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十二經瀉補用藥歌

十二經補瀉藥品 (摘自:清·祈坤《外科大全》)足太陽膀胱經:(補)龍骨、續斷、益智仁、橘核。(瀉)豬苓、澤瀉、滑石、車前子、木通、瞿麥、茯苓。(溫)茴香、烏葯、沉香、山茱萸、桂枝、麻黃、縮砂。(涼)膽草、石蓮子、防風、羌活、蔓荊子、茵陳、葶藶、大黃、黃柏、石膏。(引經)蒿本、羌活、黃柏。手太陽小腸經:(補)石斛、牡蠣、甘草梢。(瀉)木通、赤茯苓、車前子、紫蘇、羌活、蒿本、檳榔、大黃、瞿麥。(溫)巴戟天、茴香、烏葯、砂仁、益智仁。(涼)滑石、木通、梔子、茅根、車前子、豬苓、澤瀉、芒硝。(引經)羌活、蒿本、黃柏。足厥陰肝經:(補)當歸、熟地黃、酸棗仁、阿膠、木瓜、沙叄、薏苡仁、枸杞子、兔絲子、山茱萸、白朮、蓮肉、甘草、蒺藜。(瀉)白芍藥、赤芍藥、柴胡、青皮、枳實、青黛、羌活、木賊、甘菊、蒲黃、桃仁、蔓荊子、常山、五靈脂、益母、前胡。(溫)木香、肉桂、香附子。(涼)黃連、黃柏、胡黃連、龍嗧艬草決明、牛黃、羚羊角、車前子、甘菊花、地榆。(引經)川芎(行上)、青皮(行下)、柴胡、烏梅。手厥陰心包絡經:(補)人叄、黃儀、肉桂、沉香、兔絲子、破故紙。(瀉)大黃、芒硝、梔子、烏葯。(溫)大附子、肉桂、乾姜、沉香、川芎、白豆蔻、柏子仁、烏葯。(涼)黃連、梔子、丹皮、柴胡、薄荷、滑石。(引經)柴胡(桂佐之)、川芎、青皮。足少陽膽經:(補)當歸、酸棗仁、山茱萸、五味子。(瀉)柴胡、青皮、黃連、白芍藥、川芎、貝母、瓜蔞、鉤藤、天竺黃。(溫)乾姜、肉桂、陳皮、半夏。(涼)黃連、黃芩、柴胡、竹茹、甘草。(引經)川芎(行上)、青皮(行下)、柴胡。手少陽三焦經:(補)人叄、黃儀、白朮、藿香。(瀉)柴胡、枳殼、枳實、青皮、山慈菇。(溫)大附子、厚朴、乾姜、沉香。(涼)連翹、滑石、膽草、地骨皮。(引經)柴胡、川芎、青皮。足太陰脾經:(補)人叄、白朮、茯苓、甘草、白芍藥、山藥、蓮肉、白扁豆、木瓜、蒺藜、當歸、黃儀、薏苡仁、芡實、陳皮、大棗、圓眼肉。(瀉)枳實、大腹皮、山查、麥芽、神曲、半夏、南星、檳榔、三棱、萊菔子、升麻、防風、石膏、苓、玄胡索、桑寄生。(溫)砂仁、白豆嘐、藿香、破故紙、黑乾姜、官桂、大附子、蘇葉、肉果、木瓜、蒼朮、吳茱萸、丁香。(涼)黃連、玄明粉、竹瀝、連翹、大黃。(引經)白芍、麻黃、大棗、蓮肉。手太陰肺經:(補)人叄、沙叄、黃儀、麥冬、阿膠、五味子、紫苑、百部、知母、款冬花、木瓜、山藥、茯苓、蒺藜。(瀉)防風、蘇梗、羌活、前胡、生薑、桑白皮、蘇子、橘紅、石膏、杏仁、貝母、瓜蔞、南星、枳殼、薄荷、白芥子、白芍、玄胡索、葶藶、鼠粘子、萊菔子、香薷、荊芥。(溫)乾姜、生薑、半夏、白豆蔻、縮砂、木香、藿香、桂枝、香附、麻黃。(涼)枯芩、竹葉、竹瀝、童便、羚羊角、馬兜鈴、山梔、天門冬、玄叄、桔梗、藕節、枇杷葉、玄明粉、地骨皮。(引經)白芷、升麻、蔥白、生薑。足陽明胃經:(補)人叄、白朮、黃儀、石斛、山藥、蓮子、芡實、薏苡仁、糯米、白糖。(瀉)枳實、厚朴、大腹皮、前胡、三棱、莪術、檳榔、大黃、石膏、礞石。(溫)肉桂、肉果、大附子、砂仁、藿香、半夏、蒼朮、白豆蔻、川芎、香附、乾姜。(涼)葛根、知母、石蓮子、梔子、滑石、竹茹、胡黃連。(引經)葛根、升麻、白芷。手陽明大腸經:(補)蓮肉、糯米、白砂糖、薏苡仁、粟殼、木香、肉豆蔻、龍骨、牡蠣。(瀉)大黃、芒硝、枳實、桃仁、檳榔、蔥白、麻仁。(溫)人叄、乾姜、半夏、肉桂、吳茱萸。(涼)黃芩、槐花、大黃、地榆、胡黃連、連翹、石膏、秦艽。(引經)葛根、升麻、白芷。足少陰腎經:(補)杜仲、兔絲子、蒺藜、破故紙、山茱萸、山藥、石斛、巴戟天、人叄、白朮、當歸、熟地、枸杞、五味、牛膝、龜板、淫羊藿、何首烏、鱉甲、鹿茸、鹿角、龍骨、牡蠣、續斷、肉蓯蓉、韭子、覆盆子。(瀉)澤瀉、苓、知母、玄胡索、甘草、茯苓、木通。(溫)大附子、桂心、破故紙、黑乾姜、縮砂、仙茅、沉香。(涼)黃柏、知母、丹皮、天門冬、地骨皮、山梔、玄叄、竹瀝。(引經)獨活、肉桂、牛膝、鹽、酒。手少陰心經:(補)當歸、生地黃、茯神、遠志、酸棗仁、麥門冬、柏子仁、山藥、蓮肉、圓眼肉、人叄、紅藍花。(瀉)黃連、枳實、木香、貝母、天竺黃、鬱金、赤茯苓、玄胡索。(溫)石菖蒲、藿香、沉香、木香、桂枝、麻黃。(涼)連翹、丹叄、石蓮子、梔子、犀角、牛黃、硃砂、石膏。(引經)獨活、細辛、燈心、圓眼。

