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李世民為什麼不學劉邦屠殺功臣?

2016-09-05 高成 時拾史事

咸亨元年年初,在文武百官的目送下,在李治的哭聲中,一輛靈車經過長安故城,緩緩向昭陵駛去。這是朝廷上下與一位功臣的永別,李勣的死亡,不僅僅意味大唐損失了一位名將,與此同時,還有另一個里程碑式的含義,那就是凌煙閣里的二十四幅畫像,徹徹底底變成了遺像。輝煌過後,一切都歸於沉寂。

(李勣墓石碑)

功臣的命運並不相同

每當回顧歷史,一些名臣將相的死亡總是讓人扼腕嘆息。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在楚漢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可最終卻被蕭何騙入皇宮,誅滅三族;彭越,戰火紛飛的年代裡曾助劉邦一臂之力,結局卻是被剁成肉醬,「遍賜諸侯」,慘狀不堪入目,同樣受到波及的,還有臧荼、盧綰、韓王信、英布。類似的事情在一千五百年後再度上演,明太祖朱元璋上台後,在他的導演下,胡惟庸案,藍玉案相繼爆發,死者上萬,再加上其他清洗活動,開國功臣幾乎被屠戮殆盡,鮮有能善終者。正如韓信被感慨道:「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亨!」。

要是韓信、李善長等人在黃泉相會,遇到尉遲敬德、李靖等唐朝功臣,必然會流露出羨慕的目光。是呀,李世民的左膀右臂怎麼就這麼幸福呢?看看有資格進入凌煙閣的二十四位大臣,被李世民殺死的只有侯君集、張亮二人。說實在話,這兩個人被殺其實一點都不冤。侯君集的死因是參與到太子李承乾的謀反案,陰謀奪權,事情敗露後被判死刑。唐太宗念其有功,一開始還下不去手,問群臣能不能饒了侯將軍,可群臣都不同意,堅決要求按制度辦。張亮則是收養的乾兒子過多,與術士有不當來往,懷不臣之心,最後被處死。

相比於朱元璋的血雨腥風,劉邦的痛下殺手,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劉秀的「方以吏事責三公,故功臣並不用」,總體來看,李世民對待功臣的方法可以說是最好的。首先從生死的角度看,只要功臣沒謀反,李世民都沒有舉起屠刀,此舉比漢祖明皇「溫柔」了許多;再從用人的角度看,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對許多功臣依然予以重任,比如武將這邊,侯君集被派往西部,遠征高昌;李靖平定東突厥,西征吐谷渾,揚威塞外,甚至到晚年,李世民還有用他的意思,原話是「公南平吳會,北清沙漠,西定慕容,唯東有高麗未服,公意如何?」問他願不願意東征;李勣則征討過東突厥、薛延陀,貞觀末跟隨唐太宗攻打高句麗……

文官這邊同樣如此,房玄齡早早追隨李世民,武德後,他身居高位,是貞觀年間任職最久的宰相,幾乎經歷了整個貞觀之治;長孫無忌也擔任過宰相,李世民駕崩後當上了託孤大臣,繼續輔佐李治。功臣之所以是功臣,那就絕非等閑之輩,如果棄之不用,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對人才資源的一種浪費。

那麼李世民為什麼能夠善待功臣呢?其中到底有何隱情?

原因一:年輕有為

皇帝之所以要誅殺功臣,很大的原因是害怕他們造反,威脅皇權。這種憂慮,往往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越發明顯。劉邦殺功臣的事很早就開始了,上台第二年,臧荼便謀反被殺。其實劉邦針對的並不是整個功臣集團,他的黑名單里,就沒有周勃、陳平、曹參這些人,他針對的,是其中的異姓王,韓信、彭越等人有兵有糧有地盤,作戰經驗豐富;而劉邦登基的時候已經54歲了,是個奔六的人。在古代,這個年紀意味著時日不多,劉備臨終前不就說:「人五十不稱夭,吾年六十有餘,何所復恨。」一旦皇帝駕崩,年輕的太子劉盈該如何應對?劉盈可沒爸爸那麼狠的手腕,《史記》說「孝惠為人仁弱,高祖以為『不類我』」,這樣的性格,遇到在戰場上摸爬滾打多年的異性諸侯王,簡直難以想像,所以劉邦要開始殺伐之旅,力求把異性諸侯王換成同姓諸侯王,為太子保駕護航。

