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單| 華語大導們都有武俠夢 有人拍出經典有人淪為笑談

每一位華語大導演都有一個武俠夢。武俠世界是一面鏡子,有人窺到權力,有人窺到心魔,有人膨脹,有人懺悔,有人受制於道德,有人則無法無天。武俠夢,到底純粹與否?都是大導演,為何有人鑄就經典,有人滿盤崩壞,有人成為宗師,有人淪為笑談?張徹 VS 胡金銓義膽群英——劍氣蕭心

張徹:義膽群英

張徹可以算是華語武俠片的第一位教父,門下弟子多達五代,幾乎囊括了邵氏最優秀的男演員。他有一套御用的班底,倪匡編劇,唐佳擔任武術指導,採用流水線製作,細節充滿遺憾,張徹的武俠,走的就是這樣的粗獷路線,動作硬橋硬馬,講究那種雄性暴力和慘烈的視覺衝擊。

但張徹的倫理觀很保守,他的武俠世界,君子坦蕩,小人姦邪,都寫在臉上,俠客往往正直得有些天真過分,常因為沒有防人之心而喪命,復仇就成為他電影最重要的主題。張徹電影里的復仇者一般會大開殺戒,陷入一種困獸猶鬥甚至慘烈的盤腸大戰,這種信念,受制於其身上帶著的倫理和正義的雙重使命,他謳歌最多的,正是那種為家國獻身、為兄弟插刀的悲情英雄。

張徹的武俠是金庸式的,他的俠客,通常帶著傳統儒家的刻板烙印,那就是集義、勇、孝於一身,為國為民,為知己者死,出門狂放、鮮衣怒馬,一切盡皆外顯。所幸他的演員都最會擺Pose,可謂是絕配。

——代表作——

《大刺客》(1967)

影片類似一種勾史的寫法,聶政就像刺客列傳中的人物,出身草根,有一身報國熱情,被士大夫召喚,走向蕭蕭易水的不歸路。這種人物,寧折不彎,最後一刺,陷入絕地重圍,以悲壯到窒息的場景詮釋這種雄性力量。

《報仇》(1970)

狄龍和姜大衛雙生上陣,但劇作卻是讓兩人「陰陽相隔」,狄龍在舞台上的喋血場景和他臨死的場景交叉剪輯,造成一種高度儀式化的舞台悲劇效果。影片後段則是姜大衛為之復仇的情形,那就是典型的張徹情境。

《五毒》(1978)

後期代表作之一,劇作有懸疑色彩,視覺也轉向奇異和畸形的奇觀策略。五毒門的武功是人心的鏡像,因而整個線索就是清理門戶的過程,這種讓惡滅絕的使命,也自然說明張徹那種單純無邪的武俠觀亘古不變。


胡金銓:劍氣蕭心

胡金銓在邵氏合同期滿遠赴台灣,另立門戶,成為一代武俠宗師。和張徹一樣,他也有自己的固定班底,弟子中包括徐楓、白鷹、石雋、上官靈鳳(導演中則包括許鞍華、洪金寶)等等,他對技術的探索,顯然比張徹走得遠,譬如他最早把彈窗引入武俠片製作,並且奠基了武俠片使用武術指導的傳統。《大醉俠》中的韓英傑,就是香港電影產業中的第一位武術指導。

不過,胡金銓的超越之處在於另外兩個地方,一個是東方美學氣質(他有美工師的背景),以各種大遠景和精緻的構圖、散點透視法和山水畫一樣的寫意場景來加以映襯;其二是對江湖的理解,他的武俠實際上是對貪慾的剪除,基於這種「內心勾斗」而製造劍拔弩張的緊張情境,他非常善於製造各種制衡的力量。

但胡金銓本人同時也有自己不可調和的矛盾,他的俠客橫眉怒目,內心激蕩,快意恩仇,但他又從來不掩飾自己對禪意的追求——這種追求讓其一生對禪的理解都走入誤區,最終是佛家表象、道家風骨。而他的俠客,也大多是徘徊在刀與禪的中間地帶,成為獨步荒野的行路人。

——代表作——

《大醉俠》(1967)

影片作為「開山之作」,最容易被高估,就武俠片而言,它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倒是在市井風情的展示方面頗多亮點。胡金銓影片中的女性常常比男性更為陽剛,恐怕也是導演有意為之。

