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阿彌陀經要解研習報告》第四章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九面,看第三講。這是正宗分的第二大段,「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經文從: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曰極樂。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複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這是一大段,這一段的大義,這是正宗分。前面跟諸位介紹的,是本經第一個大段序分,第二大段是正宗分,正宗分裡面又分三段,這是第一段。這一段主要的是勸信,也就是說明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果報,使我們生起信心,嚮往求生極樂。「信願持名,一經要旨,信願為慧行,持名為福行」,蕅益大師這幾句話說得非常的圓滿。在一些未能夠深入經藏,對於凈宗法門沒有深入的探討的人,往往會誤會,以為凈宗只有一點定,而沒有慧,這是很多人誤會了;不知道凈宗不但是有甚深禪定,同時具足了圓滿的大慧。蕅益大師給我們說出,我們應當不懷疑。

  這部經的宗旨就是信、願、行三大綱領,信與願是慧,確確實實是智慧。怎麼見得?在序分裡面我們看到,聲聞表法,大眾當中第一位是舍利弗尊者;菩薩眾裡面是以文殊菩薩來表這個法門,兩位都是智慧第一。沒有真正的智慧,對這個法門不能夠相信,也不可能發願。所以,真正深信切願,這確確實實是智慧,這個智慧與文殊、普賢可以說是無二無別。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同願求生凈土,如果沒有智慧,他們怎麼能夠接受?所以,這是無比的智慧,第一圓滿的智慧,才能夠信受這個法門。也許有同修就說了:我自己沒有智慧,平常在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都很笨拙,可是這個法門我相信,難道我也算有智慧嗎?確實有智慧。如果你說在生活當中,應付這個社會不夠伶俐,那是世智辯聰,你不如人,世間的聰明不如人;你能夠相信這個法門,接受這個法門,你的智慧超人。智慧跟聰明不一樣,是兩樁事情,不是一樁事情,這是不可以錯會的。

  我們的智慧從哪裡來的?實在說那是無量劫中所培養的善根、福德,在這一生當中現前了,是這麼一回事情。如果不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緣,我們這一生,實實在在講是很難接受的,這個諸位要知道。另外就是十方如來暗中加持我們,使我們對這個法門能信、能願、能解,所以這確確實實是慧行。持名為福行,我們想修福,不知道這一句六字洪名,諸佛菩薩常講,這乃是萬德莊嚴。所以,這一句佛號就是無上的福田,我們能夠一心稱念,這是修福。我們再看底下,蕅益大師有許多精彩的絕論,絕妙之理論。

  「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這個說法,古大德註解《阿彌陀經》從來沒有人說過,確確實實是稱佛本懷。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能不能去,決定的因素就是你有沒有信願;你果然深信,一絲毫都不懷疑,願心懇切,那你決定得生,這是往生的條件。生到西方世界,四土三輩九品,品位的高下,那是由於你念佛的功夫。所以這個地方講念佛功夫的深淺,不是說你念佛號多少;換句話說,念佛號多少沒有關係。假如一天念十萬聲佛號,沒有功夫,那叫白念;這個人一天只念十句阿彌陀佛,十念法,他有功夫,這個人品位就增高了。所以,不在乎念佛號念的多少,在乎功夫的深淺。

  什麼叫功夫?功夫是講你能夠斷妄想、斷煩惱。我能夠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煩惱,都用這一句佛號使它不發生作用,這個念佛就有功夫了。諸位要曉得,妄念就是業障的根源,我會打妄想,我還有貪瞋痴慢,我還有是非人我,這就是動一個念頭就造一個業,什麼業?六道輪迴業。所以,大家要真正把這個事實看清楚了,才曉得可怕。我們生生世世學佛,如果不是生生世世學佛,諸位同修在這一生當中遇不到這個經典,遇不到這個法會。你能夠參與到,能夠讀誦到這個經典,證明你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修持。修持為什麼沒有往生?也就是說你的信願行這三個條件不得力,或者是我有信、我有願,有信有願,煩惱業障太重;不是不能往生,而是煩惱業障障礙著你往生,你沒法子往生。

  經論裡面說得很好,祖師大德也懇切的教訓我們,「心凈則土凈」,這一點不可以不留意。一個往生的人,心地是真正清凈、真正平等、真正的慈悲。慈悲就是要給一切眾生真實的利益,這叫慈悲。最真實的利益,無過於勸人念佛求生凈土,這是第一慈悲,沒有比這個更慈悲的。所以,古來的大德,凈土宗的不算,其他宗的祖師大德們,多半到了晚年,真正參透了這個法門,幾乎都把一切法放下,專修專弘。禪宗裡面,永明延壽大師就是一個榜樣,禪宗裡面大徹大悟之後,回過頭來專修凈土,禪捨棄掉。天台宗的智者大師,這是教下了不起的一位聖人,晚年也是專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近代的就更不必說了,像諦閑法師、倓虛法師、寶靜法師,都是近代天台的祖師,幾乎沒有一個不是念佛求生凈土。蕅益大師早年是學天台的,蓮池大師那真是宗教俱通,晚年專學專弘,這是我們最好的榜樣。

  所以,功夫最低限度要能夠伏煩惱。諸位要知道,煩惱就是妄想、雜念,要能夠伏住,這樣才能夠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這是功夫最淺的。中等的功夫是事一心不亂,那是見思煩惱斷了;上等功夫是理一心不亂,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你的功夫愈深品位愈高,功夫愈淺品位愈下。但是諸位要記住,最低的功夫是要把煩惱伏住,煩惱沒斷,確實控制住了。用什麼方法控住?用這一句佛號。我們起心動念的時候,不管這個念頭是善、是惡,只要起心動念就是妄念、就是妄想、就是造業。善念三善道的果報,惡念三惡道的果報;換句話說,有妄念就出不了三界,你說這個多可怕。所以念頭一起,古德常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起不怕,為什麼?無始劫以來的妄想習氣,它當然會起來,它要是不起來那你就是聖人,你不是凡夫了。你是凡夫決定有念頭,所以念起不怕,就怕覺遲,怕你覺悟得太遲了。