散品:凡葯之性輕虛者,諸臟腑皆能發散,是以不屬經絡也。羌活、獨活、升麻、防風、荊芥、細辛、蒿本、麻黃、秦艽、防己、牛蒡子、香薷、夏枯草、山豆根、五靈脂、射干、青蒿、蔥白頭、漏蘆、蟬蛻 走品:凡葯之體重濁者,諸臟腑皆能走瀉,是以不屬經絡也。川烏、草烏、三棱、莪術、威靈仙、穿山甲、葶藶、海藻、昆布、五加皮、撫芎、常山、青黛、巴豆、益母草、桑寄生

十二經補瀉溫涼引經葯歌

手少陰心經

問君何葯補心經,遠志山藥共麥冬,棗仁當歸天竺黃,六味何來大有功。

玄參苦,黃連涼,木香貝母瀉心強;涼心竹葉犀牛角,硃砂連翹並牛黃。

溫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細辛獨活湯。

足厥陰肝經

滋補肝經棗仁巧,薏苡木瓜與貢膠;瀉肝柴胡並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黃連,龍膽草,車前甘菊涼肝表;溫肝木香吳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足太陰脾經

補脾人蔘綿黃耆,扁豆白朮共陳皮,蓮子山藥白茯苓,芡實蒼朮甘草宜。

瀉脾葯,用枳實,石膏大黃青皮奇。溫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明涼脾葯;白芍升麻引入脾。