《龍門客棧》(1967)

這部電影對後人影響深遠,除了徐克翻拍致敬,蔡明亮也在自己的《不散》中將影片作為最重要的裝置場景。胡版和徐版不同之處在於男主角蕭少鎡一襲白衣、劍氣簫心,是導演心中儒俠之典範。

《俠女》(1971)

影片在戛納影展獲得綜合技術大獎,將胡金銓推向國際。竹林大戰作為壓軸場景,將他對技術的痴迷、美學的追求,綜合到一生探索的禪意之下。滿滿的光暈背後,也許是一種誤讀,但竹林從此成為一個提升逼格的絕佳場景。

劉家良 VS 楚原趣味宗師——劍雨江湖

劉家良:趣味宗師

作為洪拳的一代宗師,劉家良是黃飛鴻的嫡系徒孫,早期任張徹的武術指導之一,但是在理念上,他對唐佳設計的那種硬橋硬馬的粗暴路線不敢苟同,最終另立門戶。張徹稱其「有反骨」,但事實是劉家良希望能自己做導演,在動作設計上有更多掌控權。

他的特點自然是有趣,各種動作設計、道具運用都獨具匠心,這就是動作場面調度的理念。這種變化,是香港武俠從硬橋硬馬到綜合雜耍的一個轉折點。劉家良電影中的俠客不出兩種:一種是愣頭青小子,一種是功夫高的老江湖,前者愛打抱不平,後者則喜歡戲弄流氓惡霸。青年小子經過磨練,一般都成為後者,所以他的武俠,就是江湖中耳濡目染、學習和成長的故事。劉家良應該並不贊成張徹般的殺戮,懲治惡人也幾乎是點到為止,這可能也是源於自己是武術世家,一生恪守著以德服人的祖訓。

——代表作——

《少林三十六房》(1978)

用現代的觀點來看,本片無異於一個練級和通關的遊戲,劉家良在那個年代就有了這樣的娛樂意識。三十六房中的每一種訓練都富於趣味,湊起來就是少林各種絕技的全景式展現。

《武館》(1981)

這部電影作為舞獅采青的題材,對徐克之後《黃飛鴻》系列的影響不可估量,影片的主線則是武館之間的勾斗,劉家輝與王龍威兩人在窄牆內的對戰,可謂是劉家良職業生涯最佳的動作設計之一。

《醉拳2》(1994)

劉家良在香港影壇的位置,上承張徹,下啟洪金寶和成龍等人,是武俠轉向商業娛樂化的重要推手。《醉拳2》作為後期的作品,不但把雜耍小子風格發揚光大,而且也是港片中最出色的喜劇之一。


楚原:劍雨江湖

楚原是粵劇名伶張活游的兒子,和李小龍一樣,從小在攝影棚耳濡目染,對胡鵬、關德興時期的黃飛鴻系列武俠片如數家珍。但對楚原武俠片影響最大的,仍然是小說家古龍。

楚原和古龍的武俠觀驚人地相似,故而能珠聯璧合,相互助益,成就長期的合作。這種武俠觀相當豪放,「浪子三唱,只唱英雄」、「人間若有不平事,縱酒揮刀斬人頭」。險惡的江湖、無果的愛情、錯亂的關係,各種鬥智斗勇的反轉和市井中的藏龍卧虎……當古龍用「江湖」替代武林的時候,楚原對此也心領神會,畢竟武林只是個實體,江湖還可以指人心。用古龍的話來說,這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而古龍小說中的人物,武功高強、天真燦漫而又吉星高照,通常總能躲過厄運,而這樣的人物,肯定很多閒情逸緻,愛管閑事,不怕麻煩。楚原改編了大部分的古龍作品,不但忠實原著,且能化繁為簡、精鍊流暢,艷麗奇詭、風格獨特,將趣味和華美融為一體。

——代表作——

《流星蝴蝶劍》(1976)

楚原在這部電影中展示了如何迅速編織出一種複雜的江湖網路,讓人物深陷其中,達到一種推理的效果,而其高潮直到最後仍在持續。這部電影奠定了楚原武俠片的鏡頭語言和語言風格,讓武俠片闖開了新的格局。

