布  是汝之所問

 何因一切剎  種種相不同

 或有如箜篌  腰鼓及眾花

 或有離光明  仙人長苦行

 或有好族姓  令眾生尊重

 或有體卑陋  為人所輕賤

 云何欲界中  修行不成佛

 而於色究竟  乃升等正覺

 云何世間人  而能獲神通

 何因稱比丘  何故名僧伽

 云何化及報  真如智慧佛

 云何使其心  得住七地中

 此及於余義  汝今咸問我

 如先佛所說  一百八種句

 一一相相應  遠離諸見過

 亦離於世俗  言語所成法

 我當為汝說  佛子應聽受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何者是一百八句。佛言大慧。所謂生句非生句。常句非常句。相句非相句。住異句非住異句。剎那句非剎那句。自性句非自性句。空句非空句。斷句非斷句。心句非心句。中句非中句。緣句非緣句。因句非因句。煩惱句非煩惱句。愛句非愛句。方便句非方便句。善巧句非善巧句。清凈句非清凈句。相應句非相應句。譬喻句非譬喻句。弟子句非弟子句。師句非師句。種性句非種性句。三乘句非三乘句。無影像句非無影像句。願句非願句。三輪句非三輪句。摽相句非摽相句。有句非有句。無句非無句。俱句非俱句。自證聖智句非自證聖智句。現法樂句非現法樂句。剎句非剎句。塵句非塵句。水句非水句。弓句非弓句。大種句非大種句。算數句非算數句。神通句非神通句。虛空句非虛空句。雲句非雲句。巧明句非巧明句。伎術句非伎術句。風句非風句。地句非地句。心句非心句。假立句非假立句。體性句非體性句。蘊句非蘊句。眾生句非眾生句。覺句非覺句。涅槃句非涅槃句。所知句非所知句。外道句非外道句。荒亂句非荒亂句。幻句非幻句。夢句非夢句。陽焰句非陽焰句。影像句非影像句。火輪句非火輪句。乾闥婆句非乾闥婆句。天句非天句。飲食句非飲食句。淫慾句非淫慾句。見句非見句。波羅蜜句非波羅蜜句。戒句非戒句。日月星宿句非日月星宿句。諦句非諦句。果句非果句。滅句非滅句。滅起句非滅起句。醫方句非醫方句。相句非相句。支分句非支分句。禪句非禪句。迷句非迷句。現句非現句。護句非護句。種族句非種族句。仙句非仙句。王句非王句。攝受句非攝受句。寶句非寶句。記句非記句。一闡提句非一闡提句。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味句非味句。作句非作句。身句非身句。計度句非計度句。動句非動句。根句非根句。有為句非有為句。因果句非因果句。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時節句非時節句。樹藤句非樹藤句。種種句非種種句。演說句非演說句。決定句非決定句。毗尼句非毗尼句。比丘句非比丘句。住持句非住持句。文字句非文字句。大慧。此百八句。皆是過去諸佛所說(上正列中少二句應訪尋)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佛言。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臆度者之所能知。所謂相續生及相生。相續住及相住。相續滅及相滅。諸識有三相。謂轉相業相真相。大慧。識廣說有八。略則唯二。謂現識及分別事識。大慧。如明鏡中現諸色像。現識亦爾。大慧。現識與分別事識。此二識無異相互為因。大慧。現識以不思議熏變為因。

(缺失)-----到裡面的種子當中,這個種子和外面事物一相應,馬上會現出來這個事物的樣子、情景,馬上就知道,這是不思議的熏變為因。

分別事識。以分別境界及無始戲論習氣為因。

為什麼會知道這是誰的話?為什麼會知道這是什麼人的聲音?會去分別他呢?這是因為分別境界,對境界起了分別和無始以來的戲論的習氣,裡面種下了許多戲論的習氣,虛妄的戲論習氣為因素造成的,馬上就反映。因為,譬如說,我們認識某一個人,這個人剛剛認識,聽到他叫什麼名字等等,認識了,這個叫戲論,分別戲論,裡面有個種子,因在裡面。當我們在路上走,突然這個人一叫你:某某人。你馬上就知道:哎,誰叫我了。馬上就反映了,這個就是這樣的變化出來的,意思是這樣,就是熏習。