手太陰肺經

補肺山藥共麥冬,紫菀烏梅與參苓,阿膠百部五味子,棉州黃耆更湊靈。

紫蘇子,與防風,澤瀉葶藶瀉肺經,更有枳殼桑白皮,六味瀉肺一般同。

溫肺木香冬花尋,生薑乾薑白蔻仁;涼肺黃芩與貝母,人溺山梔沙玄參。

馬兜鈴,瓜蔞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與升麻,連須蔥白用幾根。

足少陰腎經

補腎山藥甘枸杞,螵蛸龜板與牡蠣,杜仲鎖陽巨勝子,山萸蓯蓉共巴戟,

龍虎骨,懷牛膝,五味菟絲與芡實,再加一味懷熟地,共補腎經十八味。

瀉腎不必多求方,知母澤瀉兩相當。溫腎肉桂並附子,鹿茸故紙海沈香,

亦溫腎,膃肭臍;涼腎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獨活肉桂奇。

足陽明胃經

補胃需用蒼白朮,半夏扁豆綿黃耆,芡實蓮肉共百合,山藥還加廣陳皮。

瀉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實,更添芒硝與大黃,多加石膏謝更急。

溫胃木丁與藿香,益智吳萸與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乾薑。

涼胃葛根條黃芩,滑石黃連玄花粉,知母連翹石膏斛,梔子升麻竹茹尋,

十三味葯涼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藥。

足少陽膽經

補膽龍膽與木通;柴胡青皮瀉膽經。溫用陳皮製半夏,更加生薑與川芎。

涼用竹茹與黃連;引用盡皆同肝經。

手陽明大腸經

問君大腸何葯補?左旋牡蠣白龍骨,桔梗米殼訶子皮,山藥肉蔻並蓮肉。

川大黃,南檳榔,枳殼石斛瀉大腸,再加芒硝桃麻仁,蔥白三寸瀉更強。

乾薑肉桂吳茱萸,三者同時能溫腸,引葯盡皆同胃經;槐花條芩涼大腸。

手太陽小腸經

小腸石斛牡蠣補;瀉用木通共紫蘇,連須蔥白荔枝核,同為瀉劑君知否。

小腸要求溫,大小茴香烏葯根;涼用黃芩天花粉;引用羌活與高本。

足太陽膀胱經

橘核菖蒲補膀胱,益智續斷龍骨良;瀉用芒硝車前子,澤瀉滑石石葦幫。

溫用烏葯並茴香;涼用黃柏生地黃,甘草梢,亦屬涼;引用盡皆同小腸。

手少陽三焦經

滋補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與黃耆;瀉用梔子並澤瀉;溫用姜附頗有益。

原石膏,地骨皮,清涼三焦功效急。引入三焦不用別,葯與肝膽無差異。

手厥陰心包經

地黃一味補包絡;瀉用烏葯並枳殼;溫肉桂;涼梔子;柴芎青皮是引葯。

十二經起止歌 肺起中府止少商,大腸商陽止迎香,胃起承泣終厲兌,脾起隱白大包鄉,心起極泉少沖止,小腸少澤止聽宮,膀胱睛明止至陰,腎起湧泉俞府終,包絡天池中沖止,三焦關沖止竹空,膽瞳子 止竅陰,肝起大敦止期門

——————————————————————————

附:針灸圖

十二經見證歌《針灸問對》

肺經多氣而少血。是動(因氣動也)則病喘與咳。肺脹膨膨缺盆痛。兩手交瞀為臂厥。所生病者(不因氣動)為氣嗽。喘渴煩心胸滿結。臂之內前廉痛。小便頻數掌中熱。氣虛肩背痛而寒。

大腸經多氣多血。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所生病者為鼻衄。目痛口乾喉痹候。大指次指用為難。肩前外痛相參。

