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悟禪師語錄》之二 第3講 大安法師
《徹悟禪師語錄》
時間:2007年3月31日——4月1日
地點:寧波佛教居士林
主講:大安法師
第3講
諸位大德比丘、諸位居士同修:請掀開文本,請看文句:【夫見道而後修道,修道而後證道,此千聖同途,千古不易之定論也。然見道豈易言哉。若依教乘,必大開圓解。若依宗門,必直透重關。然後得論修道。否則便為盲修瞎煉,不免撞牆磕壁,墮坑落塹矣。唯凈土一門則不然,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但發願持名,即得往生。此乃佛心佛眼,親知親見之境界。非彼三乘賢聖所能知見也。但當深信佛言,依此而發願持名。即是以佛知見為知見,不必別求悟門也。】
好,請看這段。我們要修行大小乘的佛法,首先要見道。何為見道?道就是清凈道、平等道,就是我們本有的佛性,禪宗所說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地風光」。這個見道裡面包含著信道。我們一般把修行分為四個層次:信、解、行、證。首先要信我們本有的佛性。解就是悟解,要悟入;這個解就是見道。那麼對這一點,我們一般的人不一定會知道這樁事情。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果沒有佛來開示這一點,我們一般的眾生不了解。何以故?我們日常的舉心動念、行為造作都是以無數劫來的攀緣心作為自我,這個攀緣心的當下就是八識的妄心。當下也有無始涅槃真性,真常的妙心,這就是道。這個道,在我們生命當中是最尊嚴的,是永恆常在的,是不生不滅的。雖然我們在六道里輪轉,但這個「道」沒有減少一點。雖然諸佛如來已經圓成佛果了,這個「道」在佛那一邊也沒有增加一點。這是法界的理體,這就是我們現前介爾一念心性的體現。諸佛如來圓成佛果,就是證到了我們現前介爾一念的心性。所以我們來到世間,要了解有一大事,有這個大道,我們契入了這個大道,我們的生命就升華了,就圓滿了,就超越了,就得常樂我凈了。所以世間上最尊嚴的就是道,就是德,不是其他的東西。由此,孔子曾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早上聞到了「道」,就是晚上死去也不遺憾了。換句話來說,一個人一輩子醉生夢死,雖然享受那些虛幻的五欲六塵的快樂。但一輩子都沒有聞這個「道」,都沒有修這個道,更談不上見這個道、證這個道,那真是糊塗生糊塗死,是很可惜的。
所以我們得到了難得的人身,聽聞了佛法,首先要有信,信道,信我們本有的真如法性、佛性。有這個信心,我們才能按照佛的聖言量去解、去見。那麼見道,就是我們見到本有的心性之後,這就是說開了眼睛了。開眼之後看到目標,然後再修道。見道就相當於禪宗講的開悟,悟到了本有的心性,圓陀陀、光爍爍、寂照不二的心性。這樣眼睛開了以後才去修道,理要頓悟,事要漸修。那怎麼修呢?雖然我們見到了本有的心性,但是無始劫以來的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還需要我們去斷,還需要歷事煉心,還需要由戒生定,由定開慧,由慧來斷煩惱,所以這就是修道的過程。我們本有的道就是本覺,開始修道就是始覺,修道斷所有的惑、就路還家,始覺與本覺合一,融合在一起,就成究竟覺,這就是證道。圓滿證道,這個「道」就是成佛了。次第分證這個道就是菩薩的因地了。那麼見道、修道、證道,這是十方三世諸佛如來共同由凡夫地圓成聖果的共同的途徑,是千古不能改易的定論、法則。這是徹悟大師對一代時教大小乘佛法作的提綱挈領的提示,也是佛法的基本精神。
然而見道豈容易去談說?就我們煩惱重重的眾生來看,要見道實在是太難了。中國大乘的八個宗派稱為「宗門教下」。從教乘,教乘就是教下,像法相宗、天台宗、華嚴宗這些,在教下來看,見道就要大開圓解。就像智者大師誦《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品》,誦到真精進的時候,入定,眼見法華一會儼然未散,這時候大開圓解了,這是教下。如果依宗門,那要透過重關,堪驗學人是否見到了本地風光。所以禪宗大善知識常常要勘驗他,是不是就是口頭禪?包括機鋒轉語,剿滅情識,要來勘驗。這樣悟明心地,達到宗門教下這樣的水平之後,才能開始談修道的次第,歷事煉心,斷惑證真。如果不能見道,那就是盲修瞎煉。盲修就是眼睛沒有開,你就開始走路,就不免要撞到牆上去了,不免要碰到牆壁了,甚至掉到坑裡面去,落到水塹裡面去了,這就是很多修道人最後一無所成的結果。所以古人修行,為什麼首先要開悟、大開圓解?如果眼睛沒有開的話,他是「如喪考妣」,就像父母去世了處理喪事一樣的急迫,他一定要用這樣的心去修行啊。很多人由於眼睛沒有開,不知道路怎麼走,就開始修所謂的「苦行」,結果修來修去修出了問題。有很多練氣功的,就更迷惑顛倒,追求神通,追求這個通那個通,最後都通到精神病院去了。這都是撞牆磕壁、墮坑落塹。所以修道一事,確實很不容易。尤其是末法的時候,有教法無修行,更談不上證果。在這個時代才更加凸顯凈土一門的殊勝,所以徹悟大師說,惟有凈土念佛往生一門卻不是這樣子的。它何以能超越這樣的次第?不需要自己去見道,但是裡面包含著見道的殊勝的內容。