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盯孩子做功課嗎?要盯到幾歲?專家的「漸進式放手」功課監督法,讓你教出獨立的孩子

教育孩子是長遠大計,是馬拉松、不是百米賽跑,不該只短視的追求高分名校,而犧牲了孩子摸索「學習」的良機。建議爸爸媽媽在中年級以後就要開始有計劃地逐漸放手,將讀書方法有計劃地「技術轉移」。

「如果孩子老早就學會了,我不覺得孩子一定要寫回家作業!我對我的孩子就是如此!」一個年輕媽媽曾在我的演講中非常堅定地表達此立場,因為她認為童年時光極其珍貴,不必把時間花在重複練習上。

最後導師願意讓步,只要這位媽媽確認孩子該會的生字都已經會寫,那生字本就可束諸高閣,或者至多寫一遍即可。

培養靜心學習的習慣,從自小認真寫功課開始

在當下,我雖沒有立即反對對這位媽媽的想法,但仍抓緊機會大力宣揚「按時寫回家功課」有下面幾點好處:

1. 除非老師功課出得明顯過多,否則每天完成合理的功課份量,能讓孩子從小養成「對自己分內工作負責」的基本態度。2.每天不間斷地在「固定時間」寫作業,並在「固定時間」內完成,能從小養成「固定的作息」以及「每日不間斷學習」的習慣。3.讓孩子始終和其他人擁有相同的責任和權利,才可能養成「認份」的態度,不會隨意合理化自己的「特殊待遇」。

事實上,一般小學中低年級的功課份量不會太多,至多一個多小時內就可以完成,高年級的課業雖變得深難,但應該一小時半至兩小時之內也能完成。寫家庭作業,當然目的是為了即時練習、加深印象,但最大的好處是養成孩子「每日在固定時段靜下心來學習」的習慣。

為什麼不少孩子在進入課業更為艱澀的中學時期時便無法靜下心來久坐溫書?正是因為小學時期根本沒把基本習慣養好。

盯好讀書習慣,請在十歲前

《教出錄取哈佛、史丹佛七大名校女兒的教養祕笈》的教養名人梁旅珠更毫不隱瞞地說,自孩子上小學之後,她盯得很緊,從小一開始,每天晚餐之後,她就會要孩子拿出聯絡簿,看看有什麼功課,然後規劃寫功課的程序。

但是,這樣隨伺在側,要盯到何時呢?

有一年開學時,我帶孩子到參考書專門店去選購自修時,有位爸爸一口氣拿了好幾個版本的高中參考書去結帳,老闆很好奇,就跟他聊了起來,我在一旁當然也不由得側耳傾聽。

原來,這個看來挺有學問的爸爸會先把每一個版本都讀過,然後彙整出一個最佳版本,每天親自為孩子提綱挈領。當下,我佩服得五體投地,同時也自慚形穢。但是,在回家的路上,我細細思量,孩子不是已經高中了嗎,爸媽還需要這麼辛苦的幫孩子讀書嗎?這樣的做法如何引導出一個能獨立自我學習的孩子呢?難道孩子上了大學,爸媽還要幫忙做筆記、天天叮嚀讀書嗎?

沒錯!就有某大學的教授曾經在一開學時便開宗明義聲明:禁止父母在教室旁聽幫孩子做筆記。如果教出一個成績優異但沒辦法自主讀書、獨立做學問的孩子,父母能高枕無憂嗎?

將讀書法「技術轉移」,逐步放手

教育孩子是長遠大計,是馬拉松,不是百米賽跑,不該只短視的追求高分名校,而犧牲了孩子摸索「學習」的良機。

父母指導孩子功課的過程,要時時問問自己:我在送魚給孩子吃?還是教他怎麼釣魚?什麼時候不該再捧上魚塞給孩子,而是讓他自己找魚吃呢?也就是梁旅珠所說的,要逐步做到讀書方法的「技術轉移」。中年級以後她就開始有計劃地逐漸放手。

關於讀書方法的教導和傳授,以下就是綜合許多過來人的經驗法則。

1. 低年級。一起規劃,使用計時器,建立時間感:從一年級開始,就應帶著孩子一起討論每天的行程安排,指導孩子使用「計時器」來感受時間的流逝,孩子就會學著估算自己每一樣功課需要花費的時間,以及如何安排時間。

2. 中年級。開始訓練孩子做「周計劃」、「日計劃」:有了低年級按表操課的好習慣以及建立好的時間感,中年級就很容易引導孩子自己做計劃。將每天做功課、複習課業、練習才藝、閱讀及自由運用的時間估算清楚,再以白紙黑字寫下來,然後依據孩子的學習需要,和孩子討論每天額外的學習計劃及複習科目,並且固定下來。比如,周一到周五每天固定練習數學二十分鐘,課外閱讀三十分鐘,其他科目又該如何安排。討論後,請孩子自己試著做出「周計劃」。

3. 高年級以上。讓孩子自己掌握有效的讀書方法:陪伴高年級孩子讀書時,不是只有「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單純陪伴、監督與加強教導;更重要的是,一定需常常引導孩子去思考該怎麼進行每一科的複習工作。例如可以常常詢問孩子:「依據之前媽媽跟你一起讀書的經驗,你覺得該怎麼複習?」、「先進行什麼部分?然後呢?」