大慧。阿賴耶識虛妄分別種種習氣滅

大慧啊,你悟道以後,阿賴耶識虛妄的分別、種種的習氣如果滅掉的話,已經歇下來的話。

即一切根識滅。

一切根和塵就滅了,根塵就沒有了。這個滅可以有兩種說法,一種,你證的很深的時候,根塵脫落,這個時候就是靈光,這個叫證。根塵脫落,本性現前,如如現前,這個沒有根、沒有塵、沒有聲音、沒有自己,什麼都沒有,這個就是一片清凈性光,這個叫證入本性,真如佛性現前,完全現前,這個絕對是沒有了,阿賴耶識也滅掉了,分別沒有了。但是有的時候,見性是見性了,但是根塵在,慢慢的不執著了,不執著他了,輕微一點。那麼,悟道以後,見到本性還沒有證入,證的不深,沒有真正證到那個地方,還不夠。所以說,還沒有滅盡根識,他還會帶起,帶起的時候呢,有時候會覆蓋,有時候會影響,有習氣在,這就是習氣,習氣還在。所以說「大慧。阿賴耶識虛妄分別種種習氣滅」,滅掉了,「即一切根識滅」,沒有滅掉習氣,還會出現,所以

是名相滅。

這叫相滅。相上,相就現象,現象就滅掉了。所以說,證到本性的人才知道:相完全是空的、虛妄的。沒有證到之前,還多少帶有一種感覺在,還有實有在。

大慧。相續滅者。

什麼叫相續滅呢?

謂所依因滅及所緣滅即相續滅。

所依的因沒有了,因就是無明為因啊。過去的戲論習氣為因,沒有了,及所緣的境界也沒有了,相續就沒有了,相續性就沒有了。相續性沒有了,就不會再造業。

所依因者。謂無始戲論虛妄習氣。

所依的因,無始以來,過去所裝下的那些戲論的習氣很多,虛妄的習氣。

所緣者。謂自心所見分別境界。

我們看到東西、分別境界,這兩個問題搞清楚了,就成道有餘了,就會成就了。這兩個問題非常重要的,兩個問題搞清楚。所以說,所緣的是什麼?自心所見的分別境界:天天看到這個好、那個不好;這個喜歡、那個不喜歡。天天在這裡面動,那永遠在生死當中。如果見了境界不動心,什麼好不好,什麼是我的你的,都不分別了,那麼相續就沒有了。相續沒有了,生死就沒有了,佛的功德自然開發、自然顯現。

大慧。譬如泥團與微塵非異非不異。

泥,泥巴,泥團和裡面的微塵「非異非不異」,不是兩樣,又不是一樣。

金與莊嚴具亦如是。

金和莊嚴具也是這樣的。「莊嚴具」,佛像都是金子做的,金子打造的,他也是金子,又不是原來的那種樣子的金子了,所以說,也是這樣。

大慧。若泥團與微塵異者。應非彼成而實彼成。是故不異。若不異者。泥團微塵應無分別。大慧。轉識藏識若異者。藏識非彼因。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然彼真相不滅。

這些分別滅掉以後,識的執著滅掉以後,這個本性的真相不滅,這就是證道,證到本性、真相。這裡講是比喻的意思,相上的破掉了,那麼微塵就是空了,微塵沒有什麼,就是化掉了,化掉以後呢,裡面就真相,這個真相就是虛空相,意思說,如如不動的真相。

大慧。識真相不滅

識的真相不滅。

但業相滅

業識滅掉了,虛妄的東西沒有了,真相就留下來了,本來存在。

若真相滅者藏識應滅。若藏識滅者。即不異外道斷滅論。

所以說,藏識的體是不滅的。

大慧。彼諸外道作如是說。取境界相續識滅。即無始相續識滅。大慧。彼諸外道說相續識從作者生。不說眼識依色光明和合而生。唯說作者為生因故。作者是何。彼計勝性丈夫自在時及微塵。為能作者。複次大慧。有七種自性。所謂集自性。性自性。相自性。大種自性。因自性。緣自性。成自性。

