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善行-太極拳好學難精的關鍵-參考資料
06-04
俞善行-太極拳好學難精的關鍵-參考資料
太極拳參考資料 (趙壽邨題籤) 俞善行 編著 1955年 上海圖書館藏書 前言 我的感想:太極拳好學難精的關鍵被我打破了。心裡想說的話,除了某些過激的外,都已經暢快的說出來了。利用業餘時間整理寫作告一個段落了,今後對於老師的教材資料,可以得到補充解釋了。同學們可以明確太極拳的方向了,我心裡感到很快慰的。 根據目前情況,認真鍛煉的人不多,因此這本材料所起作用並不大,但對今後推動這門運動的進一步發展,在質量方面說,是有啟發作用的。 這次油印打好基礎,今後隨著建設高潮,可以通過武術聯誼會申請交給有關部門的審查和參考後作出決定。現在僅作為講義性質,通過老師的指導解釋,使理解能力加強,這對一般同學們是迫切需要的。 這次承同學們相互幫助,尤其是徐德基、佘庚明、陶慕菊幾位及老師趙壽邨的鼓勵,才化了一年半時間完成這個工作。 這次油印材料,一部分是我十幾年來學習心得和助教經驗的小結,其他是參考新舊書籍的選編與向友好借來的抄本的整理工作。 我是一個店員工人,文化水準差,業餘愛好,與老師們的高度技藝成就,距離很遠,這點必須實事求是指出,以說明專業性的練法和業餘性的練法,內中有其不同的特點。 這次一面寫蠟紙,一面改革內容,由於經驗不懂,從本年十月一日國慶節下午寫起,到十一月三十日結束,兩個月間,蠟紙字跡起化學作用,因此請人油印時還有不清楚的缺點存在,請人寫則條件不夠。 這次收支原則及分發計劃,以在趙壽邨老師所教的同學們為對象,以自願互助實事求是來完成,具體辦法如下: 凡其中有關資料的原書作者需要本講義的,通過老師贈送一本; 凡在籌款以前墊付的幾位,贈送一本; 凡先前付過的,照發一本; 凡以後需要講義的,向老師要發。 本講義與教授者的關係,是一邊實踐功夫,一邊說勁喂拳給略有基礎的學者,使理論能夠知道實踐,由實踐功夫格外進步。所以本講義是帶有雙重性的,對學者有利,對教者也可得到鼓勵,並不希望一律人手一冊,作為初學的人看看,這是不合實際的。 糟糕,對不起,今天的油印看不清楚到極點,以後再改正或鉛字排印不知在哪年。同學們這我是抱著很大熱忱的,我很感謝你們,有問題請面談吧。這本講義真使我感到傷腦筋。 目錄 第一章 太極拳的架式 楊澄甫先生的架式圖 吳鑒泉先生的架式圖 孫祿堂先生的架式圖 楊吳孫三式比較圖 用法舉例圖 第二章 推手 推手的目的 推手的方法 推手的方法 推手的理論 我對拳經的體會 對於太極拳專用術語的分析 第三章 太極拳科目及文獻 太極拳論文 各種口訣法門 太極拳徒手與器械各種科目名稱 第四章 先進經驗選錄 楊露禪 楊少侯 楊澄甫 武禹襄 李亦畲 孫祿堂 田兆麟 武匯川 陳微明 董英傑 吳公儀 趙壽邨 吳某 馬某 徐致一 吳雲倬 向愷然 黃某 陳炎林 於化文等 楊式太極拳長拳名稱 第五章 太極拳的來源 唐豪 徐哲東 傅宗文 許禹生 第一章 太極拳的架式第一章 太極拳的架式 這一章材料。或許很多人已經有了。但是總是少數。而且楊澄甫先生的體用全書,有的人更少,孫祿堂先生的書,也很少,沒有流行。只有吳鑒泉先生的,則是比較流行得多的。 這一章的用意是團結楊吳孫三式,示範前輩老先生的姿勢,使我們可以觀摩,隨個人的愛好,去練習某一種式樣,使繼續保存流傳。 太極拳架式,可以實事求是的說,起初三個月必須有老師指導,以後看條件夠不夠,當然最好跟老師繼續練幾年。如果心有餘而經濟條件不夠,那麼請同志之間或友誼之間能練的人教授也可以。 我這本書,對於初練同志很少幫助,所以請諒解;對於已懂勁的同志來說,卻又覺得平平,心裡多已明白;因此最適宜給一年至五六年的愛好同志們或先生們(因為練太極拳者各階層都有)的參考研究,作為老師們的助手作用。 楊式楊澄甫的架式姿勢,吳式吳鑒泉的架式姿勢,孫式孫祿堂的架式姿勢,三式源出一流,大同小異。區別的顯著點在於所運行的圓圈線路大小不同,楊澄甫最大,吳鑒泉小,孫祿堂的更小。 楊澄甫和他哥哥少侯不同,楊健侯和楊班侯不同,楊露禪和陳家的下一代不同,陳家和孫祿堂又不同了,以上是不同點。 姿勢大小高低雖然不同,但是名稱卻很相同,次序也相同。相傳駕式姿勢的先後次序是王宗岳編的一套,這是很有道理的。理論也全部相同,這又是王宗岳的功勞。在推手方面,卻各有不同的特點。 我對楊吳兩式的初學者(孫式我不懂),提出兩式姿勢的特點: 楊式大架子的優點是開展足格,放得開,功夫吃力有基礎,兩足有坐力,圓圈大,飽滿沉著,好比寫大字,顏真卿體。 它的缺點是散漫凸出(指初學者通病),潑腳八字步,虛實不分;腰部俯仰的角度太少,因此腰部動作差;兩手距離太開,當中空擋太大;轉身時一百八十度來回,對準目標不免斷續,屁股容易凸起,兩肩多數用力。 吳式小架子的優點是緊湊簡約,收得緊,功夫細緻精密,腰部有獨到靈活,圓圈小,著著夾得緊,嵌得牢,好比寫小字王羲之體。 它的缺點是拘束缺陷(指初學者通病),步子太小,重心放置不下;上身有時太往前伏,容易衝出;兩手的距離太靠攏,掤勁不大;圓圈太小,往往變成直線動作,含胸太多,低頭哈腰便發生通病。 以上初學者通病,必須有老師和旁人協助指正,要虛心接受。有時老師自己也有通病,由於各人個性不同,有(以)及缺少更高明的人指出,所以變成習慣後就難於糾正了。 練太極拳架子,既然一套會了,就應該下些功夫,作為每天的基本練習。時間最好在早上,空氣好,精神足。初練一年以內,打一套架子時間適宜三十分鐘至四十分鐘,若只有十廿分鐘功夫是只好適宜有病忘的人。一年以後就要求再拉長些到一小時左右。不過對心急朋友恐怕忍不住吧。但是這樣做下去,功夫肯定是有成果的。否則架子不肯用功,推手最好,腰腿功夫和耐心用意總覺得不夠條件。 太極拳架式功夫的深淺,表現在幾方面:步法是底腳。其他拳術,開始先練坐馬步做基本功夫,打坐兩腳盤膝也是基本功夫,這些都是不變的、固定的、枯燥無味的練法。太極拳步法的特點則是把重心寄於一足,連貫運動左右腿的前進後退來調劑,是把馬步的優點放在一弓或一坐適當的時間安排中。所以,功夫深淺的區別,就要看練習的人是否弓足坐足。比方一百斤的體重,當虛實的兩個極點的腳分清時,實的一足是否達到九十九斤的坐力,而虛的一足有否輕到一斤以內。因為一般人往往在乎四十與六十之間的比重,功夫根本沒有貫徹下去。 腰部是連接上下的總站頭,是非常重要的調撥中心。坐腰就是松腰胯,讓它跟下部的腳更加聯繫的好。腰的轉動角度和發揮力量非常巨大,而一般人都不知利用,卻去在手上用力氣,吃力不討好。比方說,手上用足力氣只有四五十斤,而腰部輕輕一動也就四五十斤了。 腰部即肚皮,不要讓它縮進去,無論那一種姿勢狀態,一定要放鬆肚皮,讓它舒服飽滿,心裡有這一點意思,就是氣沉丹田了。 以上是腰腿功夫,佔到七分,其他三分在上面。所以太極拳功夫是上部身體松,下部身體吃重。 眼睛和目標的關係很多人糊塗,沒有目標怎會練得準確,所以很多人身體是在運動著,而心裡想別處,眼睛呆瞪瞪。目標在哪裡呢?在於每一式姿勢進行時的前面。多種姿勢的目標在前面鼻尖和嘴巴的水平中線部,這是上部;胸前的,頸部以下一段的中心,這是中部;下部的目標是比較少數的。看目標時,眼神顧盼只要注意些就可以。 