是把佛見道的境界完全接納過來,成為我們自己的知見,佛的見道就等同於我們的見道。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悟到的是什麼?他真的悟到了法界的大道。法界的大道就體現在這兩句話里:「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但發願持名,即得往生。」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所悟到的無上正等正覺之法。如果不是釋迦牟尼佛示現在這個濁惡世間現量證道,現量目睹,親知親見的境界,而且用大慈悲心來宣說的話,我們一切眾生都不了解這個事情。我們連自己地球的事情,自己本國的事情都了解不清楚,怎麼會知道過十萬億佛土之外的事情呢?十萬億佛土是非常遙遠的剎土啊!一個佛土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十萬億個三千大千世界之遙遠的西方,有一個凈土叫極樂世界,那個世界有一尊佛就是阿彌陀佛,他發了四十八大願,他用無量劫的時間圓成佛果。他建立名號,度一切眾生,要令一切眾生快速成佛。現在還在慈悲宣說凈土一法,在他的光中示現無量的化身到十方微塵數的剎土,來講說凈土一法,接引一切眾生。
那麼我們他方世界的眾生,只要聞信這個法門,只要發願願意去,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都能感通彌陀的大悲願力,都能帶業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所以這樁事情,這種法界的大事因緣,過去、現在、未來永恆地救度九法界眾生的這種佛事,唯有佛與佛才能了解。聲聞、緣覺、菩薩三乘聖賢都是毫無了知,夢都夢不到。所以我們現在以至誠懇切的心,深信釋迦牟尼佛所宣說的法語,依照釋迦牟尼佛所教給我們的方法,去信願持名,求生凈土。那麼這就是把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現量親證的佛知見,轉變為我們自己的知見,把釋迦牟尼佛開悟的境界作為我們開悟的境界。那不是世間一般的宗門教下善知識開悟的境界,這是佛開悟的境界啊!所以把這個知見轉為我們的知見,我們也是見道了。見道是在果地上把釋迦牟尼佛的見道轉為我們自己的見道,就不必在這之外再求什麼開悟了。還有比釋迦牟尼佛開悟開得更大、更深、更廣、更殊勝的嗎?所以,這種轉換、這種接納、這種互動、這種感通確實是不可思議的。
我們在這個世間想開悟,怎麼去開啊?悟又能悟什麼啊?這個世間的人,就是禪宗大善知識的悟,他也很難悟到這個二有啊!這是諸佛甚深境界,只有佛才能悟得到的。現在佛把悟到的這麼深廣的境界完全慈悲地恩賜給我們。我們只要仰信佛的知見,把它轉為自己的知見,我們也就大悟了。這個悟就叫「信忍」,我們相信了這樣一樁事情,我們就得無生法忍了。這個無生法忍就是韋提希夫人所得的無生法忍,韋提希夫人就是把佛知見轉化為自己知見的一個典範。她作為一個國太夫人、穢質女人,她厭離娑婆,由於遭逢她的兒子阿闍世王子的逆罪——殺父囚母的逆罪,所以她就覺得這個世界太沒有意思了,頓然捨棄這個世間,求無憂惱處——要生到無有憂惱的凈土。當時釋迦牟尼佛應她的要求就顯現他方很多很多的世界。很多的世界中,韋提希夫人就專門選擇了西方極樂世界。這種選擇是釋迦牟尼佛冥加的,加持讓她選擇的。另一個方面,西方極樂世界也確實跟我們本土的眾生有因緣。當韋提希夫人選擇了西方極樂世界,在「如何去」這樁事情上也還是以自己的知見為知見,她認為一定要得三昧、得正受才能去得了。誰知道你想要得三昧、正受很難。最後到第七觀的時候,由於她對自己往生還是沒有信心沒有把握,釋迦牟尼佛就說:「諦聽諦聽,吾當為汝宣說除憂惱法」。那除憂惱法怎麼去除?就是西方三聖現前。西方三聖阿彌陀佛放著熾盛的光明,向她傳來一種信息:「你只要發願持名,就能往生!」哎,這個光束傳導過來的慈悲的信息韋提希夫人接納了,韋提希夫人相信了,她當下就建立了決定的信心,得到了無生法忍。這無生法忍不是從斷惑的程度上說,而是從她信心層面建立的,就叫「信忍」。她深信只要發願持名,定得往生,所以她得到了安心,信忍。同時也是「悟忍」,悟什麼?她覺悟到阿彌陀佛救度我們的慈悲願力是已經成就了的,你只要接納,決定能夠去。她覺悟到了阿彌陀佛那種大悲願力和無量智慧能夠解決問題。第三就是「喜忍」,她由此相信之後生起了大歡喜。這就是悟門的核心內容,就是以佛知見為我們的知見。這是凈土法門的一大殊勝,不需要像通途法門那樣,一定要先見道才能去修道。我們只要把佛所見道作為我們見道開悟的境界,那就一切問題都解決了。
好,請看下面:【余門修道,必悟後依法修習,攝心成定,因定發慧。因慧斷惑。所發之慧有勝劣,所斷之惑有淺深,然後方可論其退與不退。唯此凈土門中,唯以信願之心,專持名號,持至一心不亂,凈業即為大成,身後決定往生。一得往生,便永不退轉。】
