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根本是心》法師輔導文字版

第四課 《幸福的根本是心》法師輔導文字版引言:若想尋求幸福,就要知道幸福的根本;幸福是一種心態,不一定要有多少錢,也不一定要實現某個外在的目標。核心:通達空性,獲得永恆的大安樂;未通達空性之前必須依靠大乘利他精神,才能獲得幸福。一切快樂的根本是利他,一切痛苦的根本是自利,因此,大家應當將幸福建立在幫助眾生上。思考:你的幸福感來自什麼?1)世間觀點:來自金錢、愛情2)佛法觀點:幸福的根本是心(唯識宗「萬法唯心」的觀點)以理證稍加抉擇本課分為三個方面:一、認識幸福二、欲求幸福,應當借鑒佛法的智慧三、幸福的小竅訣一、認識幸福1、何為幸福1)世間觀點:談到何為「幸福」,可謂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幸福來自金錢;有人認為,幸福源於愛情;還有人認為,幸福在於地位 ……2)佛法觀點:幸福的根本是心:瓶子的本體實際無有任何改變,但一百個人卻會出現一百種不同的判斷。唯識宗則認為一切萬法都是自己心的一種自現、心的一種游舞,除了自己的心以外根本不存在獨立自主的外境。外境根本不可能真實存在,否則,識與外境就成了毫無瓜葛。l 這樣的外境能否與識成為同體關係?肯定不可以。如果二者成為同體相屬,要麼識變成無情法,要麼外境變成有情心識,這樣肯定是不合理的。l 那這樣的外境與心識可不可以成為彼生相屬呢?在未經觀察的時候可以,真正觀察就會發現:產生這一剎那眼識的外境如果已經滅了,則不是此眼識的對境;如果未滅,就不能產生此眼識,因此也不合理。最合理的觀點是什麼呢?就是外境不存在。幸福根本是心,這個心指的是第六意識,幸福是內在的一種特殊感受,即便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住的地方也簡陋不堪,沒有眼耳鼻舌身的任何快樂,卻可以非常開心、非常幸福。幸福和物質沒有必然聯繫,而只是精神的一種感受(與意識相應的喜受)。快樂與幸福不同,快樂是眼耳鼻舌身感受外在物質所獲得的視覺、聽覺、觸覺等五根識的樂受。2、對幸福的誤解1)誤解原因:沒有認清幸福本質2)誤解的表現:A:現代幸福哲學:滿足暫時身心需求=幸福幸福的定義就是: 幸福是人們的渴求在被得到滿足或部分被得到滿足時的感覺,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補充幸福理論:人類的最終追求是幸福。因為人類的本性是不滿足,所以人類的本性就是追求滿足。因為幸福就是渴求被滿足後的結果,所以追求滿足就是追求幸福,所以,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幸福。因為人的本性是不滿足,——不滿足導致了人們的渴求——渴求獲得了滿足——人們就獲得了幸福。根據幸福第一定理我們還知道,幸福的感覺都是暫時的,隨著時間的流逝,每一個幸福的感覺都是會消失的,又因為不滿足是人的本性,所以,人們會繼續尋求新的渴求,尋找新的幸福。舉例:2009年英國舉行「誰是最幸福的人」徵文比賽成功完成一例手術的外科醫生;——下次萬一失敗了呢?在沙灘壘城堡的兒童;——沙灘城堡若一下被海浪吞沒,他的幸福還在嗎?給嬰兒洗澡的母親;——如果孩子長大後不孝順,這難道不痛苦嗎?與心愛的人走上紅地毯的新人。——步入婚姻之後,生活會事事盡如人意嗎?如果當初在一起不覺得快樂,分手之時也就不會有什麼痛苦。快樂和痛苦在此是成正比的,表面上看似快樂,實際上隨時都可能變成痛苦。