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斥佛護爛文:索達吉堪布《金剛經釋》獻疑 (6—7)
破斥佛護爛文:索達吉堪布《金剛經釋》獻疑(6—7)
作者:圓體
頂禮大恩上師索達吉仁波切!
頂禮祈禱蓮師加持!
頂禮祈禱索達吉上師義無反顧弘傳大乘八宗!
6
佛護原文:上回說到堪布釋《金剛經》的「兩板斧」——「世俗諦有、勝義諦無」對一經宗旨的把握如隔靴搔癢。其實,中觀應成派在二諦方面有規定,月稱論師的《入中論》「第六菩提心現前地」里說:「若以世許除世義,即說彼為世妨難。」好比說:有個人打水把桶丟了,和堪布說,堪布就勸他說「桶,世俗諦上有,但勝義諦、實相上沒有。雖然你世俗諦丟了桶,勝義諦沒有桶的存在!「
破斥:為什麼不敢提自續派,因為佛護一提自續派,就痛扇自己嘴巴了,「兩板斧」——「世俗諦有、勝義諦無」正是他詆毀自續派的證據。
佛護原文:今天繼續學習據說是文殊菩薩化身的索達吉堪布的《金剛經釋》。
破斥:佛護帶領手下以噁心攝持學習文殊菩薩化身索達吉上師的《金剛經釋》,實際上是造謗法重罪,若不懸崖勒馬,懺悔罪業,後世堪憂。
經文:「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佛護原文:此處的「複次」,堪布理解成「佛又說」。每個人都看得懂,我就不解釋了。
破斥:佛護哪隻眼睛看見索達吉上師這樣寫道:「複次就是佛又說」?你不理解索達吉上師的意思就別發瘋亂吼。「佛又說」是佛接著說的意思,並非是解釋經文「複次」,複次是承接上一個「菩薩遠離四相」話題——菩薩不住相布施。
佛護原文:順便補充一句,於法應無所住的「法」,指一切法;香、味、觸、法的「法」,僅指意識所對的別法塵。住,是取著不舍的意思。
破斥:佛護說法有誤。
菩薩於法的「法」指所修的法,宣化上人的《金剛經淺釋》說:「這個菩薩不單要離相,要不著相,而且呀,要於法、於這個布施這種的法呀,『應無所住』,不應該有所執著,不應該放不下。」
香、味、觸、法的「法」指一切法,有哪個法不是意識對境?《俱舍論》說:「為分別境與主要,故唯眼境稱色處。為攝眾多殊勝法,故唯意境名為法。」將陽洛德旺波尊者解釋:「為分別各境之差別以及突顯眼根之重要性,唯將眼根所取之境立名為色處。為攝取眾多法以及殊勝法,僅將意根所取之境稱為法處。」
《俱舍論講記》解釋:「將意根的對境稱為法處或法界也是有原因的:一、與色處相同,為了分別境,將總名用於別名;二、法處雖為十二處之一,但它可含攝四十六心所、十四不相應行、三無為以及無表色眾多法,而其他處都無這一特點;三、一切法中最殊勝的涅槃抉擇滅可包括在法處之中。由以上三個原因,唯一將意根的對境稱為法處或法界。」
住指不離四相,無所住就是遠離四相。
佛護原文:堪布釋文,把「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境(或六塵)用了看似「豐富」的詞語加以表達,但準確性反而不夠。其實,簡單解釋成「不要住於色境而行布施,不要住於聲境乃至法境而行布施。」就可以了。
破斥:你不如對佛說:「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說得不夠詳細,其實應該解釋成『不要住於色境而行布施,不要住於聲境乃至法境而行布施。』才好。」真是不自量力,回去照一下鏡子吧。
佛護原文:堪布在釋《金剛經》前文明確表示,這裡的「菩薩摩訶薩」不是八地以上的大菩薩,而是剛發心的菩薩。他們能否做得到「安住法界本性實相布施」呢?他們能不能「對外境五欲六塵不起任何執著,於所施物的顏色、形狀、大小皆不分別。」呢?如果能,那還問什麼「云何安住,云何降伏其心」呢?如果不能,堪布可能是前言不搭後語了。
破斥:你何止前言不搭後語?簡直就是不懂修行,正因為還不能做到,所以才按佛陀教的去修,當然剛開始修的時候只是相似安住,修到一定的智慧境界才能真正安住。難道你不是這樣修嗎(到底修沒修過,有修行功底的人,佛法水平絕對不會差得這麼離譜)?佛護的意思是不是說,只有八地以上的大菩薩才有資格安住?八地以下想都別想?
