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相機操作技巧

數碼相機操作技巧如何獲得全色背景 要獲得全黑、全藍、全白等背景,如何拍攝? 其實很簡單。 全黑背景:一般以林蔭樹蔭為背景,用大光圈,點測光。目的是讓暗背景細節失去,變得更黑。 全藍背景:一般以藍天為背景,小光圈,不用點測光,或大範圍點測光。目的是讓藍天充分表現。 全白背景:一般以陰天為背景,大光圈,用點測光。目的是讓陰天或灰雲天曝光不足而呈白色。其它全色背景拍法基本相似。後期再做適當對比度調整就更好了。 二.如何拍好夜景 三角架必須 SCN檔之夜景或者M檔,我習慣用M檔。AUTO檔是不行的。 適當的快門速度,根據環境情況選擇1秒還是更慢,總之,夜間一定要慢速快門。根據要達到的效果選擇光圈,F2.8為最大光圈。如果想要照出燈光的那種光芒效果,就用F5或者更小的光圈,但應該適當降低快門速度,你盡可以在F8光圈下使用8、10、13、16秒的快門速度。 ISO值,可以設置為100到200。當然光線不是太暗時也可以用ISO 50到100。高於200還是不要用了,噪點難以忍受。 白平衡模式設置為白熾燈,也可以用自動白平衡,但這樣畫面會偏紅一點。 測光模式通常選擇多點測光。 拍風景時務必關閉閃光燈,否則會很難看。 如果是要拍夜間人像,則把閃光燈設置為慢速後簾同步閃光。這樣會先對背景曝光,在快門關閉之前才打開閃光燈對人物曝光,這樣前景背景都不會暗。 如果三角架不是很好,建議使用快門延時2秒或者10秒自拍,按下快門後手立即拿開。 三、怎樣拍好人物肖像? 1.長焦距 一隻中等望遠的變焦或定焦鏡頭就能勝任。如果使用35毫米膠片拍攝的話,這就意味著應使用85至135毫米焦距的鏡頭。因較短的焦距(50毫米以下)拍肖像常常會誇張人物面部的特徵,有時會使鼻子顯得比實際的大,你會因此而讓朋友們掃興。使用經常被稱為人像鏡頭的85至135毫米的較長鏡頭時,透視則有所壓縮,這樣面部特徵就會表現出正確的比例。而若要使用200毫米以上長焦距鏡頭的話,則會使面孔顯得太平。用中等望遠鏡頭來拍攝肖像效果比較好。用35毫米廣角鏡頭靠近拍攝的面容太難看。而用 105毫米長焦距鏡頭拍攝的肖像壓縮了透視和面部特徵,把被攝者表現得自然悅目。 2.靠近 沒有經驗的人像攝影師拍攝失敗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們在拍攝時沒有儘可能地靠近。 如果你拍攝的人物在畫面上太小,以至於其面容和表情不能成為照片上一目了然的表現中心,那麼效果就差了。解決的辦法就是再靠近一些拍攝。你可以走上前去靠近被攝者,或者是使用較長焦距的鏡頭拍攝。近產生美。著名戰地攝影師羅伯特?卡帕說,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對人像照片來說這當然是對的。在人像構圖時,要盡量使頭部處在畫面的上半部分。 3.簡單衣著,令人目不暇接的彩色服裝只會轉移觀眾對被攝者的注意。要採用樸素的設計和沉靜的色彩。 如果你打算拍攝有些隨意的肖像,手頭上可以常備一件簡單的汗衫。若為大土拍照,把一塊紅色或藍色的綢緞料子圍搭在她的上身用別針固定,能夠代替露肩的或敞領夜禮服。如果你在拍攝時遇到被攝者身著不合時宜的服裝,則要想方設法改變這一點。可以在構圖上把畫面處理得緊湊些,從而避開那件華而不實的襯衫,或在布光時把那件襯衫部位留在陰影里,並使面部相對更亮一些。人物的著裝要保持簡單。