u 分析:為何他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當代人學家張榮寰2007年11月重新定義「幸福」和推論了幸福原理:幸福是人在創造生活條件的社會實踐中,由於感受和理解到個人,集體乃至人類的目標,理想和正義公益之事業的實現而得到人格上的滿足。幸福是人與人激情的熱流從心河馳向愛之深海的溫馨;是善良人的單純。當人們付出責任的汗水,其額頭必然散發出幸福的光芒。為幸福學的產生奠定了理論基礎。u 駁:1.幸福的根源如果是來自於渴求,人類的渴求是無限的,而滿足身心需求的資源是有限,所以,這樣的幸福註定是痛苦的。2.渴求基於對自我或者人類的滿足,如此自私自利的心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3.萬法無常!自己夢寐以求的幸福假如失去了該怎麼辦?面臨分手就會黯然神傷。B:離開痛苦 =幸福問:飢腸轆轆飽餐一頓,身心獲得暫時的滿足,這是不是幸福?幸福第三定律——人們獲得幸福的經歷越曲折,獲得的幸福感越大。渴求度是與幸福感成正比的,所以,如果獲得幸福的經歷越曲折,那麼人們的渴求度就會相應變大,那麼獲得的幸福感就會越大。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喝水,在正常情況下,喝水是不會給人帶來快樂 和幸福的,但如果在你很渴的情況下想喝水、身邊又有水的時候,這時喝水的感覺就是"快樂"的感覺。但這時的感覺還不是幸福的感覺,因為你這個快樂的享受是在不存在曲折的情況下獲得的.假若你在沙漠里旅行,迷失了方向,而身邊又沒有了水(假設還有食物),在這種恐懼的氣氛里,你又堅持了許多時日,在你口渴難奈,身體虛脫,生命面臨威脅,希望幾乎絕望的時候,突然有了水,有了救命的水,此時你喝到水的感覺,就是幸福的感覺,這是一種巨大的幸福,幸福得能讓你哭,讓你笑,讓你捶胸頓足,讓你狂呼吶喊。平常生活中你是很難感覺到的,甚至很難見到,但在電視里經常見到,比如在奧運會比賽的畫面中,運動員奪得金牌時,常有這種表現。這種幸福是拿金錢買不來的。幸福第四定律——沒有渴求就沒有幸福及推論因為幸福感與渴求度成正比,所以當人們對某事物沒有渴求時(也就是渴求度為零時),那麼,某事物也就不會給人們帶來幸福。u有人說離開了痛苦——比如現在頭特別痛,過一會兒不痛了,這也是一種幸福。u海倫·凱勒:假如有三天光明,就是最幸福的人。u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坐牢時每天曬半小時太陽,便是最幸福的事。駁:1.這明明是以壞苦為樂的愚痴迷亂表現,但對壞苦卻標上幸福的標籤迷惑眾生;前面也講過,快樂是痛苦的偽裝。《寶鬘論》:「身體之樂受,痛苦偽裝已,心想之自性,唯由分別改。」也就是說,人們想當然認為所謂身體的樂受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安樂,實際上僅僅是痛苦偽裝的而已,因為在遭受饑渴折磨的時候,當依靠飲食使痛苦自然稍稍減輕的階段,對假象的快樂感受,耽著自相安樂的設施處是痛苦,而除了由痛苦偽裝的安樂以外其本身自相絲毫也不存在。苦受是在快樂力量薄弱的階段,無需假立而生起痛苦之心,自相苦受存在,就像觀待長而生起短的心一樣,只是在痛苦之心稍處低落期間似乎顯現快樂而生起樂心而已。2. 對於失去光明擁有光明是最幸福的事,對於擁有光明的人不會覺得最幸福,如此說明什麼?幸福的根本在於心!不在於是否擁有光明?3.以上如果他們的幸福觀都能成立,對照起來,我們絕大多數人每天都生活在幸福之中,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我們的眼睛可以看到藍天白雲,每天也可以曬太陽,但並非每個人都能從中體會到幸福,許多人覺得自己是最不幸的,終日怨天尤人、牢騷滿腹。