這些以後大家慢慢去體會。

複次大慧。有七種第一義。所謂心所行。智所行。二見所行。超二見所行。超子地所行。如來所行。如來自證聖智所行。大慧。此是過去未來現在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法自性第一義心。以此心成就如來世間出世間最上法。以聖慧眼。入自共相種種安立。其所安立不與外道惡見共。大慧。云何為外道惡見。謂不知境界自分別現。

外道是什麼?不知道境界是自心分別顯現的。

於自性第一義。見有見無而起言說。

於自性第一義上,見有和見無,起一種言說。

大慧。我今當說。若了境如幻自心所現。則滅妄想三有苦及無知愛業緣。大慧。有諸沙門婆羅門。妄計非有及有於因果外顯現諸物。依時而住。或計蘊界處依緣生住。有已即滅。大慧。彼於若相續若作用若生若滅若諸有若涅槃若道若業若果若諦。是破壞斷滅論。何以故。不得現法故。

「現法」非常重要,自心所現,第一義當中如如不動,不作有見無見,種種見不生,現法得到法樂,這個法樂就是自性的、無分別的清凈顯現,就是自性法樂。

不見根本故。大慧。譬如瓶破不作瓶事。又如燋種不能生牙。此亦如是。若蘊界處法已現當滅。應知此則無相續生。以無因故。但是自心虛妄所見。複次大慧。若本無有識三緣合生。龜應生毛沙應出油。汝宗則壞。違決定義。所作事業悉空無益。大慧。三合為緣是因果性可說為有。過現未來從無生有。此依住覺想地者。所有理教及自惡見熏習餘氣。作如是說。大慧。愚痴凡夫惡見所噬邪見迷醉。無智妄稱一切智說。大慧。復有沙門婆羅門。觀一切法。皆無自性。如空中雲。如旋火輪。如乾闥婆城。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夢所見。不離自心。由無始來虛妄見故取以為外。作是觀已斷分別緣。亦離妄心所取名義。知身及物並所住處一切皆是藏識境界。無能所取及生住滅。如是思惟恆住不舍。大慧。此菩薩摩訶薩不久當得生死涅槃二種平等。

就是這一段,打破了外道以後,就指出來,能夠體會到一切都是空中的雲,「如旋火輪」,它本來沒有圓輪嘛。一切世界都是這樣,本來不是真實的。那麼,他這樣觀照以後,離「分別緣」,心沒有分別。「亦離妄心所取」的為義,執著什麼概念、一種意義,以及「知身及物並所住處一切皆是藏識境界」,知道自己的身體、所有的東西以及自己住的地方都是藏識,「藏識」就如來藏識嘛,這是本性,也可以說本性顯現的,都是空的。那麼,沒有「能所取」,平時生活當中沒有能取和所取,也沒有「生住滅」的執著、變化。那麼,「如是思惟恆住不舍」,經常這樣觀照、思維、明白、透徹,透徹這一切。那麼,佛就講了,大慧啊,這樣的菩薩就是大菩薩了,他「不久當得生死涅槃二種平等」,生死涅槃平等是什麼?證得大道,生死就是涅槃,現在不用到哪個時候證什麼涅槃,住什麼涅槃,現在就是涅槃,生死和涅槃平等不二。

大悲方便無功用行。

而且做到大悲方便利益眾生是無功用行,不會執著這是功德,我一定要怎麼去做,一定要布施多少錢、供養多少錢,一定要做什麼。他知道這個大悲方便利益眾生是無功用行、自然而行,該做什麼做什麼。

觀眾生如幻如影

自然觀一切眾生如幻如影,不會執著。

從緣而起。

都是從因緣而起,由緣而起,由緣而滅,緣生緣滅,當體就是空的,當體即空。

知一切境界離心無得。

這一切境界離開心都沒有,都是心的顯現。

行無相道

而從此有行無相道,「無相道」,就不著相的道,不執著是男的女的,不執著自己高和低、好和壞,什麼都不執著,外面也是一樣,一切無內無外,行無相行。

漸升諸地

這樣子自然升上諸地,菩薩地道自然升上去了。

住三昧境。

這樣就安住在這個靈知不動的三昧境界當中。

了達三界皆唯自心。

了達三界一切法都是自心。

得如幻定

得到如幻的定,不是說:噢,我定下來很清凈,這是定。不執著這個。一切如幻如幻的顯現就是定,做遊戲。管理家庭、工作、帶孩子、做什麼事,都是定,這些如幻嘛,就是定。知道如幻,我不動心,就是定了,如幻定。