胃經多氣復多血。是動欠伸面顏黑。凄凄惡寒畏見人。忽聞木音心震懾。登高而歌棄衣走。甚則腹脹氣賁響。凡此諸疾厥竭。所生病者狂瘧說。濕溫汗出鼻血流。口唇胗喉痹結。膝臏疼痛腹脹兼。氣膺伏兔外廉。足跗中趾俱痛徹。有餘消谷溺黃色。不足身前寒振栗。胃房脹滿不消食。氣盛身前熱似蒸。此是胃經之病真。

脾經氣盛而血衰。是動其病氣所為。食入即吐胃脘痛。更兼身體痛難移。腹脹善噫舌本強。得食與氣快然衰。所生病者舌腫痛。體重不食亦如之。煩心心下仍急痛。泄水溏瘕寒瘧隨。不卧強立股膝腫。疽發身黃大指痿。

心經多氣少血宮。是動心脾痛難任。渴欲飲水咽乾燥。所生脅痛目如金。脅臂之內後廉痛。掌中有熱向經尋。

小腸氣少還多血。是動則病痛咽嗌。頷下腫兮不可顧。肩似拔兮 似折。所生病主肩痛。耳聾目黃腫腮頰。肘臂之外後廉痛。部分尤當細分別。

膀胱血多氣猶少。是動頭疼不可當。項似拔兮腰似折。髀強痛徹脊中央。如結兮如裂。是為踝厥筋乃傷。所主瘧痔小指廢。頭囟項痛目色黃。腰尻腳疼連背。淚流鼻衄及癲狂。

腎經多氣而少血。是動病飢不欲食。喘嗽唾血喉中鳴。坐而欲起面如垢。目視KT KT 氣不足。心懸如飢常惕惕。所生病者為舌干。口熱咽痛氣賁促。股內後廉並脊疼。心腸煩痛疸而。痿厥嗜卧體怠惰。足下熱痛皆骨厥。

心包少氣原多血。是動則病手心熱。肘臂攣急腋下腫。甚則胸脅支滿結。心中澹澹或大動。喜笑目黃面赤色。所生病者為煩心。心痛掌中熱之疾。

三焦少血還多氣。是動耳鳴喉腫痹。所生病者汗自出。耳後痛兼目銳。肩肘臂外 疼。小指次指亦如廢。

膽經多氣而少血。是動口苦善太息。心脅疼痛難轉移。面塵足熱體無澤。所生頭痛連銳。缺盆腫痛並兩腋。馬刀挾癭生兩旁。汗出振寒瘧疾。胸脅髀膝至跗骨。絕骨踝痛及諸節。

肝經血多氣少方。是動腰疼俯仰難。男疝女人少腹腫。面塵脫色及咽干。所生病者為胸滿。嘔吐洞泄小便難。或時遺溺並狐疝。臨症還須仔細看。(機按。經言十二經是動及所生諸病。虛則補之。實則寫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茲集切脈觀色數條於前。繼集諸經病症數條於後。蓋欲學人備舉兼盡。庶不陷於一偏。免致殺人於無知無識。陰譴之報。或可以少逭也。)

來源十二正經如江河,奇經八脈是水庫五官七竅也和經絡有對應關係。

例如,肺經通鼻,肺有疾病,容易影響鼻功能,這時就要敲肺經;

肝經通眼睛,容易影響視力,家裡有近視的小孩,可以經常給他敲肝經,就是敲小腿內側。

它們的功能是互相影響的,一個臟腑器官有病,整條經絡都會異常,例如循經皮膚病就是與此有密切關係的一條經絡有病造成的。

經絡電使全身經絡的運行路線相對穩定。當臟腑功能失調,經絡電阻增高,也就是中醫所說的氣血紊亂,不通則痛時,就會導致身體產生壓痛點「阿是穴」無規律地出現。這也體現了人的身體是一個整體,所謂牽一痛而動全身。

中醫講究整體,通過使用經絡,對身體內的組織器官進行調節疏通,補其不足,減其過剩。這種自我調節是人體本身具有的偉大功能,只不過需要我們通過刺激、點撥經絡來喚醒它罷了。