《多情劍客無情劍》(1977)

古龍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被楚原拍成兩部,此為上集,另一部《魔劍俠情》拍攝於四年之後。狄龍的陽剛氣質和原著中的病劍客有一定的違和感,而那個寫著「小李飛刀,例不虛發」的扇子,則充滿那個年代的惡趣味。

《楚留香》(1977)

狄龍出演楚留香,幾乎屬於量體裁衣,這樣的人物不再是張徹時期的粗漢,而帶著一種文人雅痞,說白了就是愛管閑事,令人物顯得可愛,而諸多另類元素,如同性戀、陰陽人、邪典暴力等,這些都有利於揭示古龍作品中那複雜而陰暗的人性特徵。

徐克、吳宇森、杜琪峰政治語言-盜亦有道-暗花迷局

徐克:政治寓言

徐克的江湖,有地獄般的恐怖,《地獄無門》中的食人村落、《新蜀山劍俠》中的血魔之地、《新龍門客棧》里的大漠黑店、《倩女幽魂》的鬼蜮荒野,以及《刀》中屠宰場式的空間。徐克的武俠向一種混亂、邪惡、猙獰、爆裂靠攏。這種生猛的氣質,混合著徐克自己的政治寓言,包括他對內地文革的諸多影射。

但《黃飛鴻》系列也許是個異類,相對溫和並適合國人的欣賞習慣,但它仍然是關乎政治性的,那種「男兒當自強」的旋律,被視作復興時期香港精神,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是1989香港人在經歷歷史變動之後,對內地的幻想歸於幻滅,開始了一種全民式的自我勵志,影片自然就充當了一個正能量的風向標。

但徐克的其他作品,都很明顯打著窮凶極惡的環境烙印,就像嗜血的蝴蝶、詭異的刑具、致命的毒蠱,是深淵般的黑暗。徐克自然有著快意恩仇的精神,他鋪墊這些,正是為了將其打破,他的生猛是為了鋪墊直面這種殘暴的力量,也是他對武俠的態度——以暴止暴,完成對這個世界邪惡和殘暴的拒絕。

——代表作——

《新蜀山劍俠》(1983)

作為新武俠的開山之作,影片有著大氣魄,但這種豪邁之氣,往往伴隨著細節的粗糙。他追求新奇,卻失之詭異,節奏明快,卻顯得匆忙,喜歡想像,卻失之真實。缺點和優點一樣明顯,這也是徐克典型的特點。

《刀》(1995)

這是徐克影片中從格局到演員最小的一部,但也是高度混雜的一部,它不但是向張徹的《獨臂刀》致敬之作,也夾帶了政治寓言的私貨。影片腐朽的場景,帶著王家衛般的作者氣質,而那種武器交接時的高速蒙太奇,則是徐克那種「直接」最好的證明。


吳宇森:盜亦有道

作為張徹的弟子和副導演,吳宇森的武俠有明顯的繼承關係,幾乎是走張徹老路,《鐵漢柔情》、《少林門》和後來的《豪俠》大多如此,但此時張徹風格電影已經日薄西山,影片的失敗最終讓吳宇森改投喜劇類型,武俠成為其初出茅廬的滑鐵盧,以及一生之痛。

和乃師一樣,吳宇森的武俠是個理想的世界,延續著那種復仇和行刺的主題,這作為行使正義的手段,是法理不立的時代對正義唯一的補充。只不過吳宇森的獨特之處,是引入了盜亦有道的主題,並作為自己的故事核心,他使用的雙雄模式,自然是離不開張徹使用狄龍、姜大衛雙生的影響,但在人物關係設置上,通常又是一正一邪,彼此惺惺相惜,這就是他後來《喋血雙雄》及《辣手神探》等影片的旨要。

——代表作——

《鐵漢柔情》(1975)

吳宇森的導演處女座,模仿張徹到一塌糊塗,煙嘴與摺扇,于洋和劉江,對應狄龍姜大衛,功夫民初裝。官匪交友,聯合對抗惡勢力,是吳宇森雙雄模式風格的開端。

《豪俠》(1979)