朱元璋的情況有些許類似,他的太子朱標、皇太孫朱允炆,都是仁慈之人,對此,朱元璋心知肚明。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發,這一年朱元璋53歲;等到藍玉案發生時,他已經66歲了。隨著時間的推移,皇帝的身軀日漸衰老,為了給朱標父子提供一個安穩的接班環境,朱元璋迫不及待地搞大清洗。朱標曾經指出父皇殺戮太重,老朱知道後,就讓人端出一個帶刺的棍子,讓小朱拿,小朱不敢拿,老朱就說,那些被殺的人就好比是棍子上的刺,我現在幫你把拔了,你以後拿著就舒服了。

人一老,便有憂生之慮,隨著死期將至,猜忌心便越來越重,尤其是對於皇帝這個群體來說。但李世民的情況卻截然相反,他18歲勸父起兵,27歲通過玄武門之變奪得皇位,年輕的不可思議,由於年齡很小,許多功臣根本活不過他,只能先行一步撒手人寰。到李世民登基的第十七個年頭,刑國公劉政會、河間郡王李孝恭、 褒國公段志玄、譙國公柴紹、郯國公張公瑾、萊國公杜如晦、邳國公長孫順德,還有魏徵、屈突通、虞世南、秦叔寶、殷開山都已病故,他們有的確實年老,有的則是之前殫精竭慮、征戰沙場,身體消耗過大,落下了病根,比如秦叔寶,他在晚年飽受疾病折磨,家裡人都很傷心,秦瓊本人倒是覺得理所當然:「吾少長戎馬,所經二百餘陣,屢中重瘡。計吾前後出血亦數斛矣,安得不病乎?」這些人病故的時候,李世民還是壯年,當然就用不著下什麼毒手了。

等到唐太宗垂垂老矣,逼近五十大關,剩下功臣的年紀就更大了,在貞觀的最後幾年裡,又有一批元老重臣密集離世。包括房玄齡、蕭瑀、高士廉、李靖,劉弘基雖然死在李世民之後,但也是在永徽元年病故,時間上相差無幾。到李治執政幾年,凌煙閣二十四臣僅有唐儉、尉遲敬德、長孫無忌、程知節、李勣五人健在,長孫無忌是老皇帝的發小,新皇帝的親舅舅、顧命大臣,不可能造反;李勣老於世故,忠心耿耿,被當作一道活的萬里長城,他以前不辜負李密,現在也不會辜負李世民,早就被托以幼孤。老將軍程知節年過六旬,忠誠有加,深受信任;尉遲敬德年邁,已經賦閑多年,也不會有二心。唐儉年逾七十,時日無多。所以都不可能會出什麼亂子,也不用著殺他們。

原因二:出身高貴

皇帝個人的出身也是左右功臣結局的因素之一,我相信許多讀者看到標題,首先想到的就是這點,事實也是如此。漢高祖、明太祖,還有太平天國的洪秀全,以及某位你我心知肚明的人物,不都是這樣嗎?天下統一後,甚至還沒統一,最高領導人為了鞏固來之不易的權力,開始殺功臣了。劉邦原本只是個亭長,相當於鄉鎮派出所所長,地位低下,不是什麼達官顯宦之後,岳父把呂雉嫁給他,岳母得知後很不滿意,說沛令跟你關係好,希望娶我們女兒,你高冷,不同意,現在怎麼瞎了眼把寶貝女兒嫁給了劉邦!嫌棄之情可見一斑。朱元璋小時候給地主家放過牛,父母過世後,連塊葬的地方都沒有,死無葬身之地。後來迫於生計,去皇覺寺當了和尚,往事不堪回首。

(昭陵石馬)

他們藉助亂世,成功登頂,實現了屌絲逆襲,從社會的基層向頂層跨越。昔日的命運很大程度不由自己主宰,受盡了白眼,積蓄了不少的怨氣,心靈也變得扭曲。上位後,金錢、美女應有盡有,生殺予奪手握其中,成為了全中國最有權勢的人。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嘗到了甜頭,當然就不願意再失去權力,讓自己與子孫過回辛酸的日子。在鞏固權力的過程中,有造反能力的功臣無疑就是極大的威脅,必欲除之而後快。而且出於愚民的需要,皇帝要神化自己,將本人打扮成神,底層不識字的老百姓好糊弄點,可那些與你一起放過牛、挑過糞的功臣,可都知道你的底細呀!於是不尊重皇帝、讓皇帝臉面無光的事情就發生了,拿他們的人頭殺雞儆猴就顯得有必要了。

李世民的父親是唐國公,他自幼成長於貴族家庭,接受良好的教育,不缺衣少食,哪裡吃過那麼多苦,將他登基前後的生活做個對比,差距沒有劉邦、朱元璋那麼懸殊。加之他的起點高,早就有社會地位,打天下之前,臣下對他已有敬重之心。所以在維護權勢的方法上,就沒有朱元璋那麼極端,打擊面這麼大。劉秀、趙匡胤出身不差,同樣如此。