佛護原文:堪布仍繼續兩板斧的套路。問題是,本經說法的對象不是八地以上的大菩薩,而是剛發心的菩薩。對這樣的人,屢屢說「安住諸法本來大空性中」,「無任何色相存在。」堪布真的跑偏了。
破斥:佛護第五次詆毀二諦。佛在《金剛經》同樣屢屢說不住相,是否佛也跑偏了?是不是只有不用安住空性的佛護沒跑偏?
佛護原文:仍然要問堪布:第一、如堪布所釋「實相中不存在」布施有無功德、功德大小、回報等法執」,
破斥:先用二板斧砸碎佛護的愚痴煩惱,然後再用教理封你的嘴。
寂天菩薩在《入行輪》說:「世俗與勝義,許之為二諦,勝義非心境,說心是世俗」 想要生起智慧,首先了知二諦。在這裡將世俗與勝義承許為二諦,此二諦含攝輪涅諸法。或者說顯現安立為世俗諦,空性安立為勝義諦。「諦」指真實的意思,儘管世俗諦是虛假之法,但凡夫卻認為虛假的萬事萬物真實存在,對他們而言則是世俗諦。從另一方面而言,世俗的虛幻為聖者證知,故稱作世俗諦。勝義諦並非虛假,是聖者親證的智慧境界,是一切萬法的真如實相。總之,勝義諦並非是分別心的境界,凡是分別心所了知的許為世俗諦。或者說,以凡夫分別念而見之現法為世俗諦,以聖者智慧而證悟之法性為勝義諦。
布施有無功德、功德大小、回報等法執完全是分別心所了知的對境,屬於世俗諦,實相是勝義諦,分別心無法企及,如何了知布施有無功德、功德大小、回報等法執?不過佛護不需要勝義諦,所以你總是與佛唱對台戲,我想有理智的人不會認為你是個正常人。
佛護原文:而剛發心的菩薩又已經能夠安住在「實相中」果位的菩薩?這樣的大菩薩,還會問「云何安住、云何降伏其心」這樣的問題嗎?
破斥:看這話就知道佛護對《金剛經》一點都不理解,事實上剛發心的菩薩是從第一步相似安住慢慢走到真實安住的最後一步,這是一個修道過程,身為法師的佛滬,怎麼連這個基本常識都不懂,跟你修學的人豈不是受你誤導而白白斷送慧命?
經文:「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佛護原文:堪布繼續把「大菩薩」理解成可以「不住於任何相的三輪體空布施。」而不是自己在前文說的:「此處的大菩薩,不是八地以上的大菩薩,而是剛發心的菩薩。」記憶力真是堪憂!這樣的釋經思路,簡而言之,就是「倒因為果」。也就是說,剛發心的菩薩通過修布施等六度,不斷觀照,久久就能產生無我的空性慧。觀照布施等是因,獲得智慧是果。而非堪布一而再再而三所說的「如果菩薩安住於實相、空性布施就能不執著」的顛倒因果。
破斥:索達吉上師的記憶力好得很,也從未把此處的大菩薩當成八地以上的大菩薩,只是你愚昧無知不理解而已。佛陀說得很清楚:「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這就是安住三輪體空修布施,當然初發心菩薩是相似安住。光是修布施,不安住三輪體空,久久就能產生無我的空性慧。佛護這話與《金剛經》所說相違。
經文:「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佛護原文:此說容易產生歧義。什麼是「以分別心思維」,難道還有「不以分別心思維」這樣的思維嗎?
破斥:佛護說這話再次將他孤陋寡聞的一面暴露無遺!