影片前半部分如張徹的《大刺客》,只是太著力男性友誼的描寫,讓復仇的主題成了次要。缺點則和張徹一樣,過度的動作和單薄的情節、弱智的設定,讓影片的失衡不可避免。


杜琪峰:暗花迷局

杜琪峰早年恩師王天林,也是83《射鵰》的執行導演,按年齡來算,杜琪峰和徐克等「新浪潮」導演相仿,但徐克等屬於「菲林組」,杜琪峰則是拍長劇的,這也令他的武俠慢半拍,不如徐克生猛凌厲。

但杜琪峰的不同之處是他的武俠有懸疑片的格局,而這正是他後期銀河映像黑色電影的重點所在。其次是悲憫情懷以及一種黑暗意識的辯證,《碧水寒山奪命金》正是基於這樣一條線路,只是當時能力尚欠火候,流於平庸的武俠電視劇水平。但杜琪峰迴爐深造,逐漸學會化繁為簡,他後來的作品,無一不以精鍊而著稱,並在類型化方面走得更遠。和吳宇森一樣,杜琪峰最大的成就在於警匪槍戰題材,而非古裝武俠片,他的武俠觀和吳宇森也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崇尚暴力美學、男性友誼以及慢鏡頭抒情的浪漫主義,只是形式上更凝練一些。

——代表作——

《赤腳小子》(1993)

影片的打鬥場面不輸給當時的任何一部香港武打片,細節的運用上,雨中殷紅的胭脂、光腳和穿鞋的意象對比,都值得稱道,且擁有一些致敬的橋段。但本片仍是杜琪峰技工時代的作品,尚未形成自己的個人風格。

《東方三俠》(1993)

該片是效仿好萊塢漫畫英雄電影的作品,和《現代豪俠傳》是姐妹篇,以三位女俠為主角,將背景放在一個令人窒息的妖獸都市裡,滿眼怪力亂神,風格豪邁狂放,頗有點徐克的夢幻美感。

陳凱歌 VS 張藝謀京劇臉譜——慾望染坊

陳凱歌:京劇臉譜

陳凱歌出身導演世家,戲曲片的影響根深蒂固,他的武俠片也幾乎都是當戲曲片來拍,喜歡用戲劇演員,形象通常臉譜化,容易顯得裝腔作勢(最典型的就是王學圻)。他的知識分子背景賦予他優越感,往往讓他從一個知識分子的視角出發,凌駕出一套意識形態,並用一套誇大的場景,滿足內心溝壑。陳凱歌從來不掩飾自己對強造型的追求,《黃土地》的黃色,《荊軻刺秦王》的古銅色都是明證,這種慾望的滲透讓意識形態盤踞在主題之上,和戲曲的形式感一樣,形成了對武俠的雙重綁架。當然,陳凱歌有一顆形而上的思考的心,但那到底是什麼,他從來沒有搞清楚。

同樣,他的心態也反映在他的武俠場景之中,慾望的驅動、沽名釣譽的紛爭,那些東西其實比什麼都現實。金碧輝煌的裝飾背後,反而是一種心虛,演化成錯亂,這讓他的武俠電影,每一步都失衡、崩壞,甚至體無完膚。而到《道士下山》,他更是白白糟蹋了一個好故事,近乎完敗。

——代表作——

《荊軻刺秦王》(1999)

荊軻是武生,秦王就是個丑,陳凱歌把大秦宮殿,變成了一個京劇戲台。值得玩味的是,陳凱歌沒有把它拍成刺客列傳,而是果斷上升到一種莫名其妙的大義上,並賦予一種近乎失真的病態美。

《無極》(2005)

野心勃勃的電影,是和張藝謀叫板之作,但影片整體深陷雷區,還忘不了玩一下解放全人類的夢想。末尾海棠花下的殺戮,其實已經有如兒戲。影片被胡戈調侃為「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其實並不過分。

《道士下山》(2015)

拍了這麼多電影之後,陳凱歌毫無遮掩地販賣基情,但是在武俠上來說,他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貢獻。日練月練,實際上是他對徐皓峰武學的曲解。影片的另一個悖論則是他希望拍成一部商業作品,卻始終放不下知識分子的臉皮。


