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精轉:80句父母最該說與最不該說的話

第1節:序言 記得幾年前的一天上午,我照例在辦公室看稿。寧靜的陽光穿過窗戶,空氣中飄來忽隱忽現的音樂,好像有一種慵懶的芬芳襲來似的。在這樣的氛圍下,我不由得想放下手中的活兒,到室外走走。這時,有一篇稿子突然映入我的眼帘,一下子就掃去了我的疲乏,讓我沉思良久: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星期天,聰明的男孩湯姆給媽媽寫下了一張賬單:為了湯姆給媽媽到超級市場買食品,媽媽應付5美元;為了湯姆自己起床疊被,媽媽應付2美元;為了湯姆擦地板,媽媽應付3美元;為了湯姆是一個聽話的好孩子,媽媽應付10美元;合計:20美元。湯姆寫完後,把紙條壓在餐桌上,便上床睡大覺去了。忙得滿頭大汗的媽媽看到了這張紙條後,只是寬容地笑了笑,隨後在上面添了幾行字,放回了湯姆枕邊。醒來的湯姆,看到了這樣的一張賬單:為了媽媽含辛茹苦地撫養湯姆,湯姆應付0美元;為了媽媽教湯姆走路說話,湯姆應付0美元;為了媽媽每天為湯姆做好吃的食物,湯姆應付0美元;為了媽媽以後還將繼續為湯姆奉獻,湯姆應付0美元;為了媽媽擁有一個天使般可愛的小男孩,湯姆應付0美元;合計:0美元。 母愛就是這樣無價的!除了湯姆的懵懂讓人莞爾一笑之外,我清楚地記得,媽媽的寬容強烈地震撼了我!然而,事隔幾年,當我自己也成了一個孩子的媽媽之後,再來重讀這個故事,我才發現,當初我的感受是如此平常、淺薄。 每一個母親給予孩子的愛,都是無價的!但與大多數媽媽不同的是,湯姆的媽媽充分地領會到了「傳達」這一愛的方式與藝術。這一方式是如此的具有力量,以致於它在毫無聲息中,便把自己對於孩子的愛淋漓盡致地傳達了出來,並給了孩子以最好的熏陶和教育。 可惜的是,大多數媽媽都沒有領會並掌握這一點。尤其是她們想對孩子表達自己的愛,或在孩子犯了不大不小的錯誤,必須對孩子予以責備或管教的時候,她們更是「直抒胸臆」,不大來得及顧及責備、或管教的方式與藝術。大多數媽媽都沒有充分地認識到,事實上,在呵護寶寶成長的過程中,語言或「媒介」本身的力量也是巨大的、甚至是無窮的。在對寶寶實施管教、或與孩子交流的過程中,就算是要表達同樣的意思,你選擇什麼樣的表達方式和什麼樣的詞語,都將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即便你認為他們有時候根本沒聽到你在說什麼。在與孩子交往的過程中,無論你是提出要求,給出答案,或者與他談談條件,達成妥協,你所使用的語句可能讓孩子更加樂於合作,更加自信,但也可能令他們感到挫敗和失去信心,難於形成健全的自我。 因此,無論是語言的內容,還是說話的方式本身,對於孩子們的成長來說,都是極端重要的。從小就送給孩子們最佳的語言,將勝過我們在其他方面所能給予孩子的許多許多! 當我自己也體會到這些的時候,在呵護寶寶成長的過程中,我便開始有意識地收集、研究相關資料,並自覺地實踐這樣的一種藝術。看著寶寶越來越健康、快樂地成長,我也有了不小的喜悅和收穫。這種喜悅使我萌發了一種衝動,為什麼不把我的經驗寫出來,與眾多媽媽交流心得呢?這樣,一本小書便交到了你的手裡。 在本書中,我將我的經驗分別整理成「轉譯童稚的心靈秘密、讚美的效力、在呵護中成長、責備的分寸、管教的原則、訓誡的藝術、情感交流的秘方、沉默無聲的熏陶、理性態度的引導、真實自我的塑造」等十個方面,在每方面列舉幾句最典型的父母在與孩子交流的過程中常說的最不好的話,並推薦幾句最好的話,加以分析,解說。希望有機會讀到這本書的朋友們,能與我一起分享如何與孩子說話的藝術,來分享教育孩子的快樂。第2節:最該說的話1.你其實是想說什麼? 就像大自然的神奇一樣,除了我們能夠一覽無餘的平川、河流,森林、草原,和我們所能明顯感受到的微雨、春風,孩子們的內心也是由許多隱秘的話語構成的。孩子們所說的話,很少是「傻話」。相反,他們的話往往倒是像電報一樣用密碼寫成,要解讀它,得經過一道「解密」的手續。因此,細心的媽媽很快就會發現,要很好地和孩子交流,首要的一步,就是要有一顆善於「解讀」的心,將孩子潛藏在內心的秘密看透,看穿孩子在表面的言行背後的真實意圖。 比如,有的時候,小孩子會因為生氣或者激動而變得情緒失控,他無法說清自己的感受,只是不停大喊:「我不要你!」「我討厭你!」在那個瞬間,可憐的小傢伙惟一能夠想到的就是這些詞了。這個時候,就需要你來幫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表達自己的情緒。除了溫和地詢問:「你其實是想說什麼?」你還可以給他一些參考答案:「你生氣是不是因為小明哥哥泄露了你的秘密?」等你的孩子逐漸學會了解自己的內心感受,那麼,即便你不在旁邊,他也可以清楚地向周圍的人表達自己的感受。事實上,開始我也不明白這一點,是我的好友春容的寶貝女兒孜孜的一次異常「失態」,才使我想到這些的。 孜孜是一個很有禮貌很活躍的孩子,平時我們的關係挺不錯。可是,當她長到兩歲的時候,也就是俗稱到了第一個叛逆期的時候,卻變得很「沒有」禮貌起來。即使是見到最熟悉的面孔,她也不叫「叔叔」、「阿姨」,「爺爺」、「奶奶」,而沉迷於她個人的世界中。為此,常常使她的媽媽在朋友們的面前受窘。 一次傍晚散步的時候,我又在花園裡見到了孜孜和春容。知道孜孜「沒」禮貌,不願跟人打招呼,於是,我和春容便沒有理她,徑直聊了起來。可是沒過多久,我突然感到有人踹了我一腳,並聽到旁邊一個稚嫩的聲音說:「我要殺死你!」「你說什麼?」我和春容都非常吃驚。「我要殺死你!」這時,我和春容都意識到,「小傢伙」肯定那個地方「出了問題」,春容也沒有責備她「你怎麼能這樣對阿姨說話呢?」我們蹲下來,與孜孜開始了一場有趣的對話遊戲。「你不是說挺喜歡阿姨的嗎?怎麼今天突然想殺死她呢?」見孜孜保持沉默,我們又問:「你真的不喜歡阿姨了嗎?」「不是。」孜孜的回答很遲疑。「那就是不喜歡阿姨的某一個地方?」「我不喜歡阿姨穿的這條黑色的裙子。」「阿姨的裙子很好看啊,怎麼就不喜歡了呢?」孜孜回答不出來,依舊不說話。這時,我無意中問了一句:「是不是因為阿姨只顧忙著與媽媽說話,你一個人覺得不好玩,於是便怪罪起阿姨的裙子來了?」沉默了好一陣子孜孜突然歡悅地說:「阿姨的上衣很漂亮。」原來是因為我的出現,把孜孜和她媽媽的二人世界給破壞了!知道了小傢伙的「秘密」之後,那晚,我們陪孜孜玩了很久。好久不願與人說話的孜孜,話匣子又打開了。2.今天又碰到不開心的事情了。 解讀孩子的內心秘密是一種藝術,這種藝術的「創作」與其他藝術一樣,有著獨特的規則和方法。在這些規則和方法中,父母跟孩子說話的態度和技巧是最為關鍵的。 如何才能掌握跟孩子說話的恰當的態度和技巧呢?在態度方面,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做到讓孩子完全自願地、自主地去體會自己的感情,並把它明確地說出來;而在技巧方面,則要採取孩子所能接受的方式,並具備說服孩子克制自己的情感的能力。否則,即使是面對最親近的父母,孩子也是不願將他內心的秘密向你敞露出來的。 只不過,要同時做到這兩點,非常難,甚至可以說是難到了極點。原因是我們做父母的,自己在對付自己的「情感」的時候,也沒有所謂適當的辦法,何況是面對孩子的時候。我們不知道該如何克服強烈的情感,當面對孩子的暴烈情感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於像我們的父輩對我們所採用的方式那樣,對孩子採取否決、壓制、躲避,或討好的態度。比如,當面對孜孜的「失態」時,大多數媽媽所能採取的態度是:否決的表達:「你並不是真心要這麼說。我知道你是喜歡阿姨的」。躲避的表達:「你怎麼會是這種人?這麼沒禮貌。這不是你。」壓制的表達:「如果你敢這樣再說一次,我就要好好地揍你一頓。」討好的表達:「你不是真的恨阿姨,可能你只是暫時不喜歡她。」 這一類的表達方式忽略了一個事實,就是情感如同洪流,不能阻止,只能疏浚。強烈的情感有如黃河發了大水,你不能否認它的存在,也不能跟它理論,或拖延不決。如果打算不去理它,那就等於是招惹大禍。它可能會使孩子長期不敢面對自己的真實情感,而且還有可能導致孩子的性格扭曲。因此,我們必須承認孩子內心真實的隱秘情感的存在。了解它所具有的力量,以重視的態度和「改道」的巧妙方法來對付它,將它導入正常的河道。如是,它必然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光明與歡樂。 這是一個崇高的目標。我們如何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實現這一目標呢?答案是長期的努力與短期的計劃相配合。其中,長期努力的第一步,就是要關注孩子內心思想和感情的「潛台詞」,而不只是僅關心他表露在外的不滿和反抗態度。 我們怎能預知孩子的心裡在想什麼,有什麼感受呢?在這方面,孩子自己就給了我們一些線索。他們的感受是通過言語、音調、表情和舉動而顯露在外的,我們只要能用耳朵去聽,用眼睛去看,用心去體會,就可以發覺。 比如,當孩子高高興興地獨自出門玩,卻一聲不響,懶洋洋地拖著腳步從屋外回來的時候,我們只憑他的腳步就可斷定,一定又有什麼事情,使他心裡不好受。這時,我們不能用帶有批評意味的話開始與孩子的交流:「什麼事使你這麼傷心啊?」「你的臉怎麼拉得這麼長!」「有什麼事?是不是你的好朋友不理你了?」我們應當參考如下的說話方式,以陳述代批評,表示我們對他是很了解的:「今天又碰到不開心的事情了。」「今天這個日子真不好過。」「累了。」這樣的方式要比問話好得多。問話所表現的是好奇,陳述所傳達的是同情。長期在父母能「理解」自己的環境里生活,無疑,這會使孩子增加對父母的信任,減少內心情感壓抑的焦慮。3.事情的真相不是這樣的,你不用擔心。 孩子內心隱藏的最大秘密,大多是情感性的。他們常常會因不能很好地表達或克制自己的情感,而情緒失控。但有時,他們也會表現得很「理智」,這種「理智」使他們常常陷入各種「莫名其妙」的憂慮和恐懼之中。這種憂慮和恐懼大多數做媽媽的都能警覺到,但往往卻不知到它們是如何產生的。4歲的皮皮一向機靈淘氣。可最近兩天卻表現得有些神思恍惚。媽媽問他在幼兒園過得怎麼樣,他的回答總是支支吾吾。於是,媽媽決定到幼兒園去走一趟,看到底發生了什麼。媽媽一到幼兒園就去找馬老師。馬老師不在。只聽得一位老師解釋說:「馬老師生病住院了,現在由張老師接替她的工作。」媽媽想,既然馬老師不在,乾脆晚上問問皮皮再說。吃晚飯的時候,媽媽跟皮皮商量說:「皮皮,聽說你們馬老師生病了,你不去看看她嗎?」皮皮一聽,感到很突然,嘟嘟嚷嚷地說:「不去。」「為什麼?」「我怕馬老師罵我。」「無緣無故的馬老師怎麼會罵你呢?」「因為……因為……,是我讓馬老師生病的。」 原來,前兩天上午課間休息的時候,突發奇想的皮皮,趁馬老師沒注意的時候,將馬老師的帽子藏了起來,害得馬老師找了好半天。第二天馬老師便生病了。於是皮皮便擔心起來:「天氣很冷,會不會是馬老師沒戴帽子才感冒的呢?要是真是這樣,馬老師肯定會查清楚,到時肯定不會放過我的。」「馬老師對我那麼好,我真不該那樣做。可是就算我跟馬老師承認是我乾的,她會原諒我嗎?」 馬老師的病自然不是由皮皮的淘氣所引起的,但顯然,這件事使皮皮產生了恐慌,並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內疚。媽媽了解了這一點,第二天帶皮皮看望了馬老師。馬老師很感謝皮皮,皮皮也承認了錯誤,內心如釋重負。 事情常常就是這樣,在孩子的內心中,他常常會因為違反了父母定的規則或道德標準,或擔心自己對事情的看法與父母不一致,而憂慮,內疚。父母也可能會在話說多了,或作不必要的解釋的時候,無意中使孩子自覺犯了錯,讓他深深地自責或內疚。適當的憂慮和內疚是必要的,它可以成為發泄情緒、自我矯正的機會或出口。但過分的憂慮或內疚卻會使孩子產生極端的自我否定的消極情緒,直到與父母「鬧彆扭」。 為了防止孩子產生過分的內疚或自責心理,父母在面對此類情況時,採取一個好技工修爛汽車的方式,將是必要的:不羞辱汽車的主人,只指出什麼地方必須修理;也不責罵汽車所發出來的破爛聲響,只利用這些破爛聲響作為探察病源的線索——「這個毛病的根源可能在哪兒呢?」使孩子內心感到他們可以真正自由地思想、高興怎麼想就怎麼想,不用擔心會因此而失掉父母的愛和讚許的適當說法,可參考的有:「你有你的感覺,可是我有另一種感覺。我們兩個對這件事的感覺不同。」「你的意見對你來說是對的。我的意見不是這麼一回事。儘管我有我的看法,但你的觀點也沒什麼錯。」「事情的真相不是這樣的,你不用擔心。」如果你做到了這一點,那將是孩子最大的安慰與幸福。第3節:最不該說的話1.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 孜孜3歲生日的那天,我們送了她一件紅色的毛線連衣裙。孜孜高興極了,一定要當面穿出來,以表示對我和她叔叔的感謝。可是有一點麻煩的是,連衣裙的領開得比較高,孜孜有些搞不明白,哪面是前面,哪面是後背。春容想幫孜孜,孜孜卻堅持著反覆比試說:「我自己會。」5分鐘過去了,孜孜還在努力,但媽媽卻著急起來,客人們馬上就要到了,她還得趕著準備。「讓我來幫你。」春容說。「不!」孜孜驚聲尖叫,「我會!」 經過好幾分鐘的冗長等待,孜孜終於穿好了裙子,但是可惜,她還是把它穿反了。孜孜顯得很沮喪,她決定把毛衣裙脫了重新來,但明顯的是,她顯得越來越著急,呼吸聲都漸漸短促起來。 「孜孜,媽媽還有好多事要準備,別再耽擱時間了。快過來,媽媽告訴你怎麼穿。」春容看了看掛鐘,再一次說,語氣中已經有了一些焦急。「不!」孜孜往床邊退了一步,堅決拒絕媽媽的幫助。 「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這次春容真的發火了,她一把把孜孜硬楸了過來,「我現在沒時間再跟你磨蹭了。」春容邊說邊強行從孜孜手中奪過裙子,孜孜則左右扭動著身子,試圖掙脫媽媽的控制,「不!不!我自己會穿!」孜孜像被打敗了一樣,大聲哭喊起來,拒絕媽媽將那件討厭的連衣裙穿上她的身體。 結果可想而知,孜孜的生日過得非常掃興。而我則不斷責怪我先生,怪他堅持要買那件毛衣裙。只到有一天,當孜孜穿著那件毛衣裙來我家玩,而她一見面就對我驕傲地說,「是我自己穿的!」的時候,心裡的一塊石頭才落地。這時我也不再責怪我先生,而開始琢磨: 大多數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發展時,他們就會試圖爭取獨立地完成一件事情,以證明自己的能力。但同時,他們也會害怕自己辦不到,或者是害怕父母認為他們辦不到。這時,如果你粗暴地揭穿了真相併堅持到底,強迫孩子放棄心裡最渴望的追求,他很有可能用發脾氣的方式來反抗你。 因此,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一個極大的秘密就是,他想「成為他自己的主人」,並試圖儘可能去主宰一切。這時,如果你早早地告訴他,「我知道你做不到」,「我比你更能幹、更聰明」,而沒有採取商討的、或協作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那麼,那種失敗或無助的感覺就會轉變成羞恥或者憤怒,從而損害他的性格。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在憤怒或被羞辱的情況下,將耗費更多的經歷來證明自己。因此,適當地維護孩子的「面子」,多給他一些成長的空間,讓他知道你同樣希望他成長,並且給他保留一定的權力,他就不會再感受失敗,也不再那麼頑固地反抗,而比較容易放棄堅持、承認問題、接受另外的可能選擇。2.你問這些不相干的事情幹什麼? 如果要破譯孩子內心的密碼,在孩子說或問一件事情的時候,父母的反應最好是不要著重在這件事情本身,而應該經常推及到這件事所隱含的前因後果。只有領會到了這些前因後果,做媽媽的才會明白,孩子事實上真正關心的是什麼「東西」。 因為,在孩子的自我意識的發展過程中,對於他所關注的問題或事情,他自然的就會「設身處地」地演繹到,要是「我」成了這件事情的「主角」,或者「我」也遭遇到了這樣的問題,那麼,人們會以什麼樣的眼光來看我呢?結果又會怎樣?只有當這些問題有了明確的答案或肯定的答覆之後,孩子們才會坦然地去做這些事情,或面對那樣的問題。在這方面,我曾聽到過這樣的一個故事: 好不容易,四歲的宏宏才在媽媽的哄勸下,答應上幼兒園去。媽媽陪他到了幼兒園,但仍擔心他不熟悉幼兒園的環境,會很傷心,便決定暫時留下來,多觀察他一會兒。哪知宏宏一進遊戲室,把牆上的畫看了一遍,便大聲說:「這些畫是誰畫的?難看死了!」媽媽一聽便感到很窘。她不贊同地望著小宏,急忙說:「這些畫很好看,你怎麼可以這樣說呢?」 然而老師卻沒有感到絲毫的不自在。她明白宏宏的意思,微笑著對他說:「在這兒你用不著畫很美麗的畫。在這裡你可以畫最壞的畫。事實上,只要你喜歡,你想怎麼畫都成。」聽到了這樣的保證,宏宏的臉上露出了笑容。因為老師答覆了他話里隱藏的擔憂:「要是一個孩子在這裡畫不了那麼好的畫,他會不會因此挨罵,或被嘲笑呢?」 過了一會兒,宏宏又發現了一輛壞了的玩具火車。他仔細打量了一陣子,很有正義感地問:「誰弄壞了這輛火車?」媽媽一聽便來了氣:「你要知道誰弄壞了這輛玩具火車幹什麼?你知道是誰,跟不知道是誰有什麼關係?這兒你一個人都不認識。多嘴多舌!」 事實上,宏宏並不是真的像媽媽所說的那樣,想知道是誰弄壞了這輛火車。宏宏真正想知道的是:那個孩子在弄壞了玩具之後,是否遭到了懲罰或批評。老師了解了這個問題的含意,便很恰當地回答說:「玩具是拿來玩的。有時侯免不了會玩壞。這種情況經常發生。」 宏宏好像很滿意。他的詢問技巧使他得到了必須的信息。這些信息彙編在一起,在他的頭腦中便變成了這樣的圖景:「這裡的大人很和氣。即使是畫了一幅很難看的畫,弄壞了一件玩具,他們也不會馬上就發脾氣。我用不著害怕,待在這裡肯定很安全,很開心。」於是,他便跟媽媽揮手「再見」,跟著老師去尋找他在幼兒園的第一天「開心」去了。此後,宏宏再一沒有向媽媽哭鬧過,說他要拒絕到幼兒園去。3.你要是再不走,我就把你丟在這兒。五歲的兒子在聚精會神地看一個社會調查節目。當作家的爸爸以為兒子這麼小就開始關注社會問題了,心裡很高興,便問他說:「怎麼不看動畫片了?」「不看」,兒子很生硬地回答說。見兒子不願被人打擾,爸爸就沒再理他,繼續做自己的工作。 晚上睡覺的時候,爸爸給兒子講完了故事,可兒子還是沒有睡意。突然兒子問爸爸:「什麼叫棄嬰呢?」為了滿足孩子的求知慾,於是,爸爸便把這個問題詳詳細細地解釋了一通。可兒子還是不滿意,繼續問:「那麼,在成都每年有多少棄嬰呢?」爸爸說:「這個,我得去查數據。」爸爸正要去查,兒子繼續問爸爸說:「在四川每年有多少?在全國有多少?全世界都有棄嬰嗎?」 這時,爸爸才恍然大悟:印象中,今天兒子所看的社會調查節目是一個有關孤兒院的棄嬰的生存狀況的紀實節目。所以,兒子想到了棄嬰問題。但兒子所關心的,並不是「棄嬰」這個社會問題,而是他會不會也成為「棄嬰」的個人問題。他問這個問題不是同情棄嬰,而是怕自己也遭受相同的「命運」。他要知道的數字不是棄嬰的數字,而是想搞清楚,自己有沒有被丟棄的可能——而這才是兒子問話的真正意圖。通常而言,孩子最大的恐懼就是父母不愛他或不要他。在《伊甸園東》一書中,美國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斯坦貝克對這一恐懼加以了戲劇化的描寫: 「孩子所有的最大恐懼是失去了愛,而被遺棄是他所恐懼的地獄……跟隨遺棄而來的憤怒,憤怒又會造成報復心理,帶來某一種形式的犯罪行為……有一個孩子拒絕了他所渴求的愛,踢打小貓,同時把他的內疚隱藏起來;另一個孩子則偷,用錢來博取愛;第三個孩子則征討世界——經常生活在內疚、報復和更內疚之中。」 因此,無論在哪一種情況下,孩子都不應該受到遺棄的威脅。不管是開玩笑,還是在生氣,我們絕對不能讓孩子警覺到,他有被遺棄的可能。有一個人特別喜歡在街上或市場里轉悠,為此他便經常聽到一些憤怒的母親對著看熱鬧的孩子說:「你要是再不走,我就把你丟在這兒了。」這種說話方式會觸發潛伏在孩子心中已有的遺棄恐懼,煽起要孤零零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幻滅感覺。 事實上,在這種情況下,失敗的多半都是母親。因為走不了多遠,心裡極其不安的她肯定會折轉身子。最好的處理辦法是:在孩子的怠惰超過了能忍受的程度的時候,伸手去把他拖走,要比用語言去說他好得多。 然而,由於生計所迫,做父母的很難做到不與幼小無知的孩子分離。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避免孩子產生被遺棄的錯覺,父母最好不要在孩子睡覺的時候偷偷溜走,而應提前做好準備。比如,直接告訴孩子真相,放一張與寶寶的合影在他的床頭,提前讓他與照顧他的人熟悉,或用小錄音機錄下自己的親切話語,都可以讓孩子感到父母的愛就在身邊。