原因三:功臣有覺悟

胡惟庸的死亡,責任並不完全在朱元璋,他本人飛揚跋扈,不知收斂,「生殺黜陟,或不奏徑行。內外諸司上封事,必先取閱」,給自己的結局埋下禍根。李世民沒有屠戮功臣,也與部分功臣的謹慎、低調密不可分,他們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吸取歷史教訓,少做違法亂紀、爭權奪利的事情,盡量保全自己。在這方面,李勣、長孫無忌的做法之前已經說過,在此無需贅言,我們不妨來看看其他幾位是怎麼做的:

河間郡王李孝恭

李孝恭是唐朝宗室,曾經攻略巴蜀,平滅蕭銑,立有戰功。他的生活比較奢侈,有歌姬舞女數百人,但為人「寬恕退讓,無驕矜自伐之色」,儘管貴為王爺,功勞很大,但一點都不居功自傲,這讓李世民非常讚賞。進入晚年後,他還說自己的住的房子宏偉壯觀,過於招搖,應該賣掉,換一座小點的。諸位兒子要是有才,住這個可以了,要是無才,哪天大房子被人家奪走了,便宜了別人。

梁國公房玄齡

貞觀十五年,房玄齡想到自己的女兒是韓王妃,兒子是駙馬爺,娶了高陽公主,自己又長期高居相位,實在是顯貴之極,細思極恐,於是「頻表辭位,優詔不許」。明年,因為和高士廉修成《文思博要》,進拜司空,依舊兼修國史,房玄齡又要推辭。唐太宗派人對他說:「昔留侯讓位,竇融辭榮,自懼盈滿,知進能退,善鑒止足,前代美之。公亦欲齊蹤往哲,實可嘉尚。然國家久相任使,一朝忽無良相,如失兩手。公若筋力不衰,無須此讓。」

水滿則溢,月圓則缺,物極必反,盛極必衰,炙手可熱與滿門抄斬,往往只在一念之間,房愛卿想學習張良、竇融,適時讓位,這當然是很好的。但國家一天沒有你這樣的良相就不行呀,故身體條件允許的話,你還是不要謙讓為好。皇帝把話說到這個份上,房玄齡不好再做堅持。

不光自己時刻小心謹慎,房玄齡對兒子的要求也是如此。他經常教育房遺直等人不要驕奢淫逸,招搖過市,不要因為自己有個正國級的好爸爸,就欺凌他人。在房家的屏風上,房玄齡寫滿了古今聖賢的家誡,讓每位兒子各取一具,不時提醒自己。並交代道:「若能留意,足以保身成名」。

鄂國公尉遲敬德

尉遲敬德是個武將,一開始自負有功,居功自傲,遇見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常常當面譏諷,有時甚至在宮廷之中互相爭辯,影響十分惡劣。貞觀八年,李世民大擺宴席,尉遲敬德看到有人的席位在他之上,竟勃然大怒,說:「你有什麼功勞,敢坐在我上面。」江夏王李道宗趕來勸架,話不投機,尉遲敬德一拳過去,差點把李道宗的眼睛打瞎。這件事情非常嚴重,別說李道宗是李世民賞識的王爺了,就算他只是普通宗室,尉遲敬德身為臣子,也沒資格打人家。李世民聽說此事,敲打了尉遲將軍一番,說朕每次閱讀漢朝歷史,發現功臣能夠保全自己的非常少,我想保住自己的功臣,可總是有人犯法。「方知韓、彭夷戮,非漢祖之愆」。

思考了幾年,尉遲敬德幡然醒悟,主動要求退休,頤養天年,於是李世民授開府儀同三司,准五天上一次朝。晚年的他迷信神仙,吞食雲母粉,築造池台,一十六年不與外界來往。

衛國公李靖

李衛公雖為名將,但生性沉穩厚重,每與宰相議事,「恂恂然似不能言」,非常的恭敬謹慎,不怎麼說話,就怕說了不該說的。貞觀七年,李靖以足疾為由,主動要求退居二線,言辭非常懇求,唐太宗感慨道:「朕觀古今已來,身居富貴,能知止足者甚少」。後來李靖又被派去征討吐谷渾,班師後,利州刺史高甄生因為戰役中被李靖責備過,懷恨在心,聯合廣州都督府長史唐奉義告發李靖謀反,雖然最終真相大白,謀反純屬子虛烏有,但經歷此次風波,李靖變得更加謹慎,他把門關起來,杜絕賓客,就算是親戚都不能隨便進來