  什麼叫覺悟?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覺悟,我第一個妄念起來了,第二個念頭阿彌陀佛,把這個妄念壓下去。所以,念佛雖然不講求多少,實在講,初學的人還是得多念,因為你不念就會打妄想,念的時候就不打妄想,你心裏面專註在佛號。所謂專註在佛號,古人教給我們,這個佛號從心裏面生出來,口裡面念出來,耳朵聽進去,全部精神都貫注了,就不會有妄想;如果是口念,耳朵不聽,還會打妄想。一面念佛號,還一面打妄想,那個沒有用處,那就是古人講,喊破喉嚨也枉然,你念十萬聲佛號都沒用處。最重要的是要專註在佛號上,就把妄念去掉,這個念佛叫功夫,這樣念法叫功夫得力。這個得力跟諸位講,戒定慧三學、三慧、六度,無量法門都在其中。因為無量無邊的法門,統統是幫助我們斷除妄想的,我這個法門叫妄念不生,一切法門統統具足了,道理在此地。所以真正修行人,禪宗裡面講照顧話頭,凈宗雖然不叫你照顧話頭,但是凈宗告訴你不夾雜、不間斷,這個不夾雜、不間斷跟禪宗裡面照顧話頭沒有兩樣。不間斷,我這個佛號不間斷,一句接著一句,不夾雜就是不起一個妄念,這很要緊。

  道場裡面執事修福,什麼才是真正的福?我建立這個道場,接引許許多多的同修念佛往生凈土,這是第一福報。一個往生就是一個人成佛,兩個往生兩個人成佛,你這個道場有十個、八個成佛,這還得了,這個福報大!雖然修福,可是一定要曉得,自己還是要修慧。為什麼?我勸大家,你們往生了,我還在搞六道輪迴,這不好意思,這是大錯誤,這個福報還是在人天裡面去享。假如心術不正,裡面有嫉妒、傲慢,那就是三途,或者阿修羅道裡面去享,這非常非常可怕。阿修羅福報雖然大,造業比任何人都重,福報享盡了必墮地獄。這些事實的真相統統要把它認識清楚,修福還是要修慧。真正的道場,固然是對大家有貢獻,自己的道業一時一刻也不能夠放鬆,這叫道場。我在前次都曾經跟諸位說過,要建立道風,要建立學風,這才是個道場;如果這個裡面沒有道、沒有學,那只有場而已,不能稱之為道場。修行怎麼修法,怎樣用功,自己總得要知道,功夫得力不得力,自己很清楚,不必去問別人。

  「信願為前導,持名為正修」,可見得佛在本經與《無量壽經》裡面,特別重視「持名」這個修行的方法。執持名號,《無量壽經》裡面講的「一心繫念」,把這兩個經合起來看,本宗修行的方法,我們就很清楚、很明白。信願是領導我們,我們的修學有方向、有目標,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今天世間人講人生的意義、人生的價值,那對我們確確實實是有意義,有價值。我們能在這一生當中永脫輪迴,在這一生當中,把宇宙人生真相搞清楚,選擇西方世界作為我們的歸宿,作為我們進修的場所,我們在那個地方完成學業、完成道業,這是第一智慧,是文殊、普賢所選擇的。有方向、有目標,就要努力精進,努力精進就是一心稱念阿彌陀佛,這才是要緊,其餘都是假的。

  這個世間沒有一樣是真實的,佛在《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個話說得非常的真實。諸位如果冷靜去想一想,我們是不是生活在夢中?人生這幾十年寒暑,剎那就過去了,要覺悟!你如果說不是夢,我問問你,你昨天所做的那些事情,想一想跟晚上所作的夢有什麼兩樣?昨天再也不存在,到明天,今天也不存在了,你去想想是不是個夢?從生下來長到這麼大,想想過去全是一場夢,既然曉得過去是一場夢,今天何嘗不是夢?未來又何嘗不是個夢?確實是夢!只是在那裡作夢,你不知道在作夢,這個可憐。佛給你們說得這麼清楚,你還不相信,真的是在作夢。既然夢中什麼都得不到,你想想看是不是?夢什麼都得不到,昨天已經過去,昨天的東西還能得到嗎?今天已經到了晚上八點多鐘,這一天又快要過去了,你得到什麼?沒有一樣得到。這樣悠悠忽忽過了這一生,這有什麼意義?有什麼價值?能把事實認清楚了,這個有意義,這個有價值。

  像這些地方我們確實要多想想,多思考思考,然後對這個世間才真正做到「於世無求,於人無爭」。為什麼?求、爭都是造業,那才叫冤枉。假如真的能求得到,真能夠爭得到,佛菩薩也會拜你做師父。為什麼?他求不到,他爭不到,你有本事能爭得到、求得到,他一定會拜你做師父,他要跟你學習。假的!造業!造業必定要受報,自作自受,誰都救不了你。一切法門裡面,實在講這個法門是最容易、最簡單、最穩當、最靠得住,不是說別的法門不好,適合我們這樣的根性,我們這樣的根性修學這個法門決定成就。

  「持名時」,就是念佛的時候,一定要牢牢的記住「心如佛」,我們的心跟佛心一樣。佛心是什麼心?清凈心、平等心、覺心,覺而不迷。所以,我們念佛的時候心要清凈,心要平等,心要像佛,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世法當中隨緣就好,不要攀緣,攀緣,心就不清凈,心就不平等,好事不如無事,這是要記住。世間第一等好事是有工夫念佛,真能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老實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這個人天天在做好事,做第一等的好事。昨天晚上,你們的老團長李木源,晚上陪我坐了一會兒,告訴我他這一年的情形,他把這個團長辭掉了,在家老實念佛。這個人很聰明,不容易、不簡單,你看過去他這個二十多年來修福,替佛教做事業,現在要求生凈土,把一切放下求生凈土,專念阿彌陀佛。難得,這叫真正覺悟,看得破、放得下,修第一福慧的大事。所以,心要如佛,願要如佛。

  阿彌陀佛在《無量壽經》裡面發的四十八願,那一段經文非常重要。我在台灣、在美國的道場,我們的早晚課誦,早課因為大眾在一起共修,所以有儀式。我們的早課是香贊,三稱本師釋迦牟尼佛,再開經偈,然後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接著念《大乘無量壽經》第六品,第六品就是四十八願,這一品念完之後,就是贊佛偈、念佛、迴向、三皈依,這是我們的早課。晚課我們是念《無量壽經》第三十三到三十七品,一共五品,《無量壽經》的,儀式都是一樣的。早晨念四十八願,希望我們的願如佛願,我們跟佛同樣的發願;晚課念三十三到三十七品,我們希望我們的行與佛同行。所以,我們取早晚課的標準是在此地,這是共修。除共修之外,《無量壽經》有人一天大概至少是念五遍的,多的人念十二遍,除了念經之外,就念佛號,這個樣子妄想就少了,心就清凈了。