第4節:最該說的話1、你的微笑真美。我曾經讀到過作家畢淑敏所講述的一個真實故事:一位中女士到北歐的一個國家去做訪問學者,周末到當地教授家中做客。一進屋,問候之後,看到了教授五歲的小女兒。這孩子滿頭金髮,極其美麗。這位女士送給她中國禮物,小女孩很有禮貌地微笑道謝。女士情不自禁地撫摸著小女孩的頭髮說,你長得這麼漂亮,真是可愛極了!可是,這位女士的讚美卻沒有得到教授的首肯。等女兒退走之後,教授嚴肅地對她說:「你傷害了我的女兒,你要向她道歉」。女士非常吃驚。教授於是向她解釋:你是因為她的漂亮而誇獎她的,而漂亮不是她的功勞,這取決於我和她父親的遺傳基因,與她個人沒有什麼關係。可你誇獎了她。孩子很小,不會分辨,由此她就會認為這是她的本領。而且一旦認為天生的美麗是值得驕傲的資本,她就會看不起長相平平甚至醜陋的孩子,這就進入了誤區。此外,你還未經她的允許,就撫摸她的頭,這會使她以為一個陌生人可以隨意撫摸她的身體而可以不經她的同意,這也是不良引導。不過你也不要這樣沮喪,你還有機會可以彌補。有一點,你是可以誇獎她的,這就是她的微笑和有禮貌。這是她自己努力的結果。「請你為你剛才的誇獎道歉」,教授這樣結束了她的解釋。這是一個典型的在「讚美」方面有關中西文化衝突的例子。對於這位中女士來講,或者說,對於大多數中國媽媽來講,看著孩子如天使般的成長,我們便忍不住要感謝上蒼的賜予,忍不住要將諸多美好的言辭加之於孩子本身。而且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如果孩子總是被責備,他就會失去耐心;而如果他常常被誇獎,那麼,他就會愛你、愛我、愛整個世界,並對未來充滿美好的憧憬。然而,當經歷過這個小事件之後,當這位女士正式教授的小女兒道了謙,並讚美了她的禮貌之後,每當她看到美麗的孩子,她都會對自己說:孩子不是一件可供欣賞的瓷器或是可供撫摸的羽毛。他們的心靈就像一塊很軟的透明皂,每一次誇獎都會留下或深或淺的痕迹。因此,對孩子的讚美不是沒有原則的。這一原則的核心秘密就是:讚美孩子的時候,應該只讚美他的努力和成就,不應該讚美他的品格。而即使是努力和成就,讚美也要盡量具體。因為讚美得越具體,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而一些泛泛的讚美如「你真乖」、「你真聰明」、「你總是想得真周到」、「你是一個第一流的孩子」、「你真了不起」等,雖然暫時能起到提高孩子自信心的作用,但由於孩子不明白自己好在那裡,為什麼受到讚美,很容易養成虛驕的壞習氣。2、非常感謝你……雖然讚美要具體,要注意個性,但這並不是說,絕對不可以讚美孩子的品格。因為好的讚美雖然很具體,但通過對語言的適當安排和選擇,它能使孩子自行從讚美中演繹出他的品格。因此,讚美可以分作兩部分,一部分是我們讚美的話,另一部分是孩子們的演繹。我們的話必須能清晰地表達出我們是在讚賞孩子的努力、工作、成就、幫助、思考或創造,同時要加以適當地處理,使孩子聽了我們的讚美之後,不可避免地會對自己的品格得到一個真正的結論。我們的話必須要像是一塊具有魔力的畫布,孩子在這一塊畫布上畫他自己的時候,沒辦法畫成別樣,只能畫出一個真實的自己。以下的一些例子可以說明這一道理:有益的讚美:媽媽非常感謝你今天替我洗碟子。可能的演繹:我很有用。有益的讚美:謝謝你告訴媽媽多給了你錢。媽媽很感謝你。可能的演繹:我很誠實。有益的讚美:你的作文給了我許多新的思想。可能的演繹:我能夠寫作。有益的讚美:謝謝你幫爸爸洗車。這樣一來我的車子就像新的一樣。可能的演繹:我做得很好。我的工作得到了讚美。有益的讚美:媽媽喜歡你的這張賀卡。這張卡片很漂亮,寫的話也很有意思。可能的演繹:我的欣賞能力不錯。我可以憑我的欣賞能力來選擇。有益的讚美:你做的書架很好看。可能的演繹:我能做事。有益的讚美:你的信給我帶來了很多的快樂。可能的演繹:我能使父母快樂。有益的讚美:你的小詩說中了媽媽的心。可能的演繹:我很高興我會寫詩。像這一類正確的讚美方式和孩子正確的結論,是培養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石。孩子從這些話里得到的結論,在以後會默默地縈繞在心裡。真實而正確的意念在孩子內心重複的結果,又會使他對於自己所得到的好形象加以強化,從而進一步形成更健全的心理。第5節:最不該說的話1、你好乖啊!你真聰明!大多數父母都堅信稱讚孩子,可以建立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得到安全感,樹立起正面的積極意識。因此,當我說不適當的稱讚會使孩子產生緊張和惡劣的行為時,理由何在呢?理由就在於,孩子們經常具有想破壞人家的衝動意識。在父母對一個孩子說「你好乖啊!」「你真聰明!」的時候,他很可能會因為他心目中的自己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而不能接受你的稱讚。在他的眼裡,你很有可能用一種稱讚的方式來「譏刺」他,希望他成為父母所希望的樣子。因為大多數時候,他可能都不是「乖孩子」,也不「很聰明」。因此,他聽到的稱讚越多,為了表現他真正的「自我」,他的行為就會越惡劣。事實上,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經驗,就是當他們剛剛稱讚過孩子的好行為之後,孩子們接著就會撒野,好像孩子對他們的稱讚不滿意。這可能是孩子們演的「啞劇」,是他採取的表達方式,表達他有個「公開的形象」之外,還有一個更真實的「隱藏的自己」。在這方面,我也曾有過如下的親身經歷。我的寶寶剛滿月的時候,朋友阿萍帶著她的四歲女兒小雨來看弟弟。一見到我兒子,阿萍便把他抱在自己懷裡,端詳了好一陣子。而小雨則表現出了少有的安靜,獨自在一邊玩,就好像媽媽不存在似的。於是,我們便跟小雨開玩笑說:「小雨,媽媽把弟弟帶回家,你同意嗎?」見小雨不說話,我們又說:「要不,乾脆叫媽媽給你生一個小弟弟?」見小雨還是不說話,於是,我們便討論起阿萍再生一個兒子的可能。又過了好一陣子,小雨仍一個人在安靜地玩。這時,我意識到可能冷落了小雨,便對小雨說:「小雨今天表現真乖,真是一個乖孩子!」哪知這一說不要緊,只見小雨站起身,隨手就把茶几上擺著的一個小花瓶推倒在地,摔得粉碎。過了幾個星期之後,小雨自己在無意中透露了這次風波的秘密。原來在她媽媽逗小弟弟玩的時候,她一直就在心裡嘀咕著,媽媽平常總是責備我,原來她喜歡的是弟弟。如果媽媽真的給我帶一個弟弟回家來,那麼,我的玩具是不是就要全部被他霸佔了呢?要是真的這樣,我一定要把那個弟弟「整掉」。或者,我乾脆生一場大病,這樣,媽媽為了照顧我,就沒有心思再要小弟弟了。正當她想到這個壞主意的時候,我就為了她的表現好而誇獎她。我的誇獎提醒她不該有這種壞想法。她拚命想表示她不該得到我的誇獎,於是東張西望,看到了小花瓶,就立刻發生了以後的事。2、你真是個了不起的孩子。儘管讚美通常來講具有神奇的效力,但是經驗告訴我們,讚美有時也像青黴素一樣,不能隨便拿來就用。運用藥效強烈的藥品有一定的規則和注意事項,如像劑量、間隔時間,以及注意可能產生的過敏反應等。使用情感的強效藥品——稱讚——的時候,也要注意此類規則。不能超劑量使用,要注意時機,防止過敏性反應等。比如,在孩子把房間打掃乾淨以後,最自然的評論方式是只說他工作得如何辛苦,房間有多乾淨。最不相關、最不適合的是說他有多乖、多自覺。父母對孩子所用的誇獎字眼應該是一面鏡子,給孩子的「成就」提供一個「真實」的影像;而不應該是一個擴及他個人如何的誇大影像。下述例子提供了一種適當的稱讚方式:旅行回來後,媽媽和爸爸忙著上班,八歲的兒子在家把房間收拾得很整潔。他掃除了地板上的垃圾,擦乾淨了桌上和窗戶上的灰塵,並把凳子擺放得很整齊。媽媽回家見了非常高興,就表示讚賞兒子的成就和努力:媽媽:房間那麼臟,我真不相信只花了半天工夫就清理得乾乾淨淨。兒子:這是我做的!媽媽:房間里滿是灰塵,你爸爸的雜誌、報紙又到處都是!兒子:我把該擦的都擦了,該放好的都放好了。媽媽:這工作可不簡單。兒子:是啊!媽媽:房間里好整潔,看起來就叫人心情舒暢。兒子:是整潔多了。媽媽:謝謝你,兒子。兒子:不用謝。媽媽的話使兒子因為自己的工作而高興,因為他的成就而得意。這天傍晚,他幾乎是迫不及待地等待著爸爸回家,要讓爸爸看了整潔的房間,好在暗地裡重溫一下因為工作完美而帶來的得意心情。比較起來,下列讚美方式對於孩子的個性培養來說,就沒有如此大的效應:「你是個了不起的孩子。」「你真是媽媽的小幫手。」「要是沒有你,媽媽真不知該怎麼辦。」這一類的評語可能威脅到孩子,引起他的焦慮。他可能會認為自己還達不到這麼高的標準,而且不能長久保持這種光榮記錄。因此,他為了免得老是擔心,最終會報露出自己的「馬腳」,他就會立刻坦白地採取惡劣行為,以減輕心理上的負擔。這種情況使我聯想到,有時候,直接讚美一個孩子的品性,就好像是直射的陽光,會讓人感到不舒服,會刺傷眼睛。因此,要盡量避免直接告訴一個孩子,說他有多麼了不起,像天使一般美麗、可愛、誠實,以免使他的眼睛受傷,從而產生心理上的陰影。

第三部分:在呵護中成長   做父母的本能或天職之一,就是呵護孩子,力所能及地給予孩子以最好的關愛和保護。然而,對於大多數父母來講,事實上他們並不清楚,孩子真正需要呵護的是什麼。孩子真正需要呵護的是什麼呢? 不是因為他遭受了傷害,不是因為他遭遇了挫折,而是給他的一個自我實現的空間,是呵護他對未知世界的探索衝動、好奇心和想像力。 第6節:最該說的話1、親愛的寶貝,是我創造了你。我們在生物界見到過許多「母親」呵護「孩子」成長的動人故事。人類世界更是如此。可以說,離開了對孩子的呵護,孩子也就喪失了成長的空間與可能。因此,呵護孩子便成了做母親的本能或崇高的天職,許多偉大的母愛便由此而生。但是,與生物界不同的是,人類對孩子的呵護超越了單純的生物本能,而具有了「合目的」的價值目標和理性指引。因此,人類對孩子的呵護,就不單純是與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相關的事,同時也是與心理、精神、靈魂的健康成長緊相聯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後者才是人類呵護孩子成長的真正實質。做母親的該如何呵護孩子的心理、精神的成長呢?經驗表明,除了安全感之外,呵護好孩子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將是尤為重要的。因為求知慾和好奇心是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第一步,也是成就孩子一生的品質和成就的根本動力。孩子們的好奇心表現得很早,基本上從三歲開始,做父母的就開始感到難以招架孩子那些千奇百怪的問題。因為這些問題不是超越了父母的知識面,不能回答;就是超過了孩子的理解力,不知道如何回答。而還有一類問題,則讓所有的父母都感到難以啟齒,這一類問題就是有關孩子是從哪裡來的,男孩和女孩的區別,以及與性相關的問題,等等。幾乎所有的孩子對這些問題都感到好奇,而且覺得非常神秘。因此,當父母們的面對這樣的問題時,一方面不能拒絕回答,以免傷害了孩子的求知慾,讓孩子感覺更加困惑;另一方面,又不能回答得過於「真實」。這時,做父母的究竟該如何說才好呢?有些父母採取的策略是「撒謊」,或暫時應付過去。比如,他們會對孩子說,他是爸爸媽媽從醫生的皮包、或醫院、市場、商店裡揀來的,或是送子娘娘送來的,種子里長出來的,等等。這一類說法要不讓孩子感到你明顯在說謊,要不就會引導孩子往錯誤的答案方向發展,從而傷害他的求知品質。正確的做法是啟發孩子,讓孩子若有所悟,自己回答自己。比如,一位中國媽媽就是這樣做的:當我3歲的女兒向我提出「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這個問題時,著實讓我為難了一陣子。最後我想了一想,給她講了一個故事。故事說,在媽媽的肚子里,有座很溫暖很舒適的宮殿,因為它是給爸爸媽媽的孩子住的,所以叫子宮。當爸爸把一顆種子播種到這個宮殿的時候,這顆種子就和媽媽宮殿里的種子結合在一起,成了一個胚胎。媽媽每天都把豐富的營養供到這個宮殿里,這個胚胎就一天天地長大,等到三個月的時候就長出了小小的手和腳,長出了一點點大的眼睛、鼻子、嘴巴,就成了一個小寶寶。這個小寶寶越長越大,有時候還在媽媽肚子里伸伸懶腰,有時候還翻跟斗。等他長到十個月的時候,宮殿快裝不下了,就通知這個寶寶說,你可以離開媽媽的懷抱自己生長了。然後這個小寶寶就走出了宮殿,經過一個長長的黑黑的叫陰道的走廊,離開了媽媽溫暖的懷抱。可他一出來,外面那麼冷,光線那麼刺眼,他就使勁地哭「太冷了!太冷了!太刺眼了!太刺眼了!」好了,一個寶寶就出生了。女兒聽得半天才回過神說:「那你又說我是從你肚子上開刀拿出來的呢?」我說:「因為你再不出來媽媽的肚子就要給你撐破了,醫生阿姨只好在媽媽的肚子上開一刀,把你抱出來!」「那開刀疼嗎?」「當然疼,還要流很多血呢!」女兒聽了若有所思地一邊摸著我肚子上的刀疤,一邊說:「要是我知道你開刀很疼,我就會自己出來,不讓媽媽那麼疼!」而另一位外國媽媽的回答同樣機智有趣:「媽媽,」4歲的瑪麗突然問,「我是從哪裡來的?」對此,瑪麗感到很費解已經有一段時間了。「親愛的寶貝,上我創造了你。」媽媽的回答迅速而又簡短。瑪麗似乎若有所悟,立刻安靜了下來。這樣的回答非常有效,值得做媽媽的效法和選擇。2、你到月亮上去了以後,可別忘記回來啊!媽媽正在廚房裡準備晚餐,她聽到兒子在後院蹦蹦跳跳,弄出了很大的動靜,便大聲問道:「你在幹什麼?」孩子興奮地回答:「我要跳到月亮上去呢。」你猜媽媽聽了怎麼說呢?她並沒有給兒子潑冷水,她沒有用「小孩子不要胡說」、「趕快進來洗乾淨手準備吃飯」之類的話來打擊孩子的異想天開,而是說:「好呀,但是,可別忘記回來喔!」這個孩子後來成為第一位登上月球的人,他就是阿姆斯特朗。卡爾?威特牧師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一天,他的一位老朋友來家做客,他看見小卡爾正在用藍顏色認真地畫著一個大大的、圓圓的東西。朋友問小卡爾:「孩子,你畫的是什麼呀?」小卡爾回答說:「一隻大蘋果。」朋友又問,「可是,你為什麼要用藍色呢?」小卡爾回答:「我想應該用藍色。」朋友對卡爾?威特說:「老朋友,你應該教教孩子。他想把蘋果畫成藍色,你應該告訴他這是不對的。」老卡爾竟對這位朋友的忠告十分驚訝,反問這位朋友:「為什麼一定要告訴他該用紅色呢?我認為他畫得很好,說不定他以後真的會栽培出藍色的蘋果呢。至於現在的蘋果是什麼顏色,他吃蘋果的時候自然會明白的。」記得一位思想家曾經說過:「想像是人生的肉,若沒有想像,人生只不過是一堆骸骨。」又記得一個電腦生產商曾為自己打廣告說:「人類失去聯想,世界將會怎樣?」人類的生活一半以上依賴於人的想像力,失去了想像力的人,很難體會到人生的至高幸福。如果一個人在幼年的時候,想像力沒有得到發展,那麼,他這一輩子非但不能成為詩人、小說家、畫家,而且也很難進入法官、建築師、科學家所從事的領域。儘管有人認為後者用不著想像,但事實上,想像對於任何人都是必要的。