知道了人體這個大的用電器是怎麼工作的,也知道了人體經絡線路的重要性,我們就要好好維護上天建造在我們身體內的網路,這樣才不辜負生命的本義。經絡是人體的活地圖中醫認為人的經絡主要由經脈和絡脈組成,好比一棵大樹有樹榦還有分出去的枝葉。經,有「徑」的含義,也就是路,指的是大並且深的直行主幹;絡,有「網」的含義,好像網路一樣,指的是分支,小並且淺的橫行支脈。

經絡就像身體內深淺不一、縱橫交錯的溝渠一般,運行著氣和血,使人的生命能夠延續。只有把這些溝渠打掃乾淨,讓氣血暢通無阻,人的身體才不會出現問題。為了預防我們身體疾病的發生,為了及時知道身體哪兒堵住了,我們就得先知道經絡到底在哪兒。·

十二正經如江河,奇經八脈是水庫經絡的主體叫經脈,就是運行氣和血的主要道路,相當於北京城的二環路、三環路。當然,人體不像樹那麼簡單,只有一個主幹,人體的經脈包括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這十二正經是主幹,要向外分出「分支」來聯絡四肢軀幹的皮肉筋骨,它們向內深入到胸腔、腹腔,上行到頭,是胸、腹及頭部的重要支脈,主要作用是溝通人體的內臟,並加強經脈與經脈之間的聯繫,有「別行之正經」之稱。

如果說十二正經是奔流不息的江河,那奇經八脈就像水庫一樣。平時十二正經的氣和血奔流不息時,奇經八脈也會很平靜地正常運行;一旦十二正經氣血不足流動無力時,奇經八脈這個水庫儲存的「水」就會補充到江河中;相反的,十二正經氣血太多了,太洶湧了,「水庫」也會增大儲備,使氣血流動過來,只有這樣,人體正常的功能才會平衡。這個道理說簡單點就像防洪抗旱,而從醫學上來說,奇經八脈對全身經脈實際上起著聯絡和調節氣血盛衰的作用。

總之,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相互調節、相互配合,才能保證人體的平安無事,就像土地要跟大自然的降雨配合才能保證莊稼的收成一樣。·如山溪小河流一樣的十五絡脈及其連屬部分絡脈是經脈分出的淺層分支,其中較大的主要有十五絡,相當於比較粗的樹枝。主要在人的四肢以及軀幹的前面、後面、側面。十五絡還向下還有分支,起聯絡溝通的作用,能夠加強它上面和它下面兩個層次之間的聯繫。十五絡在人體內的走向有向里向外兩個方向,所以它能夠加強表裡的聯繫,促進表裡氣血的流通。絡脈再分出的更細小的分支稱孫絡,一般浮現於皮膚表層。肉眼可以觀察到的叫浮絡、血絡,它們就像人的微循環系統,縱橫交錯,愈分愈多,愈分愈小,最後彌散在全身。