好,先看這段。下面也就次第地對通途八萬四千法門的修行方法和凈土特別法門之間的異同進行比較。「余門修道」,這個余門就是指八萬四千法門的通途法門。以它來修道的話,前面已經談了見道。通途法門必須要見道才能修道。眼睛沒有開,就去修道,就會撞牆磕壁,一定要墮到坑塹裡面去的。但是凈土一法它的見道是以佛的見道為我們凈業行人的見道,這是第一個不同。第二個不同就是,從修行之門來說,通途必須要開悟之後才能夠依照教法去修行。一般的通途法門首先要持戒,戒、定、慧三無漏學,通過對身口意三業的規範,降伏我們的煩惱,降伏煩惱就能夠攝心,就有禪定;依禪定就能開發智慧;依智慧就能斷我們的煩惱惑。所以戒、定、慧有三種不同的功能。如果煩惱是賊的話,我們常常比喻成煩惱賊。為什麼叫賊呢?我們以前不了解,把煩惱賊作為親生子女,認賊為子,劫持我們本有的功德法財。通過戒法,我知道哪些是煩惱賊。就好像一個國王要發兵剿匪,你首先要知道土匪在什麼地方,土匪是些什麼樣的人,否則你就是有兵,你也無法產生作用。所以佛陀所制的每一條戒,透過戒,就知道煩惱賊在什麼地方,那麼戒法就能夠把賊捉住。捉住賊以後,禪定功夫就把煩惱賊綁住,你捉到不把他綁住,他可能就跑了。那麼慧就是利劍,就把煩惱賊的頭給砍下來,斷煩惱,這叫斷惑。
那麼依持戒的清凈程度來決定他禪定功夫的淺深,依禪定功夫的淺深導致他開發智慧的勝劣,各有不同。智慧開發的勝劣不同,他所斷煩惱惑就有多少淺深的差異。煩惱惑一般講見惑的八十八使,思惑的八十一品,要全都斷盡。斷見思惑,才能夠出分段生死,三界輪迴。進而有塵沙惑,這是界外的煩惱。塵沙惑、無明惑。侵斷塵沙到十信位,十信位滿,斷一分無明,進入圓教初住。再進一步侵斷四十一品無明,無明斷盡,才是成佛了。所以我們叫浩浩的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非常深厚的煩惱。我們智慧的勝劣決定斷惑程度多少,來討論我們修行是能夠退還是不退。退,你在十信位都有退轉。圓教的六信位,他都進進退退,如輕毛、風中柳絮。只有破一品無明到了圓教初住才叫不退位,不退位就是阿鞞跋致、不退轉。在通途教法裡面修行,首先要得到不退轉。不退轉在小乘佛法是初果,在大乘就是要得到圓初住。如果不能得到不退轉位的話,我們很多的修行都是功虧一簣、進一退九啊!隔陰之迷,隔胎之昏,馬上又不知道退轉到哪去了。所以沒有得到不退轉位,菩薩修行也都如喪考妣、如救頭燃啊!是要得到不退轉之後,才談三大阿僧祇劫的問題。你要常常退轉,沒有一個底線,那都是動經無量劫又無量劫的修行。所以這是通途,靠三無漏學,靠自己的道力、自力的功夫來斷惑證真、豎出三界,是這樣的過程。
好。知道這個通途之後,我們再來看凈土特別法門。凈土特別法門,它不一定要從戒、定、慧下手,它直接就從信願下手。「唯以」,唯以就是決定、只是、唯一。你只要以信願之心專門執持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持這個名號到達一心不亂,凈業就大成。大就是圓滿成就、決定往生、往生品位很高。一心不亂的討論,祖師也有很多的見解。一心不亂分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伏住煩惱進而斷見思惑得事一心不亂,這就得定。理一心不亂,進一步的能夠破無明、得智慧。這些解釋對一心不亂是很高的標準,但我們說凈土一法,你有信願持名感通之因,得彌陀願力加持,能得到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當然更好。但是如果達不到事一心、理一心,就是心還是散亂的情況下,也能夠蒙彌陀願力加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只不過是往生品位在中、下而已。所以無論是什麼樣的功夫淺深,只要信願持名感通彌陀願力成就,身後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只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永遠不會退轉,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無論帶業往生的凡夫,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都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一般我們講是三不退:第一是位不退,進入聖位不再墮到凡夫位;第二是行不退,就是你修大乘的行,大乘菩薩行,不再去修小乘的聲聞行、自了漢;第三是念不退,每個念頭都與一切種智相應。一切種智又稱為薩婆若,裡面念念流入薩婆若海,一切種智。有點像孔子說的他修心養性到了七十歲,能夠「從心所欲不逾矩」。那麼到了念不退的時候,一切身口意業隨智慧行。
