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進過的新太陽系

原文標題:Our "New, Improved" Solar System

作者:Kelly Beatty 原文來自:SkyandTelescope.com Posted: 2010. 10. 16

編譯:Melipal 審校:Linq (編譯版權所有,文章有刪節,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大家請系 好安全帶——我即將帶領你們踏上瘋狂的 旅途!

與在其他恆星 周圍發現的 行星 系 統相比,我們的 太陽系 是一個有秩序的 世界,每顆行星 都在穩定的 近圓軌道上環繞著太陽運行。幾世紀以來,人們認為行星 長期的 穩定性是顯而易見的 ,它們就在現在所處的 位置上產生,從環繞在周圍的 原行星 盤中吸積氣體以及較大的 物質塊,直到到達最終的 尺度。

如NASA/JPL的 Photojournal網站主頁所示,我們的 太陽系 是由環繞著太陽運轉、有序排列的 行星 組成的 。圖片提供:NASA / JPL

但是走得更深入一點,你會發現這一過分單純的 圖景存在嚴重的 問題。舉例來說,天王星 與海王星 最終應該比現在小得多,質量也更輕,原因是在距離幼年太陽數十億英里之外的 地方,原行星 可搜集的 物質非常稀薄,吸積過程也非常緩慢。相反,火星 誕生在盤中的 肥沃地帶,最終可以達到的 質量應該比現在的 實際情況至少大10倍。而且也沒有人真正明白小行星 帶存在的 原因——尤其是為什麼它可以大致分為靠近太陽的 岩石天體(S型)以及距離太陽較遠、以碳元素為主的 異類(C型)兩類。

幾年前,動力學家解決了天王星 —海王星 難題。他們假定4顆巨型行星 最初是靠得更加緊密的 家族,一起在距離太陽5到12天文單位的 舒適地帶形成。

起初,這4個大傢伙和平共處。但是在200萬年後,事情變得不好收拾了。木星 的 引力將土星 推上了一條高度搖擺的 不穩定軌道,這引發的 密近交會連鎖反應最終將海王星 和天王星 扔到了現在所處的 遙遠行星 際空間。

計算機模型表明,外行星 在較窄的 日心距範圍(5到12天文單位)內形成(圖中左下部分,如縱軸所示)。然而在大約200萬年後,土星 軌道與木星 發生了5:3共振,偏心率變得更大。形成地比天王星 更加靠近太陽的 海王星 與其他所有3顆行星 發生了重複的 密近交會,最終被外拋到了今天所在的 地方。圖片提供:A. Morbidelli & others / Astronomical Journal

現在理論家有了或多或少可以讓外太陽系 就位的 模型,但是他們仍舊為內行星 頭疼。過小的 火星 與成分分層的 小行星 帶的 惱人問題仍舊存在。

更糟糕的 是,對其他行星 系 統的 發現揭示出了根本不同的 內行星 結構:距離恆星 非常近的 「熱木星 」,它們的 一年只有幾天;軌道高度偏離正圓的 大質量行星 ,任何與它們相遇的 較小天體都會被拋出。由於在系 外行星 中,無序非常常見,太陽系 可以最終變成任何小而緊密的 系 統都是令人驚訝的 。

不過現在出現了模擬太陽系 形成的 突破,在上周美國天文學會行星 科學分會的 會議上,人們公布了其中的 細節。得到4顆正確尺寸的 類地行星 外加正確類型的 小行星 很容易,不過需要對木星 (以及土星 )達到今天所在位置所經歷的 過程進行一些引人注目的 新思考。

 

解決火星 難題

這場革命的 舞台實際上是在去年搭建的 。當時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 布拉德·漢森(Brad Hansen)試圖用一種煥然一新的 方式構造出內太陽系 。他利用另一顆已知擁有密近地球尺度行星 的 系 統——環繞著毫秒脈衝星 B1257+12的 行星 系 統作為線索。這些發現於1991年、環繞脈衝星 運轉的 行星 經常被人忽視,原因是它們的 主「恆星 」太過極端了。

沒有人知道靠近觀看環繞著脈衝星 B1257+12的 行星 系 統會是什麼樣子的 ,不過這裡提供了一張可能正確的 圖示。3顆地球質量的 行星 在近距離內環繞著脈衝星 運動;一顆小行星 質量的 天體(未在圖中表示)在更遠的 地方運轉。點擊這裡可見大圖。圖片提供:Robert Hurt