絕眾影像。

什麼電視看了,影子都沒有。什麼事經過了,影子有沒有,沒有在腦里翻影子。「絕眾影像」,影像沒有,不會老是有影子:啊,什麼影子出來了。看過電視、看過什麼人、什麼什麼------,都在放電影。這心裏面沒有什麼電影,一片空明。

成就智慧證無生法。

「成就智慧」,事情來了,自然有相應的智慧會解決這個問題、處理這個問題,證無生法。

入金剛喻三昧。

「金剛喻三昧」能斷一切煩惱,心不動,像金剛一樣。

當得佛身

這樣的人,他「當得佛身」,佛的三身:法身、報身、化身都圓滿了。

恆住如如。

如如,體如如、用如如,就是如如境界了。

起諸變化力通自在。

到後來就起諸變化,「力」,道力,神通得自在。

大慧。方便以為嚴飾

這樣的人修行到這裡,以方便作為莊嚴。「方便」,什麼叫方便?方便就是究竟,方便就是你需要鹹的,我給你鹹的吃;你需要甜的,我甜的給你吃。一切隨著需要、隨著存在而顯現的都是方便。別人需要的銀子,你不用金子給他。別人需要銀子,你金子給他就不方便、不莊嚴了。一切呈現都是方便呈現,就是為莊嚴、嚴飾。

游眾佛國。

游一切眾多的佛國。

離諸外道及心意識。轉依次第成如來身。

「轉依次第成如來身」,這就告訴我們,修道成佛是怎麼成的,就是這麼成過來的。

大慧。菩薩摩訶薩欲得佛身。應當遠離蘊界處心因緣所作生住滅法戲論分別。

佛總結了:大慧啊,大菩薩他想證得佛身,應當遠離五蘊、十八界、十二處。心這個因緣所作的生住滅法的戲論分別。歸納就是最後一句話:不要在這些五蘊、十八界、十二處,以及心數作法的種種生住滅上起什麼戲論分別。應該不要分別,用智慧觀照。什麼叫戲論?有好有壞、有取有舍、比高比低,這些叫戲論。心裏面沒有什麼,就不戲論了。

但住心量觀察三有

但住自己的廣大心量,圓觀萬法,來作出種種觀察三有的境界,要觀察的,不是不觀察,要顯現的。

無始時來妄習所起。

這個時候,還要觀察無始以來的虛妄的習氣所起:我有什麼習氣,有什麼動念處。這個一觀察,馬上化掉;一觀察,馬上化掉,自己心裏面所顯現的,化掉。

思惟佛地無相無生

還要思維佛的境界,沒有相,也沒有生,不要老是在相上去找佛、去找境界,無相也無生。

自證聖法。

自己證得聖人的法,都是自證的。

得心自在無功用行。

得到心自在,無論睡覺也好、在外面跑路也好,逛街、跑路、做什麼、開玩笑也好,都是在用功。「無功用行」,沒有有意去用功,自然用功,這就是大圓滿的功行、成佛。

如如意寶隨宜現身。

像如意寶一樣,到後來「隨宜現身」,哪裡人需要你,需要你怎麼樣做,你就怎麼做、怎麼說、怎麼表現出來,像如意寶一樣,眾生所求,你自然滿他的願,而不作意,沒有覺得我在慈悲你、我幫助你什麼,沒有做。

令達唯心漸入諸地。

這樣子的話,令自己的修行達到唯心的境界,都是心量廣大的境界。「漸入諸地」,慢慢地進入菩薩地道而成佛。

是故大慧。菩薩摩訶薩於自悉檀應善修學。

自己的悉檀,「悉檀」就是相應,也是遍施,應該善於修學,這樣的境界。

這個已經告訴我們,一百零八句以後,達到大悟境界,然後怎麼才能成佛的,都說明白了。

這是《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一》的部分。


推薦閱讀:

解讀《楞伽經》第二十講
白話楞伽經
楞伽經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二
《楞伽經》導讀三(談錫永)
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一

TAG:大乘 | 楞伽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