兩手同時提起,向前時的位置是平行的兩點;而一手向前提起時的位置是移向鼻尖和嘴巴的中心點,不是在肩前,好象三角形箭頭向前。 頂頭懸的頂字是名詞頭頂的頂,不是動詞頂力的頂,前弓時,頭頂和身體略向前上方,不是上下筆直。後坐時頭頂則是保持平正的。 練架子功夫是普遍性的,沒有什麼困難,人人可以在很短時期內學會,所以不論年齡大小、性別、壯弱,都可以練習。刀劍也容易。推手單是活動活動,也容易的很。以上這些外表形象化的運動,都可當作一般的運動,所以是普遍性的。 對於特殊性的,是帶有理論和方法的懂勁學習。懂勁是太極拳的技擊作用,從本身腰腿功夫、氣分長、思想集中的要求起,進而研究外來的動向量和自身動向量的關係,通過神經的感應,收縮或放射恰當的運動量,使對方失去重心據點,而所消耗的卻不影響身體健康的內勁。因為所學的時間比較長,領會也比較不容易,所以好學難精,成就者少。 太極架式進行時的腳步,象走路一樣,但身體略為頓下去,象走矮步。兩腳左右闊度通常與兩肩一樣闊,前後長度分作半步和一步,半步多是向後坐腿,一步多是向前弓腿。主要是川字步,不是八字步。川字步當中一直安排頭頂和尾閭的中心線,旁邊兩直是腰和肩的兩翼左右線,三條直線不容併入兩條或一條線,這點必須注意,否則偏斜失勢。 下面的架式圖,可以放大到對開報紙這樣大,作為今後對工廠企業職工兄弟的集體教法,時間也最好在早上天剛亮時,因為在晚上,一天工作已經很疲勞,練了之後往往有些人會睡不著的。 有些人提出簡化太極拳,其實太極拳架式看看很多,實際只三四十個樣式。練習並不難,如果練的時間感覺太長,那麼你也可以練快,十分鐘或者五分鐘也可以練完一套架子,不過效果是大打折扣了。 楊澄甫先生的架式圖(略) 吳鑒泉先生的架式圖(略) 孫祿堂先生的架式圖(略) 按:孫祿堂先生本來擅長形意拳和八卦拳,太極拳不會。 據一位同志(人行馮同志)得到友人的資料說:前清時太極拳的威名壓倒一切拳,孫祿堂和楊澄甫是武術界的上層人物,孫向楊提出交流形意和太極的拳藝,而楊不願意,孫的心裡很氣。 一天,武術家某家宴客,表演所長,中有一人,兩手一攤,口裡客氣的說,我來一下罷,而兩手一攤間,已把幾位很有功夫的人推動倒向一旁,練畢,孫即上前迎談,自後拜郝為師,此人即郝為真。 孫祿堂的太極不及形意,他和別人推手時,常常使人皮膚髮痛,用的力氣太大,因此有人批評他太極不好,而形意八卦則功夫很好。 郝派孫派也是後來別人稱呼他們的。第二章 推手第二章 推手 第一節 推手的目的 推手的目的,是懂勁。架式練準確後,繼續鑽研方法和理論,把拳研究的範圍再擴大一些,質量再要求提高些,已經不是單純地追求力的大小和手腳的快慢來對待練習功夫。而是進一步深入細微了解和分析的工作了。關鍵在於外接來勢,內起變化作用。在兩人相對的運動當中摩(磨)練出特有的神經觸覺,從神經觸覺的感應和熟練關節運動的結果產生巧勁,去調和和控制兩者之間各點的不平衡或矛盾處。所以,推手並不簡單。 有些人身強力壯,體格好,有條件,這是本來有的體力。和鍛鍊出來的功夫有區別,不能混為一談。通過鍛煉,豐富理論,加上本來有的體力,才成為完整的功夫。 體力和腦力雖是主要條件,比較容易領會,做得到,但是沒有恆心的人還是不行。所以對於一般體力較差腦力較笨的人,練起來進步雖然慢些,只要肯用功研究,長期練習,一樣可以得到益處,一樣可以把功夫練成功。 一般的學習功夫進程:(指業餘愛好的人) 第一階段:從第一天開始到架式學完,加上初步的推手,或刀劍練習,大約一年到三年的時間。這一階段是基本功夫。學的人很多,興趣很好,但是流動性很大,沒有恆心堅持鍛煉的人佔大半。這一階段僅是外表的形象化動作,理論是比較少的,這是必經的階段。 第二階段:學會了各種架式,推手也粗知皮毛,開始和勁的理論發生關係。感到勁的動作興趣濃厚,這時思想起了鬥爭,感到可望而不可即(及),情緒衝動。一種人能耐得住,自覺鑽研,不妄用力,漸漸領悟勁的作用,加強研究;一種人心急等不住,蠻勁亂使,好要佔面子,原理和太極相反,結果巧勁仍得不到;一種人知難而退,停留原來程度,不思上進,敷衍了事。這一階段大約五年至十年。 第三階段:由於克服了各種阻力困難,堅持鍛煉,且有名師指點喂拳,對理論頗有心得,架式肯認真練,日常有程度相等的同學一起鑽研,因此這一階段功夫進步非常快,漸漸達到懂勁的境界。大約十年以後的功夫。目前許多教師還在這裡找目標,找不到門的很多。 第四階段:由於懂勁,才算入門,或叫畢業。相等於高中畢業程度。理論再加上貫通,功夫再認真鍛煉,更要多多實地實驗,虛心吸收各種外界長處或前輩經驗,逐步得心應手,滿身全是動作。過去到了這層功夫的老師,往往追求迷信怪誕的很多,這是不科學的或者是反動的行為,我們應該認識清楚,辨別是非。 第二節 推手的方法 很多學者推手方法,有前沒後,只攻不守,都沒有坐腳,單是追求手上局部的用法,加上力氣,頂住不放,推出為快樂,這樣做法是錯誤的,學二十年也沒用。 正規練法是有步驟,順序漸進,抓住要點,加以說明,再深入下去,先求單推手:用我的左手腕粘接對手的左手腕(或右與右),目光相對,動作要慢,弓坐重心要穩定,手上勿用力,象練架子一樣認真,每一轉動不論多少角度,實際應以腰的轉和腹的沉來帶動手臂的來回。向前弓時,膝蓋不可出腳尖頭,手臂不可伸得太直,不可低頭或含胸過分。將到目標就要瞄準,已過目標就要預備後化。後化時坐腿,用腰轉化,頭頂和腳跟垂直為度,不可後仰,兩手不可貼在胸前,要有餘地。 好象推磨一樣的平面圓圈,注意把不用的一隻手放在尾閭骨處,把用的一隻手與對方粘轉。右手和右手動作的路線是逆時針方向的轉,左手和左手動作的路線是順時針的轉。兩腳前後可以掉掉步子,不要習慣只坐左腳或只坐右腳。 單推手一教就會,很便當,功夫卻很吃力,因為太簡單,初學的人多不重視,原因是他們只看到一個大圈圈的動,而沒有看出還有小圈圈的動,而小圈圈的確是要等有些功夫之後才有。 聽勁的著手方式,首先從一隻手和對方接粘處的一點開始學起,然後兩隻手接粘對方的兩點處學聽勁,最後全身各處任何部分與對方一接觸,便能粘接對方的手臂或其他部分。同時能從皮膚神經的感覺中聽出辨別對方的心態有意圖。知幾(機會)知微是能知對方極小的變化,我就可以先覺,動之則分散他的攻擊,靜之則利用他的弱點加以控制。所以單推手可以認為基本推手方法。 次練雙推手:雙方四隻手一齊參加活動,手接手牽動往來,形成多種多樣大小圓圈的連續循環動作。有平面、斜角、立體,或高或低,或長或短成為波紋的方法。轉動時的方法,必須有掤扌履擠按四種變化,手與手的交接點必須帶有適度的粘性,就是不丟不頂。手法是勢,粘性是勁。手法是方向的變化,粘性是運動量的變化,這點必須明確。 練習時求慢不求快。重心須穩定,要弓的足坐的足,用腰腿來牽動兩手,不可只顧手動而腰腿不動。甲方的動作擠按時,乙方的動作是掤扌履。反過來,乙方擠按甲方掤扌履。擠按的人弓腿,掤扌履的人坐腿。當掤扌履坐腿轉腰化盡對方的擠按勢時,對方須變按為擠,我再化去他的擠勢,用坐腿轉腰反背勢為順勢,用按勢向他按去,他用掤扌履化我的按,我變按為擠,他再轉腰化我的擠,反過來順勢向我按擠。 能坐腿不能坐腿,能轉腰不能轉腰,在於練架子功夫好不好,所以架子和推手有很大幹系。架子一定要好好的練。許多人推手搶先恐後,不做掤扌履擠按動最規程,在四手中往往漏去擠手,原因是大家不肯坐腿,不是捨己從人,動作太快太小,因此整個圓圈缺一隻角,圓而不周。