與天地通電的人體經絡 經絡也要燒電我們的身體跟電器一樣,也要用「電」,這裡的「電」就是能量。當你感覺渾身沒勁時,就說明身體的「電壓」太低了。一個人生病時間長了,或者上點年紀,經常會有吃東西沒味兒、臉色不好、無精打采等癥狀。這些都是因為身體經絡的電強度減弱了,儲備的能量不夠了。 那怎樣為我們的身體補充足夠的電量呢?首先看一下我們身體里的能量是怎麼轉化的。脾胃是我們身體的「能量轉換器」,它負責把吃的東西轉化成能量,就像發動機把汽油轉化成汽車動力一樣;經絡則是隱藏在我們身體裡面的「電線」,負責把脾胃生成的「電」運到身體的各個部分去調節各個臟腑。如果它不能及時運走脾胃的「電」,這些「電」就會在脾胃裡面堆積,使脾胃功能減弱,同時其他得不到「電」的器官會因「供電不足」而使應有的功能發揮失常。因此,要保證我們的身體正常運行,首先要確保「電源」的充足,也就是要保證我們吃的東西能順利地轉化成能量。 跟脾胃關係最密切的是哪條經?毫無疑問,胃經。只要每天敲胃經,就能保證脾胃的正常運行,「電源」自然充足。 如果說經絡是電線,那穴位就是電線上的敏感點,刺激這些敏感點,就能調整這條線的功能。你可能會想,離臟腑近的穴位當然跟臟腑關係密切,而那些離臟腑遠的穴位能有什麼作用呢?遠端的穴位就好像蓄電池,是經絡蓄電的地方,有很好的疏通經絡的效果。 比如有心血管系統疾病的人一定要按胳膊的內關穴,也稱救命穴,效果真的令人稱奇。內關穴是心包經的穴位,手掌向上舉著,從手腕向下量三個指頭的寬度,兩條大筋之間就是內關穴。 臟腑器官有病了,與此相對應的經絡也會導致身體里電量的改變,破壞體內電流平衡,這時敲或者揉經絡,可直接導致經絡、穴位的生物電阻、電壓變化,從而可以使體內的電流暢通無阻,協調臟腑功能。 比如感到餓卻吃不下東西的人是腎經的電量低,是腎陰不足,虛火上犯於胃導致的,也就是水不夠火就上來了,火大了就想吃東西,但是這個火是水不夠引起的,人還是虛的,屬於動力不足,當然吃不下。遇到這種情況就得每天敲腎經。腎經在腿的內側,敲的時候有酸痛的感覺就對了。 同樣,身體上一條經絡電量低的時候,也會直接影響皮膚或者皮下,敲經絡的時候能體會得到,在經絡走行上出現皮膚松馳、凹陷,或者有壓痛、摸起來有米粒或硬條索一樣的東西,這就是身體告訴你有問題了。 比如當你按壓肺經時(肺經在手臂陰面靠拇指的那條線上),突然發現與平時按壓的感覺不一樣,感覺特別疼,或者在那條線上有小結節,那就是提示你的肺經電量異常,將會得感冒或咳嗽。不過沒關係,只要你持續按壓肺經,把疼的地方揉開,呼吸系統的病就很快沒了。 如果手陽明大腸經的電量不正常了,就會出現牙疼、脖子發僵、肩不能往上舉、胳膊疼、食指疼等不舒服的現象,這時就要敲大腸經。大腸經很好找,只要把左手自然下垂,把右手拿過來敲左臂,所敲的地方就是大腸經。經絡也是陰陽、五行的縮影你清楚自己的身體嗎?我們全身的經絡就好像山川大河,川流不息奔騰無阻,五臟臟腑色彩鮮明,層次分明,如同博物館陳列的珍貴器物一樣,各得其所。 你知道陰陽、五行、五色、五味這些聽起來很玄的東西都跟我們身體的經絡有聯繫嗎?中醫很講究陰陽,經絡也不例外。中醫上將經絡中內屬於髒的,跟臟直接相連、關係最緊密的經稱為陰經,它與臟對應的腑又有緊密聯繫,中醫稱這種關係為絡;將內屬於腑的,跟腑直接相連、關係最緊密的經稱為陽經,同樣它絡於腑相對應的臟。陽經在四肢的陽面,陰經在四肢的陰面。日常的保健以敲陽經為主。陽代表那些向上的、明亮的、亢進的、強壯的東西;陰則代表向下的、黑暗的、衰退的、虛弱的,和陽相反的一些東西。陰陽是互相依賴的。人們總嚮往著陽的方面,比如希望自己有用不完的精力,活躍的思維,強壯的身體。但如果懂得陰陽的關係,你就知道必須養足自己的陰,才能得到所嚮往的陽。只要平時注意本書所介紹的正確的養生方法,比如睡眠方法、四季睡眠和子午覺、敲經絡,就能保持陰陽平衡。