《釋量論》說:「若識緣聲義,彼即是分別」比如看見瓶子,或聽到別人說瓶子的聲音時,內心即刻想像瓶子的樣子,這個想像瓶子的內心就是第六意識,亦即分別心。
《釋量論》說:「所有明顯覺,彼即無分別」比如眼識看見瓶子,耳識聽到別人說瓶子的聲音,鼻識嗅到瓶子的氣味,舌識舔到瓶子的味道,身識觸碰到瓶子,這五種根識就是無分別心。
思是分別心,量是衡量,思量就是分別心衡量,索達吉上師說的完全正確。佛護說「什麼是以分別心思維,難道還有不以分別心思維這樣的思維嗎?」這話建議你對佛說去,看看別人是否覺得你神經正常。
經文:「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佛護原文: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或八十種好)是每個學佛的人應該了解的常識。了解佛陀的這些殊勝果報的業因,我們就可以模仿、仿效。堪布認為「布施的福德將得到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的莊嚴法相」。實際上,菩薩的三聚凈戒才是成就三身之根本,如:「若持戒不動、施心不移、安住實語,如須彌山,以是業緣得足下平滿如奩底相。若於父母所、和尚師長乃至畜生,以如法財,供養供給,以是業緣,得成足下千輻輪相。若不殺不盜,於父母師長常生歡喜,以是業緣得成三相:一者手指纖長、二足跟修長、三其身方直。若修四攝法攝取眾生,以是業緣得網縵指如白鵝王。若父母師長若病苦時,以手洗拭捉持案摩,以是業緣得手足柔軟。若持戒聞法慧施無厭,以是業緣得節踝佣滿身毛上靡。若專心聽法演說正教,以是業緣得鹿王腨(股肉)。若於諸眾生不生害心,飲食知足常樂惠施,瞻病給葯,以是業緣其身圓滿如尼拘陀樹、立手過膝、頂有肉髻無見頂相。若見怖畏者為作救護、見裸露者施與衣服,以是業緣得陰藏相。若親近智者遠離愚人,善喜問答、掃飾行路,以是業緣,得皮膚細滑身毛右旋。若常以飲食衣服卧具醫藥香華燈明施人,以是業緣得身金色常光照耀。若行施之時,所施之物能舍不吝,不觀福田及非福田,以是業緣得七處平滿相。若布施之時心不生疑,以是業緣得柔軟聲相。若如法求財以用布施,以是業緣得缺骨充滿、師子上身臂肘佣纖。若遠離兩舌惡口恚心,以是業緣,得四十齒白凈齊密。若於諸眾生修大慈悲,以是業緣得二牙相。若常作是願,有來求者隨意給與,以是業緣得師子頰。若隨諸眾生所須之食悉皆與之,以是業緣得味中上味。若自修十善遍以化人,以是業緣得廣長舌。若不訟彼短不謗正法,以是業緣得梵音聲。若見諸怨憎,生於喜心,以是業緣得目睫紺色。若不隱他德稱揚其善,以是業緣得白毫相。若如是修習如是三十二相業因緣時,則得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見《三藏法數》)
破斥:以上說的不就是布施嗎?只是你理解能力差沒發現而已。菩薩的三聚凈戒:一、嚴禁惡行戒;二、攝集善法戒;三、饒益有情戒,哪個不是為了利益眾生而作,利益眾生不是布施嗎?
7
經文: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佛護原文:這段解釋真可謂添油加醋。且「言說章句」和「法性」之間就這麼輕輕鬆鬆地划上等號。堪布妙釋,竟然毫無違和感。
破斥:此話再次暴露出文盲加法盲的醜惡嘴臉。言說章句的內容就是空性法門,離一切戲論的法性。真是無法想像,跟佛護的人能學到什麼?這個倒是小事,跟他一起造謗法惡業,白白斷送慧命,後果不堪設想。
經文: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佛護原文:經文說:「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但索達吉堪布解釋成「將有很多持清凈戒律,修積福德資糧持三藏法師等人」,一方面妄增「持三藏法師」等內容,另一方面,隨自意為,無形中提高了對《金剛經》生信心的要求。
破斥:佛護憑什麼說「有持戒修福者」不包括三藏法師?難道三藏法師不屬於持戒修佛者嗎?或者說末法時代沒有精通三藏的法師嗎?請看後面經文:「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末法時代有這樣巨大善根的持戒修佛者容易嗎?