為什麼能得到不退轉呢?這有五個因素。第一,是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的願力在住持西方凈土。他的願力裡面,其中有第十一願的保證,是令一切往生西方凈土的人都能夠得到大乘的正定聚。正定聚就是不退轉,是得到大乘的涅槃,正定必至涅槃願。所以這是阿彌陀佛的願力所致,令我們得到不退轉。如果在通途,我們一個凡夫想得阿鞞跋致,那實在是很難的事情。破無明談何容易?就是破見惑我們都沒有辦法。這是彌陀願力加持的。第二,西方極樂世界完全具有著阿彌陀佛光明的注照。這光明就是智慧,這智慧就能伏煩惱、斷煩惱、破無明,增上我們的善根。第三,是聞法殊勝。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諸大菩薩都在為我們講經說法。不僅是有情的佛菩薩在講經說法,正報在講經說法;就是依報,那些八功德水、風吹樹林的聲音、虛空樂器的聲音、百鳥諧鳴的聲音,都在講經說法,都令我們一聽聞之後馬上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所以聞法殊勝。第四,就是我們跟觀音、勢至等諸上善人,諸上善人就是等覺菩薩身份的人,無量無邊,把手同行,做同參道友,蒙他們的提攜我們得不退轉。第五,非常重要的就是,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無量壽,無量壽就不退轉,而且一生就可以成佛。所以西方極樂世界這種修行的道場是非常殊勝的,令我們修道順利、證道快速。所以這就凸顯出凈土特別法門以信願契入,接納彌陀大悲願力果上的功德圓超的特點。有個比喻,就是余門——八萬四千法門修道,就像螞蟻爬高山,高山得你自己爬。那麼念佛一法,以信願往生、圓成佛果,就像風帆揚於順水,一日千里,很快就到達目的地。
好,請看下面:【又余門修道,先須懺其現業。若現業不懺,即能障道,則進修無路矣。修凈業者,乃帶業往生,不須懺業。以至心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故。又余門修道,須斷煩惱。若見思煩惱分毫未盡,則分段生死不盡,不能出離同居國土。唯修凈業,乃橫出三界,不斷煩惱,從此同居,生彼同居。一生彼土,則生死根株便永斷矣。】
好,請看這一段,這是第三個區別。通途的八萬四千法門,修行佛道首先要懺除過去、現在的罪業。如果這些業障不懺除,它就能障道,讓我們修行毫無進展。就好像道路上有很多障礙物,你是寸步難行。看經典記不住,沒有理解;修行不是昏沉就是掉舉。這些障道的因素很多,想找一個修行的地方,也沒有人去提供方便,沒有福報。或者想修行,馬上身體不好,發高燒要住院等等,這些都是障道因素,這樣就進修無路了。但要懺除現業又談何容易?我們透過《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懺除業障這一品告訴我們,菩薩觀照自己無量劫以來,由貪、瞋、痴鼓動身、口、意造作惡業無量無邊,如果這個惡業有體相的話,盡虛空也容納不了啊!所以通途教法確實很重視懺法,有種種的懺法:作法懺、作相懺、實相懺,還有很多儀軌等等。如果不懺除,就好像容器裡面有很多的毒品、毒氣,再好的甘露妙法放入不好的、不幹凈的容器裡面,也被污染了。一遇障道,持戒也持不清凈,修定也不能成就,開發智慧更是沒有辦法,煩惱一大堆。而我們的業障又很重,真是「舉心動念,無不是惡,無不是罪」,念念離不開五欲六塵、飲食男女、人我是非、貪瞋痴慢疑。每一個念頭都有業,都會受報的啊!這就是余門修道之難,真是難於上青天。我們對這無量無邊的業障怎麼辦呢?如果要把它懺除了,業盡情空才能夠證道的話,我們就沒指望了,很難業盡情空啊!
好,這裡才凸顯凈土一法的殊勝的特點,就是修凈土法門可以帶業往生。阿彌陀佛太慈悲了!他知道我們業障深重,不可能消盡業的,所以就開出了一個帶業往生凈土的法門。順應這樣的特點,四十八大願的第一願,就是國無三惡道願。「若我作佛,國中有地獄、餓鬼、畜牲者,不取正覺。」這就對我們業障深重的凡夫有一個很大的安慰啊!因為我們知道自己業障深重,下三惡道的種子,包括今生造三惡道的業力無量無邊,我們是要到三惡道裡面報到的人。然而只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那個地方沒有三惡道。沒有三惡道就好辦了,我們就不恐懼了。所以正因為有那一願,才暗示我們,我們有三惡道的種子、業力,但是到那裡去它沒有現行,沒有受報的現實。我們沒有辦法斷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但是你就帶著你的業力,只要你信願持名也一定能往生。所以凈土一法不需要另外去懺除業障的,帶業往生。
原來有一個討論,那些討論,大家不要受它的迷惑。有人甚至對凈土法門帶業往生都表示懷疑。說凈土法門凈土經典當中沒有「帶業往生」四個字。沒有四個字,它具有帶業往生的核心內容在裡面。還進一步討論,說帶業只能帶舊業,不能帶新業。舊業固能帶,新業也能帶。你說你念佛你就不造新業嗎?凡夫都會造業。我們只是信願持名,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盡最大的力量持戒,不要再去造新業。但是你不能說一點業都不可以造,那也是做不到的。所以這不需懺業,那麼我們至心念佛一聲,都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裡告訴我們不需要再修其他的懺法,你念佛就具有懺悔業障的功能,而且是功能殊勝。昨天有條子提問:「哎呀,我業障很重,我要通過念什麼經,消了業障才能夠去念佛?」他不知道念佛當下就能夠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念一聲就能消這麼多,你念兩聲呢?三聲呢?你一天念十萬聲呢?那你消多少業障呢?是不是?