先前的 計算機模擬假設,內行星 是從一條緻密的 大質量物質帶中吸積而成的 ,帶中存在一英尺量級寬度的 星 子,幾乎延伸到木星 的 位置。但是由此帶來的 結果都是質量過大的 火星 以及混亂的 小行星 帶。然而漢森意識到,PSR B1257+12的 行星 必然是從靠近脈衝星 的 有限熱物質盤中凝聚而成的 。

當他以同樣的 方法應用到我們的 太陽系 之上時,他的 初始條件是日心距離僅僅處在0.7到1.0天文單位之間的 盤面,瞧!——他的 計算機例行公事般地給出了幾顆行星 ,較大的 (將它們當作「地球」和「金星 」好了)位於中間,較小的 (「水星 」與「火星 」)在內外邊緣上。

那麼為什麼地球與附近的 鄰居是起源於如此狹窄的 盤面呢?漢森在去年發表結果的 時候,對此毫無線索。他承認:「在我的 論文中,我坦率承認,這是特別選擇的 。但是它成功了——實際上比任何先前的 研究都成功得多。」

讓類地行星 在狹窄盤面(灰色條帶)中形成的 模擬給出了內行星 的 分布(23次計算給出的 結果以空心圓圈表示),與實際分布(彩色圓點)吻合得很好。假設形成行星 的 鐵元素丰度與其他類地行星 相同,就可以給出水星 的 上限值。圖片提供:Brad Hansen / Astrophysical Journal

同時,外行星 圈子也在考慮,木星 是如何免遭大量其他的 系 外巨行星 的 命運,沒有被太陽近距離俘獲的 。理論上說,木星 與太陽的 原行星 盤之間的 潮汐相互作用會把它向內拉,讓它遭遇或者幾乎遭遇被吞沒的 命運。

然而早在1999年,當時在馬麗皇后學院工作的 理論家弗雷德里克·馬塞特(Frederic Masset)與馬克·斯內格羅夫(Mark Snellgrove)就說明了,木星 確實向內遷移過——不過只是達到了與土星 保持3:2共振的 地方。在這裡,木星 每環繞太陽旋轉3周,土星 就旋轉2周。這對行星 在這裡發生過運動反轉,並向外運動。(這種耦合遷移機制有些複雜,如果有興趣的 話,你可以在這裡看到詳細說明。)

漢森猜測式的 模擬與對巨型氣體行星 向內外遷移的 認識一道,讓太陽系 模擬者喊出了「我知道了!」他們想,如果年輕的 木星 冒險走到了比現在的 位置距離太陽近得多的 地方,又會發生什麼呢?

在上周的 會議上,令人驚異的 結果公布了。在法國藍色海岸天文台從事博士後工作時與亞歷山德羅·莫比德利(Alessandro Morbidelli)一道解決這一問題的 凱文·沃爾什(Kevin Walsh)進行了計算機模擬,最開始將木星 放在距離太陽3.5天文單位的 地方,並讓它向內爬行到1.5天文單位(大致相當於現在火星 的 軌道半徑)。其結果的 覆蓋寬度和重要性都非常值得注意。

這張簡化的 序列圖說明了太陽系 早期歷史中木星 和土星 的 內外遷移是如何造就了誕生內行星 的 狹窄盤面的 。它們的 運動還在小行星 帶中造就了交疊分布的 岩石(S)與碳質(C)天體區域。圖片提供:Kevin Walsh / SWRI

首先,木星 的 引力也會將軌跡上的 小物質塊向內拉,形成了一個由擾動驅動的 雪犁,讓所有岩石星 子堆積到一個外邊緣距離太陽1天文單位的 小型盤面中。根據來自行星 科學學會的 報告人、沃爾什小組的 成員戴維·奧布賴恩(David O"Brien)的 觀點,木星 只花費了10萬年的 時間就向內運行至距離太陽1.5天文單位的 地方,又花費了50萬年到達了現在距離太陽5.2天文單位的 軌道上。

這張簡化的 序列圖說明了太陽系 早期歷史中木星 和土星 的 內外遷移是如何造就了誕生內行星 的 狹窄盤面的 。它們的 運動還在小行星 帶中造就了交疊分布的 岩石(S)與碳質(C)天體區域。圖片提供:Kevin Walsh / SWRI

首先,木星 的 引力也會將軌跡上的 小物質塊向內拉,形成了一個由擾動驅動的 雪犁,讓所有岩石星 子堆積到一個外邊緣距離太陽1天文單位的 小型盤面中。根據來自行星 科學學會的 報告人、沃爾什小組的 成員戴維·奧布賴恩(David O"Brien)的 觀點,木星 只花費了10萬年的 時間就向內運行至距離太陽1.5天文單位的 地方,又花費了50萬年到達了現在距離太陽5.2天文單位的 軌道上。