在色彩方面,保持簡單的著裝通常是行之有效的。鮮艷的原色能為人像增添生氣。花哨的著裝會使人們把對被攝者五官的注意力轉移到人物身上。但要注意選擇能與被攝者的本色般配的服裝。如果可能的話,讓被攝者自己選擇衣服顏色,這效果會最理想。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什麼顏色會讓他們最好看。如果他或她身著顏色匹配的服裝的話,如被攝者的衣著是天藍彩色的,眼睛將會更加明顯。(紅、綠、藍的補色是黃、品紅、青??編者注) 4.使用大光圈 有一點要注意的就是應避免使用 F/11到 F/22的小光圈。用小光圈對於在強光下拍風光是好的,但是對於拍攝人像則會出問題。小光圈能使背景顯得相當清晰,會轉移對被攝者的注意。F/1.8至F/4的大光圈能使背景虛化,使之處於焦點之外,而讓母親和孩子成為母子照片中唯一讓人關注的目標。不過,大光圈有可能使景深太淺,如果被攝者的一隻眼睛比另一隻離相機更遠,那麼距離較遠的那隻眼睛也許會處在焦點之外。補救的辦法是在取景時捨棄背景,這樣就可以使用較小一擋的光圈,或者是調整被報者的頭部位置,使其雙眼與相機的距離相等。你所要展示的是你的被攝者而非背景。通常人們的注意力會集中在攝影師所希望的被攝者身上。然而虛化背景並不總是必須的。你不妨試拍一種環境人像,為此,你需要保持周圍背景清晰,通過環境特點和細節來對被攝者加以介紹,你肯定也能為孩子們拍出比超市中設立的自拍攝影攤更好的照片。 5.豎畫幅構圖 人像攝影新手常犯的錯誤之一是把人像拍成橫畫面。這種橫畫面的構圖對於群像來說是好的、但當你拍攝單人時就要把相機轉到豎畫面的位置。堅畫幅取景比較適合單人肖像,因為這種畫幅與頭部本身或頭與上身的立式長方形造型相對應。立式結構也適合干拍夫妻照片,特別是當他們擁抱的時候。能讓兩口子親密無間的浪漫情調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採用橫畫幅時要注意一些問題。例如,橫幅人像雖然不錯,但是請注意採取的從胸部剪裁的方式使畫面顯得生硬而不自然。對人物最自然的剪裁要選擇在身上最窄的部位,如脖子和腰。對被攝者的豎畫面取景採用了這樣的部位剪裁,就取得相對平衡而令人滿意的構圖。 6.使用柔和光 拍人像最忌諱的就是使用從頭頂上直射下來的陽光,它將在眼窩、鼻子周圍和下巴底下造成黑影。為了避免這種破壞性的光線效果,職業人像攝影師喜歡選用開闊的蔭涼場地,如晴天時大樹底下,四周有大量的反射光可以對局部陰影進行補光,在人物臉上形成流暢的沒有陰影的照明。如果你不得不在正午時分抓拍人像,你可以很容易地自己創造一個開闊的背蔭條件,即讓被攝者把背對著太陽,從技術上說這叫逆光。 這對於你的相機測光表會形成一種挑戰,下面介紹的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為了改善用直射陽光拍攝的效果,可用一把半透明的白傘遮擋中午的陽光。另一種辦法就是採用閃光燈來解決問題,不過被攝者周圍的強光會干擾你的測光表而造成人物曝光不足。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你應靠近被攝者直接從其面部測取曝光讀數。或者如果你的相機帶點測光勸能,那麼就用它測取被攝者面部的反射光好了。 四、光圈的運用---敢用大光圈善用小光圈 光圈是攝影創作最重要的攝影元素之一,除了控制進光量來滿足曝光需要外,也是獲得特定藝術效果的重要手段。   ⒈大光圈和成像質量的對立統一。 一般情況下,用大光圈時成像質量相對較差,不過新一代鏡頭最大光圈時的成像質量已大為改善,充分利用大光圈的成像特點可獲得與眾不同的圖像。由於此時景深小,便於清晰反映某一特定區域而其他部位相對虛化,突出主體。照度較差時,如手持相機拍攝,採用大光圈可使用高速快門,防止機震影響成像清晰度。一些攝影者很少使用最大光圈,通常只用f5.6、f4,要充分發揮大光圈的特點,則要敢於使用最大光圈,如大口徑標準鏡頭光圈完全可用f1.8、f1.4等最大光圈,中長焦鏡頭則應敢於使用最大光圈f2.8,此時配合攝距、背景與主體的距離(背景與主體的距離越遠,大光圈形成的虛化背景效果就越明顯,反之亦然)等,可將大光圈的效果充分體現出來。或許最大光圈拍攝的成像質量沒有中等光圈來得好,但這方面損失和所得到的藝術效果相比較仍然值得。   ⒉虛化背景。 虛化背景時通常選擇大光圈或長焦鏡頭,至於光圈究竟多大才算合適呢?實際上,除了200mm甚至焦距更長的遠攝距鏡頭外,通常都要使用最大光圈。使用標準鏡頭拍攝不妨選擇最大光圈f2.8甚至f1.4,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獲得別具一格的韻味,真正將主體與背景明顯分離。由於數碼相機景深相對比較大,如不採用最大光圈,主體很難突出。   ⒊小光圈和長景深。 利用小光圈獲得大景深是拍攝風光片時常常採用的方法,但這還要和鏡頭焦距、攝距等因素相結合。如用長焦鏡頭,在2-3米攝距時,即使用f32光圈,也不會獲得很大景深。換言之,只要被攝對象和背景都處於無限遠,即使光圈較大,也會有很大的景深。   ⒋光圈大小因題材而異。 在人物攝影中,常常用到大光圈,而風光攝影使用小光圈機會較多。拍攝溪流,為表現流水的動感,需要採用1/8-1/2秒這樣的慢速度,不採用小光圈必然導致曝光過度;逆光拍攝波光舟影等,如採用到f22、f32這樣的小光圈,水面細小的波光會產生類似加用星光鏡的效果;拍攝焰火等題材,由於需要1/2秒-1秒曝光時間才能完美地表現焰火形狀,因此也需要選擇小光圈。 ⒌小光圈宜配合三腳架使用。 拍攝靜物風光等題材使用小光圈,M381對成像清晰度要求比較高。在中等照度下採用f22光圈,快門速度常常在1/30秒左右,沒有三腳架,手持相機拍攝,往往會因機震、人體生理運動等因素而影響清晰度,因此在照度較低時使用小光圈,要充分利用各種依託物,合理握持相機。如使用數碼相機,可提高感光度以做補救。 五、怎樣才能拍好電視畫面? 是不是有時看到美麗的電視畫面,但又苦於不知如何用照相機將它記錄下來,其實很簡單,你只要按以下幾步做肯定能得到滿意的畫面: 1,速度:1/15或1/30秒 2,照明燈全滅, 3,用日光型片子,如果是數碼就更方面了,用自動白平衡就可以了 4,100左右焦距, 5,因電視屏幕層次較少,反差較高,按照TTL測光,適當增加補償,如半檔至一檔,以表現細節。 最後切記千萬別用閃光燈,否則您只能看到一張白紙! 六、使用數碼相機也要注意曝光補償的運用 數碼相機使用方便,在拍攝後通過回放就可以立即知道實際拍攝效果,再加上後期可在電腦中調整反差顏色等,因此有不少攝影者在實踐中對曝光的準確性不十分注意,其實使用數碼相機對曝光要求同樣非常高,在拍攝實踐中特別要重視對「曝光補償」的運用,在拍攝一些比較特殊的對象時,更要運用自己在傳統攝影中積累的經驗,充分利用曝光補償來滿足特定情況下的曝光需要,確保得到曝光準確的照片。 