想像力對兒童來說,有時簡直就是天生的。呵護兒童的想像力,並不是單純為了其愉悅的精神生活,讓其天天生活在夢幻世界之中。相反,想像力是一條風光旖旎的大道,能幫助孩子和成人走向他所看不見、摸不著的宏觀世界、微觀領域。成人為什麼常常缺乏兒童所擁有的那種燦爛的想像力呢?原因在於他們頭腦里已經有了種種條條框框,而且不敢越這些條條框框的雷池半步。比如,有些循規蹈矩的父母干任何事情都很現實,非常缺乏想像力。他們會認為那些誇張離奇的神話都是些騙人的把戲,毫無價值。然而,同樣是眺望夜空的星星,那些腦海中裝滿神話的孩子,就比遠離神話的孩子,體驗到更豐富的感受,領會到更浩瀚的神奇。想像力既然如此重要,做父母的該如何去小心呵護孩子的想像力呢?這裡所提供的建議是:首要的,就是父母不要用自己心目中的條條框框去封殺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更不要忽視想像力對於滋養孩子的精神世界,幫助他們認識世界的重要性。其次,多給孩子講故事。研究表明,聽故事幾乎是所有孩子的天性,而語言又是培養孩子想像力和創造力的一個有效載體,因此,多給孩子講故事,藉助於對故事中的情節和動作的講解,就會促使孩子在大腦里形成一個奇異的世界,使孩子成為創造這一世界的主人。第三、多陪孩子玩遊戲。孩子的認知力的發展是從動作感知開始的,鼓勵孩子去觸摸、感覺各種物體,學習各種動作,有利於孩子更快地建立自己與世界的「象徵性聯繫」。事實上,成人雖然比孩子更有知識,但也比孩子遲鈍。多和孩子交往吧,不知不覺你就會感染上某種程度的想像力。3、記住,你不是一個任人宰割的人。美國總統德懷特?艾森豪威爾的兩件童年紀事,曾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和啟迪。其中之一是這樣的:儘管艾森豪威爾一家有五個兄弟,但是,由於艾森豪威爾家的家教向來都主張謙讓,這使得這五兄弟常常受到鎮上的一群野孩子的欺凌,而且情形越來越變本加厲。一天,五兄弟又被這群也孩子追著打,而且眼看就要打進了家門。這時,生氣了的母親對著五個孩子大聲吼道:「跟我打回去!」於是,五個孩子發起猛烈的反擊,把那群野孩子打得落花流水。從此,便再也沒有發生過被那群野孩子欺負的事。而第二件事則更具有典範意義:一天,在放學後奔跑回家的路上,艾森豪威爾摔了一跤。只是擦破了一點皮,褲子上連個破洞都沒有,應該沒事。——可是到了夜裡,那膝蓋卻開始疼起來。那年艾森豪威爾13歲,起先他對這疼痛毫不理會,對任何人也沒有提起。第二天早上起來,他照樣先喂好了牲口,然後上學。可是到了第三天,病情開始惡化,他的腿疼得不得了,已不能起床。他母親一見便哭起來:「你怎麼不早說呀!」等醫生做完檢查,便搖頭說:「看來我們得鋸掉這條腿了。」然而艾森豪威爾卻堅決不同意:「不管怎麼樣,你鋸不掉它」。他把哥哥埃德叫到床前,對他說:「如果我神志不清的話,埃德,不要讓他們鋸我的腿,你發誓,埃德,發誓!於是,埃德便站在門口,兩手臂交叉著,寸步不離。而艾森豪威爾則在嘴裡咬著一把叉子,以免痛得叫出聲。整整兩天兩夜,埃德都守在那裡,連吃飯也不離開,睡覺也是。即使艾森豪威爾已神志不清,胡言亂語,他也沒有退讓。醫生一次次來,又一次次回,嘴裡不住地嘆氣。最後,出於一種無助的氣憤,老醫生大叫一聲說:「你們都在看著他死!」這時,艾森豪威爾的爺爺沉不住氣了。他開始祈禱,希望信仰能夠將病治癒。全家人隨之也跟著祈禱,最後輪到埃德。第三天早上,當醫生又一次路過時,他看到了一個變化:那條腫腿消退下去了!又一個夜晚,艾森豪威爾突然睜開了眼睛,他腿上的腫全消退了。三個星期後,艾森豪威爾堅定地下了床,儘管這時他又瘦又弱,走起路來搖搖晃晃。就這樣,靠著他的勇氣,靠著他的意志,艾森豪威爾創造了奇蹟。將這兩件事情放在一起思考,我們究竟能得到什麼樣的呵護孩子成長的原則呢?首先,在我們這個時代背景下,由於父母的過於保護,使很多孩子都缺乏受傷或悲痛的經歷。這使得我們的孩子長大後,一方面對生活的變化不夠敏感,另一方面就是在面對困難、挫折和傷害的時候,缺乏經驗和勇氣。然而生活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做父母的現在能夠為孩子承擔一切,可是我們是否就能永遠地保證孩子不受傷害,不遭遇痛苦和挫折呢?尤其是在一個競爭性的社會裡,即使你處處與人為善,也難免遭受意想不到的傷害和攻擊。因此,對於孩子的真正呵護,不是要保護他不受傷害、不遭遇挫折,而是提前訓練他們,使他們產生出面對傷害和挫折的智慧和勇氣。做父母的應當如何訓練孩子面對傷害和挫折的智慧與勇氣呢?艾森豪威爾在第一個故事中的經歷告訴我們:當孩子受到傷害的時候,做父母的一定要告訴他,必須善於自衛。因為通過自衛贏得尊嚴乃是一個人應該儘早具備的能力和品格。小孩子受到傷害的典型情況,通常都是玩具被搶、或遭到野孩子的武力侵犯等。這時,武力自衛可以使孩子既保護了自己的身體,也保護了自己的心理。當武力制止了對方進一步傷害自己的時候,自衛者就會在心理上取得巨大的勝利,並體會到:「我有我的尊嚴,我不是一個任人宰割的人」。當然,孩子所遭遇的傷害遠遠不止這些。有時候,孩子所遭遇的意外的不幸,往往更是人力所無法預料和抗拒的。這時候,做父母的當如何與孩子一起面對這樣的意外呢?在這一方面,艾森豪威爾的第二件紀事告訴我們:有些傷害是父母無法代替孩子承擔的。當孩子遭遇了這樣的意外傷害的時候,應該鼓勵孩子,去努力的承擔,並充滿勇氣與信心。因為,面對生活的變數,我們要經得起擺布。如果這時我們讓孩子學會了逃避,那麼,我們就是在給孩子提供最糟糕的呵護。同時,做父母的也要善於承擔傷害和變故。因為,當孩子遭遇意外的傷害的時候,所考驗的,往往不僅是孩子的勇氣,同時更是在考驗父母。這時,做父母的,必須和孩子一起去承擔,並相信他,某種奇蹟最終會產生的。4、我們給你的,是你父親和我生命里所能給予的最好部分。正如孩子們會擔心,父母死去了以後還愛不愛他們一樣;對於呵護孩子來說,做父母的也可能常常想到,假如有一天我們真的離去了,我們對於孩子的呵護還能不能一如繼往?我們離去之後還能否給予孩子以呵護呢?或許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有的父母會認為,對於孩子的教育來講,我們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他們擺脫我們的呵護,獨立地成長。而另一些父母則認為,我們對孩子的呵護不能超出我們的生命所允許的範圍,因此,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盡量為孩子多留下一些物質方面的儲備。應該說,這些意見都有一定的道理,難於定論。由是,我在這裡也不打算對此問題做過多的討論,而只推薦一個身患癌症、終年只有48歲的母親留給三個兒子的臨終書信,相信讀後將不無啟迪。這三封書信是這樣的寫的:給大兒子的信:最親愛的切克:此信只為你一人所閱,所以我告訴你,我一直是最愛你的。也許因為你是我腹中第一個萌動的奇蹟,對母親來說,一個永恆、不朽的奇蹟。你是我們風風雨雨困難年代裡的一部分,這一特殊部分曾使我們變得貧窮、飽償苦寒,經受失敗。你曾經是最初的「模型」,你的弟弟們比你吹的肥皂泡要大,打噎時更神氣,更早學會說話,跑得也更快,但所有這些中,你是第一個經歷的。由於我們的笨拙,你洗澡時也許很難受,由於我們的無能,尿布也許裹得太緊。但你得到了更為珍貴的東西:我們的耐心、精力和青春。我們給你的,是你父親和我生命里所能給予的最好的部分:我們在生活中搏擊和我們的勝利。你是六大冊嬰兒照相簿的主角——一部兒童百科全書。你是我們的一切的開始,我愛你!媽媽給二兒子的信:最親愛的史蒂夫:你一定不會相信,可我還得如實說:我一直是最愛你的。你在家裡外面大鬧天宮、干盡傻事,可你並不因此垮下,反而變得更加成熟、強壯。我最欣賞、喜愛的是你的熱烈、激情和獨立不羈。你可能穿過破衣服、玩過舊玩具,你也許從沒有第一個去嘗試新奇的東西,可你卻總是幹得比別人漂亮。我們在你身上找到了快樂和慰藉。你抱著狗打滾親吻,冬天忘帶帽子,都不會因此生病。星期六你常常在家,很少得到特殊的照顧。然而又是你,使我們擺脫生活中的煩愁苦悶,享盡天倫之樂。你是我們匆匆奔忙,雄心勃勃年代裡的一部分。可當我們眼前一片迷惘時,是你的純樸自然,使我們重新認識人的價值,返樸歸真。你用你對生活的火熱感情激勵我們熱愛生活。你不屈不撓,我愛你!媽媽 給三兒子的信:最親愛的湯姆:作為母親,本不應該對誰有所偏愛,但我作為母親,本不應該對誰有所偏愛,但我一直是最愛你的。正當爸爸、媽媽感到青春年華將從我們身上消失時,你降臨人世。你使我們意識到自己身上還有生命的光和熱。你使我們的頭髮變黑了,你加速了我們的步子,抬高了我們的肩膀,喚起了我們的想像,激發了我們的幽默。你使我們第二次領略了五彩繽紛的人生。你好象一下子長大成人了。也許是我們不願去追憶流逝的時光吧。而你得到的只是破損了的棒球擊球棒,電動玩具火車不復行駛,冰箱里沒有牛肉,卻滿是酸乳酪和減肥食品。而且你還面臨著一件我們沒有想到的事:那就是我們終將死去。然而,從你的成長中,我們進一步悟到了生命的意義和愛的偉大。我喜歡你那35歲般的忍耐、50歲般的實際和90歲般的悲天憫人之心,但我更喜歡一個將上述品格溶於一身的14歲的你,雖不乏笨拙愚鈍,卻超然不俗。你是我們生活中的頂點,我愛你!媽媽葬禮上,鄰家的兩個女人在悄悄說:「看看那些沒有母親的小夥子,多叫人心酸啊!」「可不是,我聽說醫療費用已經使他們傾家蕩產,她沒有給孩子們留下一點東西就去了。」然而,我卻認為,她為孩子們留下了愛,留下了耐心、精力和青春。而這才是能夠真正呵護孩子們一輩子的!第7節:最不該說的話1、別跑,會摔跤的。在呵護寶寶成長的過程中,一個典型的現象就是,出於溺愛或「責任心」,做父母的常常以「消極」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的成長所遭遇的一切。比如,父母怕孩子出意外,便在孩子的探索範圍內設置障礙:他們常常對孩子說:「別跑,會摔跤的」、「別亂動」、「我來拿吧,你會打壞這隻杯子」、「我來幫你疊被子,你去玩或聽兒歌」等等。你當然是好心,作為父母,你總是想保護自己的孩子。但是,我們還是想說,諸如此類的警告反而更容易讓孩子遭遇挫折。因為,你這樣說的時候其實是在向孩子傳遞這樣一個信息:你肯定他一定會摔跤的;你肯定他會出事;你肯定他會打壞你的杯子。對於一個正在努力走向獨立的孩子來說,這樣的信息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所以,更好的說法也許是:「出去玩之前一定記得把鞋帶系好」、「小心一點」、「把杯子拿穩」等等。這樣你強調的是鞋帶、是小心、是杯子,而不是孩子的笨拙。而且,當你的警告一次次地沒有變成現實(小心,果汁會灑出來的!你會把杯子打碎的!),你的孩子也就慢慢地對你的建議表現出不以為然,因為他覺得你只是隨便說說而已。只不過,出現了這樣的問題還不算太要緊。若從更深一個層面來看,父母對孩子設置的這種障礙還會「蔑視」、「限制」並「剝奪」孩子自我實現的需求。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這才是真正可怕的。心理學研究表明,需要是激勵人的行為的直接原因和動力。沒有了需要,人的生命便會在無所欲求中自形枯萎。而需要分不同的層次,從生理的需要到安全的需要,從社交的需要到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居於最高層次。什麼是自我實現的需要呢?自我實現意味著充分地、活躍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貫注地體驗生活,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因此,有自我實現需要的人,總是在竭盡所能,使自己趨向完美。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需要,即使是很小很小的孩子。因為雖然他對所謂自我實現的需要還無自覺,但是,通過積極的看、積極的聽和積極的觸摸,他也就已經開始努力實現自我的需求,以建立自己與世界的關係。成人們大都比較重視「自我實現」的需要,並能充分領會到自我實現的需要對於生命的意義。但為什麼做父母的往往卻對孩子的自我實現的需要加以「蔑視」、限制呢?答案就在於:正如前文所說,當孩子面對困難和挫折時,所考驗的是父母的勇氣而不是孩子的勇氣。也就是說,做父母的往往無法接受孩子受到傷害的事實,他們的心理沒有具備這樣的承受能力。他們習慣以成人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的行為。在他們眼裡,這個世界無處不是危險,這個世界到處都可能發生意外。因此,為了防止孩子遭遇危險和意外,最好的辦法就是將孩子時時置身於「安全」的範圍之內或自己的庇護之下,遠離一切想像的或可能的潛在威脅。殊不知,這樣的做法在「保護」了孩子的同時,卻限制了孩子實現自我發展的需求空間,從而也就等於扼殺了孩子的生命。2、你還小,讓媽媽來幫你。義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在一篇教育觀察日記里記述了這樣一件事情:一天,孩子們圍成一圈,有說有笑。圈子中間放著一個水盆,盆里漂浮著一些玩具。學校里有個剛剛兩歲半的男孩。他獨自一人站在圈外,看得出,他充滿了好奇心。我饒有興趣地在遠處觀察著他。他開始慢慢走近其他孩子,想擠進去,但他沒有力氣,擠不進去。於是他仍站著看著周圍。那張小臉上流露出來的思想非常有意思,當時我要是有個照相機把他拍下來就好了。突然他的目光落在了一張小椅子上,顯然,他決定把椅子搬到這群孩子的後面,然後爬上這個椅子。他開始向椅子走去,臉上露出希望的神情。正在這時,老師走過去蠻橫地(她可能會說是輕輕地)抓住他,把他舉過其他孩子的頭頂,讓他看水盆,還說:「來,可憐的小傢伙,你也看看吧!」小傢伙雖然看到了那個水盆和漂浮物,可是他臉上原來那種使我覺得非常有趣的歡欣、探索和期望的表情,一下子消失得無影無蹤,剩下的只是一種「相信別人會替他做事」的孩子才有的那種獃滯表情。蒙台梭利的這則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呢?他告訴了我們,過分愛護孩子的結果,就會過分地只注意到細節,從而阻礙孩子發展他的生活技能。對孩子來說,這等於是提前遭遇了一種殘酷的待遇。然而,在我們的家庭生活中,卻不乏這樣的例子:有些母親從孩子呱呱落地的那一天起,便陷入無窮的擔憂之中,擔心孩子長得不好,甚至活不下去。在這樣的母親眼裡,那些在大多數人看來是極其平常、普通的事情,也會被當成是生死攸關的大事。她隨時處於極度緊張和敏感的狀況之中,深怕一不小心,哪兒就出了問題。在一天之中,她只要有空就會檢查孩子的呼吸,測量孩子的體溫,擔心孩子的睡眠。孩子睡著了的時候,她怕孩子著涼了;孩子哭的時候,她怕孩子哪兒又不舒服;孩子發燒了,她就認為孩子已到了死亡的邊緣。這樣的母親過得非常辛苦。不論事情有多麼小,她都要為孩子去做。凡是她能做的,孩子就不必動手,哪怕是孩子願意做而且做得到,也不讓他去做。這樣的母親為孩子穿得厚厚的,吃得多多的,如果辦得到的話,她甚至願意幫孩子消化吃下去的東西。簡單地說,這樣的母親把孩子生活所必須的工作和機能都接了過來,其結果必然是相當糟糕的:孩子長大了,但是不成熟。他雖然活了下來,但是卻生活在借來的自我當中,沒有發展出自己的自我意識。他始終停留在依靠母親的嬰兒階段,不知道自己的感情和願望。他對自己缺乏自知之明,對周圍的世界也缺乏洞察力。他不會從原因推出結果,只會滿足於奇幻的解釋。如果他有什麼暗淡的願望,想自發自為,那麼,即使這點點暗淡的願望,也會被在長期依靠母親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依賴性而消耗殆盡的。

3、因為光合作用和葉綠素的原因,小草的顏色總是綠色的。一位新上任的牧師到草原上的教區里去作他第一次的講道,可是到時候只來了一位牛郎,別的人一個也沒來。這個牧師拿不定注意到底是該照原定計劃講呢,還是不講算了。他給牛郎說出了他的猶豫。牛郎說:「我只是個趕牛的,不能告訴你該怎麼做。我只知道,我要是去喂牛的話,如果因為只有一隻牛來,而不喂它,那我就成了大笨蛋了。」牧師聽了,謝謝他,就照原定計劃講了一個鐘頭的道。他講完了以後,問牛郎覺得他講的如何。牛郎回答說:「我對講道的是一竅不通。我只是個趕牛的,但是如果我去喂牛,而只有一隻牛來的話,我要是把所有的飼料全給它吃下去,那我不是笨蛋也是糊塗蟲。」3歲的吉姆是一個「問題簍子」,對什麼都很好奇。一天,他問正在修剪草坪的爸爸,「爸爸,為什麼小草的葉子是綠色的?」聽到兒子的詢問,受過大學教育的爸爸非常高興,他認為這是兒子智商頗高的一個標誌,於是開始滔滔不絕地給他講述關於葉綠素以及光合作用的道理。整整10分鐘過去了,爸爸耐心地、完整地講解了「葉子為什麼是綠的」的科學道理。聽完爸爸的解釋後,吉姆蹣跚地在草坪上走著,低頭自語,「我只是想知道葉子為什麼是綠色的,而不是什麼葉綠素和陽光的事情。」很多做爸爸的可能現在還不知道,孩子本來認為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聽完爸爸的回答後,他反而更加困惑了。因此,在呵護孩子的好奇心方面,我們也要剋制住想把整框食物全倒給孩子的衝動,或急著要儘快多給他一些的誘導。我們應坦白地回答孩子所提出的各種希奇古怪的問題,所以我們的答覆用不著非要「科學」不可。相反,我們的答覆應該是簡短的一兩句話,盡量不要長篇大論。然而,由於孩子的思維是由特殊的「邏輯」組成的,如果從成人的眼光來看,他的問題很有可能顯得不合邏輯、幼稚可笑。因此,為了有效地回答3—6歲左右的孩子們的此類問題,做父母的必須具備發揮幼兒想像力的特殊機制。父母必須知道兒童的心理是怎樣發展的,並且擯棄成人世界的一切先入之見。在此,我建議有時間的父母,多讀一些兒童心理發展方面的專業書籍。對於那些缺少相關知識的父母來說,下述例子不失為一個可資效法的選擇:「9.11事件」引起世人的廣泛關注。電視、報紙每天都有連篇累牘的報道。大人們在紛紛議論,而小孩子也天天觀看飛機撞向「雙子星座」的「壯觀」情景。一時間,「本?拉登」成了四歲的兒子文文的口頭語。一天,文文突然問爸爸說:「爸爸,為什麼本?拉登要開著飛機去撞人家的大樓呢?難道他不知道他會死嗎?」爸爸一時不知如何回答。他感到無法向兒子解釋有關基地組織、種族衝突、國際政治、文化矛盾等問題。他靈機一動,反問了兒子一句:「兒子,你認為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他恨他們!」兒子很嚴肅而又堅定地回答說。爸爸說:「是的,他恨他們。你理解得很對。」4、你最好別和那群不三不四的人攪在一起!從理論上講,大多數父母都宣稱給予孩子交往的自由。但是,從呵護孩子成長的角度來看,大多數父母都會擔心孩子交友不慎,從而走向歧途。且不說孩子在外所進行的父母不知