佛護原文:如果按照索達吉堪布的說法,佛的教期已經結束。那麼我們學的佛法,包括他弘揚的法又是什麼呢?又,按照傳統說法,佛法分正、像、末三時,末法時期並非無教法,只是有教法缺行法和證法,末法之後,教法、行法、證法三者皆無。
破斥:索達吉上師例舉了四種五百歲演算法,這是其中一種,如果按照這種演算法現在應是佛歷二千五百四十五年,佛的教期已經結束,這才是上師的真正意思。
佛護撇開其他三種演算法,故意拿這段話來指責索達吉上師,不但不能損害上師,反而將他流氓無賴的惡劣本性盡顯無遺。
佛護原文:姑且不論堪布「一分鐘都不差」之說的可信度。單就堪布說的,寧瑪普巴派「以教證理證詳細的分析成立過」、「寧瑪普巴派的天文歷算非常準確,現在每次日食、月食,算得一分鐘都不差。」然後再說薩迦派及宗喀巴所創宗都有不同演算法,會不會有令讀者在不同教派和大師間產生高下取捨之想的嫌疑呢?但願不會!
破斥:你自己孤陋寡聞就否認寧瑪普巴派一分鐘都不差,除非你親眼見過日食、月食的出現與寧瑪普巴派算的時間相差一分鐘,否則你沒有發言權。而我們在藏地親眼所見的確是一分鐘都不差。
雖說法本無高下區分,但對於不同因緣的人而言,不同教派和大師間還是有差別的,這是很正常的。
佛護原文:堪布再次確定自己添加的「持藏者、具有智慧者出現於世間」等《金剛經》原經文沒有的內容。祖師說:「離經一字、即同魔說。」堪布任性提高對《金剛經》生信心的難度,看似只多了幾個字,實則有斷人信心之虞。漢地《金剛經》後有一個六句贊,第一句就是「斷疑生信」,經文「持戒修福者」,確實很容易讓人生信心,不會覺得般若法門甚深甚深,而懷疑自己智慧淺薄,無法領解,從而不敢受持般若法門。
破斥:索達吉上師結合玄奘、義凈二譯本解釋:除持戒修福者外,還有持藏者、具有智慧者,這樣解釋很靈活、全面。難道佛護沒長眼睛嗎?怎麼看不見玄奘譯為:「具足屍羅,具德、具慧。」義凈譯為:「具戒具德具慧」這些字?顯然他是故意和索達吉上師過不去,故意詆毀索達吉上師!不過你盲是你的事,廣大讀者的眼睛是雪亮的,你是噁心他們看得清清楚楚。
玄奘和義凈譯的《金剛經》不屬於漢地難道是藏地嗎?佛護為了讓末法時代的人「不會覺得般若法門甚深甚深,而懷疑自己智慧淺薄,無法領解,從而不敢受持般若法門。」而拒絕持藏者、具有智慧者,可見,他才是真正篡改佛經意義,損害眾生的惡魔。
如果般若法門淺顯易懂,為何世尊成佛後說:「深寂離戲光明無為法,吾得猶如甘露之妙法,縱為誰說亦不能了知,故當無言安住於林間。」再說要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才能聽聞如是言說章句時生信心,不正好說明般若法門甚深難懂嗎?龍樹菩薩的《中論》頂禮句也說明此理:「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雖如此,但不必擔心《金剛經》在末法時代因無人理解而失傳,如索達吉上師說:「佛陀以智慧授記末法時代將有為數眾多的持藏者、持清凈戒律修積福德、具有智慧者出現於世間。」他們在佛陀的護念下,廣泛弘揚《金剛經》,利益有緣眾生。
佛護原文:大家不妨參考一下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記》:「須菩提之問,一是令人鬚生實信,一是慮甚深之理,非大根器不能實信,用意亦是。佛何以堵塞其口,此含有三要義,從下文可以看出。(一)是不可輕視眾生,後五百歲,尚有其人,何況現在。(二)不可阻人善念,使生退屈心,觀下文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可知。(三)不必上根利智,只須持戒修福之兩種人,便能生信。一二兩義,即從第三義生出。蓋持戒修福之兩種人,智慧均不見高也。持戒修福,皆求福報者,彼對甚深法門,原有退縮之意。故佛戒以莫作是說。」
破斥:真是物以類聚,對江味農隨意刪改《金剛經》,佛護裝聾作啞,視而不見,而對索達吉上師的智慧百般指責,這就是痴人的瘋癲言行,不可信。
江味農這段話與世尊成佛後說:「深寂離戲光明無為法,吾得猶如甘露之妙法,縱為誰說亦不能了知,故當無言安住於林間。」相違;與「要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才能聽聞如是言說章句時生信心」相違;與龍樹菩薩的《中論》頂禮句:「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相違。
經文:「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佛護原文:「甚至僅僅對空性生起有益的懷疑也會斷除輪迴」,堪布是說,懷疑的對象是「空性」?堪布能否具體解釋一下,什麼是「有益懷疑」?