下面第四個問題,就是通途法門修道要斷煩惱。首先指向的出離分段生死,分段生死一定要斷見惑、思惑。如果見惑、思惑只是斷了一部分,甚至斷了絕大部分,但你只要留下一分毫沒有盡,你都出不了分段生死,不能離開娑婆世界凡聖同居的穢土。我們這個世間是凡聖同居的,我們是凡夫,但這個世間也有聖人。這個聖人一般分兩種,一種叫實聖,實聖就是那些修聲聞道的修行人。比如他證到初果,證到初果須陀洹,他要繼續修行。由於他的思惑還沒有斷,他還有煩惱,所以七次往返天上人間。到了二果也得要一返,要再一次投生人間。他在人道,在往返的過程當中如果把這個見思惑,上二界的思惑斷盡的話,他離開了,他慾望斷了之後,他就不在欲界了,他就到色界去了。有男女的慾望,他就必然還要再來。他要在這裡斷盡欲界的煩惱,所以這叫實聖。如果他把煩惱斷盡了,灰身滅智了,他自然就離開這個地方。所以我們跟這樣的比如初果、二果聖人同居,是暫時的,他把煩惱斷了,他就自然離開我們這個世界。但是他是初果、二果,他是聖人,這是一種。還有一種是佛菩薩的權聖,他是倒駕慈航來救度我們這些眾生的。我們這些苦難眾生有因緣有根機感召,他就過來了,有感就應。但我們能感之機這個因緣不具備,或者緣分盡了,他自然就離開,這叫權聖。還有些是在我們這個世間修行的菩薩,比如像文殊菩薩,在五台山領一萬菩薩在那裡修行。但是他跟我們既在一處又有相隔。有緣分的可以看到文殊菩薩,沒有緣分的你也見不到,這是凡聖同居。
那麼,在天台教下來判,如果我們斷見思惑,就不在這個娑婆世界的凡聖同居穢土,就在界外的方便有餘土。如果破無明就在實報莊嚴土,這是凡聖同居土。那麼從凈土一法來看,我們只要信願持名,蒙彌陀願力加持,就能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橫超出離三界的輪迴,這裡不需要斷煩惱。你在通途,你必須要斷見思煩惱才能出離三界,你有一絲的煩惱沒斷,你都出不去。那麼凈土一法不需要斷見思煩惱,橫超到極樂世界,橫超三界。那麼它的橫超有一個很善巧的轉換,他是從娑婆世界的凡聖同居土生到了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是凈土,那裡,帶業往生的是凡夫,觀音、勢至諸大菩薩是聖人,它也是凡聖同居。但那裡的凡聖同居跟這個世間有所不一樣,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第一,不需要我們斷見思惑。第二,跟那些聖人在一起,是長久地在一起。不像這個世間,雖然聖人在這個世間,我們看不見,我們碰不到,除非特殊的因緣。而且他只是有機緣,或者暫時一段時間在這裡,很快他就會離開這個地方,再加上這個世界這樣的聖人非常少。那麼極樂世界它的四土,雖然我們是在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但是我們能見到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這上三土的聖人。也就是說凡聖同居土能夠涵攝上三土,四土本來就是一土。所以我們才能跟觀音、勢至諸上善人把手同行。你看這個世間,就像文殊菩薩,他是等覺菩薩,我們看不見。他雖然在這個地方我們也看不見。到極樂世界,觀音、勢至、文殊、普賢我們能看得見,而且跟他們生活在一起。
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往生者的身份,你很難說他到底是凡夫還是聖人。你說他是凡夫吧,他卻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菩薩。阿鞞跋致菩薩至少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但是如果是位不退的話,他就不是凡夫了。位不退在小乘是初果,在大乘是圓教初住,到了這兩個位次都叫聖人。但是這個帶業往生的凡夫卻是阿鞞跋致,你說他是阿鞞跋致的菩薩吧,它又是煩惱沒有斷的凡夫。你說他是凡夫吧,他又是阿鞞跋致。即凡即聖,非凡非聖。用娑婆世界的教法很難去評價它,很難去詮釋它。這是十方教網所不能攝的一個特別的身份。而且很快就能夠證到一生補處,很快就能夠圓成佛果。所以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在十方無量的微塵剎裡面,最為殊勝。所以一生到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絕生死根株,就是生死輪迴的根本,永遠的斷了。不僅是分段生死,乃至變易生死也很快就斷盡。圓超兩種生死,快速圓滿佛果。
好,請看下面:【既生彼土,則常常見佛,時時聞法,衣食居處,出於自然。水鳥樹林,皆悉說法,同居土中,橫見上三凈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圓證三種不退,一生便補佛位。然則凈土一門,最初省求悟門,末後不待發慧。不須懺業,不斷煩惱,至極省要,至極徑捷。及其證入,至極廣大,至極究竟。學者當細心玩味而詳擇之。毋以一時貢高,失此殊勝最大利益也。】