其次,新的 計算機模擬證實了漢森已經提出的 觀點:一個由岩石物質組成的 小型盤面只延伸了1天文單位的 距離,其中的 物質只夠凝結成4顆類地行星 ——而且火星 也沒有那麼大。

在會議上,來自西南研究所的 戴維·明頓(David Minton)與哈爾·利維森(Hal Levison)報告了他們的 模擬結果,他們使用截取過的 小型盤面,得出了同樣的 結論。一個關鍵的 不同是,在明頓與利維森的 模擬中,火星 就在盤中形成,並且遷移到盤面邊緣以外的 地方。

這應該是件好事,因為運動的 火星 可以提供引力擾動,將富鐵星 子踢出盤面,進入內小行星 帶,現在這類天體正是往往在此處被發現。漢森評論道:「在我的 計算中,火星 在[盤面中的 ]原始位置非常易變。向外的 遷移是散射所致,因此事情好了很多。」

第三,如果土星 (通過3:2共振拖住了木星 )質量不夠大,不能通過潮汐力制止木星 的 運動並讓兩顆行星 的 運動方向逆轉,木星 可能會到達距離太陽更近的 地方,也許徑直朝太陽衝去。這樣看來,類地行星 的 形成與存在就不是依靠木星 ,而是要取決於土星 了。

第四,木星 向內的 遷移可以完全掃清距離太陽2到4天文單位的 小行星 區。這裡的 大多數天體都完全消失了,但是大約有15%被散射到了土星 以外的 盤面中。在兩顆恆星 掉轉運動方向,向外遷移之後,這次它們向內散射了更多原先的 錯位天體,把它們送回了今天的 小行星 帶中。

第五,在土星 和木星 繼續向外運動,前往最終的 軌道期間,它們遭遇了其他的 小行星 群。與來回拋擲的 岩石天體不同,這些是形成於距離太陽6到9天文單位之間的 富碳富水天體。它們被動力學二重唱向內拖曳,形成了如今外小行星 帶的 主力。

 

新的 圖景?

概述一下:在包羅萬象的 敘述中,這些理論家給出了針對小火星 以及分層小行星 帶(內層富岩石,外層富碳)的 解釋。新的 理論還額外給出了一組在正確的 時間尺度上(太陽誕生後大約3000萬年)自然形成的 一組4顆內行星 。它甚至還為地球提供了水源(C型小行星 )以及促使發生產生月球的 巨型撞擊的 近地環境。

如果最近的 計算機模擬是正確的 ,太陽系 的 內行星 應該形成於一個狹窄的 礫石盤面中,盤的 寬度只有大約3000萬英里。如此狹窄的 盤面可以造就一個不太大的 火星 ——而先前的 模型沒有做到這一點。圖片提供:NASA / JPL / T. Pyle (SSC)

沃爾什說,這一激進的 圖景說明「我們對內太陽系 演化的 了解發生了範式轉換」。這是謹慎的 說法而已!對於我來說,這就是不能忘懷的 維里科夫斯基學說(Velikovskian),只是這些傢伙已經做足了功課。

「木星 偉大的 搶風航行」(如莫比德利所說)會禁住未來的 檢驗嗎?沃爾什與他的 小組已經將進一步的 結論提交給了《自然》雜誌供出版,但是其他動力學家已經開始根據上周的 報告見聞進行權衡了。西南研究所的 同事威廉·博特克(William Bottke)觀察道:「對於我來說,他們的 模型有很多不錯的 地方。但是在全面宣布勝利之前,還需要檢查許多第一位的 東西。」

舉例來說,現在廣泛被接受的 觀點是,地球上的 大多數水分是來自外小行星 帶的 。但是博特克認為,沃爾什、奧布賴恩、莫比德利以及其他人提出的 圖景應該需要大規模的 富水(C型)小行星 倉庫,總質量是如今小行星 帶中的 上百倍。他說:「我們需要用更多的 物理與宇宙化學來審查這些模型。」另外,木星 與土星 向內遷移的 距離與土星 羽翼豐滿的 速度與時間密切相關。「有效」的 初始條件範圍越寬,該模型正確的 可能性就越高。

莫比德利仍舊自信地認為,他們正邁入某些深遠的 發現。他妙語道:「我們認為自己是天空中的 地質學家。現在我們可以足夠好地『閱讀』當前的 太陽系 排列,來探明早期的 行星 做了些什麼。」

(全文完)

推薦閱讀:

「輕護艦之王」開工,054A亟待改進
鴉片戰爭中的武器改進措施
基礎胰島素在臨床應用中的改進

TAG:太陽系 | 太陽 | 改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