須知定步推手的方位是四正,是方形內接圓,在這個四方四格四隻手能夠伸縮足格的範圍里,應該盡量滿足掤扌履擠按手法和弓步坐腿的限度,使功夫開展擴大,以滿足要求。 在這個四正圓圈的當中不是空白一無所有,卻包含著太極圖當中的一條S形的曲線,它象徵著波形曲線動態,又包含著象電流接通各點的神經細胞觸覺和感應作用。試把兩人的右手和右手接著,便成S形,再把左手與左手放在對手的肩上,便成圓周。不但在推手時有這種形態,每一舉動有這種姿勢,而且還有著內在的太極理論。就是各種勁的變化,在後說明。 擠按是曲中求直,手已出動對準對手,所以帶些攻勢,在到達對方終點之前,就須準備變化,切勿挺直前衝過頭,致重心不穩。掤扌履是直中求曲,手已漸漸收回至胸前,靠腰腿轉化,勿兩手縮緊著胸,掤扌履是後化蓄勢以待,引出一條曲線,使對方動向偏差或落空,不是失勢。 第三節 推手的方法第三節 推手的方法 雙方都要做到用量適度,調劑準確。重加到每手約三五十斤,輕減到每手三四兩。 左手重時右手輕,右手重時左手輕。不是兩手同時重,同時輕。這是自己左右手的變化。對方壓力向我左手重,我的左手如覺不宜硬拼,那麼我左手的分量就減些,把減下的放到右手去。減多少分量呢?減到比對方略輕,不可一下子減盡。譬如對方的重是十斤,我就變九斤,把不必要的減去,加到有利必要的點上去。加到有利的點上去,也不可一下子加盡。譬如對方的重十斤,我就十一斤。轉變點在於:得機勢則加,不得機勢則減。這是兩個人左右手輕重的變化。 雙方都要做到能高能低,能長能短,以滿足伸縮餘地。肩部以上屬於高的範圍,從前人叫天盤。腰部以下屬於低的範圍,從前人叫地盤。肩部以下腰部以上屬於中的範圍,從前人叫人盤。富有伸縮餘地的作用是使對方摸不到重心。使他感到「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 雙方都要做到武戲文做,不可過火。應該注重覺勁。誰的聽勁靈敏,誰就有先覺。誰能得機得勢,誰就能從容應付,重如泰山,不是笨重的重,是全身松沉功夫練出的重,當中有先覺;輕如鴻毛,不是輕浮的輕,是全神貫注摩擦感應作用的輕,當中有先覺。重的時候不硬拼,輕的時候不放棄,要相互呼應,不可各節脫離。 許多人學會了推手的一些手法,對於架式的重要性便被忽視,不知架子與推手大有關係。凡是架子有基礎的學推手便很容易,架子不用功的學推手總有些生硬。我們應該糾正這種偏向。肯定把架子作為主要練習,每天早晨練它五十分鐘至一個小時許。動作要慢而均勻,思想要集中,練畢散步數圈,再練推手。 第四節 推手的理論 因練架子有基礎,推手已靈活,進一步可以找勁,學習策略,研究知己知彼的方法。 太極拳練了五六年甚至十幾年,不懂勁的理論是極平常的事。他們大半是離開老師想無師自通。未遇名師指點,東抄西學的學者,不要求進步的不必談了。我以為要做到懂勁,必須請教有真傳太極一門的老師和先進同學的啟發。(非)現實地口傳心授,結合理論,耐心細緻地分析動作不可。要使你體會,就必須裝樣被你試打幾十次幾百次,從前人叫喂勁或遞勁。教會一個人確實費很多心血。教的對象要品德好,虛心學習,不間斷,尊重老師。 到底勁是什麼東西? 勁是暗藏著不顯露的潛在能力。是長期培養定靜功夫的結晶,是全身筋骨活動和神經敏捷的結果,是理論和實踐結合的藝術成就。 平時練架式時動作緩慢的勁,外行人看來好象沒有力氣,而精神卻這般認真,他們嘲笑地比喻為「捉蜻蜓」、「摸瞎子」,沒有什麼精彩好看。而應用推手動作時,外行人看到一個功夫差的被另一個功夫好的弄得坐立不穩,跌出很遠,又妙喻為「不倒翁」、「老鷹捉小雞」。他們覺得很奇怪,很好看。其實他們不懂。練熟了,練會了並不希奇。是幾種手法和一種勁的作用,使對方失去重心因而不穩和跌出去的。 勁是力的集中表現。能發揮伸縮和旋轉功能。「四兩撥千斤」,是從前人形容以小力勝大力的比喻。並不是說絲毫沒有重量就能將人撥動。實事求是說,體重和力氣大有關係。許多運動項目,在比賽時都有重量級輕量級的劃分。重量級身體重,當然氣力大。輕量級體重輕,當然力氣較小。人的體重,一般是一百斤到二百斤。相差只一倍半或小於此數。至於他們之間,鍛煉過與沒鍛煉過的發揮能力,相差數就大得多了。 太極拳功夫精通與沒有鍛煉過的人比較起來,如果體重相等,太極拳用勁的能量是十斤,而能夠把一個二百斤重的人象拋籃球一樣的投出去,那麼他的發揮能力,可以說一與二十之比罷。太極功夫的深淺,也可以從以小勝大的比例中反映出來。 勁為啥這樣難學呢? 勁並不難學,是因為有條理可以分析研究,不是內容空洞的東西,只要逐步耐心去做,不難做到深入細緻。功夫逐漸增長。問題在於自己有沒有信心和恆心。身體有沒有特殊的毛病,有沒有得到老師切實的指導。有沒有得到同學們的相互幫助和啟發。 北方老師叫勁為「勁兒」。學者不到相當程度,他們是不教的。現在是比較公開些。由於他們在過去舊時代里得不到相當的教育,因此他們文化程度很差,對新事物也很不容易接受。所以他們在教拳的解釋術語中,說不出所以然來,這對他們是一種損失。 拿物理中的力學來做理論的根據,是現實和科學的。把未經鍛煉的力假定為是固定的力,而把已經鍛煉的力假定是流動的勁。就應該先把力的內容弄清楚,順便提到勁的動態。 摘錄: 物質的存在,可用手的感觸以覺察之。使靜止的物體運動,使運動的物質變其遲速或方向之作用,這就是力。 在一個規定的時間裡,計算出所經過路程是多少數量,路程對於時間之比的名稱是速度。 在一個單位的時間裡,速度起了變化,它的變化是有規律的合成,通常是經過單位時間之後附加於速度上的量。速度對於經過時間的變化率,叫它加速度。 物體的運動在方向上還有動量。大量的大小,要把它的質量和速度的相乘積定出來。 磁的性質,同名之極(陰極與陰極,或陽極與陽極)相斥,異名之極(陰極與陽極)相引。 凡物若不受外力,則靜者不自動,動者不自止。動路必直,速率必均。 動之變,與外力為正比,變動之路直,有外力同向。 正力有反力相等。 簡單說明與太極拳的關係: 施力點(目標):我們練架式時,兩隻手先後動作,應該分為主副作用。對準鼻尖的手為主,側面的手為副。手的來去,眼的注視,全神貫注著前面的方向,練的都是連綿不斷的動作,好象分辯不出那裡是施力點。的確如此,太極一套架子沒有斷勁,亦沒有對任何一個姿勢明顯地暴露出它的施力點,那麼該是沒有了施力點嗎?也不是,太極的施力點就在眼的注視,手的瞄準,尾閭對中,後足跟伸長,各部分引出一線齊向一點對準的目標集中,練架式時是集中各線於一點,蓄而不發,繼續象一點連接一點連珠般的貫徹下去到一套架式終了為止。在推手應用時,在於這一點能不能對準對方的中心,由對準中心而掀動他的重心,這一點就是太極圓圈的核心。起源於我的腳跟,發揮腿的伸縮能力,鼓動腹部沉迫衝擊,依靠腰的轉動去調度兩手的虛實,而這一點子活活潑潑,忽隱忽現,周流無滯,圓活無方,放之則將人打出,收之則無影無象。退藏於虛靈,變化無窮,用之不著力,所以太極的施力點只要得機得勢,到處都是。 力的方向(經過路線):力的方向,在沒有聽出對方的動態前,不作決定,向前對準目標是對方胸前。當中經過路線並不是順利的一直不變的,遇到對方阻力強時,就不應走直線而走曲線。通過了或解決了對方的阻力就再走直線,不管中間多少彎路,起點和終點目標總應該明確。