如果孩子能夠很有條理地說明,不妨就適度放手,告訴孩子:「既然你知道要怎麼複習,那這個部分請你試著自己來研讀。」並且和孩子約定好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

剛開始時可以做「驗收」的工作,也就是考核孩子,以測知他自己複習課業的效能以及細膩度,以便找到他還需要協助的地方。如果驗收之後發現孩子仍不上軌道,那就要再回到陪讀引導的階段,讓孩子操練複習的步驟。而驗收的範圍也必須縮小,隨著進步再逐步放手,並擴大範圍。

當孩子反叛,就不適合再介入

從低年級循序漸進的陪伴、監督引導孩子讀書,孩子一定會有一天開始非常厭煩父母的陪伴與介入,這是他們隨著身心成長、邁向獨立自主的正常現象。此時,家長勢必要調整心態與做法,而不應把孩子視作叛逆、不聽話。

如果孩子已經練就規劃能力以及養成讀書習慣,父母就要放開心讓他嘗試自己讀書,即使成績偶而起伏,也要以平常心看待這整個自我操練的過程。但如果孩子的讀書習慣不穩固,讀書方法也還有盲點,但又已經進入反叛期,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適度藉助外力,補習或是請家教。如果父母執意不放手,那麼關於讀書這件事,必定將成為親子衝突的大根源。

分段式的功課檢查法:從小到大、由緊到松,由細密到粗略

比如低年級從一行作業檢查一次、到半頁檢查一次,再到一頁檢查一次,再進展到一樣功課檢查一次,最後是全部寫完再一起檢查。到了國中八年級之後,則應不再幫孩子檢查功課。

該複習的功課,從全程的陪伴叮嚀教導,到一小部分驗收一次,再逐步擴大範圍,最後觀察孩子獨立自主的發展程度,最終應全然放手,從「教導者」變成孩子的「顧問」。

對於讀書習慣的建立,我認為以下三點是很不錯的參考方向:

˙ 即使再沒天分、再不喜歡念書的孩子,在他十歲之前若能激發讀書意願、幫助他建立學習習慣,都會比往後再來傷腦筋來得輕鬆容易。˙ 想要建立好習慣,一開始若不嚴格而有效地執行,是無法培養的。˙ 採行「漸進式放手」法則最為有效。讀書終究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即使青春期以後的孩子在自我摸索中成績起伏不定,都勝過父母焦慮地過度介入。

把對孩子的期望值,調整為容易達到的標準

十個父母有九個教起自家孩子功課都會抓狂。這正是因為我們關心自己的孩子、愛他們、希望他們成功,所以抱有一定的期望值。當我們很努力教導孩子,孩子卻學不會、學不好,或根本無心學習時,就會動怒。但是我們絕對不可能拿掉對自己孩子的期望,此時,就要想辦法把「期望」變得容易達到。以下有幾種建議法:

一、不要一次塞太多內容:把大範圍拆開,分成幾個小範圍,一次完成一部份,當一個一個小目標依序被攻克時,親子雙方都能感受到成就感;反之,過大過重的學習內容,會讓父母焦慮,而這樣的焦慮必定也會感染給孩子。

二、精神好的時候,先做困難的功課:愈困難的功課,愈要排在前面先做,因為孩子精神差的時候會很難專註,自然吸收力就差,此時最容易激怒父母,所以趁孩子精神最好的時候先研讀困難的功課。

三、讓孩子跟自己競賽,父母訂定合理的期待:為什麼父母很容易生氣因為在父母眼裡雖然看到的是自己的孩子,但心裡卻會不自覺和其他更優秀的孩子做比較。明知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局限,從孩子平日的平均表現,父母也絕對可以推估其表現水準,但卻很難誠實面對,因而對孩子抱以不切實際的期望。

希望孩子更好無可厚非,但最好的期望值是:孩子能夠達到的水準再往上加一點點即可,這能激勵孩子持續突破,但目標又不至於遠在天邊,一旦當孩子有機會達到新高點時,就會不斷被激勵去嘗試追求自己的最佳表現。

作者介紹│彭菊仙

廣受父母們喜愛並信任的親子作家,文風多樣,描繪親子生活時而細膩溫暖,時而幽默風趣;批評教育時勢又敏銳深刻,文章常見於網路轉載、親子網站。擁有三個男孩的她,喜歡和孩子共學、共做、共玩。如今孩子都進入青春期、接受體制內的中學教育,在陸續陪伴孩子們經歷高度升學壓力之後,她深刻體認到親子一定要一起學習與「分數」這個難題和平共處,在務實面對升學競爭的同時,更要讓孩子看到分數背後的自己、找到自己的方向與定位。著有《管教的勇氣》、《孩子有想法,我們就想辦法》、《幸福教養》、《教養好好玩》等書。


推薦閱讀:

作為女人,你的努力是為了什麼
女人在愛情里應該保持獨立嗎?
擁有獨立時空,你只缺一個書房
如何看待庫爾德人的獨立之夢
只有在物質與精神上都獨立的女人,才能活得底氣十足

TAG:孩子 | 獨立 | 專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