張藝謀:慾望染坊

和陳凱歌不同之處是張藝謀是典型的農民視角,他的特長就是偷窺,《英雄》那些羅生門一樣的視角,混合著梁朝偉和章子怡的激情橋段,其實就是滿足觀眾的偷窺欲。

他的訓練是一種強大而規整的形式感,有森嚴的感覺,但因極不自然,又像一種團體操表演,他的色彩高度艷麗和飽和,如處在一間大染坊,是形式主義的渲染過火。這是張藝謀的崩壞感:過飽和和不自然所衍生的扭曲,這是內地導演形式上的通病。但一種更可怕之處,則是在意識形態上的綁架,這也讓影片偏離單純娛樂的藝術,成為病態腔調的犧牲品。張藝謀的武俠觀,常常被認為是反武俠的,它的意識形態最終還是向官方靠攏,成為效忠的典型,宣揚不造反便天下太平,這令他最終坐上了國師的寶座。

——代表作——

《英雄》(2002)

明星雲集,場面宏大,畫面精美,武打設計揮灑寫意,將中國傳統意境於動作片的暴力美學造型相結合,創造了中國大陸電影新一輪的票房神話和電影產業化模式。當然,它的價值也只能用產業來定義。

《十面埋伏》(2004)

和《英雄》一樣的顏色策略,空泛失真,從質量上來看甚至倒退,但影片的長處是演繹了「傾國傾城」的歌舞表演,這種特長不久之後就派上了用場。張藝謀的聰明之處是見好就收,在這個不擅長的題材上及早放棄。

李安 VS 侯孝賢意境通靈——以靜制動

李安:意境通靈

武俠對李安來說,只是他嘗試的眾多類型之一而已,倘若作品能載物,那麼《卧虎藏龍》的出現則是因為他敢於面對內心的慾望:玉嬌龍對自由的慾望、李慕白對玉嬌龍的慾望、向碧眼狐狸復仇的慾望交織出的心魔。李安的出色之處,是讓這個武俠文本擁有了多層次的可解讀性,讓這個原本大眾的類型,擁有了藝術的光暈。竹林戲是電影的點睛之筆,不但是向一代宗師胡金銓致敬,更超越了前作,令一種意境美溢滿空間。

李安的得天獨厚之處,是他東西合璧的背景,既保留了中國傳統的東方美學內核,又是西方形式主義的高手。他的鏡頭調度和取景,都是西方人的習慣使然,風格上和國產武俠相去甚遠,但隨著多年的解讀破除這層隔閡,影片最終被華語輿論界消化、接受,成為武俠經典。從事業上來說,《卧虎藏龍》是李安邁向國際大導演的直接跳板,在之後的日子裡,他對不同類型的探索,亦從未停止,或許這就是一種俠的境界。

——代表作——

《卧虎藏龍》(2001)

影片改編自武俠小說大家王度廬先生的同名作品,略去了主角劉泰保,把幾個邊緣人物搬上了台前。這種改編,拔高了原作的意境,而李安濃厚的道家思想、陰陽相成的觀念,同文本緊密結合,充滿玄理。在今天,《卧虎藏龍》已經被視為一部無死角的作品,在影史中擁有了自己的地位。


侯孝賢:以靜制動

侯孝賢拍武俠可謂是一個意外事件,他是鄉土出身,最初拍瓊瑤劇,然後是成長故事,台灣歷史、現代都市,武俠則是個夢想。

然而看看侯孝賢自《風櫃來的人》那種轉變如此決絕,便會打消對他的質疑。侯孝賢的特點,在於他和其他華人導演完全不同,既不是農民視野,也不是知識分子的視野,而彷彿是個局外人,這種視域源自沈從文,文學性的表述化作他那種近乎偏執的取鏡。

侯孝賢的電影,和巴贊的長鏡頭理論無關,而只是追求最小的移動和最大的觀景視域,能自如變焦和轉換景別,蒙太奇不根據便捷和有效,而是根據情境和人物關係。這便是「一個人,沒有同類」。當他將武俠片納入自己的創作中,人們最期待的自然是那種one camera on scene,如何用長鏡頭拍攝武俠——如何以靜制動,如何改寫奇幻,如何利用那種一貫通透的空間(門、窗子、過道、長廊形成的空間鏈接和整體感)完成人物調度。這些情境,在看片之前也只能自行腦補。