這是進攻的方向。反過來,對方向我進攻,我就要多方粘接,化去他的進攻,也就是阻力作用,使他的力對不准我的中心,就不能搖動我的重心。化勁的方向是把對方的施力點引向空側,不及我身。 力的平衡:兩人功夫相等,互相走化,不丟不頂。雙方的動作不後不先,互相抵消。經過多次的反覆進退,各人仍舊保持自己重心,這是得到了力的平衡和調劑作用。 內力與外力(自己的力和外來的力):內部自己的力,一面要支持自己重心,一面又要向外攻擊。如果只顧一面,就會失去重心被人控制,手忙腳亂,牽一髮動全身。所以太極拳走即是粘,陰陽相濟。半面進,半面退,半面招架,半面進攻,穩紮穩打。 合力與分力(集中的力和分散的力):合力是上下的力或左右的力,向一個目的集中的力,上化零為整,主要打擊對方的弱點。分力是由集中一點的力向四周斜角上下分散,是化整為零。主要轉移對方的目標和集中力。兩個人的動作方向一致,也產生合力,動作方向相反產生分力。 作用與反作用(第一力的動和第二力的反應):太極第一力是試探作用,試探對方反應如何,沒有反應是每喲知覺,我就可進一步控制,如有反應,他的知覺又如何,反過來動作是那種性能,我就可加以準備和利用。作用就是動作的用意,反作用是感到作用因而引起的另一種對付姿勢。 引力(牽動吸引的力):引進入空,牽動四兩。引是誘他,怎樣去誘他呢?是預先埋伏,讓他過來深入圈套,使他上當,使他的力落空,再加以截擊。牽是掌握了隨他的意而比他領先,如掌握住一條牽著牛鼻子的繩子一樣,把對方的大力順勢粘接,隨意轉移其方向,使他的鋒頭偏差不準,超出中心,便是落空。 壓力(撳住推動的力):一般身強力壯者壓力都很大,缺點是沒有摸清對方重心就推壓。往往白用力氣。不但白用,而自己也會因用力太猛,重心搖動產生反作用,氣呼呼的,另一缺點是勁短,不集中,用得不透切(徹),十分力到著對方只有二三分。原因是聽不準,勁不長,不懂勁。 摩擦力(粘貼活動):兩個點是接觸,兩個面是粘貼。活動了便產生摩擦,點與點接觸是摩擦的開始,面與面粘接是摩擦的效用。由於點的落點準確,才可以貫穿中心,發動各線的集中。由於面的粘貼,才可以阻止對方的壓力而使之落空。推手動作,相交處便是定點,定點位置常在關節活動部分。如腕肘肩鎖骨處。定好了點,在摩擦周圍面的粘貼活動。在粘貼當中得到感覺,產生方向角度勢的動態,增減輕重量,化整為零,變點為面。 應力(相應連接的動作):應物自然,得心應手。逆來順受。應接是功夫熟練後的表示,他到我也到,後人發,先人止,兩手相應,兩力相接,無思無慮,隨機應變,無須經過大腦加以思索,是熟能生巧的動作,不是硬生生做出來搶先落後應接不暇的動作。 重心(頂有底垂線的穩定作用):太極不在乎使對對方遭受痛打,而在乎使對方跌倒。痛不痛是局部受傷的粗暴行為,而利用對方的弱點使他失去重心跌出,是比較服帖和不傷人的。重心的頂是頭頂。底是腳跟。本體在胸腹之間。要重心不失,頂與底的傾斜不可超出四十五度。底可以隨勢變換,頂就要經常保持與底的常度,不可亂動。從前人叫頂頭懸。又說一要喉頭永不拋。因為頭部是決定動向線定主要部位的司令台。重心穩定作用,不在乎停住不動時,而著重在底部活動狀態時求穩定。再於雙方活動狀態中維持自身的重心和搖動對方的重心。雙方面對面的水平線是中心。重心穩定中心對準,便是有了中定勁。 比重(兩個點以上的量差):比重是輕重關係。太極的比重,不是比誰的力氣大,壓力重。而是比誰更能得機得勢,誰的優勢增長,隨就加;誰的優勢縮小,誰就減。優勢是順勢,失勢是背勢。 密度(差之毫厘,繆以千里):密度是排列很精細的一小塊。毫釐分寸的動作,功夫到了家,動作緊湊,看也看不大出,是臻於縝密的表現。由大化小,由粗入細,越練越精,才積累了這種功夫。練推手的聽勁就應該很輕靈的察微、知機、知覺密度的變化...... 彈性(受振動的伸縮性):收即是放,走即是粘。太極是先接受了外力的壓迫而給以反擊。在接觸和回復的伸縮中間產生震波,把外力彈出去。彈力小而急,細而長,疾而靜。 斜面(斜角側面):正面不順,則走斜角四隅。變不順為順,否則不能擴大變化範圍,容易被人封住拿住。斜面是正面角的交叉,這樣連貫變方向旋轉,變化就更複雜了。 離心力(從中心向外旋轉的力):俗話人不能近身,一近身就被我拋出去,用的就是螺旋勁。對方的力剛到,邊接邊拿,退步轉身,連根脫然飛去。 功(積累多種活動和長期練習的功夫):拳不打力,力不敵功。拳是指只有外表姿勢沒有真功夫的人。遇到了力氣大的就沒有用。功是指對架式肯認真鍛煉和對理論如內勁功夫有相當研究的人。力氣大的人對他實在施不上勁,有力無處用,沒辦法。所以說,拳不打力,力不敵功。 能(發揮的能力):既然有了真功夫,當然有發揮能力。不過這能的練習,還需要相當程度的同學大家一起研究。實習各種勁的性能和各種拳刀劍槍姿勢動作的散手用法。特別是老師的知道。摘錄力學定義(一九五四年高中物理學第一冊)摘錄力學定義(一九五四年高中物理學第一冊) 勻速運動:勻速運動的質點在單位時間內所經過的路程,因為是勻速運動,所以這個速度的量值是不隨時間改變的。 (按):太極拳的勻速運動,反映在練架式時的速度,從第一式開始一直到末一式終了為止,一勢變換一勢所經過路程的快慢,始終一致均勻。 變速運動:速度隨時改變的運動叫做非勻速運動或變速運動。如果運動的質點在何(任)何相等的時間裡所經過路程並不相等,這個質點的運動就叫做變速運動。 變速運動,在任何相等的時間裡,速度的變化如果是相等的,就叫做勻變速運動。勻變速運動的加速度,就等於單位時間裡速度的變化。因此可以用一秒鐘內速度的變化來確定加速度。 末速度大於初速度,加速度就是正量,末速度小於初速度,加速度就是負量。 (按):太極拳架式先慢後快,仍歸均勻,是勻變速運動。如果後來越練越快,變成勻變速運動的加速度。 推手應用時,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由緩到急是加速度的正量;由急到緩是加速度的負量。所以順勢是正量,末速度應大於初速度。背勢是負量,末速度應小於初速度。順是乘機,背是待機。 力的相互作用: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可以分成兩種類型:超距作用和接觸作用。 超距作用:重力,地球對於物體的吸引力; 磁力,磁性物體間的吸引力和排斥力; 電力,帶電物體間的吸引力和排斥力。 這幾種相互作用都是在兩個物體隔著一段距離就能表現出來的 (按):太極拳的勁斷意不斷,四離四絕的練法,及幾位空勁跳躍的練法,用心理作用來想像超距吸引和超距排斥的研究,未始(尚)不可,可以增強虛靈、真空、敏感、合氣的功夫。但在實際運用上,是有出入的。 接觸作用:例如碰撞、壓力、張力都是在兩個物體接觸的時候才能表現出來的。這幾種相互作用能夠使物體的形狀或者體積發生變化。這種形狀或者體積的變化叫做形變。像壓縮、伸長、扭曲、彎曲都是。所有的形變都是物體內部各部分間的相對位置發生了變化。不過在發生形變的時候,整個物體還是可以保持相對靜止的。 (按):太極拳的黏勁最為重要。黏就是兩個物體的接觸。有了接觸才能表現出機勢,發揮勁的作用。屈伸開合是形變,是各關節活動的位置發生了變化。整個物體全身的重心,還是在動中求靜的靜逸狀態下。 