原因四:不敢反、不能反的兵制

功臣當中,文臣與武將比,威脅更大的明顯是後者,為了防止武將叛亂,宋太祖乾脆就重文輕武了。但是在唐朝初期,得益於用兵制度,武將謀反的幾率並不高。什麼制度在這方面如此卓有成效?稍微熟悉唐朝歷史的人都知道,唐太宗時期實行的是府兵制。對於這項制度,《新唐書》有如此描述:「初,府兵之置,居無事時耕於野,其番上者,宿衛京師而已。若四方有事,則命將以出,事解輒罷,兵散於府,將歸於朝。故士不失業,而將帥無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漸、絕禍亂之萌也。」府兵制下,兵農合一,府兵平時耕種,農閑訓練;遇有戰事,則由皇帝選派將領,調集某地的府兵參戰,戰爭結束後,士兵回府,將領回朝,各不相干。將領沒有專門統屬的士兵,便難以擁兵自重、發動叛亂。

(唐墓壁畫)

在貞觀年間,府兵只是唐朝軍隊的一部分而已,遇到大規模的對外戰爭,出征的士兵並不以府兵為主。因為府兵並非只有對外戰爭一個任務,他們還要宿衛、戍鎮、保衛京師,一旦出動的府兵過多,京城、地方的維穩工作便人手不夠。也許你會說了,不夠就擴招唄!增加府兵的數量,不就得了!其實也不可取,因為府兵相對於一般百姓,是有待遇的,政府要免除他們的租庸調,試想要是府兵人數過多,交稅的人就少了,唐政府的財政收入勢必銳減。

在兵力捉襟見肘的情況下,當局又實行了兵募,兵募就是遇到戰事,臨時從老百姓中招募士兵,貞觀年間以自願為主。每當戰事結束,應募者就可以回歸鄉里,恢復之前的身份,要是有功,當然可以獲得賞賜。感覺府兵有點像正式工,兵募像臨時工,後者才是李世民時期對外戰爭的主力部隊。同樣的,在兵募中,武將也沒有多少謀反的機會,因為徵兵令都要由皇帝下達,私自徵兵者,人數達到十人,罰勞役一年;人數要是達到一千,直接處絞刑。況且領兵前,主帥與麾下士兵素未謀面,萍水相逢,既然從來都不認識,誰會冒殺頭的風險跟你造反?

漢家高閣漫凌煙

「起義堂碑雲漢麗,凌煙閣像日星垂。」在唐朝的皇宮中,凌煙閣起初只是一座並不起眼的小樓,但因為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從此名聲大震,為世人熟知,成為後世有志青年抒發建功立業之情的依託,比如杜牧《寄遠》:「功名待寄凌煙閣,力盡遼城不肯回。」張籍的《贈趙將軍》:「會取安西將報國,凌煙閣上大書名。」

雖然李世民手下留情,沒有加害輔佐他的功臣們。但功臣再厲害,再有本事,畢竟也是人,也吃五穀雜糧,也得生老病死。以李勣的死亡為標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一個個走向生命的終點。留給人間的東西,只剩下史書中冷冰冰的文字,還有昭陵附近荒涼的墓冢,漸漸地,唐帝國也走向衰亡與覆滅,天下大亂,烽煙又起,凌煙閣被付之一炬,從此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唐朝的凌煙閣儘管湮滅了,但後人並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在任何一個偉大的時代中,都會有一座凌煙閣。

參考文獻:《史記》《後漢書》《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鑒》《明史》

董海洋:《唐朝兵募制度研究》

【上周投票結果】

在「大唐第一名將」的投票中,排名前三的依次是李靖(204票)、郭子儀(191票)、李勣(122票),三人獲得了接近八成的票數。

【作者有話說】

前有明君雄主唐太宗,後有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在兩位傳奇人物的「圍追堵截」下,李治被後人習慣性地忽略了。接下來我們來會繼續前進,把握初唐的脈搏,傾聽大唐的雄音,揭示一個【你不認識的李治】,如果想看以前的精彩文章,歡迎關注新浪微博,昵稱是「高勝寒1995」 ^_^快到碗里來

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想看輕鬆有趣的歷史?想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想知道歷史中的各種稀奇古怪?關注我就對了。

投稿:historytalking@outlook.com

讀者群號 535858375

時拾史事是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推薦閱讀:

1983呼倫貝爾盟大屠殺
李自成部下屠殺一地,受害者隱忍數年後報仇,導致南明損失慘重
美議員反對特朗普「穆斯林禁令」:周一夜大屠殺
黃巢、張獻忠、曹操、朱元璋等屢屢大肆屠殺背後的深層次統治術

TAG:屠殺 | 劉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