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叩首到握手

從叩首到握手  梁發芾  1893年英國國王派使節馬戛爾尼率領使團訪華,向乾隆皇帝祝壽,並要求擴大貿易。但因為天朝的規矩是任何見到皇帝的人都得三跪九叩,而馬戛爾尼卻拒絕跪拜叩首,終以覲見英王的禮節——單腿下跪覲見乾隆帝,惹得乾隆大為不快,貿易之事也就談崩了。  乾隆很是生氣,在上諭中說:「現在英吉利國使臣等前來熱河,於禮節多未諳悉,朕心深為不愜,」「英吉利國使臣不諳禮節,是以擬於萬壽節後,即令回京。」1816年,英國又派遣阿美士德來華,嘉慶帝因阿美士德拒行三跪九叩覲見禮,即命將英使「即日遣回」。清政府有了這兩次教訓,在後來關於外國使節覲見清帝問題的交涉中,一直將覲見禮節作為交涉的首要問題。  1858年,英、法、俄、美等國和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依據條約的規定,這些國家先後向中國派出換約和常駐使節。這些使節來到中國,即向清政府提出覲見清帝呈遞國書的要求。這個要求實實在在難倒了中國的皇帝,因為覲見皇帝必然涉及見面時的禮節。要求使節三跪九叩,使節顯然不會答應;而如果使節不行如此禮節,就根本違背中國制度禮儀,也斷然不可行。所以,對於外國使節覲見皇帝的要求,皇帝一概拒絕。  第二次鴉片戰爭,有人認為就是一次圍繞「磕頭外交」而引發的戰爭。英法聯軍在談判中堅持覲見皇帝親遞國書的要求,而咸豐皇帝則上諭痛加駁斥。於是兵戎相見,英法聯軍打到清朝首都北京,咸豐皇帝狼狽逃亡熱河。從皇帝的角度來說,是寧可亡國也不能接見不下跪磕頭的外國使節。  1873年,同治帝親政,外國駐華使節即向清政府照會,要求覲見清帝。這時候的清朝經過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以及太平天國的打擊,已經元氣大傷,很難強硬。經過四個多月的往返交涉,同治帝諭令召見外國使節,從而結束了自馬嘎爾尼以來80年間清帝沒有接見西方使節的歷史。覲見的禮儀中,清政府同意外國使節「不行跪拜」,外國使節也表示將西方國家覲見君上的三鞠躬律例,改為以五鞠躬禮覲見清帝。清政府也算保住了面子。 在清朝與外國人禮儀關係中,破天荒的事件是光緒皇帝接見德國亨利親王行握手禮。1898年,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之弟亨利親王來華,光緒皇帝接見了他。據記載,當時大禮儀是這樣的:在慶親王的引導下,光緒帝走下來與亨利親王握手,他指定在自己御座右側擺放一個高凳,請亨利親王坐下。會接結束後,光緒帝再握手送別。  從乾隆憤慨於馬戛爾尼拒絕跪拜叩首到光緒皇帝主動和德國親王握手,一百年中發生的變化表明清政府也在逐漸靠近世界文明。不過,在保守人士看來,這簡直就是駭人聽聞的毀國舉動。光緒的老師翁同龢不但不能接受握手禮,而且舉止極其失態失禮。在殿廷之上,他又是大聲呵斥,又是要捆人;其驕橫跋扈之狀亦形之於詞色。據分析,翁同龢此舉成為他被罷黜的原因之一。  光緒用現代握手禮儀接見德國親王,在清朝歷史上是空前絕後的事件。十多年後,清朝滅亡,帝制結束,中國走向共和,中外高層交往的禮儀實現了國際接軌,此後國際交往中握手就是最常見的禮儀方式。不過,中國畢竟是幾千年的禮儀之邦,對於握手這樣差不多通行全世界的共同禮儀,也往往有自己耐人尋味的解讀。  據說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上,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拒絕與周恩來握手,深深地傷害了周恩來和新中國的自尊心,而直到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跨國太平洋訪華,下飛機後老遠即向周恩來主動伸出手,才算讓中國人揚眉吐氣。但在日內瓦 會議期間始終陪伴在周恩來左右的王炳南則回憶說,卿杜勒斯拒絕握手的說法純屬虛構。為什麼要虛構這樣一個故事?或許就是一百多年受西方欺凌的歷史養成了中國人自虐式的受害者心理,以此激發一種同仇敵愾的愛國心?  當然,尼克松訪華的握手,在中國的宣傳中確確實實被刻意處理。本來,與蘇聯翻臉後,中國和蘇美兩個超級大國對抗,實力不濟。毛澤東通過乒乓外交等手段發出信號與美國改善關係,於是就有尼克松的訪華。但是在尼克松走下飛機伸手與周恩來握手的瞬間,被打過招呼而且政治素質極高的攝影師抓拍了尼克松首先伸向周恩來的手。這張照片向全國人民表明,中美解凍,是美帝國主義主動上門來示好的。於是全國人民繼續在天朝心態中沉溺。
推薦閱讀:

與總理握手是什麼感覺?
職場禮儀禁忌之握手禮儀禁忌
普京和奧巴馬APEC上短暫握手一幕
職場禮儀:握手的注意事項
首次同框!歷史性握手!(附「習特會」晚宴照片)

TAG:握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