情的交往,即使是孩子帶回家裡的「朋友」,往往也是我們所看不順眼的。因此,在孩子的交友問題上,幾乎沒有父母是完全放任自流的。只不過,即使是你特別討厭他所帶回來的暴徒和吹牛大王,或一碰就哭鼻子的「嬌氣姑娘」,除非是他們的行為真正令你受不了,在我們開始採取什麼行動干涉孩子的交往之前,最好先研究一下,孩子在交友方面,有沒有什麼特別的吸引力和喜好。我們該用什麼尺度來衡量孩子對朋友的選擇呢?通常而言,朋友之間應該能彼此給予對方以助益和鼓勵、並幫助對方規避錯誤的積極影響。這樣看來,孩子應該與他個性不同,並且對他的個性有所補益的人結交。比如,內向的孩子需要跟外向的孩子結交,過分受保護的孩子需要與自主意識較強的孩子為友,膽小害怕的孩子需要有比他勇敢的孩子為伴,心理不成熟的孩子可以從成熟的玩伴的友誼中得到益處,太沉迷與幻想中的孩子,就需要多與較平凡而沒有詩意的孩子相處。我們做父母的,只需對孩子跟朋友之間的正確關係加以鼓勵,對不正確的關係加以警誡,切不可不問青紅皂白,就限制孩子的交往,甚至取消他的交友自由。但是,不成熟的孩子若碰到了一塊兒,就只能使雙方彼此吸引對方的幼稚,凶暴的孩子碰到了一起則會助長雙方的侵略性,非常內向的孩子碰到一起則盡量避免或拒絕參加社交活動,帶有流氓氣息的孩子碰到了一起就會助長各人的反社會性。對於這一類的結交,父母是要堅決杜絕的。總之,在對待孩子的交往方面,為了充分地保證孩子所選擇的朋友對他有益,我們既不可越俎代庖,也不可放任自流。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充分的調查研究。但是調查並不意味著父母可以做「偵探」,隨時監控孩子的活動。像有的家庭所發生的家庭衝突那樣,如果父母做出了這樣的行為,一旦孩子知道了,他將會感到自己猶如被「叛徒」或「告密者」出賣了一樣憤怒和難受。相反,好父母應該像好老師一樣,在孩子學習如何獨立地憑自己的能力做選擇的過程中,逐漸地提升孩子的責任心和判斷力,同時逐漸地讓孩子感到自己的可有可無。 5、不準上網!不準看電視!談到對孩子的呵護,如果不談電視和網路對他的意義和影響,並加以評判,那就是不完整的。每個孩子都喜歡看電視,也喜歡上網打遊戲。他們對於電視、網路的喜愛顯然超過了讀書、下棋、體育鍛煉或聽音樂。對於花錢買廣告時間的商人來說,孩子是最理想的收視觀眾,因為他們很容易接受建議,對商品廣告比較容易相信。他們不僅會用令人想像不到方式,來模仿極度愚蠢而沒有深意的聲音和動作,而且更喜歡用廣告中的愚蠢口號讓父母苦惱。他們對於節目的要求非常少——不需要什麼創造性,也不問夠不夠藝術標準,只要有馬,有槍手,或有靚哥靚女,就可以吸引住他們了。因此,從一個節目的開始到結束,一天又一天,孩子門所面對的全是凶暴、殘殺、肥皂劇和怪聲怪調的廣告。至於網路,再也沒有更讓人熟悉的情景了。孩子們打開電腦,除了聊天、打電子遊戲,眾多有用的信息不是視若無睹,就是根本分辨不了。針對這種情況,父母對電視和網路的態度通常都有些矛盾複雜。他們既喜歡電視和網路佔住了孩子,使他們沒工夫搗亂,卻又怕電視和網路損傷了孩子的眼睛和思想。他們常常會苦惱地問:究竟該怎樣做,才能既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娛樂需求,同時又不損害孩子的身體健康,並保持某種心靈的純潔度?非常有意思的是,專家們的意見也是莫衷一是,彼此矛盾的。比如,專家們雖然認為,就電視對視力的影響而言,是沒有什麼損害的,即使看的時間過久,也沒有什麼關係。但是就電視對品格的影響而論,他們的說法卻非常游移不定:一種意見認為,電視對孩子是有害的。因為電視會引起孩子對暴力和兇殺的慾望,使他們對於人類的痛苦的忍受程度變得很遲鈍;但另一種意見卻認為,電視對孩子有益。因為戲劇化的暴力表演能幫助孩子,使他們發泄掉仇恨衝動;還有一種意見則認為,電視對孩子的影響很小。電視上的幻影不會影響孩子,孩子的品格是由父母和他的同伴造成的。電視的情況如此,網路的情形也頗類似。因此,在如何處理孩子看電視和上網這件事上,是沒有什麼一勞永逸的辦法和普遍有效的準則的。唯一值得借鑒的經驗,就是像有些家庭那樣,只准孩子在周末上網和看電視,或只容許孩子在許可的時間內,看經過父母選擇、同意的節目和網站上的信息。只有這樣做,父母們才能準確地把握住,對於像電視和網路這樣的一種葯,孩子究竟應該在什麼時間吃,而且分量要正確。節目不能讓孩子自由選擇,而應加以適度的管制,這樣的做法是對的。我們不能讓殺人犯和打手在自己的家裡影響到我們的孩子,這是父母呵護孩子的天職。此外有一點是父母們必須注意的,就是電視和網路會「浪費」掉了孩子生活中許多更具有意義的事物——他們跟電視或網路呆在一起的時間越多,跟父母和其他一些事物比如書籍在一起的時間就越少。因此,做父母的如果真要做到對孩子的精心呵護,多給孩子一起相處,使孩子不至於與培養他們品格的正常氛圍相疏離,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部分:責備的分寸在孩子的天真無邪的世界裡,一切都是那麼天然,本無所謂對錯;但是我們的成人世界卻制定了許許多多的規則,這些規則要求每一個人都必須自覺或不自覺地去遵守。因此,為了讓孩子長大後能夠適應這個世界,做父母的一個基本責任,就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地把這些規則施加於孩子,讓孩子從自己所犯的小過失中,學會如何對一件事物作正確的評價、採取正確的方式。 第8節:最該說的話1、好好的一杯牛奶被打翻了,真可惜。看著初通人世的孩子越來越淘氣越來越神氣,做父母的,憐愛之情便會油然而生。但是,當孩子的淘氣在不知不覺間越過了某種界限、甚至犯了「錯誤」的時候,身為父母,你就難免要責備或批評孩子。責備和批評孩子是父母必須掌握的一門藝術。在孩子的天真無邪的世界裡,一切都是那麼天然,本無所謂對錯;但是我們的成人世界卻制定了許許多多的規則,這些規則要求每一個人都必須自覺或不自覺地去遵守。因此,為了讓孩子長大後能夠適應這個世界,做父母的一個基本責任,就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地把這些規則施加於孩子,讓孩子知道自己在什麼時候「越了軌」,又在什麼時候「犯了錯誤」。這樣,就可以使孩子從自己所犯的小過失中,學會如何對一件事物作正確的評價、採取正確的態度。責備和批評孩子是父母的一個基本責任,但這並不意味著責備和批評可以濫用。誰都知道,有的批評使孩子心悅誠服,有的批評卻招來孩子的敵意和憤怒。因此,批評或責備是有分寸的。批評的分寸應該如何把握呢?換句話說,什麼時候的批評是建設性的?什麼時候的批評是具有破壞性的呢?在這裡,我所能夠提供的答案就是:建設性的批評是完全拋開孩子個人品行上否定特點,而僅限於只指出必須要做的該如何去做。越過了這個臨界點,批評便完全招致你根本不期待的結果。比如,五歲的小寧不小心把一杯牛奶打倒在飯桌上了。這時媽媽便忍不住責備說:「你這麼大了,連杯子都不知道該怎麼拿!我說過多少遍了你要小心!」而爸爸則附和:「沒辦法,他生來就是笨手笨腳的。你怎麼說,他都改不了。」小寧只不過打倒了一杯五毛錢不到的牛奶,就招來了這樣的一堆刻薄言語,這對孩子的自信心方面的傷害,是用再多的錢也難以彌補的。因此,在事情出了差錯的時候,不是就一個人的品行來批評的恰當時間。這時,最好是就事論事,而不論及他個人的品格。相反,下面這個例子就具有建設性:六歲的小宇漫不經心,把媽媽剛給他倒好的牛奶打翻在了桌子上。這時,媽媽忍住怒火,鎮靜地對他說:「牛奶打翻了。我去給你再倒一杯來,快拿抹布。」媽媽起身去拿了一塊抹布遞給兒子,然後再給他倒了一杯牛奶。驚慌的小宇這才放下心,不相信地望著媽媽,吶吶地說:「啊,媽,謝謝你。」在媽媽的幫助下,他擦乾淨了桌子。媽媽沒有再補充修正的意見,也沒有作無益的訓誡。但是,小宇在緘默中卻對她充滿了感激。輕微的過失或不幸,應該以下列方式向孩子表示:「啊,你又丟了你的手套。這真教人煩心,因為又得花錢去買。好好的一雙手套丟了,真可惜,不過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手套丟了,就是丟了,不必為了丟掉的手套而觸發你的脾氣。襯衫撕破了,也用不著拿撕破了襯衫做題目,演出一場你自編自導,高興怎麼演就怎麼演的劇目。然而不知道為什麼,有的父母在看到一個打破了的雞蛋的時候,所產生的反應就如同是斷了一條腿;看到一扇打破了的玻璃窗,就如同是砸碎了自己的心。對這樣的父母來講,確實應該問問自己,你究竟是更愛你的物品呢?還是更愛你的孩子?2、你這樣做,媽媽心裡很不高興。責備和批評孩子的分寸之所以很難掌握,其中一個關鍵原因,就是做父母的既要傳遞自己的情緒感受,但又要適度克制自己的憤怒。在責備孩子的時候,父母很難有不生氣的。而生氣到了一定的程度,也就成了憤怒。父母應不應該對孩子的過失行為表示「憤怒」呢?從兒童教育的角度來看,顯然是應該的,甚至它還是兒童教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課。因為假若有時候父母對孩子的行為一律表示忍耐而不發怒的話,它所給予孩子的印象不是慈愛,而是冷漠。因此,凡是關心子女的人,都不能逃避憤怒。但是,憤怒是一種代價頗高甚至危險的情感,要使它發得有價值,做父母的就不能只有付出而沒有收穫。也就是說,對父母而言,你可以對孩子發怒,但是你又不能隨情緒的波動而隨意加重你的憤怒。你不能讓孩子們承受凶暴而殘酷的憤怒洪流,但是你可以讓孩子明白:「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由於發泄憤怒的目的是鬆弛自己因憂慮和痛苦而引起的緊張感,讓孩子產生內心的自省,同時又不至於產生副作用,給雙方帶來新的傷害和痛苦;因此,當父母對孩子發怒時,所要掌握的分寸就是,既要將自己的真實情感和意圖傳達到對方,但又不至於引起新的、無休止的侮蔑、仇恨和憤怒。做父母的當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下述三個步驟的訓練既簡單,又實用。第一步,就是在風平浪靜的時候,做父母的一定要做好心理準備,驚濤駭浪是隨時可能到來的。這時,我們要接受的三個假定是:一、承認孩子們會使我們發怒是不可避免的;二、我們有權發怒。對孩子發怒並不是一種無能的表現,也不是什麼恥辱;三、我們有權在安全的限度內表現自己的內心感受,但是這種表露決不會傷害到孩子的人格。當這些假定在我們的內心根深蒂固之後,一旦遇上必須對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我們便可以判明自己情感的強烈程度,並對孩子警告說:「我心裡很不高興了。」「我生氣了……」如果我們的簡短聲明和「馬臉」不能制止孩子的行為,那麼,我們就可以以增加語氣的強度來表達我們的憤怒:「我很生氣了。」「我氣得不得了!」「我冒火了!」大多數時候,這樣的說明便可以壓制住孩子了。但有時候這麼做還不行,這時,我們便必須進行到第三步,清楚地說明我們憤怒的由來和感受,並採取適當的行動:「我一看到你把鞋子和襪子亂丟我就來氣,忍不住就想冒火。我真想打開窗子,把你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扔到樓下去。」「看到你一放下筷子就看電視,把臟盤子臟碗留給我一個人收拾,我就很生氣。我真想把電視機賣了,教你壓根兒就看不成!」這種接近孩子的方式可以使父母的憤怒找到一條發泄的通道,又不至於引起傷害的後果。孩子們在其中也可以了解到,哪些憤怒是安全的,哪些憤怒則可能帶來毀滅性的結果。總之,幼兒期教育的基本原則是要培養孩子對父母的信賴感。如果孩子真的做了不該做的事,而媽媽也因為這件事情不愉快的話,就應該把這不愉快的心情傳達給孩子,這樣才能讓孩子知道自己做錯了事情。而孩子也能因此感受到:「啊,原來媽媽不喜歡這樣呀!」然後重複去體驗那些感受,逐漸了解哪些行為是不能做的。

3、你這麼晚回家是不對的,你知道媽媽有多擔心和焦急嗎?責備和批評孩子既是做父母的必須掌握的一門藝術,那麼,這一藝術的內容之一,就是要告訴孩子並讓他明白:每一個孩子都需要父母的幫助,來辨別什麼事情只是令人不快的或煩惱的,什麼事情是悲劇或災禍。因此,承受責備和批評也是孩子必須主修的一門功課。如何讓孩子坦然地承認錯誤並承擔責備和批評呢?關鍵的一點就是,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做父母的一定要把事情本身與做事情的人分開——這樣,你的孩子就會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這並不意味著自己是個不好的人。在批評孩子的同時告訴他「媽媽愛你」,這樣做也能提醒你自己,批評孩子的目的是幫助他分清對錯,而不是處罰他。如果能這樣想,你也就更容易在孩子的錯誤面前保持冷靜了。比如,有的小孩子很貪玩,有時候玩到很晚都不回家。這時,若媽媽一見到他便給他一頓指責甚至辱罵:「你也知道還要回家?」、「你就乾脆別回家了!」效果肯定不會理想。相反,假若這時媽媽所傳達的信息是,「你這麼晚回家是不對的,你知道媽媽有多擔心和焦急嗎;媽媽太愛你了,怕你出了什麼意外」,那麼,接下來的情景就大不一樣了。不過,在談到孩子因貪玩到很晚都不回家這一現象時,我突然想起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超越了單純的父母對孩子的安全的擔憂,超越了單純的責備孩子的技巧,它所蘊涵的豐富內涵催人淚下。小埃弗雷特?阿爾瓦茲是越戰期間第一個被俘的美國飛行員,在經受了8年的鐵窗之苦後,1973年被釋放。在漫長的監獄生涯中,為了驅除孤獨,獄友們組織了一個「麵包老闆俱樂部」。在這個俱樂部里,每個人都必須準備一個故事,然後向大家作演講。輪到阿爾瓦茲的時候,他講的故事如下:8歲那年,我們和祖母一起生活在加利福尼亞的薩利納斯。一天,她把我叫到一邊小聲提醒我那天是媽媽的生日。我想給媽媽買點好東西,可我一分錢也沒有。只有一個辦法:揀空汽水瓶,一分錢一個賣到拐角的廢品站。於是,我就開始拖著我紅色的小貨車,在鄰居的垃圾里找瓶子。每裝滿了一車,我就拖到廢品站去。天氣很晚了,我估計我已經湊夠了,就拉著小貨車到了山上的雜貨店,拿出我親手掙的硬幣。這些錢除了買一個生日卡外竟然還有點富裕。我的眼睛盯住了棒糖,剩下的錢剛好還能買一塊。我把糖塞進褲兜里,把生日卡疊好放進襯衣,便向家跑去。這時,天已黑下來。當我繞到拐彎處時,看見媽媽正在找我。她一定很擔心,甚至很生氣。「你幹什麼去了?讓我到處找你!」我很緊張,當被拉進屋裡時,我哭了起來。「你去哪兒了?」媽媽大聲說。我哭得更厲害了,欷歔著:「我揀瓶子賣錢給你買生日禮物了。」我從襯衣里拿出還沒簽字的生日卡,只有臟手在上面留下的黑印。我又抽出幾乎斷成兩半的棒糖:「還有這個。」媽媽什麼也沒說,撲過來緊緊抱住我,把臉埋進我的頭髮里,嚶嚶地哭了。那天晚上,鄰居們問窗台上怎麼有塊糖?「兒子送我的生日禮物!」媽媽自豪地說,眼睛濕潤了。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了什麼呢?它讓我想到,在責備和管教孩子這一方面,那種父母與孩子所建立起的至真至純的情感聯繫,或許是任何技巧性的東西都無法媲美的。4、對於你來講,家庭作業就等於是你的工作。儘管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得到父母的幫助、責備和教導,但是做父母的切莫就此認為自己可以對孩子「事事關心」、「事事監控」。事實上,在從成長到成熟的過程中,孩子從父母身上學到獨立和自治的意識,才是更為重要的。因此,在責備和批評孩子的時候,父母須掌握的另一個分寸,就是要對孩子的獨立和自治的領域,加以適當的維護。比如,以孩子上學和做家庭作業為例,如果父母對他在學校里的記錄表現得過於熱心,孩子就會覺得他的自治權利受到了剝奪。如果家庭作業和高分數成了父母心目中的王冠和鑽石,孩子就可能會在下意識里準備帶一頂草帽回來,讓你看看他的本來面目是什麼。許多天資很好的孩子懶於做家庭作業,在學校里的成績往往也低於他們所能獲得的成就,很有可能他就是在這方面下意識地反抗父母。這樣的小叛徒是以不達到父母的期望,來作為他維護自己的獨立感的手段的。從這方面看,不管父母責備和批評得有多厲害,壓力有多大,孩子本身所需要的獨立和自主意識也會驅使孩子走向失敗之途。有一個孩子說:「他們可以把電視搬走,不給我零用錢,但是他們對我的成績卻毫無辦法。」很顯然,孩子抗拒父母的批評和責備,而不肯讀書或不肯做別的什麼,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不能只靠嚴厲和寬厚就能解決。因為對孩子增加壓力,可能會增加孩子的抗拒;反過來,如果採取放任的態度,又可能助長孩子的不成熟和不負責任。在這個問題上,沒有什麼簡易而方便的辦法,只能耐心地培養孩子自身的責任感和獨立意識。如何在責備和批評孩子的時候,逐步讓孩子發展出自主意識呢?關鍵就在於父母要善於區分「責任領域」:哪些是自己應當負責的,哪些是應由孩子自己負責的。還是以學業為例,從孩子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開始,父母的態度就應該明確:家庭作業或學業「純粹」是應該有孩子自己和老師負責的。父母不應該為了家庭作業跟孩子嘮叨,更不應該突擊檢查孩子的家庭作業。如果父母負起了督促家庭作業或學業的責任,孩子也願意這麼做,那麼,做父母的就永遠別想在這個束縛里得到自由。相反,如果父母對家庭作業或學業的興趣表示得稍微淡泊一點,而是以肯定的語氣明白地告訴孩子:「家庭作業或學業是你應承擔的責任。對你來講,家庭作業就等於是你的工作,這跟我們的工作是一樣的。」可能會避免許多的衝突,給家庭生活增添一分快樂。總括而言,父母必須認識到,就像其他許多家務勞動一樣,家庭作業的主要價值是在於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們自己去獲得工作的經驗。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孩子在懶於做家庭作業的時候,父母只能給他安慰和支持,而不可對他說教,或者幫他的忙。我們偶爾幫他解決一兩個疑難是可以的,但是以下列方式批評他,則絕對不可:「如果你的心不是那麼野,你就會想起你的作業了。」「如果你上課的時候真用了一點心聽老師的話,你就知道該怎麼做了。」我們給予孩子的批評不僅出於愛憐,而且出於同情。我們要多聽,少說教。我們只能指出路來,但真正到達目的地,卻要靠旅人自己去走。