4.以前過年穿新衣服非常幸福,現在的過年沒有幸福感,什麼原因?就是內心對過年沒有嚮往心、渴求心,從物質條件而言,現在天天就像兒時盼望的過年一樣,每天想穿新衣服就穿新衣服,什麼好吃吃什麼,所以,這樣的樂受就非常平淡,因此就不覺得幸福,以此也能說明幸福確實與金錢、物質無關。C:世間觀點:外在某個標準的達到= 獲得幸福觀點一:幸福的根本是金錢。駁:是有關係,但並不起決定作用。幸福根本不屬於物質範疇,而是內在的一種感受,這種內在的感受有些時候和物質有關,有些時候和物質根本沒有關係。比如,有些窮人就活得非常開心、非常幸福。金錢能帶來滿足感,但卻不能帶來真正的幸福。金錢跟幸福不成正比。觀點二:幸福在於房子駁:1)世間理論:隨著物質財富的增加,人們在物質財富方面所能獲得的幸福次數卻越來越少,幸福感的強度也越來越小。隨著人們擁有的物質財富的增加,人們的渴求資源卻變得越來越少,所以在物質財富方面人們能獲得的幸福也就越來越少,而且獲得幸福的成本也越來越高,同時對地球資源的消耗,對環境的破壞也越來越大。這也是西方發達國家幾十年發展所得出的結論,即: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物質財富等一切都在增加,唯獨幸福除外。2)有限的資源跟不上內心慾望的無限發展,有了小房子想要大房子,到最後,即便有最好的房子,他們也不覺得開心。所以,好的住房並不意味著幸福。觀點三:幸福在於所處環境駁:1)中國人覺得住在一線城市感覺特別幸福,特別尊榮,但美國人覺得住在偏僻的郊區才幸福2)考上清華覺得特別幸福,但考上一般的高校就很失落所以,我們世間人認為的幸福與自私自利心的滿足有必不可分的關係!為什麼擁有金錢、愛情等會有幸福感?因為金錢、房子、愛情等全是為了滿足自我虛榮、炫耀成功心理、生活等種種需求!人們為了幸福不擇手段,人類如果普遍追求這樣的幸福,會徹底毀滅整個地球、整個人類!3、抉擇正確的幸福觀1)幸福在內,不在外A.佛法觀點:幸福是內心的滿足狀態人們往往認為,達到某個外在的標準,就會獲得幸福。但事實上,當達到這些標準時,也不一定真的幸福。幸福無關乎外境,它只是內心的一種狀態。幸福就是以自己豐盈的內心、關愛心、知足心等為伍,行走於人世間,無時無刻內心盈滿幸福。B.對比分析佛教幸福與世間幸福學所說的幸福,有何不同?因本質果世間幸福來自於自私自利的心,希望我幸福來自於執著,滿足於對其他法的佔有暫時性的,就像不幸一樣,隨著時間的流逝,幸福感以及不幸感都會逐漸淡化的,所以,我們如果想繼續擁有幸福,想過幸福的生活,就必須去不斷地滿足更多的渴求、過度的慾望佛教幸福來自於利他之心,希望他人幸福來自於放下,滿足於內心的感受僅是內心的滿足的狀態,不關乎外境,是絕對的、超越物質的、真正的幸福2)幸福非常,乃無常建立在財富、權勢、享樂上的幸福,是無常,高際必墮,聚際必散,非「常」(永恆)。世間人也說,人們獲得的幸福感都是暫時性的。二、欲求幸福,應當借鑒佛法的智慧1.為何依靠佛法追求幸福?2.希求幸福者,行為上不應該與希求幸福目標背道而馳3.無法從外在判斷一個人是否幸福4.在追求幸福面對痛苦方面,佛法教言豐富且實用1.為何依靠佛法追求幸福?u佛陀早就說過,此是苦,汝應知,佛告訴我們,要用正確的眼光去看世界、看人生,沒有必要刻意的悲觀,也沒有必要過分的美化,佛陀說到了三種痛苦的根源:1)過度的慾望;2)自私心;3)執著。只有依靠佛法才能真正面對痛苦及擁有幸福。u大家對佛教的真相不了知,世間林林總總的幸福學說都是告訴人們如何製造「壞苦」而已,如何變成高級的極端利己者來獲取幸福。2.希求幸福者,行為上不應該與希求幸福目標背道而馳。寂天論師:眾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雖求樂,毀樂如滅仇。