那麼我們信願持名往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能夠常常見到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阿彌陀佛是無量壽。而且二六時中,我們時時能聽聞大乘圓頓佛法,你想聽什麼法就能聽到什麼法,無論是有情還是無情,都能宣說妙法。而且還能夠分身到他方世界,見他方無量無邊的諸佛,聽無量無邊的法。那麼西方凈土的日常生活,衣食居處,它是應念而至,不需要自己勞作。那裡沒有職業,沒有分工,沒有耕作。衣、食、居,種種資生用具出於自然,念頭一動就自然現前,他就自在了。它是一個高度有道德的國度,每個人全神貫注的去修道,去普度眾生,不再為這些資生用具來牽掛我們的心力。不像我們這個世間,一輩子忙忙碌碌,不就是為那些吃喝住行的事情忙嗎?這些很物質化的低級的需要,耗費了我們乃至一生的時間精力。而且隨著生存資源的匱乏,為了得點衣、食、住還要相互競爭,競爭得不擇手段,還造了無量無邊的惡業。我們活在這個世間為什麼很痛苦、很憔悴?就是沒有出於自然的衣食居處啊。為什麼不能念頭一動就有,是我們沒有福報,我們沒有發菩提心啊。資生用具出於自然,念頭一動自然現前,這本身是我們心性當中本有的功能。現在被我們的自私自利,被我們的貪婪執著,把這種功能給遮蓋住了,一點都出不來。出不來,你就滿頭大汗地去勞作吧。所以我們越自私就越受苦,越造孽就越憔悴啊!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是我們本有的。極樂世界講經說法,不僅佛菩薩在講經說法,那水也在講經說法,鳥也在講經說法,風吹樹林的聲音都在講經說法。在同居土裡就能夠橫見上三土的諸上善人,上三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佛菩薩都能見到。佛菩薩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一處是一個空間的概念,為什麼在一處,實際上就是一心,我們跟諸上善人同心。跟觀音、勢至諸上善人是同參道友,能跟他們一樣圓證三種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由於壽命無量劫,一生就能夠得到一生補處,就能夠補佛位,補佛位就是等覺菩薩的位次。
所以我們看到經典中介紹凈土法門往生之後的殊勝利益,那實在是太高妙了,也實在是阿彌陀佛太慈悲了,他把果地上的功德完全恩賜給我們。我們一去就得到六種神通,一去身相就變成佛的相貌,一去就得到佛的福報,一去壽命就無量劫,一去就馬上成佛。你看看,我們聽聞到這些再不去,那實在是太愚痴了。所以凈土一法,就是為我們這些凡夫罪惡眾生施設,來救度我們的,惠以真實之利的。什麼真實之利?它方便而究竟,適合凡夫眾生修行,而且讓我們快速成佛,所以最初就省去了悟門。現在有種說法,說只有開悟了的人才能往生。他完全是用通途教理來看凈土法門,你不要聽這些話,一定要聽祖師的話。凈土往生成佛一法首先就省去了求悟之門,不需要我們自己開悟,把釋迦牟尼佛開悟的境界接納過來就是我們的悟,就省去了自力的悟。末後也不需要開智慧,我們能相信念佛一法就是我們的善根,就是我們的智慧,不需要我們一定要持清凈戒,得甚深禪定,開發智慧,不需要這個過程,不待發慧。也不須要懺業,不需要通途佛法的一定要把業障懺除了才怎麼怎麼樣,不需要懺業。也不需要斷煩惱,見思惑還在,沒有關係。見思惑業障就像很大的石頭,我們只要把這塊大石頭放在阿彌陀佛大願船上,就不會沉下去。
你看看這個特點,不需要自己悟,也不需要開發智慧,也不需要懺除業障,也不需要斷除煩惱,這就至極的省要了,節省了我們多少的環節。最後集中最核心的一點,要求我們的就是信願,簡要到這個程度,你只要信願就完全解決問題。你有信願,這裡面也就有開悟,也就有智慧,也就有懺除業障,也就有斷煩惱。這才是至極的捷徑啊!修道、證道捷徑裡面的捷徑,圓頓妙法啊。而且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證入的境界,所證果的程度,還是至極廣大,至極究竟。不是僅得到二乘菩薩的利益,是得到大乘的涅槃,而且是非常快速的現前成就普賢十大願王。一個帶業往生的凡夫,在念不退當中,頓然超越四十一個階梯,不需要經過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的位次,頓能超越,快速圓滿佛果。這樣的利益我們修學凈土一法者,應當細心的玩味,智慧地選擇法門,可不能以一時的貢高我慢,失去念佛往生這麼殊勝的大利益啊。所以徹悟大師這樣的將凈土特別法門與通途法門相比較,一則表明他通宗通教,能作出非常透徹的對比。另一方面徹悟大師真的對我們慈悲至極,吐肝吐膽的勸勉,我們要依教奉行啊!