佛護諦聽,我來給你解釋:
《中觀四百論》云:「薄福於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誰略生疑,亦能壞三有。[福德淺薄者,對此煩惱的對治妙法——緣起性空,都不會產生合理的疑惑。若誰略略對此法生疑,也能壞滅三有輪迴。]」有益懷疑也叫合理懷疑:一切萬法是空性的吧?對此想盡一切辦法尋求答案,最後確定一切萬法是空性而生起定解,然後依此定解實修必定解脫輪迴。
有害懷疑或不合理懷疑:一切萬法怎會是空性,不可能。有這種懷疑根本不會尋求答案,任由實執泛濫、蔓延,最終墮地獄。
佛護對索達吉上師智慧是有害懷疑,勸你儘早懺悔,否則後世獨自前往地獄再後悔就來不及了。
經文:「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佛護原文:這一點幾乎可以稱為錯誤,再次「倒果為因」,「因為對般若空性生起凈信者,已遠離分別執著,不再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既無實有法相,也不會耽著空無非法相。」既然已經無分別了,怎麼可能是「剛剛生起一念凈信」?
破斥:佛護的理解能力真是差到了極點,他還不知道自己在詆毀佛陀「倒果為因」,說他瘋狂不如說他愚不可及。
末法時代靠持戒修佛者弘揚《金剛經》,如果尚有四相執著,肯定無法如實宣講而誤導眾生,所以佛說「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睜大你的眼睛看清楚了,這是佛說的,不是索達吉上師說的。
「剛剛生起一念凈信」是你歪曲佛陀的本意,請看佛的原話:「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你知道「乃至」是什麼意思嗎?就是甚至,這些持戒修福者甚至僅僅生起一念凈信,如來也能悉知悉見,這一念凈信已令他們獲得了無量福德。
佛護原文:關於《金剛經》的四相,核心是說明凡夫對生命現象的妄執。凡夫誤以為有一個恆常不變的生命主體,所以產生了我、人、眾生、壽者四種妄執。但是,堪布任性地根據自己的習慣,加進去這個括弧的內容「四相(有、無、二俱、俱非)」。這是依西藏《入中論》傳統結構說,指有相、無相、亦有亦無相、非有非無相。但是和《金剛經》中的四相「我、人、眾生、壽者」,漢字雖都是「四相」,堪布這麼一搬運,頗似「關公戰秦瓊、張飛打岳飛。」一個字,亂!!
破斥:亂的是你這個孤陋寡聞者,法盲怎會正確理解甚深法義?雖然佛說的四相僅僅是有邊,但也包含了其餘三邊,因為有些人破了有邊會墮入無邊,破了無邊墮入即有即無的二俱邊(執著有和無是他體法),破了二俱邊墮入俱非邊(執著有和無是一體法)。持戒修福者沒有我人眾生壽者之有邊執著的同時,也沒有了其餘三邊執著,對我人眾生壽者以外的一切有為法的相也不執為實有,也不執著無為法(非法)有真實的相。
修學佛法要舉一反三,我想佛護未必懂這個。
佛護原文:終於讓堪布說蒙圈了。這段說四相那叫一個亂啊!堪布,你就不能好好的說,啥是我相、啥是人相、啥是眾生相、啥是壽者相嗎?要是不知道,就不知為不知,別蒙我!