一個物體因為形變所得到的能夠對另一個物體發生作用的力,叫做彈力。 (按):太極拳的蓄而後發,走即是黏,動急則急應,收即是放,接受對方的壓力作用而加以彈力的反作用的來回勁。 在接觸作用里還有一種叫做摩擦力。是在物體表面上的一種力。所以和彈力不同。 (按):摩擦力是由轉腰轉腕及手臂各部的接觸,在皮膚表面上的摩擦,是屬於本體的活動。而彈力則是對方壓力的反應。 作用時間非常短的力叫做衝力、例如打、踢和碰撞 (按):發勁如放箭。時間一瞬,越快越好。 作用時間比較長的力叫做持續力。 (按):化勁是作用時間比較長的持續力。 功:功有兩個必要的因素: 一個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另一個是受作用的物體的全部或者一部分在作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按):太極的功,一個是作用在本身對架式的運動。另一個是推手時作用在使對方移動重心或失去重心的支持。 地球上一切運動物體,在克服阻力的時候都要做功,只有在真空理里運動的物體才可能例外。這時作用力所做的功就完全用來增加物體的速度。 (按):太極拳克服阻力所做的功是走化勁。只有在拿起對方腳跟重心時才處於真空狀態。這時所做的功,沉著松凈,專註一方,作用力就完全用來增加物體跌擲的速度。 功等於作用力跟作用的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如果作用力的方向跟物體移動的方向成一定的角度時候,只有在運動方向上的分力才能做功。 (按):太極的中定勁所做的功,是對準對方的中心而用腰腿的轉動進迫對方移動重心。如果對方身體移動中心角度時候,那麼要看對方移動角度偏差點,用左手或右手側面的分力去做功。例如牽動四兩撥千斤的牽動動作做分力的功。意思是正面不能做功,就應該做側面的功。 跟物體運動方向垂直的力沒有做功,因為九十度的角等於零。如果夾角是銳角,這個力就是使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力。這樣的力叫做作用力。對物體所做的功是正值。 (按):垂直的力是一橫一直硬碰硬招架的力,有力沒有功,是正方直角的動作,雙方力氣白用。等於零。如果帶些與對方來勢成一銳角,就是貼身化去引進落空的角度再加以加速對方落空的作用力。這就是反退為進有前則有後的做功。因為使對方產生加速度前傾的力,所以是正值。在練架式時向前集中目標,也是銳角的作用。 如果夾角是鈍角,這個力的作用是使物體速度減低。這樣的力叫做阻力。對阻礙它運動的物體做了功。阻力所做的功是負值。 (按):分散對方進攻的力,或黏住掤住使對方速度減低。這種阻礙對方運動和加重對方負擔的功,兩手的動作角度是開展的鈍角,扇子形的。 一般地說,功等於力、距離和它們的夾角的餘弦三個量的乘積。 (按)功是力量、方向角度的距離和由腳跟為軸,腰腿轉動、手腳伸縮三種量的總乘積。 功的量度:功跟作用力成正比。受同樣的力作用的物體,如果它移動的距離增加一倍,那麼做功一方所用的功也增加一倍;距離增加十倍,功也增加十倍。 (按)太極功夫的深淺,看他的作用力。功夫好的能夠化去很大的氣力或移動很重的身體,功夫差的化不了移不動。 能量:物體做功的本領,叫做物體的能量。和物體的質量或物體的速度不一樣。這種新性質只有在這個物體對另外的物體做功時候,才表現出來。運動體的做功本領叫做動能。物體因為位置變化所具有的做功本領叫做勢能。 (按):能是本領。同樣功夫,能力有差別,造詣成就有所不同。 動能:運動物體的速度越大,它的動能也越大。可是動能的大小也和運動本身的質量有關係。物體的動能可以用它的質量和速度表示。 (按):身體壯大,動作迅速,他的運動能力一定很大。 勢能:凡是因為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的相對位置發生變化,或者因為物體內部各部分的相對位置發生變化,所產生的能叫做勢能。至少要有兩個物體或者兩個分子才能產生勢能。 (按):各種姿勢的活動,是一虛一實,一前一後,才可能虛實相生,前後貫串,形成各種姿態的勢能。兩個分子是指手腳的伸縮開合。由於上下前後左右位置發生變化,因此兩個人的相互作用也跟著變化。 在一切自然現象里,能量既不能消滅,也不能創生,只能從一種形式變換成另一種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傳遞給另一個物體。可是它的總量是永遠不變的。 (按):手腳快和力氣大,由於本領,是先天自然之能,各人不可盡同。本體條件不同關係,這是本能的差別。不可以強求。但是利用能量的傳遞及形式的變換,這是可以從技巧方法中去得到的,去控制的。這就需要鍛煉功夫和研究理論,來培養功夫,研究學術,積累經驗。 摩擦: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一個物體要運動或者在運動的時候,另一個物體就有阻止它運動的作用。這種作用叫做摩擦。不僅兩個物體只有一部分表面接觸的時候,它們之間有摩擦,而且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內部運動的時候,兩個物體之間也有摩擦。 (按):太極推手的黏勁是摩擦的根。由於捨己從人,黏住對方關節的中心,對方必然因運動而受到阻止它運動的作用,就產生摩擦。不僅手與手之間表面接觸點有摩擦,其他腰部的轉動,步的進退,或者帶些鼓盪的動作,內部運動和外麵皮層接觸處也產生摩擦作用。 因為實際上,任何運動的物體不可能和另外的物體隔離,也就是任何運動的物體都要受到摩擦的影響,所以摩擦定律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按)各種勁和動作,不可能和對方隔離而起作用把對方打出。所以空勁打人是不可能的。各種運動雖然技藝高超,任何動作都要受到摩擦影響,在摩擦所起作用的大小,則是摩擦定律研究的範圍。 摩擦的存在,使運動問題的研究變得更複雜。從力學的基本定律所得出的公式,只對沒有摩擦的情形下適用。在有摩擦的情形下,使質量得到加速度的作用力不等於質量乘加速度,而是大於質量乘加速度。有摩擦的兩個相互作用的物體,它們的速度也不是和它們的質量成正比。速度的數值比沒有摩擦的時候小了,可是到底小到什麼程度,卻要根據摩擦力的大小才能確定。 (按):的確,太極拳用法是通過了勁的變化而產生虛實,而勁的變化是通過了手腳部分的摩擦而產生感應。變化無窮,原理只這一條。在一般對太極拳原理還沒明瞭(了)的學者,摩擦作用是不懂的。他們是以本體質量和速度做本錢的,因此動作很簡單,不適用。而在少數有聽勁摩擦的學者與之比較,後者的動作作用就大於前者。不懂聽勁者動作的速度和體力受到聽勁摩擦的作用數值因而減少了。少到怎樣的程度,是要看雙方功夫成就來確定。 所謂剛體,就是在力的作用下,不發生形變的固體,實際上是沒有的。在剛體上力的作用點可以沿著力的作用方向任意平移。 (按)無論如何剛強力大的身體,在力的各方面作用下,不可能一定不變,可以利用對方的頂和僵力順他力的方向移動其根。 