  每個人妄念少,心清凈了,這個僧團裡面大眾在一塊相處,比一家人還要親密,還要和睦,我們看到很歡喜,這是個和合的僧團。為什麼?都不會鬧意見了,一動念頭馬上就轉成阿彌陀佛,他還有什麼意見?沒有意見。今天朝野大家都講,我們要建立共識,這是共識裡頭最高的共識,每個人都修清凈心,每個人都修慈悲心,沒有意見,沒有爭執。所以,同修在一起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這個僧團是鬥爭道場,那要造罪業的。一定要修六和敬,要修六和敬先要每個人修清凈心、修平等心,最好的方法就是我們用《無量壽經》做修學的依據。我們心像阿彌陀佛,願像阿彌陀佛,解如阿彌陀佛,德如阿彌陀佛,行如阿彌陀佛,這就行了。所以底下說,「解如佛,行如佛,則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用這個方法來修行。

  念佛的秘訣是不怕一再重複,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一向專念決定往生。我們既然曉得人生是個夢,什麼都是假的,一樣也得不到,這是真事,只有這是真實的。假的要捨棄,真實的要抓住,決定不能放鬆,我們這一生就有成就了。「故經雲,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是《楞嚴經》上所說的。《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一章經文文字不多,只有兩百四十四個字,比《般若心經》還少;《般若心經》兩百六十個字,它只有兩百四十四個字。從前我們對這個經沒有留意,未求甚解,含糊籠統就念過去了。《楞嚴》我過去至少講過七、八遍,實在講「大勢至圓通章」我沒有講得清楚。為什麼沒有講清楚?是自己沒有搞清楚,我不是故意不講清楚,自己沒搞清楚。現在才搞清楚,真正搞清楚,真正認識它。

  它不但是凈土宗的心經,可以說是整個《大藏經》的心經。《般若心經》是般若部的心經,不是整個《大藏經》的心經,整個一大藏教的心經,確確實實「大勢至圓通章」當之無愧。經文裡頭明白的告訴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憶是什麼?心裏面想,口裡面念,心想、口念。大概學佛時間久一點的同修都知道,佛法裡面常講,「依報隨著正報轉」,這個話我相信諸位聽了很多。《華嚴》裡面講,「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是什麼?識就是憶念,此地憶佛念佛就是識,識在起作用。所以,你想佛的時候,想久了你就很像一個佛,想久了就像了。想什麼就像什麼,看相的人不也常說,相隨心轉,心裏面常常想什麼,這個相會變。

  因此,我們一個人,可以說四十歲以前,這個相貌是你到這一生來投胎的時候,投胎你當然對你的父母有緣分,你很喜歡;你不喜歡他,決定不會來。遇到很喜歡他,很喜歡他就想看他那個相貌變自己的相貌,所以兒女很像父母,原因在此地。是你投胎的時候,那一念心想,你想哪個人,相貌就像哪個人。所以說不是什麼遺傳,不是這個,那講不通的,是你投胎的時候心想變現的相。生下來以後,當然在你幼年的時候,非常喜愛父母,成年踏入社會了,漸漸跟父母疏遠,不再去想了。不再去想,相貌就會變,小時候像,到中年以後就不像了。所以,四十歲以後的相貌要自己負責。你心善,非常慈悲、善良的相;心胸險惡,那個相叫人一看就害怕,就是個惡相。我們天天想阿彌陀佛,想久了,不知不覺相貌就變成阿彌陀佛。相隨心轉!這是連世間看相算命的都常說,這個一點沒錯。所以,我們要想自己的相貌好,阿彌陀佛的相貌最好,天天想他,相貌就漂亮、就好了。常常想阿彌陀佛,你就不老了,雖然是老,老得很慢,不會老得很快。你看念佛、想佛的好處太多太多了。

  現前是我們沒有往生到西方世界見佛,但是諸位要記住,不要心裡常常想到見佛,你常常想到見佛,佛來了,不見得是真佛。為什麼?會有那些妖魔鬼怪變佛的樣子來騙你,來欺騙你,來誘惑你,你就上當了。我們不想見佛,佛現前了,這是感應,實在講見不見佛沒有關係。我們中國凈宗初祖慧遠大師,他在生前,三次見到西方極樂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狀況就像經典所講的一樣,他從來沒有告訴任何一個人。那是什麼?現前見佛。他臨終的時候,佛來接引,臨終這個西方極樂世界又現前,他才向大家告別,說西方世界我看到了,佛來迎接我了,我現在跟佛去了;同時跟大家講,這個境界過去我曾經見過三次。

  像遠公大師這個情形,在歷代一直到現在還有,我在台北有個同修曾經告訴我,他見到佛像,白天見到的。佛像現在虛空當中,他說就像一座山一樣,好幾分鐘才消失。我們在達拉斯佛教會,以前的董事長蔡文雄居士,他是見到阿彌陀佛才發心學佛的。什麼時候見到的?他父親臨終的時候,病危的時候。他從美國回到台灣去照顧他的父親,當他父親病重走的時候,阿彌陀佛現在窗戶上,至少有二十分鐘,絕對不會看錯,是金色身。但是,他不是站著的像,是坐著的像,他都看呆了。從此以後,他相信阿彌陀佛,他才發心專修凈土。

  我也曾經跟同修們報告過,在美國舊金山有一位女同修,念佛的時候,在靜坐念佛,看到面前蓮花。這個蓮花之美沒有法子形容,上面有她的名字,親眼見到,她來告訴我,要我給她做證明,她這也從來不告訴人。前年華盛頓DC周廣大居士往生,見到西方三聖從雲層裡面下來接引他,助念的大眾都見到了,現前見佛。「當來」是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當然天天跟阿彌陀佛在一起。可見得這個話不是假的,確實有許許多多的證據,證明這是真實的。我們再看底下一段,諸位翻過來看第三十頁,「依報妙」。