第9節:最不該說的話1、你怎麼越大越……在批評或責備孩子的時候,期待值過高,將成人的標準強加於孩子,是父母們常犯的一個典型錯誤。這樣的父母不知道,或者,由於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太急迫,使之有意識地忽略掉,孩子的成長有孩子的成長所必須經過的「規律」。事實上,這樣的道理是明擺著的。比如,如果一個6歲的孩子因為得不到他想要的東西而哭泣,那是因為他只有6歲;如果一個4歲的孩子總是無法在汽車座椅里保持安靜,那是因為他只有4歲。雖然我們總是希望孩子能表現得更成熟聽話一些,但事實是:孩子們總要經歷那些固執、淘氣、自我中心、多動等等行為的年月,這是他們成長的必需。但是很多父母很容易忘記這個事實,因此孩子們這些「不乖」的行為總是令他們惱火。可是,當你對孩子說出這樣的話的時候,你所表達的只是空洞的責備,而忽略了孩子會這樣做的原因。當你對孩子大喊:「你怎麼越大越不聽話」、「這麼大了,連這點事情都不會」時,你所關注的只是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孩子的實際所能。對於這樣的父母,我們的建議是,你應多去了解幼小的孩子的感受,在你忍不住要責備他的時候,請用一些比較有同情心的句子來開頭:「你看上去非常生氣」,或者「我知道你不高興,但這樣的事情總是難免要發生的。」這樣,孩子就會覺得,你不是一個特別苛求的人。年幼的孩子自制力不夠,他們因此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除了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來教導他們之外,這時,過多的責備和苛求恐怕的確不是明智的。比如,想要孩子自己收拾玩具,可孩子通常不會主動想起來應該收拾玩具。即使父母督促他去做,他也可能決得這並不是很重要的。如果父母因此而責備他,很有可能會引起他的反感。即使他去做了,也是很不情願的。如果這樣的情況長期持續下去,等孩子年紀大一點,他就會對父母的要求置之不理,甚至還會造成孩子對父母的誹謗多多。總之,父母在責備和批評孩子之前,一定要區分清楚,這是否是允許孩子犯的錯誤,還是不應該犯的錯誤。孩子不是生來就懂規矩、明白事理的。他們也不是在某一個特定的年齡內,就自動地學到自制力、聽話和守規矩的。自制力的培養跟彈鋼琴一樣,是要經過好幾年的練習,才可能慢慢學會的。它需要日常不斷的練習,練習如何能配合一個人的年齡和理解力,對事物下判斷,做選擇。2、你的年紀不小了,應該知道這些了……幾位媽媽正在為如何批評孩子而向一位育兒專家抱怨。專家於是設想了一個情景,引導這些年輕媽媽怎麼樣來責備孩子:專家說:假如有一天早晨,一切事情都像是不對勁——電話鈴聲響個不停,小寶寶又大哭大鬧,等你還沒轉過身來,牛奶就已煮糊了。這時,你丈夫看看煮糊的牛奶說:「天啊!你什麼時候才能學會煮牛奶?」這時你的反應會怎樣?甲太太說:我會把牛奶潑到他身上!乙太太說:我會說:「你能幹,你去煮你的混帳牛奶吧!」丙太太則說:我會很難過,我會哭。這時專家提問說:我們能不能很輕鬆地再為他煮一杯牛奶呢?除非是讓我放點毒藥在裡面!甲太太回答說。專家又說:當他上班去了以後,你是不是還能輕鬆地完成家裡的清潔工作呢?甲太太說:休想辦到。這一天都給他氣飽了。專家說:假如情況不變,牛奶還是糊的,但是你丈夫看看眼前的情況,對你說:「啊,親愛的,你今天早晨真是太不容易了,孩子在哭,電話又找你,現在牛奶又讓你傷腦筋了。」這時你的反應會怎樣?甲太太:要是我丈夫這樣對我說的話,我就高興得要死了!乙太太:我會覺得暈乎乎的。丙太太:我會覺得很甜蜜很快樂。這時專家問:為什麼?乙太太回答說:因為你會有一種感激他沒有指責你的感覺。你感覺他的心與你在一起,沒有把你撇開,跟你作對。專家追問:那麼,當他上班去了以後,你收拾房間會不會覺得很辛苦?丙太太回答說:不會!我會一邊做一邊唱歌。現在我再告訴你們第三種類型的丈夫。他看著煮糊了的牛奶對你說:「來,好太太,我來做給你看牛奶是怎麼煮的」,你們會怎麼想呢?專家說。啊,不行!甲太太說。他比第一個還糟。他這麼一來,教你自己覺得自己一點用都沒有了。這時專家啟發說:那麼,我們現在來看看,從這三類煮牛奶的事件中,我們能學到什麼樣的教育孩子的經驗呢?我知道你的意思了,甲太太搶著回答說。我常常對孩子說:「你的年紀不小了,該知道這些了。你的年紀不小了,該知道那些了。」這種說法一定使她心裡很憤怒。事實上我每次跟她談話,她都很生氣。丙太太則說,我常常在我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上,批評我的孩子。我所說的話,就跟我小時侯我母親責罵我時所說的一樣。那時侯我為了她說的話而恨她。在她眼裡,我做的事情沒有一件是對的,她常常要做了重做。專家說,現在,你們是否發現,你們是在用同樣的方式跟你們的孩子說話?是這樣,幾位媽媽異口同聲說。那麼,專家說,我們是否可以檢討一下,當我們做錯了事情的時候,什麼樣的批評能讓我們接受,又是什麼樣的批評讓我們接受不了?乙太太說:對方能了解你,讓你最接受得了。丙太太說:對方沒有責備你,讓你最接受得了。甲太太說:沒有告訴你該怎樣改進,讓你最接受得了。於是,專家總結道,在我們批評孩子這件事情上,顯然,語言具有很大的力量。為了讓我們的家庭氣氛和諧美滿,有一些不該說的話,我們最好就不要把它施加於孩子身上。 3、你怎麼那麼笨……在我們的語言交際的過程中,大家都能體會到,輕蔑的形容詞如同是有毒的箭,只能加諸於敵人,而不能用來對付自己的朋友和親人。然而,在我們的許多家庭里,父母在責備和批評幼小的孩子的時候,卻常常對自己所使用的語言缺乏警覺,不加分辨地就將一些有毒的言詞加諸於孩子。殊不知,當你在說「這把椅子真丑」的時候,並不會對椅子發生什麼作用,椅子既不會覺得侮辱,也不會覺得窘迫。它原來是什麼樣子,還是什麼樣子,絲毫不在乎你怎麼說它。可是,你要是說一個孩子丑、笨,或遲鈍的話,那就會對孩子產生影響,在他的身體和心靈里產生一連串的反應。他會產生憤怒、怨恨的感情,會幻想有一天要報復。同時,他又會從報復是一種罪惡的想法中,進一步產生幻想和焦慮的罪惡感,其結果很可能導致他表現出乖張的行為。孩子在聽說他遲鈍的時候,最初他可能會抗辯說:「不,我不笨!」可是時間一長,由於他一再聽到你說他笨,再加上他相信父母的結果,他可能就會認為他是真的遲鈍。於是,他在無意中跌了一跤或被絆了一下的時候,他就會對自己說:「你真笨。」說不定從此以後,凡是需要手腳靈便的事物,他都會避開。原因是他已經相信他的手腳遲鈍,沒能力做好。父母和老師一再說一個孩子笨,這個孩子就會真的相信,事情真是這個樣子。起初他是承認自己不行,然後就會放棄在心智方面的努力,逃避一切的競爭和比賽,以免因為失敗而遭受奚落。這樣的孩子的座右銘是「多做多錯,少做少錯」。因此,他的安全保障就成了:「別去嘗試」!為了盡量不用污衊性的言詞傷害到孩子,父母在對孩子生氣發火的時候,首先是一定要剋制自己的憤怒,並把它控制在安全範圍內。因為在我們發怒的時候,我們的行為舉動就可能像是一個失去了頭腦的人。我們對孩子所說的話和所做的事,如果是要加諸於我們的仇敵,也可能要猶豫一下,可是對我們的孩子,卻毫不猶豫。我們會向孩子大叫,侮辱他們,體罰他們。等到這一場鑼鼓喧天的戲唱完之後,我們又感到內疚,慎重其事地決定今後再不做這樣的事。可是過不了多久,憤怒就會重新襲擊我們,破壞我們原有的仁愛心,從而忘了我們再度痛責的人,正是我們為了他的幸福而願意奉獻出我們生命和幸福的人。其次,就是對於可能會製造怨恨和憤慨的字眼與批評,我們都應該有所警覺,並盡量避免如下說話方式:侮辱:「你給我們丟臉了,沒給我們帶一點榮耀回來」。加頭銜:「懶鬼,飯桶,笨蛋,小蝦米!」預言:「你早晚會犯罪,在監獄裡蹲一輩子」。威脅:「如果你再不定下心來,就別想再在我這兒拿到一分零花錢」。指責:「總是你領頭闖禍」。呵斥:「住嘴,聽我說!」第三,心平氣和地說明自己的感受。在棘手的情況下,父母如果能夠心平氣和地說明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要比攻擊孩子的人格和尊嚴有效得多。父母一旦拋開了銳利傷人的批評,開始用關愛的態度去傾聽,用不帶侮辱性的方式說明內心的感受和需求,在孩子的心裡就會產生一連串的變化。同情的氣氛有如磁鐵的吸引力,拉著孩子親近父母。他們的態度、性情、思考、禮節相應地會有顯著的改變,而且效果持久。 4、你敢再頂嘴?馬上給我滾出家門去!在大多數的家庭里,父母因為責備子女而與子女發生的衝突總是以有規律的、可以預期的步驟進行:先是孩子做錯了什麼事或說錯了什麼話;接著便招來了父母的侮辱;而被羞辱的孩子的反應是表現得更壞;接著,父母又會以更高亢的駁斥加以威脅,甚至施以體罰;最後,就成了大家高興怎麼辦就怎麼辦了。五歲的小安安正在玩一個玻璃杯子。媽媽看見了,警告說:你會打破杯子的,你常常會打破東西。安安不同意媽媽的警告,申辯說:我才沒有呢。正說著,杯子就掉在地上摔碎了。媽媽這下生氣了:哎呀,你看!你真笨,家裡的東西都讓你給破壞光了。安安一聽,毫不思索就脫口而出:你也笨。你把爸爸的電動剃鬚刀給弄壞了。安安居然敢反唇相譏!這下媽媽更生氣了:什麼?你竟敢說你媽笨!你真是沒教養!安安毫不退讓:你才沒教養,是你先說我笨的。媽媽氣急敗壞:你敢再頂嘴?馬上給我滾出家門去!安安顯得很無所謂:隨你說吧,你高興怎麼辦就怎麼辦!媽媽在自己的權威受到直接的挑戰之後,自然是氣得不得了。她怒火衝天地抓住孩子就打。安安為了躲避母親的體罰,順勢推了母親一把。本來就沒站穩的母親這下摔倒在沙發上,劃落的手臂碰到了茶几上的玻璃花瓶,玻璃花瓶從茶几跌落到地板上,摔得粉碎。

見到媽媽平時一向珍愛的花瓶摔碎了,安安驚恐萬分,他知道這下禍闖大了,急忙跑出家門,只到天色很晚後才被找到。不用說,這樣一來,全家人都鬧得雞犬不寧,又是打電話,又是上街找,又是求警察,當天晚上肯定沒有一個人睡得好覺。在這種情形下,安安是否得到了不該玩空玻璃杯子的教訓,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和他媽媽都得到了一個否定性的教訓:在這場衝突中,他和媽媽都失敗了!事後再來總結這場衝突——它是不是必須的?可不可以避免?像這一類的事情是否可以換一種較好的方式來解決?——或許便多少有點後悔的意味了。事實上,在這個故事裡,媽媽完全可以採取另一種解決辦法:當剛看到兒子在玩玻璃杯的時候,媽媽完全可以給他拿走,逗他玩比較適合他玩的遊戲,比如橡皮球之類的東西,這樣,就不會發生以後的事了。即使在玻璃杯摔破了的時候,媽媽也可幫兒子把碎片揀起來,同時用「這個杯子很容易摔破,而且一旦摔破了,到處都是玻璃渣」之類的話加以評論,這樣,安安肯定會感到出乎意料,不知不覺便會感到內疚,並為自己的失誤而向媽媽道歉了。在沒有喊叫和體罰的情況下,安安的腦海里可能就會得出一個結論:玻璃杯不是拿來玩的,我今後再也不玩這個了。5、我最討厭你了!看看你的德性!總結起來看,父母在責備孩子的時候,應該掌握如下一些分寸:首先,責備要有標準,而且這個標準不要依場合、時間、狀況而有所差異。責備的六字真言就是「馬上、當場、認真」。第二、責備有一些禁語,做父母的一定要少用這些禁語。比如,「我最討厭你了!」、「看看你的德性!」等等。責罵的語言一定要針對孩子的「所作所為」,不要針對孩子「本人」。這樣,在責備孩子的錯誤行為時,就能正確地傳達給他哪些行為是不能做的。第三、責備要針對不同的年齡層次。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個性的孩子,責備的方法應該有所差異。比如,一歲半到兩歲的孩子,正處於調皮搗蛋的時期。這是小孩的成長規律所致。因此,針對這個年齡段的小孩的調皮,稍微讓他嘗試一點挫折感就可以了。如果真的是必須禁止他做的事,可以重複地教導他,讓他產生自我認同感,從而逐漸成為一個有主見的孩子。三到四歲的孩子正是淘氣的年紀。但是他們也開始比較的「懂事」、「講道理」。因此,針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父母在責備他的時候,一定要明確地說出責備的理由,並且採用他們能夠理解的責備方法。這個階段的孩子雖然很倔強,但基本上已能感受別人的情緒。五到六歲的孩子非常「狂妄」,神氣活現。這時,單純的責罵已很難奏效。即使你跟他講道理,他也可能對你所講的道理加以質疑,甚至將其推翻。因此,這個階段的孩子,應該逐漸讓他學會承認並理解事物的多樣性,容忍差異,並獨立地完成自己身邊的事。恰當的責備也是一種很好的溝通方式。它的目的不是為責備而責備,而是「交流」,「達成共識」。因此,責備之後有個如何安撫的問題。如果當媽媽的事後實在是心疼孩子,安撫最好以肢體語言來表示。可以抱住孩子告訴他:「媽媽也許是嚴厲了一點,但是你也有錯」。這樣,做媽媽的既達到了教育孩子的目的,又不會與孩子產生情感的隔閡。肢體語言所表現的愛,可以讓孩子明了,即使是自己受到責難,也不會因此受到歧視。在安撫孩子的時候,千萬不要對孩子說「對不起」。在我們一般的印象當中,對孩子說「對不起」是家庭民主的表現。但是,除非是我們錯怪了孩子,在孩子被責罵後,即使孩子的心情非常鬱悶,做媽媽的也不要向孩子道歉說「都是媽媽不好,對不起」,「因這麼一點小事媽媽就沖你發脾氣,真對不起」。如果這樣做,孩子對自己的所作所為便很難判斷是對是錯,從而會導致孩子在價值觀上的無所適從。第五部分:管教的原則   文明世界與幼兒世界的距離,使父母們總是扮演著「敗興者」的角色。為了使孩子們能夠健康順利地進入文明世界,他們總是破壞孩子們最快樂的事,不間斷地發布禁令、制定規則,採取強制措施。因此,對孩子來說,文明世界是冷酷的。 然而,人類社會賦予父母們的責任卻是必須承擔起「敗興者」的職責。因此,為了使自己的角色扮演得最有成效、最合乎理想,同時又不至於招來被敗興者的怨恨,對於做父母的來講,一個頗為艱巨的任務便隨之降臨……

第10節:最該說的話1、牆壁不是畫畫兒的地方,紙才是用來畫畫兒的。文明世界與幼兒世界的距離,使父母們總是扮演著「敗興者」的角色。為了使孩子們能夠健康順利地從幼兒天地進入文明世界,他們必須破壞孩子們最快樂的事,而不間斷地發布禁令、制定規則,採取強制措施:從不準吮手指頭、不準碰「小鳥」、不準捏鼻子、不準玩屎尿、不準亂嚷嚷,到不準亂寫亂畫、不準撒謊、不準盜竊、不準……,等等,簡直是五花八門,禁不勝禁。而對孩子來說,這些文明規則則是冷酷無情的,令人難以接受,難以置信:突然有一天,媽媽溫軟的乳頭就沒有了,代替它的是一隻硬梆梆的杯子;突然有一天,溫暖舒適的尿布就沒有了,代替的是一個冷冰冰的盆;……突然有一天,媽媽便宣布,從此什麼事什麼事就不再由媽媽「包辦」了,你得自己管自己。這些「突然」是來得如此突然,以致它所給予孩子們的感受,就像是突然從一個溫暖舒適的、有著天然的依靠的世界,來到了一個蠻荒世界一般,孤苦無告,孤獨無依。然而,人類社會賦予父母們的責任卻是必須承擔「敗興者」的職責。因此,為了使自己的角色扮演得最有成效、最合乎理想,同時又不至於招來被敗興者的怨恨,做父母的一個頗為艱巨的任務,就是要研究如何掌握敗興的時機,敗興的程度,總之,就是要研究如何管教孩子的原則。管教孩子真的有所謂原則嗎?肯定是有的。其中之一,就是要明確劃分管教的領域。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如何確定管教的領域呢?我們的原則是:孩子的表現一般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為情感,一部分為行為。正確的管教方式是只對行為加以限制,不對情感加以限制。因此,管教的首要原則就是要在行為和情感之間立一界石。大多數管教問題都包括兩個部分:不恰當的情感和不正確的行為。對不同的部分我們應採取不同的處理方式。大體而言,對孩子的不恰當的情感,我們只需給他指出來,並有所表示就可以了;而對不正確的行為,我們就必須加以疏導,並進行限制。有時候,我們只需指出孩子的不當感情,就足以掃除孩子內心的陰霾,使其不至於進一步表現出不正確的行為。星期六媽媽陪一位外地來的同學在外玩了一整天。晚上回來後見兒子特別不高興,就對他說:看樣子,你今天好像很生氣。我氣得不得了,兒子回應。你心裡有一股怒火,媽媽引導說。兒子回答:當然是!媽媽假裝不明白:你在生誰的氣。兒子好像更氣了:是,就是你!媽媽沉著地說:你說給我聽聽。兒子開始宣洩道:你陪曉燕阿姨玩,可是就是不帶我去。媽媽明白了:是這件事情讓你生氣。我敢打賭,你心裡一定在嘀咕:「媽媽平時說她愛我,原來更愛曉燕阿姨。」兒子肯定說:是。媽媽撫摸著兒子的頭:有時候你會有這種感覺。兒子說:當然。媽媽說:乖孩子,媽媽雖然愛曉燕阿姨,但媽媽更愛你。通過這樣的撫慰,媽媽顯然使孩子宣洩掉了自己的情感,重新開開心心地去做自己的事情。但是,在涉及不正確的行為的情況下,做父母的,就必須採取果斷的限制。四歲的兒子想把小金魚的肚子破開,看看裡邊究竟是什麼樣子。媽媽發現了,沒有打擊他的好奇心,但是以肯定的語氣制止了他的行為:「我知道你想看看裡面是什麼樣子,但是它的肚子原來是什麼樣子,就得是什麼樣子。來,我們找找畫片,看看有沒有什麼圖片畫著金魚的肚子裡面是什麼樣子。」五歲的女兒正在卧室的牆壁上畫小人,母親發現了,她最初的反應是打她一頓,可是看著女兒的樣子是那麼怕她,使她不忍心下手,便改口說:「蕊蕊,牆壁不是用來畫畫的地方,紙才是用來畫畫的。來,給你幾張紙。」母親開始擦洗牆壁,蕊蕊心裡很不好意思,對母親說:「媽,對不起。」這樣,孩子在牆上畫畫的行為得到了有效的制止,但這並沒有是孩子畫畫的衝動受到限制。 2、放心吧,我們不會讓你做得太過火的。在對孩子的行為做出明確的限制的時候,就等於我們是在告訴孩子,哪些行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又是不能接受的行為。孩子們在知道了能得到許可的行動邊界在那裡以後,安全感就會在心裡油然而生。該如何為孩子的行為劃定邊界呢?按照傅瑞茨?瑞德爾醫生的建議,我們可以用色區的方式將孩子的行為分成三個部分——綠色部分、黃色部分和紅色部分。其中,綠色部分包括應有的和許可的行為。凡是在這個區域里的行為,我們都可以直爽而寬厚地告訴孩子:「好,可以」。黃色區域包括沒有得到許可,但是在特殊情況下可以容忍的行為。這些特殊情況可以包括:一、對學習者的寬容:對初學者應該容忍他犯錯誤,原因是期待他在將來有所改進。比如,準備申請駕照的人員在進行路考的時候,監考老師發出了向左轉的指令,駕駛員卻向右轉。在這種情況下,學習者得不到應得的分數,但是他的錯誤上可以容忍的。二、對困難的寬容:特殊情況如意外、疾病、遷居、跟朋友分離、或家裡出了婚喪大事等,都需要容忍。因為每個人在遇到這種情況時都很難適應,需要作出新的調整。只不過,我們不能表現出,我們還很喜歡孩子在這種特殊時期里的反常行為,相反地,我們只是向他傳遞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僅僅只是對這樣的行為表示容忍。而紅色區域則包括了絕對不能容忍和必須制止的行為。如像危害健康和全家幸福、有損物質和經濟利益的行為,都屬此類。此外,違反法律、不合倫理道德、以及不能為社會所接受的行為,也包括在紅色區域里。在傅瑞茨?瑞德爾醫生看來,紅色區域的限制和綠色區域的許可同樣重要,不可忽視。如果一個孩子明知道他的行為是不可寬容的而得到了許可,那麼,他的緊張情緒就會增加一倍。有一個八歲大的孩子得到爸爸的允許可以在馬路上爬大貨車,而這是媽媽所明確禁止的,因此,這個小孩在事後得出結論說:顯然,我在爸爸眼裡,不如在媽媽眼裡那麼寶貴。另一個男孩因為爸爸允許他帶彈簧刀,結果在外面闖了禍,遭到了很嚴厲的處罰,從此他便認為,原來爸爸也不明白事理。總之,由於人類天性和社會規則有著巨大的距離,孩子們都天生有一種反抗社會的衝動。這種衝動單靠他們自己是難以克服的,這時,做父母的就必須把自己當做是孩子門的盟友,在他們為控制這種衝動而做出的奮鬥中,以畫定限制範圍的方式來幫助他們走向成功。須知,限制除了可以制止危險的行為之外,同時也傳遞了一個更為有價值的信息:「放心吧孩子,別怕自己的衝動超過了限制。我們會為你把關的!」3、我說的是真的,不是跟你鬧著玩兒的!美國曾有個非常有意思的公益廣告,告訴父母如何防止孩子抽煙或接觸毒品:在廣告中,只見一位母親告誡兒子:你現在該做作業了,不能看電視!同時她拿走了遙控器。你現在不能玩電子遊戲!同時她關掉了遊戲機。整個廣告就是由一連串這樣類似的場景組成。每一次,母親都嚴格地維護了規則。最後,當這個孩子和一群孩子在一起有人給他一根煙時,他堅決地搖頭:不!我不喜歡抽煙。這時畫外音響起:說一不二,孩子會聽從。顯然,這個廣告告訴我們,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堅持原則,說一不二,所收到的效果將會事半功倍。然而,很多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不能堅持原則,說一不二。這樣的父母在制定規則的時候,要麼本身就欠考慮,所制定的規則根本無法執行;要麼本身對規則的認識就是不到位的,制定規則不過是一種形式,不必當真。殊不知,限制作為一種教育形式,它跟孩子讀書一樣,所產生的效果主要依賴於施教人所採取的方式。如果施教人本身對規則都缺乏認識,無所謂,可以想像,這樣的規則能起到什麼效應。對孩子的限制必須以清楚的、肯定的語氣表達,而且一旦已經制定,就必須執行。這樣,就可以帶給孩子一個觀念:「這條禁令是真的,不是鬧著玩的。」如果父母一時不知道該怎麼辦,最好是不採取任何行動,等先想好了再作決定。規則所傳達的真義是父母管教孩子的「權能」,為了充分實現這種權能,一方面,在確立規則之前,做父母的就應該考慮清楚執行這種規則的現實可能。為了做到這一點,下述原則必須考慮在內:首先,父母必須承認孩子有權擁有自己的合理願望,並用簡單的句子來表示肯定:「你希望今晚去看球賽」;其次,應以明晰的語言,說明一個特定的限制條款:「可是我們家的規定是:在上學期間,晚上不去看球賽」;第三、指定這個願望至少可以部分實現的替代方案:「你可以在星期天或放假的時候去看」;