如果一個力對於某一個物體的作用和另外幾個力對於同一個物體的作用完全一樣,那麼這一個力就叫做那幾個力的合力。那幾個力就叫這一個力的分力。 (按)內外相合,鼻尖、手指、足趾三尖對準一個目標,專註一方,目光思想集中用意作用,全身動作一致,便是合力。分力是指局部關節一個力的作用 兩個分力的夾角越小,合力的量值越大,兩個分力的夾角越大,合力的量值越小。 (按)兩手動作距離開是夾角大,合力就小,距離攏是夾角小,合力就大。所以夾角大和開,是分散對方的力,夾角小和攏是集中自己的力。第一節 我對拳經的體會第一節 我對拳經的體會 (一) 太極拳經(註:這篇原作是論拳架的練習方法,指出虛實運用和連貫動作的重要性。原作是誰沒有肯定,有的說是張三丰,有的說是武禹襄。我們就當是失名的前輩武術家罷) 練架式時,一舉一動,全身都要做到動作輕巧,感覺靈敏,勿要笨重呆板。尤其一式一式的姿勢必須連接起來運動。不應該拆開,從頭一式開始到末一式不可當中脫節。要一連串到底練完它。 呼吸照常,嘴巴要閉,把舌尖稍為(微)提高放在上排門牙的牙肉上。有涎吐津液就輕輕嚥下去,用鼻孔呼吸,氣息要靜要細長,不可大呼大吸。氣寬量大,肚皮要放鬆飽滿,不論彎腰弓背時,腹部不可緊縮。橫膈膜在胸腹之間,肚皮鬆沉,橫膈膜也就放得下,心也放下,肺活量也增加。上氣下氣通了,胸中就舒服,氣分也逐漸加長了。 神是思想,心神不定,思想不集中,功夫還做的成嗎?所以要培養成思想不開小差一本正經做功夫的習慣。 姿勢要準確,常常糾正。一般的缺點是:太馬虎、不周到、坐不下去、不應有低頭、 扯肩、挺胸、駝背、凸屁股、蹺小肚、膝蓋過足尖、後足跟離地、不垂肘、 腕用力、掌太突出、五指不舒、眼不看前、鼻尖不對前等等局部的凸凹缺陷,及手與手不相應,心與手不一致,圈與圈不連串,伸出與收回不調勻等等斷續的缺點。 支持全身重心的腳跟,太極拳與別種雙重的不同,太極是先後虛實交替形式。拿一個腳跟為據點,重心寄在一隻腳上,另一隻腳就可以伸縮活動,決定進退。不是兩隻腳同時支持重心,同時活動。 上步退步轉身,首先要決定腿的分寸,兩腿的伸縮有分寸,全身的重心就能夠保持。兩腿好像汽車的車腿(胎),既有彈性,又能載重。 腰部腹部和尾閭(背脊骨的末節)好像船的舵,既要維持重心,又要前後左右鼓盪。松腰胯便利腰的左右轉動,氣沉丹田(丹田是肚臍眼以下的腹部)可以穩定重心和衝擊,尾閭中正可以神貫於頭頂及把後腳跟撐力和全身的勁通過背肩從手上送出去。 手掌和五指是勁的出口,好像噴水龍頭。手臂好像皮帶,手的翻覆上下,左右虛實,形成各種動作,要式式和腰腿連貫活動。不是局部。 腳腿腰是自身方面重心和行動的根基。總的要求做到沒有缺點,動作一致,氣勢連貫,向前退後,才能掌握適當的機勢。否則腰部以下不穩定,全身就散漫虛浮動搖,功夫沒有根基。 外面姿勢在動作,內部思想方面應該有打算。有打算就有用意,有用意才起功的作用。顧前難顧後,顧左難顧右,這是指外面姿勢動作範圍很廣,用了不能再用和受空間限制的缺點。而在內部用意的打算,則較外面姿勢的動作變化得快,這說明了神經感覺的敏捷作用。那麼該怎樣才算是用意呢?就是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每一身體姿勢動時,必須先有意識想一想,眼睛看一看,然後再用松沉的氣(不是硬壓的力氣)隨著用意貫注到目標的一點上,而後一動無有不動的運用腰腿一致動作。意向所指包含兩層作用,一個是有內而外,一個是由外而內。有攻有守,有虛有實,來回連貫。所以當一個作用向上時,就應該作好反過來向下時的準備,首尾相應,才不會脫節。左右前後也如此。 好像把一樣物體拿起,心裡想把它拋出去,當它的根沒有依靠地面時,它就失去了重心,這樣毫無疑問就很快的拋出去了。這段意思是指固定的,雙重的,沒有上下前後左右用意的動作的人,很容易被人拋出去,因為他只顧一面,手忙腳亂,只有外面,沒有內部用意。 因此說,虛實要分得清,不要變成笨重固定的東西,每一個關節有它的活動時的虛實。許多關節都應該虛實活動,全身各關節鍛煉得節節連帶貫穿運動,不可有絲毫斷續。俞善行《太極拳參考資料》之七(二)王宗岳太極拳論(註:原作者王宗岳,是前清乾隆時山西人。這篇論的內容是說明太極拳的用法。提示了太極拳用勁的原則和別種武術不同。並指出學者應該明確雙重是違反太極原理,捨己從人是走黏的法則。) 太極是宇宙間一切事物內部的矛盾變化,關聯到另一事物外面的矛盾變化。太極拳根據矛盾變化的發展規律,把它應用到拳術的虛實變化,從看不見、聽不出、覺不到的無形無象,發展到極小的,能夠知覺的一點內在意味動作的開始,一直變化到眼可見,手可覺,相互排斥相互吸引,相生相剋相反相成的姿勢形勢動作時為段落,來作為研究範圍,觀察變化,分析變化,控制變化,利用變化,這便是應用的規程。 拳的一切動作現象都從根源起點,動之則分,變為千頭萬緒。但是肯定意識動機發生之後,必然影響到形態的發展,一有形態,便有點和線。明確點線運動的集中和分散及其中心 地位、方向、時間、速度,能夠算得準確,不差毫釐,恰到好處,無過不及。 走勁的用處,是因為對方來勢急,分量重,屬於剛性固體的動作,不適宜頂撞他,應該不慌不忙,隨勢順接,把他的著力點引向一旁空隙,切不可被他對準我的中心,影響我的重心。只要我不失重心,就可以避去大力,進而控制對方中心,化去剛勁,便是以柔克剛的走勁。 黏勁的用處,是對方用力已過中心,新力未生之前,我乘勢控制其弱點,對準其著力點的中部及根據點進迫,黏得牢,用松沉勁掀動其重心,是柔中寓剛的黏勁。 走和黏是一個圈的兩面來回動作。走是吸引向里使他落空,黏是排斥向外使他不穩。都是化勁,都是曲線動作(太極以柔化為主)。 快慢問題,人動急,急相應;人動緩,緩相隨。時間正好,太快易被人發覺,暴露了我的意向,他就會變更初步打算,這樣反而造成對方的機會,增加了我的負擔,而且我因動的太快,若有偏差,往往放出去收不回,後路被他切斷。太慢也不好,趕不上他的動作處於落後一步,著著失勢挨打,使我疲於奔命,來不及應付。快慢正好,就能夠適應客觀的變化,有利於我快時,就快;有利於我慢時,就慢。既不是平均象練拳架一樣慢,也不是沒有限度盲目亂沖一樣快。快到極點,須把身手某一點接觸對方的焦點的剎那時間;慢到極點,須要適合對方的來勢比他先到,並不是慢吞吞自顧自的。 總之,姿勢動作雖然變化很多,五花八門,太極拳的應敵原則,都是照上面的做法。 功夫的練習秩序是先練熟了架子,推手各種形式,由外而內,而後逐漸領會了勁的意義和運用方法,由於懂得了勁的意義和運用方法,而後逐步達到出神入化,得心應手的境界。然而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有沒有長期鍛煉功夫和精力的實際運動,否則實際功夫沒有,這懂勁就很難領會,拳不離手,功夫和理論是不可分開的。 應用時,本身頭部不可亂動,頭腦要保持冷靜,頭頂心始終向上,不可低頭或仰面,頭頂心和下面重心有極大關係。 氣沉丹田,不可因四肢活動引起氣急上浮,臉色發青。不處在一種緊張狀態中。心需鎮定,要放心。放鬆肚皮才能做到氣勢鎮定。 鼻尖以下胸部肚臍眼這一條中心線,必須針對目標,不可偏向,同時又不可太暴露。或依恃一方面而不對準前方,致失去平衡而處於背勢。動向在沒有掌握機勢前,應該忽隱忽現。