  依報是生活環境,同居土的眾生,西方有四種凈土,經上所講種種莊嚴,全都是講的同居土;換句話說,我們要想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同居土是決定有把握,決定能夠得到的,它是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這個地方希望同修們注意到,持名、善根福德同佛,那你就曉得,我們的「心、願、解、行、德」如果不同佛就難了。如果要同佛,那就一定要依照《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作為依據,來修正我們的心愿解行,樣樣都要符合經典所講的標準,這叫做修行。

  所以,他心愿解行同佛,這才圓凈四土,圓受諸樂,圓是圓滿,沒有一絲毫欠缺;換句話說,阿彌陀佛的生活狀況是怎樣的,你的生活狀況也一樣,跟佛一樣。我是凡夫,見思煩惱沒斷,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的智慧、德能、享受都跟佛一樣。憑什麼?就是剛才所講的,你心同佛、願同佛、解同佛、德同佛、行同佛,所以你的生活受用就同佛。由此可知,修凈土的人,也並不是一天到晚單單這一句阿彌陀佛;這一句阿彌陀佛,如果不能夠把心愿解行都符合經典所說的標準,我們能不能往生還是有問號,還是打個問號在那裡。果然能照著這個標準去做,那就是決定往生。這一段經文是從『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就是這四句經文,我們先說「眾苦」。

  西方極樂世界沒有苦,先「總說無眾苦」。我們這個世間苦難太多了,佛在教學的時候,把一切苦歸納為三大類,叫三苦,三大類,就是「苦苦、壞苦、行苦」這個三類。苦苦裡面又分為八類,我們通常稱八苦。這個八苦、三苦,實在講三苦的範圍比八苦大,八苦是三苦裡面的一條。所以,不要被這個數目字搞迷惑了,認為八苦多,三苦少,那就錯了,三大類第一類裡面分為八個小類。這些苦可以說是六道眾生沒有一個人能夠避免的,人人都得要受。

  苦苦裡面第一個有「生苦」。這個生苦,我在此地都不能細說,細說兩個鐘點這八個字講不完的,你們諸位要好好去讀經。佛在經典裡面給我們分析的,你看了之後,是不能不佩服。從哪裡講起?從你投胎講起,你一投胎,住在哪裡?住在母親肚子裡面,所以佛把這一段期間(這十個月)形容為地獄。在母親肚子裡面,就等於在地獄裡,母親喝一杯熱水,就好像在八熱地獄,難過、痛苦;喝一杯冰水,就像在八寒地獄,苦不堪言。出生的時候那是更苦了,出生剛剛接觸到外界,皮膚嫩肉接觸到外面這個外界,受到空氣,佛形容有如利刀割我們的皮膚一樣,所謂風刀解體,那樣的痛苦。所以小孩一生下來就苦!苦!就苦一輩子,你們哪裡看到一個小孩生下來笑咪咪的,是很快樂的?沒有。我們每個人都經過,經過怎麼樣?忘掉了,這個痛苦忘掉了。真苦,你想想真苦,想想這個狀況真苦。所以,不能再來,再來不得了,真是不得了,想通了真可怕,真是不能再來了。

  第二個「老苦」,老人多半被人嫌棄,人家都討厭老人。在從前中國社會裡面還好,由於古來儒家的教育,敬老尊賢,所以人老了在社會上還會被大家尊重,還能得到精神上的安慰;現在世風變了,固有的道德文化全被推翻了。老人,從前是西洋人的老人是墳墓,人生的墳墓,現在中國的老人也是墳墓,很可憐。兒女不孝養父母,社會不尊重老人,嫌棄老人,這是非常可悲的現象。如果你不想老苦,那只有短命,要想長命的話,那你非受老苦不可。你看看這個人生多難過!你要長命,就要忍受老苦、病苦。

  凡事都有果報,那就是都有因果。我們今天如果對待老人能夠尊重,能夠幫助他,你要是常常種這個因,你自己老了,就會有很多年輕的人來照顧你,因緣果報!你不孝順父母,想兒女孝順你,不可能,為什麼?那因果顛倒了。這樣才知道孝敬父母的重要,為什麼?做給兒女看,兒女將來就學你的樣子。你孝順父母,他一定會孝順你,你尊敬老人,到你老的時候一定有人尊敬你,這種因果定律永遠不會改變。我們要別人怎麼樣對我,我就應該怎樣對人,先布施、先種因,後來自然得果報。這是講老,任何一個人不能避免的。

  第三,「病苦」。特別是現在這個時代,奇奇怪怪的病比從前多了很多倍。原因在哪裡?說老實話,是受了染污的關係。染污不但物質的染污,更嚴重的是心理染污、精神染污、情緒染污、生理的染污,這能不生病嗎?所以奇奇怪怪的病就多了。病苦,我相信每個同修都生過病的,知道病的滋味,要想遠離一切病苦,要從根本上治療,根本上去講求。根本是什麼?心清凈,心清凈身就清凈,身清凈境界清凈,清凈身心決定減少一切病苦。飲食要注意,飲食要簡單,不要吃得很複雜,夠營養就好,千萬不要吃那些補的東西。你本來身體很好,這一補就補壞了,那實在講不是補,那是染污。你看很多名貴的那些補藥,實在講,統統是染污,不是好東西。

  我在外面講經,最怕人家供養這些東西來,供養之後,大多數我都不吃,我都送給別人吃。分開來大家一個人吃一點點,那不太受影響,這是同修們要注意。所以我告訴大家,我是什麼樣的補品都不需要,沒有一樣東西我需要。我平常吃的,青菜豆腐,我是青菜吃得比較多,人工所做的食品,我統統不吃。像什麼?他們做的素雞、素鴨,那些東西我都不沾的,人工做的我不吃,我喜歡吃一點天然的。你吃那個東西不如吃黃豆,那都是黃豆做的,為什麼不吃點黃豆,比那個更好。所以,你吃得愈簡單愈有營養,對身體健康愈有幫助,最重要的是心清凈,這要懂得養生之道。

  底下是「死苦」,死是真苦,可是我們現在沒有死過,不曉得死是什麼滋味。佛在經上形容死之苦,講我們的神識(俗話講靈魂)離開這個身體,那個痛苦就像生龜脫殼。烏龜,活的烏龜把它的殼剝下來,佛是用這個來形容,那個痛苦就像這樣。所以臨命終時,那一口氣不好咽,不容易斷,非常非常痛苦。但是,念佛往生的人不死,他是活著看到阿彌陀佛來了,歡歡喜喜跟阿彌陀佛去了,身體不要了,跟阿彌陀佛去了。所以那不是死,那沒有死,活著去的,清清楚楚去的。生老病死是內苦,本身的,統統不能避免,古人常說,上自帝王,下至乞丐,人人都逃不了的,生老病死。