1、為什麼要作曝光補償 數碼相機的測光曝光系統和傳統相機一樣,在處理圖像時,有個很基本的準則,就是將所有被攝對象都按照18%的中性灰亮度來還原,所以在相機的感光系統看,無論對象原來亮度如何,最後都應以中等亮度的影調展示。所以在實際拍攝時,仍然需要攝影者根據拍攝現場的複雜情況作出相應判斷,只有這樣才能夠確保獲得理想的密度和色彩還原。 一般攜帶型數碼相機大都有正負2檔曝光補償,利用它們可以應付大多數複雜情況下的拍攝需要。至於一些高級的單鏡頭反光數碼相機,曝光補償甚至達到正負5檔,可以滿足極其複雜照明環境下的拍攝需要。數碼相機的設計和生產商之所以要對相機作如此的設計處理,其行為本身就足以說明曝光補償對照片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技術要點。在一般情況下,是否需要運用曝光補償,攝影者主要需考慮到以下幾個方面。 2、被攝對象亮度比較高時需作曝光正補償 比如說在拍攝風光照時,要是藍天白雲等淺色調內容佔了較大面積時,就要考慮適當增加曝光量,順光至少增加半檔,側光加一檔左右。如果是逆光,就要針對太陽的位置高低來處理,同時看你表現什麼內容,通常你想將畫面中的細節也能相應表現的話,就要適當增加1.5-2檔左右曝光量,太陽越處於畫面中心,就越要適當增加曝光量(當然也應注意避開有強烈光線的太陽,防止相機圖像感應器受到損害。如沒有發出強光的太陽,如霧氣中的紅日,朝日夕陽等,因為它們亮度低,完全不會對測光造成影響,則不必考慮曝光補償問題)。 此外在拍攝雪景、霧景等特定內容時,都要根據表現對象最後需以高調形式來顯示的特點,酌情作曝光補償。一般拍攝雪景最好補償1檔到1 檔半曝光量,不然你最後得到的雪不是白色,而有可能因曝光不足而成為灰色; 拍攝霧景最好補償半檔到1檔曝光量,不然你得到的霧景影調偏暗,接近夜景一般,顯然不理想。附圖《霧中輕筏》就是霧氣中拍攝的效果,拍攝時候作了約0.5檔曝光正補償,基本上將拍攝時的亮度感覺反映出來了。 還有像拍攝白色的舞台,成群穿白色服裝的人,醫院或者環境亮度很高的實驗室,大面積以天空為背景的飛機等比較特別的對象時,都要根據主體與背景的關係作適當的曝光正補償。 3、被攝對象亮度較低需作曝光負補償在處理亮度高的拍攝對象時需要作曝光正補償,主要是為了防止相機將畫面自動處理為曝光不足。同樣的道理,拍攝深色調對象,就需要反其道而行之,以免出現曝光過度。 比較典型的是在拍攝城市夜景時,除了畫面中建築、街道或其他亮度較高的內容佔據畫面主要面積外,要防止曝光過度主要依靠兩個手段,一個是使用點測光來對主要表現對象測光曝光;還有一個方法就是根據實際情況,利用曝光補償來適當減少曝光量。一般在拍攝的畫面中(尤其是畫面中間測光敏感部位)佔據大面積天空時,往往需要減少2檔甚至更多的曝光量。 除了拍攝夜景,在拍攝其他風光類題材,如夏季濃密的樹陰,逆光狀態下的山脈等都要適當藉助利用曝光負補償來減少曝光量。還有拍攝身穿黑色服裝的人物,拍攝深色調的紡織品等,都需減少曝光量才有可能獲得正常的影調還原。因為數碼相機也是通過測量被攝對象反射光來決定曝光量,在處理明顯亮度偏低的對象時攝影者如果不作相應曝光負補償,最後得到的將是中性灰影調。很顯然,將明顯為黑色或者深色調的對象最後轉化為中性灰為主調的畫面是很難令人接受的。 4、被攝對象與背景關係複雜時需靈活處理 這主要有兩種情況: A.背景亮度高,主體亮度低,需作曝光正補償。