忽隱是遇著對方的主力,我忽然隱蔽變虛,分散對方的實力,引誘對方的目標,使他不易抓住我的重心,可望而不可即速捉摸;忽現是出現我的動態,乘機變實,著著進迫對方弱點,集中攻擊對方重心。忽隱忽現是虛虛實實的變化。接勁要順對方來勢,左方重則我輕接變虛,右方來勢重則我右面變為隱蔽。來勢高托則我先順其勢再加以延伸加高,對方來勢壓低則我先順其勢再加以低一些,來勢靠近我身則我順其勢加以引長,對方退回則我進迫促使更後退。上述各點,首先是順其勢接勁,不可頂他,接著便聽,聽了便走。走的動作不可太大,只須化他的鋒頭一小點,使他拿不住我,我微動腰腿已有伸縮餘地,這時我假裝不知,對方仍進行原來的動向,我就可拿住他的鋒頭連帶牽動他的腳跟,只須超過他重心一點點,就順其原來方向,火速用我腰腿勁發擲或牽引。順人能得勢,借力不需拿。這兩句話是從前人的經驗。又說,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意思都是指要在順勢中,得其核心作用的中心點。 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這兩句話,不懂的人,不理解。這是太極拳聽勁的形容詞。形容知覺的敏感性達到相當輕、相當快的程度。聽勁就是覺勁,又叫問勁。是試探性接觸的初步動作,聽其動靜變化,問他有否發覺,由於皮膚的接觸,引起神經的反應,有了一點的反應,產生去他關節神經的共鳴。這種初探感應的作用,就是意。是內在的東西。太極拳的知己知彼,先知先覺就是應用神經感覺來明確對方的內在作用。這種聽勁功夫要做到神明精細,就先要平心靜氣,分析極輕、極重、極快、極慢的內在變化,長期研究,一根羽毛不能增加,一加上就發覺分量在增加,這是多麼輕靈的聽。蠅蟲飛得很快速,但當它象停下來歇腳在某一點的地方,腳還沒停落,我就發覺它的行蹤,這時多麼輕靈的聽。對方不會聽勁,就不能迅速覺察我內在的變化,是人不知我。我會聽勁,我就能迅速覺察對方內在的變化,是我獨知人。英雄傑出的武術家,因為他有了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聽勁功夫,所以是不可戰勝的,沒有人敵得過他。 武術門類很多,雖然外面姿勢形式各不相同,可是概括他們使用方法的原則,都是仗著本力強壯有力氣,手腳快搶先的動作來制勝別人。這些都屬於原力本能性質的武術,和積累功夫技巧長期鍛煉成功的太極拳大不相同。 「四兩撥千斤」,很明顯的,用四兩輕巧的、準確的動作,能夠把一千斤這樣重的分量撥動。千斤的力是白費的,問題不在於力大一定勝人。 「耄耋能御眾」,耄耋是年級很大七八十歲的老頭子,指有太極功夫精通的老人,能夠抵禦很多人的進攻,這也說明年輕人多、手腳快,但對付有功夫的老頭子,快也沒有用處,力氣也施不出來了。 只有一個原則,是太極拳者應該做到的:是像水平線一樣的平,前後左右上下動時儘可能維持身體平衡,像標準一樣準確,一舉一動都要恰到好處,不後不先,不快搶先,不慢落後。身體的活動像車子輪盤,進退自如,靈活無比。輕重方面不可偏沉一手或一面,要兩手相應。有左有右,否則顧此失彼,受人牽制。又不可與對方頂力。一頂力便是雙重。雙重就僵持難以變化。結果力大者佔便宜。常常見到功夫練了好幾年的太極拳者,他做功夫是很單純認真的,但是他對於勁的運化還沒有了解清楚,遇到了大力氣還是化不掉,控制不了。原因是對於雙重的意義和毛病沒有得到解決。要避雙重之病,必須知道每一動作有它的兩面性,如陰陽、虛實、輕重、走黏、左右、上下、前後、正負、順背、剛柔,在一個化勁的圓圈動作動作里,分一半是陰,一半是陽。陰等於虛、走、輕、負、背、柔等性質,陽等於實、黏、重、正、順、剛等性質。所以變化陰陽,走反過來是黏,黏反過來是走。陰不離陽,陽的尾巴緊接陰的頭,陽不離陰,陰的尾巴緊連者陽的頭。陰陽相濟,陰和陽不是脫離關係的,而是互相調劑,互相接應的,抽象的名詞是太極圖的陰陽。實際動作的虛實是太極拳的走黏。所以要避免雙重,就應該懂得走黏。勁,走是不頂,不頂便不重,我不重而他重,就不叫雙重。走也不是逃走放棄。走是順其來勢,化他的力。是順手轉腰四兩撥千斤的動作。等到他力氣偏了空,或就緊接著施用黏的動作。黏的動作是不丟。我已變背勢為順勢,變陰為陽,變虛為實,變輕為重,變負為正,變柔為剛,不可丟失機會。黏住對方弱點進攻。反過來進攻不得勢,便又變為走。 懂勁以後,功夫才是合乎標準的。一舉一動都有分寸,能夠深入理解,洞悉其中規律,逐步到了從心所欲,造勢造機的奧妙程度。 太極拳案的學者應該明確認識,太極拳是衛身養性的運動。在技擊方面是和平的,客觀的。因此是不與人鬥狠,要捨己從人。但是這不等於說沒有用。用在哪裡呢?就是因敵變化示神奇,以小勝大,以柔克剛,後人發,先人至,走即是黏,黏即是走等法則。也就是掌握客觀變化規律,運用各方面的矛盾發展動態而加以控制。但是多數學者錯誤地放棄了這個法則,而捨近求遠。現成的不用,倒反過來去追求與太極原理相反的東西去。結果越離越遠。起初相差還只一點點,還可糾正,結果相差太遠,就不容易糾正了。所以「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辯焉。 俞善行《太極拳參考資料》之八(三)十三勢行功心解(注這篇論文是說明意氣勁等內部想像應該怎樣來配合外面的姿勢動作。原作是誰,按徐哲東先生根據李亦畲的記載說是武禹襄。由武轉抄給楊露禪的。因為在陳架溝沒有這篇論文,王宗岳原譜不載,楊露禪文化程度差,不會寫作。) 心字的名詞是心臟,動詞是思想意識。這是從前人的稱呼。如「以心行氣」,我們可解為腦神經的思想和後腦神經的感應作用。首先由於眼的視線,接觸了外界事物的狀態,反映到大腦,所以頭腦要冷靜,要沉著。才能思想集中。由於後腦神經系統布滿全身,所以要感覺靈敏,就必須帶些收斂含蓄放鬆的寧靜狀態。 由意識所起引導四肢及全身關節的活動,必須順流而下,自然收縮和延伸,不可硬壓。這樣便覺得全身舒服、均勻、暢快。 精神飽滿,動作就不感到吃力。也不會發生練不動或勉強現象。精神不振往往由於睡眠時間不足、工作疲勞及其他原因。所以練拳需要適當休息和營養補充。精神提得起時,好像頭頂心透出神氣來,不會低頭或胡思亂想心神不定。 意氣須換得靈。是指心的打算和起(氣)的作用要調度得好,才能輕靈圓活的趣味濃厚。這心的打算和氣的作用,便是變動虛實的意氣。 發勁,就是放勁。把人推出去或牽拉出去或用螺旋形拋擲出去,使他跳出很遠或就地跌倒。便是發勁的作用。發人前首先穩定自己重心。盡量減少或平衡發時的反作用。發時要准、要狠、要疾快,分量要沉、要完全把腰腿的彈性從兩手透出來。所以肩背各部要柔,腹部氣要沉,乾淨鬆脆。發時目標要定的准,集中合力注於一個方向。自己部位要中定。四方四斜八面都能進退活動,處之泰然。所起的作用要連貫不斷。像江海的波浪滾滾不絕,又像連珠的發射珠珠承接,無孔不入,無利不往。發勁要針對中心,各條分力的進行方向,都向著中心一點,目標要遠,要把視線透過對方的身體。 (氣遍身軀之謂)運勁如百鍊鋼,何堅不催,意思是全身松沉的氣,像經過多次鍛煉過的鋼性,柔韌而有彈性。運勁又像飛行的大鳥,高揚在長空中。像捕老鼠的貓一樣的靈敏。靜的時候穩定像山嶽,動的時候翻江攪海般波動。這種比喻都反映了勁的剛性而有堅韌性,是柔中帶剛的勁。