  另外幾種是身外的,身外第一個,「求不得苦」。眾生都有慾望,都有希求,求怎麼樣?求不得,求不得就感覺到很痛苦,求不得苦。求得了怎麼樣?求得了還是苦,苦什麼?怕丟掉;患得患失,沒有不苦的。實實在在你真把這個事情搞明白了,你有沒有得失?沒有得失。為什麼?實在講,講老實話,一樣也得不到,既然得不到,哪裡會有失掉!沒有失。所以,我們要能夠把得失心舍掉,你人生的煩惱至少去掉百分之七十,絕大多數的煩惱是患得患失來的。得失是個妄念,絕對不是事實,沒有事實,愚痴、顛倒,佛說可憐憫者。沒有一樣東西是自己的,沒有一樣東西是你能得到的,一切擺在面前,看看就可以了,何必一定據為己有?據為己有是不是真的有?還是沒有。

  我在往年,我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講經,香港有個女居士,她是發心供養,請我到香港講經,講《楞嚴經》。有一天,她看我沒有手錶,實在講我不喜歡戴手錶,戴這個東西就像手鐐一樣,很難過,是不是?這個多自在、多自由,何必要自己把自己拘束,我不太喜歡這個東西。她看到我沒有,她要替我買個表,帶我到銀行裡面去提款,她銀行有存款,要我陪她一道去,讓我自己去選。提了款之後,她就帶我到銀行保險庫,她有兩個箱子的金銀珠寶,帶我去參觀看她的金銀珠寶。那個箱子一打開,我看了一下,裡面是有一些,我說:你就這麼一點點?她聽了之後就很不高興,因為她是在我面前要炫耀一下:你看我有這麼多金銀珠寶!我卻很冷淡的說,我說你只有這一點點,太少了。她就很不滿意,她說:法師你有?我說我太多太多了,說不盡!她就呆了,她說:在哪裡?我說等一下我帶你去看。

  我們買表,買表之後在旁邊有家銀樓,我就帶她去看,我說你看看,這都是我的。她就呆了。我說你的那些金銀財寶,你也不敢拿回家去,拿回家怕強盜搶;不敢戴在手上,戴在手上怕人家把妳的手砍掉;就放在保險柜里,一個星期去看一下,就是你的了。那這個銀樓,我叫他拿來讓我看一下,不也是我的了嗎?這有什麼兩樣?沒有兩樣。你那個還怕丟掉,我還不怕丟掉。我說你怎麼這麼愚痴!這可憐,是不是?我叫那個銀樓我要什麼、看什麼,他就得給我拿什麼,等我玩,玩夠了叫他收好了,給我保管。人就這麼愚痴,認為那個就是自己的,真可憐,真是可憐憫者。她那天送我一個表,我給她一點教訓,可憐憫者,真正可憐。所以,求不得苦,這是迷惑顛倒。

  下面一條是「愛別離苦」,就是你所喜歡的,無論是你喜歡的人、你喜歡的物,要常常告別,不能常常聚會,這個很痛苦。這都是人之常情,愈是親愛的愈要別離。「怨憎會苦」,愈是討厭的,不喜歡見到的人,天天看到;不喜歡的環境,想離也離不開,怨憎會苦。所以想想佛所給我們講的,仔細想想,真的,沒有一條是假的。這個七種是苦果。底下「五陰熾盛」這是苦的因。五陰熾盛是什麼?是你裡面的煩惱,你的妄想、你的煩惱、你的憂慮、你的牽掛,在裡面就像火燒一樣。人生是什麼?人生真正的面目無非如此而已,有什麼意義?有什麼價值?這個總要認識清楚,認識自己。

  第二種,「壞苦,樂是壞苦,不久住故」,我們人生實在講苦多樂少,有時候偶爾那個苦中斷了一段時期,就覺得很樂。其實那不是樂,是苦暫停,你就感覺到樂,這是迷惑顛倒,事實真相沒有搞清楚。譬如說怎麼說樂是苦?佛法裡面通常講真妄,它的標準,真是永遠不變,這是真的,凡是會變的是假的。譬如講苦,我一天不吃飯很苦,兩天不吃飯更苦,三天不吃飯還苦,絕對不會說四天不吃飯會快樂起來,沒有這個事情,對不對?所以這是真的,不會變的。樂,譬如飲食,喜歡吃的東西,吃一碗好吃,吃得很快樂,再吃一碗還可以,叫你連續吃個十碗、二十碗,苦了。它會變苦的,樂會變苦,樂就不是真的,是假的。你們跳舞很樂,叫你連著跳七天七夜,那苦不堪言,苦死了,它會變成苦。樂會變成苦,苦不會變成樂,所以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要搞清楚。樂是壞苦,所以樂是暫時的,是片刻的,苦就在後面,樂極就生悲,苦在後面。不久住故,不會長久的,這個總得要覺悟。

  第三類叫「行苦」。「行苦是非苦非樂」,這個境界很好,如果能夠常遠保持,這就叫定,不能常遠保持就是行苦。常遠保持這是定,心地清凈,沒有苦樂,這個境界非常的好。為什麼叫行苦?因為不能永遠保持,道理在此地。「性遷流故」,遷流是什麼?剎那剎那在變化。譬如我們在人生裡面來說,我們的青春不能永駐,這是行苦。一天一天生理都在起變化,雖起變化我們不能夠覺察,這一類就是叫做行苦。行就是不住,不能夠停止在那個地方,我十八歲不能永遠停止十八歲,永遠停止十八歲,好,很好。停不住,它畢竟是一年一年要去衰老,所以這叫做行苦。