武俠是台灣電影的傳統,楊德昌未完成的《追風》也是一個武俠題材,蔡明亮編劇、王童導演的《策馬入林》有著日本武士片的氣質。蔡明亮在《不散》中將胡金銓的《龍門客棧》以及兩位男演員石雋、苗天當作了裝置場景,他甚至嘗試和郭南宏一起拍攝武俠片,至今未果。但目前來看,侯孝賢已經領先一步,而這部《聶隱娘》將會成為文青們數月內必然的談資,作為華語影壇最後一部膠片電影,它卻是也配得上這個時代最後的光暈。

王家衛 VS 周星馳緣分遊戲——混混出關

王家衛:緣分遊戲

王家衛的兩部武俠電影,都可算是他職業生涯的巔峰,這種本來看似不是他擅長的題材,意外結出了碩果。《東邪西毒》的武術場景寥寥可數,它更像多聲部的一種交互的傾訴,客棧作為一個樞紐,串聯起各個人物的人生與過往;《一代宗師》則是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本身是緣分的遊戲。

但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是個人的詩意構建的混響,本身虛化,似真似幻。後者卻因為徐皓峰的介入而擁有之前不曾有過的時代感,論及拳理、拳法、歷史、人生,都因為後者而有了堅實的根基,讓其武俠氣質名副其實。

但無論《東邪西毒》還是《一代宗師》,王家衛的終極表達都是時間,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的重逢,一壇酒、一粒扣,睹物思人,才知道白駝山或者宮家六十四手是多麼遙遠。王家衛用純藝術的方式對待武俠,也就為它穿上了金縷衣,成為充滿光暈的藝術品。

——代表作——

《東邪西毒》(1994)

這部作品奇特之處是改編金庸作品,卻移植了不少古龍的對白(很多出自《歡樂英雄》),它用細膩的殘舊製造腐朽的美感,映襯那種自言自語的詩意。武俠場景不多,但梁朝偉扮演的夕陽武士斬殺馬賊一場,已然有種蕩氣迴腸。

《一代宗師》(2012)

南北武林的爭端、金樓比武、逆徒弒師、大戰一線天,《一代宗師》就是葉問的見聞錄,串聯起各種民國往事,領略那卧虎藏龍的時代。葉問是那個逝去的武林的見證者,回眸望去,一些朽進老照片,自己則走下去成為一代宗師。


周星馳:混混出關

周星馳的武俠,是和神經喜劇(無厘頭)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這種類型狹窄到只有他一人能夠通過。這種武俠既保留了那種低級趣味,又有混沌的不可知性,混雜著各種迷影致敬的段落。《功夫》相繼致敬了張徹、李小龍、庫布里克以及美國超級英雄,袁祥仁扮演的騙子一首一尾,則讓整部電影看起來像兒童連環畫編織出的夢境,作為道具的如來神掌則溝通真幻兩極。

而周星馳的武俠觀,落點都在個人的懺悔,阿星的頭被打下地洞,仍然伸手用木棍敲打火雲邪神的腦袋。這種詼諧的使用,恰恰有最感動人心的力量,豬籠城寨的背景,除了卧虎藏龍之外,也代表了香港草根市民守望相助的母題。周星馳的另一個奇特之處,在於用廉價製造高端,用世俗企及混沌,踏鶴入雲窺到的大佛以及鐵屋中亂掌拍出的莊嚴手印,都指向一種不可言說的神秘。《功夫》走奇幻武俠的路子,在荒誕與殘酷中帶著一份詩意,但這些都來自各種細碎的精確縫合,可謂低成本製作大片的一個經典案例。

——代表作——

《功夫》(2004)

本片是美國導演斯派克·李在南加大授課期間給學生所列的必看片目之一,它不但是中低成本製作的案例,也有著相當出色的鏡頭語言,盲眼殺手殺人的場景、開門時的錯接、邪神的出場方式,都是教科書般的呈現。

作者:灰狼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原文

《雞皮疙瘩》全新預告片

童年陰影變喜劇 各種奇葩生物來襲


推薦閱讀:

化龍劫Ⅰ赤龍劫· 第十五章
第三十九章 凌青苹漁翁得利
歷史上真的有韋小寶這個人嗎?
最具中國意蘊的25部武俠電影

TAG:武俠 | 經典 | 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