世間幸福學將幸福分類為四:利人幸福和利己幸福,害人幸福和害己幸福等。3.無法從外在判斷一個人是否幸福(轎夫、出家人、國王、明星的例子):一千個人有一千種幸福。在判斷一個人幸福與否時,不能僅憑外在的現象。看到無錢無勢者,不要以為他們不幸福;看到榮華富貴者,也不要以為他們肯定幸福;每個人的幸福就像腳上的鞋,合不合腳、舒不舒適、自己自己最清楚。以上內容說明,幸福就是每個人內心的滿足狀態,確實和外在無關。4.在追求幸福面對痛苦方面,佛法教言豐富且實用三、幸福的小竅訣1.要有面對痛苦的能力,提升心靈,積極的堅強的心態,所向披靡,就能隨時獲取幸福一廂情願地認為:「生活是充滿陽光的,肯定是一路平安、順順利利,不會遇到任何曲折。」1)隨時觀無常:有錢隨時沒錢想(聚際必散等無常四際),若有佛法甘霖的滋潤,人生再怎麼大起大落,都能保持平穩的心態。2)在享受快樂時,一定要有所準備:l如果以後沒錢,變成乞丐了,我該怎樣生活?」l「一旦家庭出現問題了,我該怎麼辦?」如果提前有所準備,當遇到痛苦時,就不會垂頭喪氣、愁眉苦臉,更不會選擇自殺。反之,假如沒有任何準備,遇到危機就很容易崩潰。3)一切轉化為修行的良機。當我們遇到不愉快時,要善於從反面挖掘出價值。u堵車的時候,可以利用這個時間做其他事:下車散散步、念念經,或者思考一些問題。u當別人罵自己時,也要把它當作修忍辱的機會。u當自己被單位開除時,要想到尋找其他出路。u戀人離開自己,也許正是個機會,可以選擇另一條更好的路。4)對於人生有全面認識及兩手準備:張海迪說:「即使翅膀折斷了,我的心也要飛翔。」一方面要憧憬光明,一方面要準備面對黑暗;一方面要夢想成功,一方面要準備迎接失敗……若有了這樣的認識,自己將來到社會上,定會受益無窮。5)看待別人,需具足全面的眼光不要片面理解出家人、成就者、大德的行為和生活,無法理解少欲知足的快樂。即便你是無神論者,唯物論者、唯心論者、有信仰者等,咱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追求幸福、獲得幸福。因此,你做不到放下慾望,但也可以做到減少慾望,對自己現在所擁有的東西有滿足感。也請尊重他人的幸福感!2、滅除自私自利心所斷:我執能斷:無我空性以世俗理論分析時,雖然我們不否認外境對幸福會起作用,但不得不承認幸福的根本是心。如果不是這樣,而認為外境上有幸福,無論誰得到這種外境,都應該擁有幸福。比如,· 假如俊男美女是幸福的保障,那誰跟他(她)在一起都會幸福;· 倘若金錢是幸福的根本,那誰有了金錢就會幸福……這不可能。佛教的「無我觀」勝義觀察:無「我」——無人我(獲取幸福的我根本不存在)、無法我(整個世界都是夢幻泡影,沒有一個真實可得之法,怎麼可能依靠物質獲得幸福?)以勝義理論分析,就會發現:心也不存在。《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分析:已滅故不可得,昨天的痛苦和快樂都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分析:2015年6月7號晚上9:00整,有沒有一個真實的現在?沒有!因為,時間的無分剎那,如果是「現在」最小單位的「一」,如何形成一分鐘?接觸,一大劫變成一剎那之過;不接觸,有分之過,失壞自宗。(或者觀察:已生、未生、正生)未來心不可得分析:未生故不可得依靠佛教的理證,反反覆復觀察、串習、抉擇才能通達空性既然過去、現在、未來的心都不可得,同理可知,過去、現在、未來的身體也不存在。身心既然都不存在,所謂的「我」,自然也就不成立了。總結:獲得幸福方法A.通達空性,獲得永恆的大安樂B.