  欲界眾生,這三類的苦統統要受,像我們一個人苦苦、壞苦、行苦這三大類統統具足,誰都不能夠避免。色界天人,色界天這是四禪,真正從禪裡面得到禪定,真正得到禪定生到四禪天,超越了欲界。欲是什麼?欲是有男女、飲食之欲,就是有財色名食睡五欲,你還有慾望。人心在定中,沒有慾望,所以他生到色界。色界天人前面八種苦沒有,苦苦沒有,但是他有壞苦、他有行苦,他還要受這兩類的苦。所以,色界天人比我們快樂多了。境界更高的是無色界天,無色界天連身體都不要了,我們今天稱之謂靈界,精神的世界。因為他沒有身體,他就沒有壞苦,但是他有行苦;換句話說,他不能永遠保持這個境界。無色界天最高的,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八萬大劫,八萬大劫到了他會往下退墮;換句話說,他不是永恆的,他不能超越六道輪迴。這就是佛在經典裡面常講,「三界統苦」,三界六道裡面統統都是苦,只有苦沒有樂,所有一切樂是壞苦,這是把真相給我們說清楚了。

  西方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無苦就是樂,這是西方世界緣特別殊勝。第一個,它沒有「罪報之苦」,西方世界沒有三途六道,沒有。西方世界只有一法界,沒有十法界,確確實實是一真法界。就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入了一真法界,這個不可思議,這就是難信之法,沒有人能夠相信。但是佛給我們講的,佛決定沒有妄語,決定是真實話。所以,它是一真法界,沒有三途六道,沒有這個。

  「無享受而造惡業之集」,集就是造業、造因,西方世界前面跟諸位略略報告過,他們那邊人的生活,日常生活當中所造作的,都是講經說法,研究討論,他就這個,除這個他沒有別的事情。其他的事情就是到十方世界,上供諸佛,下化眾生,他沒有其他的事情。所以,他不造業,不但惡業不造,善業也不造。人家心是真正清凈,就像《金剛經》上講的「無住生心」,他們都是這個情形。「無住」是心裏面不執著,不著相,「生心」是生大慈大悲心,救護一切眾生,生最極恭敬心,上供諸佛,他們生的是這個心。一切造作,我們不得已說之為凈業,它不是染業,不是像我們造作的善惡業,沒有苦因,沒有苦果。

  「無求寂滅之退轉」,這個寂滅就是清凈心,心清凈到極處,也就是成佛。這是說西方世界圓證三不退,只要生到西方,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圓滿證得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換句話說,幾乎等於圓教八地以上的菩薩境界了,這是不可思議。「無修道之障礙」,在菩薩道上一個是自己善根福德深厚,再得諸佛菩薩的加持,所以菩薩道上一帆風順,沒有障礙,不像他方世界。所以,西方世界的人可以說是永離眾苦,受用同佛,這是諸位在《無量壽經》裡面可以肯定見到的,受用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

  下面我們再看「地利之樂」,說他們居住的環境,經文從『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一直到『成就如是功德莊嚴』。這一段是講西方極樂世界的生活環境,生活環境裡面,當然最重要的是居住的環境。今天新加坡這個國家,在居住環境裡面,可以說在全世界都很難得找到,這樣一個清潔、整齊、美化的一個都市,不容易。多少國家對新加坡都非常羨慕。台灣雖然富足,但是台灣沒有一個地區能趕得上新加坡,這個地方是福地。我們俗話說「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看看你們的確是有福,為什麼?有這麼多人來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真有福。

  經上給我們講的「眾寶欄樹」,這一小段是講「地利之樂」。我們從中國人觀念當中說,天時地利人和,這是真正的。先看地利,「七重表七科道品,又表圓滿之意,四寶表常樂我凈四德」。經上講的統統用七,這個七不是數字,如果七要是個數目字,我想大家對於西方極樂世界就很冷淡了。為什麼?沒什麼好看的,你到那裡一看,什麼東西都一樣的,有什麼好看?太單調了。七是代表圓滿,什麼叫圓滿?隨心如意叫圓滿,沒有一樣不稱心如意的,這才叫圓滿;稱每個人的心,如每個人的意。我居住在那個地方,我希望我的房子大,你的房子就大一點;我不喜歡大,我希望小一點,它就小一點。我希望是白色的,房子就是白色的;我希望是金色的,它就是金色。一切隨心所欲變化,這叫做如意自在,這才叫做圓滿。

  那個「欄楯」、「行樹」,我願意「七重」就七重,願意十重就十重,願意一重就一重,這才叫圓滿。所以,七的意思,是講四方、上下、中間,是取這個意思,七不是代表數字,是表圓滿的意思。《華嚴》用十代表圓滿,它也不是數目字,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看到十六,看到二十一,那都不是數字,都是代表圓滿的意思,這是佛門用數字來表圓滿之意,表法的意思。大師又說這個七重是表七科道品,七科就是三十七道品,那是佛所說一切法把它歸納起來,這個七大類,它也表的這個意思,這個說法也說得很好。

  「四寶」,實際上西方極樂世界是無量眾寶所成,絕對不是四。所以,用四是表真如本性裡面的四寶。真性裡面的四寶是什麼?是「常、樂、我、凈」。常是永遠不變,恆常,不生不滅,這是常。樂就是剛才講的,一切苦都沒有,一切染污都不受,心如太虛,量周沙界,這個多快樂、多自在。心裏面沒有一個妄念,沒有憂慮,沒有牽掛,當然更沒有得失,沒有貪瞋痴,這叫學佛。這是什麼?是你本來有的受用,你今天心裏面起妄想,生許多憂慮、牽掛,是你自己傷害你自己,不是別人。所以,佛不能救你,菩薩不能度你,誰度你?自己度自己;佛只是把這個真相告訴你,告訴你之後還是要你自己度自己。所以,佛不度眾生,這是佛說的一句老老實實的話,只能把事實真相告訴你。

  佛不受一切染著,得真正的快樂,自性之樂。他告訴我們,我們也有,為什麼自己跟自己過不去?為什麼自己找自己的麻煩?佛教我們自覺、自悟、自度、自證,你才能跟他一樣。我是主宰,所以佛說一切法無我,我的意思是主宰的意思。我自己要真正能做得了主,我希望我年年十八,果然年年十八,那才我做得了主。他偏偏要老,有什麼辦法?這做不了主!這是舉一個例子說,自己做不了主,沒有我。可是明心見性之後,我就真的現前了,自己確確實實做得了主,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自己就做得了主。為什麼?我不要老,永遠不老,我不要死,永遠不死,無量壽,自己真正做得了主。這個事情我們確確實實一生當中可以做到,為什麼不幹?