這種情況在拍攝會議人物時常常會出現,有時候人物坐在窗前,而窗子的背後有陽光射入,背景顯得比較亮而人物則明顯偏暗,這時如不採用閃光燈作補光,就需作曝光正補償,一般經過1檔左右的曝光正補償,人物的臉部層次就會明顯改善。還有在拍攝逆光人像時,如果背景包括大面積的天空、水面等亮度較高對象時,也要通過正補償或者採用其他輔助光等形式來改善反差,不然就會影響到主體人物的反映。即使後期通過圖像處理軟體來提亮人物,也會因噪點明顯而影響照片質量。 B.背景亮度低,主體亮度高,需作曝光負補償。這種情況在舞台攝影中常常遇到,一般在舞台上一個或者少量演員演出時,為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常常會利用一兩個追光燈照在人物上,這時舞台上其他背景因為沒有直接受到光線照射,幾乎呈現為黑色,所以兩者反差極大,除非表演者恰好位於畫面中心位置而你又採用了點測光模式,不然務必作曝光負補償,否則很容易出現曝光過度。 5、借鑒黑白攝影經驗來控制影調亮度 就確定曝光補償的具體範圍而言,如果攝影者有比較豐富的黑白攝影經驗,在進行曝光補償時會更加得心應手。因為黑白攝影主要由黑白灰三個色階展現。一般來說,只要畫面上大部分內容後期會轉換為中性灰影調的,可按照正常曝光;後期大都轉化成黑色為主調的,需要負補償曝光量1檔以上;後期大都轉化為白色或接近白色的,就需作正補償曝光量1檔以上。 在很複雜的拍攝條件下,能否分辨和確定哪些對象在拍攝時需要作曝光補償,是考驗攝影者拍攝技術的關鍵時刻。要檢驗攝影者對曝光量的確認是否得當,有一個很簡單的原則,就是按照適當曝光補償的原則處理後,也就是說用相機測反射光所得到的曝光指示再加上攝影者自己認定的適量曝光補償後獲得的曝光參數應和用獨立測光表(測量入射光為主,不受被攝對象反光率影響)測到的曝光指示相同,按照這樣的方式來處理曝光,即使是拍攝要求很嚴格的彩色反轉片,也能得到很準確的曝光,因此該方法對於數碼攝影而言同樣有效。 6、不宜完全寄希望於圖像軟體作後期處理 如果你對自己拍攝圖像質量有一定要求的話,首先應該考慮在拍攝時就做到曝光準確,恰當利用曝光補償功能來比較準確地反映被攝對象的原貌。因為即使是數碼圖像後期可以修改亮度、反差,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只有曝光準確的圖像才便於修改,才有可能得到更好的圖像質量,在必要的後期處理時才會有更大的迴旋餘地。因此攝影者要重視前期的拍攝,千萬不要因為「數碼圖像在後期可以修改」的因素而忽視了對曝光補償的應用。 當然,要是拍攝的是比較重要,自己對曝光也確實難以把握的內容時,還可將相機調節到「包圍曝光」模式,多拍攝幾張後作比較以積累經驗,這樣更有把握得到真正意義上曝光準確的數碼圖像,後期輸出也將得到更高質量的照片。 總之,在拍攝亮度比較特殊的對象時,數碼相機的使用者最好借鑒傳統攝影經驗,以便憑經驗和憑自己對主題表現的理解,對曝光參數作相應補償調整。充分利用曝光補償功能將大大有利於獲得高質量的原始數碼圖像,這對於後期更好地發揮素材的作用將大有裨益。
推薦閱讀:

索尼RX新機即將到來,A7S3或因A7M3銷量太好推遲發布?
日課 | 十分鐘DIY屬於你的相機背帶快掛
拿了45億後,這哥們扛著相機就走了。
視界|他用破爛做了一部相機,拍出的照片卻震驚世界
相機操作基礎:測光表及其應用

TAG:相機 | 數碼相機 | 數碼 | 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