起勢騰空像鳥的巡行。精神貫注警惕性很高像貓。重心像山一樣穩定,動作像江河一樣活潑。 蓄勁,蓄是含蓄,有餘,有準備而不用。蓄勁是經常保持有餘的勁,有足夠的後備力量。蓄就是收,發勁是放。蓄是發的先決條件。發是蓄的最終目標。所以蓄勁如開弓,讓蓄勁把弓來得開,勁收得緊,才能滿足射的遠。發勁如放箭,勁已放出,在拳發勁手裡沒有弓箭,是假定的形容。實際上是和放真箭是兩回事。 拳的發勁是對準目標,放的時間越快越好。蓄勁是曲線,發勁是直線。曲線像弓,直線像箭。曲中求直,要把曲線的彈性和旋轉的動力把對方的物體直射出去。發勁時的力量由脊背透出長出去。步法隨著身體的放射進步或換步,收和放要連接運動。收即是放,放中寓收的連環來回運動。有時手腳與對方脫離,運用蓄勁,在不黏牢的一霎那間,即發勁將對方放出。是勁斷意不斷、斷而復連的動作。有時本來黏得很緊的一節,忽然對方脫離,在脫離的距離當中,仍應該互有收放和接連的勁。一來一往循環進退當中,要有層次。應該有時接近,有時與對方遠開些。有仰(抑)揚的高,有頓挫的低。有向心的螺旋動作,也有離心的拋擲動作。進步退步要變化角度,不可固定一個地位和方向。用的分量能夠極輕巧柔軟,同時卻又能變為極堅定的剛強。能呼吸如常,不因運動變化而摒氣或氣喘,致呼吸急促不能持久,對於身體有妨礙,動作也就不靈活。 氣不可損傷,要用得恰當,過分吃力或用力氣會影響氣的調和。應該讓它遍體自然流行。滿身輕利,上貫頭頂,下貫腳心,貫於動作的手指。經常保持胸部腹部的寬暢舒適,使得到養氣的功效。直是指上下。 勁不可發足,要多積蓄而少發,才有餘勁。發勁是直,蓄勁是曲。曲是不費力氣,直就要費些力氣。發勁是因為對方用力過頭我借其力攻其弱點,所以要發。對方沒有弱點我發也沒有用。功夫好的只要化中帶拿,已足使對方不敢再動。所以經常有曲蓄有餘的勁,也是涵養功夫。 心,神經感應和思想集中的意識為主要。氣,勁的作用和用的分量輕重為次要。腰,關節活動的總機關為形體的中心。 聯繫的次序,先求開展,足格,清楚,再逐步求其緊湊,調劑,變化,從粗枝大葉逐步做到精密細緻。 先在心思想作用,後在身支配活動,便不會亂動。腹鬆氣沉,刻刻在心,想到做到。 切切記牢,一動便無處不動,一靜便無處不靜。整齊統一,上下一致。牽動往來氣貼背是指運動中蓄勁養氣的中定勢,帶些收斂飽滿有精神的姿態。外面不露聲色安然靜逸以待勞。跑步像貓走路,一點聲音也沒有,運用的勁細膩體貼不斷像抽絲剝繭。全身著意於神經感覺。,勿在於力氣。用力氣便沒有感覺,既呆板,又費力,不能發揮勁的伸縮作用。不用力氣的氣,不是僵硬的力氣,是從腰的鼓動擴張到四肢的氣。腰是大輪盤,氣是小輪盤。用大輪盤做發動機關來帶動小輪盤的轉動,使較小輪盤局部的轉動省力的多了。又好比腰是蒸汽開關,把蒸汽送到各處去推動各部動作。 俞善行《太極拳參考資料》之九(四)十三勢歌 (註:十三勢歌原著者不可考。現在流傳的字句各人有些不同,但相差尚少。歌辭言簡意深。) 十三種概括的動勢不可忽視。意識要跑在動作的前面要留有餘地。虛虛實實的變化必須留意轉動角度。氣勢布滿全身每處都有警覺性。動作要沉靜靈覺求聽勁。由於對方的弱點變化我動作出奇制勝。 每一勢要研究測度它的用意是什麼。得來訣竅不覺得其中奧妙就要費功夫去求索。刻刻留意腰部的動作,腹內氣要松,要清凈,要鼓盪。尾閭脊骨上至後腦要端正,精神才能上通頭頂下通腿,滿身輕利頂頭懸。 仔細勿粗心,留心各動作。要大家互相從推手中求出真理來。四肢的屈伸開合從聽勁的知覺里很自然熟練的應付,不可硬生生頂撞。功夫莫停住,到老也須練。一天有一天的好處。方法技巧漸漸充實是長時期鍛煉和鑽研而來,不是偶然可以得到。但是入門引路是要經過老師口中啟髮指示應走的門路,才不會誤入歧途走彎路。 若有人問練架子和推手的最終目的是什麼,一般在運動時應該以形體為主呢還是內部思想作用為主呢? 答是增進健康,提高體質,培養耐勞有恆的習慣;發揚藝術,提高智慧,明白虛實變化規律。 練習以何為主,應以思想理論為領導,實際動作為基礎,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不可分開。練習的進度則是由淺入深,先外後內。即先有姿勢的形象化動作,而後氣氛增長,再後理論貫通,神經敏捷有先覺。 歌訣原文一百四十字,意義卻很深。學者如果不照這方法規矩去做,結果枉費功夫得不到收穫因而會嘆惜的。 (五)打手歌(註:打手就是推手。內容簡單扼要說明推手要勢勢相承。在接手當中要辨別方向,牽動了對方的巨力引向落空,再合力出擊。) 掤扌履擠按四手必須認真練習。上下要手手連接先後動作。對方就難以近我,任憑他用多大的力氣來打我,我牽動他只須化很小的分量就能把他撥動。牽動四兩的力去撥動千斤大力,在於能把千斤之力引進入空,再加以合力的出擊。用黏連粘隨不丟不頂的勁兒。 他不攻我,我不攻他,他穩定,我也穩定。大家都有準備而沒動手。他想攻我,已被我發覺,我的動雖在他後,但覺在他先,比他的動機領先一點,所以比他先到一步。 用的勁似松非松,是虛沾輕貼,不離中心,是聽勁和走勁。將展未展,是黏中帶拿,掀動重心,是蓄而後發的拿勁。 勁斷意不斷,接觸點黏得牢很好,如果黏不牢,就要用一種意思來接應。等手臂接觸了仍舊黏牢,有時動作已用過,不起作用,但是意思仍打算用第二三個動作連接上去。陸續不斷的貫穿著,意思滔滔不絕,動作就綿綿不斷。俞善行《太極拳參考資料》之十第六節 對於太極拳專用術語的分析聽、化、拿、發由感覺產生意識第一種作用聽勁,聽勁是練習先覺、測微、知機,使雙方每一接觸點密度的動態都能心中有數。手一接觸對方,立刻有感覺,聽其勁,以靜制動,以逸待勞,不慌不忙,沉著應變,既不是被動,也不是不動,是為了要爭取有利條件,待對方暴露弱點的一霎那,就是我攻擊的機會。同時須注意對方有埋伏勢,以防反擊。中途形勢有無變化,試探各點反應如何,防不防,覺不覺,所以聽勁要虛著輕靈。由聽勁產生第二種意識作用化勁,化去對方急欲立足的據點,觀察對方的力點因被我化去所引起瞬息的覺變。如對方已先覺,續欲以第二個力想佔有立足據點,則我仍當化去,化的動作大小快慢要和對方的速度動向分量相適應。恰好不先不後。化勁是走屈折迂迴的分解路線,減輕對方力的作用。由化勁產生第三種意識作用拿勁。對方得不到進攻的據點,便不足懼,恁他滿無目標亂闖亂動,他的力對我毫無用處,等於白費。倘仍不量力一味蠻攻,我可利用化去他力點的一霎那間,把他的根提起來,使他重心不穩,不敢再動。全身便被我控制。拿勁功夫是棋高一著。由拿勁產生第四種一式作用發勁。此勁有兩個時機:一,敵到我先到。敵人動作剛一出勁,就被我封閉逐回,立足不牢,一碰正好跌出。二,敵比我先到,我則乘他進入我身體前一霎那,勿被定住,順其來勢蓄勁引向一側,使他落空。動作要小。立刻乘勢順其力之方向貼身發擲,或用斜角度旋轉半圓引拋物線發擲之。如對方也有虛實變化,且體力和功夫相等,則雙方只有聽化機會。拿發不一定得勢,無從拿起發起推薦閱讀:
※各類服裝尺寸對照表(僅供參考)
※如何解酒,僅供參考。
※好聽的男孩女孩名字供參考
※女生35套一衣多穿搭配參考送上,休閑、上班造型一周不重樣
※女人四十一朵花,最有女人魅力,四十歲女人魅力峰值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