第四、在限制可能引起孩子的憤怒的時候,父母應該幫助孩子疏導這樣的不滿:「很明顯,你一定不滿意這個規定」,「等你長大了,有了自己的家,就可以把這個規定取消了」。規則確立好了,在執行的時候,父母必須考慮到,所用的語言應該不至於給孩子帶來侮辱,損傷孩子的自尊心。以簡單明了而不涉及個人品行的語言來表明限制,可以增強孩子的自覺性。比如:「上學期間,晚上沒有電影看」所引起的憤懣就要少於「你明知道在上學期間是不能專看電影的」;「該上床了」在孩子眼裡就要比「你年紀還小,不可以這麼晚睡覺,上床去」更「通情達理」;「到了關電視的時候了」就要比「你今天看電影已經看夠了,把電視機關上」更有人情味。如果這兩方面的要求都同時達到了,父母對孩子所定的規則就會如水晶一般透明,在執行的時候也不會含有攻擊性和侮辱性。它所達到的效果,一定能令父母和孩子雙方都滿意。4、媽媽之所以打你,是要幫助你記住這個教訓!在西班牙的一個小鎮上,有一位名叫喬治的男子。有一天,他和兒子帕科之間發生了一場極不愉快的爭吵。情急之中,喬治打了兒子。第二天早上,喬治發現帕科的床空空如也——兒子離家出走了!喬治心中充滿了懊悔,他終於意識到:沒有什麼比兒子更重要的了!他迫切地想找回孩子。他來到鎮中心一家有名的商店,在店門口前貼了一張醒目的大幅告示:「帕科,回來吧!我愛你!明天早上我將在這裡等你!」第二天早上,喬治來到那個商店,他發現至少有7個叫帕科的男孩等在那裡。這些叫帕科的男孩都是離家出走的,他們等在那裡,都希望這是自己的父親發出的回家召喚,都希望父親能夠張開雙臂擁抱他們!一般情況下,做父母的都不願體罰孩子。因為父母的粗暴和專制在孩子身上留下的陰影,往往我們自己就有親身的體會。這種體會是如此刻骨銘心,以致永遠也難以磨滅。而當孩子因為不堪忍受父母的嚴厲管教而做出極端反應之後,父母往往又難以承受那些令人痛心的結局。這種結局就如故事中的帕科一樣,要麼離家出走,要麼性格扭曲,充滿怨恨。然而不幸的是,體罰孩子並不是事先計劃好的行為,它往往是在我們的忍耐達到極限後,於突然爆發的激怒中,施加與孩子身上的。在這個時候,我們往往便忘記了平時的剋制,而追求即刻的效果:使堆積在我們心中的緊張得到瞬間的鬆弛,使孩子表現出哪怕一刻鐘的順從。我們暫時滿足於這片刻的寧靜之中:什麼事情都解決了。但是事後我們又會生活於疑慮和內疚之中,在內心不斷告訴自己說:「真不應該這樣。但是在當時的情景下,也只有這種解決辦法了。」做父母的果真不能體罰孩子嗎?體罰孩子真的只有負面效果,而沒有安全界限嗎?事情當然不會是如此絕對。事實上,有時候,輕微的體罰也是有效果的。只不過,這一效果的好壞要取決於父母的態度。父母在體罰孩子時,應當如何掌握好自己對於孩子的態度呢?故事中的媽媽的所作所為,相信對困惑於這一問題的父母來說,是有啟發意義的:媽媽讓兩歲的女兒在院子里玩耍。她一再告誡女兒,不要獨自跑到外面的馬路上去,那樣會很危險的。可是女兒總是管不住自己,三番五次地越過柵欄跑到路中央。最後媽媽生氣了,她在嚴厲地制止了女兒後,給哭泣的女兒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一隻小鳥和它媽媽一起呆在鳥窩裡。鳥媽媽要出去找蟲子吃,她對小鳥說,「在我離開的時候,你不要到窩外去呀!」但是,小鳥沒有聽媽媽的話,媽媽走後它還是跳到了窩外,結果摔到了地上,被一隻大貓抓住吃掉了。接著,媽媽說:「媽媽要你聽話,不到外面的馬路上去,是因為媽媽知道什麼對你是最好的,就像鳥媽媽對小鳥說的那樣。媽媽不想讓你跑到街上被車撞著,我愛你,不希望你有任何意外的危險。但是你不聽我的話,所以媽媽才會打你,幫你記住這是多麼的重要。」第11節:最不該說的話1、你敢連我的話都不聽!在如何管教孩子這個問題上,傳統方式的典型特徵之一就是:訴諸父母的權威。這種管教方式習慣於制止父母不希望有的行動,但是卻常常忽略導致這些行為的原因。他們把管教的重點放在孩子即將犯錯誤的中途,所用的語言不但不會制止孩子的行為,相反多半會激起孩子的反抗意欲。用權威來管教孩子的一個典型情景,就是我們常聽見一些父母在斥責孩子時說:「難道連父母的話你都敢不聽了?」或者,「你敢不聽?」這樣的話當然是父母對不肯聽話的孩子,氣得沒有別的辦法時才說出的,但是這是一句強迫的話,而且還帶有威脅。如果孩子很小,他可能會真有些害怕,也會屈從。但是,若經常對孩子講這樣的話,對孩子的思想的發展肯定是不利的。「連父母說的話你都敢不聽!」這句話的背後的潛台詞是:父母所說的話絕對正確,你必須服從,不容討價還價。這種恐嚇行為可以使孩子成為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使孩子對自己絕對服從。但是這種話會妨礙孩子完整人格的形成,使他們有可能變成毫無判斷能力和無法獨立生活的人。因為孩子小,不容易理解父母話中的道理。這時,父母就要耐心地說明自己的看法和要求,讓孩子認同父母的道理,進而知道什麼是對是錯,什麼是不對。久而久之,孩子自然而然便能養成自己的判斷能力。相反,不加以任何解釋,不做耐心的說服,只是說:「難道你連媽媽說的話也不聽嗎?」這樣強迫孩子服從,只會使孩子盲目地服從,而並不知道父母在什麼地方對,自己在什麼地方錯。事實上,在孩子的情緒沒有得到宣洩的時候,這時去管教孩子,也正是孩子最聽不進的時候。它的結果也多半是對抗性的,直至以暴力鎮壓的方式結束。傳統的管教孩子的方式有許多弊端,這並不意味著,現在的流行方式就完全正確。事實上,傳統的方式也有不少值得肯定之處。這就是:即使父母知道自己錯了,也會毫不猶豫地堅持到底,決不鬆口。而現在的父母由於受了媒體上過多的有關「問題兒童」的可怕後果的宣染的影響,也由於太愛護孩子的緣故,使得自己在管教孩子時,又走入了另一個極端。這一極端就是:即使我們對了,我們也處於自我懷疑和猶豫不決之中。現在的父母在管教孩子是之所以會猶豫不決,充滿內疚,其原因除了怕過於嚴厲的管教給孩子帶來心理疾患之外,擔心失去孩子的愛,也是比較主要的。為了怕失去孩子的愛,有些父母就再也不敢拒絕孩子的要求。孩子感到父母對他的愛的饑渴,就會毫不留情地加以利用。結果,不是父母在家裡成為權威,而是孩子成了家裡的「霸主」。很多孩子都知道如何利用收回愛的方式,來威脅他的父母。他們的勒索手段很直爽:「如果你不……,我就不愛你了」,「如果你不……,我就不喜歡你了」。造成這種被動局面的原因,不在於孩子對父母造成了威脅,而在於父母感到了有這樣的威脅。對於這樣的父母來講,不妨把自己對於孩子的回報看得淡然一些:雖然我們必須無條件地愛我們的孩子,但是我們不需要渴求著在一天里,孩子每時每刻都必須愛我門自己。事實上,這也是孩子不可能辦到的事。

2、這是最後一次,我最後一次警告你!我們已經明白了在管教孩子時堅持原則、說一不二的作用。因此,從孩子一出生起,做父母的就應該以一定的規則來約束孩子的行為。比如,定時餵奶,定點睡覺等。從小就讓孩子懂得規則就是規則,如果他們不遵守,他們就要承受他們所不喜歡的後果。如果父母不能堅持原則,那就不能怪孩子破壞規則。鑒於孩子容易忘記預先的約定,也沒有成熟到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慾望,父母就需要不時地提醒孩子,以幫助孩子記住規則。但是,提醒歸提醒,一旦孩子破壞了規矩就要按照規矩來辦事。一是一,二是二,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必須讓孩子懂得他的一舉一動能產生不同的後果,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就會知道無論什麼事都不能馬虎,從而形成什麼事都認真的習慣,直至所謂「從心所欲不逾矩」。然而要達到這個目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有沒有什麼捷徑,可以使事情變得容易一些呢?動物界有許多有趣的例子,值得援引在這裡:有一類梭子魚特別愛吃鯉科小魚。如果把這些梭子魚和它的小獵物們一起放到水槽里,水槽里很快就只剩下梭子魚。然而,當我們在水槽里放進一塊玻璃板,把梭子魚和鯉科小魚隔開,有趣的事就發生了。梭子魚看不見玻璃,每次當它追逐自己的美餐時,都會結結實實地撞到玻璃板上。開始時,梭子魚會一次一次游向玻璃,撞得暈天昏地。但是時間長了,它就漸漸地不再對自己的獵物感興趣。最後,它們終於明白了這些小魚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於是,它們便徹底地放棄了自己的獵食行為。這時,再把玻璃板從水槽里拿走,結果就變成:那些鯉科小魚竟然可以十分安全地繞著自己的天敵游來游去。梭子魚再也不想去吃掉它們,

因為它懂得了它所懂得的道理:這些小魚是吃不到的。令人驚奇的是,這些大型的梭子魚最後竟然都餓死了,而它所喜愛的食物卻仍然歡快地在它們的身旁游來游去。因此,在教育孩子養成遵守規則這件事情上,沒有什麼捷徑可尋。所需要的,就是不斷的強化,反覆的耐心。然而,我們有些做父母的卻好像特別缺乏這樣的耐性。當他們遇到孩子不聽話時,他們仍習慣於指望怒火而不是求助於行為。他們常常對孩子吼叫:「這是最後一次,我最後一次警告你!」殊不知,這樣的恐嚇非但讓你精疲力竭,並且難以產生效力。因為單靠按喇叭無法駕駛汽車,單靠喊叫也無法「駕御」孩子。對這樣的父母來講,他們不懂得影響孩子最成功的手段就是掌握那些對孩子來說很重要的東西。相反,絮叨的討論和空洞的威脅只能對孩子產生很小的作用,甚至一點作用也不起。這個結論已在無數家庭中得到驗證。比如,在那些家庭中孩子會把一個家長推到忍耐極限的邊緣,而在另一個面前卻像甜蜜的小天使。一位媽媽就曾這樣抱怨道:「兒子十分在乎他爸爸,但是對我卻一點也不理會。」不難想像,這個孩子的爸爸肯定是個講原則、有耐性的人。空洞的威脅和斥罵會破壞父母和子女之間的親密關係。長期被父母斥罵,孩子就會被父母漸漸引導到了對立面去。而每一次對立,又會加劇父母和孩子的緊張關係。情況嚴重時,當父母因為某種原因心情糟糕時,往往就會情緒失控,突破常規的狀態,對孩子實施非常嚴厲的打擊。這時,衝突陡然升級,家庭的平靜就輕易被一件生活瑣事擊碎。3、我看你啊,簡直就是沒有長耳朵!孩子在違反了規矩的時候,站在教育立場的父母,必須要堅守崗位,採取和藹而堅決的態度來應付。這時,父母絕對不能顯示出有商量的餘地,絕對不能被引到這個限制合理不合理的討論上去,同時也不能對自己所定的限制加以詳盡的解釋。對孩子用不著解釋為什麼不能打鄰家的小妹,只說一句:「不能傷人。」就夠了。同樣情形,對孩子說了「窗子不是讓你來打破玩的」以後,也就用不著再向他解釋為什麼不能打破。孩子在他的行為超出了限制的範圍以後,由於他預料到會受到回敬和處罰,所以他的憂慮一定會加重。這時候父母不需要再加重孩子的憂慮,指責過多。父母的話如果說得太多,結果就會是本該顯示力量的時候,所表示的卻是軟弱。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所需要的是一位成年的盟友,以不至於使他丟臉的方式,幫助他控制住他的衝動。在這種情況下,像下面這位母親在所使用的限制手段就是不必要的:母親:「我看你啊,簡直就是沒有長耳朵!你要是不聽到我大聲喊叫,你是永遠也聽不進的。好吧,(大聲尖叫)你給我住手!你要是再不住手,我就打爛你的屁股!如果你再敢扔一件東西,我就要揍死你!」其實,在這種情況下,母親完全可以不用威脅的方式來制止孩子的行為。換一種方式來表達內心的憂慮憤怒,將有效得多:「我一看到你這樣做就氣得發瘋!」「這件事使我很氣!」「這件事使我氣得受不了!」「不準扔這些東西,拿你的橡皮球來扔!」此外,由於意識到了堅持原則、說一不二的重要性,有些父母在要求孩子遵守某項規則的時候,又把規則看得太死,把自己的態度表達得過於生硬,以致走向另一個極端,達到了專制或不通情理的程度。比如,女兒在兒童遊樂園玩得很開心,時間很晚了仍興緻盎然。爸爸催促她該回家了,她卻不斷地找理由,央求爸爸說:「我喜歡這兒。我現在不要回家。我還要玩一個鐘頭。」然而爸爸早就失去耐心了,他說:「你已經違反了我們的約定了,隨你怎麼說,我說不行就是不行。」這種表達方式所得到的結果可能有兩個——不是孩子投降,就是父親投降,因而兩個都是不合乎我們的心愿的。最好的處理辦法是,寧可把焦點集中在孩子想待下去玩的願望上,而不要把焦點集中在她想否決父親的權威的威脅上。舉個例來說,如果爸爸在這時候說:「我知道你喜歡這兒。我猜你一定是想多待一會兒,甚至於想待上十個鐘頭。可是,今天的時間已經到了,現在我們必須回家。」效果肯定要好得多。因此,父母在堅持孩子遵守一項原則的時候,必須小心,不要引起一場意志的戰爭。如果過了一兩分鐘,女兒還堅持不走,爸爸就可以抓住她的胳膊,帶她走出遊樂園。對年幼的孩子來說,動作所表達的意思有時要比語言有力得多。

4、怎麼樣?我早就告訴過你,事情的結果會是這樣。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很長一個時期,他都會是現有秩序和「法律」的對抗者。這種對抗的表現之一,就是喜歡標新立異。有些標新立異的行為,父母是要鼓勵的,因為它體現了孩子聰穎的靈性、好奇心和可愛有趣;但是有些標新立異的行為,由於它不合常規,體現了孩子的自私心、反抗性和破壞性,父母一般都要予以制止。但是,如果這種行為對他人和社會不造成實質性的危害,做父母的,不妨順其自然,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和自我價值感。這樣,孩子早晚會知道什麼行為是好的,什麼行為是不好的,自己走上常軌。如果當時你橫加反對,他不但會認為你「不夠時尚,趣味落伍」,而且還會因為你的反對而心生反感、鬱悶。在這方面,美國著名教育家芭芭拉在管教自己的兒子的時候就曾用過這一招,效果非常理想:有一天,11歲的兒子約瑟夫對芭芭拉說:「我想把頭髮一側留成雙條式的髮型。」作為母親,芭芭拉很不喜歡兒子留這樣的髮型。但她知道,這並不危及生命、道德以及健康,而且頭髮會重新生長出來。於是,她對兒子說:「我不喜歡這種髮型,而且憑我的經驗,我知道周圍大多數人也不喜歡這種髮型。不過,如果這是你的決定,我可以忍耐。同時,你可能需要忍受其他人對你髮型的非議。」芭芭拉帶兒子去了髮廊,美髮師在給約瑟夫洗頭時還誇讚他的滿頭金髮非常漂亮。然後,約瑟夫描述了他想要的髮型。美髮師很驚奇地問芭芭拉:「把你兒子頭髮的一側剃成雙條式能行嗎?」芭芭拉回答,她並不喜歡這種髮型,但那是她兒子的決定。就這樣,美髮師剃去了約瑟夫一側的頭髮,其中保留了兩條,並盡量使這種髮型在第一天顯得好看一些。但是,第二天早晨,約瑟夫就試圖恢復原來的正常髮型。可想而知,他在第一天的遭遇肯定不愉快。可是,約瑟夫在怎麼努力,也對那種怪異的頭髮已經無能為力了。他的姐姐只好費力地給他噴上髮膠和摩絲,好盡量讓他能夠出去見人。那一年中,約瑟夫又換了七八種奇特的髮型,不過等到第二年,他就開始留傳統的髮型了,並且再也沒有改變過。既然在孩子決意標新立異的時候,父母都不妨順其自然,那麼,在孩子「改邪歸正」之日,就更應如此了。這時,如果父母表現出一付未卜先知的樣子,對孩子說:「怎麼樣?我早就告訴過你,事情的結果會是這個樣子」,這不僅會讓孩子感到受到了譏刺,而且還會認為父母是小題大做,幸災樂禍,存心挑釁。這樣,即使孩子意識到了應該返回常軌,他也會做出新的標新立異的舉動來對抗你。因此,父母適當的處理辦法是,繼續保持沉默,否則,便畫蛇添足,弄巧成拙了。總之,管教孩子的原則很簡單,但是管教孩子的方式方法卻異常靈活多樣。在結果不至於引起什麼實質性的危害的情況下,對那些實在「不聽話」的孩子,父母不妨順其自然,放手讓他胡鬧,在他品嘗到違反規則的滋味,自食其果之後,便自然改正了。 5、你最好給我說老實話!我們做父母的,幾乎全部,都在小時候受到過謊言會帶來什麼惡果的訓誡。當我們為人父母時,自然,我們也會不厭其煩地把這些故事講給孩子聽,對孩子進行著同樣的人應該誠實之類的訓誡。然而,我們的經驗是,父母越擔心孩子不誠實,就越有可能聽到孩子的謊言,尤其是一些明顯的、拙劣的謊言。這時,父母的反應自然是生氣得不得了,深感意外。如果孩子的謊言很明顯,同時又是漏洞百出的話,父母就更覺得孩子都快成騙子了,已徹底地不值得信賴。這時,大多數父母的做法,除了體罰孩子、對孩子進行又一番毫無結果的長篇說教之外,很少靜下來想一想,在孩子的口中,為什麼充滿了謊言。孩子為什麼要說謊?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你不准他們說真話。通常一個孩子告訴媽媽,說他不喜歡媽媽對他嘮叨的時候,他可能會因為他說的真話而被責罵。如果他換一種方式,隨時把謊言掛在嘴上,宣布說他很願意聽媽媽的話,做媽媽的可能就會以吻他或擁抱他的方式來獎賞他。孩子從這一種經驗里可能得到什麼樣的結論呢?他的結論可能就是:說真話要倒霉,不誠實有報酬,媽媽喜歡他撒的小謊。因此,如果我們要教孩子誠實,那麼我們就得聽令人傷心的真話,不能只愛聽令人高興的真話。如果我們希望孩子長大做一個誠實的人,我們就要允許他暴露自己的情感和真實面貌——不管他正確也好,錯誤也好,矛盾也好,絕對不能鼓勵他為了掩飾自己的情感而說謊。孩子們對於誠實的觀點,通常都是以我們的反應為依據的,我們對孩子所表現的情感反應如何,足以使孩子肯定誠實究竟是一種最好的處世策略,還是特別「傻冒」。孩子為什麼要說謊?原因之二,就是因為怕父母對他的懲罰。父母在為了挖掘真話而處罰孩子的時候,孩子就會為了自衛而說謊。如果你挖掘的越深,孩子的謊話就越有可能連成篇了。因此,父母在「調查」孩子所犯錯誤的事實「真相」的時候,所問的問題應該盡量避免使孩子為了自衛而說謊。孩子們不喜歡父母查問,如果他們懷疑你已經知道了答案的時候,你還要問,會使他們更加不高興。他們恨含有圈套性的問題,也恨逼迫他們在明顯的謊言和窘迫的自白之間作選擇。此外,孩子在現實的生活中有所不滿足的時候,他們也會為了要得到心裡上的滿足而說謊。謊言就是有所恐懼、有所希望的時候所說的真話,它顯示了一個人喜歡要怎麼樣,或想怎麼樣。這時,只要你用心去聽,謊言本身就會泄露出所要掩飾的真相。發現了謊言的真相之後,做父母的,最好以慎重的反應方式,表現了你了解它的反面意義。但是切勿根據謊言的內容,就定謊言的編寫者的罪。利用謊言里所獲得的資料,可以幫助孩子辨別什麼思想是真實的,什麼思想只是願望。

總之,我們對於說謊所應採取的方針非常明顯:一方面,我們不能扮演刑警,或強迫孩子自白,將一篇謊言當作刑事案件來辦;另一方面,我們應毫不猶豫地將事實真相照實說出來。比如,學校送來的成績通知單告訴我們孩子的成績不夠理想,這時我們不能問:「你的數學考試及格了嗎?你肯定你考及格了?你最好跟我說老實話?你還想騙誰?我們早就知道結果了!」我們應該直接對孩子說明:「你的成績通知單上顯示,你的數學考得不理想。我們很著急,不知你下次能否考好。」如果是這樣,我們就不會刺激孩子為了自衛而說謊,孩子也就沒有了說謊的機會了。通過我們直言無諱的反應,孩子在我們身上學到的是,他不需要對父母撒謊.