中醫的五行學說,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特性來歸類自然界的各種事物和現象。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人體經絡臟腑的有關竅位,同時也與五行對應,即木、火、土、金、水分別對應肝經、心經、脾經、肺經、腎經,同時也存在五行相生相剋的關係。肝經太旺的人平時都喜歡生氣,因為肝經主怒,若是女士的話容易得乳腺增生,因為肝經循行經過乳房;肝經有異常的話會同時影響到脾經,又因為木克土,所以同時她也會有消化系統方面的問題,比如腹瀉、腹脹或胃痛等。因此有這樣癥狀的人平時主要敲肝經,就是敲腿的內側,或者推兩側脅肋部,舒理肝氣。另外,青紅黃白黑五色分別對應肝經、心經、脾經、肺經、腎經。根據經絡與五色的對應關係,建議心經虛的人,即心慌、心悸的人多穿紅色衣服;肺經虛的人,即平常經常感冒的人多穿白色衣服;肝經虛的人,就是平時膽子小,容易被驚嚇的人多穿青色衣服;腎經虛的人,平常怕冷,小便次數多而且清長的人多穿黑色衣服;脾經虛的人,即消化功能不好的人多穿黃色衣服。心經、夏天、紅色在五行里都屬於火,所以中醫提出紅色的衣服應該為夏季著裝的首選。不少人認為夏天穿白色衣服最佳,其實穿紅裝更好。因為紅色的可見光波最長,可大量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線,保護皮膚,所以夏天穿紅色衣服可保護皮膚不受傷害並防止老化。這個結論又印證了中醫理論的博大精深。我曾見過一位針灸大夫坐診,印象十分深刻。當時患者是一位穿著青色外衣的女士,那女士臉色萎黃,想請大夫幫她調理一下,大夫診治完後囑咐她以後不要穿青色的衣服,而要多穿黃色衣服。我大惑不解,女士走後,大夫就給我們解釋,正常人穿什麼顏色的衣服都無所謂,但這位患者本來脾經就很虛,而青色屬木,旺肝經,肝經一旺就克脾經,患者的脾經太虛了,經不起肝經的一點旺盛,所以不能穿青色衣服。在中醫理論中,經絡與五味的對應為酸入肝經、甘入脾經、苦入心經、辛入肺經、咸入腎經,五味功用性能為酸收、甘緩、苦瀉、辛走、咸潤。五味選擇性地作用於經絡,並通過經絡傳導間接地作用於臟腑。有的人喜歡吃甜,有的人喜歡吃酸,每個人對味道都有偏好,一般情況下不會影響健康。但這種偏好不能太過。如果這個人很喜歡吃酸的,但已經有胃痛了,那就要少吃了,因為酸屬於木,旺肝經,木克土,而胃經是屬於土的。當人體某個經絡功能下降時,人對某些滋味就感覺不到;當某個經絡功能亢奮時,即使沒有吃東西口中也會感覺到某種很重的滋味。比如肝火重時口發苦,脾陽上亢時口發甜,遇到這種情況就要敲相應的經絡,直到把這條經絡調理正常,這種異常的味覺就會消失。我們的祖先有「早吃咸,晚喝蜜」的習慣,這是很有道理的。早餐一定要吃好以應付一上午繁忙的工作,咸入腎經,腎經氣旺,自然精力充沛。早餐喝白粥就鹹菜,或者吃一碗餛飩,再加幾個包子,是中國傳統飲食中最好的最符合經絡養生的選擇。晚上吃完飯後,喝點蜂蜜,甘入脾經和胃經,胃和則卧安,那麼晚上睡覺一定很香。中醫就是這樣用傳統知識解釋我們的身體,在了解自己身體的同時,知道一些傳統醫學中的幽微、精湛之術,並試著用它們來思考,料理我們的身體,這未嘗不是人生中有趣而有益的善舉。
推薦閱讀:

常見革蘭陰性桿菌肺炎用藥治療方
藥學專家:這八類藥物,易損害腎功能,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Earls】皮膚皸裂,皮膚皸裂的用藥指導
高血壓提倡聯合用藥,但是這幾種葯不能隨便合用!
銀屑病用藥掌握這六招

TAG:用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