  凈是清凈,心清凈,身清凈,境界清凈,不但世法不染,佛法也不染,那才叫真凈。世間法不染,染著佛法,還是被染污;世法不凈,佛法也不凈。所以,佛在《金剛經》裡面給我們說得很好,「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法,佛法也要舍,也不能染著。佛法好像是葯,治病的,那個葯對什麼人有用?害病的人他才吃藥,病好了還吃藥?病好了常常吃藥,就又吃出病出來了。所以你身體很健康,為什麼天天吃補藥?身體很健康天天去補,決定會補出病出來,沒有病去找病,這是最不聰明的人。如果有這些錢,把這些錢財去救濟病苦人,你所得的果報是長生不老,你能幫助病人,自己不害病。

  我在過去跟諸位說了,你常常布施病人,把自己的醫藥費統統布施掉,就不會生病。為什麼不生病?沒有錢生病,生病要有錢,我的醫藥費統統布施掉了,別人代我生病,我就不生病。你要準備一筆醫藥費在那裡,天天想著我要生病,天天想當然會生病,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你天天想生病,一定會生病。如其把那些錢用在醫藥上,不如布施掉,我不生病多痛快。這些帳都要算清楚,你自己才能真正得到自在、快樂。所以,每個月把你的收入撥出一部分布施醫藥,你就不會生病了。也不要吃補藥,要吃補藥那個錢統統拿去布施掉,拿去放生,拿去救濟這些病苦,這樣自在。所以,四寶表這個意思,「常樂我凈」。

  另外有一層深意,也是個事實,西方世界的人「自德深」。自己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依照經典理論、方法、境界來修學,成就自己的智慧、德能,這是自己修行的功夫。「他賢遍」,自己以外都是大聖大賢,經上講「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上善是指等覺菩薩,像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彌勒這些大菩薩。你天天跟他們在一起,你怎麼會退轉?「是極樂之真實因緣」,所以極樂世界好,好在哪裡?就好在這裡。十方諸佛世界,如果講物質、講其他的,確實有不少世界比西方極樂世界還要殊勝,還要莊嚴。但是要講到凡夫往生就能跟等覺菩薩聚會在一處,那是十方世界都沒有的。從這一方面來觀察,西方世界是所有一切諸佛剎土當中獨一無二,這一點一定要認識清楚。否則人家問:還有比西方世界更好、更殊勝的,你為什麼不求生?我們要能說得出這個道理來。

  再看底下一段,說「此等莊嚴,同居是增上善業所感,亦圓五品觀所感」,這是講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之所以然。它為什麼這麼莊嚴?當然是阿彌陀佛無量劫中大願大行修得的成果,這是從佛那一邊說。往生這些人怎麼樣?往生這些人也了不起,也不是平常人。我們講往生最下等的,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這些人沒有一個不是增上善業所感。增上善業是什麼?就是一心持名,一心持名是增上善業。所以,持名這個方法是成佛的親因緣,不但是成佛的親因緣,也是成佛的所緣緣,是成佛的無間緣,是成佛的增上緣;這一句佛號四緣都具足,這個不可思議。

  底下說,也是圓教五品觀所感。說五品觀所感,是天台智者大師說的。智者大師在我們中國佛教史裡面,可以說是盛名為眾所周知的,特別是日本人,日本人對於智者大師非常崇拜。這個原因大概是在唐朝時候,日本的留學生(就是出家人)到中國來求佛法的,裡面許多是智者大師的學生。所以在今天日本一般的寺廟,都還供養智者大師的塑像,不是畫的,塑造的像,很多、很普遍。他們對於智者大師、對於善導大師,非常崇敬,這兩位都是唐朝時候人。

  他老人家往生西方世界的時候,他是預知時至,自己曉得什麼時候走,什麼時候往生。往生的時候學生問他:你老人家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樣的品位?他說他只是五品位。他說因為我領眾(領眾就是做住持),要做事務、要操心,所以只得到五品位往生。這個意思就是說,如果不領眾,不做這些事情,一心念佛,品位就會更高,決定更高。因為要管理寺廟、管理事務,把自己的品位犧牲掉,只落得個五品位往生。五品位是生凡聖同居土,這是天台家所說的。

  五品位裡面第一個是「隨喜」,我們今天講隨緣,於一切法不要攀緣。由此我們也能夠體會到,大師當年在世,雖然在一個寺廟裡面做住持,要統理大眾,他是什麼態度?隨緣而不攀緣,確實符合「十大願王」裡面所說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古聖先賢都遵守經典的教訓,不敢違背,所以他有成就。第二是「讀誦」。天台是屬於教下,教下修學的方法大多數著重在讀誦。所以學佛,從前人學佛跟現在人學佛,方法上就不一樣。以前人學佛有成就,現在人學佛,學了一生都不能成就,原因在什麼地方?方法錯了。古人修學,一入佛門第一個修定,戒、定、慧三學這是佛法最基本的修養,他的功夫統統用在這裡。一入佛門,其他東西都不要學,學戒定慧。

  戒是什麼?是守法;老師怎麼樣教,你就怎麼樣做,要守老師的教誡,這就是所謂的師承。在新加坡我曉得的,演培法師是有師承的。他老人家給我講過,他做小沙彌的時候,在觀宗寺接受諦閑老法師的教導,他的根基從那裡奠定的,很不容易,非常難得。我受的教育跟他講講的時候,他來給我印證。我過去跟李老師,拜他做老師,他提出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就是從拜他為師這一天起,只可以聽他一個人講經說法;除他之外,任何人講經說法一律不準聽,這第一個條件。第二個條件,從今天起要看書,不管看什麼書,連看佛經都包括在內,一定要得到他的同意,不得他的同意是一律不準看。第三個條件,你從前所學的我都不承認,一律作廢,從今天起從頭學起,三個條件。我想了一想,還是接受了,就拜他做老師。好在他還有期限的,五年,三個條件絕對遵守,守五年。