好,請看下面。第五段:【佛法大海,信為能入。凈土一門,信尤為要。以持名念佛,乃諸佛甚深行處。唯除一生所系菩薩,可知少分。自餘一切聖賢,但當遵信而已。非其智分之所能知,況下劣凡夫乎。然十一善法,以信居初,信心之前,更無善法。五十五位,以信為始,信位之前,別無聖位。故菩薩造起信論,祖師作信心銘。以信心一法,為入道要門也。昔王仲回問於楊無為曰,念佛如何得不間斷去。楊曰,一信之後,更不再疑。王欣然而去。未久,楊夢仲回致謝,謂因蒙指示,得大利益,今已生凈土矣。楊後見仲回之子,問及仲回去時光景,及去之時節,正楊得夢之日。噫,信之時義大矣哉。】
好,請看這個。「佛法大海,信為能入。」佛法的智慧如大海般的深廣,怎麼能進入佛法,也是很多初機的行人常常問的問題,我怎麼樣才能修學佛法?這裡面第一個先期條件就是信,要有信心。還有個比喻:佛法就像寶山,信就像手,你有信心之手才能取寶回來。你沒信心,你就是到寶山裡面走一趟,也是空手而回。所以龍樹菩薩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渡」。首先從信進入,然後智慧,般若智慧能渡。佛法大海包括一切通途法門,這裡特別提出,凈土特別法門,這個信就更為切要。因為凈土一法是要仰信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它的因果法則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它就更要具有深切的善根、智慧才能成就這個凈土之信。這是一切世間極難信之法,很多人能夠信通途佛法,但是不一定能信凈土一法。這是因為凈土念佛法門是諸佛的境界,諸佛甚深行處。如果我們對這種大乘的,心佛眾生等無差別的基本原理,對佛的大慈大悲,大威神願力,眾生和佛之間的互動,沒有一種深切的信心的話,你就很難去接納它。
那麼凈土往生一法,尤其是名號度眾生的方法,是阿彌陀佛在果地上所成就的,「唯佛與佛方能究盡」。除了等覺菩薩能夠知道其中一點消息、少分的消息之外,等覺以下的菩薩,還有聲聞的聖者,他們一概不知道啊。「如來智慧海,二乘非所測」,不是他所能測量的。所以一切大小乘的聖賢,也只能從尊信開始。他都不能說我理解了以後才能信,他只是仰信、尊信。怎麼叫尊信?由於是佛說的,佛是大聖人,佛是得一切種智者,佛是成就大慈悲者,他說出的話我不能不信,我相信佛格我相信。他只能是尊信,他不能說佛的話我完全理解相信了,他達不到這個水平。那麼一切賢聖都在尊信而已,不是他的智慧範圍中所能夠了知的。連這些大小乘的聖賢都是這樣,更何況我們末法時期的下劣凡夫,我們怎麼能夠理解呢?我們更應該是仰信、尊信、聽話啊!要做聽話啊,佛叫我們幹什麼我們就幹什麼,佛讓我們舍的地方我們就舍,佛讓我們取的地方就取,佛讓我們來念阿彌陀佛就念阿彌陀佛。你不要自己執著:你是我的本師,我要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讓我們念阿彌陀佛,你抬杠,我念本師釋迦牟尼佛,你不聽話。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叫我們念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你說我就不去,我要在這個世間生生世世度眾生,我要在這個世間建立凈土,你這不是抬杠嗎?佛叫我們趕快走,你不走,你要在這裡建立凈土,你要在這裡度眾生,所以我們一定要聽話,這就是信心的範圍。
在百法裡面談到六種法,心所有法的善法裡面,善法有十一種,十一種是把信作為首位。說明一切善法當中信什麼?信我們本有的實相的智慧,實相的佛性,這種佛性具有他的德相,具有他的德能。那麼我們本有的佛性的功德——無量光壽,雖然因地作為我們眾生的正因佛性,但是我們要有緣因佛性才能啟發出來。阿彌陀佛已經成就的彌陀的名號,西方極樂世界作為強緣就能把我們本具的佛性顯發出來。如何顯發?分兩個步驟進行:先讓我們離開三界六道輪迴的險道,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然後在那裡快速的顯發我們的無量光壽,無量的德能。我們要信,這個信是內重己靈,信我們本有佛性。然後信包括外慕諸聖,仰靠阿彌陀佛快速顯現我們本有的佛性,這是信。這十一善法當中像慚、愧、無貪、無瞋、無痴、勤、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百法明門論》都會講這些,由於時間關係我們就不能展開了。在信心之前,就沒有其它的善法了。從凡夫地修因證果的過程分五十五個位次,這在《楞嚴經》裡面講的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裡面加上四個加行,暖位、頂位,忍位、世第一位,再是等覺,就是五十五位。這五十五位的位次也是以信位居在第一,「信位之前別無聖位」。在《華嚴經》里是以文殊師利菩薩表十信位,文殊師利菩薩就是妙吉祥。「信為道源功德母」,信為一切道的本源,源頭,是生起世間出世間一切功德之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能對治我們的懷疑,信使我們的心地清凈,信能夠讓我們發起菩薩心,所以信是非常重要的,十信之前別無聖位。所以一切祖師菩薩對起信是非常非常注重的,所以馬鳴菩薩造論,《大乘起信論》。要深信我們一心具足二門:心真如門、心生滅門。然後也得深信在這個世間,這個信位、信心難以成就,趕緊念阿彌陀佛,不離佛來成就信心。