破斥:沒有人蒙你,是你被自己的無知和孤陋寡聞蒙了,你至始至終都放不下四相,索達吉上師在前文已經解釋清楚了,在這裡也從逆觀解釋得非常清楚:我相滅,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滅。就像十二緣起中的無明滅,後面的流轉全部都滅了。你自己理解能力差看不懂,還怪別人說得亂,蒙你,這不是無賴是什麼?
佛護原文:要是知道卻拿著,那可是「吝法」啊!堪布說:「另外執著一個相續壽命延續不斷的壽者相」,實際上,壽者相就是認為有靈魂。堪布從來不說明這個,而是繞來繞去,恐怕堪布未必明白這一層啊!
破斥:宣化上人在《金剛經淺釋》說:「壽者相就是想要永生,得到永遠都生存著,這叫壽者相。」和索達吉上師說的相符。
佛護說「壽者相就是認為有靈魂」,真讓人笑到噴飯,難道其他三相不認為有靈魂嗎?你這樣不倫不類解釋也叫明白四相,別誤導眾生了!我想你一定不明白無地自容是什麼意思。
佛護原文:漢語甚深,翻譯路滑,堪布當心!「眾生接連不斷沉溺輪迴,今生為人,來世變成天人,以後又墮落三惡趣,在整個輪迴中旋轉的概念也被清凈」,弱弱地問一句,堪布,您這是在解釋「眾生相」嗎?怎麼聽起來,比挑擔還累!
破斥:這是解釋我相滅,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隨之而滅,不懂就掃盲去啦。
佛護原文都在謗法,怎麼不見你當心?
佛護原文:關於《金剛經》的四相,核心是說明凡夫對生命現象的妄執。凡夫誤以為有一個恆常不變的生命主體,所以產生了我、人、眾生、壽者四種妄執。
破斥:難道僅僅明白凡夫有此四種妄執就可以了嗎?從逆觀說我相滅,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隨之而滅,不更明白嗎?你自己不懂逆觀也不許別人講,與流氓等無差別。
佛護原文:請問堪布,「四相」和「法相」及「非法相」是三足鼎立的關係嗎?在「法相」與「非法相」之外,有另外特立獨行的「四相」嗎?
破斥:不懂就虛心請教,這是禮貌。四相是法相的一部分,法相的法指有為法,四相也是有為法,之所以單獨說四相,是因為四相是人我執,並是墮輪迴的根本,法相和非法(無為法)相是法我執,只有完全斷除人我法我執著,才能成佛。
佛護原文:按照堪布的釋,解脫證悟的次第是:第一步,通達無我證悟空性;第二步,證悟眾生本性皆為空性;第三步,則證悟諸法的本性。想問,堪布這個次第的適應對象是「誰」?又,佛法共許的「二無我」,即人無我和法無我,堪布這裡怎麼就出現「三無我」相對《金剛經》的「四相」(非《入中論》的「四相」)經文,堪布應該列出「四無我。」
破斥:佛護一個無我都說不出來,然後詆毀索達吉上師為四無我,佛護造謗法罪越來越有恃無恐了。
索達吉上師原話:「如果通達我是五蘊的假合而證悟空性,那麼眾生本性也無不同,也會證悟彼等皆為空性,證悟眾生本性空性,則諸法的本性也將證悟。」事實上,索達吉上師這段話正是《中觀四百輪》所說的:「說一法見者,即一切見者,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佛經說見到一個法的空性,即已見到了一切法的空性,因為一法的空性,即是一切法的空性。」所說的佛經就是《三摩地王經》:「以一知一切,以一見一切。」即是說,了知了一個法的空性,就了知了一切法的空性;見到了一個法的空性,就見到了一切法的空性。
看佛護寫的原文顛三倒四,前言不搭後語,就知道沒經過系統聞思,很多佛理對他而言是空白的,導致他的舉動出盡洋相,我想他知道後必定是騎虎難下。
推薦閱讀:
※體方法師:金剛經-與緣起正見相應-行無所住布施
※《金剛經》是怎樣一部經典 Xps Blog
※勸誦《金剛經》
※金剛經白話(下)
※《金剛經》系列開示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