未通達空性之前必須依靠大乘利他精神,希望他人獲得幸福(重點)為他人考慮,為謀求所有生命最大的幸福而努力,願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願恩澤天下。以自我為中心,永遠只考慮自己的利益的人不可能擺脫內心的貧乏,不可能擺脫自私自利的痛苦,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說文》:幸,吉而免凶也。《禮記》:幸而至於旦。所以說,「幸」一般來說是幸運、僥倖的意思,化險為夷、化凶為吉。《說文》:福,祐也。《禮記·祭統》 :福者,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福,是說富貴壽考等備齊為福。萬物齊備,就會順利昌興。如何才能吉而免凶、萬物齊備?心!幸福的根本既然是心,是什麼心?感恩心、布施心、慷慨心、分享的心、包容心、利他之心、善良的心、美好的心、悲心、少欲知足的心、自他交換的心等等,有了這些心就能獲得幸福。與任何人相處播種愛還是播種不滿等負面情緒,全看你自己的智慧,播種貪心收穫貪心,播種嗔心收穫嗔心,播種善良收穫善良,播種仁愛收穫仁愛.鏡子法則與親子教育、夫妻關係的運用。顯現快樂是自己的心,顯現憂傷也是自己的心,顯現榮耀是自己的心,顯現卑賤也是自己的心。放不下是自己的心,無法安忍也是自己的心。顯現心胸寬闊是自己的心,顯現心胸狹窄也是自己的心,能容一切是自己的心,毫不讓人也是自己的心。一切分別心的境界都是以心造的,全為心的自現,除了心之外沒有任何顯現之法。我們的心其實是最奇妙的工畫師,三千大千世界的器情萬象無一不是以它所描繪的。所以《華嚴經》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第一步:應取:幸福建立在幫助眾生上應舍:不要傷害、殺害眾生第二步:修持空性,通達空性,獲得永恆的大樂幸福的根本是心,u如果心是與輪迴法相應的妄心,就不可能有幸福,比如,自私自利的心、貪心、嗔心等;u如果心是與輪迴法相背離,與如來藏相應的心,出離心、菩提心、無我的心、奉獻的心、無貪的心、少欲知足的心等等具足就會擁有幸福;最後「狂心頓歇」現前真正大無為法的快樂!發願:眾生都獲得真正的幸福一、思考題:1、什麼是幸福?現代人對幸福存在哪些誤解?請分別破斥這些誤解2、幸福的根本是心,為什麼?懂得此理如何運用於親子教育、夫妻關係、同事相處等生活中?3、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怎樣獲得幸福?4、世間人的幸福觀能獲得真正的幸福嗎?為什麼?5、利他菩提心為什麼才會獲得真正的幸福?二、研討題:1、幸福需要物質做基礎嗎?如果不需要,如何解釋特別飢餓吃飽飯很幸福的感覺?如果需要,上師開示卻說:「幸福的根本是心,不關乎外境」,對此,你如何理解?2、佛教中說幸福是內心滿足的一種狀態,世間幸福哲學中說幸福是人的渴求得到全部或部分滿足的精神愉悅的狀態,請問二者有何異同?3、「每天回到家有一張笑臉相迎;有一桌熱騰騰的飯菜消除你的疲勞;是每天走在街上,都能看到一張張真誠的臉;是在你最困難的時候,熟識的,陌生的人都能為你伸出一雙雙友誼的手;是在你最受傷的時候,能有一顆心與你同在,陪伴著你!」請問這些是不是幸福?如果是,是佛法中講的幸福還是世間人所說的幸福?如果不是,那何為幸福?三、辯論題:幸福的根本是否應該是心?為什麼?
推薦閱讀:

心理諮詢師媽媽7年輔導經驗:快樂學霸心理養成法
2016年執業藥師葯事管理與法規輔導16
三正易經教學、輔導
真氣運行法五步靜功輔導 三|真氣運行法

TAG:幸福 | 文字 | 法師 | 輔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