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哥 | 全球化時代的通識教育
全球化時代的通識教育
「通識聯播」編輯部
在文化日趨融合的全球化時代,傳統對於我們究竟意味著什麼?在知識日新月異的信息化時代,真理對於我們究竟意味著什麼?1大學:創新與守正
大學既是探索真理的地方,也是守護傳統的地方。知識創新和觀念更新往往來源於大學,而創新的東西一旦過時就需要大學將其編織在知識傳統中。大學既是激進的,也是保守的。人類只有吸收並繼承前人創造的文化傳統之後,才有可能做出一點點真正的創造。因此,大學必須守正與創新之間保持平衡,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無疑是大學的兩翼。專業教育強調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創新,通識教育更傾向於傳承文明傳統。但這並不意味著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就可以簡單地對應於創新和守正,相反意味著要把創新和守正的精神同時貫穿到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之中。
圖為《大學》條屏2教育:通識與專業
因此,通識教育一方面不能變成脫離學科專業基礎、降低專業水準、面對學科門外漢的通俗教育,絕不能變成缺乏專業基礎的無根游談或缺乏深厚學養的心靈雞湯,但另一方面也絕非專業教育的簡單拼盤組合,變成專業之外了解更多的專業。這兩種傾向恰恰是目前國內大學推動通識教育需要努力避免的陷阱。通識教育要立足於專業,要以深厚的專業學養為基礎,但通識教育的真正意義在於具有超越專業的視野,從專業的角度出發致力於探討關於人的整全知識的可能性,致力於在理解外部世界的同時理解人本身,致力於提升專業技能同時提升人生境界。因此,通識教育既是專業教育的基礎,也是專業教育得最終指向,即致力於探索世界真理,致力于思考人生意義。而這樣的努力在中國,無疑要推動對中國文明傳統的復興,以此探索並思考普遍的人生意義。
3四校聯盟:守護與承擔在中國大學近年來探索通識教育的基礎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和中山大學推動成立中國大學通識教育聯盟(四校聯盟),創辦《通識教育評論》、《通識教育通訊》和「通識聯播公共微信平台」,共同探討通識教育的理念,交流通識教育的經驗,培育通識教育的大學文化,推動通識教育的健康發展。我們期望,在一個急劇變遷時代,守護人類文明所發展出來的價值觀念和文化傳統;在一個文明競爭時代,探索中國文明復興以及人類文明發展的理想願景;在一個全球信息化的時代,培養出對流行意見的鑒別能力和批判能力,擺脫教條束縛進行真正的知識創造;在一個個體化和功利化的時代,鼓勵對精神的追求和服務社會大眾的使命承擔。
圖為四校合辦通識教育講習班
附:中國內地大學通識教育大事記1980s中國大學開始突破本科嚴格劃分專業模式,開始推出學分制、推廣通選課的課程改革。其中,北京大學於1981年率先推出學分制,並歷經1985年、1990年和1996年三次教學計劃修訂,逐漸形成了「加強基礎,淡化專業,因材施教,分流培養」的十六字教學指導方針。復旦大學也提出「交叉、滲透、綜合」的六字改革方針,主張文理綜合,各學科互相滲透交叉。1995教育部開始推動「文化素質教育」, 設立52所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試點院校。教育部在華中科技大學開第一次素質教育會議,把通識教育稱為「素質教育」。1995教育部開始推動「文化素質教育」, 設立52所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試點院校。教育部在華中科技大學開第一次素質教育會議,把通識教育稱為「素質教育」。1999教育部首次建立 32 個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引入「文化素質教育課程」(俗稱「全校通選課」)由此建立一套新的學分體系,通過開設新課程探索通識教育可能性。2001
北京大學舉辦「元培計劃實驗班」,提出「寬口徑、厚基礎」,允許低年級學生自由選擇專業及課程,進行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2007年正式成立非專業本科學院「元培學院」。2003北京大學推出改革方案,試圖在教師聘任、教師評價、教學管理等領域引入國外的管理模式,由此引發了關於「北大改革」的爭論。期間,甘陽發表《華人大學理念與北大改革》等文,在批評北大改革方案的同時,提出中國大學的使命不是加速留學的國際化,而是開展通識教育。關於這場爭論,形成了《大學的邏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和《中國大學之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等著作。2004北京大學出版社開始推出「大學之道叢書」,逐步擴大為「北大高等教育文庫」,並與其中推出「古典教育和通識教育叢書」。這一系列叢書中有不少通識教育的經典著作,包括對中國通識教育產生影響的《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紅皮書》(2010年版)等。2005
中國文化論壇召開「中國大學的人文教育」(又稱「香山會議」)。會議就中國大學的本科教育達成了共識:即通識教育要抓住經典閱讀與小班討論這兩個基本點。會議討論的問題最後以《中國大學的人文教育》(三聯書店,2006年)結集出版。復旦大學成立復旦學院。本科生第一學年不分專業院系,一年後再進入專業院系學習。這一模式學習哈佛、耶魯的文理學院,整體改變了本科的教學管理模式。2006甘陽接受清華大學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的邀請,講授《莎士比亞與政治哲學》。該課程採用大班授課、小班討論的方式,成為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的範例。與此同時,甘陽發表了「大學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標和模式」,「大學通識教育的兩個中心環節」等一系列文章,就中國大學的通識教育理念、具體操作到課程設計等,提出了系統的看法,對推動中國大學的通識教育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2007
由中國文化論壇在清華大學舉辦首屆「全國通識教育核心課程暑期講習班」。此後在汕頭大學(第二屆)、復旦大學(第三屆)和北京大學(第四、五、六、七屆)舉辦通識教育核心課程暑期講習班,歷屆正式培訓的學員達一千五百多人。2009
中山大學成立博雅學院,聘請甘陽擔任中山大學通識教育總監和博雅學院院長。博雅學院課程設置貫徹「少而精」的原則,每學期主要課程一般為4-5門,但每門課均有大量閱讀和作業。學生在四年本科期間將廣泛深入地研修中西方文明傳統及其經典著作,必修古漢語、古希臘語與拉丁語等古典文明語言,兼修藝術理論及其技能,三年級之後可以選擇博雅學院開設的不同課程,並按照文、史、哲等不同專業方向畢業。2010劉小楓教授在中國人民大學創辦古典學本科實驗班,在國內首度以古典學的跨學科模式培養本科生。近年來,該學科發展迅速,在柏拉圖對話註疏、亞里士多德註疏、古希臘悲劇註疏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2012重慶大學成立博雅學院,聘請張旭東教授擔任名譽院長、甘陽擔任學術總監,採用和中山大學博雅學院一樣的教學和管理模式。2014清華大學成立新雅書院,聘請甘陽擔任新雅書院總監。書院採取打破院系界限的住宿學院制,課程包括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通識課程由新雅書院提供。2015
中國文化論壇和北大、清華、復旦、中山四校聯合舉辦「第七屆全國通識教育核心課程暑期講習班」。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和中山大學四校商議聯合發起成立「中國大學通識教育聯盟」(四校聯盟)。北京大學教務部正式啟動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建設,並於秋季學期推出13門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北京大學任命張旭東教授為元培學院副院長,明確將通識教育作為元培學院的發展方向。
(欣潔 整理)
通識聯播,每晚6點準時為您播報
推薦閱讀:
※講真,格子襯衣的時代又回來了!
※如何應對末法時代諸多妖魔的開示
※大明皇朝—帝制時代中國的西方形象
※每一個時代,總有一些"情人"讓我們目瞪口呆! [圖]
※「個體崛起」所具備的5項能力