第六部分:訓誡的藝術   父母們可能都相信自己的孩子很漂亮很完美,並以孩子為驕傲。可是,由於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似乎總有一種神秘的力量,使父母們的實際行為表現得好像孩子的成長總是不如他們的意。因此,不斷地規訓和矯正孩子的行為,就成了有些父母的日常功課。這種錯誤的意識導致成人蔑視兒童,並且常常把孩子當成是自己控制的對象,一定要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對待他…… 第12節:最該說的話1、你自己來做決定吧。培養孩子的整個目的,都在於使孩子有健康的體魄、健全的心靈、聰穎的智慧。因此整個孩子的培養計劃,都是面向未來的。在預期孩子的未來個性方面,有兩種實現途徑。一種是對孩子已經犯下的小錯誤加以糾正,責備或管教孩子。另一種就是對未來可能出現的不良傾向,加以提前的預警。這時,做父母的就必須對孩子的一些日常行為加以規訓。但是,訓誡孩子並不是有些父母所理解的,動輒教訓孩子,給他講一通一通的大道理,告訴他你這麼發展下去的可能性前景等。訓誡孩子同樣有著它的技巧或原則。這些原則的首要一點,就是有意識地給予孩子選擇的自由,培養孩子的責任心。父母常常訓誡孩子,大多原因都是孩子不明白自己的日常行為的責任範圍。這一點責任不在孩子,責任在於父母本身。比如,做父母的常常會為吃穿住行方面的一些小細節訓誡孩子,但是父母們事先並沒有告訴孩子,這些行為的界限在哪裡。舉一個吃飯方面的例子,父母們常常為孩子喝不完一杯牛奶,吃不完一個雞蛋而生孩子的氣,並且通常會告訴他一些糧食來之不易,應該節約的大道理。然而這樣的父母是否在給孩子提供早餐之前,給孩子劃定了明確的行動範圍呢?「你是要半杯牛奶,還是一杯牛奶?」、「你是要半隻雞蛋,還是一隻雞蛋?」如果父母給予了孩子選擇的機會,也就給孩子劃定了明確的行動界限,同時也給了孩子以責任,這樣,孩子就會意識到自己是對自己的生活形態作決定的人,因此對於早餐究竟該喝多少牛奶,能喝多少牛奶,也就有了起碼的責任心,時間長了,他就不至於總是浪費。當然,由於是孩子自己作的選擇,即使這樣的選擇錯了,做父母的也好糾正。總之,如果你想讓孩子做某件事,或者是停止做某件事,我們建議你這樣說:「這件事你自己來做決定。」。這麼說可以讓孩子了解:他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舉個例子吧,你可以對你的女兒和她的小夥伴說:「你們來做決定,是想留在這裡安靜地玩兒,還是到外面去?」5分鐘之後,孩子們依舊大聲喧嘩,你就可以再告訴他們:「我知道了,看來你們是決定到外面去了。」很簡單的兩句話,你不僅讓孩子們明白了前因和後果的關係,你也不會被女兒看做是個「壞警察」——她能很清楚地了解:是她自己做的決定,自己選擇了這樣一個結果。如果你的孩子做了什麼事情讓你生氣,比如吃飯的時候不停地哼唱幼兒園學的新歌謠,或者試圖用手裡的青菜畫一幅畫,你就可以這樣說:「你來試試幫我解決這個問題。」這樣說好像問題出在你自己這邊,然後請你的孩子幫你想一個解決辦法。比如,這個辦法就是等吃完飯,你開始洗碗的時候,他再唱歌給你聽。這是個有魔力的句子,它可以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行為是受歡迎和受尊重的,讓他可以不把你看做是他的對立面。如果令你滿意的惟一的解決辦法是讓孩子完全停止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那麼,你們可以一起想辦法讓孩子能記得什麼事情在什麼時間是遭到限制的。2、上學時,記住你所需帶的必須物品。許多做父母的,總喜歡在餐桌上對孩子講授人生哲學,這樣,孩子的一天不是在被訓誡中開始,就是在被訓誡中結束。這種父母好像有特別多的人生智慧,一定要在進餐時進行傳授,把他們叫做飯桌哲學家是挺恰當的。事實上,進餐的時候,不是跟孩子講授人生哲學、道德條例或禮貌言行的最佳時候。這時最適合的就是使孩子們知道家裡有廚房和餐廳,有好吃的東西和令人愉快的氣氛。吃早飯的時候最不適宜長談,原因在於,這時候父母或孩子不是還沒睡夠,就是心裡在煩著又要開始一天的辛苦學習或工作,稍稍有一點爭辯,就可能使整天的心情糟糕起來的。而在吃晚飯的時候,由於忙了一整天,大家都累了,需要休息,這時最適宜的是閑話一些家常,使大家輕鬆快樂。在有些家庭里,早飯的訓誡過後,指責孩子的穿著不到位,樣子邋裡邋遢,做事丟三拉四,也是經常的一幕。有一位父親就抱怨說:「我看到我兒子沒把鞋帶系好,就會生氣。我真不知道究竟該強迫他把鞋帶系好,還是就讓他拖拖拉拉地走路。他這樣做可能會覺得自己很自由,很隨心所欲。但是我們就不能叫他負點責任嗎?」這位父親的抱怨完全是比必要的。首先,訓導孩子要負責任與孩子是否系好鞋帶基本上沒有什麼必然聯繫,做父母的沒必要為這些細節與孩子發生爭執。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給他買沒有鞋帶的鞋,或乾脆幫他把鞋帶系好。他早晚會注意到這一點的。其次,孩子去上學,也沒必要一定要打扮成一位「公主」或「王子」。如果是那樣,那是會讓孩子為了保持衣服的整潔而整天煩惱不已的。應該考慮到孩子跑、玩、跳的充分自由,而不應該把衣服的整潔放在首位。對孩子說他臟、說他邋裡邋遢解決不了多少問題。真正的解決辦法是保證孩子把遊戲放在第一位,而把保持衣服的整潔放在其次。因此,買一打洗了就可以穿的便宜襯衫,對於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幫助,要比說若干該保持清潔的教訓有用得多。在早晨的忙亂過後,孩子有時還會忘記拿課本、眼鏡、文具盒等等,做父母的也不必為這些事大為生氣,而應早把它看成是意料之中的。這時,最好的辦法是把他忘的東西遞給他,而不要加以訓誡,說他忘性大,辦事不認真。對孩子說「這是你的眼鏡」要比向他說「我希望你不至於在眼睛瞎了之後,才記得帶眼鏡」好得多。對孩子說「你真沒記性。要不是你的頭還長在你的腦袋上,恐怕你連你的頭也會忘了帶」顯然不如「記住你所需帶的必須物品」更容易讓孩子接受。事實的陳述要比責備式的問話有幫助得多。在一切都準備妥當,孩子就要離家出門的時候,更不應該給孩子一連串的訓誡和警告。這時,說「祝你今天快樂」是一句最好的離別話,它對孩子的影響肯定要比一般父母常說的「到了學校後要乖啊!」更為有用。而如果希望孩子放學後就馬上回家,跟他說「五點鐘見」也肯定比「放學後可別在半路上拐彎啊」清楚得多。

3、別人的東西就是別人的……幾乎在每一個家庭里,發現孩子把不屬於他的東西帶回家來時,都會引起父母的高度重視。這種重視的態度是很好的,但是接下來的應對措施,往往就不得要領。發現孩子把別人家的東西帶回家後,做父母的應該用激發自尊心的方式,引導他走上正途;而不應該來一通道德訓誡或演一出「刑訊逼供」的好戲。這時,父母最好鎮定而堅決地對他說:「這輛小汽車是人家的。還給人家去!」「這支槍不是你的,送回去。」假如發現孩子在逛超市時「偷」了店裡的糖果,這時,最好面對面,毫不動感情地對孩子說:「你衣服裡邊口袋裡的棒棒糖是糖果店的,放回去。」如果孩子否認口袋裡有糖,我們就指給他看,並重複說:「這個棒棒糖是店裡的,把它放回貨架上去。」如果他不肯,我們就應從他的口袋裡掏出來,並向他指明:「這是店裡的東西,應該放在這兒。」如果發現孩子從自己的皮夾里偷了錢,這時你最好也別問他:「你是不是從我的皮夾里偷了錢?」,而應直接指出事實說:「你從我的皮夾里拿了十塊錢,還給我。」當孩子把錢還回來以後,你可以嚴厲地說:「如果你需要錢用的話,你可以問我要。我們可以商量一下。你不能私自就決定了。」如果孩子否認這回事情,我們用不著跟他辯論,也不必要求他表白,只需堅定地對他說「你拿了錢,把它還給我」就可以了。如果孩子已經將錢花光,那麼,接下來的討論就不應該集中在他的品行如何這一點上,而應集中在他如何還款這個問題上。可以要求他做短工,也可以減少他的零花錢。總之千萬別對孩子評價說:你是個賊,你這個騙子;或預言他這樣做下去的下場;否則的話,他將來的前途就可能真如你所言那樣。當然,追問孩子「為什麼要怎樣做」有是沒有什麼用處的。他可能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如果你一定要他回答「為什麼」,你所能得到的,就可能是另一個謊。此時,最好的辦法是表示你願意跟他討論他需要用錢這件事:「我很失望,你連需要十塊錢都不跟我講。」「你需要錢的時候,一定要跟我說。事情總是可以商量。」總之,在發現孩子的「不軌」行為的時候,父母千萬別逼迫孩子撒謊。這樣,無疑就會對我們已經受傷的感情再划上一道傷。在訓誡孩子的時候,我們應掌握的藝術是:「凡是我們已經知道了答案的,我們就絕不再提出問題來問」,我們只做公開的聲明就可以了。這樣的聲明所產生的結果將是恰到好處的:給孩子的是他自己給自己帶來的不快,以及為自己的不良行為承擔責任的處罰。4、你跟小玲兩人都把衣服脫了,這是不准許的。在現代社會,如何告誡孩子「男女有別」,是非常讓父母們傷腦筋的。因為隨著孩子年歲的增長,孩子們對與「性」相關的問題的興趣會越來越濃烈。父母應該坦然地面對孩子對「性」所表現出的濃烈興趣。因為嬰兒對自己身體的探索、對「異性」的探究,都是出於一種求知的好奇心理。生理構造上的不同,常常會使孩子產生出不可捉摸的感覺,逗引得他們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要弄清他自己的「裝備」有沒有出問題。但是,男孩和女孩之間的這種好奇心理很難有得到滿足的機會。因為父母即使是把生理構造上的男女差別跟孩子說明白了,他們仍然會繼續互相探索,互相刺激對方,以求進一步弄明白。他們會發明一些遊戲,比如玩醫生看病、過家家等,以使他們的「探險工作」變得合理。他們也可能大膽地採取更進一步的實驗,在彼此同意的情況下直接玩弄生殖器。諸如此類令人窘迫的事件,父母們往往無能為力。他們不是危言聳聽地說這麼做有什麼惡果,就是擔心孩子產生變態心理。即使是思想最開通的父母,在處理這些問題時,也不可能完全的不動聲色。他們可能控制得住自己的情緒,不打孩子的屁股,不羞辱孩子,但是對孩子的這樣一種探索行為究竟該如何處理,卻也拿不定主意。以我們的年齡和時代來看,這的確是一件尷尬的事。跟性有關的探索行為有什麼壞處?壞處就在於一方面使孩子感到自己有罪,另一方面又不能滿足他的渴求。比如,兩三歲的小女孩會好奇地看著男孩子撒尿,同樣年齡段的男孩也喜歡偷看女孩上廁所,這一階段的行為都可以看作是研究生理構造的男女差別的正常行為。但是,一旦孩子上了小學,這類行為便受到絕對的禁止。這時,孩子的內心就會產生焦慮,他回希望能延續這些行為。然而,即使是這些行為得到了延續,孩子們內心的需要也是絕對沒辦法通過看和觸摸就能解決的。因此,面對孩子的這種衝動,做父母的不能嬌縱,只能是限制。父母如果發現一個女孩和一個男孩把褲子脫下來了,不可以問「你們在幹什麼?」也不可羞辱或申斥孩子。但是,我們也不能輕易就原諒孩子的這類行為,使他們找到藉口和理由等。正確的做法是叫他們把褲子穿好,另外找東西去玩。等到客人走了,就要坦白地跟孩子討論這次「意外」事件。不要威脅,也不要說教,應該用明明白白的語氣說:「你跟小玲兩人都把衣服脫了,這是不准許的。如果你對男孩和女孩的差別感興趣,就來問我們,我們會設法幫你把這些事弄清楚。但是絕對不許脫褲子。」以鎮定而不含責備的語氣來處理本該訓誡孩子的一些事情,是訓誡藝術的真正精髓。

第13節:最不該說的話1、你怎麼這麼沒出息……義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在她的名著《3歲決定一生》中,就兒童的尊嚴感問題,記敘了一堂感人的「人生課」:一天,我決定給兒童們上一節有點幽默的課:怎樣擤鼻涕。我給他們示範了使用手帕的不同方法,最後還指導他們如何能盡量做得不引人注意。我以一種他們幾乎察覺不出的方式拿出手帕,並儘可能輕輕地擤著鼻子。兒童們聚精會神地注視著我,沒有一個人發出笑聲。但是,我剛結束示範,他們就熱烈地鼓起掌來,掌聲就像在劇場中那樣長久熱烈。這使我有點納悶,我從來沒有聽到過這樣小的手發出這麼響的聲音,我也沒想到這些幼兒會那麼熱烈地鼓掌。接著我明白了,我觸及到了他們那極其有限的社交生活中的敏感點。兒童在擤鼻子方面存在很大困難。由於在這件事情上他們屢屢遭受大人的責備,故爾對此十分敏感。他們聽到的叫嚷和辱罵的話語強烈地刺傷了他們的感情。更為傷害他們的是,為了不丟失手帕,他們在學校里還得把手帕惹人注目地系在脖子上。但是,從沒有一個人真正地教他們擤鼻子的方法。當我這樣做的時候,他們感到抵償了過去的羞辱,而他們的掌聲表明,我不僅公正地對待他們,並且使他們在社會中取得了一個新的地位。我逐漸認識到,兒童有一種強烈的個人尊嚴感。成人通常意識不到他們是很容易受到傷害和遭到壓抑的。這天,當我要離開學校時,這些兒童開始喊叫起來:「謝謝你,謝謝你上的這堂課!」當我離開教學大樓時,後面跟著一支支靜悄悄的隊伍,直到最後我對他們說:「你們回去吧,踮著腳尖跑回去,不要撞到牆角。」他們轉過身,飛一般地在門後消失。許多做父母的或許都還記得,我們自己小的時候因為不會擤鼻子、不會洗臉、不會穿衣服、不會拿碗筷,沒少受到過父母的訓誡和批評。而他們訓誡的腔調又如此千篇一律:「你怎麼這麼笨……」、「你怎麼這麼沒出息……」、「你怎麼就不動一點腦筋……」。那時候,父母們或許沒有意識到我們有著那麼強烈的尊嚴感,因而常常無意識地表現出對我們的蔑視,從而導致我們產生某種程度的自卑。雖然父母們可能會相信自己的孩子很漂亮很完美,雖然他們可能會以孩子為驕傲,但由於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似乎總有一種神秘的力量,使父母們的實際行為表現得好像孩子的成長總是不如他們的意,因此需要不斷的規訓和矯正。這種錯誤的意識導致成人蔑視兒童,並且常常把孩子當成是自己控制的對象,一定要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對待他。事實上,在很多時候,父母與其花很多精力來告訴孩子一大堆不著邊際的大道理,不如親自示範給孩子看。一些小小的缺點通過一個小小的示範行為就可以矯正,而且還能維護好孩子的自尊心。

2、你竟敢用這種態度跟媽媽講話!常聽到許多父母抱怨,孩子稍大一點以後,就不和他們說心裡話,不對他們陳述自己的看法,也不把在外邊或學校里的見聞告訴他們了。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性的原因之一,就是在過去某些時候,父母在訓誡孩子時,常常等不及孩子申辯,就粗暴地打斷了他的話:「你還嘴硬!」「你竟敢用這種態度跟媽媽講話!」「明知道自己錯了,你還敢狡辯!」時間長了,孩子委屈沮喪的心情便產生了:反正自己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尊重,乾脆就不聽父母講話,也不對父母說過多的話,以免話多了,冷不丁又招來一頓無端的教導或責罵。事實上,研究表明,孩子在與父母發生爭辯的時候,往往也是他們的自我意識發展得最快的時候。這一方面對孩子的大腦發育非常好,因為發生爭辯時,孩子最來勁、最高興、最認真,思維非常集中。另一方面,這也可以營造民主和諧的家庭氣氛,增強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和自己的自信心,提早鍛煉孩子應辯能力和交際能力。因此,在訓誡孩子的時候,父母應該樹立這樣一種觀念,即要允許孩子爭辯。這並不是什麼丟面子、喪失權威的事情。不要因為允許孩子爭辯,就擔心孩子會不聽話,不尊重自己,與自己為難。允許孩子與自己爭辯,讓孩子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觀點,對父母和孩子雙方都有好處,它能促進彼此之間的真正了解。當然,允許孩子爭辯的目的不是容忍他們的胡攪蠻纏、隨心所欲,允許孩子爭辯的目的是培養他們基於事實和道理的基礎上表達自己的意見的能力和策略。如果孩子違反了規則,父母自然應加以制止。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父母是規則的制定者,因此,在制定規則的時候,要從實際出發,合乎孩子的情況,遵循平等的原則。提倡孩子與父母爭辯,並不是容許時時事事都讓孩子與自己爭辯。父母應該控制住,孩子爭辯的內容應該是有價值的,通過爭辯能澄清相關事實和道理的,也是有範圍和次數的。而且爭辯應在友好的氣氛中進行,不能沒完沒了,不著邊際。總之,訓誡孩子的目的是要向孩子講清一個道理。通過爭辯把事情弄明白,孩子就會心悅誠服地去做。很多時候,父母與孩子的意見是有差異的,通過爭辯,可以很好地達成一致。允許孩子與自己爭辯的另一個好處,就是能幫助孩子找到事物的界限,尋求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通過爭辯,不僅能弄清事實真相,而且還能掌握住事物的分寸,從心所欲不逾矩。 3、如果你下一次再這樣做……在父母訓誡孩子的過程中,一個最典型的現象就是父母自取失敗。自取失敗的結果,不僅不能達到我們培養孩子的長期目標,而且會隨時在家裡製造暴亂情景。父母自取失敗的情形很多。這些情形包括威脅孩子、賄賂孩子,給孩子以難以實現的允諾、譏刺孩子等等。為什麼父母用這些方式來訓誡孩子時常常自取失敗呢?且以威脅孩子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在孩子不太聽話的時候,大多數父母都會不自覺地威脅孩子。殊不知,威脅孩子,就等於是鼓勵他重複做一件禁止他去做的事情。比如,當孩子聽到你說「如果你下一次再這樣做……」的時候,他不會聽到「如果」兩字,只會聽到「下一次再做」。有時候,他會把話里的意思翻譯為:「媽媽希望我再做一次,要不然她會失望的。」因此,這一類的警告在成人眼裡看起來很好,但是對孩子來說,卻比不用還糟。它會百分之百的使你不高興的事再出現一次。因為警告對於孩子的自主意識作出了挑戰,如果這個孩子是一個有自尊心的人,他肯定會再犯一次,以便向他自己和他人表示他不怕事。五歲的小卓然在經過好幾次警告以後,仍然繼續向窗子扔皮球。最後,媽媽生氣了,只好拿出殺手鐧說:「如果你再向窗子扔一次,我就要揍死你。我說到做到。」只過了一分鐘,玻璃的破碎聲音告訴母親,她的警告產生了一個效果:皮球最後一次擊中了窗子。隨之發生的事情,可想而知。相反地,下面這個例子卻說明了不需要威脅,也能控制孩子偶爾可能犯下的惡劣行徑:七歲的佩佩用小氣槍的橡皮塞打他媽媽的寵物狗小弟。小弟很小,很害怕,不會躲藏,只會汪汪叫。媽媽聽見了,對佩佩說:「不準開槍打小弟,去打槍靶。」接著,媽媽又聽到了一聲清脆的槍聲。於是,媽媽走過來拿走了氣槍,並對佩佩說:「槍不是用來打小動物的。」在這個例子中,佩佩的媽媽做了她必須做的事:保護弱小者,同時以適當的行動來支持自己所說的話。佩佩在他的自我意識毫無受損的情況下,從他的行為後果里學到了一課。對他來說,母親所暗示的意義非常清楚:要是不用槍打槍靶,就會永遠失掉玩槍的權利。因此,在這一件事情上,母親避免了通常會遭遇到的可悲的失敗。她沒有走上註定要失敗的路:「佩佩,不準這麼做!除了小弟,你就沒有別的東西可打?為什麼不去打槍靶?如果你再做一次,你聽著,只要你再做一次,你就永遠別在玩槍!」如果佩佩不是很謙恭順從的孩子,他對於這一種忠告的反應就必然是再重複做一遍禁止他做的事。4、這件事我重複說了多少遍了?難道你是聾子嗎?在前面的有關章節中,我們曾提到,輕蔑的、譏刺的、侮辱的形容詞就如同是有毒的箭,只能施加於敵人,而不能用來對付自己的朋友和親人。然而,在我們的許多家庭里,父母在訓誡和批評幼小的孩子的時候,卻常常對自己所使用的語言缺乏警覺,不加分辨地就將一些有毒的言詞加諸於孩子。殊不知,當你在說「這把椅子真礙事」的時候,並不會對椅子發生什麼作用,椅子既不會覺得侮辱,也不會覺得窘迫。它原來是什麼樣子,還是什麼樣子,絲毫不在乎你怎麼說它。可是,你要是說一個孩子不聽話、調皮,或頭腦遲鈍的話,那就會對孩子產生影響,在他的身體和心靈里產生一連串的反應。他會產生憤怒、怨恨的感情,會幻想有遲早有一天要報復你。的確,語言的魔力在於它給你提供了一種理解世界和看待自我的方式。當你把一系列的否定性評價施加與孩子的時候,孩子最初可能會抗辯說:「不,我不是這個樣子!」可是時間一長,由於他一再聽到你這樣諷刺、評價他,再加上他相信父母的結果,他可能就會以你的評價方式來評價自己,認為他真的就是野蠻、不將規矩、遲鈍。於是,他就會放棄自己對自己的塑造:「反正我都這樣了,努力也沒用,無所謂。」因此,在訓誡孩子的時候,對於孩子心理健康影響最惡劣的,無過於父母具有諷刺的才能。這樣的父母在語言方面的「天賦」就像巫師一樣,自己給自己建立了一道「屏障」來施加語言的魔力:「這件事我重複說了多少遍了?難道你是聾子嗎?為什麼你總是聽不見?」「你野得就像是個野人。你是不是在原始森林裡長大的?你知道嗎,你也只配在那種地方生活!」「你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你是瘋子,還是頭腦有毛病?我早就料到會有這個結果!」這些父母可能沒有警覺到,他們的「評註」是有攻擊性的,必然會遭到反擊。因為他們的評判阻隔了與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煽起了孩子一心一意要尋求報復的野心。尖酸刻薄、傷人的陳腔濫調不容許存在與兒童的成長過程中。類似下列的說話方式應該盡量迴避:「你不是吃奶的孩子了。」「你真是個豆腐腦!」「你以為你是什麼?」不管做父母的是否有這種語言方面的「機智」,還是沒有這種機智,我們都不能把孩子在父母這面「鏡子」里所看到的他,與他們內心中為自己所塑造的他加以貶損。