「祖師作信心銘」,這是指禪宗的第三代祖師,僧璨祖師作《信心銘》:「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語道斷,非去來今」。禪宗也是很強調信心,要相信,要有大信,信自己本具的佛性。有上信,向上一路的事情,他才參話頭生起大疑,生起疑情,有大信他才能生起疑心,所以做《信心銘》。所以信心一法是入佛道之要門。對我們凈業行人來說,最大的善根就是信心,最大的罪過就是懷疑。不是你造多少行為上的惡,是你有懷疑,你就沒辦法了。疑為罪本,信為德母。
好,下面再舉一個公案,宋代有一位凈業行人叫王仲回,他修凈業總是功夫不得力,所以他就請教當時一位大善知識叫楊無為,又叫楊傑。他是在禪宗得到消息,開悟了的居士,也是做官的。但是他開悟之後對凈土一法非常有信心,所以禪凈雙修。「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就是他提出來的。那麼王仲回就請教楊傑居士,說「我念佛怎麼能夠不間斷,成就往生?「楊傑居士開示,還是從信心方面給他指點,你只要對凈土一法一信之後,產生信心之後,你就不要再有任何的懷疑,你就能夠念佛不間斷而去。王仲回聽了以後很相應,很高興,「哦,原來念佛功夫還是靠信心來推動的」。確實是,這句話你別草草看過,好像沒什麼,實際上這是楊傑居士的經驗之談。
我們仔細體會這句話,在我們念佛的經驗當中,它也是千真萬確的。我們無論是作十天百萬佛號閉關,還是晝夜經行念佛等等,修比較有挑戰性的苦行的時候,這時候你能不能念得下去,能不能超越過去,完全是靠信心。當你能夠全身心交給阿彌陀佛的時候,你一切問題都能解決。你交不出去的時候,你靠自己,我身體強壯,我怎麼怎麼樣,都不行。你能交得出去,哪怕身體很病弱的人,他都能夠接受挑戰。那麼我們不間斷,有信心,信什麼?信阿彌陀佛名號裡面有不斷光,它能加持我,我只要肯念,阿彌陀佛不斷光在這裡就讓我功夫不間斷,讓我不放逸。我們有貪,貪慾心很重,阿彌陀佛名號當中有清凈光,我只要念佛,清凈光對治我的貪慾;智慧光對治我的愚痴;歡喜光對治我的瞋恨;無邊光對治我的邪見。十二光如來就是對治我們的十二種現行煩惱和它的煩惱的種子,不讓它現行。所以對此要有信心,沒有一絲的懷疑,沒有懷疑就撤開了一切障礙,阿彌陀佛名號的光明馬上就現量的加持到我們這裡來,我們功夫就能念得得力,念得不間斷。王仲回居士這麼去念了,他欣然而去,也是他開悟了,有信心,他就去念。沒有多長時間,楊傑居士有一天做夢,夢見王仲回來感謝他,說因為得到您老人家指示,我得往生大利益了,往生了。現在已經生到了極樂凈土了,跟他來報信了,夢中報信。所以生到西方凈土的人都會知恩報德的,他就來報信。那可想而知等楊傑居士要往生的時候,王仲回一定會跟著阿彌陀佛一起來接楊傑居士的。
所以我們勸人念佛,他能往生,你自己也增加了往生的把握了。後來楊傑居士見到王仲回的兒子,就詳細問王仲回居士他往生時候什麼光景、什麼情況,以及尤其他是什麼時候往生的。這一問正好,王仲回居士往生的時候正是他得夢的那一天,你看給他報信。可見我們念佛功夫成就往生的事情是要靠信心推動的,我們對彌陀願力的感通,橫超三界,也是靠信願來感通的。所以凈土一法,這個信心是核心。由信心能夠產生願力,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由信願能夠引導持名妙行,有信願的念佛就叫正行,就叫妙行。如果你不具足信願,只是以念佛名號作為降伏煩惱、作功夫的手段,那也是不能往生的。一定要用信願來莊嚴這句名號,才能感通佛力,橫超三界,快速成佛。這是一樁大事因緣,我們今生碰到,可不要覿面失去了。南無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佛學問答101-200問
※《第一義諦》(第二集)上慧下律法師講(3)
※深入心------聽凈空法師講華嚴經筆記
※《溈山警策文》講記 第十四講 凈戒法師
※【重磅觀察】佛護法師:索達吉堪布《金剛經釋》獻疑 (三八) —— 文史水平與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