  原先聽到這個話,覺得這個老師很專制、跋扈,表面上是服了,心裡還是有點不太甘心,但是沒有法子。可是跟他一年之後,自己真正得到好處,對他非常感激。他給我的是五年,我自動又加五年,我跟他十年,遵守他這個三條守十年。我講給演公老和尚聽,演公老和尚拉到我的手說,「我在觀宗寺也是這三條」,諦閑老法師給他約法三章也是這三條。他跟我講,當時他也覺得不服,好像老和尚專制跋扈,以後真正得好處,真正得利益,學佛的根基從這裡奠定的。老師這樣教學的目的在哪裡?就是修戒定慧,戒定慧三學在五年當中完成。要用現代共產黨的術語,就是洗腦,把你頭腦裡頭所有的那些染污統統洗得乾乾淨淨。五年之後身心清凈,才能夠接受如來大法,是這個道理。現在人為什麼不成就?一開頭什麼都要學,腦子裡頭染污沒有洗掉,佛法裝進去之後,全都變成毒藥。譬如這個杯子盛毒藥的,沒有洗乾淨,醍醐灌進去也變成毒藥,道理就在此地。所以你曉得古人教學,實在講有很深的理論做根據,不是落伍,不是不科學。

  讀誦就是凈心的,修戒定慧的一種手段,先教你讀經。一個初學的人進到佛門,常住裡面一切粗重的事情分配給你做。講堂里講經不准你聽,你沒有資格;念佛堂里念佛也不准你進去,你沒有資格去念佛,什麼你都沒有資格。你就老老實實做工,做苦工,做苦工是什麼?修福。然後教你什麼?念經。經什麼意思不要管,沒有意思,這是老實話,經典確實沒有意思;你要認為經有意思,那你叫謗佛,經沒有意思。所以你不要求解義,如果求有意思,意思只有一個,那都變成死的了;正因為它沒有意思,所以它有無量義。同樣一部經,我們如果一遍一遍在此地講,講一輩子講不厭、聽不厭,為什麼?遍遍不一樣,你就曉得它有無量義,它不是死的,活的。這是不同於世間的書本,世間書本一個意思,沒有第二個意思,看一遍就不想再看第二遍了。這個為什麼你永遠看不厭,就是它有無量義。

  所以,先不求解義,就是念。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字沒有念錯,句子沒有念顛倒,目的在哪裡?就是修定心,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煩惱念掉,心清凈了,他用這種方法來修定。定裡面就有戒,定共戒,既然得定,定就生智慧。所以,定是修學的樞紐,抓到這個,前面的戒,後面的慧統統都有了。用念經這個方法來修戒定慧。我教給你們念《無量壽經》,其目的也在此地,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目的在此地。你不能去想意思,一面去背誦經典,念經典,一面去研究這裡頭的意思,那你就變成世間的讀書,變成世間法。為什麼?戒定慧三學統統沒有,全都破壞了,這是世間念書,這是佛法裡面不許的。為什麼?得不到效果。

  所以要曉得,只是去念,老老實實去念,用清凈心、恭敬心去念,不要打一個妄想,不求解義。我念這個是修定,我念一個小時我修一個小時的定,念兩個小時是修兩個小時的定,是修定。再擴大起來,就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就是修戒定慧。讀誦非常要緊,念久了以後心清凈,心清凈就開悟,不要人家講解就開悟了。我們中國古人也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什麼道理?心凈了,心清凈了,作者的意思就自然明了。佛經也是如此,你只要心地清凈,經典的意思就湧現出來,不要去求解,不必去研究,自自然然就往上涌。所以,你讀經的時候,忽然意思自己現前,那個不要緊。不要去打妄想,不要去研究,這是怎麼講法,那就錯了。雖然在念誦的時候,意思忽然現前,不要去理會它,也不要生歡喜心,也不要怕忘掉。有的時候很好的意思現前,趕緊記下來怕忘掉,沒有必要。為什麼?以後還會現前,用不著去強記,根本就不要理它,繼續再往下念,著重在定慧。

  到定開慧了,經義理解了,那你要「解說」,要給別人介紹,把佛法介紹給別人。我得好處,也希望別人都得好處,有福大家同享,不要一個人獨享,大家有福了,自己才真正有福。我有福,大家沒有福,你的福決定享不長久。為什麼?我們中國俗話說,「一家飽暖千家怨」,別人看到嫉妒;嫉妒就要障礙,就得找你麻煩,你就不會平安,你的日子就不好過。我好,要大家統統好,大家都好了,我當然也好,所以一定要解說,研究討論,為人宣講。

  「兼行六度」,這個兼行六度是自己修行還不是完全成熟的時候,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附帶修;是以讀誦為主,附帶的修。到自己心地清凈,智慧現前,那就要「正行六度」;換句話說,自己修行的時間可以減少,幫助別人的時間要增加。所以,這是有先後次第的。有很多年輕的同修,急於要去度眾生,是一個好事情,好心,但是你要曉得並不如法。為什麼?自己道業、學業沒有圓滿的成熟,就出去教化了。就像在學校讀書一樣,你在學校念大學,才念了一年,還沒有畢業,急著要去教書;去教小學去,去教中學去,你一生的成就很有限,你不能有大成就。最好是你自己學業完成,然後再踏進社會,全心全力去教學,這才是對的。所以,不一定急著要很快的去弘法利生。

  實在上講,我過去在老師的會下,老師限定四十歲以前不可以出去講經說法,我跟李老師的時候三十三歲,只可以在自己講堂裡面講。自己的講堂怎麼樣?有老師看著,老師在底下聽,不容易出毛病,老師在裡面看著,不可以出去。這個裡面還有一個很大的因素,四十歲以前沒有定力,容易受外面誘惑。許多年輕的法師出去講經,講了幾次之後,跟信徒結婚了,跟他的皈依弟子,他反過來又皈依了,皈依他那個徒弟去了。原因在哪裡?太年輕。不講經不容易跟大家接觸,這一講經,給聽眾接觸就多了,尤其是年輕女孩子,法師,這個什麼問題來問一下,那個來問一下,一次生、兩次熟,三次就很親熱了,麻煩就來了。多少年輕的法師由這裡退轉了,回去了。所以,老和尚對這個,他就防範了,沒有定力,還會受誘惑,還有貪瞋痴慢,都不準出門。一些老和尚,從前老和尚對學生負責任的,真正有道心,內煩惱輕,外不受誘惑了,才可以派出去。派出去弘法還要觀察,在外面要不大對勁了:回來!下次不能再去了。

推薦閱讀: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五十三集)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第二十頁)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一二0集)
曹操墓發掘報告面世,現場怪象曝光!
梁振英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交有關報告

TAG: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