第七部分:情感交流的秘方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煩惱和問題,就像成年人遇到煩惱一樣,他們也迫切希望向自己信賴的人傾訴,排解自己的煩悶……。因此,當孩子把父母當做自己的「知己」時,他所渴望的,是父母的理解,是父母幫助他確認他的情感、思想、動機、推理、行為和決定。 然而,當孩子嘗試著在父母面前敞開心扉時,卻常常以失敗而告終。甚至在敞開心扉後,還會發現自己受到了進一步的傷害。因此,時間一長,孩子的心靈大門就會漸漸關閉,直到有一天,他再也不來「煩」你……  第14節:最該說的話1、把這件事情講給我聽聽。我們在前面已經強調過,培養孩子的關鍵,首先就是要懂得孩子內心的秘密。而孩子內心最大的秘密是什麼呢?是情感,或情感的焦慮。因此,如果父母想真正地理解孩子,就必須要掌握情感交流的秘方,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增強彼此之間的信任和感情。從孩子的方面來講,如果他遭遇了什麼情緒上的問題或煩惱,首先求助的,無疑也是父親母親。因此,如果做父母的不善於與孩子交流,也就從一開始就阻斷了孩子與他人建立正常人際關係的可能。不幸的是,這往往是許多家庭的實際情形。因此,要達成和諧美滿的親子交流,做父母的也必須要對情感交流的技巧加以自覺的領會。做父母的如何才能架設好與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的「橋樑」呢?比較實際的做法,就是從克服自己與孩子的情感交流的障礙開始。通常而言,當孩子試圖與你談論他內心的煩惱時,如下反應方式,都有可能加速交流障礙的形成:用命令、指示或指揮的語氣,告訴孩子該去做什麼事情,給他下命令:「我不管別的父母如何做,你必須給我……」;用警告、責備或威脅的語氣,告訴孩子如果他做了某件事情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如果你知道好歹的話……」;用說教、教化或規勸的語氣,告訴孩子他應該如何做:「你應當……」;以提出忠告、方法或建議的方式,告訴孩子該怎樣解決問題:「為什麼不用另一種方法來替代呢……」;用評判、批評、否定或指責的語氣,對孩子進行負面的評判:「你那樣做太不應該了……」;以漫罵、嘲笑或羞辱的方式,使孩子感到自己犯傻,把孩子歸入另類,羞辱他:「你的行為像一個不懂事的孩子……」;通過解釋、分析或診斷的方式,告訴孩子他的動機是什麼,或者分析他為什麼那樣說,那樣做。讓孩子感到你在給他籌劃,幫他分析:「你那樣說是想……」;用保證、同情、安慰或支持的方式,努力使孩子感覺好受一些。勸說他從不良情緒中解脫出來,儘力消除他的不良情緒,否認不良情緒的影響:「不要擔心,情況會變好的」;用探索、詢問的方式,努力去找理由、動機和原因,獲取更多的信息幫助孩子解決問題:「關於這件事情,你還和那些孩子說過了?」;以退縮、轉移或遷就的方式,努力使孩子從問題中擺脫出來,自己也避開問題,分散孩子對問題的注意力,引導孩子把問題擱置起來:「吃飯的時間咱們不談這個」。

而正確的反映方式則是基本不需要表達自己的意見、評判和感覺,讓孩子把自己的意見、判斷和感受充分表達出來,給孩子打開一扇門,引導孩子去說話,使孩子在交流過程中發泄自己的情緒,理清自己的思路,進而自己找出解決的方法。用這種態度來與孩子進行情感方面的溝通,以下一些回應方式是比較簡單而又有用的:「哦!」「我懂了!」「喔!」「有意思。」「怎麼樣啦?」「真的?!」「我簡直不相信,真是這樣?」「是那樣嗎?」其他一些反應在誘導孩子去講、去說方面,更為有效:「把這件事情講給我聽聽。」「我想聽聽這件事情。」「講下去。」「後來呢?」「我對你的觀點很感興趣。」「聽起來你對這件事情有話要說。」「這件事看起來對你很重要。」「咱們一起來討論一下吧。」「這件事你願意談談嗎?」2、看你的樣子,今天的功課一定很重。十二歲的小莉是一個緊張而又愛哭的女孩子。她的表妹小珊來跟她住了一個假期。暑假快結束時,就要回家了。小莉非常捨不得,眼淚汪汪地對媽媽說:「珊珊就要走了,以後又是只有我一個人了。」媽媽很輕快地說:「你會另外再找到一個好朋友的。」小莉回答說:「可是我還是會很寂寞的。」媽媽開始安慰她:「過不了多久,你就會忘了。」「啊,媽!」小莉說著就哭起來了。媽媽生氣了:「你都快念中學了,還是這麼愛哭。」小莉狠狠地瞪了媽一眼,跑進卧室里,哭得更傷心了。照理說,這樣一個場景會有一個圓滿的收場的,結果卻以一個小小的悲劇結束。原因在那裡呢?原因在於,孩子長大到了一定的程度,他就有了對於友情、親情的渴望。他們會對自己的感情需求很在意的。然而,處於成人的世故與冷漠,他們往往對孩子的這種情感需求很不在乎。這樣,他們就會忽視孩子的感覺,對孩子細小的情感波動表現冷酷。這樣一種對待孩子的情感的反應方式顯然不利於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事實上,孩子們最需要的,就是我們對他的重視,哪怕是當時的實際情況一點也不嚴重,我們也不能掉以輕心。或許在故事中的母親看來,女兒不應該因為與表妹的分離就流淚哭鼻子,但是她的反應卻不應該沒有同情。做母親的應該這麼想:女兒很難過,我應該盡最大的努力來幫助她。盡量設法使她知道我明白她內心的感覺。如果這樣想,她就可以用以下方式來安慰女兒:「珊珊走了,教人覺得很寂寞。」「你們倆這麼要好,真捨不得讓她走。」「你會想她的。」這種反應使父母與孩子之間產生親密的感覺。孩子的內心感受一旦被父母了解了,他的寂寞和情感創傷就會消失。父母對於孩子的了解和同情是情感的繃帶,可以治癒孩子受了損傷的自我。這種策略可以應用於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比如,孩子放學回家,媽媽最好是能夠在家歡迎他。這時,她不宜提出答案千篇一律的問題來問:「學校怎麼樣?」「很好。」「你今天做了些什麼?」「沒做什麼。」相反,媽媽所說的話應該表達出她很了解孩子在學校所受的考驗和苦難:「看你的樣子,今天的功課一定很重,」「你一定巴不得趕快放學。」「回到家裡很痛快。」如果媽媽不能在家迎接孩子回家,留一張便條說明自己在何處,對撫慰累了一天的孩子的情感來說,效果也很好。有一些父母喜歡以寫信的方式,來加深他們與孩子之間的情感聯繫。因為寫信比較容易表現他們對孩子的愛和重視。也有一些父母喜歡用微型錄音機,將要對孩子說的話錄下來,孩子可以一遍又一遍地聽。總之,類似這樣的留言方式,可以增進孩子與父母在心靈之間的零距離,讓孩子真正的生活在一個充滿愛與安全的環境里。

3、像你這個年齡的時候,媽媽也曾痛苦過。許多成人在為人父母之後,就擺出一副長者的架勢,試圖扮演領導者的角色,這真是一件奇怪而不幸的事情。他們認為自己必須有一種父母的模樣,事事顯得胸有成竹、有主見、有把握。沒有缺點、沒有煩惱是他們理想中的自我。他們甚至會忘記自己也是一個普通人,和孩子沒有什麼兩樣。他們會刻意地迴避自己過去作為「凡人」的經歷,根本沒有勇氣告訴孩子自己過去的真相和現在的真實感覺。也有一些父母,因為要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就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自己是何感覺,只要孩子有需求,就那自己拋在一邊,無條件地接受和忍受孩子,隨時隨地為孩子做出犧牲。這樣的父母必定會做出虛假的行為、虛假地接受孩子的要求。然而,這樣的虛假行為不僅使自己難受,當孩子感受到了以後,他就會因為父母發出的語言信息與父母發出的非語言信息的矛盾而倍感困惑。這時,孩子就會處於進退兩難之境。如果孩子被頻繁置身於這樣的情景,就會使孩子經常蒙受「考驗」,使他們承載沉重的焦慮與負擔,導致不安全感的發生。另外一些父母則完全是另一種類型。他們通常會在孩子面前承認自己的感受。比如,當孩子在面臨困難的時候,孩子會覺得緊張,很害怕。這時,這些父母就會坦然地跟孩子說:「是啊,爸爸媽媽也很害怕。」、「是啊,爸爸媽媽在你這個年齡的時候,也很痛苦過。」這樣,孩子就會想,既然連大人都會害怕,也會痛苦,那我也不必因為害怕、痛苦就覺得難為情。孩子對一些不良的情緒就不再抗拒,而是坦然接受。大家都能想像,對於某件事物,如果是抱著抗拒的心理,一定是處理不好的;相反,如果敢於勇敢地面對,才會處理得恰到好處。如果父母不羞於承認自己的感受,就自然會解除孩子的抗拒心理。接下來,父母再講一些自己是怎麼處理這些事情的例子,孩子自然就有了榜樣。這樣的親子交流,既消除了孩子的不良心理,又拉近了父母與孩子的距離,做父母的為什麼不大膽嘗試呢?事實上,與孩子作親密的情感交流的另一個秘方,就是對孩子表現出自己的坦率和真誠,獲得孩子對我們的信任,成為孩子的摯友,把握孩子的內心,有的放矢地引導孩子。要做到這一點,父母應該從內心深處承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有自己的情感深度的、理智的人。雖然有些問題很難向一個不成熟的孩子解釋清楚,但是,如果父母能夠坦誠自己的觀點,單單你的態度,就會贏得孩子的心。實際上,告訴孩子父母的真實體驗,不僅能贏得孩子對你的信賴,同時,由於父母本人的真實生動的經歷往往比起陌生偉人的壯舉,更加貼近孩子的生活,因而更具有獨特的震撼力,孩子更容易從中學到面對困境與坎坷的方法與精神。第15節:最不該說的話1、你怎麼總是和小朋友處不好關係?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煩惱和問題,就像成年人遇到煩惱一樣,他們也迫切希望向自己信賴的人傾訴,排解自己的煩悶,修復自己的感情和心理創傷,重新用正常的心態迎接新的一天。但是,孩子的社交圈還比較狹窄,他們很難遇到這樣的「知己」朋友。雖然在幼兒園,他們也會結交一些行影不離的好朋友,可是,這些小朋友與他一樣同樣不成熟,基本上不可能去寬容或撫慰受傷的心理,甚至不能保守秘密。因此,孩子不可能把他們當作情感交流的對象,而本能地要向父母傾訴。當孩子把父母當做自己的「知己」時,他所渴望的,是父母的理解,是父母幫助他確認他的情感、思想、動機、推理、行為和決定等等。然而,孩子在父母面前嘗試著敞開心扉,卻常常以失敗而告終。甚至在敞開心扉後卻發現自己受到了進一步的傷害。時間一長,孩子的心靈大門就會漸漸關閉,直到有一天,他再也不來「煩」你了。但是,如果連孩子最信賴的「好朋友」都不能讓他敞開心扉,及時有效地幫他排解困惑和煩惱,那麼,缺少其他排解方式的孩子,他的心理困惑會越積越重,漸漸地導致心理畸形的。可是許多父母常常忽略這一點。他們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也就不可能有什麼深沉的感情或煩惱,即使有一點不開心,過一晚上也會忘掉的,因此,他們對孩子的感情常常採取輕描淡寫的態度。殊不知,這種輕描淡寫往往把很多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的重要機會放過了。5歲的安安從幼兒園回家來,情緒很不好,他於是忍不住就對媽媽說了自己心中的苦惱。「媽媽」,兒子說,「馬明今天不跟我玩,我想玩什麼他偏不玩什麼。」「哦?」媽媽沒有放下自己的工作,很輕描淡寫地說:「那你為什麼不玩他想玩的遊戲呢?你應該學會和小朋友處好關係。」「我不想玩他想玩的遊戲嘛,我也不想和他相處了。」兒子生氣地說。「如果你想做一個不講理的人的話,那你就一個人玩好了。」媽媽有些不高興了。「是他不講理,不是我。」兒子爭辯說,看樣子委屈得快掉淚了。「好啦,好啦。」看到兒子可憐巴巴的樣子,媽媽似乎也有些不忍心了。想想以後兒子有的是機會學習如何與人相處,也就不想再教育他了。「或許是因為你累了,所以才不高興。明天就會好起來的。也許明天馬明就會很樂意與你玩的。男孩子哭哭涕涕的像什麼話。」「我不累,明天也不會好起來。你不知道我有多恨他,我恨死他了。」兒子並不准備買媽媽的帳。「你這孩子,不許這樣說話。如果我再聽到你這樣說話,我就對你不客氣啦……」媽媽也不耐煩了。兒子見媽媽也不理睬自己,氣沖沖地回到自己的卧室,把門一摔,「我不喜歡上這家幼兒園了。我要換一個地方。」在這個例子里,媽媽從一開始便沒有對兒子的情緒引起重視,所以從以說教的形式向兒子提出建議,到開始指責孩子,到不痛不癢地說些安慰的話,再到威脅孩子,最後的結果,只能是讓孩子進一步受到傷害,親密的情感交流也就不再可能了。

2、又不是我叫老天爺下雨,幹嗎沖我使氣?孩子們在強烈的情緒困擾中,他是不會聽任何人的話,也不會接受勸告、慰藉或積極性的批評的。他需要的是我們了解他,要我們了解他在那一段時間裡,他內心的奮鬥。更進一步,他還希望不需要完全透漏他們的體驗,別人就能完全了解他。這是一種遊戲,在這種遊戲里,他只讓我們知道他願意讓我們知道的,其餘的則需要我們去猜。因此,當孩子回家告訴我們「老師打我」的時候,我們不必追問細節,也不需要說:「你又做錯了什麼,惹得老師打你?」更不必說:「啊,真可憐。」我們需要表示的是,我們體會到了他的疼,他的窘迫,和他心裡所感到的憤怒。我們怎樣才能體會到他的感覺呢?我們要看著他,聽他說,同時從我們的經驗里找到相應的情感體驗,加以適當的編排,對他說:「這一定教人窘得不得了。」「你肯定氣得要哭。」「那時候你一定恨死你老師了。」「你一定很傷心。」「你這天真不好過。」孩子們的強烈情緒不會在聽到「這種想法不對」的時候消失,也不會在父母嘗試著要說服他「沒有理由要這麼想」的時候,就不再難過。強烈的情緒不會由於禁止就自動消失,只會在聽的人以同情和了解的態度接受了以後,才會在由濃變淡的過程中消隱。九歲的兒子帶著一肚子氣回家。他的班上計劃好了要去郊外野餐,可是老天爺卻偏偏不作美,野餐的事因下雨被迫取消了。根據過去的經驗,媽媽知道,如果採取那些陳腔爛調的方式,對兒子說:「下雨不能出去野餐,哭也不成啊!」「今天去不成,以後還有機會的。」「又不是我要老天爺下雨,幹嗎沖我發氣!」這些方法只會把事情弄得更糟。因此,她準備採用新的方法來接近孩子。她心裡想:「兒子對於不能去郊外野餐的感覺非常強烈。他很失望。他用憤怒的表情顯示給我,要我分享他的失望。他應該有這種情緒。我要用我了解他的心情,尊重他的情感的方式,來盡量幫助他。」於是,她對兒子這麼說:「你好像很失望。」兒子:「是。」媽媽:「你什麼都準備好了,該死的老天爺就下雨了。」兒子:「可不是,真氣人。」過了一會兒,兒子說:「啊,算了!反正以後有的是機會。」兒子的氣好像是消了,一個下午都很聽話。通常要是兒子帶著氣回家的話,準會把全家人都鬧的坐立不安。不管是誰,早晚都會被他惹得發火。不到他上床睡覺,家裡絕不會得到片刻的安靜。3、這麼簡單的一件事情,不知道你學起來怎麼就這麼難受。現在的父母,大都力求讓孩子參加一些課外興趣小組,多學一些本事。在他們眼裡,會寫字,會畫畫,會唱歌,會彈琴等等,就是所謂的素質教育。他們也可能因為當初自己沒機會學習,非常懊悔,就更加下定決心,一定要孩子學。這樣的想法本來是很好的,但是,他們在讓孩子學習的時候,有時卻會在無意間犯一個錯誤,這個錯誤就是:對孩子而言,藝術素質的教育的主要作用本來是供給孩子一個有效的、發泄情感的出口的,然而父母們卻過於看重了它,把它當了孩子的一個未來「職業」,一個使命,一個必須完成的任務。就實際的情形而言,孩子的生活充滿了各式各樣的限制、規則和約束,這會使他們感覺不自由,甚至憤怒。因此,藉一種媒介物來使他們的情感得到釋放是必須的。最好的媒介物就是藝術教育。藝術是釋放情感的大道,它可以發出憤怒的聲音,培育快樂的情緒,使緊張的神經鬆弛。可是,大多數父母都不從這個角度來看待藝術教育。他們把它看成了一種職業,因此,他們追求的是孩子對技巧的掌握。這種態度影響所及,當孩子的演技水平長期沒有什麼進展時,就不可避免地會導致對演奏者的技能和人格的批評。其結果就是造成屢見不鮮的傷心事:孩子想放棄學習,躲避老師,終止他的「職業」。在許多家庭里,丟棄在一邊的樂譜、上了鎖的鋼琴、塵封的畫筆,就是這些傷心事的見證。把藝術教育看成是一門職業的另一個必然結果,就是父母們總是不切實際地期望孩子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的專業人員一般的成績。他們忽略了這樣一點,就是學習這些東西很辛苦,有一定難度,甚至是很艱難的。要學好它,需要有足夠的耐心、毅力、興趣、智慧和勇氣。如果父母們都缺少這樣的耐心、毅力、智慧和勇氣來等待孩子的點滴進步,很難期望孩子會在這方面有優異的表現,取得卓越的成績。面對這種情況,做父母的該怎麼辦呢?顯然,首要的工作就是去找一位好的老師——一個和藹而能體諒人的老師。這個老師不僅要了解他的藝術,而且還要了解他的學生。由於他掌握著孩子對藝術的持續興趣之匙,能打開或鎖上機會之門,所以他的重要工作是要獲得孩子的心。如果他在這方面不成功,那麼他的教學肯定會失敗的——孩子不會跟他所恨的人愛上藝術。老師的情感語調所帶來的迴音,要比他的樂器所帶來的反應還強烈。其次,就是父母應充分體諒孩子的不容易。如果孩子所遭遇到困難得到了尊重和了解,他所受到的鼓勵要強於其他任何方式。舉個例子,六歲的小琳在練鋼琴練到第三課的時候,必須練一種新的指法——用雙手彈八重奏中的八個音。老師用很熟練的指法彈給小琳看,並且說:「看,就這麼簡單,很容易的。」小琳模仿老師的手法去彈,可是她的動作卻很笨拙、很勉強,總是彈不好。小琳帶著失望的心情回了家。在家裡練習的時候,母親對她說:「用一隻手彈八個音很不容易,用兩隻手來彈就更難了。」小琳完全同意母親的看法。她坐在鋼琴面前,慢慢開始用正確的方法來彈。母親說:「我聽到了正確的音調。看來你的指法很正確。」小琳說:「這一段實在難。」這天晚上,小琳繼續練習下去,甚至超過了預定的聯繫時間。接下來的這一周里,小琳開始自動練習更難的指法,很快便到了流利自如的程度。小琳高興地對媽媽說:「原來彈鋼琴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難!」總之,小琳的故事告訴我們,在孩子成長和學習過程中,父母們要切忌以成人的效率標準來控制孩子的生活,因而看輕孩子學習一件事情的難度。殊不知,若以孩子的情感價值而言,要求孩子具有成人一樣的工作效率,其代價是十分昂貴的。它會耗光孩子的智力資源,阻止孩子的成長,窒息孩子的興緻,嚴重的還可能導致孩子情感的破產。這時,若充分體諒孩子所遭遇的困難,使他的情感體驗得到尊重,反而會降低事情的難度,使孩子得到更快的進步。


推薦閱讀:

當父母對你死心放棄你,你自己一個人無依無靠,人生低谷,如何生活下去?
討厭家,討厭父母?
紀伯倫:《論孩子》(On Children)
有個吃貨爸(媽)是怎樣一種體驗?
如何評價青海西寧的蘇麗事件?

TAG: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